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石油在地底下是流动的么油田在地底下是相通的么
石油的分布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
第一点,有些油是分布在裂缝中的,有些油是分布在平面上的。储油层有三个必须满足的条件:生油层、储集层、盖层,其中盖层是防止油气外泄的。所以油田并不是完全连通的,而是有一定的范围。所以要想从中沙打井到南沙,有难度啊。
第二点,石油是靠地下压力和地面压力的压差来采出的,如果地质条件不成熟,完全靠人工采油,那么成本会非常高。
第三点,因为压力的分布影响着石油的采收,所以并不是井打得越多,采得就越多。要有合理的井网密度,才能采得很多的石油。
第四点,为什么我们不急着把油全部采出来呢,这是因为采油的技术还不成熟,如果我们在这时候就采油,那么很有可能就毁坏了地层,也不能把油全部采出,以后还想进行二次开采,那么成本就相当高了。
Ⅱ 油、气、水如何分家
由于石油和天然气在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上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它们又都是由有机质在相同的条件下变成的,有人就把石油和天然气比做“双胞胎”。它们不仅从一“诞生”起就密切相处,甚至在一定的条件下还能互相溶解。此外,初生的油、气和水的关系也很密切。早在油、气还在生油母质中“孕育”时,就被水所包围,油、气生成以后,它们仍然保持着“密切”的关系。有的气溶解在油中,有的气溶解在水中;有的气成微小的气泡分散在水中,油也呈分散的小滴、薄膜混杂在水中;有时,在微小的气泡中含有油,在分散的油滴或薄膜中也溶解有气。
在压力和毛细管力的作用下,刚进入储层的油、气和水仍然保持着在生油层中那种相互混杂的“密切关系”,但一遇适当条件它们就要“分家”。
油、水分离 混在一起的油和水因比重不同而发生分离的现象叫重力分异。这种现象在生活中是常见的。一碗刚煮好的肉汤,由于沸腾过程中的搅拌、混合作用,水里浮着分散的油珠。静置一会后,汤面就出现了一层油膜。时间一长,汤下部就变成了几乎没有油的清水了。这是由于油和水互不相溶,而且油比水轻,总向上浮,水比油重,总向下沉的结果。这个例子说明,液体处于静止状态时最有利于重力分异;搅混得愈剧烈,分异就愈困难。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发生重力分异的原因在于一种液体对另一种液体有浮力。
油和水从生油层进入充满水的储油层后,并不是停在原地进行重力分异的。由于岩层内压力的不平衡,油和水还要继续向压力低的地方流动。油和水的重力分异就在这个流动过程中进行。在弯弯曲曲的缝缝洞洞中流动的液体运动速度很慢,搅拌作用很弱,并不妨碍油、水的重力分异,油、水在渗透性岩层中渗流得越远,分离得越彻底。
油、气分离 油、气分离和油、水分离的道理一样,由于比重不同,受浮力的作用,游离状态存在的天然气将上浮到油的上面,溶解在油和水中的天然气则只有当它从溶剂中脱出后才能和油、水发生重力分异。水能溶解的天然气不多。溶解着天然气的水进入储层后,因压力降低,能将气大部分脱出。石油溶解天然气的能力比水大得多,其溶解甲烷(CH4,天然气的一种主要成分)的能力是水的10倍。而溶解气要从油中脱出,则只有当石油的压力低于饱和压力时才行。
石油溶解天然气的能力随着压力的增大而增强,但是有一个限度。当达到这一极限后,即使压力再增加,石油也几乎无力再溶解天然气了。也就是说,石油中溶解的天然气这时已达到饱和,这个极限压力叫做饱和压力。换句话说,当石油所承受的压力高于它的饱和压力时,只要它还没有饱和,就能继续溶解天然气,而已经溶解在油中的气则不可能脱出来,当压力稍低于饱和压力时,溶解在油中的气就开始脱出。压力越低,脱出来的溶解气也越多。
储层中的压力比生油层低,有时甚至比饱和压力低。在这种条件的储层中,溶解气将从油中脱出,呈游离状态。在比较大的孔隙中,游离气和油就会发生重力分异。
油、气、水分家02油气的一次运移与二次运移
Ⅲ 石油被不断开采,留下的空隙该如何处理
自从工业革命以来,每天人类都消耗大量的化石燃料,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石油和煤炭,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随之而来的,全球平均气温不断升高,海平面逐渐升高,南北极冰川消融,是环境的不断恶化。
Ⅳ 我想知道石油的详细形成过程及原理
石油是怎样形成的?
