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石油矿藏 » 标准石油公司现在怎么样了

标准石油公司现在怎么样了

发布时间: 2023-01-10 09:49:34

⑴ 埃克森美孚的尴尬:曾经美国最赚钱的公司之一,今年亏了24亿美元

二叠纪盆地是世界上最大的油气田之一,埃克森正在那里投资数十亿美元

埃克森的炼油厂有朝一日也可能成为氢气的主要生产者,许多专家认为,氢气可以在减少排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该公司正在碳捕获和封存技术上投注,其中一个项目是将工业运营中排放的碳引导到一个可以发电的燃料电池中,在产生更多电力的同时减少排放。

伍兹在10月份给员工的致辞中说,“这些领域的突破对减少排放至关重要,为实现巴黎协议(2016年的全球气候协议)的目标做出有意义的贡献。”

能源专家表示,埃克森有可能为二氧化碳想出新的用途,比如加强混凝土或制造碳纤维,从而取代钢铁和其他材料。

“如果埃克森和其他主要的石油行业参与者破解了这些难题,整个关于碳氢化合物的讨论就会发生变化。”美国莱斯大学(RiceUniversity)能源研究中心的高级主任肯尼斯?梅德洛克(KennethB.MedlockIII)说,“这个过程在前期会很缓慢。想一想风能和太阳能也是如此。”

石油和天然气价格的大幅上涨可以抵消埃克森的一些隐忧,至少短期来看是这样的。最近几周,油价随着对新冠疫苗的乐观情绪而攀升,埃克森的股价也随之上涨。

埃克森负责研发的副总裁维杰?斯瓦鲁普(VijaySwarup)在最近的一次采访中表示,该公司明白自己需要降低排放,并正在开发更好的燃料、润滑油和塑料。

“但是在通往这个目标的途中,我们还不能停止供应平价的、可大规模应用的能源。”斯瓦鲁普说。

但英国石油公司前首席执行官约翰?布朗(JohnBrowne)表示,尚不清楚埃克森和其他美国大公司是否会为低碳未来充分转型。

“他们可能还是走一步看一步,然后说,‘让我们看看长期会发生什么’。”他说,“如今,这是一个相当冒险的策略。”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⑵ 标准石油公司很有钱吗跟英国东印度公司相比谁更有钱历史

160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统治全球大部分地区(英国东印度公司创立于1600年)

洛克菲勒

洛克菲勒等人1870年创建标准石油公司,他之后成为美国历史上最有钱的人,预计资产达到4400亿美元。他的获利来自于对全球最有价值商品的垄断。1880年代,标准石油控制着炼油、分销以及石油行业的其他业务。

1911年5月15日,美国最高法院分拆标准石油,认为该公司违反了反垄断法。结果是标准石油分拆为34家公司,其“后代”包括埃克森美孚、雪佛龙和康菲石油公司。

此次分拆也是新闻史上的重要一章,新闻“扒粪者”埃达-塔贝尔的宏观巨作《标准石油公司的历史》加速了该公司的灭亡。

⑶ 拆分标准石油公司成几个小公司对公平的影响

影响不大,拆分过后便与资源共享。
1890年,标准石油公司被美国俄亥俄州政府起诉,导致洛克菲勒的托拉斯在1892年被迫解散。其实,标准石油只是将俄亥俄州的业务拆分控制了。后来,新泽西州修改了当地公司的注册法案,允许一个公司可以持有全美国任何一家公司的股份。
到了1899年,美国纽约标准石油公司重组为一家控股公司,美国新泽西标准石油业务可以持有41间公司的股份,而这些公司又控制了更多的公司,实际上只改变了控制公司的方法。

