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石油矿藏 » 为什么石油数据送国外计算机
扩展阅读
钻石怎么总扒了 2025-07-26 16:10:34
出租车怎么按路程计费用 2025-07-26 15:49:38

为什么石油数据送国外计算机

发布时间: 2022-09-07 23:22:49

Ⅰ 测井数据处理系统简介

在1961年,Schlumberger公司首次使用计算机处理倾角测井数据,自此,西方国家开始利用计算机处理测井数据。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初应用计算机处理测井数据及对测井方法进行理论研究,测井数字处理及软件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20世纪70年代中到80年代末为第一阶段,主要是以引进、消化吸收和局部改造阶段。这一阶段的软件主要是单井批处理,没有图形显示能力,解释成果主要靠静电绘图仪出图完成。这一阶段的代表性处理方法如POR、SAND和CRA,至今仍在沿用。

20世纪90年代初到90年代中后期为第二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测井处理软件向Unix工作站转移,大多以Sun工作站作为测井数据处理的硬件平台。国内自主开发并且研制成功测井单井解释软件START1.0、Forward1.0工作站版,大型多井解释平台Cif2000。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到现在是第三阶段。随着微机性能的不断提高和Windows操作系统的日渐成熟,测井数据处理已进入工作站、微机并行阶段。就目前发展形势而言,工作站的优势体现在稳定可靠、适应多用户多任务窗口方面,而微机的优势则体现在方便灵活、适应单用户和少量任务窗口同时作业方面。这种并行现象还会在今后较长时间内继续下去。

7.1.1 国内外测井数据处理解释软件系统简介

伴随上面三个发展阶段,一批国内外有影响的测井资料处理解释软件逐渐完善成熟起来。在国内油田比较有影响的软件系统有:Schlumberger公司的GeoFrame、Atlas公司的eXpress、Paradigm公司的GeoLog以及国产软件Forward、CIFLog。

(1)GeoFrame测井解释处理系统

GeoFrame是美国斯伦贝谢公司的测井解释处理系统,运行于Unix工作站上,可以完成各种测井资料的处理分析工作,提供了数据库管理功能,依靠Oracle数据库管理各种测井数据及处理参数等信息。GeoFrame包括岩石物理分析软件包(P包)和井眼地质处理与解释软件包(G包)。GeoFrame可以处理单井资料,对多井处理也提供了许多工具,可以完成多井对比、解释处理工作;该软件价格较贵,处理多井速度并不理想。

(2)eXpress测井分析处理软件系统

eXpress可完成Atlas公司的Eclips-5700成像测井系统所有测井数据的处理与解释工作,同时也具有对其他测井资料的处理与解释能力。该系统集裸眼井分析和套管井分析于一体,运行于 Unix 工作站上,采用 OSF/Motif 窗口界面。eXpress 系统由文件管理、数据管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绘图显示及打印等部分组成。

目前,我国引进了大量 Eclips - 5700 成像测井系统,eXpress 软件在油田得到了广泛应用; 该软件主要针对单井进行处理,无多井解释处理能力。

( 3) Geolog 测井资料处理和分析系统

Geolog 软件主要存储和处理井眼数据,应用图形显示和分析技术提供从地质模型的建立到岩石物理属性解释的一套综合解决方案。它可以评价复杂岩性地层,多井、多层段测井资料处理解释分析,人机交互地层对比、地层解释,建立多种要求的多井地层对比图件。Geolog 提供了一套功能强大、易学易用的开发工具包,用户可以方便地开发自己的处理模块。Geolog 软件可以在 Windows NT、Sun 或 SGI 平台上运行。Geolog 具有灵活的数据库,任何与井有关的数据都可以存人 Geolog 数据库。Geolog 所有模块都是在统一的数据库支持下运行的,Geolog 软件的主要特色是将测井、地质、地震相结合。

( 4) Forward 测井评价系统

Forward ( Formation Oil & Gas Reservior Well-logging Analysis & Research &Development) 是由中国石油油气勘探部测井软件项目组和中国石油大学 ( 北京) 石油勘探数据中心研制开发,是我国第一套商业化功能比较齐全的测井评价软件。

Forward 测井软件可以安装在 SUN 工作站及微机等硬件平台上,支持网络系统,该软件平台集成了国内石油测井界多年的软件成果,包括数据管理、预处理、解释评价、成果输出和联机在线帮助等多个模块。Forward 将测井数据处理、地质分析、岩心分析资料等多功能集中于同一个 “综合常规处理”窗,能同时提供 POR、CRA、SAND、PROTN、CLASS 等多种分析程序,可以方便灵活的选择需要的程序进行数字处理。

