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巴西3怪是哪3样
在南美洲巴西,有“三大怪”:汽车两开门,酒精当燃料,炼钢用木材。
1、两门汽车。
当今世界的小轿车以四门车为多,乘客上下颇为方便,但两门车,坐后排者上车须将前排司机旁边那个座位的椅背向前扳倒,低头弯腰“屈尊”入座。
两门车上车时确实有些麻烦。这种两门车一般2.5米到3米长,车身短但略高,车内容量小,后备箱不大,其貌短粗,看上去有点不顺眼,确实有点“怪”,但由于两门车便宜,在一万美金上下即可购得一辆,一般工人都可购买私车,汽车业也因此日益兴旺。
2、酒精当燃料
在巴西,汽车的燃料,大部分使用的都是酒精。巴西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较普遍使用酒精作为汽车燃料的国家。在全国1800万辆汽车中,有900多万辆汽车是用酒精作燃料的。
因为巴西缺乏石油的特殊国情所造成的。为了根据本国的特殊国情,解决本国的汽车燃料问题,巴西政府提出了“全国酒精计划”,决定利用巴西作为世界第一大甘蔗生产国——年产甘蔗2亿吨,这一优势,用甘蔗渣生产酒精,以代替汽油作为汽车的燃料,鼓励国民把汽油燃料的汽车,改造成为以酒精为燃料的汽车。
3、炼钢用木材
巴西,是拉丁美洲第一大钢铁生产国,2008年,巴西的钢铁产量为4850万吨。但巴西又是个缺煤的国家,该国炼钢铁的煤,大部分都是从国外进口的。然而,巴西却又是世界上的木材生产大国,因而在巴西国内,许多炼钢厂都采用木材炼钢。
(1)巴西人为什么不用石油扩展阅读:
巴西是拉丁美洲第一大钢铁生产国,2010年钢铁产量3280万吨。但它又是个缺煤国,炼钢的煤炭需要进口。然而巴西却是世界木材生产大国,因而许多炼钢厂都用木材炼钢,经多年使用,技术成熟,2立方米木材可炼1吨钢。这样当然会影响到生态。
于是巴西政府制订森林政策规定,“伐一树须植一树”,因此,炼钢厂用的木材大多是自己栽植的成片林木,比如按树等速生林,五-六年可成材,钢厂就规划出六片用地,伐一片,植一片,轮流使用,生生不息,一个850万平方公里的国度,只有1.9亿人,有的是土地,这又是利用可再生能源的一“怪”。
2. 怎样才能解决巴西能源不足的问题,急!急!急!
巴西经济实力居拉美首位。1992年巴西国内生产总值4305亿美元。1994年7月1日废除原货币名称克鲁赛罗雷亚尔(废除时1美元兑2750克鲁赛罗雷亚尔),同时命名新货币名称为雷亚尔(1美元兑1雷亚尔)。2009年4月5日汇率1美元兑2.2095雷亚尔。 巴西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铁矿砂储量650亿吨,产量和出口量居世界第二位。铀矿、铝矾土、锰矿储量居世界第三位。此外还有较丰富的铬矿、镍矿和黄金矿。煤矿储量230亿吨,但品位低。石油储量约36亿桶,另有相当于15亿桶石油的油页岩,天然气储量1330亿立方米。水力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为52.2%。工业居拉美之首。70年代建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主要工业部门有钢铁、汽车、造船、石油、水泥、化工、冶金、电力、纺织、建筑等。核电、通讯、电子、飞机制造、军工等已跨入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
3. 煤能生成石油吗
煤炭,是人们最熟悉和最“亲切”的能源,从极普通的乡村小灶到大型供热系统,都能见到它的身影。煤炭在我国的能源结构中占到了70%以上,充当极为重要的“角色”。在世界能源市场上,煤炭所占的比例也相当大。
煤在能源结构中占有如此“显赫”的地位,应该会受到人们的喜爱吧。可是,长期以来,石油勘探人员却对在油气勘探中遇到的煤层或含煤地层感到十分恼火。这是因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一直认为煤与石油是一对相互对立的“冤家”,即成煤环境下不适于生成石油。于是,石油勘探工作者一旦证实自己正在从事勘探的沉积盆地是一个含煤盆地,或者某一个勘探层系属于含煤层系的时候,勘探石油的工作往往不是被终止就是放缓了勘探的速度。
其实,在中外大量的文献中,都曾记载过在开采煤的过程中发现少量石油的消息。但这些现象并未引起石油地质界的重视。含煤盆地或含煤地层与石油无缘的观念束缚了几代石油地质工作者的思想。
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是无止境的。20世纪60—80年代,经过几代石油与地矿工作者的努力,终于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相继发现了典型的由煤层或含煤地层形成的油田。
煤为什么可以形成石油而以前又不为石油地质学家所重视呢?从理论上讲,石油主要由水中低等生物(包括浮游植物(藻类)和浮游动物)经过地球化学、生物化学、热变质等作用后形成的;煤炭则主要是由陆生高等植物经过煤化作用形成的。从本质上讲,两者的“母质”都是生物有机质,可以称为“同源”。那么,煤与石油之间会有什么关系吗?
