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石油矿藏 » 石油地质基础是什么系的
扩展阅读
原神副本怎么没资源 2025-08-05 03:50:41
进药店怎么做成本低 2025-08-05 03:46:57

石油地质基础是什么系的

发布时间: 2023-01-03 21:38:55

‘壹’ 油气地质与勘查技术属于啥专业系

您好,属于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油气地质方向。即一个专业会分成不同方向,比如我的就是煤炭方向。望采纳

‘贰’ 石油地质基本特点

5.1.1 构造条件优越

西北地区主要盆地是多构造体系复合、联合作用下复合叠加型盆地,具有多旋回演化特征,震旦纪以来发育有裂陷-克拉通盆地、挤压-克拉通盆地、克拉通坳陷盆地及中、新生代前陆盆地,为油气生成和成藏奠定了良好基础。

5.1.2 油气资源丰富

区内各大型沉积盆地均具多时代、多层系烃源岩。以塔里木盆地发育最全,从震旦系到新近系(除泥盆系)均存在烃源岩,但中-小盆地烃源岩层系较少。经初步计算,油气资源量为400×108t油当量,占全陆地油气资源总量1/3左右。

5.1.3 多储盖组合

本区储层具有多时代、多层位特点(Z、Є、O、S、D、C、P、T、J、K1、E、N1),其岩石类型主要有四类,即:碎屑岩、碳酸盐岩、火山岩及变质岩等,但以碎屑岩和碳酸盐岩为主,上述四大类储集岩均已发现油气田。

区内盖层亦具有多时代、多层位的特点(Z—N1),其盖层主要岩石类型有:致密灰岩、泥岩、泥灰岩、粉砂质泥岩、石膏、盐岩、火山熔岩、致密砂岩。

西北地区自下而上主要发育有5套烃源岩(Є—O、C—P1、T3—J2、K2—E、N1)围绕各套烃源岩形成相应的生、储、盖成油组合。

5.1.4 多期成藏

由于多类型盆地叠加造就了多套烃源岩、多期生烃、多期成藏的特征,经多年研究,塔里木盆地存在四期成藏,即: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海西晚期、印支-燕山期、喜马拉雅期;准噶尔盆地至少两期成藏,一是燕山期,二是喜马拉雅晚期;其他中-小盆地主要为喜马拉雅期成藏。

5.1.5 油气藏特征

1)多成藏模式:自生自储、古生古储、晚生古储、晚生中储、晚生新储、新生新储。

2)油气藏叠加:在一个油气田中常出现多时代、多类型油气藏叠加,如塔里木盆地塔河大油田,有奥陶系油气藏、石炭系油气藏、三叠系油气藏叠加;有古岩溶型、构造型、岩性-地层型油气藏复合叠加。

3)多相态并存:不同烃源岩油气并存、不同成熟度的油气并存、不同期的油气并存、不同相态的油气并存,如塔河油田。

‘叁’ 陆相石油地质学理论在与海相石油地质学理论的比较中产生和日臻完善

一般来说,海相石油地质是石油地质学的基础,而陆相石油地质学理论只是石油地质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胡见义,1996)。19世纪中叶,俄、美学者利用近代科学对石油、天然气的成因和分布进行广泛的研究。经过一百多年的探讨和石油、天然气勘探的实践,逐渐形成和完善了系统的油气生成、聚集与油气藏形成和分布理论。这一理论认为,油气的生成和聚集都是发生在特定的大地构造单元内的海相环境(胡见义等,1991)。我国石油地质学家在广泛借鉴海相油气勘探和研究成果的同时,十分重视陆相与海相石油地质条件对比研究,深刻揭示了我国陆相油气藏形成条件的特殊性,使我国陆相石油地质学研究的系统性和深度都达到了世界瞩目的领先水平。这里根据前人研究成果(胡见义等,1991;翟光明等,1996),简要总结海、陆相石油地质特征的主要差异。

(一)海、陆相沉积在地史中的分布

沉积盆地发育是油气矿床形成的基础,“没有盆地,就没有石油”(Perrodon,1996)。全球显生宙全部地质历史说明海相沉积岩石组合和体积占据绝对优势,陆相沉积居次要地位(图1-3)。元古宙-早古生代全球属于泛海相沉积时期,陆上沉积不足5%。加里东运动后至石炭纪海相沉积仍占90%,陆相沉积主要分布在大陆边缘经碰撞成山的前陆区,但随即又被海侵所覆盖。在二叠纪经海西运动,许多大陆开始增生拼接,联合大陆开始形成,出现频繁的海陆交互相沉积,但发育的盆地仍以海相或海陆交互相为主,陆相碎屑沉积虽开始增加,但海相仍占主要地位,占60%以上。在整个中生代陆相盆地和沉积虽然取得越来越明显的地位,可是,海相沉积占据着稳定的优势,即在沉积岩石比例中维持在70%~80%之间。在新生代随着大陆的增生加积,陆相沉积迅速扩展,海相沉积约在50%以上。这就在宏观上解释了油气主要产自海相盆地的客观原因。

