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原油燃点是多少
原油燃点是2-154℃(36F-310F)之间,根据纯度的不同燃点不同。原油主要成分是碳和氢两种元素,分别占83~87%和 11~14%;还有少量的硫、氧、氮和微量的 磷、砷、钾、钠、钙、镁、镍、铁、钒等元素。
比重0.78~0.97,分子量280~300,凝固点-50~24℃。原油经炼制加工可以获得各种燃料油、溶剂油、润滑油、润滑脂、石 蜡、沥青以及液化气、芳烃等产品,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燃料、原料和化工产品。
(1)石油多少度碳化扩展阅读
原油和油品储存的主要方式有散装储存和整装储存,整装储存是指以标准桶的形式储存,散装储存是指以储油罐的形式储存,储油罐可分为金属油罐和非金属油罐,金属油罐又可分为立式圆筒形和卧式圆筒形。
按照油库的建造方式不同,散装原油或油品还可采用地上储油、半地下储油和地下储油、水封石洞储油、水下储油等几种方式。但不管采用哪种储存方式,原油特别是油品的储存都应满足以下基本要求:
(1)防变质
在油品储存过程中,要保证油品的质量,必须注意:降低温度、 空气与水分、阳光、金属对油品的影响。
(2)降损耗
油库通常的做法是:选用浮顶油罐、内浮顶油罐;油罐呼吸阀下选用呼吸阀挡板;淋水降温。
(3)提高油品储存的安全性
由于油品火灾危险性和爆炸危险性较大,故必须降低油品的爆炸敏感性,并应用阻燃性能好的材料。
‘贰’ 油的最高温度是多少度超过了会怎么样石油和食用油是一样的吗
食用油在锅里烧到开始冒青烟时的温度是280度左右。
食用油的燃点在300度多一点。冒青烟的再烧就要着火了(有时油中含水分也会冒的)如油中有水的话可以用小火慢慢加热,油不怎么有气泡就算水没了。没有经验可不要单独操作喔。危险~~~~~`
‘叁’ 液化石油气多少度能让它气化
没有给出前提条件,不好作答。
常温常压下液化石油气就是气态
如果温度低于-5℃,气化就较慢.
‘肆’ 刚开采出来的石油温度是多少
刚开采出来的石油跟井深有关,井深越大,温度越高,一般2000-3000米深的井,温度在60-80度居多。
‘伍’ 石油焦的燃烧温度是多少度
烘干石油焦中的水分考虑水的蒸发温度就可以了,150左右就可以。关于烘干时间,如果严格,就找到一个烘至恒重的时间说明水烘干了。150度,石油焦是不会燃烧的。
‘陆’ 油的凝固点是多少度
油的凝固点是25度以上。油的凝固点主要由油中的饱和脂肪与不饱和脂肪的比例来决定。花生油中约含20%的饱和脂肪酸,所含的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比例大概是3:4:3的样子,凝固点约为0℃。
另外,油的凝固点也不是一个确定的温度,而是一个范围,它会从某一个温度开始出现少许絮状物,但不见得全部凝固。
油的凝固点以及粘度
油相对密度一般在0.75到0.95之间少数大于0.95或小于0.75相对密度在0.9到1.0的称为重质原油小于0.9的称为轻质原油。
原油凝固点在一定条件下失去流动性的最高温度,原油凝固点大于等于40℃称为高凝油其余称为常规油。
准确地说,石油不会冻住,只会凝固。至于多少度能凝固,主要看石油中的成分,地区不同出的石油成分不同,凝固点也不同,相差很大,比如我国克拉玛依出产的石油因其中轻组分多就是大约C15以下的烃类,沥青质和石蜡组分少,凝固点就低,零下温度也不凝固,还具有流动性。
而含有沥青质多的比如委内瑞拉超重原油,在常温下,就凝固了。我国的许多地方出产的用于做沥青的原油,比如盘锦地区的,也是在常温下就是凝固状态,含石蜡多的石蜡基原油,也是容易凝固。
‘柒’ 碳化反应的最适宜温度主要与什么有关系
