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里海的油气开采历史有多久
在发现中东石油之前,里海可以称得上是世界石油市场的支柱。
13世纪马可·波罗就在其书中提到,听说巴库附近有一个石油泉,可用来烧火。巴库是拜火教徒崇拜的“永恒火柱”的所在地,那些火柱实际上是从石灰岩裂缝中喷出的可燃气体形成的,而这同石油蕴藏有着莫大的关联,在巴库郊区,现在仍保存着完整的古老的拜火教神庙。
1901年,里海的原油产量达到1100万吨,占当时世界原油总产量的50%;在当时的世界石油贸易中,里海占30%。1940年,仅阿塞拜疆一地的石油产量就达2200万吨,占当时的苏联全国产量的70%。伊朗在里海基本没有进行油气勘探开发。2004年伊朗进行了第一次招标,并在2005年开始对里海深水部分进行钻井,巴西国家石油公司就产量分成协议和伊朗国家石油公司进行了磋商。
一、阿塞拜疆
位于阿普歇伦半岛上的巴库的石油,早在中世纪就已经形成规模开采。1875年的开采量为8.3万吨,10年以后达到187.5万吨。石油开采在前苏联时期仅次于俄罗斯居第二位。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里开采的石油占世界石油产量的一半以上。然而好景不长,到了1908年,巴库的石油产量失去了居世界领先地位的优势。1923年,为了开发比比艾巴特油田伸向海中的部分,于是向海里填土,在人工小“半岛”上钻了一口井,在井深460米处喷出了石油。这是开发里海石油的开端。1925年,在浅海区堆筑了一座人工岛,用来打井。建人工岛造价太高,这里采取了建造木头栈桥的办法,开采水深1米的浅水区的石油。
当阿塞拜疆成为苏联的一个加盟共和国后,巴库的石油不再出口,国内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少。由于俄罗斯境内的乌拉尔地区和西伯利亚地区发现了大量石油资源,阿塞拜疆的石油逐渐被冷落,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巴库的石油开采量不足全苏联石油产量的10%,阿塞拜疆再也不是世界十大产油国之一了。
自1994年以来到2001年底,阿塞拜疆先后与外国石油公司签署了15个勘探开发合同,合同区面积10590平方千米,其中海上面积6860平方千米。主要的外国石油公司包括埃克森美孚、Salyan、阿吉普、中国石油和Moncrief等。
在海上对外合作方面,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阿塞拜疆通过阿塞拜疆国家石油公司(SOCAR)同外国石油公司谈判签署了一些石油合同。1994年9月,与阿塞拜疆国际营业公司(AIOC)签署了第一个大型海上投资项目。以后,1998年末和1999年初,CIPCO 和NAOC集团由于打了一批干井而停止作业,这些银行集团勘探Apsheron sill以北的构造,这些构造即使在前苏联时期也被认为没有前景。但是,由于油价回升和原油外输问题的解决,仍然不断有公司前来谈判项目。
陆上石油主要分布在阿普歇伦半岛北部的希阿赞地区、半岛西南方向的古布斯坦和希尔万地区,以及萨良平原。20世纪90年代以后,陆上石油在阿原油年产量中的比重已下降至1/4以下。阿塞拜疆最大外国石油开发商——英国石油公司(BP)曾称,阿里海大陆架探明石油储量约10亿吨,天然气储量1.37万亿立方米。最新的预测称,阿里海大陆架石油远景储量35亿~40亿吨,探明剩余可采储量30亿吨。天然气远景储量18万亿~20万亿立方米,探明剩余可采储量8500亿立方米。
二、土库曼斯坦
20世纪80年代中期土库曼斯坦的石油年产量为600万~700万吨,但从80年代末期开始,由于苏联解体导致的经济联系破裂、开发中的油田的储量逐渐耗尽,土库曼斯坦的石油年产量开始大幅减少,到1996年时已减少到440万吨。随后,土库曼斯坦开始有计划地增加石油产量,采取的措施主要有:在南卡梅什雷扎矿区开发一批新油井,使一批停产井复产,用高压气举法改造一批老油井,鼓励一批外国公司参加里海陆架及相邻区域的开发项目等。如今,土库曼斯坦的石油年产量在950万吨左右,约占全球产量的0.005%。
土库曼斯坦是一个天然气输出国。天然气主要出口独联体国家,少量输往西欧。以1990年产气量877亿立方米为例,本国国民经济只需要80亿立方米,其余全部出口。
最近几十年来,土库曼斯坦加强了在其所属里海区域的油气勘探作业,实际上这里所有的水域都能引起专家们的勘探兴趣。经过多年的勘探,在这一地区的陆地和陆架上共发现了至少161处石油天然气矿,包括至少30处石油和天然气矿,131处天然气和天然气凝析油矿。此外,土库曼斯坦国家地质康采恩下属的钻探企业在其他优先开发的天然气富集区也进行了大量勘探作业。
三、哈萨克斯坦
哈萨克斯坦的石油天然气资源集中在西部地区,特别是濒临里海地区的石油天然气储备十分丰富。其中濒临里海的阿特劳州已探明的碳氢化合物矿藏至少79处。该州已开发的田吉兹、克罗列夫、肯拜和伊马舍夫等四大油气田最为有名。曼吉斯套州是濒临里海的另一个富油区,其已探明碳氢化合物矿藏至少69处。2003年该州石油(包括凝析油)产量为1365吨。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卡沙甘里海陆架油田的开发给曼吉斯套州经济带来了新的更广阔的发展前景。据资料显示,里海陆架石油总储量为130亿吨,其中卡沙甘油田储量为50亿吨。曼吉斯套州从2003年11月底开始在其濒临图普卡沙甘海湾的巴乌切诺镇建设里海石油开采保障基地,准备大规模地开采里海石油。关于里海陆架石油开采问题,哈萨克斯坦政府经过与国际财团激烈讨价还价后,最终决定以意大利阿吉普石油公司为主,壳牌石油公司参与投资开发。
卡沙甘油田区块位于北里海水域。油气勘探、开发的产量分成协议包括卡沙甘、卡拉姆卡斯和卡伊兰3个油田。协议签订于1997年11月8日,1998年4月27日生效。最初的签订合同方为阿吉普、BG、英国石油(哈萨克斯坦)、Statoil、美孚(哈萨克斯坦)、壳牌(哈萨克斯坦)、道达尔(哈萨克斯坦)、哈萨克斯坦里海陆架公司和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
西哈萨克斯坦阿克赛地区的卡拉恰甘纳克凝析油气田是一个世界级的特大型油田。据评估,其石油储量达27亿吨。2003年8月1日,该油田已经通过里海输油管道向欧洲地区供应石油。克孜勒奥尔达州已探明的碳氢化合物矿藏至少11处。此外,在较为贫穷的南哈萨克斯坦州也发现有储备较大的天然气井,并于2003年完成了一起建设工程。南哈萨克斯坦州天然气田建设完成投产后,将基本满足哈萨克斯坦南部地区,包括江布尔州奥塔尔热电厂的天然气供应。
阿克纠宾州是中国石油企业最早参与哈萨克斯坦石油开发的地区。该州已探明的碳氢化合物矿藏至少19处,其中扎纳诺尔油田的控股权为中国石油总公司所掌握。
截至2007年11月哈萨克斯坦已运营的油田共55个,储量在1亿吨以上的油田有7个,它们依次是:田吉兹油田、乌津油田、卡拉恰干纳克油田、卡拉姆卡斯油田、热得拜依油田、让那诺尔油田、库姆科尔油田。2002年哈萨克斯坦产原油4700万吨,同比增长17%;出口原油3927万吨,同比增长21%;出口总值50.4亿美元,同比增长18%。哈萨克斯坦的石油工业前景看好,特别是里海海上油田开发有巨大潜力。石油工业已成为目前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经济领域,至2003年3月油气领域共吸引外资119.3亿美元。
四、里海划界
1991年以前,里海是平静的,那里没有争议,更没有冲突。因为那时无论按传统还是地理位置,里海都被认为是苏联和伊朗的内湖。
自1991年苏联解体后,在里海地区不断发现大规模的油气田。根据西方石油公司估计,这一地区有可能继海湾地区之后成为21世纪世界能源主要供应地之一。因此新独立的里海沿岸国家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和土库曼斯坦都要求重新确定里海法律地位,而里海油气资源的开采权自然也就和划界问题联系在一起。
伊朗迫于压力不得不同意对里海进行划分,并和土库曼斯坦一起要求各国按各占20%的份额平均划分里海。这样便形成了目前以伊朗、土库曼斯坦为一方要求5国均分里海,和以俄罗斯、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为一方要求按中心线划分里海的局面。
由于美国等西方国家过于依赖中东地区的石油,其能源供应安全存在隐患,因此它们对能源来源多样化的愿望使里海地区成为追逐热点。美国凭借同阿塞拜疆的密切关系,一直竭力介入里海能源开发,主张里海是“海”,这样便可使至少一半已探明的里海油气资源归阿塞拜疆所有,以便自己从中牟利。
五、中哈管道
1997年以前所完成的管线,都是为将前苏联内部间连接而设计的,都经过俄罗斯。
在事关地缘政治的油气管线方面,有专家认为,用里海经伊朗到海湾的管线运送石油到西方和亚洲的石油消费国最为便捷,成本最低,但美国不愿把控制权交到伊朗手中。而俄罗斯在中亚油气交易中一直保持主导地位,西方国家也担心自己能源来源多样化受俄罗斯牵制。为与俄罗斯争夺里海石油控制权,美国修建了一条绕过俄罗斯的石油运输管道。这条输油管道从阿塞拜疆的巴库起,经格鲁吉亚首都第比利斯,到土耳其地中海港口杰伊汉,全长1730千米,于2006年7月投入运营,年输量为6000万吨,成为该地区第一条避开了俄罗斯的能源输出管线。