经过长期的研究,以证明石油是由古代有机物变来的/在古老的地质年代里,古代海洋或大型湖泊里的大量生物、动植物死亡后,遗体被埋在泥沙下,在缺氧的条件下逐渐分解变化。随着地壳的升降运动,它们又被送到海底,被埋在沉积岩层里,承受高压和地热的烘烤,经过漫长的转化,最后形成了石油这种液态的碳氢化合物。
石油和天然气的化学成分,暴露了它们的来源,它们都是有机物,应
当与古代生物有关系。一部分科学家认为,油气(石油和天然气)是伴随着沉积
岩的形成而产生的。远古时期繁盛的生物制造了大量的有机物,在流水的搬运下,
大量的有机物被带到了地势低洼的湖盆或海盆里。在自然界这些巨大的水盆中,
有机物与无机的碎屑混合,并沉积在盆底。宁静的深层水体是缺乏氧气的还原环
境,有机物中的氧逐渐散失了,而碳和氢保留下来,形成了新的碳氢化合物,并
与无机碎屑共同形成了石油源岩。
在石油源岩中,油气是零散地分布的,还没有形成可以开采的油田。此时,
水盆底部的沉积物,在重力的作用下,开始下沉。在地下的压力和高温的影响下,
沉积物逐渐被压实,最终变成沉积岩。而液体的石油油滴们拒绝变成岩石,在沉
积物体积缩小的过程中,它们被挤了出来,并聚集在一处,由于密度比水还轻,
所以石油开始向上迁移。幸运的话,在岩石裂隙中穿行的石油,最终会遭遇一层
致密的岩石,比如页岩、泥岩、盐岩等,这些岩石缺少让石油通过的裂隙,拒绝
给石油发通行证,石油于是停留在致密岩层的下面,逐渐富集,形成了油田。含
有石油的岩层,叫做储集层,拒绝让石油通过的岩石,叫做盖层。如果没有盖层,
石油会上升回到地表,最终消失在地球历史的尘烟中,保留不到人类出现的时候。
我们已经在地球上发现3000种以上的碳氢化合物,石油是由其中350种左右的碳氢化合物形成的,比石油更轻的碳氢化合物则成为天然气。煤矿与石油的成因很类似,但煤是植物的化石,又是固态。
大量产生碳氢化合物的岩石即称为“石油源岩”。埋没于地中的石油源岩受到地热和压力的影响,再加上其他多种化学反应之后就产生石油,而石油积存于岩石间隙之间便形成油田。
地壳变动而石油生成
我们最近逐渐了解地球内部的变化与石油的生成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在描述此种关系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地球内部的状况。
地球的半径大约是6400公里,覆盖地球表面的地壳下方是由岩石形成厚达2900公里的“地慢”,其下方则是由金属形成的“地核”,并以大约5100公里深处分界,分为“外核”与“内核”。外核主要是由液态金属铁组成,内核则主要是固态铁。 地球表面铺满坚硬的“板 块”,厚度约有100公里,是由向上喷出的“洋脊”产生的,’在 缓缓移动到“海沟”后就沉降于 另一板块下方。 80年代后期,人们学会捕捉地震波传递到地球内部时的立体图,于是发现令人惊讶的地慢活动状况。高温又巨型的上升流“超级卷流”由地底涌上后,以蘑菇形态分别存在于夏威夷和非洲大陆正下方。此外,低温的巨型下降流“冷卷流”则以水滴形态占据亚洲大陆及南美洲大陆正下方的冷卷流似乎是沉降到地函底部。
我们现在的知道的是,地幔内部落热对流是以冷卷流向超级卷注移动的形态而形成的。此种运动不仅影响板块运动,似乎也对整个地球的地质和环境的变化产生很大的影响。
超级卷流是石油制造者?
