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后石油时代的介绍
世界正在走向“后石油时代”。 后石油时代是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快速成长和发展时期,也是石油替代产品的培育、成长和发育时期。
㈡ 用完石油怎么办——《新能源-后石油时代的必然选择》读后感
对于能源危机,谁都无法置身事外。而石油作为人类的主要能源不过一个多世纪,随着国际油价的高位剧烈震荡,油价居高不下和石油产量即将达到峰值的出现,后石油时代即将来临。后石油时代的来临我们每一个人都既可能是受益者,也可能是受害者。 “后石油时代”离我们有多远?据相关资料显示,从上个世纪70年代起,全球就再也没有发现过大的油田。以目前世界原油储量计,大概只能再开采20年,天然气大概也只能开采30年。近年来,石油价格飙涨,已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一系列影响:南美委内瑞拉、阿根廷等国家从事远洋捕捞的渔民在年初多次集会,要求政府提供石油涨价的补贴;日本国内的一些原本提供午餐的小学为了应对能源涨价,要求小学生自带午餐;购车族开始持观望态度,“买得起,养不起”成了新的忧虑;此外还有“电荒”导致的拉闸限电;“煤荒”引起的煤价上涨……如此种种,能源问题日益侵入我们的生活。 《新能源-后石油时代的必然选择》虽然出版于2007年,但作者给出了我们用完石油后的答案。他通过分析“能源消费现状和趋势、世界可再生能源利用进展和规划”,然后从“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核能、氢能、醇醚燃料、天然气和煤基合成油、天然气水合物及液化天然气冷能回收利用”诸多种新能源分析,用广阔视野俯视全球能源状况,最后聚焦到中国,一步一步,环环紧扣,“点”、“面”结合,详尽地介绍了各种新能源,让人们第一次真实地走近了“后石油时代”。 对我们中国而言,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储量少,经济发展速度快,过度的开采让我国的能源面临“枯竭”的危险,能源危机更显严峻。中国现在是世界石油第二大消耗国,石油进口量逼近总消费量的60%。中国在技术竞争上处于明显劣势,形成了消耗巨大资源和能源以赚取微薄利润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要扭转这一不利局面,在大力倡导节能减排的同时,也应该把“节能产业”的发展、“节能技术”的提升和开发利用绿色环保的可再生能源和其他新能源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中国致力于发展新能源将带来巨大商机,各种信息显示:到2020年,中国需要在新能源领域的投资达8000亿元左右。中国国家能源领导小组描绘了可再生能源的诱人前景,到2020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将提高到16%左右。中国已出台《可再生能源法》,在“十二五”规划中也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新能源。 而我们国电集团也确立了“以大力发展新能源引领企业转型”的发展思路,目前热电联产、超临界、超超临界等清洁环保机组和水电、风电等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总装机容量的53.4%。计划到2015年火电机组中30万千瓦及以上的清洁燃煤发电机组比例将提高到90%以上,水电、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核电机组装机容量超过30%,这是非常振奋人心的宏伟蓝图。国电集团高瞻远瞩,没有因为火电建设周期短、见效快而盲目追求快速扩张,而是着力调整电源结构,这已经开始让企业受益,2009年新能源利润占到全年利润总额的43.14%。发展新能源不仅带来经济效益,减排效果也很可观。四年来,包括国电集团在内的国家五大发电集团,二氧化硫排放量绝对值降低了336.7万吨,对全国整体减排目标贡献巨大,有效地控制了全球气候变化。 作为公司下属企业的一名普通员工,我认为我们要加强学习、培训,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和业务技能,努力成才为公司新能源发展做好准备。(作者单位:国电电力邯郸热电厂)
㈢ 后石油是什么意思
后石油时代世界正在走向“后石油时代”。 后石油时代是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快速成长和发展时期,也是石油替代产品的培育、成长和发育时期。
当前石油供应安全面临三大挑战,一是石油需求不断增长使现有资源产量难以满足;二是矿物能源迟早要枯竭,目前没有替代能源能担当石油的角色;三是无节制地使用石油已对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石油供应的瓶颈问题,已经给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巨大的压力。
5月26日召开的第十届科博会中国能源战略高层论坛“中国新能源产业峰会”,将邀请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科技部等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领域主管领导、专家、企业领袖集聚一堂,就共同关心的“可再生能源2007年发展预测、政策扶植”、“加快生物质能转化与产业化”、“太阳能、风能的产业化发展与市场开发”等热点问题深入研讨,为后石油时代中国能源产业的发展拓展新空间,助推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㈣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就意识到石油是有限资源的科学家是哪个国家的
那个国家的科学家发现了石油是有限资源,这个一时间没有查到.提出“后石油时代”的可以提供参考.