目前的主流版本为 Forward 2. 71。近几年,又开发成功了 Forward. net 版本,该软件除了能够实现原 Forward 2. 71 版本的功能外,还可以实现核磁共振、声电成像、阵列声波等测井新技术的处理,尤其在多井数据管理、数据批处理、数据提取、多井对比和分析以及连井剖面、等值线等地质图件的绘制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

( 5) CIFLog 一体化测井网络平台

一体化测井网络平台 ( CIFLog) 是由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联合中国石油所属测井部门共同研发的,是国家油气重大专项的重要标志性成果。CIFLog 是全球首个基于Java-NetBeans 前沿计算机技术建立的第三代测井处理解释系统,具有跨 Windows、Linux和 Unix 三大操作系统,真 64 位环境运行,将裸眼测井与套管井测井解释评价完全集成并提供元素俘获能谱测井等高端处理技术。CIFLog 入选 2010 年中国石油科技十大进展。

该软件是目前国内惟一一家同时支持工作站、微机、局域网和 Internet 互联网环境,提供从单井解释、成像处理到多井评价全部过程。该平台引入广义测井曲线概念,采用Cif 格式作为软件的数据格式,它们是整个软件平台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核心。CIFLog 包括单井解释、火山岩解释、碳酸盐岩解释、低电阻率碎屑岩解释、水淹层解释、生产测井解释和国产重大装备配套处理解释等 7 大应用系统。在单井解释系统中,除了包括全套常规处理程序以外,还包括阵列感应、偶极子声波、声电成像、核磁共振、元素俘获能谱、过套管电阻率等测井新技术的处理解释方法。同时,提供对全部国产成像测井装备处理解释的软件支持,包括 MCI 电成像、MIT 阵列感应、AFIT 阵列感应、MPAL 多极子阵列声波、PAAT 相控声波和 ARI 远探测声波等。

7. 1. 2 测井数据处理系统总流程

测井数据处理系统是以统一的数据库管理为基础,以测井信息为主,并充分利用地震、地质、钻井、试井等信息,运用各种现代技术解决勘探开发问题的硬件与软件总成,总体结构如图 7. 1. 1 所示。

图 7. 1. 1 测井资料处理系统总体结构

( 1) 测井数据输入与格式转换

测井数据处理常用的原始输入信息有: ① 测井曲线图,首先用数字化仪把模拟曲线转换为数字量后才能输入计算机; ② 存放于磁带 ( 或磁盘) 的数据,此类数据从磁带机或磁盘机读入; ③ 直接由终端输入的表格数据; ④ 由井场或异地经卫星传送的数据。相应地,测井软件常用的输入外设有数字化仪、磁带机与网络等。

( 2) 测井数据的预处理

在使用测井数据之前,有必要对其进行编辑和校正,如单位转换、深度对齐、曲线修改和拼接、曲线平滑、环境校正、斜井校正、测井数据标准化等。

( 3) 辅助程序或工具模块

包括使用各类交会图或直方图进行有目的的信息分析,如质量控制、岩性分析、参数选择等; 使用统计分析等通用程序包对数据进行特征分析,为用户提供各种数学运算。

( 4) 数据处理

包括使用各种分析程序求单井地层参数,利用测井、地质应用程序解决单井中的各种地质问题。根据各单井分析结果及地区信息进行多井分析或油 ( 气) 藏描述。

( 5) 成果显示与输出

测井解释的最终成果和中间成果除在终端屏幕上显示外,还常以图形或表格的形式输出。相应地,输出设备一般有绘图仪、硬拷贝机、打印机等。另外,当一口井或一个地区的信息整理好后,按一定的要求进行归档,包括用磁带、磁盘、光盘等保存数据,也包括用数据表格、图形进行归档。

7. 1. 3 测井数据

测井信息过去主要以模拟曲线图的方式记录,随着测井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测井信息已经直接记录在磁带、磁盘或光盘上。由于生产测井仪器的公司较多,不同时期发展的测井仪器类型多样,其相应的记录格式也多种多样。由于测井方法众多,测井数据的类型也多种多样,比如有的测井数据以深度为索引。

( 1) 测井数据记录格式

测井数据记录的格式有很多种。国外,最初 Atlas 公司常规测井的野外带采用 BIT 格式,处理常规测井资料时采用LA716 格式,地层倾角测井采用 3317 格式; Schlumberger 公司采用 LIS 和 DLIS 格式。在我国,最初广泛采用 Atlas 公司的数据记录格式———LA716 和BIT 格 式,现 在 大 多 采 用 LIS和文本格式,甚至各个测井采集系统设计自己的格式。