中国大陆独特的地质构造发展历史,造成陆相沉积岩不仅分布广泛而且沉积厚度较大,而成为油气生成和聚集的主要场所。海西和印支运动之后,海水相继退出中国大陆,除西藏、新疆等少数地区外,中国大陆均演变为陆地环境。中、新生代陆相盆地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印支、早燕山、晚燕山、早喜马拉雅和晚喜马拉雅5个构造发展阶段,相应形成了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下第三系和上第三系等5个沉积旋回。陆相沉积不仅在大陆区分布十分广泛,沿海大陆架在新第三纪以前也广泛发育陆相沉积。沉积厚度大于1000 m的中、新生代陆相盆地 424 个,总面积达 527×104 km2 (翟光明,1996)。其中面积大于10×104 km2的盆地有14个,沉积岩总面积 272×104 km2 ,这些大型盆地拥有全国油气资源总量的70%以上。更为重要的是,中国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大多数具有很高的沉降—沉积速率,一般可达(100~140)m/Ma,是一般海相沉积速率的数倍(图 1-4)。快速堆积有利于有机质快速埋藏,避免沉积有机质氧化分解,大大增加了有机质保存的机遇。

图1-4 海相和陆相盆地沉积速率对比图

(二)海、陆相盆地油气生成条件

经过近百年几代地质学家、地球化学家不间断的研究,石油天然气有机成因论的观点被人们普遍接受。石油天然气有机成因论的要点有3个:①有丰富的原始有机质堆积,水体中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细菌构成生烃有机质的主要来源,陆源有机物是次要的;②水下沉积是有机物保存和转化为油气的基础。有机物保存下来不足原始沉积量的0.1%,因此在缺氧的环境,宽阔、相对稳定和较深的水体是生物生存和繁殖、有机物堆积、保存的必要条件;③干酪根成烃论。在成岩过程中,有机质由生物聚合物(合成的蛋白质、类化合物、碳水化合物和木质纤维素)转变为地质聚合物,形成沉积岩中不溶于有机溶剂的分散有机质——干酪根。一般认为在还原的海相沉积环境中,干酪根最具油气生成潜力。

100多年来,世界勘探实践说明,大型油气区和大中型油气田主要分布于海相盆地中,这与海相盆地具有相对理想的有机质富集和保存条件是分不开的(胡见义等,1991)。首先,海相盆地具有优越的、比较稳定的水下环境。众所周知,沉积物中有机质保存的关键因素是环境的缺氧程度、较深的水体和细粒沉积物。海水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自由氧分子的进入,也限制了细菌的活动和有机质的分解和破坏,而只有有机质被保存或石化于水下沉积物中,对生烃才有实际意义。陆相沉积物大多数堆积在水面附近或水体不深的环境,以及在补偿(有时是过补偿)沉积条件下,堆积了较粗的碎屑物质,加之淡水环境使氧很容易波及沉积物中的有机质,有机质保存的机会大为减少。第二个基本因素是有机质的性质。形成石油的原始有机质主要是脂肪、类脂组分及蛋白质,主要来源于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而陆源高等植物的有机质中以木质素、纤维素和碳水化合物为主,类脂物含量很低。陆相河湖、沼泽沉积有机质,主要形成Ⅲ型干酪根,H∶C一般在1~1.5,而海洋浮游生物有机质的H∶C在1.7~1.9。因而,多数学者得出结论:“Ⅲ型干酪根主要生气,不生成石油,或生成石油的数量是极为有限的”(胡见义等,1991)。第三,海相盆地规模较大,构造活动相对稳定,生油岩和油气藏保存机遇相对较好;而陆相盆地多分布在山前、山间相对活动的区域,且规模相对很小,生油岩的发育受到很大限制,断裂和褶皱作用容易造成油气的散失。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通过对中国陆相石油勘探实践和陆相石油生成的研究,逐渐对油气生成的地质条件有了更深刻的了解。首先,在古生代末,特别是中、新生代以来,随着陆地不断增生,陆相沉积范围迅速扩大,为生物演化和大量繁衍创造了条件,其中湖相沉积也有良好的石油生成条件。现代湖泊和中国许多古代湖相有机质沉积研究说明,湖泊原始生物产率与海洋环境近似,在湖盆周围陆源有机质占优势,而向盆地中心逐渐过渡为Ⅰ型或Ⅱ型,类脂和蛋白质达到很高的水平。在中国东部中、新生代盆地,发育了上三叠统、中下侏罗统、下白垩统、下第三系始新统和上第三系中新统5套烃源岩,有机碳含量达1%~2%以上,总烃含量达800 mg/g以上,成为东部地区的有利生油气岩系。其次,在快速沉降的背景下,造成了周期性的非补偿沉积环境,有利于形成厚度较大的生油岩,富含有机质的泥岩沉积厚度可达1000 m以上,生烃强度可达40×104 t/km2。单位面积生烃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陆相盆地面积相对较小的不足,也可以形成较大规模的油气聚集。我国的勘探实践已经证明,生油凹陷的面积不在于“大”而在于“深”,小的深凹陷可提供丰富的油源,形成大油田。如面积仅800 km2的大民屯凹陷和泌阳凹陷形成了储量亿吨级的静安堡油田和双河油田。