⑷ s-oil的石油公司

(Standard -Oil)曾是由约翰·D·洛克菲勒和他的合伙人在1863年建立的石油提炼公司。在他的领导下,1868年Rockefeller, Andrews & Flagler公司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炼油公司。
1870年1月10日,他成立了俄亥俄标准石油公司(Standard Oil Company of Ohio),并开始并购其他公司。到了1878年,标准石油垄断了全美国90%的炼油业。1882年,公司重组成为标准石油企业(Standard Oil Trust),其中三位重要人物分别是亨利·罗杰(Henry H. Rogers)、威廉·洛克菲勒(William Rockefeller)和约翰·洛克菲勒。
189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反垄断法(Sherman Antitrust Act)。1911年5月15日,美国联邦最高法院裁定标准石油违法垄断,将其支解为大约37家新公司。
后继者
俄亥俄标准石油 - 现为英国石油-阿莫科公司的一部份。
印地安纳标准石油 - 改名为阿莫科石油 (Amoco),现为英国石油-阿莫科公司的一部份。
纽约标准石油 - 改名为美孚石油 (Mobil)。
纽泽西标准石油 - 曾先后使用埃索 (Esso)、艾克森 (Exxon)等名称。
美孚石油和艾克森石油,于1999年合并为艾克森美孚,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公司。
标准石油公司的历史
德雷克井钻成后,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石油开采中去。但冷静的洛克菲勒坚信“打先锋的赚不到钱”,他并没有急于进军石油,而是做了实地考察,由于油价浮动很大,所以时机并未成熟。
南北战争(1861-1865年)给美国人带来灾难,却为洛克菲勒带来好运。1859年他同莫里斯·克拉克合伙开设土产品贸易行。他贷款囤积食盐、火腿、西部的种子等。南北战争爆发后,订货单像雪片似地飞进了克拉克-洛克菲勒商行,他们及时地把囤积的东西抛了出去。于是约翰·洛克菲勒成了靠南北战争大发横财的人。
1863年,原油一再暴跌时,洛克菲勒却认为投资石油的时候到了。他与克拉克共同投资,与一个在炼油厂工作的英国人安德鲁斯合伙开设了一家炼油厂。精明的洛克菲勒没有直接投资去采油,而是投资炼油行业。他认为从事上游石油生产风险大,生产秩序混乱,钻井设备落后,连接生产地与消费城市的运输管道不良等,所以很难获取巨额利润。
1870年1月10日,洛克菲勒在俄亥俄州创建了股份制的标准石油公司,标榜他们出产的石油是顾客可以信赖的“符合标准的产品”。它给漫无节制的宾夕法尼亚石油狂热产生的混乱带来秩序。这种秩序将以标准石油公司的形式体现出来,这家公司正在寻求对世界石油贸易的全部支配权和主宰,正在发展成为一家复杂的全球性企业。到1879年底,标准公司作为一个合法实体成立刚满9年时,就已控制了全美90%的炼油业。自美国有史以来,还从来没有一个企业能如此完全彻底地独霸过市场。
1882年,洛克菲勒创建了世界第一家托拉斯-标准石油托拉斯(以高度联合的形式组成一个综合性企业集团),并把总管理处迁到纽约。1888年,公司开始进入上游生产,收购油田。1890年,标准石油公司成为美国最大的原油生产商,垄断了美国95%的炼油能力、90%的输油能力、25%的原油产量。标准石油公司对美国石油工业的垄断一直持续到1911 年。
从一开始,洛克菲勒就把目光投向国际市场。他在纽约开设的办事处,专门向东海岸和国外出售公司产品。19世纪80年代,标准石油公司进一步向西欧扩大海外市场,美国的工艺已使标准公司的产品优于欧洲人的产品,因而标准公司赢得了欧洲大部分地区的煤油市场。在19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煤油出口占到全部美国石油产量的一半以上。从价值上说煤油占美国出口货的第四位;在工业制品中占第一位。欧洲则是它的最大市场。到了19世纪70年代末,不仅仅是由一个州支配石油供应,而是由一个公司——标准石油公司掌握了石油的支配权。结果是,至少有90%的出口煤油是经过标准石油公司之手出去的。洛克菲勒被誉为“世界石油大王”。
189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反托拉斯法。洛克菲勒对托拉斯采取明撤暗存的办法,把重心转移到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因为新泽西州的法律允许该州的公司持有其他州公司的股权。从而在“合法”旗帜下把“队伍”重新集合起来,注册资本从1000万美元扩大到11000万美元。
3.s-oil:韩国双龙炼油,2007年以15246.1百万美元排列世界500强第490位。

