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世界石油消耗量年度统计
地下储藏量和各国的备用储藏
各个不同的来源对世界上的石油储藏量的估计各不相同。2004年艾克森美孚估计世界的总储藏量为1.26兆(万亿)桶(1717亿吨),同年英国石油公司的估计为1.148兆桶(1566亿吨)。《科学》甚至估计世界总储藏量为3兆桶。今天已经确定的和使用目前的技术能够经济地开采的储藏量近年来甚至有所上涨,2004年的数据是目前最高的。由于每年的开采和勘探工作的不足,中东、东亚和南美洲的储藏量有所下降,同时非洲和欧洲的储藏量有所上升。有人预言今天的世界储藏量还仅够用50年。但由于过去就已经有过类似的预言,而且这个预言从未实现,这个数据也被人戏称为“石油常数”。2003年最大的石油储藏位于沙特阿拉伯(2627亿桶)、伊朗(1307亿桶)和伊拉克(1150亿桶),其后为阿联酋、科威特和委内瑞拉。
批评者怀疑这些数据,他们指出出于政治原因许多国家篡改它们的数据,此外许多国家虽然每年开采大量原油,但其数据始终不变,这说明这些数据已经陈旧了。有些专家认为21世纪初人类将到达哈伯特顶点,这时开采量将达到顶峰,此后开采量无法继续提高,由于供给无法满足需求,油价将高涨。
因此许多国家备有短期的储藏来防止短期供不应求导致的危机。欧洲联盟的国家必须拥有足够90天的备用储藏。
开采状态
石油开采国家至今为止人类一共开采了约0.9兆桶石油。大多数储藏是在1960年代发现的。2005年的年开采量为304亿桶(相当于每天0.833亿桶)。
最大的石油开采国列表
资料来源:美国政府能源统计
以下排表按照2004年开采量排列:
沙特阿拉伯(OPEC)—1037万桶每日
俄罗斯—927万桶每日
美国1—869万桶每日
伊朗(OPEC)—409万桶每日
墨西哥1—383万桶每日
中国1—362万桶每日
挪威1—318万桶每日
加拿大1—314万桶每日
委内瑞拉(OPEC)1—286万桶每日
阿联酋(OPEC)—276万桶每日
科威特(OPEC)—251万桶每日
尼日尔爾利亚(OPEC)—251万桶每日
英国1—208万桶每日
伊拉克(OPEC)2—203万桶每日
1这些国家已过开发顶峰期
2伊拉克虽然属于石油输出国组织,但从1998年开始其开发量不包括在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开发量中
石油出口国家以下列表是按照2003年石油出口量排列的:
沙特阿拉伯(OPEC)
俄罗斯
挪威
伊朗(OPEC)
阿联酋(OPEC)
委内瑞拉(OPEC)
科威特(OPEC)
尼日尔爾利亚(OPEC)
墨西哥
阿尔及利亚(OPEC)
利比亚(OPEC)
消费
石油进口国家目前全球石油平均日消耗量为约8400万桶。2003年最大的石油消耗国为美国(2010万桶每日)、中国(600万桶每日)、日本(550万桶每日)和德国(270万桶每日)。每年石油消耗量增长率为2%。
工业国家的人均石油消耗量比发展中国家的人均石油消耗量要高得多。2003年美国年人均石油消耗量为26桶,德国为11.7桶,中国为1.7桶,印度为0.8桶,孟加拉国只有0.2桶。
㈡ 各国人均汽油消耗量
如下:
1、美国
截止2018年最新数据显示,美国石油消费量约2049万桶/天,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是全球最大石油消耗国。美国无论是在石油供给量或是消费量中,都占据着最大的一角,它不仅是当今世界最大的石油生产国,更是当今世界最大的石油消费国。
2、中国
中国2018年石油消费量约为1302万桶/天,由于经济的飞速增长,中国已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耗国,并仅次于美国。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中国经济的稳步增长,中国是世界上石油消费增量最多的国家,是世界石油消费增量的10倍。
3、印度
印度2018年石油消费量为477万桶/天。印度是世界上的第二大人口大国,人口占世界的1/6,随着近年来印度加快工业化的发展,其石油消费量已位于世界的第三名。
4、日本
日本当前石油消费量大约为440万桶/天。日本是一个自然资源比较匮乏的国家,因此其石油是极度依赖进口的。由于日本经济发展稳定,所以对石油的需求也是比较稳定的。
5、俄罗斯
俄罗斯当前石油消费量大约为320万桶/天。俄罗斯是石油及天然气的生产和出口大国,虽然俄罗斯的经济离不开能源出口,但是其国内的能源消耗需求也是较大的。