在显微镜下,可以识别出煤中三大类基本有机成分:镜质组(主要源于植物的木质素和纤维素)、隋质组(植物组织经过丝碳化作用形成的富碳成分)和壳质组(植物的孢子、花粉、角质层、木栓质体、基质镜质体等构成的富氢成分)。其中,镜质组和壳质组是生成石油的主要物质。
科技人员经过模拟试验发现,主要存在于树皮之中的高等植物的木栓质体和主要由高等植物的木质纤维组织形成的腐殖质,在温度和压力尚不太高的条件(石油地质学上称之为“低熟阶段”)下,便可以形成石油和天然气,这是地层中主要的产油气阶段。而存在于煤中的一些组分则要在温度和压力进一步增加的条件下才可能生成石油。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煤确实形成了石油,在煤块内部的裂纹和孔孔洞洞中,可以看到许多发出强烈荧光的物质,这是煤在排出轻质组分液态烃以后残留下的重质沥青。这种现象证明煤不仅生成了石油,而且还排出了煤层之外。多年的石油地质学与煤岩学研究表明,如果煤中的木栓质体含量达3%以上,就可以成为具有生油能力的油源岩。
由于煤生成的石油的物理和地球化学特征十分明显,所以很容易被识别。煤生成石油以后,重质部分往往会因煤中孔孔洞洞所产生的强大吸附力而被滞存在煤内,轻质部分则相对较容易被排出,所以由煤或含煤地层所形成的石油大多是高品位的轻质油。
然而,由于煤的吸附性较强,而且煤中大量存在微孔隙,使得煤中生成的石油比在岩石中生成的石油更难排出,这也是在全世界范围内有难以计数的煤矿,但却较少有煤成油田的主要原因之一。
我国的煤炭贮藏量极为丰富,多年来的煤产量一直居世界首位。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石炭—二叠系、侏罗系和古近—新近系三大主要产煤地层的分布面积占我国陆地面积的1/8。近年来,在新疆吐鲁番—哈密盆地找到的新疆第三大油田——吐哈油田就是一个含煤地层生成石油和形成油藏的实例。
煤不但可以生成石油,更可以生成丰富的天然气。由于甲烷的分子附着力极强,而且煤内的孔隙空间又具有强大的容积,所以与常规的砂岩储层相比,煤的储气量更大,往往可以达到砂岩储层的两倍以上。
根据我国境内已发现的200多个类型不同、面积不等的含煤盆地的推算,埋藏深度小于2000米的煤炭资源量可达5.0882万亿吨,如果按每吨煤平均含气7.14立方米计算,由煤产生的天然气资源量可达33.6万亿立方米,约合159.6亿吨可采原油。
当然,在国内外的研究人员中,也有对煤成油持断然否定态度的。在我国石油地质界比较公认的观点是:煤可以生成石油,但要形成具有工业意义的大油藏,主要贡献者应该是夹在煤层之间的那些富含有机质的泥质岩,即含煤岩系。
人类可以造出石油吗?