⑸ 标准石油的公司历史

在1870年,俄亥俄州,约翰·洛克菲勒(John Rockefeller)、威廉·洛克菲勒(WilliamRockefeller)、亨利·弗拉格勒(Henry Flagler)、化学家塞缪尔·安德鲁(Samuel Andrews),匿名合伙人史提芬·哈里斯(Stephen Harkness),与威廉的姐夫奥利弗·詹宁斯(Oliver Jennings)合伙建立了标准石油。在开始的10,000股中,洛克菲勒分得2,667股;威廉、亨利与塞缪尔各分得1,333股;史提芬分得1,334股;奥利弗分得1,000股; 而洛克菲勒、安德鲁与弗拉格勒公司(Rockefeller, Andrews & Flagler)分得1,000股。通过后来受到广泛批评的高效战术,它在1872年的两个月内吞并或者摧毁了它在克里夫兰的大部分竞争者,在后来更是席卷美国东北部。
在早年,因为洛克菲勒是塑造新石油工业的唯一的、重要的人物,所以他统治着团队。权利集中在公司在克利夫兰的总部,但是总部的决策都以合作方式作出。
州政府作出反应,试图通过立法限制公司规模。洛克菲勒和他的联营者发展出新方法去组织他们快速成长的企业。在1882年,他们将各州公司整合在一群委托人(Trustees)下。根据秘密合约,旧时的37个股东将他们的股份“委托”予9个委托人:威廉·洛克菲勒与他的长兄,约翰·洛克菲勒、奥利弗·佩恩(Oliver H. Payne)、查尔斯·普拉特(Charles Pratt)、亨利·弗拉格勒,约翰·阿奇博尔德(John Archbold)、威廉·沃登(William Warden)、雅比斯·博斯特威克(Jabez Bostwick)与本杰明·巴斯特(Benjamin Brewster)。这种组织形式被证明是非常成功的,所以,在后来,其它的巨型企业都采用了这种“托拉斯”形式。
公司的成长,除通过增加销售,还通过收购竞争对手。在购入竞争对手的公司后,洛克菲勒关闭他认为是低效的公司而保留其它的公司。在1868年一个精彩的交易中,纽约中央铁路旗下的湖滨铁路(Lake Shore Railroad)招标,只要一间公司每日输送60加仑石油,并自行装卸,该公司就能以原价的71%运输石油,即每加仑一分,每桶42分。小公司都谴责这次招标不公平,因为他们没有的能力为折扣而产出足够的石油。
在1872年,洛克菲勒加入南方促进公司(South Improvement Company),这使得他在运输时能够得到回扣,让竞争对手露出弱点。但是此举被揭发,竞争对手要求宾夕法尼亚州议会撤回南方促进公司的契约。
标准石油的行动与秘密运输合约使得其煤油价格由1865年的56分跌至1870年的26分。
在1885年,俄亥俄标准石油将总部由克利夫兰迁到纽约市百老汇26号(26 Broadway)。同时,俄亥俄标准石油注册了新泽西标准石油,因为新泽西州的公司股份所有权法比较宽松。
同样地,在1890年,国会通过了美国所有反垄断法的始祖 - 谢尔曼反托拉斯法(Sherman Antitrust Act)。尽管“抑制贸易”的定义充满争议,它禁止抑制贸易的一切合约、计划、交易、阴谋。标准石油集团很快地引起了俄亥俄总检察长大卫·沃森(David Watson)的注意。
从1881年到1906年,标准石油以65.4%的股息548,436,000美金。就如普通的策略一样,部分盈利重新投入到商务中,而非作股息。1882年到1906年间,净盈利为838,783,800美金,股息为290,347,800美金。 在1897年,洛克菲勒从集团的控股公司,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引退,但是保留了在公司的股份。副主席约翰·阿奇博德(John Archbold)主持公司的大部分运作。同时间,政府试图通过反托拉斯法限制公司的发展。
标准石油因为高效率与负责任建立最初的市场地位。在当时,大部分公司将汽油倒入河流,但是标准石油将它们用作自家机器的燃料。在当时,大部分公司的炼油厂的废料堆积如山,但是洛克菲勒找到卖掉它们的方法。
例如,标准石油在1908年购入发明矿脂的切斯伯勒制造公司(Chesebrough Manufacturing Company)。
记者、作家艾达·塔贝尔(Ida Tarbell),父亲是被洛克菲勒击败的油商,是第一批“耙粪记者”之一。她与同情她的标准石油高级行政人员亨利·罗杰斯(Henry Rogers)作了广泛的采访,她的调查助长了公众对标准石油与一切垄断者的攻击。
在1902年11月开始,麦克卢尔(McClure's)杂志开始连载她的研究,连载在1904年10月结束,分为19部分。在1904年,集合成书标准石油历史(The History of the Standard Oil Company)。
标准石油托拉斯的控制权在一小群家族手上。在1910年,洛克菲勒说:“我认为在标准石油由创办至现今的历史中,大部分股权都为普拉特家族(Pratt Family)、佩恩-惠特尼家族(Payne-Whitney Family)、哈里斯-弗拉格勒家族(Harkness-Flagler Family)与洛克菲勒家族所控制。”
这些家族将大部分股息重新投资于其他产业,尤其是铁路业。他们也大量投资天然气与电力照明产业(包括巨型的纽约市综合天然气公司(Consolidated Gas Company of New York City))。他们大量购入美国钢铁(US Steel)、混合铜业(Amalgamated Copper)甚至是玉米产品提炼公司(Corn Procts Refining Company)的股份。
中国标准:标准石油的产量增长得非常快,以至于美国市场很快饱和,所以公司开始展望海外市场。在1890年代末,公司开始向拥有4亿人口的中国售卖煤油,用作油灯的燃料。标准石油中文商标采用了“美孚”,意为美丽与可靠。它也在生产的锡灯上使用“美孚”商标,这些锡灯价格低,以鼓励中国百姓放弃使用菜油灯,使用煤油灯。此举获得了积极反应,中国成为标准石油在亚洲的最大市场。施丹维克(Stanvac)是美国在投资珍珠港之前在东南亚的唯一投资。
标准石油在中国各大城市修建储油罐、仓库与办事处(将油轮上的散装油以每罐5加仑重新储存)。在内陆,它使用油罐车、火车与船只运输石油。施丹维克华北分部,以上海为基地,拥有上百艘河流船只,包括趸船、蒸汽船、小轮、拖轮以及油轮。超过13艘公司的油轮在长江上航行,其中最大的几艘美平(Mei Ping)(1,118吨)、美夏(Mei Hsia)(1,048吨)与美安(Mei An)(934吨)。他们都在帕奈号事件(USS Panay incident)中沉没。美安在1901年服役,是船队的第一艘船。船队的其他船只包括:美川(Mei Chuen)、美孚(Mei Foo)、美红(Mei Hung)、美江(Mei Kiang)、美路(Mei Lu)、美谭(Mei Tan)、美苏(Mei Su)、美英(Mei Ying)、与美云(Mei Yun)。美夏,是一艘特别设计在江河航行的油轮,由上海的最新造船技术建造。在1912年,使用同样技术建造的美孚服役。在1926年服役的美夏能够在3个储油罐中装载350吨散装油,她长206英尺,宽32英尺,在海外设计,在上海建造。她的石油燃料燃烧器进口自美国,而水管锅炉进口自英国。
指控诉讼:在1890年,标准石油控制了美国80%的石油。俄亥俄州起诉标准石油成功,托拉斯在1892年被迫解散。但是,标准石油只是将俄亥俄标准石油分离而继续控制它。后来,新泽西州修改了它的注册公司法,允许一间公司持有全美任何的公司的股份。所以,在1899年,以纽约市百老汇26号为基地的标准石油托拉斯,合法地重组为一间控股公司,新泽西标准石油,它持有41间公司的股份,而这些公司又控制了更多的公司,实际上只改变了控制公司的方法。公众认为由一群被选董事控制的标准石油集团是无孔不入的。