( 2) 测井数据类型

由于测井方法多种多样,测井数据类型也是多种多样。归纳起来有几种,如图 7. 1. 2。例如,常规测井曲线,其深度连续; 点测数据,如点测井斜方位数据,其深度不连续; 还有深度连续,在某一深度其数值随时间或者方位不同而不同,如声波波形数据、成像测井数据、核磁测井 T2分布或回波串; 还有深度离散,但是在某一深度上时间数连续的,如地层测试数据等; 此外,还有时间和深度均是离散的,如生产测井 ( 动态测井) 数据。

图 7. 1. 2 测井数据类型示意图

Ⅱ 超级计算机的研制对国家有哪些重要意义

研制成功的意义:

1、对于维护一些机密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如果你用着国外的计算机,有些机密可能会被他们所利用,你不知道这些计算机里面所安装的一些软件是否有问题,以及他们的硬件是否有问题。

2、对于国内的生产企业的进步与发展进行了一定的提高。

3、超级计算机多用于国家高科技领域和尖端技术研、究,是一个国家科研实力的体现,对国家安全、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是国家科技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2)为什么石油数据送国外计算机扩展阅读:

超级计算机的具体应用:

借助于超级计算机强大且快速的运算能力,在实验室实施的亚临界核试验,与真正核试爆的效果是相同的。

美国运算速度最快的超级计算机都安装在能源部各国家实验室,用来进行核武器设计、试验、改进和安全储存的研究,对核爆进行全物理、全系统、真三维的数值模拟,当然也可以进行核能的数值模拟计算。

Ⅲ 油气储运计算机技术应用是什么

油气储运管道的自动监控和自动保护,国内外普遍采用的是SCADA系统。它是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生产过程控制与调度自动化系统,利用计算机系统、监控设备及各种仪表对管线、泵站、压缩机站、油库等现场的运行设备进行监视和控制,可以实现数据信息实时完整的采集,掌握设备运行状态,对管道设备参数调节及控制,信号报警,以及快速诊断系统故障等,减轻了生产管理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提高了油气储运管道运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使整个油气储运管道系统高效、安全、平稳地运行。
SCADA系统由三部分组成:位于调度控制中心的主端调度控制,位于各站场的远程终端装置,连接它们的通信系统或数据传输系统。一个完整的管道自动化控制系统分为三级控制:调度控制中心控制、站场控制、现场装置控制。调度控制中心主要由SCADA主机系统、操作员接口、通信设备等组成,负责整个管线的原油、天然气、成品油输送过程的生产调度、计量和监控,对各站场下达监督性的控制命令。站场控制是负责对站场内的设备装置、辅助系统及生产过程进行监督和控制,如监控运行状态,检测和处理压力、流量、温度等相关数据,并控制相应阀门,同时向调度控制中心传送必要的数据、接受调度发来的指令。现场装置控制主要是通过对站场内大型生产装置及设备上所自身配有的控制系统,如泵机组、加热系统等直接进行控制,就地独立地操作。

例如:新疆油田公司原油、天然气输送和成品油中转业务主要由油气储运公司承担,克-独线SCADA监控系统由克独首站、四泵站、六泵站、独山子末站站控系统和昌吉调度控制中心组成,由控制中心对这些泵站的受控设备和参数进行集中监控、调度和管理,同时可以进行全线水击控制、清管球、供热站集中监测示意图的运行管理,能及时准确地提供生产工艺参数,实现全线自动化控制密闭输油,自动化水平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为管线优化运行、泄漏检测、在线分析等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保证。
计算机技术使管线实现了自动化管理运行,同时采用管道模拟控制与仿真培训系统可以仿SCADA系统操作界面,直观快捷地利用仿真模型和设备驱动仿真参数,调整运行模式,实现了系统设备间的控制和自动化保护离线模拟,其结果与现场实际参数比较偏差很小。例如:仿真软件能准确模拟管道各种水击工况,记录实测参数及仿真数据,使操作人员对水击过程有更加直观的了解。
2010年4月,中国石油管道公司科技研究中心规划与信息化所自主研发的油气管道信息服务平台由1.0版本升级到2.0版本,全面实现了计算机网络数字化。该系统形成了覆盖中国石油油气管道信息的综合数据库、应用标准库,以网络方式运行,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能上网的地方都可实现实时查询、检索、统计、修改、远程访问,也可以直接在单机下载操作,实现了表、图、文、声、像多种形式,为所有用户日常作业、宏观管控、科学决策提供了可靠的智能环境,为今后油气管道网络信息管理奠定了基础。

Ⅳ 为什么要有数据库

第一个问题:什么是数据库?
数据,现在被誉为工业社会的“石油”。数据(data)是事实或观察的结果,是对客观事物的逻辑归纳,是用于表示客观事物的未经 加工的原始素材。数据可以是连续的值,比如声音、图像,称为模拟数据。也可以是离散的,如符号、文字,称为数字数据。

