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海底为何会有石油呢
世界上大陆架的面积约有2700多万平方千米。大陆架和深海(如海沟带)之间,还有段很陡的斜坡,称为大陆坡,已发现这里也有大量的油、气资源。大陆坡的面积比大陆架还要大,有3800多万平方千米。两者合计,相当于陆地沉积岩盆地面积的两倍。海洋的这些区域具有形成油、气积聚层需要的最好的地质条件,通常这是地壳稳定拗曲区域,覆盖着非常厚的沉积物,陆地的油矿与气矿一般是与这样的地带联系着的。大陆架是陆地的直接延续,大约在一万多年前也曾经是陆地的一部分。人们对大陆架的碳氢化合物的形成规律有了比较透彻的研究,已发现深海盆地也有大量油、气资源。在墨西哥的深达3500多米的海渊中钻井,探明有含油沉积岩层。因此,大陆坡将成为人们向海洋探寻油气宝藏的场所。目前,全世界石油总产量中,将近30%来自海底。海底天然气所占比例接近总产量的12%。2000年海洋很可能为人类提供50%的原油。现在大部分拥有出海口的国家均在从海底寻找并开采石油与天然气。据估测,全世界可采石油储量3000亿吨,其中海底石油约1350亿吨,迄今已发现的海洋油气田1600多个,已有40多个国家的海域在生产石油和天然气。几乎所有的大陆架都成为勘探、开发石油的对象和场所,都是很有希望的海洋油气区。
‘贰’ 盐湖盆地成盐成油有了个说法
盐湖盆地能不能成油?有没有工业价值的油气流?国内没有典型的先例,国外也缺少类似江汉盐湖盆地的资料可供借鉴,这涉及到油气地质学中重大的理论问题。
江汉未取得工业油气流之前,一直困扰着人们无所适从,并引发出对江汉油气评价的分歧和争议。
通过王场构造油气高产事实,逐渐认识到盐湖盆地成油机理。五普综合研究队、江陵综合研究地质大队和江汉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等,都对江汉盐湖盆地成盐、成油地质规律进行了总结,为充实我国陆相生油理论而做出了贡献。
江汉盐湖盆地,总体上呈北北东向的大型的中新生代坳陷,叠置于不同构造单元之上。它与松辽、华北盆地一样,都是燕山运动以来发生、发展起来的。
燕山旋回以前,扬子地台处于相对稳定的沉降阶段。燕山旋回使地台盖层全面褶皱,形成现今的基本面貌。燕山运动改造了本区的地质构造,产生了潜北断裂和松滋—监利大断裂等,形成了盆地坳陷区从早白垩世开始沉积,但仅限于宜昌、云应及桃源等地区,以巨砾岩和红色粗碎屑岩为特征,在宜昌、云应一带厚近2000米,在桃源地区厚度增至2000~3000米。
进入晚白垩世时,沉积发展到高潮,红色碎屑岩及膏盐厚达2000余米,遍及坳陷区,甚至超覆于隆起之上。
老第三纪沉积稳定而广泛,新沟咀组沉积之后,相继沉积了潜江组,形成了多组成盐成油地层组合,虽然沉积很厚,但有明显的分割性及多沉积中心。
总之,从江汉盆地的发育史表明,白垩—第三纪的沉积,无论是地层组合上或是地壳运动的规律等,可以大致分出3个阶段:早期主要是在前期地壳形变的基础上再造的开始,表现为剥蚀充填,组成了以粗碎屑岩的山麓堆积,此时,地壳运动微弱,外力剥蚀起主导作用,属堆积阶段。中期为发展阶段,是盆地主要坳褶时期,以砂泥岩及膏盐沉积为其特征,层系韵律清晰,沉积巨厚,反映沉降速度大于沉积速度,常形成良好的成油条件,为重要的成油时期。晚期由于地壳活动逐渐激化,而进入“萎缩”阶段,各组地层常表现为退覆式沉积。
1.盐湖咸化期
盆地成盐咸化期,主要是潜江组沉积时期,由于受亚热带干湿互换的古气候影响,而形成闭流环境。盐的沉积速率达80毫米/年,盐韵律高达160个之多,每个韵律由钙芒硝泥岩段和盐岩段组成。而盐岩段则以岩盐为主,次为无水芒硝、钙芒硝,并含多种硫酸钾、镁矿物及钾矿物。
以潜江凹陷为例,沉积岩厚超过9000米,其中潜江组厚达4000余米,沉积速率为0.32毫米/年,而岩盐的分布就达2000平方公里,占凹陷面积的4/5,累积厚度达800米,周矶向斜为盐湖的汇流中心。
据吴崇筠等(1993)研究分析,原油微量元素中的钒平均含量为0.97×10-6,镍平均含量为15.3×10-6,溴氯系数为0.02~0.07。