美国与欧盟还倡议铺设穿过里海海底的跨里海管道,该项目一旦建成,就可与巴库—第比利斯—埃尔祖鲁姆管道连接,使中亚天然气可以不受俄罗斯控制而输往国际市场。
1997年中国和哈萨克斯坦共同提出修建中哈石油管道计划。当时中哈商定共同铺设一条西起哈萨克斯坦里海岸边的阿特劳,东至中国新疆的阿拉山口,全长达3000多千米的石油管道,总投资为25亿~30亿美元,整个石油管道分三段:第一段从阿特劳到肯基亚克;第二段从肯基亚克到阿塔苏;第三段从哈萨克斯坦境内的阿塔苏到中国新疆的阿拉山口。从阿特劳至肯基亚克之间的这段管道已于2003年3月由中哈双方合资建成。2005年12月15日从哈萨克斯坦境内的阿塔苏到中国新疆的阿拉山口竣工投产,是中国第一条跨国输油管道,也是战胜美国及俄罗斯的唯一一条从里海通往亚洲的运油通道。该管道初期年输油能力600万吨,2006年全线贯通,每年输油能力为2000万吨,该管道的建成标志着我国能源多元化战略取得重大进展,将为我国能源的安全供应提供重要保证,2008年1季度俄罗斯Gazpromneft和TNK-BP公司允许通过该管线出口石油1.2万桶/天,中哈输油(阿塔苏—阿拉山口)管线的油源来自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CNPC)的Aktobe油田、CNPC和Kazmunaigaz共同投资的Kumkol油田。
2007年8月18日中国和哈萨克斯坦签署的《中国和哈萨克斯坦联合公报》中计划将里海石油管道与中国石油位于哈萨克斯坦西部的另一处油田和管道相连接,建成一条从里海横跨整个哈萨克斯坦直到中国的出口路线,此外该管线可连通中亚各国油气,根据哈萨克斯坦总统表述,从哈萨克斯坦到中国的管线还将输送来自土库曼斯坦的石油和天然气,它将成为中亚第一条非俄罗斯的天然气出口路线。2008年7月,中哈天然气管道开始建设,它是中国—中亚天然气管线的组成部分,全长1300千米,由中哈双方合资建设。中国—中亚天然气管线西起土库曼斯坦,穿过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通向中国的华中、华东和华南地区,管线总长约1万千米。管线建成后,土库曼斯坦将在30年内每年向中国提供300亿立方米天然气。
1994年俄罗斯提出动议,中俄合建一条输油管道,把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蕴藏的丰富石油销往中国。2001年两国政府签署协议,拟共建安加尔斯克—中国大庆石油管道(安大线),但2002年底俄罗斯石油运输公司等突然提出建设安加尔斯克—纳霍德卡石油管道(安纳线)以取代安大线,此后俄罗斯又推出了泰舍特—纳霍德卡方案(泰纳线)。
“对于俄能源资源来说,中国无疑是最大、最稳定的市场,通向中国的渠道也最安全、最便捷”。俄罗斯在西伯利亚和远东拥有丰富的能源资源。俄罗斯境内的石油和天然气蓄积量分别占世界的40%和45%。而鉴于东北亚国家正在发展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领导力量,俄罗斯也已将包括中国、日本、韩国在内的东北亚市场作为战略重点。俄罗斯希望东方市场将来要占全俄罗斯能源出口市场的38%。从外交角度看,俄罗斯现在西部安全环境形势严峻,需要以中国作为依托,发展同东北亚国家的关系。现在还不能说俄罗斯的发展重点已经东移,但至少可以说俄罗斯已将开辟东方市场、开发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油气资源作为战略重点,做了比较详细的战略部署。俄罗斯有意搭乘亚太经济发展的快车,这对于中国来说应当是一个机遇。
六、近年新发现
1.阿塞拜疆的油田
BP公司在2006年10月25日称,由BP公司作业的阿塞拜疆Azeri-Chirag-Guneshli(ACG)特大型油田群储量由54亿桶升至65亿桶。AGG油田群是BP公司牵头的Baku-Ceyhan管道的主要原油来源,该管道将从阿塞拜疆向土耳其地中海沿岸每日输送100万桶以上原油。这将占到全球原油需求的1%,并将成为非欧佩克国家主要的原油来源,尤其对于中国和印度等能源需求急速上涨的国家而言。
2.俄罗斯的油田
美国《油气杂志》2006年2月报道,俄罗斯在里海发现了一个大型石油和凝析油田,在其尤兹诺—拉库塞厅娜雅构造上发现井的轻质、低硫石油日产量为800吨,被称为俄罗斯近10年来最大的发现。此油田位于阿斯特拉罕南部西南方面220千米处,探明原油8.16亿吨、天然气336亿立方米,初期资料表明可日产原油1.36万吨。
3.哈萨克斯坦的油田
据美国《油气杂志》报道,截至2007年底,哈萨克斯坦石油剩余探明可采储量为41.1亿吨,居世界第11位,在前苏联国家位居第2位;天然气剩余探明可采储量为28317亿立方米,居世界第11位。哈萨克斯坦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西部的曼格拉克半岛和里海洼地。主要的油气田有田吉兹、卡拉恰干纳克和卡沙甘。
田吉兹为哈萨克斯坦最大生产油田,位于里海北部滨海沼泽区,该油田于1979年发现,1993年投产,估计石油储量150亿~260亿桶,探明石油储量60亿~90亿桶,为世界第12大油田。2007年石油日产量平均为28万桶。
卡沙甘位于里海北部,该油田的开发者为Agip KCO公司。卡沙甘油田是自1968年以来全球发现的最大油田。Agip KCO公司估计卡沙甘油田探明储量为130亿桶,总资源量为380亿桶。因为各种原因,该油田的投产时间由2005年推迟到2008年。
七、里海油气对中国的影响
里海是继波斯湾之后又一块世界级的产油区,被誉为21世纪世界最重要的能源供应基地之一,仅哈萨克斯坦属里海部分预计石油地质储量就为134.5亿吨。中国海油一直期望进入该地区。
早在2003年,中国海油就差点购买全球最大的石油开采项目——北里海项目的部分股权。
2003年3月,英国天然气国际有限公司(BG)同意退出里海北部合作开采协议,并拟将其所持的股权平均出售给中国海油和中国石化两家中国公司。此后,两家公司分别于当月与BG签署了意向性协议,将各自出资6.15亿美元收购该项目8.33%的股权。但由于这一项目的其他两大股东壳牌和埃克森美孚选择行使优先购买权,使中国海油及中国石化进军里海的计划最终化为泡影。北里海项目无功而返,在当年曾被视为中国石油公司“走出去”遭受的重大挫折之一。
2005年9月9日中国海油总公司宣布,已与中国石油集团和哈萨克斯坦油气股份公司签署备忘录。三家公司将共同进行达尔汉区块的前期勘探工作。达尔汗区块亦是北里海项目的一部分。这是继中国海油2003年收购北里海项目权益未果后,中国石油公司首次进入里海地区。
除中国海油外,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在陆上油气开发方面与里海地区合作也是相当紧密的,这些充分体现了中国对里海的重视。
里海地区对于我国的油气安全供应及国家利益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其一,我国相邻的里海地区理应成为我国参与海外经营活动的重点地区。里海与我国具有传统上的商贸往来和文化交融,具有良好基础和诸多共同利益。“上海五国”定期峰会为开展合作提供了保障机制,边界问题的解决又推动了双边关系的发展,增加了相互信任。里海的能源开发、经济发展及政治稳定对于我国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将起到积极作用。
其二,里海是连接俄罗斯和海湾的重要枢纽,参与里海石油开发,不仅有利于发展我国与俄罗斯、海湾国家的关系,而且在里海、西西伯利亚、海湾诸石油资源区连接成片以后,可以发挥我国在里海地区的石油合作基地作用,通过里海获取源自伏尔加—西西伯利亚地区、海湾地区稳定的石油供应,开辟我国石油供应的陆路通道。
其三,里海地区与俄罗斯的西西伯利亚油源区相比,虽然目前的可采储量尚不及后者,但西西伯利亚属于俄罗斯一国所有,而里海地区则属于多个国家,里海各国纷纷实行门户开放政策,石油私有化进程加快,并对国际石油资本竞相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各国家间呈竞争态势。一旦合作实施,相对不容易因我国与某一国的关系起落而危及在该区域的整体石油利益,反而对我国进口俄罗斯西西伯利亚的原油是一个有利的筹码。
其四,在以石油、天然气相关能源为基础的地缘政治中,里海位于心脏地带。控制了里海油气资源,就可能在全球能源的战略格局中取得主动。
其五,从地区能源连接的层次分析,未来只有把新疆和里海的油气资源一并考虑,我国的西油、西气东送战略才有坚实的实现基础。