在1904年,91%的产油与85%的石油的最终销售都为标准石油控制。它的产出大多数是煤油,其中55%出口到世界各地。在1900年后,它不再使用价格战排挤竞争对手。联邦商业机构专员(Commissioner of Corporations)研究了标准石油在1904到1906年间的运作,称“毫无疑问......标准石油在石油提炼产业中的统治地位是通过不公战术取得的;操纵输油管与铁路,与通过削减石化产品的价格,用不公方法竞争。”在竞争对手的逐渐蚕食下,在1906年,公司的市场占有率只剩下了70%。同年,对标准石油的反托拉斯控诉失败了。在1911年,公司的市场占有率下跌到64%,而且至少有147个竞争对手,包括海湾(Gulf)、德士古(Texaco)和壳牌(Shell)。公司并未试图垄断石油的勘探与抽取。(在1911年,美国石油的勘探与抽取的11%为标准石油控制。)
在1909年,美国司法部以1890年的谢尔曼反托拉斯法为依据起诉标准石油垄断及抑制州际商业:
在铁路公司偏向的组合的回扣、偏向与其他歧视性策略;通过控制输油管抑制竞争对手、达到垄断,对竞争对手拥有的输油管的不公策略;与竞争对手签署妨碍贸易的合约;不公的竞争方法,比如在必要打压对手的时候削减地方价格;派遣间谍到竞争对手处出收集情报,运营虚假独立公司,以相同的意图在石油上的付款中取得回扣。
在最后四年中,双方不断在庭上争论标准石油的垄断策略:
“调查的总体结果揭示许多以标准石油公司与其附属公司名义进行的,在铁路上的公然歧视。除加利福尼亚州的几所大型公司外,标准石油是以如此歧视方式销售获利。在国内的每一个地区,公司都享受着对竞争对手的一些不公优势,而其中一些歧视影响范围广阔。” 标准石油部分继承公司解散时名字 现状 新泽西标准石油 现为埃克森美孚的一部分。 纽约标准石油 现为埃克森美孚的一部分。 加利福尼亚标准石油 现为雪佛龙的一部分。 印第安纳标准石油 现为BP的一部分。 肯塔基标准石油 现为雪佛龙的一部分。 大陆石油公司(Continental Oil Company) 现为康菲公司的一部分。 俄亥俄标准石油 现为BP的一部分。 俄亥俄石油公司 现名马拉松石油(Marathon Oil)。