以上就是现在世界上对石油消耗量最大的五个国家;其中我国和美国过是每天过千万桶级的消耗量。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如果没有了石油,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很脏。我们用的清洁用品很多都是石油制品,如洗涤剂、洗发水、沐浴乳、肥皂等等,里面都含有石油的衍生物。而我国是工业大国、制造业大国、日用品消耗大国,因此,国际能源署表示,中国将在20年内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石油消费国。
㈢ 印度石油公司的历史发展
进入70年代以后,在前苏联政府和其它外国公司的帮助下,印度石油与天然气委员会在印度沿海发现了几处重要油气田,从而使其国内石油供应有所增加。1973 年石油危机爆发以后,印度石油公司在印度经济生活中的作用迅速上升。公司这时也开始从沙特阿拉伯、伊拉克、科威特等国进口石油。与此同时,印度决定将该国其余油厂国有化,于1976年接管了位于Bombay的缅甸壳牌炼油公司和位于Vizagapatnam的卡尔蒂克斯炼油厂(将其并入印度斯坦石油公司。该公司原为印度政府与埃索石油公司合资企业。)1981年,印度石油公司又从阿萨姆石油公司接管了部分炼油与销售业务。80年代末期,印度的石油消费继续以每年8%的速度递增。
90年代的石油市场,更加变幻莫测,其油价与世界的政治形式紧密相连。但公司始终“咬定青山不放松”,为印度的石油工业作出巨大贡献。同时,公司大力开展多元化经营,大力向国际贸易发展。
㈣ 印度是石油大国吗
是。
印度国土面积很大,但是是石油进口大国。在双边贸易中,印度购买价格高的美国工业产品,估计发展前景有限,农产品价格低,美国也扭转不了多少逆差,况且印度也是个农产品出口大国,进口幅度有限。
印度人口多,经济发展也迅猛,它现在是世界第三大石油进口国和消费国。2020年,虽然疫情严重,各种封锁隔离,影响石油消耗,印度石油消费总量下降了10%以上,最终达到1.934亿吨。
美国现在是石油净出口国,2020年净出口量为平均75.1万桶/日。如果按照9月22日美国纽约原油交易所价格72.23美元/桶算,一年出口额刚好平抑逆差。
石油消费伴随印度经济发展,不断增加。美国能说服乌克兰,波兰进口自己的液化天然气,而减少进口旁边俄罗斯廉价油气,如今印美贸易逆差过大,这将是美国减少逆差很重要的一个办法。
㈤ 世界石油供需现状与趋势
1、全球石油储量充足
石油作为非可再生资源,其储量十分有限。当前,全球石油开发能力不断提高,根据BP公司发布的《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21》数据,2012-2020年,全球石油探明储量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但整体储量变化并不明显。2020年,全球石油探明储量为17324亿桶,与2012年相比仅上升了2.81%,但总体来说储量较为充足。
综合来看,全球石油储量充足,2020年受疫情影响产量、消费量均有下降。预计未来随着全球疫情好转,全球石油产销量将恢复增长。
—— 更多行业相关数据请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石油化工产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㈥ 印度石油的公司发展历程
印度石油公司的前身是印度政府于1958年成立的印度炼油有限公司 。1959年,印度政府成立印度石油公司,主要目标是为印度国营企业提供石油产品并销售国营炼油企业的产品。1961年以后,标准-真空石油公司和壳牌石油公司为将印度石油有限公司挤出市场而挑起了价格战,但印度石油公司在政府的支持下打败了外国石油公司并脱颖而出,成为印度主要的石油有限公司合并成立印度石油公司。随着印度的迅速工业化,石油进口越来越多,国家外汇也有相当一部分被石油进口所吸收。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宣布禁止私营公司进口石油以及石油产品,从而非正式地给予印度石油公司以石油进口垄断权。到60年代中期,印度政府修改了政策,又开始允许外国石油公司扩大生产能力,印度石油公司也与各大石油公司达成换货协议,以便促进精炼石油产品的销售。
进入70年代以后,在前苏联政府和其它外国公司的帮助下,印度石油与天然气委员会在印度沿海发现了几处重要油气田,从而使其国内石油供应有所增加。1973年石油危机爆发以后,印度石油公司在印度经济生活中的作用迅速上升。公司这时也开始从沙特阿拉伯、伊拉克、科威特等国进口石油。与此同时,印度决定将该国其余油厂国有化,于1976年接管了位于Bombay的缅甸壳牌炼油公司和位于Vizagapatnam的卡尔蒂克斯炼油厂(将其并入印度斯坦石油公司。该公司原为印度政府与埃索石油公司合资企业。)1981年,印度石油公司又从阿萨姆石油公司接管了部分炼油与销售业务。80年代末期,印度的石油消费继续以每年8%的速度递增。
