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石油开发对地质环境造成了哪些影响
石油开采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含油废水,废水中还有大量的石油与悬浮物,这些污染物如果未经有效处理进行排放,或者处理不够彻底而进行排放,会对地表水与地下水造成严重的污染,地表水与地下水通过食物链被动植物所吸收,经过长时期的沉积,会对人体与动植物造成严重的破坏,影响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的产量。同时利用受污染的水进行灌溉,还会对土壤造成污染。油田土壤环境污染,主要来自钻井、洗井、试井、采油和修井过程中的落地原油或井喷及固体废弃物。土壤一旦遭受石油污染,便会引起多项环境要素的改变,以致危害生态环境。土壤被石油污染影响其通透性,凡能聚在土壤中的石油烃,绝大部分是高分子组成,它们粘着在植物根系上形成一种粘膜,阻碍植物根系的呼吸与吸收,引起根系腐烂。因此采油区应种树种草绿化、净化保护土壤,石油污染的土地不能急于种粮食、蔬菜等,石油污染的土壤长出的稻米光泽较差,粘性较低,蔬菜味道不佳、易腐烂、不易保存。所以对落地原油和泥浆等要回收处理,一方面可回收资源,另一方面可保护环境。 石油开采过程是造成土壤水土流失的主要过程其影响表现为四个方面。首先是井场、道路、站所、油气管道等工程施工建设扰乱和破坏土壤主体构型,影响土壤通气和透水,改变了地表、地面坡度的原地貌形态和地表土壤结构;毁坏了地面植被,使松动土体岩性物质裸露地表,土壤抗蚀,抗冲性降低,加速了土壤的侵蚀。其次是严重破坏了原有的水保设施,为区域经济的一时增长,加剧了水土流失,形成了边治理边破坏的被动局面。再次,井场平整,道路、油气管道开挖而移动土体,土方随意堆放,加之坡地开挖土方,没有采取任何护栏措施,疏松的土方随坡而下,易受暴雨冲刷,可诱发崩塌、滑坡,加速地面侵蚀,造成严重水土流失;易受风力影响造成沙尘天气,使区域环境质量明显下降。最后是施工中产生的废水汇入地表径流,造成水污染;弃土、弃渣及生活废弃物,虽已就地回填,但仍为松散堆积物,大幅度降低原水土保持功能。石油开采是对地层油藏不断挖掘的过程,不仅扩大了人类活动的范围,更使原先无人到达或难以进入的地区变的可达和易进入,尤其是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对于黄土丘陵沟壑区、戈壁风沙区来说,灌木、蒿草在维持该地区生态系统平衡方面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地表剥离引起的植被破坏,短时间内很难恢复。从用地构成看,井场、站(所)对植被是点状影响,道路、集输管道是线状影响,线状影响远大于点状影响;从用地方式看,临时用地植被可采取人工和自然恢复,永久性用地则完全被人工生态系统代替,虽然经人工植树种草,植被覆盖率上升,但可能造成遗传均化,生态系统功能减弱。 总结 石油开采全过程对环境地质问题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同时也是十分严重的,在石油开采过程中我们要在追求开采经济效益的同时,要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加强对环境地质问题的综合治理,努力谋求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B. 石油是怎么形成的 有上面成分
1763年,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首先表明观点:石油起源于植物。
1876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提出了“碳化说”。他认为,地球上有丰富的铁和碳,在地球形成初期,它们可能化合成大量碳化铁,以后又与过热的地下水作用,就生成碳氢化合物。碳氢化合物沿着地壳裂缝上升到适当的部位储存凝结,最终形成石油。但这一假说的不足之处是:地球深处的碳化铁含量极其微小,并且地球内部的高温也使地下水无法到达地球深处。
1866年,勒斯奎劳第一个提出了石油的有机成因说,认为石油可能是由古代海生的纤维状植物沉积到地层以后慢慢转化而成的。1888年,杰菲尔指出石油是海生动物的脂肪经过一系列变化而形成的。20世纪30年代,前苏联的古勃金又提出了石油的“动植物混合成因说”;四、五十年代,有人还提出石油的“分子生油说”,即油烃类是沉积岩中的分散有机质在成岩作用早期转变而成的。
19世纪末,俄国另一位科学家索科洛夫提出了“宇宙成因”假说。他认为,在地球还处在溶融的火球状态时,吸收了大量原始大气中的碳氢化合物。随着原始地球不断冷却,这些碳氢化合物逐渐凝结埋藏,并在地壳中形成石油。
1951年,前苏联地质学家创立了“岩浆说”。他们认为,石油是在地球深部的岩浆作用中形成的。地球深处的岩浆里面,不仅有碳和氢,而且有氧、碳、氮等元素。在岩浆从高温到低温的变化过程中,这些元素进行了一系列的化学反应,从而形成甲烷、碳氢化合物等一系列石油中的化合物。伴随着岩浆的侵入和喷发,这些石油化合物在地壳内部迁移、聚集、最终形成石油矿藏。
石油容易流动。人们找到石油的地方,往往不是它的“出生地”。在长距离的迁移过程中,石油原来的成分、性质都可能发生变化。这又为研究石油成因问题增添了不少困难。因此,石油形成的原因至今仍是一个未解的难题。
C. 石油污染的土壤有哪些特性
不长草,颜色黑,有气味
D. 石油进入土地的土壤算危险废物吗
属于危险废物,石油在炼制过程产生的废水污泥本身就是危险废物,如果污染了土壤,那么污染了的土壤也按危废处理了。如果是突发事件中受污染的土壤按照《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属于HW49类危险废物;若鉴别出有毒物质是必须按照危废进行管理和处置的。
E. 石油是什么石头炼成的为什么岩石会有油
石油不是由石头炼成的!