⑹ 富可敌国的石油巨人——国际大石油公司

所谓“国际大石油公司”就是指那些依靠私人资本创建和经营的跨国石油公司。提起国际大石油公司,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它们庞大的经营规模、横跨全球的业务范围、卓越的盈利能力和在世界石油市场上的巨大影响力。在2006年度《财富》全球500强排名中,前十位中石油公司就占据了五位。埃克森美孚位居世界500强榜首,361亿美元的高额利润使其成为全球500强有史以来最赚钱的公司(每天为它带来近1亿美元的进项),3399.38亿美元的营业收入使这个老牌石油大亨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富可敌国。埃克森美孚的石油和天然气日产量几乎是科威特的两倍,公司在全球六个大洲均拥有能源储备,油气储量超过了全世界任何一家非政府性质的公司。位居前十名的其他几家大石油公司还包括雪佛龙德士古、康菲、壳牌和BP,这些石油巨头同样也赢得了举世关注的目光。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国际大石油公司的发展史可以折射出世界石油工业的发展历史。世界石油工业发展的每一个重要阶段,都有国际大石油公司的直接参与。在不同历史阶段,它们的角色都是举足轻重的。

(1)国际大石油公司的产生与发展。

洛克菲勒是最早的国际大石油公司的缔造者,也是国际大石油公司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创建者。当年他一手创建的标准石油公司,仅用了三年时间,就将原油产量由1889年的占全美总产量16%迅速提升至26%,在美国加工和销售的市场份额高达75%~80%。此外,它还带动了石油工业国际化业务的发展,迅速在全球各地设立了分公司,逐渐取得了在美国和世界石油市场上的霸主地位。它还开创了石油公司上中下游一体化发展的业务模式,极大地降低了成本和风险。如果公司在上游勘探开发业务中亏损,则可以在下游炼油和销售业务中找到平衡。但这个石油帝国的寿命不长,因为被指控“垄断和暴利”,1911年美国政府以反托拉斯法迫使标准石油集团解体,将其所属的92家公司改组成在法律上独立的20个公司集团,“大厦”坍塌后,埃克森、美孚和雪佛龙等石油公司得以幸存下来,这也是今天几大石油巨头的前身。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以美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飞速发展以及战事的需要极大地刺激了对石油的需求,推动了石油生产。垄断美国石油市场的五家上下游一体化的大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德士古、海湾和雪佛龙也正是在这一阶段发展起来的。从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机前的相当长时间里,它们与英国的BP和英荷壳牌构成了世界石油历史上声名显赫的“七姊妹”,凭借在中东获得租借地石油开发特许权而发了大财,垄断了世界石油市场。

20世纪70年代发生的两次石油危机,造成了依赖石油资源的西方世界的恐慌,石油“七姊妹”也遭受重创,逐渐淡出历史舞台,国际大石油公司开始对自身发展模式和如何增强竞争能力进行思考,并开始新的实践。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世界石油领域不断发生大规模的兼并与联合。1997年之前,这些较大规模的兼并与联合多数发生在下游业务(炼制和销售)和天然气业务(包括天然气发电)领域,并且很多只是公司部分业务之间的联合。1998年后,面对低油价的冲击,更多的石油公司卷入了兼并联合的浪潮,希望通过从外部进行的资产重组,实现优势互补,进一步降低成本,共同抵御和降低风险,石油公司的兼并与联合演变成为以大型石油公司横向整体合并为主要特点的兼并与联合狂潮,并直接导致超级国际石油公司的形成。

世纪之交以国际大石油公司为主导的新一轮兼并浪潮,是面对石油业激烈竞争环境所进行的一场前所未有的大洗牌。尘埃落定之后,埃克森美孚、英荷皇家壳牌集团、BP、道达尔、雪佛龙德士古共同组成了石油业内的超级巨无霸方阵。这次兼并与联合狂潮强化了国际石油公司的实力和地位,同时也重新调整了当今石油工业的主体布局。

(2)新世纪国际大石油公司的发展趋势。

起于1998年的大规模石油公司并购和结构调整,国际大石油公司基本完成了以扩大资产规模和强化竞争实力为目标的任务。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国际油价走高的有利形势下,它们在继续优化调整资产组合的同时,普遍将营造长期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首要的战略重点,进入了一个为长期增长而投资的新阶段。国际大石油公司在经营战略和竞争策略方面所做的战略调整,体现出一些全新的特点。这些战略调整,将对国际大石油公司的中远期业绩表现乃至世界石油工业的竞争和发展态势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这些新动向包括:一是实施战略转移,立足于长期可持续发展,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营造下一代核心资产;二是进行资产组合的优化,一方面通过补缺性的收购,弥补在关键发展领域的资产组合缺陷,另一方面择机处置边际资产,优化老油区投资,缓解近期内的成本上升和投资回报下降的问题;三是积极介入天然气合成油(GTL)、油砂和重油等非常规石油领域,重新重视勘探,立足更长远的发展,构建在新的关键领域的竞争优势。