近10年来的勘探实践与专项研究还发现,在沼泽环境下形成的煤系,由于接受了年复一年的来自生长植被的果实、果核、叶片与体内渗出物的堆积,也有生油条件,这是陆相生油岩的新类型。说明在特定环境下堆积的一部分煤系烃源岩不仅生气,还能生油,并可形成有商业价值的油气聚集。

(三)海、陆相盆地油气储集条件

储层发育是油气运移聚集的必要条件。它必须具有供流体聚集的有效储集空间,而且连接通道发育、有良好的渗透性。储层不仅是油气聚集的场所,而且是油气输导体系基本组成部分。形成大规模油气聚集要求储集体的分布面积和体积均较大。储层与生油岩接触面积越大,烃源岩排烃效率越高,也越有利于油气二次运移和聚集。

海相沉积环境对储层发育无疑是十分有利的。首先,海相环境发育砂岩和碳酸盐岩两种类型储层,二者聚集的石油储量平分秋色。据卡梅尔特和圣约翰(Carmalt和St.John,1986)统计,世界上509个大油田中,砂岩油层储量占53.2%,碳酸盐岩油层储量占45.1%。而陆相储层基本上都是各种类型的砂岩,碳酸盐岩储层所占比例微不足道。其次,海相储层分布面积较大,可达数百至数千平方千米。在滨岸-近岸发育三角洲砂体、坝砂、堤-滩砂、生物碎屑灰岩,在浅海-陆棚除砂体外还有礁、生物灰岩和碳酸盐岩,在次深海-深海有碳酸盐岩和浊积砂岩体。而陆相储集体规模相对较小。第三,由于海相沉积介质能量较强,海相砂岩储层分选好、磨圆度高,不稳定矿物含量少,矿物成分单一,以石英砂岩或长石砂岩为主,储层物性往往比较好。而陆相盆地碎屑岩主要来自周围山系水系的注入,沉积物搬运距离短,加上湖泊水体能量较低,因而岩石成熟度较低,分选性较差或中等,长石和岩屑含量高,多为岩屑长石砂岩或长石岩屑砂岩。

通过对中国中、新生代陆相储集条件的深入研究,发现陆相储层也具有独特的优越性。首先,由于陆相盆地近物源,碎屑物质供给充分,发育多种成因类型砂体,分布也十分广泛。由于湖盆水体能量低,广泛发育建设性三角洲或扇三角洲砂体,此外还发育河流相、冲积扇、浊积扇等多种类型砂体。由于这些砂体临近生油岩,有利于捕获油气,而成为主要的储油砂体。其中三角洲或扇三角洲砂体规模较大,构成我国松辽、渤海湾、鄂尔多斯等中、新生代陆相盆地的主要储油砂体。其次,虽然单个陆相砂体规模较小,但多个砂体横向联合、纵向叠置,也可以形成规模较大的复合型储集体,分布面积可达数十至数百平方千米,纵向上累计含油气厚度可达1000 m以上,为大型或特大型油田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储集条件。第三,陆相盆地碎屑岩的矿物成熟度和成分成熟度均比较低,造成了储层非均质性比较严重的问题。但也是因为成熟度较低,在成岩过程中不稳定矿物易于选择性溶解,而大大改善了储层物性。我国陆相储层成岩作用研究表明,进入晚成岩阶段后,生烃作用伴生的有机酸,使孔隙水呈酸性,造成长石等矿物的大量溶解,在纵向上可形成2~4个次生孔隙发育带,使储层物性得到改善。第四,陆相盆地多幕式构造活动,使湖盆周期扩张和收缩,生油层和储层在纵向上交替发育,横向上呈指状交叉接触,生油岩的泄油面积大,有利于排烃作用。