活性炭炭化料的活化反应活性与其挥发分的含量密切相关,而挥发分的含尬又由炭化温度决定。给出了活性炭炭化温度对碳与co2的反应活性,可以出当炭化温度为60摄氏度左右时所得到的炭化料显示出最高的反应活性,若炭化温变迸一步升高则反应活性明显下降。此外还有研究发现碳材料随着加工温度的升高,基本微晶有增大的趋势,生产实践也表明炭化温度升高则活化过程所霈的温度也相应提高,但石油焦是例外,因为在较高温度下石油焦容易发生石?化转变,形成大面积的石墨晶体结构,难以形成丰富的孔隙结构,因此甩普通气体活化法很难得到吸附性能优良的活性炭产品。Boucheha等以枣核为原料制备活性炭,发现碳化温度高于700摄氏度之后碳化得率就固定了,因此采用700摄氏度为最优条件,经过活化后得到了微孔分布均匀的活性炭产物。
‘捌’ 石油燃点多少昂
原油加热到闪点以后,再继续加热,使其所产生的油气与空气混合之后,一经点燃不在熄灭,达到此情况的最低温度称为原油的着火点,通常在2-154℃(36F-310F)之间
‘玖’ 石油到底是怎么形成的
普遍认为石油的形成有两种机理:
(1)生物成油理论
大多数地质学家认为石油像煤和天然气一样,是古代有机物通过漫长的压缩和加热后逐渐形成的。按照这个理论石油是由史前的海洋动物和藻类尸体变化形成的。(陆上的植物则一般形成煤。)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这些有机物与淤泥混合,被埋在厚厚的沉积岩下。在地下的高温和高压下它们逐渐转化,首先形成腊状的油页岩,后来退化成液态和气态的碳氢化合物。由于这些碳氢化合物比附近的岩石轻,它们向上渗透到附近的岩层中,直到渗透到上面紧密无法渗透的、本身则中空的岩层中。这样聚集到一起的石油形成油田。通过钻井和泵取人们可以从油田中获得石油。
地质学家将石油形成的温度范围称为“油窗”。温度太低石油无法形成,温度太高则会形成天然气。虽然石油形成的深度在世界各地不同,但是“典型”的深度为四至六千米。由于石油形成后还会渗透到其它岩层中去,因此实际的油田可能要浅得多。因此形成油田需要三个条件:丰富的源岩,渗透通道和一个可以聚集石油的岩层构造。
(2)非生物成油理论
非生物成油的理论天文学家托马斯·戈尔德在俄罗斯石油地质学家尼古莱·库德里亚夫切夫(Nikolai Kudryavtsev)的理论基础上发展的。这个理论认为在地壳内已经有许多碳,这些碳有些自然地以碳氢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碳氢化合物比岩石空隙中的水轻,因此沿岩石缝隙向上渗透。石油中的生物标志物是由居住在岩石中的、喜热的微生物导致的。与石油本身无关。
在地质学家中这个理论只有少数人支持。一般它被用来解释一些油田中无法解释的石油流入,不过这种现象很少发生。非生物成油理论无法解释世界99%以上的石油都储存在沉积岩中,而那些非沉积岩中的石油也可被解释为从别处沉积岩中运移而来。同样,非生物成油理论无法解释石油中广泛分布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如甾烷,伽马蜡烷,植烷,藿烷,萜类以及同位素偏轻等现象。
拓展资料:
开采石油是非常昂贵的,也可能对环境带来破坏。海上探油和开采会打扰海洋环境。尤其以清理海底的挖掘工作破坏环境最大。油轮事故后泄漏的原油或提炼过的油在阿拉斯加、加拉帕戈斯群岛、西班牙和许多其它地区脆弱的海岸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破坏。
石油燃烧时向大气层释放二氧化碳,导致全球变暖。每能量单位石油释放的二氧化碳低于煤,但是高于天然气。但是作为交通用燃料要减少焚油导致的二氧化碳的释放尤其棘手。一般只有大的发电厂才能够装配吸收二氧化碳的装置,单个车辆无法装配这样的装置。
虽然现在也有可再生能源作为选择,但是可再生能源能够取代多少石油以及可再生能源本身可能导致的环境破坏还不肯定和有争议。阳光、风、地热和其它可再生能源无法取代石油作为高能量密度的运输能源。要取代石油这些可再生能源必须转换为电(以蓄电池的形式)或者氢(通过燃料电池或内燃)来驱动运输工具。另一个方案是使用生物质能产生的液体燃料(乙醇、生物柴油)来驱动运输工具,但是目前的技术还无法让生质燃料够环保。总而言之要取代石油作为主要运输能源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