当前位置:首页 » 石油矿藏 » 石油短缺有什么症状
扩展阅读
黑暗之中的钻石是什么 2025-08-04 10:13:54

石油短缺有什么症状

发布时间: 2023-01-10 13:10:41

㈠ 为什么中国的石油这么紧缺

1.我国本身的可开采石油资源少
2.人口众多使用量大
3.经济快速发展导致石油需量猛增,工业用油需量大,像私家车保有量也快速上升用油需量加大。

㈡ 资源枯竭表现在哪些方面

自然资源的匮乏,就中国而言,则表现在:
一、能源方面。
本国的石油开采,仅供国内使用的46%,多数靠进口。何况,世界的石油储量只能开采50年。煤炭资源也显得十分紧张。去年末,一度煤炭脱节,飙升得令人难以置信。储存量亦不足百年开采。
二、土地方面。
经济的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随意的撂荒和退耕坏还林,使得土地资源日渐稀缺。这是不说自明的事情。
三、森林方面。
历史上的几次大砍伐,大练钢铁、文化大革命、经济过热时的乱砍乱伐等等,已使得原始的树木减少了2/3。入籍,大量的木质材料大多依赖进口。
四、物种方面。
世界的物种每年正以上千种的数量在消失,我国物种的减少亦不容乐观。每年已不下上百种。尤其是农林牧副渔的规模生产,那些经济效益差的物种,日渐淘汰。以稻为例,百年前稻种具有上千种,如今只剩下区区几百种了。
简而答之,仅供参考。

㈢ 叙利亚一炼油厂起火并受损,燃油短缺困难持续,会产生哪些影响

1.石油短缺导致生活所需的液化石油气和天然气价格飙升,并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影响,特别是对贫困家庭和低收入人群。2、导致运输成本增加,价格上涨,增加的成本将转嫁给消费者。3.石油是政府的垄断行业,所以政府应该利用宏观调控政策来减少石油短缺的影响。

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考虑到国家经济竞争力的可持续性,尊重中国当前高耗能经济结构形成的历史必然性,不盲目追求单位GDP能耗的降低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无论是自由交换的协议,相互合作的冒险,还是制度决定的框架,作为一个人生活的社会,都必须作为一种秩序而存在,一套规则证明了秩序的存在和维持。能源作为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素和被利用的对象,无法逃脱被管制的命运。”一切制度安排都可能影响收入分配和资源配置的效率”。建立完整的各种能源产权制度,避免共有土地悲剧,加强市场竞争,形成良好的市场运行秩序,是解决短缺问题必须遵循的原则。

㈣ 石油短缺会造成什么现象

除了电力系统会正常运作,其他的基本都瘫痪。因为有很多生活用品都是从石油中提炼出来的。想想过去的旧社会是什么样子的,大概就能回到那个时代。

㈤ 国际原油价格飙涨60%,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全球资源短缺和物价上涨直接导致大部分商品的成交价格和出售价格有所上涨,国际原油价格已经上涨了60%左右,其中的主要原因包含这物价运输成本的提高,以及全球范围内的资源短缺陷。

当世界上的多个国家已经出现了明显的石油缺口,这反而会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拥有原油的国家可以获得更高的收入,缺乏原油的国家却只能高价购买其他国家的石油。

总得来说,每一个国家的资源储备和每个国家的运行状况不尽相同,不同的状况就会导致不同的结果。运输成本的提高以及市场不断扩大,再加上资源短缺现象,最终导致原油价格上涨。

㈥ 地球上石油用完了人类会怎样

石油能被用完吗?十几年前就有说法认为石油会在几十年内采完,可现在石油依然多的用不过来,目前的能源问题不是能源本身不够用了,而是各种因素导致石油产能的不足。生物成油理论认为,石油是由史前的海洋动物和藻类尸体变化形成的,有机物长时间的被埋在厚厚的沉积岩下,在地下的高温和高压下慢慢形成的碳氢化合物。这个时间需要上百万年甚至上亿年,所以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

从人类科技发展来看,对能源的需求是不断增长着的,未来还是会有一天,全球石油也会不够人类使用,从这方面看,还是需要新能源的开发。

㈦ 假如有一天,煤炭石油资源枯竭,会有什么影响(就现在的情况)