(四)海、陆相油气运移与聚集条件

陆相和海相盆地的油气运移和聚集机理本质上是相似的,但表现特征有明显差异。

(1)海、陆相油气聚集的规模大小,都受油气源的丰富程度控制,这一基本前提条件对海、陆相盆地都是适用的。但海、陆相地层稳定性不同,油气富集区带与生油中心的空间配置关系存在差异。海相地层横向上分布通常较稳定,油气可作长距离运移,最大运移距离超过100 km,油气富集区带可以偏离生油中心。陆相地层横向上相变快,使得油气难以做长距离运移,总是就近聚集在临近生油岩的砂体中。为此我国地质学家提出了“源控论”的观点。说的就是生烃中心控制了一个盆地主要的油气聚集。换句话说,有效生油凹陷内部和周边的岩性、地层和构造圈闭最易捕获来自凹陷的油气,形成油气藏。

(2)由于相变快和断裂发育等原因,我国陆相油气藏规模一般较小,油、气、水关系复杂,在空间上相互交织。但一个二级构造带中不同层系、不同类型油气藏在平面上可叠置连片,也可以形成很大规模的油气聚集,老一辈地质学家称之为“复式油气聚集带”。我国海相盆地处在叠合盆地沉积层系的最底层,可以说经受了盆地自形成以来几乎所有的构造变动。除在大陆板块边缘被切割破坏的那一部分沉积盆地外,至今保留在中、新生界沉积层系之下的海相沉积也经受了多次构造变动与改造作用,油气的生成有多次过程,油气的聚散也发生过多次,现今还保存在盆地中的油气聚集有些还处在生烃灶内部或附近,有些经过几次调整已经远离了生烃凹陷,到了我们仅仅依靠简单的石油地质分析所无法预测的地方。捕集油气的圈闭可能是与油气运移整个过程都有联系的各种各样的储集体,它们可能是礁体、滩体、砂岩尖灭带、裂缝-溶洞网络以及与构造相配位的层状有孔隙岩石。分布的位置可以与烃源岩紧密接触,也可以通过断层或不整合面,到距生烃灶很远的部位。因此,对中国海相地层中油气分布的研究,需要在遵从“源控论”的前提下,通过过程重建与对不同阶段输导网络的系统分析,追踪油气运移与调整的过程。否则,要准确预测这些层序中所蕴含的油气资源就相当困难。国外海相盆地一般继承性和保存较好,区域盖层分布广泛且封盖能力强,加上储层横向上分布稳定,因而国外的油气聚集带概念包括的含义是:“具有相同的产层,油气有近似的化学组成,具相同的圈闭类型”(Bois,1975)。

(3)油气的密度比水小,总是向高部位运移和聚集,这一点在海、陆相盆地是共同的。古老克拉通盆地内部的古隆起、克拉通边缘地层超覆带和前陆盆地逆冲断层带是海相盆地油气分布最集中的区带。陆相盆地的油气富集特点因盆地类型而异,我国中、新生代陆相盆地主要油气聚集带有12种类型(胡见义等,1991),其中最重要的油气聚集带是盆地内部的隆起构造带和盆地边缘的断裂构造带(西部为褶皱-逆冲断裂带,东部为伸展断裂及其逆牵引背斜带)。

‘肆’ 中国石油大学地质学学什么

学科:理学
门类:地质学类
专业名称:地质学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地质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相关学科基础知识,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及初步的研究、教学和管理能力,能在科研机构、学校从事地质科学研究或教学工作,在地矿、冶金、建材、石油、煤炭、材料、环境、基础工程、旅游开发从事技术开发与技术管理工作以及在行政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地质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践训练,掌握地质调查、科学研究、资源开发和管理的基本技能。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数学、物理、化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包括野外地质工作方法);
3.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
4.了解国家科学技术政策、知识产权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等有关政策和法规;
5.了解地质学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以及资源开发状况;
6.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报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设计实验,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主干学科:地质学
主要课程:地质学、结晶矿物学、古生物学、地史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矿床学、地球物理及勘探方法、地球化学、遥感技术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课程的实验和实习在课程内安排、野外地质的认识实习、区域地质测量实习和毕业实习等,一般安排6-12周。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伍’ 中国石油大学 (北京) 地质工程属于什么院系