90年代的石油市场,更加变幻莫测,其油价与世界的政治形式紧密相连。但公司始终“咬定青山不放松”,为印度的石油工业作出巨大贡献。同时,公司大力开展多元化经营,大力向国际贸易发展。
德干高原位于印度半岛上,地势西高东低,平均海拔600~800m,高原东西两侧为高度不大的东高止山和两高止山,两山之间的高原面久经侵蚀,支离破碎,多残丘、地垒和地沟。高原地质年代古老,是寒武纪古陆块,在第三纪喜马拉雅运动时,被抬升为一些断块台地、谷地和丘陵经过长期的风化剥蚀作用,地势比较平坦,利于农耕,在高原地区,因古代有大规模的玄武岩喷发,经过风化形肥沃的黑土,适宜种植棉,又称为黑棉土,是印度重要的棉花产区。在中南部地区,降水较少,是印度旱作——花生、玉米的产地,高原的东北部是印度的主要矿产区,矿产资源有铁矿、锰矿、煤、云母等矿。铁矿石大量出口日本等国家。
印度半岛的主体。为波状起伏的广大高原,平均海拔450—900米。西高东低,发源于高原上的各大河流,东流入孟加拉湾,把高原切割破碎,形成大小不一的东西走向的丘陵山地、河谷平原和盆地。高原西部被覆大面积的厚层玄武岩层,风化层保水性能良好,宜于植棉、粟等作物。
南亚印度半岛的内陆部分。位于印度南部。属前寒武纪的古老台地。海拔 600 米左右,地势西高东低,北宽南窄,呈倒三角形从亚洲大陆南伸入印度洋。高原东缘是东高止山脉,西缘是西高止山脉,两山之间的高原面久经侵蚀,支离破碎,多残丘、地垒和地沟。西北部约占高原面1/3的广大地区为熔岩所覆盖。属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其中云母储存量居世界首位。
㈦ 印度有石油资源吗
有石油资源,印度矿产资源丰富,铝土储量和煤产量均占世界第五位,云母出口量占世界出口量的60%。截至1996年底,印度主要资源可采储量估计为:煤463.89亿吨(不含焦煤),铁矿石97.54亿吨,铝土22.53亿吨,黄金86吨,石油8.96亿吨。
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也是金砖国家之一,印度经济产业多元化,涵盖农业、手工艺、纺织以至服务业。
(7)印度石油每年消费多少扩展阅读
气候特征:
印度全境炎热,大部分属于热带季风气候,而印度西部的塔尔沙漠则是热带沙漠气候。夏天时有较明显的季风,冬天则较无明显的季风。
石油燃料是用量最大的油品。按其用途和使用范围可以分为如下五种:
1、点燃式发动机燃料有航空汽油、车用汽油等。
2、喷气式发动机燃料(喷气燃料) 有航空煤油。
3、压燃式发动机燃料(柴油机燃料) 有高速、中速、低速柴油。
4、液化石油气燃料即液态烃。
5、锅炉燃料有炉用燃料油和船舶用燃料油。
㈧ 高昂的石油和汽油价格导致的经济困境是什么
石油和其他商品价格的陡涨加大了通货膨胀,而且开始令决策者感到焦虑。商品量太少,人们持币观望,这样就导致石油美元的再循环难以进行。通货膨胀不仅在影响着关键货币指征,而且也在影响着全世界消费者的衣食住行。许多国家消费者的非理智行为不断增加。
在OECD成员的驾车人中,对通货膨胀的各种警觉也在增加,那里的消费者也正在承受着油价上涨的猛烈冲击。石油产品随处可见,但人们的腰包却瘪了,无力延续以往的消费习惯。在美国,运动型大功率轿车的销售已近停滞,小轿车的制造商正将自己的产品转向小型化和高效节能型。在美国,人们对汽油的需求与油价增长密不可分。无可否认的是:人们不得不面对生活方式突然改变的痛苦。与其排队等候加油还不如买一辆小型且节油高效的小汽车,专业驾驶员、渔工和其他以运输燃料为生的人们正在敦促政府通过减少对石油产品的沉重捐税来缓解高油价所造成的冲击。在欧洲,高额的石油产品税压制了人们的需求,并迫使人们努力提高燃油的利用效率。在过去的十年里,与收入相比,油价依然是适中的,一个国家接着一个国家争相提高自己的税率,进而导致能源的消费更加昂贵。原油的价格一般不足最终使用油价的一半。环境税、消费税、(货物)供给税、增值税构成了其他部分。虽然油价的上涨最初是由税收的缓冲措施得到了缓解,但高额税和原材料的高成本两种因素加在一起导致了当前加油站零售油价的暴涨。欧洲的经济增长已趋停滞,与此同时,物价上涨,失业率增长,在普通的欧洲人心中,已对未来失去了信心。在夏季到来之前,石油危机和信贷危机的冲击并没有给消费者造成太大的冲击,但旅游观光业却可能遭受重创,一些行业对它们所能承受的价格上涨已经达到了极限。