海相原油的卟啉通常以钒卟啉为主。我国陆相原油则以镍卟啉为主。江汉原油及生油岩中富集的石油卟啉是镍卟啉而未检出钒卟啉;在原油组分中镍含量远远大于钒含量,说明江汉原油是典型的陆相原油。
从质谱分析资料确认,潜江组有机母质中动植物成分都有,该组的干酪根属于混合型的。
原油中镍卟啉含量随成熟度增加而减少,推断潜江组生油门限为1900米左右。
以潜江凹陷广化寺潜深7井的成油、成盐韵律为例:在2360~2400米井段内就有两段咸化期盐沉积,剖面的上咸化期岩盐层成为理想的盖层或隔层。
2.盐湖淡化期
封闭盐湖自每期咸化期之后,由于古河流注入使盐湖淡化。沉积物常见有砂岩、粉砂岩、泥岩、泥灰岩、白云质灰岩和页岩等。其特征一般有两种:
①浅水沉积——以泥砾、盐砾为标志,含有浅水化石输藻和丰星介等。②深水沉积——以深水浊积岩、层状盐为标志,不含浅水化石。
潜江凹陷潜江组物源主要来自西北方向剥蚀区,西起浩口经过钟市、张港,东至渔新河一带,为一套砂岩、泥岩、页岩互层沉积,其中砂岩较发育,占段厚的36%,砂岩单层厚从几米至几十米不等,泥岩单层一般小于20米。据潜江组1段古盐相带图所示,可分湖泊三角洲相、湖泊浅水相和湖泊深水相。
潜江以北的湖泊三角洲相、浅水相,生、储、盖配置理想,是形成以王场为主体富集油气藏的最主要因素。
潜江以南为深水相带沉积区,如谢家场、拖船端口、总口、直路河等,虽然有良好的生油层和圈闭背斜(谢家场),但总因缺乏砂体分布而没有形成油气藏。
又如沔阳北部的小板次凹,虽有潜江组沉积,生油层系也发育但打两口井都无砂岩储集层。后来靠近凹陷西北侧近物源地方,找潜江类型的砂岩相带,打第三口井时,钻遇到砂岩储集层,发现了工业油气流。早先在潜江背斜构造上打潜探6井时,正是由于砂体尖灭和砂层极薄(只有1.7米)而未能找到油气流。
盐湖盆地油气生成的理论总结:
(1)盐湖有适宜于生物的大量繁殖和保存的条件
江汉找油的实践证明,盐湖盆地不仅有着丰富的有机质,而且能形成工业价值的油田。这些生油有机质到底是从哪里来的?怎样能保存下来的?根据国内对现代青海湖的研究指出:在闭塞地带湖水的矿化度最高,遇地表迳流的环湖带矿化度最低,这是由于地表淡水补给与湖水重力分异造成的。类比潜江古盐湖的湖滨浅水地层,因受补给水的淡化,湖水盐度降低,是有利于生物繁衍的。但这是局部的,主要的还是由于盐湖在发展过程中具有相当长的淡化阶段。
江汉古盐湖的沉积剖面具有十分明显的韵律结构。韵律的下部以陆源碎屑物为主,尚有碳酸盐(方解石、白云石或菱镁矿?)、钙芒硝和少量硬石膏,韵律上部为蒸发岩,以岩盐为主,占50%~70%以上,同时有大量的硫酸盐矿物及少量碳酸盐矿物。韵律下部反映了盐湖淡化期的沉积,而韵律上部反映盐湖浓缩期的沉积。所以,从时间上看,盐湖的发展是由淡化一咸化(浓缩)两个阶段的频繁交替出现,最后趋于萎缩。
盐湖的淡化阶段,降水量和地表迳流的流放量大于蒸发量,反映古气候的潮湿。由于大量淡水的补充,盐湖逐渐淡化,水面很高,湖面扩大,处于相对稳定时期,适宜于大量水生生物的繁殖,并沉积有陆源碎屑、页岩和碳酸盐岩。后来,由于气候变的干燥,蒸发量大于补给量,湖水含盐逐渐增加,大量生物死亡,堆积湖底,在高盐度湖水与上层通气带隔离的情况下,形成很好的封闭环境,在缺氧的还原条件下,这些有机质被保存下来,在一定条件下,并转化为石油。所以,盐呈卤水出现并保存有机质是盐湖盆地成油的理论依据,而适宜于生物大量繁殖的古气候又是有机体赖以生存的先决条件。
(2)长期稳定地下陷,快速地堆积,是形成巨厚生油岩系的基础
盐湖盆地白垩—老第三系厚逾9000米,其间没有明显的构造运动,在凹陷中表现为连续的沉积。由于边缘剥蚀区处于持续的上升,而凹陷处于相对的长期稳定地下陷,形成快速堆积。据有关资料记载,江汉老第三系的沉积速率是0.12毫米/年,比华北平原老第三系的沉积速率(0.1毫米/年)和松辽平原的白垩系沉积速率(0.08毫米/年)还要大。始新世晚期至渐新世成岩期(第二成油期)的沉积厚度,在潜江凹陷深凹部分就有3500米以上,形成一二百个由淡化—咸化(浓缩)的沉积韵律,反映盐湖有节奏地下陷,并不断地为沉积所补偿。这样边沉积,边沉积补偿,便形成了巨厚的生油层系。就钻井已揭露的潜江组1段而言,生油泥、页岩占段厚(1400~1600米)的70%。潜江凹陷面积虽小(2200平方公里),但由于生油层系厚度大,所以,生物层系的体积是具有相当大的规模的。