属于地球科学学院,本科地质类专业叫做地质工程
地质研究生阶段的延伸也有个地质工程专业

‘陆’ 石油地质学包含哪些方面

石油地质学包含的内容有:
一、石油天然气、油田水的成分和性质
石油的成分和性质;天然气的成分和性质;油田水的类型及其地质意义。
二、储集层和盖层
岩石的孔隙性和渗透性;碎屑岩的孔隙类型及影响储集物性的主要因素;碳酸盐岩的孔隙类型及影响储集物性的主要因素;盖层的类型及封闭机理。
三、油气藏的类型
油气藏的基本类型;各类构造油气藏的基本特征和在盆地中的分布规律;各类地层油气藏和岩性油气藏的基本特征及其在盆地中的分布规律;地层、岩性油气藏的形成机理和控制因素。
四、石油和天然气的成因
干酪根及其类型;油气生成的动力条件;有机质演化的阶段;未熟低熟油;天然气形成条件,天然气成因类型、特征及鉴别;烃源岩的特征及地球化学研究。
五、石油天然气运移
初次运移的相态、动力、方向和运移模式;二次运移的相态和动力;二次运移的通道和输导体系;影响二次运移方向的主要地质因素;二次运移方向的研究方法;流体势的概念,流提示分析的方法及应用。
六、石油天然气的聚集
圈闭和油气藏的概念;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油气差异聚集原理;油气藏破坏的地质因素;油气藏破坏的产物;油气藏形成时间的确定方法;异常压力、流体封存箱及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天然气的成藏机理;凝析气藏的形成与分布;深盆气的形成与分布。
七、油气聚集和分布单元
油气田的概念及其基本类型;油气聚集带的概念及其基本类型;含油气系统的概念及研究内容;含油气盆地的概念及其主要类型。
八、油气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
前陆盆地、裂谷盆地、克拉通盆地和叠合盆地的石油地质基本特征(包括盆地的概念、构造特征、石油地质条件及油气藏分布模式);国内外典型盆地实例;盆地中油气分布的主控因素。

‘柒’ 石油是地质学类吗

地质是建立在其他学科基础之上。它的第一原理是:“现在是揭示过去奥秘的钥匙(The present is the key to the past)”。地质学是一门观察地球的各种现象,并研究这些现象之间的联系、成因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随着生产实践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地球的认识不断深入和广泛,许多专门的地质学科不断分化独立出来,如构造地质学、矿床地质学、地球物理学、沉积学、地层学和古生物学、岩石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勘探、遥感地质等。
石油地质学是矿床地质学的一个分支,是应石油工业的发展需要而建立起来的一门新学科。石油地质学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它与许多基础地质学科和石油专业技术学科都有着密切的关系。石油地质学的主要任务是阐述石油在地壳中的形成过程、产出状态以及分布规律,是指导石油勘探和开发的理论基础。

‘捌’ 石油地质学的相关学科

石油地质学与流体力学、有机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构造地质学、沉积岩石学和岩相古地理学等有密切的关系。例如,这些学科的发展,以及色谱、色谱-质谱、红外光谱、电子显微镜和同位素分析等技术的广泛采用,为解决石油成因问题创造了良好的基础。
一些重要的油气藏与河道砂、三角洲砂、沉积砂和礁密切相关。而这些类型的砂体和礁的分布受沉积体系的控制,因此,只有通过研究沉积岩石学和岩相古地理才能确定储集岩分布的有利地带。
石油地质学与构造地质学关系十分密切。油气的运移和聚集受盆地区域构造和局部构造条件的控制,要想成功地找到与背斜构造、断裂构造,以及不整合面有关的油气田和油气聚集带,就必须深入掌握有关构造地质学的知识。