在计算机系统中,数据以二进制信息单元0,1的形式表示,被存储在磁盘或者内存当中。

数据库是数据管理的产物。数据管理是数据库的核心任务,内容包括对数据的分类、组织、编码、储存、检索和维护。随着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发展,数据库技术也不断地发展。从数据管理的角度看,数据库技术到目前共经历了人工管理阶段、文件系统阶段和数据库系统阶段。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要使用数据库?
A.人工管理阶段
人工管理阶段是指计算机诞生的初期(即20世纪50年代后期之前),这个时期的计算机主要用于科学计算。从硬件看,没有磁盘等直接存取的存储设备;从软件看,没有操作系统和管理数据的软件,数据处理方式是批处理。
这个时期数据管理的特点是:
1. 数据不保存
该时期的计算机主要应用于科学计算,一般不需要将数据长期保存,只是在计算某一课题 时将数据输入,用完后不保存原始数据,也不保存计算结果。
2. 没有对数据进行管理的软件系统
程序员不仅要规定数据的逻辑结构,而且还要在程序中设计物理结构,包括存储结构、存取方法、输入输出方式等。因此程序中存取数据的子程序随着存储的改变而改变,数据与程序不具有一致性。
3. 没有文件的概念
数据的组织方式必须由程序员自行设计。
4. 一组数据对应于一个程序,数据是面向应用的
即使两个程序用到相同的数据,也必须各自定义、各自组织,数据无法共享、无法相互利用和互相参照,从而导致程序和程序之间有大量重复的数据。

B.文件系统阶段
文件系统阶段是指计算机不仅用于科学计算,而且还大量用于管理数据的阶段(从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中期)。在硬件方面,外存储器有了磁盘、磁鼓等直接存取的存储设备。在软件方面,操作系统中已经有了专门用于管理数据的软件,称为文件系统。
这个时期数据管理的特点是:
1. 数据需要长期保存在外存上供反复使用
由于计算机大量用于数据处理,经常对文件进行查询、修改、插入和删除等操作,所以数据需要长期保留,以便于反复操作。
2. 程序之间有了一定的独立性
操作系统提供了文件管理功能和访问文件的存取方法,程序和数据之间有了数据存取的接口,程序可以通过文件名和数据打交道,不必再寻找数据的物理存放位置,至此,数据有了物理结构和逻辑结构的区别,但此时程序和数据之间的独立性尚还不充分。
3. 文件的形式已经多样化
由于已经有了直接存取的存储设备,文件也就不再局限于顺序文件,还有了索引文件、链表文件等,因而,对文件的访问可以是顺序访问,也可以是直接访问。
4. 数据的存取基本上以记录为单位

利用文件存储数据的操作起来会十分痛苦: 开发人员需要熟悉操作磁盘文件的方法、必须编写复杂的搜寻算法才能高效的把数据从文件中检索出来、当数据格式发生变化时,需要编写复杂的文件格式升级程序、很难控制并发修改。所以我们有了数据库,对数据统一进行管理,并且针对数据的类型划分成不同的种类。。

C.数据库系统阶段
数据库系统阶段是从60年代后期开始的。在这一阶段中,数据库中的数据不再是面向某个应用或某个程序,而是面向整个企业(组织)或整个应用的。数据库系统阶段的特点是:
1. 采用复杂的结构化的数据模型
数据库系统不仅要描述数据本身,还要描述数据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是通过存取路径来实现的。
2. 较高的数据独立性
数据和程序彼此独立,数据存储结构的变化尽量不影响用户程序的使用。
3. 最低的冗余度
数据库系统中的重复数据被减少到最低程度,这样,在有限的存储空间内可以存放更多的数据并减少存取时间。
4. 数据控制功能
数据库系统具有数据的安全性,以防止数据的丢失和被非法使用;具有数据的完整性,以保护数据的正确、有效和相容;具有数据的并发控制,避免并发程序之间的相互干扰;具有数据的恢复功能,在数据库被破坏或数据不可靠时,系统有能力把数据库恢复到最近某个时刻的正确状态。
————————————————
版权声明:本文为CSDN博主“人工智”的原创文章,遵循CC 4.0 BY-SA版权协议,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blog.csdn.net/qq_35789269/article/details/105009313

Ⅳ 中国超级计算机发展历史3000字

我国计算机研制工作起源于1956年制定的《全国12年科技规划》。同年9月中科院筹建计算技术研究所。1957年秋季决定以苏联M-3型计算机资料为蓝本,由中科院计算所与北京有限电厂合作研制计算机。1958年8月完成生产调试,该机由800根电子管、2000个氧化铜元件、10000个阻容元件组成,分装400个插件,插入3个机柜。由于氧化铜元件性能不稳定,后改用锗二极管。全机于1959年3月开始试算。不久,计算所三室成功地为该机配置了磁芯存储器,运算速度从以磁鼓作存储器时的每秒30次提高到每秒1800次。1959年8月1日投入运行,可执行短程序。738厂共生产了38台,并改名为103型计算机(即DJS-1型),供各单位使用。