汽油价格:几乎完全取决于政府的政策资料来源:Roger Bezdek博士,华盛顿(《世界石油》,2008年8月)。。无论产自世界何地,汽油的成本都大致相同,而零售的成本则会有所不同,一些国家的政府为油品进行补贴,而另一些国家的政府则会为石油产品征收重税。在许多产油国中,汽油的价格十分低廉(在委内瑞拉,每加仑汽油仅为12美分,沙特阿拉伯为45美分/加仑)。因此,许多政府在从公开市场出售的汽油获利之前就会将这些钱预支,使它们的国民感到幸福并推动国家的独立事业。许多分析家认为,补贴正在促使这些国家的需求变得毫无拘束,进而抬高了全球的油价。在美国,联邦政府对石油征收的税为每加仑18美分,与国际标准相比是非常低的。近年来,这些相对较低的石油税使得美国人难以面对油价从1美元/加仑到3美元/加仑的暴涨。
航空燃油成本造成的空中困境(以美国为例)。2007年,对于那些在美国飞来飞去的人们来说,油价飞涨可不是个好消息,这已成为航空工业的一场灾难。然而,通常情况下,人们并不善于评价某些事情真正的糟糕程度以及形势如何快速而急剧变糟,或者去判识关于航空经济学的谎言以及包括有航空工业重大重建工作和联邦政府可能会重新修订法律等消息。航空燃油价格的增长远快于油价的增长,前者在近5年中翻了3倍。2002年,美国的航空工业为航空燃油支付了130亿美元;2008年,美国航空业为航空燃油所支付的费用将达610亿美元。从历史上看,航空燃油的成本占到了总运营费中的15%~18%,远远比不上人员费用——它占到了总运营费的25%~30%。2006年,航空燃油费首次超过了人员的费用。2007年,航空燃油费达到了航线总运营成本的34%,是历史平均值的两倍之多。2008年,燃油成本达到了航线运营总成本中的40%~50%,而一些航线上的燃油成本将达总运营成本中的一半以上。目前,美国的航空工业在大量损失金钱,为降低成本,减少资本支出,即使付出了很大努力,却依然无法扭转下滑的颓势。在极少数情况下,即使有些航空公司拥有一种商业运行模式,也不会太多,利用这类模式,可以允许它们在任何现行的和预测的油价上获利。
它能恶劣到什么程度?考虑一下当今航空业的困境吧:在美国境内,有400多个机场都被迫减少了飞行架次,有30多个城市的飞机全被取消,200多架飞机在地上“趴窝”,10条航线上已经取消了头等舱的服务,包括所有主要的运输工具。在这种负面影响下,“潜在而严重的经济损失”会导致燃油价格连攀新高。
“航空工业正在进行着近乎疯狂的涨价,费用增加了,但服务和能力却减少了。2008年,全球的航空业可能会损失52亿美元。”
航空运输协会预计,2008年(夏季)进行空中旅行的人数将比2007年减少270万人。由于疯狂飙升的燃油价格(这是有史以来的最高价),预计美国航空业将损失130亿美元。2008年1月和3月,美国有8条航线停飞,一些航线上的机票价比2007年的同期上涨了3~4倍。托运行李的费用现在都比所预期的更为标准规范。一些航线上已经对软饮料、椒盐饼和水进行收费;一些航线目前已对内部坐席间的纵直通道座位、靠窗的座位和紧急出口的通道处座位等加收费用;许多航线通过从机舱内撤除杂志、枕头、毛毯等物品,使用较轻的饮料推车、盆子和用具等来减轻重量;还有一些航线甚至减少飞机所携带的冲洗厕所的用水。
一些航空公司使出浑身解数,新手段层出不穷,甚至正在考虑对每位飞机乘客按体重收费。而实际上,早在20世纪早期就有一些航空公司采用了这种方法。
经济发展与“高标准的生活”生活标准取决于能够为人们提供的货物的质量和数量、服务以及在一个区域内为用户派送的方式和服务条件。这种标准的计量一般包括收入的不均等、贫困率(即通货膨胀的调节)和人均收入。其他一些评价条件有健康保障的程度与质量、教育标准和社会权利等。评估的实例包括某些特定的物资(如每千人中的电冰箱拥有量)、健康状况(如生活要求),以及人们在自己生活所在地的安全保障。一个“标准”的理念可能会与生活质量有关,这不仅涵盖了物质生活标准,而且也包含了一些与人类生活相关的无形的内容,如闲暇、安全、艺术、社会生活、精神健康、环境质量等。测量良好生活标准更为复杂的意义必须能够用于评价,而这些标准的政治色彩非常浓重,因此也是有争议的。即使在具有相似的物质生活标准的两个国家或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生活质量的因素也可能对于某个人或团体的吸引力并不尽然。然而,即使用平均数据进行生活物质标准比较时,也会存在一些问题,与之相反的是采用比例帕累托指数(Pareto index)的分析(即对收入多少和财富分布的分析)。生活标准因此可能就是以收入为主要目标评价的,如一些拥有极其富有的上层阶级的小国,一些拥有极其贫困阶层的大国,收入对于它们就可能具有更强的意义,即使那些国家的绝大多数人们的“生活标准”较低。这反映着对贫穷评估的问题,这也具有比较的性质。这也展示了收入的分布能够掩盖实际的生活标准。在评估生活标准之前,会考虑到多种因素。一些因素是国内生产总值、人均收入、人口数量、基本建设的发展、稳定性(政治与社会稳定)以及许多其他指标。之间的对比。世界人口是指在一个给定的时间内,地球上生活着的人类的总数。2008年,世界人口已达67亿。在当前的人口规划中,全球人口数量将继续以20世纪之前从未出现过的速度增加。虽然自从人口增长的峰值出现以来,这种增长的速度已经减半。这一增长峰值出现在1963年,为每年2.2%。若按目前的增长轨迹发展,到2042年,全球人口将会达到90亿,见下表。