举措之一:为长期增长投资,营造下一代核心资产。

在主要产区的资源战略接替上,国际大石油公司主要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新的油气发现项目为重点,表现出四个主要的战略方向,即主要把西非和墨西哥湾深水区、俄罗斯、实行开放政策的OPEC国家和LNG业务领域作为今后重要的新产量增长源。

如BP公司,已将其战略重点转向新的五大利润中心,即墨西哥湾(深水区)、特立尼达(天然气)、阿塞拜疆(环里海石油)、安哥拉(深水区)和俄罗斯(TNK-BP)。公司现有利润中心目前的产量为1.15亿吨,预计将以年均3%的速度递减;而新利润中心目前的产量是5000万吨,预计将以年均15%的速度增长,到2008年,产量将达到1亿吨。由于新利润中心的勘探开发成本和操作成本(分别为每桶油当量4美元和2.4美元)均低于现有生产区(发现开发成本为6~7.5美元/桶油当量,操作成本约为5美元/桶油当量),因而新利润中心产量的增长和资本支出的下降,将有助于提高BP的整体投资回报水平。

凭借雄厚的资金和技术实力以及多年来在资源国的影响力,国际大石油公司在上述关键领域占据了有利的竞争地位,这将能够支撑其全球油气储量的可持续接替。根据高盛公司对20世纪90年代以前发现、目前正在开发中的储量在5亿桶油当量以上的50个大油气开发项目的统计分析,国际大石油公司在其中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它们在50个大项目中占据了45%的储量。其中BP、埃克森美孚、道达尔、皇家荷兰壳牌、雪佛龙德士古和埃尼公司等大公司占据了50个大项目预计净现值的90%。

埃克森美孚西非、墨西哥湾、中东(卡塔尔LNG)和里海,预期2006年在西非深水区新增产量将达5.5亿桶,占公司总产量的比重将从目前的8%上升到18%,在OPEC国家中的产量比重将由14%上升到18%皇家荷兰壳牌西非(尼日尔爾利亚)、俄罗斯(萨哈林天然气)、加拿大油砂业务,预期2006年西非可新增产量4.6亿桶道达尔西非、中东、委内瑞拉和俄罗斯。预期2006年西非深水区可新增产量37万桶油当量/日,占总产量的13%,中东产量占公司总产量的比重将从2001年的23%上升到33%雪佛龙德士古墨西哥湾、西非(尼日尔爾利亚)和里海(哈萨克斯坦),预期西非深水区2006年可新增产量30万桶油当量/日,占公司总产量的比重将从2001年的13%上升到18%

世界非常规石油生产前景

近年来,受天然气价格上升、LNG供应成本下降以及资源国推动天然气资源商业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全球液化天然气的生产和贸易日趋活跃,正在成为世界油气工业的一个新的热点。预计全球25%~35%的天然气储量最终需通过LNG来实现商业化。预计到2008年,全球在天然气储量开发和LNG设施方面的投资将达到1500亿美元。因此,国际大石油公司十分看好未来LNG的发展,并纷纷抢占LNG领域的制高点。近两年来,国际大石油公司参与的LNG现有项目扩建、在建和拟建新项目就超过了30个,预计到2010年全球LNG年生产能力将达到3亿吨。LNG 项目开发不仅成为国际大石油公司商业化其天然气储量资源的关键,而且也将成为公司盈利的重要来源。因成本下降和项目寿命期长,目前LNG项目的投资回报水平明显高于其他项目,甚至高于上游勘探开发项目的平均水平。如果将上游的生产加上液化、船运和再气化资产组成独立的LNG业务的话,预计到2010年,这一业务在国际大石油公司运用资本中的比例可达到5%~10%,成为勘探生产、炼油、化工之外的第四大业务,其重要性甚至可能超过化工产品业务。