中国超级计算机历史

世界上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诞生于1946年,中国电子计算机的科研、生产和应用是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开始的。1956年,周总理亲自主持制定的《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中,就把计算机列为发展科学技术的重点之一,并筹建了中国第一个计算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1957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模拟式电子计算机。1958年8月1日,我国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103机诞生。

以逻辑电路器件作为标志,到目前为止的电子计算机可以分为四代。此外还有“第五代”即人工智能计算机和“第六代”即生物计算机的说法。每一代计算机,都比前一代更小、更快,技术工艺要求更高,价钱也更便宜。中国科学家研制从第一代到第四代计算机的工作,几乎贯穿于整个毛泽东时代。
第一代计算机采用电子管。美国研制出第一代计算机用了4年(1943-1946,标志: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学院的ENIAC),而中国通过学习苏联的技术,仅用3年就完成了(1956-1958,中科院计算所的103机),并生产了38台。
第二代计算机采用晶体管。美国从第一代计算机进入第二代计算机花了9年时间(1946-1954,标志:贝尔实验室的TRADIC),中国用了7年(1958-1964,标志: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即国防科技大学前身的441B机),生产了约200台。
第三代计算机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这段发展过程美国用了11年(1954-1964,标志:IBM公司的IBM360),中国用了7年时间(1964-1970,标志:中科院计算所的小规模集成电路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111机”)。
1965年,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块集成电路在上海诞生,仅比美国晚了5年。在此后的岁月里,尽管国外对我国进行技术封锁,但这一领域的广大科研工作者和工人阶级,发扬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起了中国早期的半导体工业,掌握了从拉单晶、设备制造,再到集成电路制造全过程,积累了大量的人才和丰富的知识,相继研制并生产了DTL、TTL、 ECL等各种类型的中小规模双极型数字逻辑电路,支持了国内计算机行业。当时具备这种能力的国家除中国外,只有美国、日本和苏联。
我国的超级计算机研制起步于60年代。到目前为止,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60年代末到70年代末,主要从事大型机的并行处理技术研究;第二阶段,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主要从事向量机及并行处理系统的研制;第三阶段,自80年代末至今,主要从事MPP系统及工作站集群系统的研制。经过几十年不懈地努力, 我国的高端计算机系统研制已取得了丰硕成果,“银河”、“曙光”、“神威”、“深腾”等一批国产高端计算机系统的出现,使我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第三个具备研制高端计算机系统能力的国家。
1958年5月我国开始了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104机研制,以前苏联当时正在研制的БЭСМ-II中型计算机为蓝本,中科院计算所、四机部(15所)、七机部(706所)和总参56所的科研人员与北京有线电厂(738厂)密切配合,于1959年9月完成研制任务。104电子管计算机有22个机柜,主机、电机组机房各占地200平方米。全机共用4200个电子管,4000个锗晶体二极管。字长40二进位,内存使用直径2mm的环形铁淦氧磁心体,容量为4096字,机器时钟频率500KHz,运算速度每秒约一万次浮点运算,运行功率为100千瓦。1958年10月完成部件生产,1959年4月完成调试。 104机共生产了7台。为使计算机产业化,保证整机配套,60年代中期,全国建立了11家计算机主机和外部设备厂,职工人数1万3千人。分布在北京、上海、天津、贵州、黑龙江、山东、江苏等地。1970年之前,仅738厂就生产了18种类型的174台晶体管计算机。
我国在研制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的同时,已开始研制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1958年7月,中科院应用物理所王守武与林兰英等人,研制出我国第一根硅单晶;并开始筹建我国第一个晶体管厂——中科院109厂,从事锗高频晶体管的批量生产。该厂为计算所研制109乙型晶体管计算机(浮点32二进制位、每秒6万次),提供了12个品种、14.5万多只锗晶体管。
1964年3月,二机部(主管核工业)提出要在1967年底前,使用约20万次的大型计算机。3月20日,中科院计算所在109乙型基础上,开始研制109丙计算机。1967年4月,完成机器调试,开始进行试算,8月进行验收鉴定。该机所需硅晶体管和锗晶体管,由109厂和公安部辽河实验工厂生产。109丙机是六十年代中期我国自行设计的比较成熟的大型计算机,字长48位,平均运算速度每秒11.5万次。在国内首次采用了自行研制的汇编语言和BCY算法语言,并建立了管理程序。该机共生产两台,为用户运行了15年,有效算题时间10万小时以上,在我国核武器研制工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被国防科工委誉为“功勋计算机”。
"银河"系列超级计算机
在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宽敞明亮的机房里,矗立着一个红黄两色相间的大机柜。这就是我国自行设计和研制的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达亿次的超级计算机——“银河—I”。它的诞生,使我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第三个能独立设计和研制超级计算机的国家。
研制“银河”超级计算机的难度不是一般人能想象的:当时文革刚结束,国家百废待兴,我国气象部门急需巨型机做中长期天气预报,航空航天部门急需超级计算机以减少昂贵的风洞实验经费,石油勘探部门急需超级计算机进行三维地震数据处理。有一个部门租用了外国一台中型计算机,却要由外方控制使用,算什么题目都要交给人家,中国人不得进入主控室。为了研制新一代导弹核武器,必须进行大量的数值计算和模拟来计算核武器的杀伤效能等等数据,显然不能再靠手摇计算机+人海战那么干了。
1975年10月和1977年秋,时任国防科工委主任的张爱萍上将先后两次指示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研究所对巨型机研制进行调研。在此基础上,国防科工委于1977年11月14日向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呈交了“关于研制巨型机”的请示报告,党中央和中央军委11月26日就批准了国防科工委的报告。1978年3月,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同志专门听取了关于计算机发展情况的汇报,明确由国防科工委系统承担亿次机研制任务,张爱萍将军为该机命名“银河”。

