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加拿大海洋油气发展史有多久
加拿大在其大西洋沿岸拥有3个石油项目,均位于Jeanned’Arc盆地。这3个石油项目分别是Hibernia油田、Terra Nova油田和White Rose油田。其中Hibernia油田发现于1979年,2004年时的石油日产量为20.4万桶。Terra Nova油田于2002年开始生产石油,2004年的石油日产量为11万桶。2005年6月,Terra Nova油田的大股东Petro-Canada向管理层提出,同意其将油田的生产扩大至Far East,这样的话将新增4000万桶可开采石油储量。White Rose油田在2005年底投产,作业者是赫斯基能源公司,该油田的最终日产量将达到9万桶。
加拿大同时还在Orphan海洋盆地进行勘探作业,该盆地位于Jeanned’Arc盆地北边的深水区域。不过大西洋油田的作业者必须面对严峻的自然条件,包括风大浪急的海面、季节性的冰山和极端的温度。这些因素增加了该地区石油开采的难度和成本。
许多专家相信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太平洋沿岸也含有大量的石油储量。然而由于联邦政府禁止在太平洋进行海洋石油勘探及开采活动,因此加拿大太平洋沿岸至今没有进行石油开采。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政府一直在游说联邦政府废除该禁令。
加拿大新斯科舍省海岸的Scotian盆地是大西洋海岸的天然气生产中心。由埃克森美孚和壳牌加拿大为首的Sable Offshore Energy Project(SOEP)于1999年开始在该盆地进行天然气生产。SOEP运营着众多的海洋天然气田,其中包括新近投产的Alma和South Venture天然气田。SOEP当前的天然气产能为4亿立方英尺/天,天然气液体产品产能为2万桶/天。
加拿大纽芬兰省的海洋油田运营商们预测,他们也能从油田生产出相当数量的天然气。据估计Hibernia油田和White Rose油田合计拥有4万亿立方英尺的可开采天然气储量。虽然当前这两个油田还没有产出天然气,但埃克森美孚(Hibernia油田的运营商)和赫斯基能源公司(White Rose油田的运营商)已计划在不远的将来进行商业化天然气生产。
如前文所述,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政府希望在太平洋进行海洋油气勘探钻井,据悉加拿大太平洋沿岸估计拥有43.4万亿立方英尺的天然气储量。加拿大非常规天然气协会(CSUG)最新研究报告显示,加拿大拥有的天然气储量足够维持目前的天然气生产100多年。
可以说海洋对加拿大来说极其重要,具有发展经济的巨大潜力。加拿大政府将实施长期策略促进石油、天然气、矿物等非生物资源的开发。
到目前为止,加拿大的全部海洋石油生产开发都集中在大西洋纽芬兰沿海的Jeanned’Arc盆地海域。大西洋沿岸和北极地区的勘探开发在持续进行中,太平洋沿岸的油气资源也已逐渐提上议程。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所濒临的太平洋沿海海域也可能蕴藏有非常可观的石油资源。然而,由于联邦政府对在太平洋海域开展海洋石油开发活动的有关禁令,该地区的正式生产作业尚还无日可待。
天然气方面,西部沉积盆地的天然气产量已经达到了极盛时期,未来加拿大海洋天然气的发展将会转移到北极边界地区的天然气资源以及加拿大在大西洋和太平洋沿岸海域的天然气开发几个方向。几乎所有的加拿大天然气公司都在本地区开展了勘探工作。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政府希望在太平洋进行海洋油气勘探钻井,据悉加拿大太平洋沿岸估计拥有43.4万亿立方英尺的天然气储量。
2. 世界油气运输通道
世界石油的主要消费国是西方和泛太平洋的工业化国家,而产油区主要集中在中东、里海、南美和西非这几个欠发达的地区,这种格局必然导致石油贸易的国际化。国际石油贸易涉及的地区范围广泛,它由数十万千米的管道、数百个口岸、数千艘油轮和庞大的航线网构成海陆联运系统。石油运输可以采取海运、陆运、空运、联运、管道运输等多种形式。由于主要的石油进口国和主要的石油出口国之间远隔重洋,而且进口数量庞大,所以,目前石油运输主要是海上船运。海上船运具有运量大、运费低、不受道路和铁路限制等优点。而天然气则由于其多以气态的形式存在,因而天然气的运输比石油更复杂,它还涉及气态天然气液化的问题。