全球人口分布
㈨ 印度石油工业概况是什么
1990—2003年,世界初级能源消费从81.17亿吨当量增长为97.41亿吨油当量,年均增长1.4%,同期印度初级能源消费从1.93亿吨增长为3.45亿吨油当量,年均增长4.6%。印度在世界初级能源消费中所占的比例从1990年的2.38%跃升至3.54%,从而成为仅次于美国、中国、俄罗斯、日本之后的第五大消费国。
2003年印度初级能源消费中,煤炭、石油、天然气、水力和核电的比例分别为53.4%、32.8%、7.8%、4.5%、1.2%。印度的煤炭资源较为丰富,基本能够实现自给,但石油资源较为短缺,必须依赖进口。2003年印度原油消费1.13亿吨,国内生产3670万吨,进口8200万吨,进口石油所占的比例超过70%。
20世纪80年代初石油产量年平均达600万吨,1992年达1500万吨,1985年印度石油需求量为5000万吨,国内产量2000万吨,进口石油约占60%,1985年后,加大了海上石油开采力度,进口总量逐年减少,目前已减少到20%左右。
印度政府对海上油田开发总投资约200亿卢比,油气开采累计为印度政府增加了8000亿卢比以上的财政收入。在1985—1990年第七个5年计划期间,印度政府给石油工业投资300亿美元,将年炼油能力提高到5000万吨。
海上油气开采促进了印度海洋技术的发展,在近海油气服务方面,一段时间印度在采油平台、供应船、动力定位船、检修平台的潜器等全部从国外引进,现除动力定位船、潜器之外,印度已能制造供应船、货驳船、吊驳船等设施设备。
印度大部分的石油勘探和生产由石油与天然气委员会承担,印度石油公司也负责印度东北部的石油勘探和生产,该公司以前是缅甸石油公司的伙伴。印度原先不允许国际石油公司在印度石油勘探和生产方面扮演重要角色,但现在情况已经有所变化。印度政府已开放陆上和近海地区,以便让国际石油大公司投标。
外国石油公司参与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当时,印度邀请一些海外石油公司帮助其寻找石油。1979年,在孟买高地附近的区域,同雪佛龙国际公司签订了一项勘探合同。但是此合同未取得结果,该公司蒙受了约3000万美元的损失。第二和第三轮投标也令人失望,没有发现碳氢化合物,据说损失约1亿美元。在第四轮投标中,得到了一些令人鼓舞的响应。于是印度政府同美国、荷兰及印度国内的一些集团公司签订了5项合同。1993年又先后进行了第五轮和第六轮投标,接着于1994年进行了第七轮投标。但投标者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是,缺乏充分的地震数据。为此,印度政府邀请了一些私营公司进行地理测量。印度政府还提供一些中小型油田和天然气供私营公司开发。国际金融公司已经同意为这些计划中的一些项目提供35%的开发费用。
从20世纪70年代初到1990年,印度的石油产量不断上升。1971—1993年的平均产量为每年1900万吨。1990年之后,产量开始下降。1994年产量为1540万吨,这是连续第3年下降,1992年和1993年分别下降11%和16%,但孟买高地的产量仍占原油总产量的近60%。
1975年孟买高地油田的发现,以及近海石油生产的开始,使印度当时在石油方面可以达到自给。但是过度开采导致一些油田的严重损坏,最终使大量油井关闭,产量下降。1993年,原油总产量下降了11%,这主要是由于阿鲁纳恰尔邦的产量减少。但在1990—1993年连续4年产量下降后,1994年石油生产稍有改善。在印度的南部沿海地区,人们也认为具有近海石油生产的美好前景。1994年,在克里希纳—戈达瓦里地带内,在拉瓦油田的两口油井开始产油。这些油井的目标是每年生产40万吨原油。也是在1994年,在孟买高地的两口近海油井开始启动,目标是每年生产797万吨原油。在同一地区的尼拉姆油田,那里有多达6300万吨的石油储量。
自1986年以来,印度的石油进口量不断增加,从1986年的1400万吨增加到1994年的3050万吨,每年平均增长率为21%。进口量的增加,主要是因为国内石油生产量下降所致。1990—1993年的进口量每年增加19%,而国内生产则下降10%,据印度一份官方报告称,1994—1995年,原油进口量估计为2400万吨,其中1600万吨是根据定期合同进口的,800万吨则从现货市场上取得。印度分别同沙特阿拉伯签订了进口600万吨原油的定期合同,同科威特签订了进口450万吨原油的合同,同伊朗与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分别签订了进口300万吨和200万吨原油的合同。