‘玖’ 天津石油职业技术学院的主要院系

石油工程系是学院重点发展和建设的系部之一,其优势在于紧紧围绕我国四大支柱产业之一的石油产业,打造石油行业特色。
主要专业:石油工程系开设有钻井技术、油气开采技术、油气储运技术、石油工程技术等四个石油类主干专业。
师资情况:石油工程系师资力量雄厚,有专任教师35名,专业教师19人,副教授以上职称4人,讲师10人,硕士以上学位8人,双师型教师15人。
实训基地:石油工程实训基地是中国石油化工协会挂牌认定的“石油行业职业教育与培训全国示范性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包括石油工程专项技能训练中心、计算机仿真与资料处理中心、石油工程综合技能训练中心、采油综合技能训练中心,配置有成套钻机、单井、计量间、配水间、联合站等大型设备及最新引进、购置的先进仿真及模拟仪器设备等。开设有钻井、采油、井下、集输、井控中级工等职业资格培训考点,可以满足石油、炼油、油品储运、钻井、油气开采等专业学生的技能训练和企业员工岗前培训、岗位培训、技术人员再培训要求。学生毕业时可获得多个工种的职业资格证书。
就业情况:学院与中石油、中海油、中石化等所属的大型国企及外资独资、大型民企、股份制企业具有良好的互动关系。与华北油田、大港油田、冀东油田、新疆油田、中原油田、大庆炼化、独山子石化、华北石化公司等单位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开展订单培养。为学生的实习、就业搭建起了良好的平台。
钻井技术专业介绍
培养目标:培养石油钻井、完井、固井工程方面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
业务范围:从事钻井、完井、固井工作中各环节的设计、组织、生产操作及施工过程中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和技术管理工作。
专业教学的主要内容:工程制图、工程力学、工程流体力学、电工电子基础、基础设计基础、石油地质基础、钻井工程、钻井机械、石油工程仪表、钻井液、井控技术、油气层保护技术、井下工程等课程及相应实践内容。
油气开采技术专业介绍
培养目标:培养采油工程、完井工程在生产、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应用性高级技术人才。
业务范围:从事采油工程技术各岗位实际操作工作,负责采油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采油工具、设备的维修、检测和使用,以及油气井施工、采油各作业环节的具体组织、实施和管理等工作。
专业教学的主要内容:工程力学、渗流力学、油层物理、油气田开发地质、石油工程仪表、采油机械、提高采收率原理、油藏工程、井下工程、油气层保护技术等课程及相应实践内容。
油气储运技术专业介绍
培养目标:培养石油及天然气储集、输配、销售和油库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
业务范围:在油气集输、管道施工、油田建设、加油站、库区管理等部门从事一般性设计、安装、调试、操作、维修以及油气产品的营销等工作。
专业教学的主要内容:工程流体力学、传热学、电工及电子技术、石油仪表及自动化、油气集输工程、金属腐蚀与防护、油库设计与管理、城市燃气输配、油料学、泵与压缩机、油气管输工艺、油品计量学等课程及相应实践内容。
石油工程技术专业介绍
主要课程: 计算机应用基础、工程制图、机械设计基础、工程力学、工程流体力学、电工电子基础、石油地质、石油工程仪表
专业方向一 :采油工程、采油机械、油藏工程、油层物理、提高采收率原理、油气层保护技术。
专业方向二 :钻井工程、钻井机械、钻井液、井控技术、井下工程、油气层保护技术。
毕业要求: 获得全国大学生实用英语应用能力B 级以上证书,钻井或采油中级专业技能证书。
专业能力: 具有应用基础理论分析和解决石油工程实际问题、进行技术革新的初步能力;具有应用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进行油气钻采工程设计的基本能力;具有一定的实际操作技能;具有阅读和翻译专业外文书刊的初步能力。
就业方向: 从事钻井、采油工程技术工作,担任钻井、采油技术员,负责油气井施工、采油各岗位的操作工作,负责钻井、采油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工作,并能进行钻井、采油工具、设备维修、检测和使用,同时还可完成钻井、采油的部分工程设计工作。 主要专业:资源勘查系下设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勘探技术、地球物理测井技术、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等三个专业。
师资情况:资源勘查系师资力量雄厚,既有治学严谨、为人师表的老教师,年富力强、经验丰富的中年教师,又有一批锐意进取、勇于革新的青年教师。有专职教师26人,其中副教授以上职称6人,讲师13人,硕士以上学位7人,在读硕士1人,双师型教师13人。
实训基地:资源勘查系校内实验实训设备齐全、实训手段先进。实践教学强调调动学生积极性、着重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使实践课程接近现场。现建有地质实验室、地质实训室、测井实训室、工程测量仪器室等多个校内实训基地,同时拥有7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可以满足教学、实训及学生的技能训练和企业员工岗前培训、岗位培训、技术人员再培训要求。学生毕业时可获得相应工种的职业资格证书。
就业情况:按照“以人为本、突出特色、依托油田、服务地方”的办学思路,与中石油、中海油等所属的大型国企及民企、股份制企业具有良好的协作关系,为学生的实习、就业搭建起了良好的平台,就业率达90%以上。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勘探技术专业介绍
培养目标:培养在油气勘察和开发方面获得地质工程师初步训练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
业务范围:从事油气田及厂矿地质部门的地质勘察、地质综合分析和技术管理等工作。
专业教学的主要内容:沉积岩石学与沉积相、构造地质学、石油地质学、油层物理、油气田地下地质、石油地球物理测井、地震地下地质、地震资料数据处理等课程及相应实践内容。
地球物理测井技术专业介绍
培养目标:培养资源、能源、基础工程、矿场生产和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
主干课程:地质学基础、构造地质学、测井方法原理、生产测井、测井工程学、测井资料数据处理与解释、测井仪器原理等课程及相应实践内容。
实验实训基地:测井资料处理与解释训练室、测井工艺训练室、测井仪器训练室。
就业领域:主要从事测井仪器的操作工艺流程和生产组织管理、测井资料的实时监测和验收及测井数据的质量控制、井下测井仪器的维修和保养、常规测井综合解释(资料处理、地层评价、油藏决策)、特殊测井(成像测井)资料识别和评价、生产测井分析、储层评价、油藏管理、测井新技术的引进、研究和开发等工作。从事资源调查、基础工程、矿场地球物理测井生产与管理等工作。
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介绍
培养目标:培养在工程建设、测绘等生产一线从事工程施工放样、施工控制测量、工程测量、地形测绘等方面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
业务范围:在城镇建设、国土资源管理、水利水电、交通建设、农业、环保、地质、矿山等部门从事工程测量、地形测绘、控制测量、地籍测量、矿山测量等工作。