(3)砂泥岩互层,同生同储,油气短距离运移,是有利的富集条件
潜江组以大套生油泥、页岩和砂岩相交替,生、储、盖组合重叠,如“楼房式”。上一组合的下部(生油层)即为下一组合的上部(盖层)。由于砂岩储集层处于大套生油泥、页岩包围之中,使油气储集极为有利。所以,潜江组一段的10个砂岩组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含油,其中有5个砂岩组已成为油田的主要产层。这些砂岩体所以能够储油,是由于一两千米或更厚的上覆沉积物的垂直压力,泥、页岩组成的物质压实程度较高,而砂岩因粒间的支撑作用,压实程度较低。两者之间产生压差。所以,泥、页岩中的流体(包括液态烃)便首先向压力低的相邻的砂岩作垂向或侧向运移。这些砂岩便成了“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油气运移通道和储油层。如果砂岩体是走向倾斜延伸的,并向边缘和隆起方向上翘,在上覆地层的压力下,这流体(包括石油)便会沿着砂岩的上倾方向运移到圈闭里。这是潜江凹陷北部的背斜、断块和背斜岩性油气藏的形成机理。
此外,潜江组盐层中发现有较高温度形成的盐镁芒硝,据有关方面的研究,认为这种盐镁芒硝若与无水芒硝共生,则它的形成温度不低于45.7℃,若与无水钠镁矾共生,则最低温度在51.4℃以上。如在一两千米或更大的上覆地层之下,它的地温和压力是足够使有机物转化为石油的。
五普综合研究队黄景诚、钟明文、郭司雷等对划分盐湖盆地沉积的淡化期、咸化期,王从凤、张小筠和张泽润等对微体古生物的统层研究,以及建立江汉第三系地层层序方面都作出了优异成绩。在此基础上,我写的《江汉含膏盐盆地油气生成与聚集的研究》,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和河南省科学技术重大成果奖。
江汉盆地后期油气勘探有新进展。据戴世昭等报道:“江汉石油管理局在潭口地区的浅层勘探获得成功。除证实老第三系潜江组油气比较丰富,控制了一块含油面积外,首次在新第三系广化寺组中发现工业油气流。
潭口位于潜江凹陷北部边缘的中段,潜江组沉积时为一水下鼻状隆起,到荆河镇期末,由于急剧抬升而成为剥蚀区。先后打探井10口井钻遇油气层。潭26井油层厚达25.5米,井深在600~1000米之间的浅层,日产量潜江组油层可达20吨。原油性质稀者比重为0.88,凝固点为11~16℃,含硫量(广化寺组)大于3%。目前,已有8口井获工业油气流,其中位于潭口构造中台阶东块的潭32井,在广化寺组井深618.4~625.2米发现一气层,射孔后发生强烈井喷,控制后经测试日产天然气13.88万立方米,天然气组分以甲烷为主,重烃含量低,甲烷含量为96.14%,重烃含量(
潭口油气就其性质和层位来看,部分油气藏由于受到非破坏性的整体抬升而遭受氧化,导致油质变重。
80年代后期,潜江凹陷古盐湖作为盐资源初步探明。在1600平方公里范围内,岩盐储量就达5600至7900亿吨,相当于我国着名盐都自贡储量约20至30倍。经钻探证实:潜江岩盐层系最厚达1800米,卤水层逾500米,卤水地质储量达100多亿立方米,属氯-钠多成分工业卤水,含有丰富的锂、溴、硼、碘、铷、铯等稀有元素,其中锂、溴、硼含量均超过国家规定的工业单采标准。
‘叁’ 每天生产那么多石油,抽空的空隙怎么办会影响整个地球结构吗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最不可少的就是资源,而石油在现代工业当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称之为血液。有数据统计,在2019年全球石油开采的总量达到了900亿桶,如果一桶石油是137千克,那么总计就是1200万吨,这是一个不小的数字,如果将这些石油从地壳当中抽出来,是否会对地球有着严重的影响?