在70—90年代中,印度石油产品的生产和消耗不断上升,1971年生产约1700万吨,1994年上升到约5100万吨。这种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印度比较先进的炼油能力。1993年石油产品的产量为5040万吨,比1992年增长了4.2%,这种增长,主要归因于生产结构的调整,从而导致了生产能力最大限度的利用。
在印度的石油产品中,柴油占总产量的53%以上,而轻油和重油的比例分别为20% 和27%,随着对柴油需求量的增加,炼油厂已调整了它们的产品结构,以获得更多的柴油。1993年,柴油、轻油、重油的产量分别为2700万吨、1000万吨、134万吨。1991—1993年,这3种油产量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0.2%、-0.16%和4.33%。
在70年代和80年代,石油产品的消耗平均年增长率约6%,但1991—1994年下降到3%。石油产品的消耗量,1971年为1910万吨、1981年3230万吨,1991年5770万吨,1994年达到6330万吨。柴油的消耗量,1986年约2400万吨,1994年达到3800万吨。高速柴油和煤油是两种最重要的柴油产品,它们保持最高的消耗量。1994年高速柴油和煤油的总消耗量为3450万吨,其中仅高速柴油的消耗量为2580万吨。轻油的消耗量从1986年的680万吨增加到1994年的1050万吨。车用汽油、液化石油气、石脑油是轻油中最重要的产品。1993年,液化石油气和车用汽油的消耗量分别增加了8%和6%。国内部门消耗的液化石油气占总消耗量的85%,而且这方面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加。
重油的消耗量,1986年达1020万吨,1994年为1200万吨。但在90年代,其消耗量略有下降。这种下降是由于燃料油的消耗量较低导致的。肥料和化学工业是燃料油的主要消耗者。1992—1993年,含磷化肥的产量下降了22%。在第八个经济计划期间,对石油产品的需求估计每年增加6.8%,1996—1997年每年8000万吨左右。有人建议本国供应其中大部分需求,另外的进口弥补。印度石油产品的国内销售由4家公司进行,它们是:印度石油公司、伯哈拉特石油公司、印度斯坦石油公司、印缅石油公司。国营石油公司占润滑油市场的85%。许多跨国公司,如ELF公司、卡尔特公司、壳牌石油公司、莫比尔公司等,已同一些国营石油公司合资,利用已有的市场网络。私营部门也可以在炼油工业投资。
天然气在印度一次能源(指商品能源)消费量中所占比重很小,1991年仅为2%(世界平均水平为20%)。如果把木柴、农业废料和畜力等传统能源(传统能源占总能源消费量的35%)也加入计算,天然气所占比重就更小。和大多数国家一样,印度的天然气工业是由国家控制的公司经营的,大约90%的天然气为印度石油公司(Oil India Ltd)和石油天然气委员会(Oil and Natural Gas Commission)所生产,是印度最大的公司之一。印度石油公司是印度第一家生产和供应天然气的公司,但其作业仅集中在一个地区生产。
1987/1988财政年度以前,印度生产的天然气主要是伴生气,从1988/1989年度起才有大量非伴生气,即游离气投入生产。各产区生产的天然气组分不同,但甲烷均在80%以上。各产区的天然气,不仅探明储量、生产水平、利用状况和政府政策有显着不同,而且在不同时期,对不同类型消费者的价格亦有巨大差异。
印度的天然气用户可分两类:约定用户和临时用户。天然气生产者通常与前者签订有中期合同,保证最低供应量。有多余的天然气则供应后者。由于各地区天然气储量、伴生气在产量中所占的比例、需求量、用户数量、基础设施等的不同,因而天然气产量和利用率也不同。
印度的天然气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比例甚小。1988年的产量大约为1100万吨油当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0.7%。但印度的天然气产量增长幅度比其他能源大。20世纪80年代,天然气产量的年增长率约为19%,而原油仅为10%。不过,天然气是在80年代末才开始加速生产的,而在70年代,其年增长率只有5%。1987年以前,印度生产的天然气大部分为伴生气。70年代初,天然气利用量大约仅占天然气总量的50%。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有所改善,利用率提高到60%。自1986年起,利用率进一步提高到70%,相当于大多数欧佩克国家的水平。
三个主要天然气产区,即阿萨姆邦、古吉拉特邦、孟买高地(海上),1988/1989财政年度的产量在印度天然气总产量中所占的比重分别为17%、10%、73%。