1956年,美国着名地质学家马林金·休伯特提出了“休伯特曲线”,指出,随着勘探和开发,石油产量会不断地增长,到达高峰以后,就可能下降,产量的变化规律表现为钟型曲线.他预测,美国到1970年将到达石油产量的高峰,而实际上美国到达高峰的时间是1971年.世界石油产量也会到达高峰.高峰以后,消费会继续增长,但是石油产量不会随着需求的增长而上升,石油资源短缺的局面开始出现,意味着后石油时代的开始.石油产量到达高峰之时,就是后石油时代的起点.石油产量的高峰,可能是一年时间,也可能是一个时间的平台,即在产量高峰上持续若干年的时间.另外,即使高峰到了,人类进入了后石油时代,我们还可能会有新的石油的发现,石油产量也可能出现短期的升高的现象.但是,无论有新的发现也好,石油产量短期升高也好,始终是不可能满足我们人类石油消费的需求的.
㈤ 化石能源的未来发展
目前有一种说法也比较认同后石油时代已经到来了,您认为随着以后替代能源更多的使用,我们的国际油价,国内的成品油价会越来越高,还是说越来越低,不被大家重视了?
牛犁:我个人觉得你提这个“后石油时代”的说法是有可能的,但是至少不是现在,很有可能是将来的某一天,而且这个将来的范围时间可能会是很远的,我自己的理解。因为在可预见的,至少是未来20年左右,毫无疑问,石油、天然气、煤炭传统的化石能源仍然是这个世界的最重要的一个能源,而且它的占比还是占有非常高的范围。所以,离开这个传统化石能源,单纯依靠新的能源是源源不足以满足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的。牛犁:当然,绝对不可否认的太阳能、风能,包括核电,也包括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氢能等等,这一系列新能源发展的确如火如荼,非常之快,特别是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美国也好,欧洲也好,都把新能源,新材料作为未来经济增长点,作为未来技术的制高点去努力发展。所以,我们也不能例外,也要重视新能源的发展。这是占据未来经济增长的关键点的一个地方,所以,我们必须去做。牛犁:但是我们回到刚才的话题,后石油时代,新能源的速度快,但是绝对量在总的能源消费结构中占的比重还是比较有限的,至少是我说的20年还不足以取代传统的化石能源,我自己认为现在谈后石油时代尚早。因为从新能源的角度我们可以充分的论述,一个方面石油资源是不可再生的,用一点少一点,尽管我们知道石油的储量按照现有的储采比再挖四十年都没问题,但是这个总是用一天少一天,所以,目前来看它的价格短期内很有可能是一个上升的态势。等过上一段时间,石油在整个能源中的比重开始显着下降的时候,或者说有了新能源发展成气候了,成了较大的规模的时候,很有可能它的地位影响作用会逐步的下降。牛犁:但是从新能源的角度来看,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不仅仅是由于传统化学资源稀缺,不够用的问题,还有一个就是气候变化的问题。因为就目前的态势来看的话,由于气候变化给全球各个地方,各个国家都会带来灾难性的影响,所以,欧美发达国家也好,还是我们也好,都在高度的重视节能减排的工作。牛犁:另一个方面我们反复的强调我们是处在工业化的过程当中,重工业、化工业这些高耗能的行业发展是非常快的,也就是对于石油、煤炭、天然气这些传统的化石能源需求量是特别大,而且还要说的是我们生活角度来看,我们人均GDP超过三千美元了,小汽车要进入老百姓的家庭,我们要住上相对舒适的大房子,这些都意味着需要能源,如果说我们不去控制能源的消费,不去节约它的能耗,不去注意节能减排的话,对于全球的二氧化碳,还有其他的污染物的排放会带来很大的压力。所以,从这些角度来看,新能源我们肯定是要重视和发展,但是跟你的后石油时代还是两码事。
㈥ 青少年必知的共和国故事能源战场读后感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10-16
㈦ 什么是后石油时代的重要代替能
后石油时代 世界正在走向“后石油时代”。 后石油时代是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快速成长和发展时期,也是石油替代产品的培育、成长和发育时期。 当前石油供应安全面临...