三、这样持续开采地球的结构是否会出问题?
石油在被开采出来以后,会注入大量的水,而且油田是不可能出现大面积的采空区,不像是煤矿煤层外面还有很多的工人和设备,要通过一个道路,而油田的所有区域都是多孔的结构,即使是采空了也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另外就是石油在开采之后都会有大量的水注入,还会注入一些聚合物收集石油,而且水的密度是比石油要大很多的,结构的问题几乎是不会产生的。所以也对于这方面,大家不用过多的去担心。
‘肆’ 地下为什么会有石油
石油的主要成分是碳氢有机化合物的混合物,它占石油成分的97-99%。目前大多数人认为石油是从埋藏在地下的生物尸体变来的。
由于生物体内含有大量的碳、氢、氧等成分,在一般情况下,生物死后,它们的尸体很快就会腐烂,大量的碳和氧化合成二氧化碳散失掉了。但是,如果这些生物的尸体在浅海海湾或湖泊中沉积下来,并且随着就被大量的泥沙掩埋住,在这种隔绝了空气,缺乏氧气的环境里,经过一些特殊的细菌,如厌气性细菌的分解,生物尸体中的碳水化合物和含蛋白质的化合物被破坏了,形成有机质丰富的淤泥。随着地壳不断升降,沉积物不断加厚,有机淤泥在缺氧和温度、压力不断加大的条件下,加上细菌的作用,有机质发生复杂的化学变化,逐渐转变为石油。
由生物尸体转变为石油的这一过程,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需要几百万年。在相应的地质历史时期,在那些深浅适度,水流比较平静的海湾、河口和湖泊中,只要有丰富的生物尸体堆积,并且具有上面所说的那些条件,都能够形成石油。
刚刚形成的石油,都是分散状态的小油滴。这些小油滴很容易游动,它们依靠地下水,在岩层中移动。由于重力作用和由地壳运动产生的挤压力量,这些小油滴被驱赶到上下都是比较密实的岩层,中间是多孔的砂岩或是泥灰岩,这些小油滴受到阻挡,只好停了下来。小油滴在多孔隙的岩石中越积越多,逐渐形成了油田。
‘伍’ 石油生成体系分析是什么
条件1:烃源岩在石油地质学中,烃源岩是指那些能够生成烃类或正在生成烃类的岩石。在一套有效生油体系中,烃源岩是必须具备的因素之一。它们是可以在各种环境中沉积形成的富含有机质的沉积岩,这些环境包括深海、湖泊和三角洲地带。油页岩也可以被认为是一种未成熟的烃源岩,从中可以排出少量石油,或没有石油排出。。
石油与天然气由烃类组成,这是一种由碳和氢构成的分子。众所周知,由于烃类会受到我们四周存在于空气中的细菌(喜氧细菌)的分解和氧化作用的破坏,所以这些烃类物质不可能在地球表面长期存在,它们会非常迅速地转化为二氧化碳(CO2)和水。
在自然状态下,烃类不会存在于地球深部的岩石层内,因为在超过某一特定的深度(大约10千米)处,由于温度过高(越往深处去,温度就越高),它们就会被破坏。
条件7:石油与天然气的保存为了保持石油圈闭的安全,就必须使其与氧气、细菌隔绝,以保障以后的勘探。。
烃类一旦进入圈闭,就会受到各方面的影响,正如我们所知的那样——烃类不喜欢氧气和细菌。然而,当一个油藏距离地表太近时,雨水也会下渗进入油藏,这种水携带着氧气和各种贪食的细菌,它们开始侵蚀石油,使得石油内的轻质组分被大量分解、破坏、释放出气体。之后,所有的剩余物都是难以开采的重质而黏稠的烃类。如果圈闭内的物质没有逃逸,勘探家们对所剩的物质没有兴趣,就不会顾及那里的资源了。这些剩余物将经历十分严重的蜕变,只会剩下垃圾废物!在50~55℃的温度区间,能够导致上述转变的细菌无法存活。因此,在55℃之上,石油能够得以长期保存。