印度的天然气价格一直很低。60年代初印度石油公司开始生产天然气时,几乎找不到天然气买主。因此当时仅以每千立方米8.83卢比(约合1美元)的低价向一家国营电力局和另外几家用户供气。后来又以每千立方米42.38卢比的价格向一家化肥公司供气。这种价格一直延续到70年代中期原油价格暴涨时。1974年1月,出售给电厂的天然气价格升至每千立方米35.31卢比,1976年1月又提高到70.63卢比。出售给化肥公司的天然气从1975年1月起上升至每千立方米150.06卢比。油气委员会在古吉拉特邦销售的天然气的价格则高一些。
历史上,印度的天然气价格,在不同的地区有很大区别,对不同用户也相差甚远。由于没有统一的价格体系,天然气生产者不得不与消费者逐个谈判,以确定价格。而这样,往往引起纠纷。鉴于这个原因,印度政府制定了统一的天然气价格体系,并从1987年开始执行。统一价格体系的基价以南部地区天然气的生产成本为基础。南部地区是一个新开发的天然气产区,因此其成本可被视为长期边际成本。此外南部地区生产的天然气为非伴生气,因此价格中可包含全部勘探、开发和设备成本。根据这个原则,在登陆点的海上天然气价格和陆上天然气价格定为每千立方米1400卢比,其中不包括运输费用。加上运输费用,HBJ管道沿线的天然气价格为2250卢比。这一基价适用于热值为每千立方米8500~10000千卡的天然气。价格中不包括各项税收。
2001年3月印度政府制定了《2025年印度油气发展规划》。这一远景规划制定了未来25年印度在油气领域政策的基本框架。文件中也明确指出了为实现远景目标而采取的中长期措施。
规划指出,油气勘探开发部门在以下方面负有重大责任:加强已勘探盆地的油气勘探开发,加强对未勘探各地质盆地的勘探力度,提高已探明储量的开发效率,努力进行技术创新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研究与开发。
过去,印度的石油勘探工作主要由上游国家石油公司,如印度国家石油公司、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和印度石油有限公司在政府授权控制的各自区域内进行。从1993年开始,为使私营企业、印度与外商合资企业以及国家石油公司进行有效勘探,印度政府开放了石油勘探区。到2005年印度25%以上的沉积盆地可望得到勘探。
印度石油天然气总公司计划投资3亿美元来提高大型老油田的采收率。在优先实施该计划的油田中包括位于西海岸的巨大的孟买高地油田,已于2001年1月开始实施。印度的上游石油公司为那些愿意与印度携手康德油气勘探、提高印度本国油气产量的国际投资者提供了多种机会和广阔空间。不过,国营石油公司在印度油气工业一直居于主导地位,在印度的经济发展和能源供应,尤其油气供应与安全方面,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起着关键性作用。
不仅招商引资,而且印度政府还要扩大在海外的石油权益,印度政府一贯鼓励国营和私有石油公司参与海外石油勘探开发。印度曾与俄国M/s Roseneft签订了一个长期协议,涉足库页岛和越南一个海上气田。
这些年来,印度的石油天然气及石油产品市场逐步开放,以便更好地满足国内需求量,解决能源问题。同时印度的能源企业也会积极向海外扩张,在国际市场中谋求一席之地。
㈩ 什么是石油消耗率
石油消耗率——工业化工业化是社会与经济转变的一个过程。在此过程中,人类社会完成了从前工业化社会进入工业化社会的转变。这是更广义上的现代化进程的一部分构成,在此进程中,社会转型、经济发展与科技创新密切相关,特别是大规模的能源与冶金学生产的发展。工业化也会引起一些哲学观念的改变,那些国家的人民所获得的自然资源比例也不同。已有许多文献描述了进入工业化的相关因素。由研究人员所确定的关键性正面因素有合适的、针对工业与商业的政治—法律环境,丰富的各种自然资源,相对低廉而充足的供应以及技术娴熟且适应性强的劳动力。与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是拥有已经发展了的和正在发展的工业基础的国家,人类发展指数(Human Development Index,HDI)和人均收入不断变化,但所有这些都处在经济发展的阶段。应认识到,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发达程度与发达国家相差无几,所以并不能将所有国家归类于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名下。一些发展中国家多年来一直保持着经济的持续增长并展现出良好的经济潜力,它们被定义为大型新兴的市场(Big Emerging Market,BEM),它们包括:阿根廷、秘鲁、中国、埃及、印度、印度尼西亚、墨西哥、波兰、俄罗斯、南非、韩国和土耳其。