海上航线 目前,海上运输线主要有:波斯湾—好望角—西欧、北美航线,波斯湾—龙目海峡—望加锡海峡(马六甲海峡、新加坡海峡)—日本线,波斯湾—苏伊士运河—地中海—西欧、北美线等。随着国际石油贸易的蓬勃发展,各大运输通道发挥的作用和重要性都大大提高了。作为这些航线的起点或是中继站的海峡与运河,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更成为保障石油航运顺畅无阻的“咽喉”。
海上运输线
(1)曼德海峡。
曼德海峡位于阿拉伯半岛西南端与非洲大陆之间,周边国家有吉布提、厄立特里亚和也门,该海峡呈西北—东南走向,连接红海南端与阿拉伯海亚丁湾,被世人称为连接欧、亚、非三大洲的“水上走廊”。曼德海峡长18千米,宽25~32千米,在入口处有几个小岛,其中较大的是丕林岛,面积为13平方千米。目前石油日通过量为320万~330万桶。石油出口主要目的地是欧洲、美国和亚洲。
(2)霍尔木兹海峡。
霍尔木兹海峡位于伊朗和阿拉伯半岛之间,连接波斯湾和阿曼湾,东西长约150千米,南北宽64~97千米。目前石油日通过量为1300万桶。石油出口主要目的地是欧洲、北美、东南亚和大洋洲。
霍尔木兹海峡是波斯湾的出口,川流不息的巨型油轮通过该海峡后,分三条航道将石油源源不断地送到消费国家和地区:一条经波斯湾—好望角—北大西洋,到欧洲国家;一条经波斯湾—苏伊士运河—地中海,也到欧洲国家;另一条经波斯湾—马六甲海峡—太平洋,到日本、北美和大洋洲国家。因此,霍尔木兹海峡可谓西方国家的石油“大动脉”。在波斯语中,“霍尔木兹”意为“光明之神”,一旦它被封锁或受到影响,西方世界将陷入黑暗之中。
(3)博斯普鲁斯海峡。
博斯普鲁斯海峡又称伊斯坦布尔海峡,它北连黑海,南通马尔马拉海和地中海,把土耳其分隔成亚洲和欧洲两部分。海峡全长30.4千米,最宽处为3.4千米,最窄处708米,最深处为120米,最浅处只有27.5米。目前石油日通过量为200万桶,几乎全部为南向运输,主要是原油,外加每日数十万桶的成品油。石油运输主要目的地是西欧和南欧。
博斯普鲁斯海峡是沟通欧亚两洲的交通要道,也是黑海沿岸国家出外海的第一道关口,地理位置尤具战略意义。
该海峡虽然最狭窄之处仅有708米,但却是世界上最为繁忙的海峡之一,每年大约有5万艘船只通过,包括5500艘左右的油轮,从而使其成为世界上最难航行的“咽喉”水道。海湾石油的众多出口线路中,有许多是向西经过黑海和博斯普鲁斯海峡到达地中海和世界石油市场上的。
(4)巴拿马运河/穿越巴拿马的石油管线。
巴拿马运河位于美洲巴拿马共和国的中部,连接位于太平洋的巴拿马城和位于加勒比海的科隆市(巴拿马港),是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重要航运要道。巴拿马运河全长81.3千米,水深13~15米不等,河宽150~304米,整个运河的水位高出两大洋26米,设有6座船闸。目前石油日通过量为61.3万桶。石油运输主要目的地是北美。
2002年,在所有通过巴拿马运河的船载物资总量(以吨位统计)中,石油和成品油的运输量最大,占16%。油轮中有64%的船只是南向行使,通过运河从大西洋进入太平洋,且以运输成品油为主。
(5)苏伊士运河/萨米德石油管线。
苏伊士运河位于埃及境内,扼欧、亚、非三洲交通要道,沟通红海与地中海,将大西洋、地中海与印度洋联结起来。运河全长175千米,河面平均宽度为135米,深度为22.5米。苏伊士运河/萨米德(Sumed)石油管线目前石油日通过量为380万桶,其中萨米德管线的日输量(石油全部来自沙特阿拉伯)为250万桶,剩余130万桶通过运河运输。石油出口目的地绝大部分运往欧洲,也有一小部分运往美国。
苏伊士运河大大缩短了东西方航程。与绕道非洲好望角相比,从欧洲大西洋沿岸各国到印度洋缩短5500~8009千米;从地中海各国到印度洋缩短8000~10000千米;对黑海沿岸来说,则缩短了12000千米,它是一条在国际航运中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水道。如果苏伊士运河和萨米德管线因故遭封锁而中断石油运输,那所有的油轮不得不绕道好望角,这将导致运输时间和成本大大增加。
(6)马六甲海峡。