从两个角度来理解这个问题;
1.不可再生型资源的枯竭,已经在一些资源依赖型城市中可以看到。这些城市的最终后果就是失去经济发展的动力,无所适从。然而更严重的是,当大面积的煤炭、石油短缺的时候,表现的就不仅仅的GDP的下降和环境状况改善这么简单,石油就是工业经济的血液,煤炭对于工业来说就是黑色的黄金,工业经济又是一个国家的命脉所在。当资源枯竭的时候,这个国家经济就要崩溃,社会也就会陷入混乱,哀鸿遍野,这一点也不会夸张!
2.正是出于对不可再生资源这一特性和可能造成的后果,很多国家都想出了应对办法。一是大规模的储备战略石油,假如开战时你比对方的石油能够多用半个月,这个世界的主导权将会易手。二是加大新型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核能等的开发和综合利用,转化能源消费结构。避免对不可再生能源的依赖。不知这个回答你满意否?

㈧ 中国石油短缺的经济学解析

在本书前面的章节中我们已经指出:1993年是我国石油进出口出现转折的关键点。1993年之前我国还是一个石油净出口国,石油供给大于需求,每年向日本和朝鲜等国出口大量的石油,1993年石油需求开始超过供给,我国变成了石油的净进口国,石油净进口量逐年大幅飙升,供需缺口日益扩大,并且呈现出石油进口“价升量增、价跌量减”的特点。其中“价升量增”现象在近些年体现的尤为突出,这与我们经济学的一般常识似乎不相吻合,那么是否存在所谓的“价升量增悖论”?下面我们将通过构建一个简化的石油供需模型来解析这种现象背后的经济学机理,证明该现象并不是所谓的“价升量增悖论”,而是供求定理在现实世界的一种具体表现———需求的增长超过供给的增长,进而推动价格的上涨,呈现出量价齐升的现象。

一、石油供需模型

假设1:中国国内石油消费者的偏好满足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假定,即具有完全性(com-plete)、自反性(reflexive)、传递性(transitive)、连续性(continuity)、局部非餍足性(lo-calnonsatiation)、单调性(mononity)和凸性(convexity)。由于石油是一种正常的商品,所以根据上述偏好的假定,由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水平加总得到的石油总需求曲线是一条具有负斜率的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如图10-1和图10-2中的D1、D2、D3、D4、Dw1和Dw2

假设2:半封闭条件下,中国的石油供给受制于资源枯竭和勘探开采技术的双重约束,存在供给刚性。中国国内现已探明的石油资源,经过了50年的饱和开采后,大部分油田的油气资源已渐进枯竭,步入开采的中后期阶段,勘探开采的难度越来越大,再加之中国目前的石油开采技术尚不发达,即便每年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石油供给仍只能维持现有水平,石油供给缺乏弹性,不能随国际石油价格上涨而增加,体现为一条垂直于横轴(产量)的直线,如图10-1中的Sf

假设3:开放条件下,中国面临的石油供给曲线为国际石油市场的供给曲线,是一条具有正斜率的向右上方倾斜的总供给曲线,如图10-2中Sw所示。现已探明的国际石油资源至少可以满足世界各国50年的需求,因而,国际石油供给尚不存在资源枯竭的硬性约束,石油产量可随着石油价格的上升而上升。

假设4:在半封闭条件下,石油的价格是外生的,由政府的指令性计划价格决定。

在上述4个假定的约束下,我们分别构建了半封闭条件下的中国石油供需模型(图10-1)和开放条件下的中国石油供需模型(图10-2)。半封闭条件下,石油的需求量和出口量由外生的价格、供给曲线以及需求曲线共同决定。开放条件下,石油价格是内生变量,价格、需求量及进出口量均由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共同决定。