人们在消费石油时,一直在关注着石油需求的峰值以及这种需求的增长情况。1994—2006年间,全球石油需求的平均增长率为每年1.76%,2003—2004年出现需求高峰,达到3.4%。需求量增加最大的地区是发展中国家。据预计,到2030年,全球石油需求量的增长率将在2006年的水平上增加37%,石油需求量会从2006年的8600万桶/日(1370万立方米)增至2030年的1.18亿桶/日1880万,需求量增加主要在交通运输行业。随着国家的发展、工业化进展、城市化的加速以及对更高的生活标准的追求,都加速了能源的消费,其中绝大部分所需能源为石油,中国和印度这些经济高速发展的国家正在迅速成为石油消费大国。预计到2020年,印度的原油进口量将在2005年的水平上增加三倍之多,达到每天500万桶。能源需求主要分布在四个领域中:交通运输业、民用、商用和工业部门。一般来说,石油需求的最高年增长量出现在交通运输业,即由内燃式发动机驱动的私人小汽车的新增长点。在中国和印度,从2001年到2025年间,小汽车与卡车的增加将导致石油的消费增长率高达75%。随着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对石油的需求量就会更多,而交通领域的石油消耗率也会达到最高值,这一比值占到了2006年美国的石油总消耗量的68.9%和全球石油消费量的55%。因此,交通领域对于缓解用油高峰就表现出特别的兴趣。近年来,消费者的能源消耗量迅速增加,而他们的税后收入在过去的25年中也得到了明显的增加。2007年第三季度,消费者在能源方面的花费约占自己税后收入中的5.7%。
2007年,平均而言,消费者花费在能源需求方面的费用(税后)比1981年的8.2%减少了2.5%。而正是1981年,消费者在能源消费中的花费达到了近50年以来的最大值。除了受到石油价格与税后收入改变的影响之外,消费者对石油的需求改变也反映着其他因素,包括为房间供热油料需求量的下降、房间取暖设施与汽车燃料利用率改变。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后期,上述领域已经发生了重大改变:主要表现在汽车行驶里程的变化。
2007年度统计意义上的全球人均GDP。本书根据人均GDP值(名义上的)列出了全球三类国家的名单,每个国家按照一个给定的年份列出了所有最终产品及所相关的服务,然后,按人均进行统计。下图并没有描述不同国家之间的人均生活成本,因此,每年的统计结果就会发生巨大变动,这取决于各国的货币兑换的汇率波动。这些波动可能使一个国家的地位发生变化,即使这些国家的居民生活标准并没有或仅仅发生了较小的改变。所以,对此应谨慎使用国家财富的比较方法,人们常用平均购买力(指价格、汇率、工资等方面的平均值,缩写PPP)为基础进行比较,用来评估不同国家的生活成本[参见根据人均GDP(PPP)所列出的国家名单]。PPP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排除汇率转化问题,但它本身也有缺陷。它没能反映国际交易中的经济产出价值,而且与人均GDP相比,PPP的估计成分更多一些。一幅完整的人均PPP图远不如人均GDP图传阅得广泛。在用这两种图进行两个国家的财富比较时,须格外谨慎。人们往往希望根据此图标出全球最佳状况来表示对某个国家的崇尚,并以此鄙视甚至诋毁其他国家。这可能会产生完全不同的结果,但两个经济体之间令人信服的比较就应该用两国的分类等级进行,即用经济数据进行比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一栏包括了其成员(加上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在2007—2008年的预算数据。这些数据是可以获得的。“WB”列包括来自世界银行的关于2006—2007年的数据。“CIA”列包括World FactbookWorld Factbook(ISSN1553-8133;又名CIA World Factbook)是《CIA世界各国概况》,其中提供了关于世界各国的概况资料。World Factbook用2~3页总结了266个得到美国承认的国家、附属国和世界一些地区的人口统计、地理、通信、政府、经济与军事信息。World Factbook是由CIA为美国政府的官方机构准备的,它的报道范围和内容都是为适合美国官员而设计的。然而,本书也常常会被用作学生论文、网络和非政府出版物的信息来源。提供的2007—2008年间的数据,由美国中央情报局(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在2008年3月6日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