国防科大的前身是1953年创建于哈尔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1958年“哈军工”研制出我国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由于历史原因,1966年“哈军工”退出军队序列,1970年学院主体南迁长沙,更名长沙工学院,直至1978年才变更为国防科技大学。面对小平同志的信任与重托,时任国防科大计算机研究所所长的慈云桂教授立下军令状。
1983年12月4日,是我国计算机技术发展史上永远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我国自行研究与设计的第一台亿次巨型计算机提前一年研制成功,通过鉴定;它的诞生标志着我国计算机技术水平踏上了一个新台阶。
"神威"系列超级计算机
1996年为加强我国高端并行计算机系统的研制,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中心正式挂牌成立,开始了神威系列大规模并行计算机系统的研制。1999年神威系列机的第一代产品——神威Ⅰ型巨型机落户北京国家气象局,系统峰值为3840亿次浮点运算,该机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于此同时,为顺应国际潮流他们还同步开展了神威“新世纪”集群系统的研制。现已成功推出A、P两个系列的“新世纪”集群系统,其中A系列采用Alpha21264处理器,P系列采用Intel Xeon处理器,两款的最大规模均可扩至千余节点。目前该系统已广泛地应用于石油、物探、生物、气象和材料分析等各个领域。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计算机领域悄悄地孕育着一场革命,传统的向量机发展受到了限制,大规模并行机悄然问世。金怡濂教授敏锐地洞察到这一新的发展趋势是实现中国计算机跨越发展的一次重要机遇。与此同时,机遇也落到了他的身上,他担任了国家重点工程———“神威”巨型计算机系统的总设计师。
金怡濂教授当即提出了一个我国超大规模巨型计算机研制的全新的跨越式的方案。这一方案不仅当时在国内尚无先例,而且把巨型机的峰值运算速度从每秒10亿次跨越到每秒3000亿次以上,跨越了两个数量级。在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召开的“神威”机研制方案论证会上,许多人对此方案表示惊讶、怀疑,甚至反对,提出继续搞比较保险的传统机型。金怡濂力排众议:“不挑战就会失去竞争的机会,不突破就没有中国巨型机的崛起。”经过他的精辟分析,与会专家最终通过了他提出的总体方案。实践证明,这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跨越,闯出了一条中国巨型机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发展道路。
气象预报是超级计算机最重要的应用领域之一。在神威Ⅰ型机上运行的“集合天气预报系统”采用了32套原始数据,输入计算机进行运算,然后得出32个结果,再运用气象学的知识和统计的规律,在这个结果群里,找出可能性最大的未来天气的情况。以往10天的天气数值预报,在百亿次机上运算大约需要640小时,等预报结果出来时,就已经不是“预报”了。利用“神威”机进行运算,则只需要8小时。
“神威”机的另一项重要的应用就是石油勘探。要开采石油,必须钻井。打一口井耗资巨大,差不多要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如果选择的钻井地点有偏差,那么投入的人力、财力、物力就会全部浪费,损失巨大。因此提前的精确测算格外重要。
在认为可能的地方进行人工爆破,然后搜集爆破后的反应,记录它的反射弧,把这些数据送到计算机上进行处理,地质专家再根据得出的结论分析石油的分布。应用“神威”机后,可以明显提高分析面积和准确程度。
“神威”机在石油领域的另一个重要应用是“油藏模拟系统”。类似大庆那样的老油田,油采出来还要注水平以衡压力。现在地下还剩下多少油,也是需要大量的计算。用普通的工作站,可能要算一个月才有结果,而为了提高准确度,一套程序要算好几遍。一次就要一个月,显然达不到要求。用了神威机之后,由一个月变成了一个星期,现在变成了几个小时。