GTL 是一项将天然气转化为极清洁的炼制产品的技术,尽管这一技术的出现已经有几十年的时间,但受项目经济性的限制,一直以来除了在南非以外,投资很少。近年来,随着技术的突破,GTL项目的经济性显着提高,加上资源国为开发“困气资源”(因缺乏当地消费市场而难以经济开发的天然气储量,只有通过LNG或GTL方式开发)提供优惠的财税条款,GTL项目开始真正被资源国和国际大石油公司看好。目前全球的“困气资源”量至少在2500万亿立方英尺,约占天然气总探明储量的25%。随着全球对于炼制产品需求的快速增长(预计将从目前的2500万桶/日增长到2010年的2800万桶/日),特别是环境排放标准的日益严格,GTL将因其可用作炼厂提高柴油质量的原料等特点而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壳牌已与卡塔尔石油公司签订了意向书,计划到2009年建成投产14万桶/日的GTL生产厂,埃克森美孚也与卡塔尔石油公司签订了于2011年建成产能为15.4万桶/日的GTL项目的意向书。预计今后10年,这些公司将在GTL项目上投资330亿美元,实现产量75万桶/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埃克森美孚早在20年前就已经积极开发GTL技术,其专有技术AGC-21的开发耗资6亿美元,持有约3500项相关的国际和美国专利。

近年来在旨在减少沥青矿开采和加工过程中燃气和蒸汽消耗方面的技术进步,使得油砂开发项目的经济性得到显着提高,项目开发进展明显加快。据加拿大权威机构分析,预计2004—2010年加拿大油砂合成油的产量将增长到148万桶/日。尽管目前仍存在着加拿大环境法规限制的不确定因素,但随着原油价格的上升,加拿大油砂项目正吸引越来越多的国际石油公司的关注。

委内瑞拉的超重油项目也正在引起更多的国际大石油公司的兴趣。尽管委内瑞拉的财税合同条款比较苛刻(政府所得为51%),雪佛龙德士古和皇家荷兰壳牌公司仍十分关注60亿~70亿美元的新项目机会,道达尔公司也正在谈判扩大其Sincor项目的产能。

举措之四:重新重视勘探。

受1998—1999年国际油价下跌的影响,国际石油公司的勘探支出下降了27%,这一趋势持续到2003年。据行业咨询机构伍德麦肯锡的研究,2003年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国家(简称OECD)大石油公司的勘探支出是89亿美元,比上年下降了4%,BP和雪佛龙德士古更是分别下降了25%和15%。由于勘探支出的下降,OECD大石油公司在2001—2003年的勘探计划共获得72亿桶储量,与1996—1998年89亿桶的储量发现相比下降了20%,平均有机储量接替率为75%。

除了受低油价影响外,国际大石油公司勘探投资下降的另一个原因还在于,它们将投资重点集中在低风险的探明储量的开发上,进而开发资本支出排挤了勘探资金。同时,技术进步也为深水区油气资源的开发创造了条件,国际大石油公司的开发项目机会增多,需要大量投资基础设施以实现这些储量的商业化。

在勘探投资相对不足的状况出现多年之后,国际大石油公司目前已开始重视新前景区的勘探。2003年雪佛龙、雷普索尔、壳牌和道达尔均增加了勘探区块面积,涉足的国家也增加了。

举措之五:开拓新的并购热点,俄罗斯上游权益成为主要关注点。

以公司并购、资产重组和战略联盟为主要内容的资本运营活动,历来是国际大石油公司经营和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一环,是其实现规模扩展、优化资源配置和实现价值最大化等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通过1998年以来的巨型并购活动,国际大石油公司已经基本上完成了在全球范围内强化关键资产规模、实现协同效应和降低成本的任务。巨型并购后,国际大石油公司进行公司和资产并购交易的动机开始向弥补公司资产组合缺陷和实现资产最优配置转变,并购的主要目标也开始转向那些规模较大、资产的战略匹配性较好的中型石油公司。

尽管俄罗斯的油气行业投资环境仍存在多种不确定因素,但其丰富的未开发储量一直吸引着西方大石油公司。由于俄罗斯的产品分成合同(PSAs)立法不健全,审批过程冗长,加上俄罗斯目前的生产重点仍以现有开发项目为主,对外国石油资本的依赖程度较低,而且俄本土石油公司抵制PSAs,因此,国际大石油公司通过PSAs合同进入俄罗斯的难度很大。BP公司采取了放弃产量分成协议途径的投资战略,收购TNK-BP公司50%的股份,通过股权参与的方式,迅速在俄罗斯石油项目中获得了规模优势。

另外,因多数国际大石油公司仍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处于资本投资密集期,为降低成本、改善投资回报,也不排除出现大型公司间合并的可能性。在本轮高油价周期中,大石油公司的现金流充裕,而股价大都没有随国际油价同步同幅上升。因而从公司收购者的角度来看,目前目标公司现金充裕但股价便宜,未必不是进行交易的有利时机。

当今世界石油工业正在全面经历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竞争更激烈,风险更大,更需要跨国石油公司对外界变化做出积极反应的时代。着眼于具有长期增长潜力的投资项目,优化公司资产组合,加强对石油资源包括非常规石油资源的控制和开发无疑是这些国际石油公司做出的有利战略选择。

