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石油矿藏 » 美国为什么没有核武器和石油
扩展阅读
在野外怎么做竹子工具 2025-07-26 15:20:36
工具栏声音怎么没了 2025-07-26 15:10:03
喵星大作战怎么做刷钻石 2025-07-26 15:08:55

美国为什么没有核武器和石油

发布时间: 2022-08-17 22:21:14

㈠ 二战时,美国最先有核武器的国家,但美国为什么没有借核武器来称霸全球呢

世界上最先开始研究核武器的是德国,只不过德国的运气不好,由于原料的不足和制造原料的工厂被盟军炸毁,最终没有制造出来核武器。美国是占了德国的便宜,二战期间美国几乎把德国的科学家都搞到了美国。在大量德国科学家的帮助下,美国才在是短短的几年里成功制造出了原子弹,胖子,瘦子和小男孩,除去实验弹瘦子以后,其他两颗被投放到了日本,这两颗原子弹是世界上第一次用于实战的原子弹,也是世界上唯一用于实战的核武器。

至于二战时美国是最先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为什么美国没有借核武力称霸全球,这个问题可以这样理解,原子弹并不是万能的。原子弹的制造程序非常的麻烦,不是简单的事情,这也是美国造了三颗的原因,在制造其它的原子弹需要时间。而且美国拥有原子弹不假,但是美国原子弹的使用方式只有用飞机投掷。缺乏远程的投送工具。等到美国造出远程导弹的时候,苏联已经拥有了原子弹,美国错过了称霸的时机。

㈡ 美国并不缺石油,为何在20年内在中东和中亚打了5场战争

根据数据统计,美国在世界上是最大的石油生产国。已经超越了俄罗斯。它的石油储备量位居世界之首。并且美国在石油开采方面,有着自己非常先进的页岩油技术。

美国无孔不入,它在石油港口运输,以及石油交易中心的建立等多个方面不断的插手。美国不断地启动印钞机。因为很多国家的石油结算都需要大量的美元。美元不是联合国发行的,而是美国为了控制世界石油资源而不断加印的。石油价格也完全控制在美国手里。因为美国深信,只要控制了石油。就可以控制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

㈢ 伊拉克战败后,美国为何没有霸占石油

那是因为美国攻占伊拉克以后,有比石油更重要的目标,占领整个中东国家,霸权世界。

二战以后,美国无疑占据了世界霸权的地位,但在中东地区,石油资源是极其丰富的,也正是因为如此,众多中东国家才靠出口这一资源赚取了大量的外汇。

伊拉克在亚欧非三大陆之间,具有中东最优势性的位置,一直是各个强国希望抢夺的目标。所以,美国占领伊拉克后,石油固然很重要,但加快掌握中东的脚步才是最根本、最大化的利益。

所以继伊拉克、利比亚之后,叙利亚也相继被美军占领,而美国将中东搅和得人仰马翻,各国家关系已经到了战争一触即发的程度。这时候的美国刚好坐收渔翁之利,不仅占领了中东,更能掌握中东的所有石油资源。

㈣ 美国为何宁可败退出越南也不使用核武器

因为美国从一战结束后就是世界第一强国,并且在二战后处于世界巅峰状态,而越南是一无所有的国家,在国力对比天壤之别的条件下,使用了几乎所有常规武器、化学武器都没有征服越南,再使用核武器会被全世界所耻笑!



结果让自己的政治决策失误造成了恶劣后果…美国会认真考虑的,而且越南战争只是美苏冷战较量当中的一个回合,这次失败了并不代表全局的失败,还会在下一局扳回来…。 所以,基于国际政治和军事上的考虑,美国实在是没必要对越南进行核打击。

㈤ 冷战刚开始时美国有核武但苏联还没有,美国为什么没用核武

核武器的使用不是那么简单方便的,他要面对巨大的国际舆论压力,而当时苏联虽然没有核武器,但是军事实力并不比美国差,而美国当时的核武器也只是刚刚研制出来,应该是没有十足的把握能完全毁灭苏联,所以美国当时还是不敢使用核武器的。

㈥ 美国打伊拉克为何不用核武器不是可以更快吗

他不敢用,因为伊拉克其实也有核武器.他怕投给了伊拉克一枚核弹,伊拉克也会投给美国一颗核弹,因为美国人很怕死.再说了,美国打伊拉克其实就是为了石油.没必要用核弹.轰炸就行.
军事问题是很复杂的问题,美国没用核弹打伊拉克,自然有他们的道理.朝鲜战争美国也没用核弹啊.因为苏联也帮助朝鲜.苏联也有核弹,美国怕苏联,而不是怕抗美援朝的中国兵
对日本放两颗核掸的原因是,日本是先入侵的美国.把美国惹怒了,所以才投的.其他战争都是美国入侵别的国家的.没必要用核弹.
只把美国逼的不行了,美国才会用核弹

㈦ 美国在越南战场和朝鲜战场上为什么没有用核武器

美国为什么没有在朝鲜战争使用核武器?

