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石油矿藏 » 石油会战是什么政策
扩展阅读
海南学驾照费用是多少 2025-08-04 14:17:59
石油的裂解定义是什么 2025-08-04 13:56:33

石油会战是什么政策

发布时间: 2023-01-08 17:24:54

❶ 石油生产国的石油政策与法规是什么

OPEC的油气政策 这个由石油生产国组成的石油卡特尔,从它诞生之日起到今天,一直受到世界的重视。尽管与20世纪70年代相比,OPEC的石油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比例下降了,但是,OPEC成员国的油气探明总储量居世界首位,其强大的石油生产与供给能力,尤其是它实行的石油发展战略及石油政策,对世界石油市场的稳定和发展仍然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OPEC在调整和实施其石油政策的过程中,协调行动、巩固团结,正逐步走向成熟,在国际石油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OPEC的石油政策主要从对产量控制和油价控制展开。
OPEC通过对组织联合产量的控制和各国生产配额的分配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从1982年开始,OPEC采用配额制度来实现产量控制。配额制度是将产量额度在所有的成员之间分配,以协调削减石油产量。
OPEC在不同阶段采取了不同的油价政策。
生效日期会议地点变动(万桶)日产量上限(万桶)1998年2月利雅得—27.30*1998年4月利雅得-1.35525.951998年7月阿姆斯特丹/维也纳-1.25524.691999年4月海牙/维也纳-1.71622.972000年4月维也纳+1.71624.692000年7月维也纳+0.70825.402000年10月维也纳+0.80026.202000年11月维也纳+0.50026.702001年2月维也纳-1.50025.202001年4月维也纳-1.00024.202001年9月电话会议-1.00023.202002年1月开罗-1.50021.702003年1月维也纳+1.30023.002003年2月维也纳+1.50024.502003年6月维也纳+0.90025.402003年11月维也纳-0.90024.502004年4月阿尔及尔-1.00023.502004年7月贝鲁特+2.00025.502004年8月贝鲁特+0.50026.002004年11月维也纳+1.00027.002005年3月伊斯法罕+0.50027.502005年7月维也纳+0.50028.00