最后,里海经济仍低迷,急切地期待着国际资本的参与,这为我国参与石油投资提供了机会。由于里海各国受资金和技术的限制、油气深加工能力薄弱的现实,我国在参与里海石油投资时,可以强化下游企业的合作,可与之合资合营炼油厂,直接或间接加工里海石油,上、下游合作,部分用于国内市场,部分给里海各国或输送到其他进口国,这对各方都有好处。由于里海地区各国均为内陆国,急需出海口,故重建欧亚大陆桥、恢复“丝绸之路”向东的窗口是其共同的愿望。我国可为里海诸国提供任何西方国家、俄罗斯等均无法提供的资源,因为我国是里海向东通往世界市场和出海口的必经之路,所以它们对我国参与里海石油勘探、开发持积极态度。向东输送,不仅符合里海诸国能源出口渠道多元化的需要,而且有助于里海诸国获得能源上的独立自主。所以就地缘政治高度而言,里海对我国加大能源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总之,里海地区由于石油资源的巨大潜在价值,对于石油消费大国、周边国家和发达国家来说,都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世界各国纷纷以战略的眼光参与到里海的竞争中来,里海石油将成为21世纪国际石油政治的新热点。我国要把握机遇,适时出击,才能从中获取最大收益,才能维护好国家能源安全。
里海丰富的油气资源必将导致其成为世界各个利益集团的争夺之地。沿岸各国之间、美俄之间必将在此展开更加激烈的争夺战。而作为经济高速发展,拥有日益增大的石油天然气需求量的中国,能否在里海分得一块蛋糕,分得一块多大的蛋糕,将对未来中国能源的供应稳定、安全产生重要影响。愿“第二个波斯湾”对我国、对世界的发展起到持续积极的影响。
B. 北海的油气开采历史是什么
精确划分沿岸国家海域的界线是有秩序地开发海洋及其资源的关键。北海周围的国家有英国、挪威、丹麦、荷兰、德国、比利时和法国,这些国家之间的海上距离往往不足400海里,北海海域需要在它们之间进行分割。根据1958年《大陆架公约》,相邻国家之间主要按照等距原则来确定各国之间的边界。从l964年开始,北海沿岸国家协商签订了一系列的双边协定。北海水域较浅,整个海床除挪威海槽外,均由水深不超过200米的大陆架构成。挪威海槽是一条深度在200~1650米的水带,它位于挪威南部和西南部海岸的边缘,平均宽度为80~100千米。北海大陆架的绝大部分现已为英国和某些东侧国家,即挪威、丹麦和荷兰所缔结的一系列协定划定疆界。这三起疆界划分是通过划出所谓的“中间线”而实现的。出于目前的目的,这些中间线可被看成是“相向”国家间所划定的大陆架疆界。该疆界在这些国家间平均分配了这些介入空间。这些界线连同一条类似的界线一起展示在图上,这条界线也是通过协定在挪威和丹麦的大陆架区域间划出的。
经过一系列协商,英国获得大部分北海大陆架。英国北海海域包括三大沉积盆地,含油气层厚2500~3500米。南部盆地在北纬54°以南,已发现20多个气田,储气层为二叠纪砂岩;该盆地开发最早,是目前英国天然气的主要产区,中部盆地位于北纬55.5°~58.8°,已发现约30个油气田,其中福蒂斯油田为北海三大油田之一,目前产量最大,主要含油气层是古近—新近纪砂岩和白垩纪灰岩。北部盆地又称设得兰盆地,位于北纬59°~61°,这里油气蕴藏量是北海最大的,主要储油层是侏罗纪砂岩,发展潜力巨大,布伦特是北部着名油田。勘探表明,在英国北海海域,石油蕴藏量达30亿吨以上,已探明有开采价值的油田约有80多个。在1964年和1965年,联邦德国与荷兰、丹麦按等距原则划分出两条各长26海里的邻近海岸地区的大陆架边界。后来联邦德国提出扇形区理论,把德国的大陆架地区插在荷兰和丹麦两国海域中间,力求把它的大陆架扩展到油气储量相当可观的北海中部。不久联邦德国、丹麦和荷兰进一步谈判,进而在1971年取消了丹麦和荷兰之间1966年的大陆架划界协议,并缔结了以下新协议:联邦德国—丹麦、联邦德国—荷兰、联邦德国—英国、丹麦—英国四个大陆架划界协议,以及英国和荷兰签订的修正1965年大陆架划界协定的议定书,德国由此获得了较为有利的疆界,其大陆架区域扩展到北海中部地区,一般认为在那里找到具有商业开发价值油田的可能性较大。
北海油气勘探开发从20世纪60年代起步。1963年丹麦首先颁发了开放北海大陆架海域的第一批勘探许可证。1964年德国也相继颁发了北海所属海域油气勘探许可证,并于1965年首先发展钻探,发现了一个无开采价值的气藏。随后,英国石油公司在北海南部区发现了第一个商业性油田——埃科菲斯克。到70年代,随着海洋钻井装置建造业的迅速发展,北海油田的勘探活动进入高潮。相继进入北海进行油气钻探的公司有几十家。从1970年开始,不断有新的重大发现。尤其是从1975年开始,是北海历年来油气勘探成功率最高的一年,共发现油气田20多个。至1982年底,北海证实可采石油储量约为46亿吨,潜在的可采储量估计有66亿~100亿吨。目前,北海共发现了100多个油气田。北海作为一个新兴的大型海上含油气盆地早已为世界石油所瞩目,但其石油勘探和开发历史是十分曲折的,概括起来可划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一、1959年以前
北海周边陆地上的勘查活动始于1859年,当时在德国北部汉诺威附近发现了维策油田。通过对类似的盐丘和伴生的背斜的系统勘查,发现了约70个油田,年产石油300万桶(50万立方米),大部分产自下白垩统和侏罗系储层。1910年在汉堡附近的一口水井中偶然发现天然气,以后在一些地区的二叠系蔡希斯坦统白云岩中也发现少量天然气。
荷兰的勘查始于1935年,在1943年发现下白垩统绍内比克(Schooncbcck)油田。1948—1953年在荷兰东北部发现一些小气田,并在西部进行小规模石油生产。
英国的勘查活动可追溯到1938年,当时英国石油公司(BP)在埃斯克代尔(Eskdalc)背斜上钻探,发现了蔡希斯坦统白云岩中的天然气。1939年进一步在伊克林(Eakfing)背斜勘探,在纳谬尔阶和威斯特伐利亚阶中发现具商业价值的低硫蜡质原油,在迪克斯伍德·凯勒姆希尔和考通地区进行的地震折射测量发现了其他含油构造,使得东米德兰石油总日产量达2500桶(400立方米)。第二个勘查高潮在1953—1961年,发现了盖恩斯伯勒油田及10个小油田。
二、1959—1964年时期
1959年在荷兰发现了格罗宁根大气田,增强了部分石油公司勘查海域的意向。最终刺激了工业界进入北海工作,对格罗宁根资料的区域地质对比表明,二叠系含气砂岩储层很可能从荷兰的北海下面延展到英国东部,而物探资料已经说明,与德国和荷兰陆地上类似的盐丘构造在海域也存在。1962—1964年,一些公司集团进行了踏勘性海上地震测量,再加上航空磁测,第一次较准确地勾画出了北海的地质格架,同时,早从1961年开始,就从荷兰陆地油气田区向海域甩开钻探,打了少量海上钻井。
三、1964—1970年时期
虽然在北海中央高地英国海域打的第一口井没有见到油气,但1965年在与格罗宁格相类似的二叠系赤底统储层中发现了工业天然气,这就是莱曼大气田。同时,在德国海域打的干井,使人们认识到这套含油组合的地理分布有限,即赤底统砂岩向北过渡为页岩和蒸发岩。钻探表明,赤底统砂岩的上覆层是一套厚的陆架碳酸盐岩,后者向北变薄进入盆地相。
到1968年已经清楚地认识到,在砂柑带内的构造上钻探不一定成功。例如48/13-1井,见到当时最厚的砂岩,致密胶结,含气层有数百英尺。但进一步钻探和详细的岩石学研究表明,该沙丘带某些地区在中生代被埋藏程度深,次生氧化硅和自生伊利石的生长使砂岩孔隙度遭到破坏。这一盆地区的回返发生在白垩纪末期和古近—新近纪中期,结果形成一些宽广的构造高地。业已证明,其他高地也是不含气的,赤底统砂岩的有工业价值范围是在二叠纪南部盆地的南半部,构成一条较狭窄的东西走向的岩带。
人们发现,储集性能极佳的三叠系本特阶砂岩,分布范围要广泛得多,而且,它们受下伏二叠系盐层广泛的构造影响,但对本特阶砂岩抱很大期望的时间很短。这是因为,在大部分地区,二叠系蒸发岩是天然气从石炭系母岩中运移的障碍,这些圈闭或是完全含水,或是只有部分被天然气充填。罕见的例外只是当断层或盐层变薄而破坏这种封闭的地带,直接有工业价值的三叠系气田是1966年发现的休伊特气田和1967年发现的多提气田。
根据德国和荷兰的早期经验,认为二叠系蔡希斯坦统碳酸盐岩是第二个天然气目的层,在钻探更深的赤底统目的层时,在许多情况下发现它是含气的。可是迄今没有一个海域钻井证明它有多大规模,或者证明其有足够的流量可维持工业开发。
尽管蔡希斯坦统和三叠系两个储层可开发的天然气很少,但却获得了丰富的地层信息。业已发现,德国海域以西很远,各种碳酸盐岩、砂体和蒸发岩的岩性地层关系出奇地准确。在海域获得的新证据也为英国二叠纪和三叠纪盆地边缘沉积与陆地同类地层相联系提供了线索。
在北海中央高地以北,勘查兴趣集中在古近系,在这里,根据地震资料,存在类似生长断层的特征。这种生长断层表明可能有三角洲滚动构造,但1967—1969年钻探结果没有重要的发现。大约在同一时期,在挪威水域上白垩统白垩层中发现大的含气油流,油柱高700英尺(213米),而在丹麦水域内,1966年发现非工业油气流,从而证明这套白垩层是有远景的储层。1969年发现了特大型的白垩系中的埃科菲斯克油田石油储量13亿桶,该油田的发现被认为是北海石油勘查工作中一个最重要的里程碑,从而终止了十年来以勘查非伴生气为主的工作,真正开始北海北部的找油阶段。
1970年在英国水域有两处重要发现,一处是福蒂斯油田,在古近系砂岩中揭露118米(386英尺)油层。日产原油750立方米(4720桶);另一处是奥克油田,从二叠纪坍塌角砾化和多孔白云岩中,流出轻质低硫原油,日产量940立方米(5920桶),白云岩下伏着450米以上的赤底统含水砂岩。这些发现有力地证明这样一种假说:在中央地堑内的中生代或古近—新近系源岩中有希望生成石油。1970年第三口井揭示了新的有意义的石油前景,即中央地堑内更深的前中生代砂岩希望很大,从白垩层之下的砂岩中首次试出了石油,日流量128立方米(800桶),产自3600米深度以下的薄层砂岩中。只是因为石油产量中等和储层较薄,当时并不具有巨大的工业价值。