"深腾"系列超级计算机
90年代末以生产个人电脑和服务器着称的联想集团,也加入了研制高端计算机系统的行列,且一鸣惊人。2002年由该集团研制的运算速度超过每秒万亿次浮点运算的“深腾1800”高端计算机系统在北京中关村诞生。它是我国第一台由企业研制开发的万亿次级计算机产品,标志着国内大型IT企业开始进入高性能计算领域的研究开发。在当年11月公布的全球高性能计算机TOP500排行榜中,“深腾1800”以每秒1.046万亿次浮点运算的实测性能排在第43位,这也是我国企业生产的高端计算机系统首次入围TOP500。此外,该集团还于1999年和2000年分别推出NS10000及NS20000高性能服务器集群系统,同期从事高性能集群系统研究的还有清华大学和上海大学等单位。1999年由清华大学研制的“探索108”大型群集计算机系统及高效能网络并行超级计算机THNPSC-1问世,其最高浮点计算速度达到每秒300亿次;2000年由上海大学研制的集群式高性能计算机系统——自强2000-SUHPCS在上海诞生,其峰值速度为每秒3千亿次浮点运算。

中国超级计算机谱系表

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研究所——“银河”系列
银河-Ⅰ1983年 运算速度每秒 1 亿次
银河-Ⅱ 1994年 运算速度每秒 10 亿次
银河-Ⅲ 1997年 运算速度每秒 130 亿次
银河-Ⅳ 2000年 运算速度每秒 1万 亿次
天河一号 2010年 运算速度每秒 2507万亿次(2010年世界超级计算机排名世界第一)

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曙光”系列
曙光一号 1992年 运算速度每秒 6.4 亿次
曙光-1000 1995年 运算速度每秒 25 亿次
曙光-1000A 1996年 运算速度每秒 40 亿次
曙光-2000Ⅰ 1998年 运算速度每秒 200 亿次
曙光-2000Ⅱ 1999年 运算速度每秒 1117 亿次
曙光-3000 2000年 运算速度每秒 4032 亿次
曙光-4000L 2003年 运算速度每秒 4.2 万亿次
曙光-4000A 2004年 运算速度每秒 11 万亿次
曙光-5000A 2008年 运算速度每秒 230 万亿次
曙光-星云 2010年 运算速度每秒 1271 万亿次(世界第三台达到千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

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中心——“神威”系列
神威-Ⅰ 1999年 运算速度每秒 3840 亿次
神威3000A 2007年 运算速度每秒 18 万亿次
神威蓝光 2010年 运算速度每秒 1100 万亿次 (我国第一台全部采用国产CPU的超级计算机)

联想集团——“深腾”系列
深腾1800 2002年 运算速度每秒 1 万亿次
深腾6800 2003年 运算速度每秒 5.3 万亿次
深腾7000 2008年 运算速度每秒 106.5万亿次
深腾X 在研 运算速度每秒 1000 万亿次

Ⅵ 中国石油大学计算机专业怎么样

中国石油大学计算机专业是很好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学科)成立于1984年,1987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92年获得计算机应用技术硕士学位授予权, 2006年获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

2002年在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立了计算机技术与资源信息工程博士点,培养计算机与油气勘探开发交叉学科高层次人才。1996年在北京增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1997年开始在北京招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

中国石油大学计算机专业其他情况简介。

中国石油大学计算机学院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软件工程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以及计算机技术专业硕士点。与东方物探、中油瑞飞、兆信科技等多家企事业单位签订了实习、实践基地协议。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将继续紧跟国际信息技术的发展,培养适应国家和行业需要的优秀人才,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在油气等行业中的研究和应用,成为我国油气信息技术的源头。