㈧ 被称为石油时代的时期是
石油时代(英语:Age of oil、英语:Oil Age或英语:Petroleum Age)代表在人类历史中人类使用石油生产或作为燃料,并对石油需求大增的一个时期。虽然自古以来,未精制的石油已用于各种用途,但在19世纪开始才有精细的石油开采技术和汽油发动机,因此石油时代被公认为始于19世纪。
历史
自从工业革命发生后,化石燃料便一直被用作一个能源。煤炭开始被广泛使用,并继续保持着人类主要能源的地位,直到20世纪。然而,两个事件彻底改变了石油时代的发展。第一件事是亚伯拉罕·皮诺·格斯纳于1846年发明了煤油,将煤和石油变成照明燃料。煤油这一发明提高了石油的可用性,并因此增加其需求。而第二事则是埃德温·德雷克于1859年发明了用于现代深水油井的钻井技术,并导致石油开采业开始蓬勃发展。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于1870年创立垄断世界石油产业的标准石油公司。洛克菲勒亦于1870年至1897年期间担任主席一位。可惜的是,标准石油于1911年被美国最高法院勒令拆解。卡尔·本茨亦于1885年他设计和制造了世界上第一辆能实际应用的内燃机发动的汽车,致使石油需求大增。
石油时代后期
石油时代后期则通常被认为始于1901年。当时,石油公司在斯平德尔托普发现大量石油。自此,石油便被大量开挖,并令到大规模消耗石油变得可能。
电力的出现亦使得石油的使用量大增,而始于1945年,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那一年开始的经济扩张亦促使世界对石油相关产品的需求大增,并导致石油需求大增。人口爆炸亦增加了对石油的需求。至今,石油需求仍然在上升。
结束
石油时代早期
自从20世纪60年代和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许多工业化国家的石油产量达到顶峰,不少学者便认为全球产量将会达到顶峰。于1956年,地球物理学家M·金·哈伯特推导美国的石油产量将会在1965年至1970年期间达到顶峰。而实际上美国的石油产量是在1971年。哈伯特亦根据1956年的石油产量数据推导出世界石油产量将会在21世纪初达到顶峰。于1989年,科林·坎贝尔预计世界石油产量将会在2007年达到顶峰,但石油产量在2012年仍然创了新高。
尽管石油产量将会在2010年代达到顶峰,但石油时代仍然不会因此而马上完结。哈伯特估计石油产量将会在2050年减半,而这才可能结束石油时代。石油输出国组织亦于2004年预计2025年的石油需求将会增加近一倍。这显示石油将会变得供不应求,并可能结束石油时代。
除了石油产量和需求会导致石油时代结束,其他燃料亦可能取代石油的主要燃料地位,并因此结束石油时代。随着三位一体核试于1945年成功和核能的发展,许多学者在20世纪中叶均认为石油时代即将结束,并会被核子时代取代。但是,核能至今仍然很难取代石油的地位。
㈨ 什么是“后石油时代”的到来
1901年,美国得克萨斯州斯潘德尔托普油井,开始工业化生产石油,从此世界进入石油时代。100多年来,石油改变了世界,创造了人类新的文明,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为了延续和发展这种文明,地质学家和工程师们始终在苦苦探索,创新石油地质理论,开发新技术,希望从地球上找到并开发出更多的石油。然而石油是在特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矿藏,资源的有限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石油的产量不可能始终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需求。种种迹象表明,世界的石油产量正在接近高峰,即使按乐观的估计,在2030年世界石油产量到达高峰,也不是很长的时间,后石油时代就在眼前。
后石油时代的典型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世界石油产量已处于高峰平台期。