由于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核大国美国直接插手朝鲜战争,因而朝鲜战场上空自始至终都笼罩着核威胁的阴云。朝鲜战争虽然是一场局部战争,但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规模最大、卷入国家最多、美国最可能使用原子弹的一场局部战争。似乎没有理由认为,美国在朝鲜战争中不会再一次使用原子弹。然而,尽管美国在朝鲜损失惨重,伤亡巨大,大丢面子,却始终没有使用原子弹。这是什么原因呢?
第一个原因:受"有限战争"政策的制约
美国在日本投掷原子弹,是杜鲁门总统下的命令。在朝鲜战争中,不管他进行过多么厉害的核威胁,最终还是拒绝使用原子弹。杜鲁门自己解释说,1945年,"我们处于战争状态,为了拯救我们士兵的生命,我们必须结束战争"。那时使用原子弹,确实加速了太平洋战争的进程,而且对于原子弹的实战威力进行了一次检验。然而,朝鲜战争的情势大不相同了:在朝鲜战争中使用原子弹,不仅不能结束战争,反而会扩大战争,陷入短时间无法脱身的泥坑。美国当局在这个问题上是比较清醒的,因此在朝鲜战争中,奉行的是"有限战争"政策,这一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防止对中国的全面战争和苏联的介入。
美国政府中的有识之士认为,苏联才是劲敌,保卫西欧、遏制共产主义,关系到美国的根本利益。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说过:"我们是在同一个不该打仗的国家、次要的对手进行战斗,真正的敌人是苏联。"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削减了部分军队,主要靠核武器来平衡东西方的军事力量。就当时美国的核力量和武装部队规模而言,虽然拥有核优势,但却无力做到:既屯兵欧洲以威慑军事强国苏联,又大规模投入朝鲜战争。如果在亚洲陷入对中国的全面战争,势必大大削弱美国的军事实力,使它在全球性对抗中丧失战胜对手的能力。杜鲁门甚至认为,朝鲜战争的爆发,是"俄国人的策略,是克里姆林宫破坏自由世界团结的计划的一部分"。考虑到这一点,美国防止朝鲜战争进一步扩大是合乎逻辑的。既要防止战争进一步扩大,又不愿意放弃侵略,这就陷入了自相矛盾的两难境地。因此,主张扩大战争的叫嚣不时可以听到,使用核武器的威胁始终存在。
此外,中国是以"志愿军"的名义投入朝鲜战争的。种
种迹象表明,中国人是比较克制的。如果美国扩大战争,轰炸中国东北的基地,封锁中国海岸甚至使用原子弹,不信邪的中国人必然不惜一切代价,与美国战斗到底。这一点美国当局是认识越来越清楚了。更危险的是,战争一旦扩大,苏联很可能主动介入,从而使战争升级为全面战争,甚至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如果发生这种情况,鹿死谁手,美国没有把握,谁也不敢保证美国能稳操胜券。
从全球范围来权衡利弊得失,美国制定并执行"有限战
争"政策,必然要限制朝鲜战争。杜鲁门政府在朝鲜战争中
没有使用原子弹,平原因之一,就是考虑到不能打破"有限
战争"的战略。
第二个原因:害怕陷入孤立无援的地位
1950年11月30日,杜鲁门声称美国正在考虑使用原子弹的讲话传开,世界舆论哗然。
西欧对于美国旗图扩大战争的动向极为不安。英、法和美国的其他大陆盟国反对扩大战争是不难理解的,因为它们刚遭受过战争和沦亡的惨祸,仍继续在从事复兴工作。如果美国对中国大陆发动攻击,那么前景只能是如下两种:或者引起大规模的战争,即使这场战争仅局限于远东,也会使美国的力量因此而转移至亚洲,使欧洲没有足够的防御力量;或者可能由于轰炸中国东北而招致苏联的干预,那时战火不可能不波及欧洲,而对于欧洲人来说,扩大战争的任何一种前景都是不能接受的。
杜鲁门认为,使用原子弹只能由美国来作出决定,而美国的盟国则认为,"像这类重要事项不能随便代替联合国作出决定,必须事先和目前在朝鲜参与国际警察行动的成员国进行最充分的商讨"。
杜鲁门那引人注目的讲话发表九十六小时之后,英国首相艾德礼就不邀自来地赶到美国,进行为期四天的国事访问。他动身之前,曾和法国总理及外交部长进行会谈。会谈后发表的公报表明,两国政府对当前国际形势已有了普遍一致的看法。艾德礼这次来到华盛顿的身份,不仅是美国最大的盟国领导人,而且是整个西欧的发言人。他的使命是,确保在朝鲜问题上的一切决策都协商一致,从而防止美国过深地陷入朝鲜战争。欧洲人不愿意在朝鲜冒打第三次世界大战的风险,或过多地把北约组织所属的有限力量,投入遥远的朝鲜半岛去打"消耗战"。
丘吉尔作为反对党领袖期间,也曾说过:"......虽则远东对我们的牵制很大,但毕竟只是一个牵制而已。我们应当稳定那里的局势,越快越好。......因为决定世界命运的地方是欧洲......致命的危险也在这里。"