⑺ 请讲讲标准石油和摩根财团是如何被拆分的。洛克菲勒和摩根的后人们现在怎么样

标准石油公司后来成为美国政府反托拉斯的头号目标,1911年5月15日,美国最高法院判决,依据1890年的《谢尔曼反托拉斯法》,标准石油公司是一个垄断机构,应予拆散。根据这一判决,标准石油帝国被拆分为约37家地区性石油公司。 标准石油公司被拆分后,原俄亥俄标准石油成为了现在英国石油公司的一部分;原印第安纳标准石油改名为阿莫科石油(Amoco),后来成为现在英国石油公司的一部分;原纽约标准石油改名为美孚石油(Mobil),现在是艾克森美孚公司的一部分;原新泽西标准石油改名为艾克森石油(Exxon),是现在艾克森美孚公司的一部分;原加利福尼亚标准石油改名为雪佛龙石油(Chevron),现在是雪佛龙德士古公司的一部分;原肯塔基标准石油被加利福尼亚标准石油并购,现在是雪佛龙德士古公司的一部分。
中国有句老话,说“富不过三代”,但是洛克菲勒家族发展到现在已经是第六代了,依然如日中天、独“富”天下。 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洛克菲勒家族,仍在续写着辉煌的历史,约翰"D"洛克菲勒的后代们没有整天躲在房间里计划如何守住自己的财富,不让金钱落入别人口袋,而是积极的参与文化、卫生与慈善事业,怀着富有的负罪感将大量的资金用来建立各种基金,投资大学,医院,让整个社会分享他们的财富。 在今天的美国,要完全躲避这个家族的影响几乎是不可能的,毫不夸张地说,洛克菲勒家族在过去150年的发展史就是整个美国历史的一个精确的缩影,并且已经成为美国国家精神的杰出代表,影响着世界各地的人们。
关于洛克菲勒后人的现状可以参看网页http://ke..com/view/1366465.htm

⑻ 应该如何评价洛克菲勒和他的标准石油公司

客观看待 洛克菲勒及其标准石油公司是资本主义发展并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的自然产物,从经济社会发展角度看,存在其必然性。

⑼ 标准石油公司的经营管理

标准石油公司的管理阶层想出应对之道,他们主张成立托拉斯,那可使不断成长的标准石油公司更有效地控制成本、提高利润和促进管理。1881年,多德拟定了一份协议书,内容是:原本由标准石油公司控制的数十家公司的股东,以其所拥有该公司的股票交换新成立托拉斯的股票。交换条件是企业的股权必须转换给9位信托人,包括洛克菲勒兄弟、弗拉格勒、波斯威克及其他原来标准石油公司的主要人物。这项措施在美国商业界是史无前例的。当托拉斯组织结构与1882年1月2日生效时,标准石油麾下已经控制全美80%的炼油事业、90%的输油管线;在油罐车、石油副产品、油桶制造等相关行业中,也居领先地位。
但是托拉斯也引发了新的管理问题。信托人允许各分公司的主管自行经营,但任何超过5000美元的支出都必须取得核准。信托人组成的管理委员会每天在午餐时到纽约百老汇街26号聚会。洛克菲勒说:“我们的惯例是,没有共识前不采取任何重要行动。”共识是必须的,因为托拉斯是一群公司的集合体,彼此相互关联,但又各自独立。托拉斯必须仰赖各组成单位的有效经营才得以顺利运作,因此,各分公司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权,中央总管也有相对的要求,但这些要求都建立在对各单位有好处的技术上。一位资深的信托人维拉斯(George Vilas)就曾拜访个单位,统一财务报表格式。
在这种新式管理分工之下,标准石油托拉斯的运作,依靠由各自单位高层主管组成的各委员会,再由纽约办公室里的固定人员辅助。不同委员会分别管理制造、生产、运输、出口、润滑油、桶罐等容器及国内市场等业务。托拉斯的最高管理阶层又为企业找到新的营销方向——设立零售网络,确保产品质量稳定的石油能直接供应大众市场。设立网络使标准石油公司的煤油及汽油零售站,由1882年130家增加为1906年3500家。但纵向组合一直要到标准石油公司开始把原油汲出地面才算完成。1881年,当勘探者在俄亥俄州利马(Lima,Ohio)附近平原找到重大油矿后,标准石油公司自老家开始涉足原油开采。到1891年,标准石油开采的原油,已经占全美原油产量的25%。1895年,原油开采占标准石油盈余的14%。
此时的标准石油公司已经实践了20世纪企业经营原则:从原料、各种制造过程,最终消费产品的一贯作业。洛克菲勒可以控制每一滴油的“生命历程”,从在宾西法尼亚油田开采,直到在加州某标准石油零售站上,一位农夫买了1加仑煤油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