四、1971—1976年时期
埃科菲斯克油田的发现,导致在南部的挪威和丹麦水域的中央地堑的白垩储层中发现一系列油田。英国水域石油勘查更加积极,在设得兰台地以南地区,以及福蒂斯油田与苏格兰海岸之间地区大力进行地震勘探,发现了多种多样的构造单元,一些在早白垩世以前出现的埋藏“地貌”,提供了大量很有远景的靶区。最大的埋藏高地在北海北部显示很清楚,在该构造上打的第二口井即发现了布伦特油田,产层为侏罗系三角洲砂岩,日产原油1040立方米(6500桶),该油田可采石油储量2.8亿立方米。布伦特大油田的发现对北海北部的石油勘查有重大影响,导致了一系列类似油田的发现。在随后的四年中,在布伦特型埋藏高地上找到9个大油田(东设得兰盆地),在挪威海域发现斯莱普那气田,其天然气储量0.2万亿立方米,凝析油4.09亿桶(6500万立方米),与此同时,钻探工作也提供了大量的有关侏罗纪岩系的新的区域资料。
侏罗系作为新的勘查目标早在1972年就已知道,上侏罗统(牛津阶)是一套引人注目的含油的海岸砂岩。1974年克莱莫尔油田的发现进一步证实了其石油潜力,更北部发现的马格努斯油田中,石油砂岩是启奠里支阶的螺水相,但这种地层单元现普遍认为具源岩特征,而不是重要的储层。1975年,在维金地堑发现上侏罗统的布雷油田,储层是一套很厚的砾岩和砂岩层系,最大厚度450米。同年,在挪威水域的中央地堑东侧侏罗系浅海砂岩中发现尤拉油田,石油储量2亿桶(3100万立方米)。天然气20亿立方米。70年代中期在中侏罗统海退砂岩中没有突破,所以对上侏罗统兴趣增加。
这一时期,也大量积累了古近—新近系的新资料,许多钻井把侏罗系和古近—新近系作为目的层。1971年发现弗里格大气田(南维金地堑),储层是始新统浊积砂岩,在古近—新近系中也发现规模小于侏罗系的油田。
这些年代,有一种主导思想,即在北海中部和北部,唯一重要的生油岩是上侏罗统启奠里支阶黏土层。根据这种概念,马里湾(Inner Moray Firth)大部分地区是无前景的,因为源岩被认为对石油生成作用是不成熟的。然而,1976年比阿特拉斯油田的发现却表明,勘查人员对其他可能性也要保持思想开放。该油田可采储量约1.62亿桶(2500万立方米),属于中侏罗统储集岩。1976年,还发现了泥盆纪老红砂岩中的巴肯油田,虽然孔隙度低、渗透率低,但因强烈裂隙化而有可观的流量(日产30000桶)。
五、1977—1985年时期
自1977年来,北海中部和北部的油气勘查工作很活跃,勘查的主要目标是上侏罗统,而其他目标,如古生界、下白垩统、古新统和始新统也不断引起人们注意。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开展对日益困难的对象的勘查。在上侏罗统中的圈闭和储层产地的地震显示的解释,要比早期对中侏罗统地垒和倾斜断块,或者大型底辟构造和盐丘等主要对象的地震解释困难得多。然而,随着对以白垩系为基底的小型闭合构造上较弱地震指示的识别和钻探经验的积累,在北海北部和中部发现了一些油气田。
在维金地堑南部,继布雷油田之后,又发现了托尼/塞尔马(1976)和蒂法尼(1979)油田;在北海中部,在上侏罗统和下白垩统中继续有发现。在北海南部英国水域,自1982年以后,勘查工作有所加强。在挪威水域,1978年发现古尔法克斯大油田,可采石油储量达13亿桶(2060亿立方米),天然气5000亿立方英尺(140亿立方米)。而挪威水域发现的特罗尔(Trol1)特大型油气田(1979年),更是北海油气勘查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该年还发现另一个大型油气田——诺尔斯克·奥锡堡油气田,估计石油储量10亿桶(1.6亿立方米),并含天然气2.4万亿立方英尺(670亿立方米)。
在丹麦水域,发现5个油气田,总的石油储量约3亿桶(4600万立方米),天然气3.9万亿立方英尺(1100亿立方米)。
六、1985年以后的勘探概况
1985年以来,勘探开发活动仍然很活跃,在北海北部地区的主要勘探目标仍然是上侏罗统,但对其他的目的层,如古生界、白垩系、古新统和始新统,仍有一定的兴趣,因而,在某些地区仍取得了可观的勘探效果。但经过一段高峰大型油气田集中发现期以后,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发现相对较小。
这一阶段的另一特点是勘探开发工作更加困难。上侏罗纪圈闭的地震显示已不那么明显。大的地垒、上覆构造和盐刺穿经前期勘探,已有许多发现,剩下的更加不明显。自此期间维京地堑南部以上侏罗统不莱油田类型具远景目标而富有成效的,有托尼(Toni)油田、蒂法尼(Tiffany)油田。更重要的发现是在挪威海域,发现了上侏罗纪的特罗尔(Troll)大油气田、中侏罗纪的古尔法克斯(Gullfaks)和奥塞贝格(Oseberg)及斯诺里(Snorre)等大油田。这也许与挪威发出招标区块较晚有关。
在中央地堑的阿盖尔(Argyll)油田附近,Homilfon公司成功地圈定了一批小断层圈闭,在侏罗系砂岩中于1981年发现了都坎(Duncan)和东都坎(East Duncan)油田。另外,在默里湾有限的区域内,证实了下白垩统砂岩沉积中亦含有烃类聚集,如1980年发现的北克莱莫尔油田。
古近—新近系的开发集中在设得兰高地的边缘,在那里原油的密度大于英国北海的其他地区的原油密度。在中央地堑也有若干古近—新近系的油层发现,菲利浦公司发现的Joanue就是其中之一。
C. 第一口海底油井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1946年,美国建造的海上钻控平台,首次打出了世界上第一口海底油井。全球大规模开发海底石油是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1955年,全世界仅有10个国家从事这项工作。自60年代以后,从事海底石油和天然勘探的国家陆续增至20余个。1976年,进行海上油气开采的国家已发展到近100个,进入90年代,开采国已增加到100多个。勘探范围遍及除南极大陆外的所有大陆架,其中不少已深入到较深大陆坡和深海区。
D. 大陆架是什么
- 01
大陆架,是大陆沿岸土地在海面下向海洋的延伸,可以说是被海水所覆盖的大陆。
大陆架是什么
大陆架,是大陆沿岸土地在海面下向海洋的延伸,可以说是被海水所覆盖的大陆。在过去的冰川期,由于海平面下降,大陆架常常露出海面成为陆地、陆桥;在间冰期(冰川消退,如现在),则被上升的海水淹没,成为浅海。
大陆架是大陆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通常被认为是陆地的一部分。又叫“陆棚”或“大陆浅滩”。它是指环绕大陆的浅海地带。 大陆架含义在国际法上,指邻接一国海岸但在领海以外的一定区域的海床和底土。沿岸国有权为勘探和开发自然资源的目的对其大陆架行使主权权利。 大陆架有丰富的矿藏和海洋资源,已发现的有石油、煤、天然气、铜、铁等20多种矿产;其中已探明的石油储量是整个地球石油储量的三分之一。
大陆架的浅海区是海洋植物和海洋动物生长发育的良好场所,全世界的海洋渔场大部分分布在大陆架海区。这些资源属于沿海国家所有。在地理学意义上,大陆架指从海岸起在海水下向外延伸的一个地势平缓的海底地区的海床及底土,在大陆架范围内海水深度一般不超出200米,海床的坡度很小,一般不超过1/10度。在大陆架外是大陆坡,在这里海床坡度突然增大,往往达3~6度甚或更大,水深一般在200~1500米之间。从大陆坡脚起海床又趋平缓,称大陆隆起或大陆基,一般坡度只有1度左右,水深可逐渐加深至4000~5000米。大陆隆起之外是深海海底。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隆起合称大陆边或大陆边缘。
E. 什么是大陆架
大陆架
大陆架是大陆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通常被认为是陆地的一部分,又叫“陆棚”或“大陆浅滩”,是指环绕大陆的浅海地带。大陆架有丰富的矿藏和海洋资源,已发现的有石油、煤、天然气、铜、铁等20多种矿产;其中已探明的石油储量是整个地球石油储量的三分之一。大陆架的浅海区是海洋植物和海洋动物生长发育的良好场所,全世界的海洋渔场大部分分布在大陆架海区。还有海底森林和多种藻类植物,有的可以加工成多种食品,有的是良好的医药和工业原料。
大陆架的概念包含两层有关联而不同的含义:自然的大陆架与法律上的大陆架。自然的大陆架范围自海岸线(一般取低潮线)起,向海洋方面延伸,直到海底坡度显着增加的大陆坡折处为止。陆架坡折处的水深在20—550米间,平均为130米,也有把200米等深线作为陆架下限的。大陆架平均坡度为0一0.7,宽度不等,在数千米至1500千米间。全球大陆架总面积为2710万平方千米,约占海洋总面积的7.5%。陆架地形一般较为平坦,但也有小的丘陵、盆地和沟谷;上面除局部基岩裸露外,大部分地区被泥砂等沉积物所覆盖。