专业教学的主要内容:计算机应用基础、工程制图与识图、数据库技术与应用、Auto CAD、测量学、测量平差、控制测量学、工程测量学、GPS原理与应用、航空摄影测量学、地籍测量、数字化测图等课程及想应实践内容。 主要专业:电子信息系开设应用电子技术、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三个专业。
师资情况:电子信息系师资力量雄厚、队伍结构合理,下设4个教研室,有教职工38人,35名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6人,中级职称14人,硕士研究生8人,天津市级优秀教师1人,“双师型”教师17人。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介绍
培养目标:培养电子产品及设备的制作、使用与维修方面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
主干课程:电工技术、电子线路与电子器件、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接口技术、电子测量仪器与智能仪器、自动测试与转换技术、电子线路CAD、电视技术、电子组装工艺及设备、电力拖动与控制技术、供变电技术、可编程控制技术(PLC)、通信技术等课程及实践技能训练、虚拟仪器实训、电子线路读图实训、职业技能取证训练、职业技能岗位训练实习实践。
实验实训基地: 1、电子技术实验室 2、音视频技术实验室 3、虚拟仪器实验室 4、通信原理实验室 5、电子技能实训室 6、(PCB)印刷线路板制作工艺实训室 7、(SMT)表面安装工艺实训室 8、电子线路故障检测与排除实训室 9、电子整机装配工艺实训室,10、 单片机实训室11、PLC控制实验室 12、传感器应用实验室
毕业生就业领域:从事微电子组装工艺、设备维护、电子测量、电子仪器设备维护及生产过程管理、电子产品的推广、营销和售后服务、简单电子产品开发以及低压电气设备的安装、调试与维修等方面的工作。
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介绍
培养目标:培养生产过程检测和自动化系统及设备的性能分析、调试和安装维护与技术管理方面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生产过程自动化设备和电气设备的使用与维修方面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
主干课程:电工基础、电子技术、电机拖动技术、化工测量及仪表、自动控制原理、计算机控制技术、工厂电器控制设备、微机原理及应用、可编程控制器及应用、工厂供变电技术、自动控制系统、组态控制技术、C语言程序设计、变频技术、虚拟仪器、电子CAD技术、过程控制技术、工业网络与现场总线、电气基本技能训练、电工电子综合实训、综合读图训练、专业考工训练等。
实验实训基地:1、电路基础实验室 2、电机控制实验室 3、变流技术实验室 4、计算机控制实验室,5、 单片机实训室6、PLC控制实验室7、电气控制基本技能实训室8、电气综合训练实训室,9、传感器及检测实验室 10、电工技能实训室
毕业生就业领域: 从事生产过程自动化系统及自动化仪表的安装、调试、运行、维护、改造与管理等技术工作;自动化生产线及电气设备的安装、调试、运行、维护、改造与管理等技术工作;电气产品的生产、销售与技术服务和技术管理工作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介绍
培养目标:培养生产、管理、服务、建设第一线需要的从事计算机网络管理、计算机系统管理、计算机维护和应用的高技能人才。
专业主干课程:Flash动画设计、C程序设计、网络基础、Photoshop图像处理、编程语言基础、微机维护与维修、网页制作与设计、Flash动画设计实训、C程序设计实训、编程语言基础实训、图像处理实训、网页设计实训。Windows 200X Server配置与管理、网络安全技术、网络设备配置、局域网组建与维护、数据库原理与SQL语言、综合布线技术、Windows配置与管理实践、网络设备配置实训、局域网组网实践、网络数据库查询设计。其中局域网组建、Windows200X的配置与管理、网络设备配置、网络安全技术和综合布线技术五门课程为专业核心课程。
实验实训基地:专业专用综合实训室2个,分别为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训室和网络综合布线技术实训室。
毕业生就业领域:在企业、事业单位、技术和行政管理部门等从事计算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网络系统集成、网络运行管理与系统维护、网络运用开发,进行网络日常管理、安全设置及相关开发等工作。 师资情况:机械工程系下设五个教研室和一个机械加工中心。现有专任教师41人,其中高级职称12人,中级职称22人,博士研究生2人,硕士研究生12人,“双师型”教师34人,师资力量雄厚,队伍结构合理。
主要专业:机械工程系现开设有3个高职专业: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数控技术专业、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其中数控技术专业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为我院骨干专业。
系部特色:注重系部建设,努力营造和谐、团结、上进的集体氛围,强化服务意识,在学院年度考核中连续两年为院级先进单位,多次获局、院级先进党支部荣誉称号;重视教学改革,教学质量好,水平高,教科研成果显着,多名教师在天津市和全国的优质课比赛和课件比赛中获奖,汽车构造、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图、公差配合与测量等课程为院级精品课;注重学生技能培养,强调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积极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学习各项技能,获取相应工种等级证书,多名学生在天津市技能大赛中获奖,先后有2名汽车专业学生在技能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并被保送到普通本科院校继续深造;坚持教书育人,强化学生管理和养成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素质,积极开展第二课堂,丰富学生业余文化生活。
实验实训基地:我系具有现代化的机械加工中心、汽车维修技术实训基地和各种焊接设备,设有数控加工实训中心、普加实训中心、钳工实训中心、CAD/CAM实训室、数控系统调试和维护维修综合实训室、数控仿真实训室、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实训室、液压与气动实验室、汽车构造与维修实验室、汽车检测技术实训室、汽车电子控制技术实训室、汽车电器构造与维修实验室、自动变速器构造与维修实训室、焊接实训基地和汽车驾驶训练场。
就业情况:学院实行“双证制”(一张文凭多种证书),我系毕业生能够取得相应专业的中级或高级技能证书以及汽修专业要求的汽车驾驶证。毕业生质量高、信誉好,深受社会各界和用人单位欢迎与好评,与天津、北京、华北地区、华北油田公司等地的多家模具加工、装备制造和汽车、汽修、汽保企业建立了长期用人协议,毕业生供不应求,历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以上。