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石油产量政策历来变动一览*OPEC 10国产量基准,利雅得减产的依据。
在成立的最初10年,针对国际油价不断下降的趋势,OPEC为了维护成员国的石油权益,实行了冻结油价的政策,通过有控制地增产、实现油田费用经费化、减少原油销售补贴等手段争取获得更多的石油收入。1961年至1970年9月,原油标价一直稳定在每桶18美元的水平。
20世纪70年代,OPEC实行大幅度提高油价的政策。通过实施提价、提税和取消销售回扣的策略,采取“参股制”及国有化方式,以及运用“石油武器”实行禁运和减产等斗争手段,从西方石油公司手中争夺回了石油资源主权和石油标价权,获得了巨额“石油美元”,并在国际石油市场占有了超过一半的销售份额。阿拉伯轻油的官方价格,从1970年9月份之前的每桶1.8美元飙升到1980年4季度的每桶33.33美元,国际市场现货价格上涨到每桶38.63美元。这期间,爆发了1973年和1979—1980年的两次世界性“石油危机”。
20世纪80年代,OPEC针对世界石油消费量增长缓慢甚至下降以及非OPEC石油产量上升的形势,先是实行限产保价政策,以期阻止油价下滑,继而采取扩大市场份额等政策,以求保证石油收入和维持市场份额。这一时期OPEC遭到了严重的损失,其重要原因之一是OPEC前一时期过度提高油价政策而带来了负面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最近两年,OPEC调整并交替实行“限产保价”或“增产抑价”政策。前者是在油价长期走低情况下,通过限制或减少产量,缩小市场供应量,推动油价转跌回升;后者是通过增加产量,扩大市场投放量,抑制油价的暴涨,以达到稳定市场,增加石油收入,保持市场份额的目的。2000年,OPEC建立了“自动油价平衡机制”,明确提出新的政策目标,即抑制油价波动,力求使国际市场的原油价格维持在对产油国和消费国均有利的水平上。
OPEC的石油政策对世界石油市场的供需平衡及国际油价影响重大。OPEC的石油政策从最初的以争取恢复自身权益为宗旨,到推崇建立公正、合理、有利于各方的油价水平,保证持续、有效的石油供应,从而稳定世界石油市场的政策目标。这对于世界石油业的发展,无疑是一个有益的、新的飞跃。近年来,OPEC能源政策的调整围绕上面提到的新的目标进行。1999年,OPEC秋季部长会议提出要以库存量而不是以价格来决定产量的油价政策。2000年3月,OPEC进一步调整其政策,建立了油价“自动平衡机制”,确定了22~28 美元的油价浮动范围作为其增减原油产量,以保证国际市场石油供应和稳定的油价政策。2001年,OPEC再次作出调整研究,建立新的、能够反映市场真实供需情况的原油定价基准,除调整油价政策外,各成员国也在修订其能源发展战略,包括适度开放由国家垄断的石油天然气部门,通过改善投资环境和提供优惠条件吸引外国石油公司参与本国石油开采等。委内瑞拉的能源战略重视加强同南美洲国家的能源合作,争取在建立统一自由贸易区的过程中,实现包括能源在内的基础设施现代化,推动拉美地区经济的尽快恢复与发展。
非OPEC产油国的石油政策 以俄罗斯为例。油气行业是俄罗斯国家经济的主要支柱,关系到社会的整体发展。合理利用和保护此类资源、确保其再生产水平、提高资源管理效率、在对外资源合作中维护国家利益是俄政府当前的首要任务。作为最重要的非OPEC产油国,俄罗斯非常重视本国油气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与法规。
(1)制定行业长期发展规划。
2003年5月俄政府通过《至2020年俄罗斯能源战略》,详细分析了能源产业面临的现实问题,明确了该领域今后20年的主要发展方向和基本框架。为不断寻找新的矿脉、避免国家可探明资源储量的枯竭,2004年俄政府通过《2005—2020年国家矿物资源勘探及其可持续发展的长期纲要》,规定了37种主要矿藏的开采量与再生量的比例关系。为加大对大陆架资源的研究开发,2004年俄政府通过《至2020年俄罗斯大陆架石油天然气资源研究开发战略》,确定了大陆架油气资源开采的阶段性目标。
(2)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修改税法,建立促进油气行业发展的税收体制。首先,合并税种,简化税收办法。从 2002年1月起,取消了矿区使用费、矿物原料基地再生产留成和原油开采消费税,代之以征收“开采统一税”。其次,取消不合理优惠,弥补税收漏洞。2004年1月,俄罗斯政府撤销了境内的最后三个离岸区设置,杜绝了石油巨头们利用其逃税避税这一漏洞,也避免了企业间的不公平竞争。再次,增强税收公平性,促进行业均衡发展。为鼓励对地质条件恶劣、效益低下的油田进行开发,俄罗斯政府拟将现行简单化一刀切的石油开采税改为级差开采税——根据油田质量和开采效益确定不同的税率。
制定新的《矿产资源法》,完善政策法规和管理机制。俄罗斯现行《矿产资源法》出台于1992年,诸多条款已不适应当前行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个别条款过于空洞,给不法分子造成可乘之机,也导致了严重的官员腐败。为扭转这种现象,俄罗斯主管部门正在重新制定《矿产资源法草案》,对包括油气在内的地矿资源勘探、开采和使用等相关问题做出详细规定,尽量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保证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和国家的根本利益。该法有望于2006年最终通过。届时,它将成为规范俄油气行业发展的重要法律之一。
(3)建立有效的国家管理部门体系。
要实施国家对油气工业的有效监控,必须建立健全政府管理部门。
从行政分工看,为减少开采许可证发放的混乱无序现象,正在重新制定的《矿产资源法草案》将明确规定地矿资源归联邦所有,开采许可证也将由中央政府独家发放。从部门设置看,俄工业能源部及其下属的联邦能源局、自然资源部及其下属的联邦地矿利用局和自然资源利用监督署、经济发展和贸易部及其下属的联邦海关署、财政部及其下属的联邦税收署等部门将从不同的角度对油气行业的整体发展进行规划和监督。从人员安排看,总统的亲信将被安置在油气企业中任要职。
(4)加强对进出口运输环节的管理。
俄罗斯政府牢牢控制着油气产品运输渠道,不允许私有油气公司建设和拥有自己的管道系统。目前,国家控股的俄罗斯石油运输公司、俄罗斯铁路股份公司、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分别在油气产品的管道和铁路运输中具有绝对垄断地位。2003年10月,俄罗斯交通部起草了旨在放开交通运输业的《至2025年俄罗斯交通发展战略》,其中惟独未涉及管道运输改革,也未谈及油气运输领域吸引私人投资的问题。
(5)在国家控制的前提下广开资金来源。
首先,通过《产品分割协议》加大对外资的吸引力。“萨哈林-1号”和“萨哈林-2号”项目均是以这种形式吸引了大量外资。国际油气巨头,包括英荷壳牌石油公司、日本三井公司和三菱公司、美国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印度ONGC公司均参与了上述项目的实施。其次,鼓励油气公司发行欧洲债券,增强其投融资能力。目前,俄罗斯许多大型石油公司已在欧美股票市场上市,企业资本化程度和资本运作透明度明显提高。再次,允许外国公司收购俄罗斯公司股票。2004年9月,美国康菲石油公司就以19.88亿美元的价格成功收购了俄罗斯最大石油公司卢克石油公司中的国家股(占该公司总股本的7.59%)。
(6)实现油气出口多元化,大打能源外交牌。
普京执政后,从国家经济安全角度出发,强调油气出口多元化,并灵活运用能源牌,巧妙地实现了国家利益最大化。
为实现油气出口多元化,俄罗斯试图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拓展油气运输渠道。向东,利用中日石油管道出口之争,在两强之间游刃有余,并最终选择了对己最为有利的通向太平洋港口的管道走向。向南,为了抗衡美国倡议的跨里海天然气管道、阻挡土库曼斯坦天然气进入欧洲,更为了开拓东南欧的巨大市场,于2003年建成了穿越黑海海底至土耳其的“蓝流”天然气管道。向西,为了减少对乌克兰、波罗的海三国、波兰等非友好国家的过境依赖,于2005年12月开工建设穿越波罗的海海底至德国的北欧天然气管道。向北,几家大型石油公司已提议建设至摩尔曼斯克的石油管道,以开拓北美市场。
对于传统势力范围——独联体其他国家,俄罗斯更是利用油气出口,打一批,拉一批,加大对地区政策走向的控制。