根据国际法,大陆架是邻接一国海岸但在领海以外的一定区域的海床和底土。大陆架是一国领土在海水下的自然延伸,这是沿海国对大陆架享有某些主权权利的理论根据。大陆架权利概念发端于1945年9月28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发布的关于大陆架的公告,该公告宣布,“邻接美国位于公海之下的大陆架底土和海床的自然资源属于美国,并受其管辖和控制”。此后,不少沿海国纷纷效仿美国,主张各自的大陆架权利。1958年日内瓦第一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通过的《大陆架公约》首次在国际法上正式确立了大陆架法律制度。依据该公约,沿海国在确定其大陆架的宽度时可依据“200米水深”和“可开发”两项标准,也就是说,大陆架的外部界限是由沿海国开发大陆架的能力来确定的。毫无疑问,这一标准有利于海洋大国。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全球海底资源的开采已成为可能。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继续沿用《大陆架公约》的规定,以水深标准和可开发能力来确定沿海国的大陆架外部界限,那么就可能出现这样的结果,即某些国家可以凭借自己的技术优势,将远离本国海岸的深海海底、甚至国际海底据为己有。如此一来,大陆架将失去作为沿海国权利的真正意义。
为此,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对大陆架制度进行了全面、综合、平衡的评估和定义。1982年通过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简称《公约》)规定,沿海国的大陆架包括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其范围扩展到大陆边缘的海底区域,如果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领海基线)起,自然的大陆架宽度不足200海里,通常可扩展到200海里,或扩展至2500米水深处(二者取小)。为了照顾拥有宽大陆架的沿海国的权利,《公约》还建立了“200海里以外大陆架”的法律制度。《公约》规定,如果自然的大陆架宽度超过200海里而不足350海里,则自然的大陆架与法律上的大陆架重合;自然的大陆架超过350海里,则法律的大陆架最多扩展到350海里,或不得超过连接2500米深度各点的等深线100海里。
沿海国对其大陆架享有勘探和开发自然资源、建造人工岛屿和结构等权利,这一权利是专属的,任何人未得到沿海国明示同意,不得从事此类活动。沿海国对大陆架的权利,不影响大陆架上覆水域和水域上空的法律地位。所有国家有权在其他国家大陆架海底铺设电缆和管道,但其线路的划定要得到沿海国的同意。另外,沿海国在超过200海里的大陆架上开采到的石油和实物要按比例分配给海洋法公约的成员国,分配时要特别考虑到照顾发展中国家。《公约》规定,矿物开采5年以后,从第六年开始应缴付产值或产量的1%,以后每年增加1%,到第十二年增加到7%,以后不再增加。
不过,沿海国在主张200海里以外大陆架时,不能单方面确定其大陆架的外部界限,需要首先向大陆架界限委员会提交有关的科学信息和资料,提出申请并接受审议。“大陆架界限委员会”是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于1997年成立的,有21名委员,由《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全体缔约国从各国推荐的专家中选出来。委员会是独立的国际机构,不是联合国的下属机关。《公约》规定,沿海国“应尽早”向大陆架界限委员会提交申请,“无论如何应于《公约》对该国生效后十年内”提交申请。《公约》于1982年4月10日通过,1994年11月16日正式生效。这就意味着,所有在1994年11月16日前批准加入《公约》的沿海国,都应不迟于2004年11月16日提交200海里以外大陆架外部界限的申请。大陆架界限委员会于1999年5月13日制定出供各国提交划界案参照的“科技指南”。1999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缔约国会议决定,对于在1999年以前参加《公约》的国家,在“指南”通过后的10年内提交划界案,从而将沿海国提交划界案的最后期限从2004年11月16日调整为2009年5月13日这个期限。
由于200海里以外大陆架外部界限的调查和申请是一项需要巨额财政和技术投人的工作,而且许多海域涉及国家之间海洋管辖权的争端,所以,提交申请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为此,2008年12月召开的《公约》第18次缔约国会议决定,有条件的国家应按期在2009年5月13日前提交外大陆架划界案,同时允许有关国家通过“挂号”的方式提出外大陆架申请的意向和初步信息,而将实际申请留待适当时候提交,这个初步信息不用委员会审理,提交“初步信息”与正式划界案在宣示权利方面并无实质性的区别。这就相当于2009年5月13日这个“最后期限”又被变相地延期了。
大陆架界限委员会只负责审定沿海国提交的科学资料(即“划界案”)是否符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如果一个沿海国把与其他国家有争议的海域拿到委员会,摆在委员会面前的有两个选择:第一,如果争议的其他当事国都不反对,委员会可以审,从科学上确定提案国外大陆架的边界在哪儿。至于提案国和其他国家之间怎么划界,主要由当事国通过双边谈判解决;第二,只要争议的其他当事国提出反对,委员就不会审理这个划界案。
俄罗斯是第一个提交200海里以外大陆架申请的国家。2001年12月20日,俄罗斯联邦向大陆架界限委员会提交划界案,涉及俄罗斯在北冰洋中部、巴伦支海和鄂霍茨克海200海里以外的大陆架外部界限。2002年6月,委员会以协商一致的方式通过了对俄罗斯划界案的建议,认为俄罗斯证据不足,要求俄罗斯重新进行科考,补充证据。
澳大利亚是第一个成功完成将大陆架延伸到200海里以外的国家。2004年11月15日,澳大利亚向大陆架界限委员会提交划界案,涉及的大陆架面积达280万平方千米。大陆架委员会经过3年多的审查,于2008年4月通过划界申请,使其大陆架面积扩展了250万平方千米。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对大陆架陆续进行了一些调查,积累了大量基础资料。2002年,国家启动了专门的勘测和研究,基本掌握了我国大陆架和周边海域的海底资料。我国还进行了相关法律和政策问题的研究,做了周密的准备。2009年5月11日,我国提交了关于确定200海里以外大陆架外部界限的初步信息。这次提交的文件涉及我国东海部分海域200海里以外大陆架外部界限。中方保留今后在其他海域提交200海里以外大陆架外部界限信息资料的权利。
F. 安哥拉海洋油气发展史有多久
安哥拉的工业含油气区主要有三个,即卡宾达水域、宰雷区、宽扎盆地。主要油气田在上述三区中分别有10个油田、3个气田;19个油田、1个气田;12个油田,1个气田。卡宾达陆棚区石油产量占该国总量的76.8%,宰雷区陆地产油占该国的15%,水域产量占4.9%,宽扎盆地仅占3.3%。
其中安哥拉的大塔库拉油区包括塔库拉、万巴、纽比和武科等4个海上油田,位于卡宾达岸外40千米、水深50~70米的海上。油区目前生产水平为日产17.7万桶34°API石油。1971年在地震资料确定的地垒构造上钻第一口井,从下白垩统碳酸盐岩中获5600 桶/日油流。直到1979年才又在赛诺曼阶韦尔梅尔哈组砂岩中发现更为重要的石油聚集。油区的4个油田均主要从韦尔梅尔哈砂岩中生产石油。韦尔梅尔哈组的沉积受铲状正断层活动和盐运动的控制。4个油田韦尔梅哈油层的总圈闭面积约114平方千米,最高油柱高440英寸。由于近几年来对这4个油田的地质、地球物理和工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研究,有效地提高了采收率。卡宾达湾1966年钻第一口井,并很快发现了马隆戈油田。目前在卡宾达近海发现并投产了14个油田,塔库拉油田是其中最大的油田。
据《安哥拉2005年经济报告》称,安哥拉石油储量应为200亿~228亿桶。根据目前每年平均提高的生产比例,可开采至2040年。在2000—2005年,安哥拉的石油生产量每年平均增加10%;在2005—2010年,年均增幅将升至16.8%。
安哥拉石油产量的增幅重点,主要来自于深海地区油田的发现和投入生产。20世纪80年代,随着刚果河入海口的深海地区一些大储油区发现,已探明石油储量大大增加。20世纪90年代,在罗安达以南的宽扎河口海域和本格拉海湾海域,又不断发现储量丰富的油区和油田。安哥拉的石油勘探和开采结构,也逐渐由陆地、浅海并进,转而向深海地区发展。
安哥拉的石油勘探和开采活动始于20世纪初,但直到20世纪70年代,其原油日产量尚不到10万桶。
第一次石油勘探特许权于1910年授予葡萄牙当局,但没有商业生产开始。