现在全球生产的石没之中,有60%是产生了恐龙称霸地球时期所形成的石油源岩,所形成的“黑色页岩”则遍布世界各地。黑色页岩主要是由未经氧化的藻类等浮游植物遗骸堆积而成。由此可知当时必须有可让浮游植物繁殖又不会产生氧化的缺氧环境条件,大量的黑色页岩才会形成。
最近发现,石油源岩在此时代的形成似乎与超级卷流运动的活化可以促使由地下涌出的地幔物质所形成的洋脊体积增大,海面因而上升,使得较低的陆地变成浅海,而浅海则具有可当石油原料的藻类等浮游植物极易繁殖的环境。
浅海地区的藻类等浮游植物因而出现大幅增加和大量死亡的现象,周围的细菌为分解其残骸而消耗氧气,于是出现了缺氧环境。
地球温暖化也会改变深层海水的流动状况,由于高纬度地区与低纬度地区海水的温度高低不同,较低温但含有丰富氧气的高纬度地区深层海水会流向低纬度地区海洋。但地球温暖化的现象减少。氧气较少的海域因而扩大,无法氧化的浮游植物便逐渐堆积,所留下的大量有机物则形成石油源岩。
生物的演化改变了石油的性质
由于石油的原料是生物的遗骸,因此调查石油的性质便可以得知古老时期的生物演化过程和地球环境历史。
生命的演化大概有下述的过程。生命是于38亿年前诞生,并逐渐地进行演化,到了距今5亿5000万年前的古生代寒武纪时期,爆发性的演化才开始,大约4亿4500万年前,生命也登上了陆地。
4亿4000万年至4亿年前时期,石油源岩的主要成分是当时繁茂的浮游植物所形成的耐碳氢化合物。另一方面,羊齿类植物在此时期繁琐盛于海岸近处,因此以陆上植物为原料的石油源岩也出现了。
2亿9000万年前,广大的陆地普遍出现由裸子植物组成的森林,并到处形成被沼泽地包围的湖沼,藻类便在湖沼中开始繁殖。由此也产生了以藻类为原料的新种石油源岩,这也是陆上植物的繁盛促使新性质石油源岩诞生的一例。
9000万年前时期,被子植物和针叶树林开始逐渐扩张到高纬度地区和高地,因而出现以陆地木材为原料的石油源岩。另一方面,树木的树脂成为轻质原油的原料,形成新的石油源岩。针叶树林的增加竟使得木材取代了藻类,成为石油源岩的主要原料。
最近石油性质的分析技术有长足的进步,我们已逐渐可以取得有关石油原料性质,以及由热能引起的变化过程等的详细资料。由此种资料即能进一步了解原料生物遗骸逐渐堆积时的环境状况。
大约1亿7000万年到200万年前所发生的全球性规模“阿尔卑斯造山运动期”也造出了巨油田,在此时期,分布于广大范围的1亿年前前后形成的石油源岩都没入地中。现有的石油和天然气有大约3分之2就是此时期形成的。
据估计,全世界海底石油的总储量在3250亿吨,占整个地球石油储量的三分之一。而且这些石油多分布在中国近海、中东、波斯湾、墨西哥湾、西非几内亚湾和北海等浅海海底。
Ⅳ 石油开采中对人体有毒害物质最多的是什么
要开采石油,首先要找到哪儿蕴藏着石油。经过上百年的探索,人们创造出各种找油气的方法,但绝大多数油气是在沉积盆地中进行的,可以说,各种各样的沉积盆地(如我国着名的塔里木盆地、准格尔盆地、柴达木盆地、松辽盆地、渤海湾盆地等)是找油、找气的首选目的地。
在盆地内找油,首先要了解盆地的性质,从搞清盆地的基本情况入手,认识盆地的基底起伏、基底岩性、基底形成时代及发展历史等,经过一系列的地址调查等,初步确定盆地的性质。第二步就要了解盆地内的情况,认识盆地的内部构造。石油地质家经过大量的研究,利用一切高技术的手段,确定可能的生油地层、储油地层。第三步就要研究石油的地质特征,确定含油气的构造、层位,最后确定打钻井的位置。经过地质勘探和开发人员的艰苦劳动和研究,确定了打井的位置、数量和深度,钻井工人就要在定好的井位上钻井。钻井结束后,还要在井口安装一套井口设备,有很多的阀门和仪表,看上去就像一棵树,所以被人们称为“采油树”。是否能将原油从地下采到地面来,还取决于地下油层压力的大小。我国很多油田,如大庆、胜利等,很多油层的压力都很大,只要一打开采油树的阀门,地下的油气就会不停的往外喷,这就是“自喷井”。现在世界上60%—70% 的石油是靠自喷井开采出来的。
Ⅵ 石油是从地底抽出来的,会不会影响地壳运动
据国外媒体报道,沙特国家石油公司每天生产石油的能力是1000万桶。那么问题来了,沙特每年抽走这么多石油,把地底掏空了怎么办?