图10-1 半封闭条件下的中国石油供需

图10-2 开放条件下的中国石油供需

二、中国石油供需缺口日益扩大的经济学解释

改革开放后到1992年,虽然中国经济发展的各种体制枷锁逐渐被解除,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但是此时国内对中国经济的发展道路仍有争论,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仍较低,资本严重短缺,尚未走上工业化的道路,国内的石油需求小于供给。为了赢得国家经济发展急需的资本,中国每年都向日本等国出口大量石油来换取外汇,是典型的石油净出口国。如图10-1所示,在封闭条件下,国家制定石油的指令性价格P3,当国内的石油总需求曲线为D1时,国内的石油需求量是q1,石油的供给量是q3,国内的石油供应量在满足自身需求后,尚有富裕,可供出口换汇,此时的出口量为q3-q1。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石油的需求也逐年增大,表现为石油需求曲线不断向右移动,从D1渐次移动到D2和D3,相应的石油需求量从q1增加到q2和q3。当国内需求曲线移动到D3时,供给与需求曲线的交点所决定的价格水平恰好是政府制定的价格水平P3,此时,国内石油供需达到平衡,可供出口的石油量为零。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以后,平息了国内关于经济发展思路的争论,国民经济开始了新一轮高速增长,工业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内的石油需求曲线进一步右移至D4,在P3的价格水平下,此时的需求量应该是q4,但是受制于石油供给刚性,国内的石油供应量仅仅是q3,出现供给小于需求的情况。石油供应的紧张一方面将推动价格突破政府限价的束缚上升至P4,进而提高产品成本,诱发通货膨胀;另一方面将影响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和人民的日常生活。所以,中国必须进口石油,从一个石油净出口国变为一个石油净进口国。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中国步入了工业化进程,成为世界工厂,对石油的需求增速进一步加快,而国内石油供给呈现刚性,石油供需缺口日益扩大,所以新增需求只能通过从国际市场进口来满足。

三、中国石油进口的“价升量增悖论”

中国国内经济的高速发展引致对石油需求的强劲增长,受制于国内石油供给刚性,中国被迫转向国际市场进口石油。此时,继续用半封闭条件下的石油供需模型(图10-1)分析中国石油的进口已经不合适了,我们需转向开放条件下的石油供给模型(图10-2)。

石油资源的不可再生性以及工业对石油的依赖性,使得石油的生产有别于普通商品。石油的供给方实际上是垄断卖方,为了尽可能地获取高额的垄断利润,他们通过垄断联盟组织“欧佩克”来限制产量。也就是说在开放条件下,国际石油的供给价格弹性小于需求,体现在图10-2中,就是国际石油供给曲线Sw向右上方倾斜,斜率大于国际石油需求曲线Dw1和Dw2的斜率的绝对值。

由图10-2我们可以看出,当中国国内的石油需求曲线为D1时,相应的国际石油需求曲线为Dw1,国际石油供给曲线是Sw,二者的交点X1决定国际石油均衡价格为P1。在P1的价格水平上,由价格线P1和需求曲线D1的交点X3决定的中国国内的石油需求量为q2,而国内仅仅可以供给q1,需要从国际市场进口q2-q1的石油。由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引致对石油需求的强劲增长,国内石油需求曲线向右移动至D2,在国际石油价格保持不变的前提下,中国国内的石油需求量为价格线P1和需求曲线D2的交点X4所对应的q5,但是由于中国国内石油需求曲线的右移推动国际石油需求曲线相应地由Dw1右移至Dw2,而国际石油供给曲线并未相应地向右移动,国际石油市场的均衡价格将从P1上升至P2,中国实际的石油需求量也从q5缩减至q4,相应的石油进口量也从q5-q1减少至q4-q1,但是与需求曲线为D1的石油进口量q2-q1相比,进口量仍然增加了q4-q2,这就出现了部分新闻媒体所谓的“价升量增悖论”。然而,根据我们前面的分析,这只是非经济学者对中国石油进口所体现出来的一种表象的不准确的描述,隐藏在这个表象背后的实质是:需求的增长超过供给的增长,进而推动价格的上涨。

进一步,造成世界石油供给增长落后于需求增长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国际石油的供给存在垄断合谋———石油输出国组织通过合谋限制成员国产能的扩大,以维持高价。倘若国际石油供给不存在垄断联盟,在石油需求强劲增长的情况下,石油的供给方也将大幅提高产能,推动世界石油供给曲线由Sw右移至Sw1,则国际石油价格的上升的幅度将很小,甚至会出现价格不变的情况,只要国际石油供给曲线右移的幅度足够大。但是由于存在垄断组织(石油输出国组织)控制石油产量,于是在国际石油需求大幅度增长时,国际石油供给量并不增加或增加较小,这就出现了扩大的需求追逐不变或少量增加的供给,推动石油价格的大幅上升,致使中国石油进口呈现出量价齐升的局面。

㈨ 石油紧缺给社会带来的后果有哪些

1、石油紧缺导致了生活必须的液化石油气、天然气价格飞涨,对人民生活造成影响,特别是对贫困家庭,低收入者更是雪上加霜。
2,导致交通运输成本加大,物价上涨,成本加大将会转嫁给消费者。
3,石油是政府的垄断行业,政府应当使用宏观调控政策,减少石油紧缺所带来的影响。

㈩ 石油供应不足对中国经济有何影响

石油供应不足的问题暂时不会出现,但是价格过高会引起通膨。对中国的经济是有很大影响的,当然对全球都有很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