到1956年,安哥拉石油公司开始在北宽扎河流域地质勘探。该公司后来发现刚果河盆地陆上的油田,成为对与德士古和安戈尔协会的陆上油田最大的运营商。大约在同一时间,美国的附属公司海湾石油公司的卡宾达海湾石油公司(Cabgoc),开始了在卡宾达地区的探索,在1954年和1968年开始生产,产量增长到250万吨,1969年为820万吨,1973年,出口量几乎翻了两番。由于1973年石油价格上涨的额外好处,石油产品出口货值则几乎是12倍。在80年代初期原油产量稍有下降,作为投资减少的结果。到1983年,产量回升,并在其后继续创下新的输出纪录。
1975年,安哥拉摆脱葡萄牙殖民统治取得民族独立后,宣布一切石油资源归国家所有,并颁布了石油法,成立了石油部和国家石油公司。这为吸引更多的外国石油公司进入安哥拉提供了法律保证,此后安哥拉的石油工业迅速发展。
根据政府的授权,安哥拉国家石油公司同外国公司签订合资公司协议和产量分成协议。国家石油公司在沿海大陆架海域划出租让区,供外国石油公司租借,开发石油。尽管安哥拉战乱不断,但由于石油产区主要分布在海上,并在政府的控制之下,石油生产受到的干扰较轻,原油产量迅速提高,到21世纪初已经达到日产量80万桶。
从20世纪80年代起,安哥拉石油勘探和开采活动逐渐转到深海地区,并把其领海海域的租让区增加到34块。到了90年代,在罗安达以南的宽扎河口海域和本格拉海湾海域,不断发现储量丰富的油区和油田。
21世纪初,一些水深超过1500米的超深海租让区的石油开发也取得突破。有专家评论说,超深海油区开发为安哥拉石油生产带来新的增长亮点。未来若干年里,安哥拉石油生产的重点将是在超深海区域。目前,安哥拉国家石油公司已经把海上石油租让区增加到74块。
在深海石油开发不断发展的同时,老油区卡宾达仍然保持高产。卡宾达省位于非洲西部的刚果河口以北,西濒大西洋,其南面、东面和北面分别与刚果(金)和刚果(布)的领土相连,是安哥拉的一块飞地,面积约7270平方千米。20世纪50年代,在卡宾达浅海海域发现石油后,那里的石油产量在安哥拉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几乎占全国总产量的70%。
据BP世界能源统计,截至2002年底,安哥拉石油剩余可采储量7亿吨。石油产量增长十分显着,从1982年的640万吨增加到2002年的4460万吨,平均年增长率高达10.19%(图28-2)。
图28-2安哥拉石油产量变化图
近年来,安哥拉政府加强了海上勘探,尤其是深海勘探的力度,在产量分成合同制下,国家石油公司Sonangol采取直接协商的方式,吸引外国公司到深海区块勘探。自1993年以来,安哥拉与外国公司以产量分成合同的形式签署了19个区块。
目前在安哥拉油气作业的公司多达30多个,主要公司有美国雪佛龙公司、法国道达尔公司、英荷壳牌公司、英国石油公司等。
海上石油的大发现和生产,使安哥拉成为非洲仅次于撒哈拉地区石油勘探的热点。安哥拉的原油质量普遍较好,安哥拉原油主要出口美国,也出口到欧洲、拉丁美洲和亚洲市场。
安哥拉经济高度依赖其海洋石油工业。海洋石油工业占安哥拉GDP的60%以上,占政府收入近90%。
安哥拉是继尼日尔爾利亚之后非洲次撒哈拉地区的第二大石油生产国,多数原油产量来自卡宾达海上地区。原油储量也分布在Soyo市周围的陆上、罗安达北部宽扎盆地和北部海岸海上。
卡宾达是安哥拉西北部的一个省,它的情况类似于尼日尔爾利亚的尼日尔爾尔河三角洲。安哥拉石油产量的70%和几乎全部的外汇收入都依赖于卡宾达省的石油生产。
安哥拉国家石油公司(Sonangol)成立于1976年,负责海上及其陆上的石油生产。1978年通过了油气法,授予安哥拉国家石油公司是唯一的勘探权和生产权的持有人。与外国公司的合作有两种方式:合资和产品分成合同。在安哥拉经营的最知名的外国石油公司有雪佛龙德士古、道达尔菲纳埃尔夫和埃克森美孚。
自1980年安哥拉原油产量增长近400%。2000年原油日产量平均为74.6万桶。安哥拉主要的原油产量均来自卡宾达零区块(A区、B区和C区)。雪佛龙德士古公司的子公司卡宾达海湾石油公司(CABGOC)是零区块油田的作业方,占合资公司39.2%股份,其他合作者包括:安哥拉国家石油公司占41%,道达尔菲纳埃尔夫占10%,阿吉普占9.8%。通过对油田进一步开发和提高石油回采率,预期零区块将维持其日产量或可能提高到60万桶。CABGOC公司计划在今后几年投资近40亿美元用于油田开发。
CABGOC公司也是安哥拉第一个生产性深水区块的作业者。2000年1月,该公司宣布在14区块的Kuito油田开采石油。签订合同15个月后,就从Kuito油田采出了第一桶油,这是非洲次撒哈拉地区同类项目中生产周期最短的。Kuito油田最初日产量为8万桶,最高目标日产量为10万桶。在14区块内还发现了许多其他油田。14区块的股权分布情况如下:CABGOC占31%,安哥拉国家石油公司占20%,阿吉普占20%,道达尔菲纳埃尔夫占20%,Petrogal占9%。
雪佛龙德士古公司还是2号区块80区和85区的作业方。原油日产量大约为9万桶,在2号区块,雪佛龙德士古占有20%股份,合伙人为Petrobras(占27.5%)、道达尔菲纳埃尔夫(占27.5%)和安哥拉国家石油公司(占25%)。
3号区块是安哥拉第二大石油生产区(约15万桶/日),位于北部沿岸。道达尔菲纳埃尔夫公司是3号区块的作业方,占53.34%股份,合作者包括阿吉普(占16%)、三菱(占13.33%)、安哥拉国家石油公司(占6.67%)、Naftaplin(占5.33%)、Naftgas(占5.33%)。
位于区块4的两个浅海油田也在生产。加拿大自然资源公司(从前的Ranger石油公司)经营着Kiame油田,日产量近7000桶;安哥拉国家石油公司经营并全资拥有Kiabo油田,日产量近4500桶。Kiame和Kiabo油田是安哥拉不由外国大石油公司经营的仅有的生产性油田。
到2004年,安哥拉的原油日产量翻一番,达140万桶。但安哥拉政府目前正考虑计划限制石油生产,这是延长该国巨大石油储量寿命策略的一部分。自1996年起,在安哥拉共发现了26个大油田,几乎全部位于卡宾达海上深水区,所发现的这些油田估计会有几十亿桶的石油储量,这刺激了西方公司加强了对安哥拉以及中西非其他国家的海上石油勘探。
1997年4月,雪佛龙德士古的子公司卡宾达海湾石油公司在卡宾达海上深水区发现了Kuito油田,估计可回采储量10亿~20亿桶。安哥拉国家石油公司(Sonangol)宣布,Kuito油田作为目前唯一在深水生产的油田,产量为5万桶/日。
道达尔菲纳埃尔夫公司在位于罗安达西北深水区的17区块发现了几个油田。1996年发现的水深4500英尺的Girassol油田,估计可回采储量在7亿~20亿桶,该油田2001年开始产油。2000年8月,该公司宣布在17区块又发现了一个新油田Perpetual-1,这是该公司在17区块成功发现的第10个油田。
2000年,在安哥拉沿岸的9口井中发现了石油。埃克森美孚的子公司埃索公司宣布,在罗安达西北部深水区15区块中第7、8、9号井中发现了石油。
2000年11月,安哥拉石油部部长宣布,安哥拉政府将放缓石油项目开发的步伐,以延长油田寿命并减少预期的产量增长。针对安哥拉几个深水区块的石油发现,现制定出了多阶段的开发方案。
安哥拉下游石油基础设施严重不足,正急于吸引外国公司投资于下游。
安哥拉估计天然气储量为1.6万亿立方英尺。新发现可能使安哥拉的天然气探明储量增加到9.5万立方英尺,甚至有可能高至25万亿立方英尺。安哥拉生产的天然气,近85%被放空烧掉,其余部分经过回注用于提高石油采收率和安哥拉占非洲天然气被放空烧掉总量的30%,安哥拉政府正在制定战略,来减少被放空烧掉的天然气并增加天然气的商业利用。用于加工液化气。雪佛龙德士古和安哥拉国家石油公司两公司已同意制订一个发展液化气的计划,将海上油田的天然气转变为液化气而后出口。这个加工厂将处理海上1、2、3、4、15、16、17和18号区块生产的天然气。
2008年安哥拉石油公司与意大利埃尼石油公司联合宣布,在深海的15/06区块发现石油,油层深度127米,水深1421米,水面以下垂直深度3348米。15/06区块作业者为意大利埃尼石油公司,法国、巴西、挪威等多家外国石油公司参与该区块开发,分别占有5%~20%不等的权益。
近年来,由于几个外国石油公司参加安哥拉深海地区勘探获得成功,安哥拉的石油日产量从1999年的77万桶增加至2010年的179万桶。深海地区贡献的石油日产量占安哥拉石油总日产量的59%(819000桶),而1998年日产量仅增加了0.4%。1999年主要开发的位于14区块的库伊托油田于同年11月投产,该油田由雪佛龙公司作业。在2000—2005年,安哥拉的石油产量增加10%,2006年开始下降。2005年石油日产量达到150万桶。目前安哥拉已完钻33口探井,21口井发现石油。一些石油公司把希望寄托在位于极深海的31—34区块上,2001—2002年在那里钻第1口探井,目前34区块尚未与外国石油公司签订合同,但31区块、32区块和33区块已分别为BP阿莫科公司、埃尔夫阿奎坦公司和埃克森公司所拥有。2005年其深水的日产量超过60万桶,占西非深水产量的80%。
2009年6月,在欧佩克公布的各成员国石油产量排名中,安哥拉以182万桶日均原油产量占据非洲第一位。安哥拉石油生产主要来自深海石油开发,而政局的稳定和社会安定,则成为增长的保证。以如此形势发展,很快安哥拉原油日产量将达到200万桶,而这贡献更是海洋石油的大发展在起作用!