‘拾’ 石油地质学与油气田地下地质学有什么区别

石油地质学是研究石油和天然气在地壳中生成、运移和聚集规律的学科。石油地质学主要研究石油及其伴生物天然气、固体沥青的化学组成、物理性质和分类;石油成因与生油岩标志;储集层、盖层及生储盖组合;油气运移,包括油气初次运移和油气二次运移;圈闭和油气藏类型;油气藏的形成和保存条件。油气藏的形成过程就是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油气从分散到集中的转化过程。能否有丰富的油气聚集,并且被保存下来,主要取决于是否具备生油层、储集层、盖层、运移、圈闭和保存6项条件。石油地质学就是围绕生储盖圈运保这六个字系统展开的。
油藏地质学,全称是油气藏开发地质学,类似的科目是油气田地下地质学。它是石油地质学的进一步深入和细化。它分为油气藏理论基础(主要讲解圈闭类型和油气藏的形成,主要是对石油地质学的回顾,只讲解石油地质学的一部分内容)、钻井地质基础(钻井的地质设计、地质录井方法)、开发地质基础(油藏精细描述,包括地层精细对比,沉积微相划分、构造研究、油藏评价、储量计算、剩余油分布等等。)
简单概括就是,石油地质学是学习纯勘探知识,勘探范围大到整个含油气盆地,小到油气藏,目的是找到油气田(藏)(或油气有利勘探区块)。油藏地质学是勘探和开发的过渡衔接学科,研究范围只局限于某个油气藏,其目的在于更精细的研究已经找到的油气藏,制定布井开发方案、在钻井、生产过程中应用地质知识指导生产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