抽石油,导致地底掏空怎么办?
其实我们根本不必担心抽石油把地底掏空怎么办,因为石油在地底下储存时,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石油层就是由纯粹的石油组成。
虽然人们把石油抽走了,但是基质并没有被抽走,如果油井的深度不深,比如:几百米的深度,那么只靠基质支撑就可以保证上层地质不会坍塌。
但如果油井深度足够深,那么人类为了方便开采,会使用注水方式进行开采。我们知道,石油的组成部分不同,密度也不同,但大多数石油的密度都比水小,比如:海面上发生原油泄露事件时,原油都是漂浮在海面上。
所以,当油井注水时,水会下沉,促使岩石缝隙中的石油上浮,这样一来油井的深度可以大大降低。而且,即使人类抽走了油,水也可以代替油,填充在岩石的缝隙中,从而保证上方陆地不会坍塌。
Ⅶ 石油是怎样运进“油藏”的
地下一座座“天然仓库”虽然具备了储藏油、气的条件,但库里却不一定有油、气,只有当油、气被运进来后,它们才能成为油、气藏。
流体因有压力差而流动,这种现象在地下也存在。被盖层和底层所夹着的一层层渗透性岩层,就像埋在地下的一根根大管子。当“管子”两端露出口的海拔高度有差别时,管中的水就要流动。如果入口处有水源源不断地补充,岩层中的水就将源源不断地流向出口。进入储层中的油、气就在这种水动力的作用下一面渗流、一面发生重力分异,进行着二次运移。
如果进入储层的油、气只是不停地随水渗流、分离,而不能聚集、保存起来,那它们终将随水流失;或者当它们随地下水进入水平地层中停顿下来时,就分散地漂浮在岩层内的水面上,不能形成有经济价值的矿藏。要形成有经济价值的矿藏,除了要有充足的油、气来源,有倾斜或弯曲的地层帮助油、气分离,有足够的压力推动油、气渗流外,还必须有合适的地方把分散的油、气聚集、保存下来。地下“天然仓库”正是具备这种条件的好地方。
当构造运动把原来水平分布的沉积岩层弄得七翘八拱时,其中的储层也变得像弯曲的管子似的。地质工作者把那种向新地层方向凸出的褶皱叫做背斜构造。具有盖层和储层的背斜构造就是一种能够储集油、气的天然仓库。
石油是怎样运进“油藏”的02
Ⅷ 石油在地下是如何储藏的
石油首先是形成分散的油滴,随着地层不断地下降,湿度不断地升高,加之地心的引力,分散的油滴就会活跃起来,并向地心的方向游移,越往深入温度就越高,油滴可能就越发活跃,由于地层的物质结构不同,而且越往深入物质的密度越大,但地层下的沉积物有时侯颗粒较粗,颗粒间空隙较大,便形成了砂岩、砾石;有时侯颗粒较细,就形成了页岩、泥岩。在地层的压力的作用下,这些分散的油滴就会不断地顺着它们可以通行的路线行进,最后被挤进多孔的砂岩层,成为储积石油的地层;而空隙很小的页岩层,由于油滴无法挤进去,储积不了石油,就成了防止石油跑掉的“隔离层”。
又由于地壳是由密度较大的页岩——玄武岩组成,而且凸凹不平,向上突起的叫背斜构造,向下弯曲的叫向斜构造;有的岩层像馒头一样的隆起,叫穹隆构造。集合的油滴就会沿着隆坡继续前行,不断向向斜构造或穹隆构造岩层的顶部汇集,这时石油位于上部,而处在中间、下部的则是水。进入凹陷的地壳区域,这里如同一个大的脸盆,把油流汇集起来,越集越多,这里就成为储藏石油的大“仓库”了,在地质学上管它叫做“储油构造”。分散的油滴到汇集成的油流,最后都进入到大的储油“仓库”。
Ⅸ 储存石油在哪个地层 地层是什么岩石
石油是储存在石灰岩中。
长期的地质发展过程,在西亚形成了良好的储油构造。广泛分布的石灰岩有裂缝,沙岩多孔隙,有利于分散的石油流动和集中,形成广泛的储油层。上部覆盖了一层页岩、石膏、岩盐等不透水岩层,能防止石油的挥发,起了保护油层的作用;储油岩层下面,是坚硬的结晶岩基底。在强烈的地壳运动中,储油构造没有完全被破坏,所以这里的石油能很好地积聚和保存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