对于石油,你可以将其和普通的矿物当成一样的东西就好,只不过多数矿物是固体,石油是液体【准确说,液体为主】罢了(当然也有气体,譬如天然气)
他原本是古生物,未被分解者直接分解完全的遗骸,其中的有机物,被掩埋到地层深处,上面沉积了层层沉积岩,随着深度增加,埋藏这些遗骸的地方温度和压力都会升高,一些复杂高分子有机物就会开始裂解,形成较低分子的有机物,这就是石油(以及天然气)的由来。
但仅仅这样还不够,石油生成还要恰好有合适的储藏条件,甚至中途还会发生移动,后来一些储藏石油的岩层甚至因地壳运动还能来到非常浅表的地方,让我们勘探发现。这时才算结束。
当然,更为具体石油生成,储存,转移,中间其他附加的物化的过程,需要大学特定专业的知识做准备,这里就不展开了。
F. 一般土壤中石油类含量
石油化工区的没做过,但是今天做了一个农田的土壤样品。含量大概是12mg/kg
G. 区内土体石油污染现状评价
胜利油田的开发建设对本地区土壤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其突出表现为石油类污染。在油田开发较早和较集中的地区石油类污染也较重,多数达到了轻度污染水平,除开发较晚并注重环境保护的一些油区外,石油类是土体中最大的污染指标,东营、河口北侧一带污染较重。
从区域上看,东营市及其东南侧和河口一带,石油类含量40mg/kg以上,在广饶、滨州南侧、桩西海边一带为较低。此外,沿黄河两侧的区域土壤中石油类含量明显低于其他地区。
从油田开发历史上看,20世纪70年代以前开发的油田,如临盘、利津、胜坨等油区土壤中石油类含量偏高,属轻度污染区,孤东地区土壤中石油类含量范围为12~38mg/kg。近几年投入开发的八面河油田土壤中石油含量最低。
从土壤类型上看,区域内土壤中石油类含量在9.2~180.9mg/kg之间,区内各类土壤石油类表层含量均值为43.75mg/kg,各类土壤石油类平均值含量差别不大,褐土为40.0mg/kg,潮土为44.4mg/kg,盐土44.2mg/kg。
从土壤污染深度上看,在受到污染的土壤中,表层(1~20cm)土壤污染最重,落地原油的40%~50%分布在0~20cm的上层。中层和下层土壤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30%~40%的石油类进入20~40cm深度土壤(图4-6)。由此可知:石油类主要集中于0~40cm土层。
图4-6 不同深度土壤中石油类含量
Fig.4-6 The oil contents in the soil of different depths
以上结论与大庆石油管理局环境监测中心站在大庆油田开发区所做的《原油在土壤中迁移及降解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有许多相似之处。该项研究结果表明:大庆油田开发区贮油池土壤原油淋滤深度绝大部分集中在0~30cm,以下原油明显减少(除砂化土壤外);盐碱土集中在0~10cm;黑钙土集中在0~50cm;柱内油水混合渗透试验,80%集中在0~20cm;原油覆盖土壤表面时清水淋渗较弱,在0~20cm内残留94%。
通过对比胜利油田和大庆油田石油在土壤中的迁移深度可以发现以下几点:①尽管土壤类型不同,但一般在0~50cm的深度上大多截获90%以上的落地原油;②粘性土壤对石油类有很强的吸附作用,据中国沈阳林土所对沈抚灌区石油污水处理研究,黄粘土除油率可达90%左右;③石油粘度越高,随土壤水分迁移能力越弱;④原油在自然植被下土壤中的淋渗较油池和柱内试验土壤淋渗的浅。原因是地表植物根系丰富盘结牢固,土壤结构坚实粘重,形成的空隙较少。
因此,大庆地区的石油实际渗透深度多小于胜利油田所在的黄河三角洲地区,主要是由于其石油粘度较大,大庆地区粘土土壤类型渗透很低及植被较好所致。
此外,区域内土体中其他污染物的情况如下:
Cr含量以东营市东侧、河口西侧一带明显高于其他地区(60mg/kg以上),其含量值在等值线图上表现为峰形,其他区域较为平坦。
Hg以东营东侧为最高(0.1mg/kg以上),其次为河口西侧和高清一带。
Zn含量以东营市西侧为最高(100mg/kg以上),其次为河口西侧和高清一带。
Cu含量以东营市东侧、河口西侧及高清一带较高(25mg/kg以上),河口东侧一带较低。
Pb含量以东营市及其北侧最高(15mg/kg以上),其次为河口西侧和滨州南侧一带,其他地区较为平坦。