G. 俄罗斯大陆架油气资源概况
俄罗斯大陆架油气资源丰富,主要蕴藏在远东萨哈林州附近海域的大陆架上。有关报道说,目前在俄罗斯已探明的陆地油气田中,75%已经处于开发阶段,资源的开发程度接近50%。为增强石油天然气工业发展后劲,俄罗斯政府开始把目光投向本国的沿海大陆架。俄罗斯政府最新制定的大陆架油气资源开发战略显示,到2010年俄沿海大陆架原油和天然气开采量将分别达到每年1000万吨和300亿立方米;到2020年,将分别增加到每年9500万吨和3200亿立方米。俄罗斯自然资源部指出,到2020年,俄罗斯准备吸引700亿~1100亿美元资金(主要是外资)用于开发俄罗斯大陆架油气资源,俄联邦财政的相关拨款也将达到350亿卢布(1美元约合28卢布)。预计到2020年,开发大陆架油气资源给俄联邦财政带来的总收入将达到1000亿~1300亿美元。
萨哈林海域中大陆架的油气资源大部分蕴藏在水深100米以内的大陆架里。萨哈林大陆架的海水较浅,水深200米以内的大陆架面积约为12万平方千米。西北部的萨哈林湾同阿穆尔河三角洲之间水深不到150米,东北部水域100米等深度距岸35千米,东海岸中部的内斯基湾100米等深度距岸60千米,南部阿尼瓦湾水深不到100米,西部鞑靼湾水深由南向北,从200米递减到50米以下。大陆架油气预测储量在水深200米范围内,0~50米内的占26%,50~100米内的占33%,100~200米的占41%。
远东邻海大陆架石油勘探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首先对鄂霍次克海北部和鞑靼海峡进行了勘探,掌握了第一批海底地质资料。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苏联党和政府曾试图开发和利用远东地区的油气资源,加大了油气资源勘探规模。首次勘探作业是在萨哈林州邻海大陆架约2万平方千米的海域进行的,探明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分别为10亿吨和1.2万亿立方米。从1974年起,苏联采用地震波探测方法,对40万延长千米的海域进行了油气资源勘探,重点是萨哈林海洋大陆架21万延长千米的范围。这次探查的重要成果是在阿纳得尔湾探明了17个有开发前景的矿区。1977~1992年的海上勘探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在萨哈林州邻海大陆架共发现了8个大油气区:恰沃、尤斯科耶、皮利通-阿斯托赫斯科耶、阿尔库通-达吉等,其中6个为大型油气田,此后均列入萨哈林1~6号油气开发项目中。
到2000年,海上勘探工作已经涉及了该地区所有海洋大陆架。共钻深井74个,其中除两个在马加丹州邻海,其余均在萨哈林海域。萨哈林州现已发现62个陆上油气产地和9个大陆架油气产地。大陆架的油气资源主要集中在大陆架的东北部。见表3-4。
表3-4 1999年萨哈林大陆架主要油气资源开采储量
资料来源:Б.Г.萨涅耶夫.俄罗斯亚洲地区和东北亚国家间的能源合作前提条件与可能的方向.21世纪中俄区域合作展望(中俄区域合作与发展国际会议论文集),2001:258
目前俄罗斯政府正在开发的萨哈林大陆架油气项目共有6个,即萨哈林1~6号。
(1)萨哈林1号项目(2000~2005年完成)。该开发区包括奥多普杜海域的油气田、恰沃海域的油气田和阿尔库通达吉海域的油气田。按目前的勘探结果,可采储量为原油2.9亿吨,凝析油3300万吨,天然气4250亿立方米。预计高峰期年产原油2410万吨,天然气197亿立方米。
该方案于1996年6月开始实施,第一阶段的全面勘探工作已完成。参加该方案的有两家俄罗斯石油公司、一家日本公司(Sodeco)和美国埃克森公司(Exxon)。这4家公司组成了一个国际投资集团,俄方占40%的股份(萨哈林海上油气公司(俄罗斯)占23%,俄罗斯石油公司占17%),美、日各占30%,共投资150亿美元。由于财团内俄罗斯的两家公司无力承担投资责任,工程曾因此而一度停顿。为推动工程的进展,两家俄罗斯公司只好忍痛出让本公司的股份换取贷款,以解决投资困难。印度ONGC公司于2001年2月与俄罗斯公司签订协议,购买了原属于俄罗斯公司的萨哈林1号工程20%的股份,为此它需支付20亿美元,替俄罗斯公司支付工程投资款。俄罗斯公司则按LIBOR加3%的利率偿还印方的垫款。目前萨哈林1号工程财团各方及其股份为:Exxon(美国)占30%,Sodeco(日本)占30%,ONGC(印度)占20%,萨哈林海上油气公司(俄罗斯)占11.5%,俄罗斯石油公司占8.5%。
该项目基建投资127亿美元。油气田的开采期预计为33年,投资集团的利润率预计为16%。投资集团除按租赁协议缴纳租金外,还须按产品分割协议法把15%的产品交给俄联邦和萨哈林州财政。该方案计划收入1650亿美元,纯利润可达420亿美元。2002年萨哈林1号工程的投资额为7亿美元。
2005年10月萨哈林1号项目开始产油。
(2)萨哈林2号项目(2010~2015年完成)。开发区包括整个尤斯科耶油气田和皮利通-阿斯托赫斯科耶油气田。可供开采的石油为9600万吨,天然气凝析油为3700万吨,天然气为4600亿立方米。
该方案由5家外国公司组成的投资集团参与实施,其中日方两家(三菱、三井)占30%的股份,美方两家(麦克德蒙特和马拉松)占50%,英国与荷兰联合组建的罗亚尔达奇公司占20%。投资总额为100亿美元。方案已于1996年6月开始实施。萨哈林2号项目中70%的承包工程由俄公司完成。俄大型企业还要参与石油的深加工。该方案可带来250亿美元的纯利润。投资方案规定除缴纳租金以外,还要把10%的产品缴给俄联邦和萨哈林州,其余90%的产品按比例在投资方之间分配。
萨哈林2号项目1999年如期产油,2000年生产油井达12个,日产9万桶,约12300吨。1999年生产的原油除向俄联邦和萨哈林州缴纳10%的产品以外,大部分由日本转卖给韩国。2001年萨哈林2号项目产油200万吨,2003年产油500万吨。
萨哈林2号项目也已形成生产规模。包括一个油田(1.4亿吨)、一个气田(4080亿立方米)和一座年处理960万吨液化天然气的净化厂,由壳牌石油公司担当作业者。近几年来该项目已产生效益,并向日本出口了一定数量的油气。
(3)萨哈林3号项目。萨哈林3号项目开发区域在东奥多普杜海大陆架,包括东奥多普杜、阿亚升和基灵斯克三个油气田,总面积2.04万平方千米。石油和天然气评估储量分别为1.37亿吨和1450亿立方米。地质勘探资料表明,这一海域仅南基灵斯克海域石油储量可高达4.5亿吨,天然气7200亿立方米。
萨哈林3号项目共投资约240亿美元。俄方占33.3%的股份,美方占66.7%的股份。目前,已有三家美国公司(埃克森、美孚、德士古)就三处油气田的开发与俄罗斯签订了租让合同,但尚未开始实际开发。其中美孚和德士古公司拥有一个区块的开发许可证,项目投资70亿~110亿美元;埃克森拥有两个区块开发许可证,预计投资130亿美元。在油气田开始商业运营前,工程的所有投资由美方公司承担。
2005年7月1日,我国的中石化与中石油分别与俄罗斯石油公司签署了《一号议定书》和《长期合作协议》。在《一号议定书》中,中石化与俄石油公司商定共同出资成立一家石油公司,负责在萨哈林3号地区的油气勘探开发。在新合资公司中,中俄双方的股权比例暂定为30∶70,未来将引入新的投资者,但中方拥有30%的股权比例将不会因此发生改变。根据计划,新公司将在2006年开凿第一口探井,待形成生产规模后,中方将以“份额油”的形式获取收益。中俄双方进行先期勘探作业的维宁油气区块位于萨哈林岛东部,该区块预期储量为石油1.14亿吨,天然气3150亿立方米。
(4)萨哈林4号项目。萨哈林4号项目包括乌兹洛耶、阿斯特拉哈诺夫卡油气区、涅克拉索夫卡和科连杜湾油气田。这一海域石油评估和潜在储量分别为1.05亿吨和1.15亿吨,天然气则分别为4400亿立方米和4500亿立方米。俄罗斯石油公司、萨哈林海上油气公司和美国阿科公司组成财团承建该工程,三家公司所占股份分别为25.5%、25.5%和49%。美国阿科公司参与了萨哈林4号项目一个区块的勘探开发,项目价值26亿美元,该项目目前还处于勘探阶段,前期的勘探费用全部由阿科公司承担。
(5)萨哈林5号项目。萨哈林5号项目包括奥哈、埃哈比和东埃哈比油气田。该项目的预测原油可采储量为6亿吨,天然气6000亿立方米,2010年正式进行工业开采。俄罗斯石油公司、萨哈林海上油气公司和英国BP公司组成财团承建该工程,三家公司所占股份分别为25.5%、25.5%和49%。BP公司承担全部的勘探费用。该项目石油最高年产量达3550万吨,天然气为342亿立方米。
(6)萨哈林6号项目。萨哈林6号项目包括奥克鲁日诺耶油气区,石油和天然气前景储量分别为1.5亿吨和2000亿立方米。
H. 中国石油的历史
1)CNPC成立前的中国石油工业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石油及天然气的国家,但是中国石油工业的迅猛发展则是近半个世纪以来的事。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中国原油年产量只有12万吨。为迅速改变中国石油工业落后的局面,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的能源保证,1955年,中国政府正式成立石油工业部,全面负责中国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工作。随着1959年9月和1962年9月大庆油田和胜利油田的发现,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随后,大港、江汉、辽河、长庆、河南、华北、中原等一大批油田也相继发现并投入开发,中国石油产量迅速攀升。