广义地讲,我们可以认为在小于1000米的埋藏深度处发现油藏时,就是令人焦虑之时——它们很可能已经被破坏了。然而,在更深处发现的油藏也不能完全幸免于因地壳抬升所造成的破坏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勘探家们的顾虑在于岩石的运动。如果构造运动发生,就会破坏油气圈闭,使圈闭的密闭性降低,甚至完全被摧毁,更常见的现象是岩石运动产生的裂隙与破裂会破坏圈闭的密闭性,导致圈闭内烃类物质逃逸。圈闭的生命和使命就此完结:空了。
‘陆’ 盐碱地与石油的关系
虽然盐矿和石油形成都是地壳运动但是二者之间没有直接关系。石油属于矿产资源和煤天然气一样都是地球早期地壳运动覆盖形成。森林在完全密封在底下几万年几十万年高温高压下形成了煤,石油,和天然气。动物尸体在这样的环境则会形成化石。而盐,工业上用海水晒盐或用井水、盐湖水煮盐,使食盐晶体析出。这样制得的食盐含有较多的杂质,叫做粗盐。粗盐经溶解、沉淀、过滤、蒸发,可制得精盐。可以看出盐矿也差不多,低洼的大陆架上升后形成盐湖,经过漫长时间干涸再覆盖就形成了我们现在的盐矿。
青海湖又名“库库淖尔”,即蒙语“青色的海”之意。它位于青海省东北部的青海湖盆地内,既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泊,也是中国最大的咸水湖。几十万年后也可能形成巨大的盐湖。
‘柒’ 石油是如何形成的地球上为什么会有很多石油
石油是由早期海底的动物生物尸体经过漫长的沉积演化而来的,因为人类有上万年的历史,随着时间的推移,动物和生物的尸体不断累积,产生的石油也不断累积,所以现在地球上会有很多石油。

石油经过成千上万年的锤炼才能为人类所用,表面上看起来地球上石油很多,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石油的需求也不断攀升,只有珍惜能源才能让人类文明生生不息。
‘捌’ 石油哪个段产生的水是高盐
过长期的研究,以证明石油是由古代有机物变来的/在古老的地质年代里,古代海洋或大型湖泊里的大量生物、动植物死亡后,遗体被埋在泥沙下,在缺氧的条件下逐渐分解变化。随着地壳的升降运动,它们又被送到海底,被埋在沉积岩层里,承受高压和地热的烘烤,经过漫长的转化,最后形成了石油这种液态的碳氢化合物。
据估计,全世界海底石油的总储量在3250亿吨,占整个地球石油储量的三分之一。而且这些石油多分布在中国近海、中东、波斯湾、墨西哥湾、西非几内亚湾和北海等浅海海底。
石油和天然气的化学成分,暴露了它们的来源,它们都是有机物,应
当与古代生物有关系。一部分科学家认为,油气(石油和天然气)是伴随着沉积
岩的形成而产生的。远古时期繁盛的生物制造了大量的有机物,在流水的搬运下,
大量的有机物被带到了地势低洼的湖盆或海盆里。在自然界这些巨大的水盆中,
有机物与无机的碎屑混合,并沉积在盆底。宁静的深层水体是缺乏氧气的还原环
境,有机物中的氧逐渐散失了,而碳和氢保留下来,形成了新的碳氢化合物,并
与无机碎屑共同形成了石油源岩。
‘玖’ 海底为什么会有石油
在中生代和新生代的浅海地区,有充足的阳光为生命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大量的海洋生物就聚集到这里生活。它们死亡以后,残渣沉积于海底。另外,流入浅海区的河水也带来了大量淡水生物的遗体,长年沉积于此。久而久之,沉积在海底的生物,在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