Ni含量以东营市东侧为最高(48mg/kg),其次为河口西侧(42mg/kg以上),其他地区较低。
表4-7 调查区域测值统计表Tab.4-7 Statistics of analysed parameters in the survey area(mg/kg)
表4-8 三种土壤测值比较Tab.4-8 Comparison of analysed parameters of three types of soil(mg/kg)
H. 石油及其化学物质造成土壤污染
石油开采、炼制、运输、储存以及使用过程中引起的原油落地和各种泄漏、渗漏进入土壤和水体的原油及其制品,引起的污染受到全球性关注。
当前每年世界石油产量约30×108 t,长期以来对海洋污染的严重性引人注目,但很少论及石油对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其实除采油造成的土壤污染之外,当今世界各地加油站林立,地下储油设施比比皆是,很多地下储油罐是二三十年前建造的,已超过预期使用寿命,因锈蚀而导致渗漏,使之缓慢渗入土壤,石油巨头壳牌石油公司,1993年曾调查设在英国的1100个加油站,发现其中1/3渗漏严重,已对土壤和地下水造成污染;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环保局对21万个加油站进行调查,发现其中40%有渗漏现象;1998年再次调查,发现10万个加油站存在渗漏现象,其中1.8万个已对地下水造成污染。在哈萨克斯坦的塞米巴拉舍斯克一座军用机场下面蓄水层里由渗漏汇集了6460 t煤油,严重威胁着本地区的供水。我国的加油站建设较晚,但渗漏报道仍然常见。北京的安家楼和六里桥加油站渗漏已造成污染水源。此外使用过程的渗漏也是不可忽视的环节。原苏联在匈牙利驻军营地根据地球物理探测结果证明石油严重污染地下水和土壤。
与石油相关的化工产品近10万种,如苯、甲苯、氯乙烯、三氯乙醛,已构成美国土壤及地下水最常见的污染物。
石油产品与化学制剂渗入土壤之后,常与细菌作用发生转化,如柴油(C12-C18)的高分子重烃与细菌作用向轻烃转化,变得易挥发。三氯乙醛与土壤细菌作用三五天后转化为三氯乙酸是一种脂肪酸,易溶于水,通过根部进入植物体内,使植物枯萎。
I. 泥土是什么泥土中有石油吗如题 谢谢了
将“石油”换成“水份”就对了。泥土就是风化了的岩石,经千百万年形成的。泥土中或多或少含有水份,这是各种植物生长的基础。在油田深处的泥土中,会含有石油。
J. 石油在什么地方盛产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形成石油是不是有石油的地方都有天然气呢
石油是由分子大小和化学结构不同的烃类和非烃类组成的复杂混合物,通过本章所讲述的预处理和原油蒸 馏方法,可以根据其组分沸点的差异,从原油中提炼出直馏汽油、煤油、轻重柴油及各种润滑油馏分等,这就 是原油的一次加工过程。然后将这些半成品中的一部分或大部分作为原料,进行原油二次加工,如以后章节要 介绍的催化裂化、催化重整、加氢裂化等向后延伸的炼制过程,可提高石油产品的质量和轻质油收率。
中国石油可采资源探明率为43%,尚有57%的剩余可采资源有待探明,总体属于石油勘探中等成熟阶段。但中国待探明石油资源70%以上主要分布在沙漠、黄土塬、山地等等,勘探开发难度加大,技术要求和成本费用越来越高。未来中国石油储量增长的主要领域在西部和海上。另外,南沙海域石油资源丰富,根据初步估算石油可采量约为100亿吨,其中70%在中国断续国界以内。海上油田有其特殊性,石油会在海床下流动,早开发者会得益更多。所以,中国应该尽量多开发海上油田而非陆上油田,中国应该抓紧更多的海上石油勘探。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简称中国石油集团)是一家集油气勘探开发、炼油化工、油品销售、油气储运、石油贸易、工程技术服务和石油装备制造于一体的综合性能源公司。在世界50家大石油公司中排名第7位。
中国石油集团每天为社会提供超过219万桶原油和28亿立方英尺天然气,加工原油180万桶。
2006年,中国石油集团油气投资业务扩展到全球26个国家。
http://www.cnpc.com.cn/CNPC/
~天然气公司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