马六甲海峡是连接印度洋和南中国海及太平洋的一条狭窄水道,全长约1080千米,是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重要海运通道,号称“东方直布罗陀”。海峡的东南出口处就是新加坡。目前石油日通过量为1030万桶。石油出口目的地包括中国、日本、韩国和其他环太平洋国家。
(7)俄罗斯油气出口管线/港口。
俄罗斯石油储量居世界第六位,石油产量和出口量仅次于沙特阿拉伯,居世界第二位;天然气储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俄罗斯的油气出口港主要是位于黑海的新罗西斯克港和位于波罗的海的普里莫尔斯克港(列宁格勒州北部、芬兰湾沿岸)。油气出口管线主要经过乌克兰、白俄罗斯、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等东欧国家。2002年,俄罗斯石油日出口量超过450万桶;天然气年出口量超过67000亿立方英尺(合1896亿立方米)。油气出口目的地包括东欧、荷兰、意大利、德国、法国以及其他西欧国家。
管道运输 采用管道运输石油具有运量大、安全、方便和运费低等优点,因而成为各国油田与油港、炼油厂之间的纽带,在石油进出口贸易中,也是与油轮相辅的运输方式。世界油气管道发展有两个特点,一是形成了远距离、大口径的管道系统,二是管道分布广,但主要集中在北美、西欧和原苏联地区,那里的天然气管道星罗棋布并已实现了国际联网。例如,天然气干线密度在美国为185米/平方千米,在荷兰为265米/平方千米,法国48米/平方千米。美国在天然气管输基础设施的规模和复杂性方面走在世界前列,截至1999年末,美国有天然气长输管道40825公里,100余个州际天然气管输公司,管网遍及本土48个州。此外,美国与加拿大和墨西哥还分别有6条和4条国际供气管道。
西欧天然气供应最初是区域性的,但从荷兰发现格宁根气田后,西欧开始了天然气管网系统的建设。东欧也在积极扩建其输气管道。就参与国的数量而言,欧洲的天然气市场是全世界最复杂的天然气管网,天然气用户有两亿。
近几年,随着天然气需求的增长,输气管道的建设稳定增长。欧洲对情节燃料需求的增长,正推动着由原苏联地区、北非以及北海外输天然气管道建设项目的实施。欧洲目前在建和计划建设的项目中,有起自北海和阿尔及利亚的Zeepipe II管线、“欧洲管线”、霍尔滕管线以及欧洲—马格里布管线。在东欧输气、配气管线的修复与新建计划正在进行。北非输气管线长度的增长与欧洲天然气扩建项目密切相关。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正在开始建设欧洲—马格里布管道系统在其本国的系统。在亚太地区,天然气和管道建设发展前景巨大。由俄罗斯远东地区向韩国和日本输送天然气项目正成为远东地区最大的管道项目。
就世界各国(地区)的管道建设与发展来看,有如下特点:
第一,油气管道建设与经济和资源的关系密切。世界油气运输,特别是天然气运输业最发达的北美、西欧和原苏联地区,前两者是全球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后者是世界天然气蕴藏量最大的地区。他们都有强烈的油气消费欲望。
第二,油气消费量是管道建设的主要推动力量。北美、西欧、原苏联地区和中东地区是天然气和石油管道最发达的地区,同时前三者也是世界天然气最大的消费区。
第三,油气产区远离消费区是油气管道发展的前提。从世界储量分布分析,这种产、需区域严重分隔的现象将不断推动油气管道的发展。
液化天然气船运 液化天然气是将气态的天然气进行液化处理,以便于运输,这种运输主要是指海上船运。亚太地区是液化天然气贸易量最大的地区,其次是欧洲。出口液化天然气的国家主要有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阿尔及利亚、卡塔尔、文莱等国。其中亚太地区除马来西亚有少量液化天然气向欧洲出口到西班牙外,印度尼西亚、文莱等国的液化天然气全部出口到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另外,中东地区的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卡塔尔和阿曼等国的液化天然气除少量出口到欧美地区外,很大数量的液化天然气出口到日、韩两国。中国可以从印度尼西亚等国进口液化天然气,确保中国能源供应的多元化。从以上液化天然气的进出口国别来看,与石油进出口方向基本一致,因此,其运输特点也基本一致。要保证国家油气供应必须兼顾所有这些运输渠道的安全。