❷ 冀中石油会战的成立

1969年,大港石油会战指挥部成立冀中会战前线指挥部,在河北霸县、河间一带展开钻探。1974年6月,位于高家堡构造的家1井,试油获得工业油流。1975年7月和10月,任4井、任6井先后试油,均获日产千吨级高产油流,发现了古潜山油田。为加快冀中石油勘探,1976年1月28日,石油化学工业部向国务院报送《关于组织冀中地区石油会战的报告》。1月30日,国务院批准这个报告。2月26日,河北省委、天津市委和石油化学工业部党组开会,决定成立华北石油会战指挥部,从大港、吉林、胜利、长庆、江汉、四川、新疆、玉门、大庆等油田,以及解放军基建工程兵、河北省地方企业等,组织抽调72台大型钻机、3万多人的会战大军,开展冀中石油勘探会战。到1977年底会战结束,两年内共发现14个油气田(藏)。1977年原油产量1230万吨,1978年达到1723万吨。

❸ 《战争与文明》石油会战是什么

那个年代有各种会战,就是举全国之力来发一个项目或建设一个工程。60年代初,最有名的就是大庆石油会战。

❹ 江汉油田会战开始了

为加速江汉盆地的石油勘探评价,1969年6月26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江汉开展石油会战。由武汉军区副司令员韩东山任政委兼指挥长,石油工业部副部长康世恩任副指挥长,下设7个分部,四物、五普分属六、七分部。

会战分3个阶段进行,以8月为始,这时五普在江陵打完江深13井,沔阳凹陷打完沔深3井、沔深4井及其他中深井便全部撒出江汉盆地,即兵分两路北上南阳,南下洞庭,按李四光部长指示开展盆地外围油气勘查工作。

1958~1969年,四物、五普在江汉盆地油气勘查共完成:

地震普详查测线7002公里,查明二级构造带11个,局部构造56个,其中详查41个、普查15个。

钻井104口,总进尺11.88万米,试油井14口,其中6口获工业油流,28口井见到不同程度的油气显示。

对36个构造进行了钻探,发现了3个油气田、4个含油气构造、7个有良好显示。

查明了两套含膏盐层系、5套生油岩系、5套含油气层系和4种油气藏类型。

在此基础上,对江汉膏盐盆地全面而系统地完成了区域整体油气评价。

据原石油工业部张文昭撰写的《中国石油勘探的回顾》,有关江汉油气勘探这段历史,他是这样回顾的:“为了扩大江汉盆地的油气勘探,1965年12月成立了江汉石油勘探指挥部,江汉盆地油气勘探工作全面展开。1966年上半年,在王场、钟市二构造又钻了一批井,分别在潜深4、潜深5井获日产201吨和533吨的高产油流,到年底初步控制了两个构造的含油面积和地质储量。之后,相继在广化寺、光明台、黄场等构造,获工业油流。到1969年,初步探明王场、钟市和广化寺油田的面积和储量。1969年6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在江汉地区开展300台钻机的石油会战。会战职工经过3年时间的艰苦奋战,发现丫角庙、新村等6个新油田,还发现了岩盐、钾盐等资源。到1972年,建成了年产油100万吨生产能力的油田。1976年产油100万吨,一直到1988年稳产12年,为我国南方石油工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张文昭回顾中提到的黄场,位于王场和光明台构造之间,属于周矶帚状旋卷构造体系之内,说明这个帚状构造带是个整装的油富集带,其油气排出驱动力,正是应证了李四光提出的“挤毛巾”的科学推论。

江汉油田会战,大庆油田铁人王进喜率领慰问团来到了江汉,向7万名会战职工进行了亲切慰问,并亲自作了传经送宝的报告,以铁人精神鼓舞了全体职工。

五普完成潜江凹陷油气勘查任务后,将王场、广化寺和光明台等油气井交给江汉石油勘探指挥部,便奉命从潜江撤出队伍南下江陵。

❺ 东北石油大会战哪年头

朋友您好:
1959年底,为纪念国庆10周年大庆和松基3井喜喷原油,黑龙江省人民委员会将大同镇改名,从此,中国大地出现了一个和石油工业紧密相连的闪亮的名字:大庆。
1960年2月20日,中共中央批准了石油工业部关于在大庆地区进行石油勘探开发大会战的报告。

大庆石油会战的报告经中共中央批准后,3万名退伍军人,和全国37个石油厂矿、院校的4万人在萨尔图誓师,拉开了石油大会战的序幕。早春的东北,天寒地冻,石油职工一无房屋,二无床铺,更缺乏必要的机械设备。工人们说,“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千军万马,人拉肩扛,硬是在荒凉的松嫩平原上干出了一个大庆油田。
靠着这种精神,到1960年底,基本探明全部油田的面积和储量;1963年,中国终于甩掉了“贫油”的帽子,基本实现了石油自给。
希望帮到您,满意请采纳!

❻ 大庆石油会战简要复述

大庆石油会战阶段:1959年9月26日,以松基3井喜喷工业油流为标志,勘探发现了大庆油田。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老一辈石油人,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仅用三年时间就拿下大油田,一举甩掉了我国贫油落后的帽子。——常识科技篇。

❼ 新中国成立之初石油人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什么模式有效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

会战模式。石油会战是一种集中石油行业人力、物力、财力,用打歼灭战的方式解决某一地区勘探开发难题的特殊作业模式。新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史上组织过多次石油大会战,为石油行业的发展壮大乃至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老一辈石油人怀着崇高的石油理想,肩负“我为祖国献石油”的责任使命,举家迁移,征战东西,呕心沥血,披坚执锐,为我国实现从“贫油国”到“石油生产大国”的转变,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❽ 大庆石油会战的成果意义

持续3年多的石油会战,共探明面积达860多平方公里的特大油田,建成年产原油500万吨的生产能力,累计生产原油1166.2万吨,占全国同期原油产量的51.3%,共完成财政上缴10.6亿元,除回收投资外,为国家积累资金3.5亿元,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石油工业的面貌。
1963年12月3日,全国人大二届四次会议闭幕,周恩来总理向世人宣布:“中国人民使用‘洋油’的时代,即将一去不复返了!”。
1963年12月4日,《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新闻公报》宣布:“我国需要的石油过去绝大部分依靠进口,现在已经可以基本自给了”。
大庆石油会战不仅为我国的石油工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涌现出王进喜等一批具有时代精神的劳动模范,他们发扬和创建了“铁人精神”、“八三传统”。
目前,大庆油田仍然是我国最大的油田,也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特大型砂岩油田之一。由萨尔图、杏树岗、喇嘛甸、朝阳沟等52个油气田组成,含油面积6000多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