美国石油地质学家哈伯特于20世纪50年代最早系统地提出了石油峰值理论,并成功地预测了美国的石油峰值。他认为产量在初期高速增长,到成熟期达到高峰,随后便开始下降。但是,对于最高处是一个点还是平台期,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其实,无论是峰值点,还是峰值进入平台期,这都是后石油时代的开始,是后石油时代的重要标志。从生产实际情况来看,2000年后每年新发现的油田数量和相应的规模、储量,较以往都有所下降;老油田的石油产量加速递减;勘探技术取得飞跃发展,但是并没有看到像20世纪60年代储量发现一样的顶峰;投入开发利用的资源量,占世界已发现的资源量比例逐年升高;在投资不断增长、油价迅猛攀升的情况下,石油产量并没有大幅度增加;另外,国际能源机构专家表示,大部分欧佩克国家的剩余产量多数是品质较差的原油。总之,近几年的世界石油产量的变动幅度,一直围绕1%上下浮动,根本就没有大的突破。
(2)石油勘探开发的投资回报值在不断降低。
能源投资回报值,简称为EROI,其简要的计算公式是整个生产过程中能源产出总和与能源投入总和的比值。公式中的产出与投入,考虑了在能源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如资源成本、环境成本、人力成本、资金投入等,充分体现了能源、经济、生态环境的有效结合。近年来,能源问题对经济和环境的影响范围更加广泛,影响程度逐渐加深,我们不能再用传统的评价理论来看待能源。而EROI评价方法,全面衡量了石油等能源的生产价值,是后石油时代下非常重要的指标之一。
(3)峰值时间的争论让人们忽视了它已经来临。
1956年,哈伯特准确预测美国石油峰值将在1967—1971年间出现后,遭到了很多人士的批判,并引发了激烈争论。但是,就在那时,美国正渐渐走向石油峰值。从峰值时间的提出、讨论再到1970年峰值真正来临,仅仅经历了10多年的时间。其实,就在人们对峰值时间问题进行激烈讨论的时候,我们已经悄然踏向峰值期,就是这种争论使人们忽视了这样的事实。最后,可能只有当世界遭受了巨大的石油短缺带来的冲击后,才恍然大悟。
(4)油价将继续攀升并高位震荡。
自2003年起,油价开始过快上涨。至2008年7月,国际原油价格达到147美元/桶的高点。此时意味着廉价石油时代已经终结。据国际能源机构2008年预测,2030年世界原油价格将达到约206美元/桶。这已经是保守估计。虽然全球的经济危机使油价于2008年12月曾跌破40美元/桶,但这是暂时的、无法维持的。油价升高是必然趋势。因为油价高低的影响因素是供需关系,而其他因素都只是起到暂时的上下拉动作用和推波助澜的作用。
世界石油产量正在接近或许已经达到高峰。我们正在走向后石油时代。
制定对策积极应对后石油时代的到来是唯一正确的选择,包括制定积极的价格税收政策,引导理性的石油消费;加强节油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加大资金投入,开发新技术,扩大石油资源基础;革新石油加工工艺,转变石化产品的原料路线;加快生物燃料技术开发,尽早实现规模化生产;重视非常规石油资源的开发利用等。
㈩ 石油峰值论的事件争论
“后石油时代”之争
实际上,尽管人类很早就发现并利用石油,而真正的“石油时代”始自1859年美国人爱得温·德雷克,在宾夕法尼亚州打出的世界上第一口油井。
然而,石油时代还能持续多少年,目前在石油时代处于什么时期,后石油时代是否已经来临,是众多学者及世界极为关注的问题。而关于后石油时代的含义,目前国内外的学者并没有给出清晰的界定和描述。一般来说,可以从生物学、供需、峰值论等角度综合给出“后石油时代”的含义。
首先,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讲,事物一般要经历孕育、生长、强壮、衰老和死亡的生命过程,某个油区或油田的石油勘探开发等一系列的生产过程也是如此,一旦经历由强转衰的过程和“衰老”、“死亡”两个生命阶段即可定义为后石油时代。
其次,从供需角度来讲,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石油的需求迅猛增加,而产量却没有因技术、投资而有大的增长,供需缺口逐渐加大、矛盾凸显,又暂时没有新能源来弥补这个缺口,此时人类就是处在后石油时代。
再次,从峰值论角度来讲,石油峰值是指某一区域(全球、地区、国家、油区等)石油产量的最大值及其来临的时间,后石油时代始于产量达到峰值之时,是指产量到达峰值并转入下降的整个时间段,这个时间段随着新能源的接替有可能延长。后石油时代下,易开采、低成本的石油资源越来越少,难开采、高成本的石油资源越来越多。
事实上,根据国际能源机构对全球800多家油田的调查显示,许多大型油田已经过了产能最为旺盛的黄金时期,产量正在以超出之前预期一倍的速度迅速下降。此外,全球有大约66个国家的石油产量已经跨越了石油峰值的预定产量。
从19世纪中叶到21世纪,石油勘探技术已从依赖油苗和地面构造寻找发现油气发展到依靠尖端地球物理工具和地质模型来找油找气,并采用高技术钻井和生产油气,但是石油、天然气的勘探以及生产形势并不令人振奋,进入后石油时代已是毋庸质疑的。