对于这个问题,答案是肯定的。而且,人造(人工合成)石油的研究几乎是与天然石油的工业开发同步开展的。从20世纪初开始,人类一方面日益加强对地下石油的勘探开采,另一方面也在锲而不舍地寻找人造石油的有效途径。尤其是那些缺乏天然石油资源的国家,对人工合成石油的研究特别有兴趣。
在众多的发明专利中,由德国化学家弗?费希尔(Fischer)和汉斯?托罗普希(Tropsch)于1923年创立的弗—托合成法已经受了历史的考验,是目前依然在使用的人工合成石油方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的科技人员用这种方法实现了每年为法西斯德国提供100万吨合成油的创举。1955年此法传入南非,目前南非的合成能力已高达650万吨/年。
弗—托合成法是以氢和一氧化碳(或二氧化碳)为原料,在以铁为催化剂的作用下合成烃类。它的化学反应机理类似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即通过一氧化碳(或二氧化碳)的催化加氢作用和还原聚合作用形成有机化合物。
日本最近研究出了一种把海水转变为石油的方法。他们发明的方法有七道工序:①制备含碳元素的有机碳化物;②制备碳化物(碳与电负性比自己小的金属元素结合成的二元化合物);③制造有机碳素物质;④制造有机铅物质(含铅的有机碳化合物);⑤人工石油原料;⑥粗制的人工石油原料;⑦提纯人工石油产品。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价廉,原料来源极为丰富,制成的油料适用于汽车的发动机等,无疑,这是一种意义重大的方法。
不久前,美国太平洋西北巴特尔实验室提出了一种利用污泥制造石油的简易方法。他们先把下水道和河道中的污泥进行浓缩,至少使其体积减少到以前的20%。然后加入强碱,在加压的条件下,把这种污泥与强碱的混合物转化成石油类物质,然后再加工成燃料油。
加拿大和德国的科学家们发明的“低温转变法”也能把污泥转化为石油物质。这种制造过程还能得到30%浓度的昂贵的脂肪酸。这是一种成本低且有利于环保的方法,已引起许多国家工业部门的重视。试想一下,一旦那遍布全球、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污泥经过工艺处理,可以变为宝贵的石油,该是一件令人多么激动的事情啊!
近代地球化学研究已经证实,藻类是生成石油的重要物质,所以从理论上讲,含有丰富油脂的藻类是可以用来制造石油的。美国太阳能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就研制成功了这种技术。用此法生产出的石油主要成分是汽油。它是将藻类通过裂化和酪基转移反应转化为汽油及其他油类。这是一种比较昂贵的制造石油技术,有人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曾估计用这种方法制成的汽油价格可高达近500美元/吨。
生物化学专家估计,每克小球藻可以提供22千焦耳的能量。因此,随着科学技术与工艺水平的提高,开发利用藻类能源有着十分广阔的前景。
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人们大多把木材或草木、庄稼秆之类的植物纤维素直接燃烧,这不但热值不高,利用率低,而且污染环境。人们在想方设法提高这类物质的利用率时,发现可以用它来制造石油。
20世纪90年代初,英国科学家通过发酵加工并结合一些化学方法,将新鲜的青草等植物纤维素转化为燃料油。巴西人已经用发酵的方法从甘蔗中获得了燃料,大约可以从1吨甘蔗中产生65升纯度达96%的酒精和其他燃料油。
在我国广东省的茂明和东北的抚顺,人们早已开展了在高温、高压催化剂的条件下,从富含有机质的黑褐色油页岩中提取石油的方法,这也应属于一种人工制造石油的方法。
从目前已经实现的方法来看,我国制造石油的原料十分丰富,价格低廉,这些方法对于缓解我国能源紧张局面无疑将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除此之外,人造石油还有一个重要而丰富的物质来源——煤炭。在400℃高温和50~300大气压下,将煤粉与氢气混合,经过化学反应之后,煤粉几乎能完全变成液态的人工合成石油。这种合成石油与天然石油没有多大的区别。这就从理论与实践上证实了人造石油的可能性。
许多国家都十分重视用煤炭生产石油,早在20世纪30年代,苏联就开始研究煤炭的加氢反应,苏联学者还采用了先将煤气化,然后在有催化剂存在的情况下使煤气液化成油的方法。在80年代后期,欧洲国家用煤炭合成石油的成本要比当时天然石油的成本高0.5倍,但若改进工艺、扩大生产,二者则有望持平。
国际能源专家认为,石油在现代化大规模企业中的用途与用量都在不断增长,依靠蕴藏量极为丰富的煤炭作原料扩大液体燃料生产应该是适宜的。有的专家甚至估计,到21世纪中叶,煤造石油也许将取代天然石油,当然这种“取代”的速度也将取决于石油探明储量的增加速度、现代化工技术的发展以及全球国际政治格局的变革等因素。
4. 巴西为何成为不了世界性强国
这主要是因为巴西它的主要支柱产业是以农业为主。他的工业基础非常的差。这显然不是一个能成为世界性强国的表现。而在中低端产业里毫无竞争力可言,高科技又没有一席之地。巴西完全是依靠资源来‘’发达‘’起来的,发达以后不提高‘’内功‘’而是为了选票提高福利。这是拉美国家的通病,阿根廷就是从一个发达国家变成穷国的。说白了就是小富即安,不思进取。当然,巴西也缺乏底蕴。没有大国雄心的万丈豪气。
其次,巴西的政体采用的是总统共和制,这就决定了每一任政府所代表的利益集团不尽相同,其直接结果就是上一任政府制定的政策到这一任政府就被废除。许多工程往往在施工到一半的时候被迫停产。另外一点就是这种体制下的行政效率往往很低,并且贪腐严重。