英国人还认为,毛泽东政府的性质有别于其他共产党国家的政府,不能把中国看作是苏联的卫星国。英国人的有些见解不乏卓异之处。他们认识到,中共是个土生土长的党;他们取得政权,靠的是卓越的组织,坚强的意志,还有团结的愿望和明确的目标。英国人深信,假如给新中国以适当的鼓励,使之与西方进行友好交往,它的政府就可能与莫斯科断绝关系,还可以利用它抵销苏联在远东的力量。英国人断言,中国的干预,至少部分地是由美国政府不明智造成的。西方与中国之间没有基本矛盾,假如美国不跨过三八线,麦克阿瑟不发动"回家过圣诞节"的攻势,也不阻挠在朝鲜建立一个缓冲区,那么,北京本来是不会出兵朝鲜的。
英国人在麦克阿瑟的狂妄自大、不负责任、急躁和轻率的危险性格中,看到的是大洋彼岸年轻而缺少经验的"小兄弟"的典型形象,认为这个"小兄弟"希望以自己年轻充沛
的精力在世界舞台上横行霸道,而完全不考虑后果。英国人感到气恼的是,大英帝国是政治上"成熟的"强国,长崎负责处理国际事务,具有丰富的外交经验,现在居然给刚愎自用的美国当票配角来了。对于朝鲜战争,英国人和美国人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北约组织在朝鲜战争过程中,因意见分起而面临分崩离析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如果违背盟国的意愿而一意孤行,必将失去盟国的支持而陷入孤立。后来杜鲁门透露说,他最大的担心是第三次世界大战打起来时,美国处于没有盟国的孤立无援的地位。盟国的意见,对美国无疑起了一定的牵制作用。
杜鲁门的声明引起的反响也很强烈。印度总理尼赫鲁描述说:"原子弹是专门用来对付亚洲的——这种感觉在迅速蔓延。"在联合国,沙特代表警告说,如果美国在朝鲜或中国使用原子弹,那么整个亚洲大陆的人民将会认为,那是白种人反对有色人种的行为,这种行为对美国与其他国家多年发展起来的关系将起破坏作用。
美国如果对中国东北的城市进行饱和轰炸,可能会遭到批评;但若使用核武器进击这些目标,无疑会遭到全世界的强烈谴责,并激起亚洲人强烈的反美情绪。使用原子弹和使用常规武器,在战场上所取得的效果可能是差不多的,但世界舆论的反应却大不一样。这种后果,美国政府不会没有估计到。
第三个原因:使用原子弹在军事上也可能得不偿失
原子弹不同于常规武器。美国政府在考虑是否选择使用原子弹时,无疑首先得权衡军事上的利弊、使用效果和可能承担的风险。反复权衡之后,大概也看出在朝鲜战争中使用原子弹,在军事上也难免得不偿失。
如果把战争限制在朝鲜境内,就只能攻击朝鲜境内的战术目标,例如对方的军队和物资集结地,无疑是最适合于战术核武器攻击的目标。但这样的目标在朝鲜并不明确。因为中朝军队都很少暴露在适合于原子弹袭击的开阔地带,而是广泛疏散和隐蔽在山林中;即使在露天,他们也很少集中兵力于一地。况且,发现和查明这种集结地点,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
1951年2月,"联合国军"司令部研究过在朝鲜使用核武器的问题。经过研究后发现,至少有两个问题使"联合国军"感到棘手:一是难以发现中朝的集结部队,往往在其散开后情报系统才能搞清确切的集结地点;二是在三八线附近为中朝部队最可能集结的地区,但在这个地区使用原子弹会使美军也受到伤害和波及。
此外,朝鲜地形复杂,即使使用原子弹,其破坏作用也极为有限。一枚核弹在山谷里爆炸,对山那边敌方的军队可能触动不大。在朝鲜战争前半期,美国原子弹还不能精确打击战术目标,对对方的战术目标进行攻击,较大当量的原子弹,爆炸威力实在太大了。总之,在朝鲜对中朝军队使用原子弹,在战术上并不十分有效。
原子弹也不能为地面部队提供有效的支援。炮兵的压制火力在地面战斗中起重要作用,它能有效地阻止敌人恢复到原来的位置上。原子弹是一次性爆炸,因此其作用就无法和炮兵的压制火力相比。有人估计,如果在紧要关头用原子弹支援地面战斗,压制敌人火力8小时,大约需要2至3枚原子弹。这样使用原子弹,不但效果太差,而且需要的原子弹数量太多,将大大减少美国核武库中核弹的贮量。同时中朝方面的军事目标较分散,用原子弹对付小型分散的目标,实在是得不偿失。
在战略上使用原子弹,的确可以找到一些比较合适的袭击目标,如中国东北的基地、供应站等。但是,这种袭击不但把战争扩大到了朝鲜之外,势必陷入与中国进行全面战争的泥潭之中,甚至冒挑起第三次世界大战的风险,而且也不能阻止中国出兵朝鲜,更不能削弱中国人继续战斗的意志和能力。英国元帅蒙哥马利于60年代初访问中国后,颇有感慨地指出:"战争的禁律之一就是不能进攻中国,谁要是进攻就一定要大倒其霉,因为中国就像一块吸水石一样,任凭你有原子弹,有大量新式的技术装备也无济于事,必将被7亿中国人所击败。"美国当局当年不一定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但至少也感觉到了原子弹不可能使中国屈服,况且,当时中国的军用物资主要由苏联提供,袭击中国的基地和供应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第四个原因:美国的核优势受到限制
连美国的决策者也不得不承认,当时美国的核优势受到两个方面的限制。
一方面,原子弹数量有限,并担心遭到苏联的报复。据美国有关人士估计,1950年和1953年,苏美核力量的情况大致如下表所示:

原子弹 核轰炸机
1950年
美国 292枚 250架
苏联 10-20枚 600-700架
1953年
美国 1000枚 1000架
苏联 150枚 1000架
朝鲜战争刚开始时,美国的核贮备还不足以应付如下局面:既在欧洲遏制苏联,又用在朝鲜战争中对付朝鲜和中国。
虽然在1950年4月,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认为美国的核攻击能力是充足的,包括原子弹和投掷工具都是充足的,但事实上,其核力量还不足以应付一场全面战争,只能顾此失彼:要么用于威慑苏联保卫西欧,要么用于朝鲜战场。
战争后期,美国的核力量有大幅度增加,但苏联打击美国的核能力也不断增长。美国如果使用原子弹,就难免遭到苏联的报复。美国人认为,1951年苏联有足够的能力对美国本土进行核轰炸,只要苏联使用品核武库中半数的核武器,就会有12—14枚命中目标,至少可以造成400万人的伤亡。如果苏联对美军在朝鲜和日本的目标进行报复性攻击,其核攻击能力更是绰绰有余。
另一方面,美国当时把核武器投放到敌方目标的能力也是有限的,或者说在使用技术上也受到了限制。尽管美国军方想在爆发一场全面战争时发动一场针对苏联的原子闪击战,但在朝鲜战争爆发之初,美国仍然没有一架装有核武器的美国飞机部署在美国本土以外的任何地方。美国战略空军司令部的决策者们估计,在缺乏前进基地和海外燃料供应的情况下,至少需要花三个月时间的轰炸,才能使莫斯科投降。1953年,由于美国空军装备了喷气式轰炸机,建立了海外基地,又部署了经过改建的能携带核弹的航空母舰,这样,美国更快、更成功地打击苏联的可能性增强了。但是,五角大楼尚未正式掌管任何完整的原子弹,美国国务院也没有开始与外国谈判将核武器部署在它们领土上的问题,这意味着美国在朝鲜附近并没有立即可以使用的核武器。
虽然有这些限制,但是杜鲁门总统、艾森豪威尔总统及他们的许多高级幕僚和不少美国政客都认为,美国应当利用自己的核优势。1953年1月,艾森豪威尔带着结束朝鲜战争的诺言就任总统。他认为,美国"不能永远守着僵持的前线而毫无结果地遭受伤亡","山丘地带的小规模的攻击不能结束朝鲜战争",必须对中国施加更大的军事压力,甚至准备冒更大的风险。但由于使用核武器的各种制约因素并没有发生重大变化,艾森豪威尔最大的担心是,苏联空军有可能对几乎毫无设防的日本人口中心地区进行空袭。因此,尽管他声称"无论是什么理由,有关使用核武器的禁忌都必须去掉",但最后并没有改变杜鲁门的"有限战略"。
1953年7月,朝鲜战争结束。美国终于没有使用核武器。
拥有核优势,而无法依靠它使富于斗争精神的民族、国家俯首称臣,想使用核武器又不敢用,这种两难情结确实值得回味。原子弹是万能武器吗?有了核武器就能为所欲为吗?在核时代,道义、国际舆论、国家政治等因素,对战争的胜负是否就没有影响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