“石油末日”之说
“石油末日”还很遥远?近年来,对世界石油产量影响最大的就是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的限产保价,这个从1980年代中期一直持续到现今的主流政策,人为地降低了已开发油田的产量,使它们长期有相当大数量的“剩余产能”。
前苏联的解体和随之而来的原成员国的大动荡,使主要产油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产量大幅度下降,直到现在其增储上产的进程仍受到相当大的阻碍。
除此之外,另一非OPEC重要产油国墨西哥,国内不同政治势力都把国家石油公司(Pemex)当成“摇钱树”借以争取选票,却使其成为全国最大的负债户而无力投资产能,导致墨西哥石油产量长期徘徊,并在2004年后出现每年3.12%的负增长。
现在资料说明,常规石油资源还有将近一半没有开发利用;另一方面非常规的石油资源、油气资源,还有相当的数量;同时还有远期的,碳氢水合物这样的碳氢化合物等,储藏量还是非常巨大的。所以从地质条件上来看,还不能说已经到峰值或不能增产了。
早在2006年9月,沙特阿拉伯国有企业、世界最大的石油公司沙特阿美石油公司的高管曾发表演讲称,以目前的开采速度而言,全世界还有100多年的充足原油储量。
这位高管在OPEC召开的一次研讨会上也曾表示,全世界只开采了1万亿桶原油,约占地球5.7万亿桶总可开采原油储量的18%。“这一事实本身就令石油产量即将达到峰顶的理论站不住脚,大家不必对未来石油供给问题忧心忡忡。”以目前的开采速度来看,剩下的4.5万亿桶原油储量应该能持续供应140年。
此外,不少反对“峰值论”的人士坚持认为,世界石油资源是丰富的,北极、深海和油砂都存在人类可以利用的大量石油资源,石油相关技术的进步会打破所谓“峰值”的预言。
美国地质调查局也乐观地认为,世界石油与天然气资源量为33450亿桶,剩余石油储量足以轻松满足2020年前的需求。
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的高级主管马克·诺兰日前援引美国地质勘探局的数据说,全球常规可开采原油超过3万亿桶,对重油等非常规石油的开采可使全球可开采原油量增至4万亿桶,而全球目前仅开采了1万亿桶原油,因此“石油末日”还很遥远。
操纵石油价格的“噱头”?
有分析人士认为,小布什政府上台后,为了推动石油价格、增加国际市场对美元的需求以及更加牢固美元的主导地位,美国继上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后,又重新抛出了美石油地质学家哈伯特的“石油峰值理论”。
在2002年7月的石油储备讨论会上,爱尔兰地质学家坎贝尔指出,全球石油供给最早将于2010年达到巅峰,然后开始走下坡路。随后美国布什政府的能源政策顾问、美国能源投资银行家马修·R·西蒙斯在2003年的石油峰会上指出,由于石油峰值将临,其后果将是毁灭性的,因为世界还没有做好应对的准备。显然,这些舆论为日后石油价格的飙升找到了“由头”。
与过去的“石油峰值理论”截然相反的是,美国去年又抛出了美国政府科学家的北极资源政府评估,表示北极地区拥有900亿桶的未探明石油储量,“占全球未探明可采油气资源总量的五分之一强,从而确定了其作为石油巨头最后主战场的潜力。”
该分析人士认为,无论是“北极说”还是“峰值说”,都是西方财团操纵石油价格的“噱头”。资源的分布不均,包括资源的各种形式的垄断,国家垄断、大财团垄断或者长期的帝国主义瓜分形成的势力范围,使石油资源的投资受到种种的限制。在这种情况下,想非常轻易的大量的增产是不容易的。
20多年来,世界石油储产量增长的势头是被人为的因素压低了。从石油地质上看,全球油气储量仍有很大的增产潜力。按照美国地质调查所2000年所作的资源量测算,全球储量在约30年内有再增加1倍的可能性。
许多人在“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最终会枯竭”的正确前提下简单的轻信了一些石油在近、中期将在达到峰值而后走向枯竭的结论。这种悲观的认识已在相当大的范围内流传,从而容易接受油价将有更大涨势的宣传。
从理论上说,石油已经是稀缺资源,且行将枯竭;从市场上看,油价不断上升;两者之间似乎在互相证明彼此的正确,结果致使泡沫越鼓越大,油价越来越高。因而,就连某些峰值论的倡导者也不得不承认这类认识是油价大涨的“幕后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