3. 加拿大石油工业概况是什么
截至2006年1月,加拿大拥有探明石油储量1788亿桶,仅次于沙特阿拉伯位居全球第二。不过这些储量的绝大多数(超过95%)是位于该国阿尔伯塔省的油砂储藏。由于油砂在抽提和加工方面比常规原油要难得多,因此这种包括油砂在内的探明石油储量数据受到了争议。
2005年加拿大石油日产量(包括所有的液体产品)达到310万桶,而当年该国的石油日消费量为230万桶。由于新油砂项目和海洋油田的陆续投产弥补了西部省份老化油田的减产,自1999年起加拿大的石油产量出现稳步增长。据《油气杂志》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1月,加拿大拥有探明天然气储量56.6万亿立方英尺。2003年加拿大的天然气产量为6.5万亿立方英尺,同年天然气消费量为3.2万亿立方英尺。加拿大是美国主要的天然气来源国之一。2005年前11个月共计向美国出口约3.9万亿立方英尺的天然气,约占期间美国天然气进口量的85%。加拿大出口至美国的天然气主要通过管线输送。
同石油工业一样,加拿大的天然气生产主要集中在西加拿大沉积盆地(WCSB),特别是阿尔伯塔省。即便在WCSB已发现了一些新的常规天然气储藏,但众多分析师预测在WCSB的常规天然气产量已达到顶峰。加拿大未来新增天然气产量应该来自煤层气储藏、北极圈天然气储藏、Deep Basin区域以及大西洋和太平洋沿岸的天然气田。
到2009年石油产量达到1.6亿吨,天然气产量发展也较快,但总量并不是很大,如图23-2和图23-3所示。
图23-2加拿大石油产量变化图
加拿大原油出口总量的99%以上是出口至美国。2005年加拿大出口至美国的原油量达到160万桶/天,成为美国最大的石油进口来源国。同时2005年加拿大还向美国出口约52万桶/天的成品油。加拿大出口至美国的石油主要流向美国中西部地区,有少量流向落基山脉和东海岸地区。加拿大石油进出口情况见表23-1。
表23-1加拿大石油出口与进口量
加拿大政府在1975年成立了Petro-Canada公司,当时的目的是为降低美国公司在加拿大石油工业的统治地位。Petro-Canada在成立之初从加拿大政府手中接收了大量的油气资源,不过后来评论家们指责Petro-Canada在配置这些资源时的低效以及干涉私人公司的业务。1991年,加拿大政府开始对Petro-Canada进行私有化改革,2004年底,加拿大政府出售了其在该公司中剩余20%的股权。
加拿大的石油工业已私有化,近年来该国的石油工业已进行了相当规模的整合。加拿大最大的综合油气生产商是帝国石油公司,该公司的绝大部分股权由埃克森美孚公司持有。2002年,阿尔伯塔能源(Alberta Energy)公司和泛加拿大能源(PanCanadian Energy)公司合并创建了EnCana公司,成为加拿大最大的独立油气上游领域生产商。加拿大其他主要的石油生产商包括塔利斯曼能源(Talisman Energy)公司、Suncor、EOG Resources、赫斯基能源(Husky Energy)公司和阿帕奇加拿大(Apache Canada)公司。美国公司在加拿大石油工业占据了相当大的规模。
加拿大的石油产量主要来自三个不同地方:西加拿大沉积盆地、阿尔伯塔省北部的油砂储藏和海洋油田。
一、西加拿大沉积盆地
西加拿大沉积盆地(WCSB)是过去50年加拿大主要的石油生产基地,该盆地大部分位于阿尔伯塔省,部分位于不列颠哥伦比亚省(BC)、萨斯喀彻温省、马尼托巴省和西北地区。由于大部分油田日趋老化,因此该盆地的常规石油产量呈现逐步下降的状况。业内分析师们预测油砂将完全替代常规原油作为未来西加拿大石油生产的重点。
二、油砂
油砂中包含有沥青,一种重质黏稠的石油。当前从地底抽取沥青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地表开采,另一种是就地开采。其中地表开采采用了常规的采矿技术,对于抽取邻近地表的油砂储藏非常有效。然而加拿大估计油砂储量的大多数(约80%)位于地下深处,无法使用地表开采方法。第二种方法是就地开采,这种方法可以开采地下较深处的油砂储藏。就地开采法使用蒸汽分离被砂土包裹的沥青,并将沥青提升至邻近地表的收集池。截至目前,加拿大油砂开采商对这两种方法的青睐程度几乎一样,但是未来的开采似乎会倾向于使用就地开采法。一旦沥青抽提出来了,油砂开采商必须向沥青中加入较为轻质的石油,以保证其在管道内的流动性。然后沥青就输送至油品改质装置加工成合成原油。当前一些油砂项目已集成了沥青改质装置,而另一些油砂项目必须将沥青产品输送至另外的改质装置。