5. 从发展到衰落,巴西是如何一步步迈入“资源陷阱”的
2008年的金融危机是一场席卷全世界的经济震荡,对巴西更是一场致命的打击,原油、铁矿石等大宗商品价格暴跌,巴西经济与资源的过度捆绑,自然也得接受经济随价格波动的命运,这也是巴西经济大起大落的背景,也是近十年来巴西经济持续低迷的原因。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单纯依赖资源输出虽然可以在短时间内创造繁荣,但归根结底创新才是第一生产力,只有将赚钱的本领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保证经济的持续繁荣。
6. 巴西三怪说明了什么问题以及启发
自然资源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两种。比如生物资源,就是可再生资源,因为植物可以再生,动物可以繁衍后代,这就是可再生性。而矿产资源就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比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等,它们是在人类诞生以前的数百万年乃至上亿年以前的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对于较短的人类历史而言就是用一点少一点,不可再生。巴西人用本国产量丰富的可再生的生物资源取代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扬长避短,他们的经验和智慧值得向全世界推广,尤其是人口总数占世界第一、人均资源占有量较少的中国人应好好反思自己的行为,学习借鉴巴西的长处。
7. 巴西三怪说明了什么问题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一怪:由于巴西缺乏石油,所以汽车用油大部分靠进口。为了节约外汇,约有1/3的汽车不用石油。用什么?----酒精。酒精哪里来?用该国产量占世界第一的农产品----甘蔗加工而成。
二怪:巴西的汽车制造业相当发达,是经济支柱产业。在发展中国家世界中,巴西可称的上“汽车王国”。城里自行车很少,但是他们的小轿车同我们平时看到的小轿车相比,有点怪,巴西的轿车99%以上是双门开:一个门对着驾驶室,为司机专用,与之相对称的另一个门是供乘车人上下车用的,乘车人要到后车厢去,须将前排副驾驶座位的椅背向前扳倒,“屈尊”入座。上车如此麻烦的双门开,有两大优点:一是造价可降低20%左右,而且车身的长度可减少半米多,省工省料且停车方便。便宜、轻便、节省能源的双门车子不但占领国内90%的市场,还远销拉美其他很多发展中国家,使汽车成了巴西的重要支柱产业。
三怪:巴西是个缺煤国家,但巴西拥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是世界木材生产大国。作为拉美第一大钢铁生产国,他的炼钢不用煤,而用木材。同时巴西政府还颁布了保护森林的政策:伐一树须植一树。因为巴西是热带气候,树木更新生长的速度很快,因此,炼钢厂用的木材大多是自己栽植的林木,而不是乱砍滥伐的森林。
自然资源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两种。比如生物资源,就是可再生资源,因为植物可以再生,动物可以繁衍后代,这就是可再生性。而矿产资源就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比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等,它们是在人类诞生以前的数百万年乃至上亿年以前的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对于较短的人类历史而言就是用一点少一点,不可再生。巴西人用本国产量丰富的可再生的生物资源取代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扬长避短,他们的经验和智慧值得向全世界推广,尤其是人口总数占世界第一、人均资源占有量较少的中国人应好好反思自己的行为,学习借鉴巴西的长处
8. 人类最早在什么时候开始提炼石油的
人类对石油的认识和利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究竟人类最早在什么时候发现和利用石油,目前尚难于考证。从考古中知道,使用沥青最古老的建筑物是印度河流域的一个澡堂,它建造于公元前4000年左右。据历史文物考证,在古巴比伦底格里斯和幼发拉底文化时代,苏美尔人曾经使用沥青进行雕刻。公元前26世纪之前,美索不达米亚的一些大教堂,是用砖和沥青建筑的。公元前5世纪,在古波斯帝国,已出现了手工挖掘的石油井。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1世纪,在高加索山脚下、里海沿岸等许多地方都发现了油气苗。
欧洲和美洲其他国家早期关于石油和天然气的资料不多。欧洲中世纪的书中仅有一些零星记载。公元11~13世纪,意大利北部摩德纳的圣凯瑟琳发现石油,西德巴伐利亚修道院中的圣奎里纳斯石油和奥地利的蒂尔萨斯石油亦已发现。拉丁美洲几个世纪前也发现了石油。巴西人16世纪就使用石油了。美国最早在1627年发现油泉,1807年开始用天然气制盐。俄国的巴库地区早在2500年前就有“巴库永恒之火”的故事,公元9世纪巴库和北高加索地区已有手工开发的商业油井,10井世纪有石油出口。
9. 请问巴西到底缺乏煤炭、石油吗
不缺,一点都不缺,储量虽然不算很多,但绝对说不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