2)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
1988年9月17日,根据中国国内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政府职能转换的要求,国务院撤销石油工业部,以其所辖主要资源和资产为依托,成立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作为中国的一家大型国有企业,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主要从事石油、天然气上游领域的生产业务,兼有部分政府管理、调控职能。
3)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1998年7月27日,根据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和国务院组建国际化大集团、大公司的要求,通过对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业务进一步重组,成立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是一个真正市场化运作的上下游一体的从事石油天然气生产和经营的综合性能源公司。公司拥有大庆油田等14个大中型石油天然气生产企业和14家炼化企业;业务领域涉及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炼油化工、管道运输、油气炼化产品销售、石油工程技术服务、石油机械加工制造、石油贸易等多个领域,在中国石油、天然气生产、加工和销售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
I. 世界海洋石油发展历程
海洋油气的勘探开发是陆地石油勘探开发的延续,经历了一个由浅水到深海、由简易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1887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海岸数米深的海域钻探了世界上第一口海上探井,拉开了海洋石油勘探的序幕。
1920年,委内瑞拉在马拉开波湖利用木制平台钻井,发现了一个大油田。
1922年,苏联在里海巴库油田附近用栈桥进行海上钻探成功。
1936年,美国在墨西哥湾的海上开始钻第一口深井,1938年建成世界上最早的海洋油田。
1947年,美国在墨西哥湾发现第一个近海油田,标志现代海洋石油开始。
1951年,沙特阿拉伯发现了世界上最大的海上油田。
1964年,英国开发北海油田。
1967年,我国渤海海1井发现工业油流。
20世纪70年代,尼日尔爾利亚开发西非海上油气。
20世纪80年代,巴西加大深海油气勘探开发技术研发,到90年代为其油气产量的大幅度增加奠定了基础。
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南中国海域成为开发的热点,北极地区得到更多重视。
几十年来,5000多亿桶的海洋石油发现可大致分为以下3个勘探阶段。
第一阶段为1940—1972年。在此期间,美国墨西哥湾于1947年获得第一个近海石油发现,在波斯湾发现了第一批超大型油田,在西非获得第一个海上发现,后期在北海获巨大石油发现。另有两个重大发现分别在澳大利亚和中国。该阶段总共发现石油1980亿桶,年均发现83亿桶,发现规模平均7.7亿桶。
第二阶段为1973—1990年。在此期间,北海、墨西哥、里海、俄罗斯的北极地区都有重大发现,美国墨西哥湾和巴西先后于1983年和1984年发现了本区的第一个深水大油田。另外,印度和加拿大在近海各获得一个重要发现,西非、澳大利亚、美国墨西哥湾浅区继续有所发现。在该阶段,石油发现总计达1710亿桶,年均95亿桶,平均规模为1.35亿桶。
第三阶段为1991年至今。在此期间,巴西、安哥拉、尼日尔爾利亚、美国墨西哥湾4个主要地区找到深水重大发现,不过在北海、里海、中国也有几个重大发现,澳大利亚、西非浅水区、波斯湾的发现规模较小。在此阶段,石油发现总计1210亿桶,年均发现80亿桶,发现平均规模1.16亿桶。其中,深水和超深水发现440亿桶,年均30亿桶。
海洋油气的开发与海洋钻井是分不开的,海洋钻井的大致历程如下:
1897年,美国在加利福尼亚州Summer land滩的潮汐地带上首先架起木架平台,钻出第一口井。
1897年,美国人H.L.Williams建造了与海岸连接的栈桥,可打多口井。
1911年,世界上第一座固定平台钻井装置矗立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的Caddo湖上。1925年,苏联在里海建造的人工岛上进行石油钻井。
1932年,美国得克萨斯公司造了一条钻井驳船,到路易斯安那州Plaquemines地区Garden岛湾打井,这是人类第一次浮船钻井。
1933年,美国利用驳船在路易斯安那州Pelto湖打了“10号井”,进尺5700英尺,成为首座坐底式钻井平台。
1937年,由木桩插入水深4.3米泥底的、距海平面高4.6米的钻井采油平台,首次在墨西哥湾的海上平台钻井,获得日产85.9立方米的海底石油。
1947年,John Hayward设计了一条“布勒道20号”平台,标志着现代海上钻井业的诞生。
1954年,第一条自升式钻井船“迪龙一号”问世,带动了固定式平台的发展。
1956年,美国雪佛龙公司在加利福尼亚州近海完成了世界上首次海洋采油井最深的采油纪录,采油井深达4036米。
1962年,壳牌石油公司用世界上第一艘“碧水一号”半潜式钻井成功,有了向深海发展的工具。
1967年,我国渤海海1井发现工业油流。1968年,一条设计完善的“格洛玛挑战者号”动力定位船开始在深海进行科学考察。1971年,美国Hunt石油公司在路易斯安那州近海开创了采油井深度为6248米的海上深井的采油纪录。
1979年,世界海洋石油钻井工作水深接近1500米。
1983年,由欧洲经济共同体财政支持建造的第一座张力腿平台(TLP)于1984年在北海Hutton油田安装投产。
1989年,在美国墨西哥湾587米水深TLP平台投入使用。
1998年,中国东海平湖油气田向上海供气,结束了中国东海不生产石油和天然气的历史。
2001年,海洋采油井最深纪录达7088米。2001年,墨西哥湾钻井水深达2964米。2002年,雪佛龙公司钻井垂深达9210米。2003年,雪佛龙德士古公司在美国墨西哥湾钻井工作水深突破3000米。
2004年,菲利普斯石油公司在园丁湾水深1425米投产采油。
图2-8世界主要海洋油田数目的分布
如图2-8所示,目前,在世界海洋中已找到了581处油田。其中,欧洲和地中海25个,北海110个,意大利、北亚得里亚海20个,黑海和里海17个,南美洲43个,非洲近海27个,西非近海85个,波斯湾60个,印度次大陆沿岸海域2个,远东近海23个,印度和马来西亚近海15个,澳大利亚东部和新西兰近海3个,澳大利亚西北大陆架12个,南部吉普斯兰德海盆19个,北海近海44个,美国墨西哥湾16个。
J. 大陆架是什么
大陆架,是大陆沿岸土地在海面下向海洋的延伸,可以说是被海水所覆盖的大陆。
在过去的冰川期,由于海平面下降,大陆架常常露出海面成为陆地、陆桥;在间冰期(冰川消退,如现在),则被上升的海水淹没,成为浅海。
大陆架是大陆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通常被认为是陆地的一部分。
又叫“陆棚”或“大陆浅滩”。它是指环绕大陆的浅海地带。
大陆架含义在国际法上,指邻接一国海岸但在领海以外的一定区域的海床和底土。沿岸国有权为勘探和开发自然资源的目的对其大陆架行使主权权利。
虽然大陆架只占了世界海洋面积的7%,但却集中大部分海洋资源,就是一张海洋发给人类的优惠券。
大陆架地区海水浅,从海底到海面都有阳光照射。
附近还会有大陆河流淡水注入,带来丰富的营养物质。
有的吃还能日光浴,对于鱼虾来说,大陆架海域非常宜居,世界上大部分渔场都集中在大陆架海域。
(10)大陆架石油是什么时候发现的扩展阅读:
大陆架形成概况:
大陆架是地壳运动或海浪冲刷的结果。
地壳的升降运动使陆地下沉,淹没在水下,形成大陆架;海水冲击海岸,产生海蚀平台,淹没在水下,也能形成大陆架。
它大多分布在太平洋西岸、大西洋北部两岸、北冰洋边缘等。如果把大陆架海域的水全部抽光,使大陆架完全成为陆地,那么大陆架的面貌与大陆基本上是一样的。
大陆架的意义:
除了有鱼,还有油。
在古老的地质年代,大陆架还是陆地的时候,被茂密森林覆盖,所以现在藏满了石油天然气。
世界三分之一的石油埋藏在大陆架,人类石油开采的重心也从陆地转移到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