以上内容参考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学校简介

Ⅶ 国内外石油和地质部门常用软件简介

(一)石油和地理信息系统常用软件

国内外石油和地理信息系统现有的相关软件如表8-1所示。其中,Geo Map适用于制作各种地质平面图、剖面图、统计图、三角图、地理图和工程平面图,是广泛应用于石油勘探与开发、地质、煤炭、林业、农业等领域的CAD软件之一;MapGIS是工具型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可对数字、文字、地图遥感图像等多源地学数据进行采集、管理、综合空间分析及可视化表示,可制作具有出版精度的复杂地质图,进行海量无缝地图数据库管理,具有强大的图形编辑功能;SDI CGM Editor是CGM绘图工具,包括图形转换及拼图;SDI CGM Office是显示、转换CGM文件格式、复制/粘贴CGM图形到 Microsoft Office、批量和交互进行各种图形格式间相互转化的功能软件;Larson CGM Studio是强有力的CGM制作、编辑、组合工具;CARBON包括Intell Explore(井分析工具)和BendLinkEx(油藏分析工具)两部分;Surfer是一个十分流行的功能强大的基于 Windows的三维绘图软件;兰德马克(LandMark)属于大型地震综合解释软件;Discovery是基于 Windows,方便研究人员桌面使用的一体化油藏描述、解释软件;EarthVision是当今用途广泛的三维地质建模及三维可视化软件系统。

表8-1 国内外石油和地理信息系统现有的相关软件及其功能

续表

(二)服务于地质钻探设计计算的软件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国外首先开发的钻探设计计算软件是为定向井设计、计算提供辅助分析手段的软件。我国也于1982年初,由地质矿产部组织勘探技术研究所、探矿工程研究所、探矿工艺研究所、无锡钻探工具厂和电子工业部49所以及重点地质队(安徽省地矿局337队、江西省地矿局912队)对重点项目“螺杆钻受控定向配套器具与施工工艺”开展攻关研究。经3年多的努力,在钻孔弯曲规律与防治,定向钻孔设计、计算、微机应用、造斜工具、定向仪器、造斜金刚石钻头,以及一整套施工工艺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和多项科研成果,使受控定向钻探进入实用阶段。当前,我国地质定向钻探技术水平已进入先进国家行列。在定向井设计、计算软件研发方面也取得了显着进展。其中北京怡恒阳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研发的“Navigator定向井水平井轨迹设计及计算分析软件”在国内石油钻井工程中应用广泛,它可以帮助定向井工程师合理地设计井眼轨道,并可在钻井施工过程中进行实钻计算和轨迹分析,其主界面如图8-1。

图8-1 Navigator定向井水平井轨迹设计及计算分析软件主界面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研究院与北京合康公司合作研发了一套适合水平孔设计计算的随钻测量软件系统,其主界面如图8-2。

图8-2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研究院与北京合康公司研发的随钻测量系统软件主界面

考虑到国内外现有的定向井设计计算软件绝大多数是根据石油行业规范进行研发的,石油钻井设计原则及方法与地质钻孔设计有着显着差异,在地矿行业难以直接推广应用。而西安煤炭研究院与北京合康公司合作研发的软件只有轨迹计算功能,没有涉及自然弯曲规律分析、柱状图的生成以及受控定向轨迹的设计等问题,因此该软件的应用有一定的局限性。安徽省地矿局313地质队根据国内地矿行业的自身特点及定向钻探施工工艺,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合作研发了适合我国地质矿产行业的钻孔设计与轨迹动态监控系统,使计算机软件技术更好地为深部钻探优化设计、钻孔轨迹动态监控、数据处理、钻孔质量控制和钻探资料档案管理服务,为探矿工作者提供技术支持。

Ⅷ 中国南海有300多亿桶石油,为什么国家还跑到国外到处找油这不是瞎折腾吗连越南等国都在此开采,为...

有资金,但没技术。国际上一般将水深超过300米海域的油气资源定义为深水油气,1500米水深以上称为超深水。在丰富的海上油气资源中,深水、超深水的资源量占全部海洋资源量的30%至40%。近年来,在全球获得的重大勘探发现中,有50%来自海洋,主要是深水海域。深水海域已经成为国际上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接替区域。
目前中国海洋石油工业勘探开发的海上油田水深普遍小于300米,大于300米水深的油气勘探开发处于起步阶段。中国南海油气资源极为丰富,整个南海盆地群石油地质资源量约在230亿至300亿吨之间,天然气总地质资源量约为16万亿立方米,占中国油气总资源量的三分之一,其中70%蕴藏于153.7万平方公里的深海区域。
在没有海洋石油981钻井平台之前,基本上我们的海上油气平台也就300m以内,在东海开发还可以。981是中国首座自主设计、建造的第六代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即将于5月9日在中国南海海域正式开钻。预计达到1500m。但涉及钻井深度将超过3000m。所以在南海维权我们将会日益主动。
尤其是沙宝001号3.2万吨级的集捕鱼,冷藏,深加工为一体大型捕鱼船已经进入南海南沙进行捕鱼作业。这个船全世界就4艘。而且它出去捕鱼可以在海上滞留超过9个月,一般以编队出行,随行十几艘渔船都超过3000吨和2艘万吨补给船。这个规模在南沙,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