位于阿尔伯塔省北部的Athabasca油砂储藏是全球最大的油砂储藏之一。此外在加拿大北冰洋的Melville岛也拥有相当规模的油砂储藏,在阿尔伯塔省北部靠近Cold Lake和Peace River还有两处较小的油砂储藏。
在Athabasca地区的所有大型油砂项目均利用地表开采方式。由加拿大油砂有限公司运营的Syncrude项目在2004年时的油砂日产量达到28万桶。Suncor公司的油砂项目的总产能为28万桶/天,不过2005年发生的火灾导致公司的油砂产量下降,2005年的平均日产量下降至17.1万桶。由壳牌加拿大公司运营的Athabasca油砂项目(AOSP)自2002年起开始投产,当前的产能为15.5万桶/天。
Athabasca地区采用就地开采方式的油砂项目在规模上均小于采用地表开采方式的项目。2004年,Suncor开始运营其Firebag油砂项目,该项目采用相对先进的就地开采技术蒸汽辅助重力驱动生产法(SAGD)。2005年Firebag油砂项目的产能达到3.5万桶/天。其他采用SAGD技术的油砂项目包括Petro-Canada公司的MacKay River油砂项目(3万桶/天)和Dover项目(1400桶/天);EnCana公司的Foster Creek项目(4万桶/天)和Christina Lake项目(1万桶/天);Nexen公司的Athabasca项目(1300桶/天)和Long Lake项目(2500桶/天)。Petro-Canada公司的Dover项目还包含了一个试验项目,该项目采用一种称为蒸汽抽提(VAPEX)的新型就地开采技术。VAPEX使用溶剂如丁烷而不是水蒸气去抽提沥青,该技术可以显着节省生产成本。
Athabasca地区还有众多的油砂项目正在进行扩能,这些项目包括康菲公司的Surmount油砂项目(2.5万桶/天)和道达尔公司的Joslyn项目(1万桶/天)。Petro-Canada公司5万桶/天的Fort Hills油砂项目在2009年投产。2005年2月,加拿大自然资源有限公司(CNRL)决定继续推进投资达110亿美元的Horizon油砂项目,该项目到2012年投产,届时产能将达到21.2万桶/天。
除了Athabasca地区,加拿大最大的油砂项目就是帝国石油公司的Cold Lake项目,该项目采用的是就地开采方式,设计产能为14万桶/天。同样在Cold Lake地区,CNRL运营着产能力5万桶/天的Primrose油砂项目,而赫斯基能源公司在2006年将其3万桶/天的Tucker油砂项目投入生产。在Peace River地区,壳牌加拿大运营着Cadotte Lake油砂项目(1.1万桶/天)。
尽管加拿大油砂项目的开发前景非常鼓舞人心,但仍然困难重重。第一个困难是油砂生产合成原油的成本较高,据分析师们预测来自油砂的合成原油只有在油价达到30美元/桶以上的水平才是经济可行的。不过未来随着油砂技术的进步应该会降低油砂合成原油的生产成本,到时只要油价维持在较高水平,油砂项目就有利可图。第二个困难是油砂工业对水和天然气的需求量非常大,这两者在从油砂中抽提出沥青以及将沥青改质成合成油过程中都是必需的,因此天然气价格的增加以及天然气供应的减少对油砂工业的影响都非常大。第三个困难是油砂项目的兴起使得阿尔伯塔省石油业劳工缺乏,这促使劳动力成本的增加以及建设项目的延期。
尽管困难重重,但众多全球石油市场分析师估计加拿大油砂将日益成为全球石油供应中的一支重要的生力军。据美国能源信息署(EIA)估计到2025年加拿大来自油砂项目的合成原油产量将达到350万桶/天。
4. 石油大国是哪个国家
石油大国是:1、委内瑞拉,2、沙特阿拉伯3、加拿大,4、伊朗 ,5、伊拉克,6、科威特,7、阿联酉,8、俄罗斯,9、尼日尔爾利亚。世界上超过三分之一的能源来自石油,远超过其他任何能源。基辛格有句名言“谁控制了石油,就控制了全世界”。的确,作为全球最重要的战略物资,如今的石油就相当于古代战争中的“粮草”。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一旦粮草被对手拿捏了,战争的胜利将无从谈起。同样的道理,在现代化战争中,如果石油补给给被敌人切断,交通会立刻陷入瘫痪,不管多先进的战机、坦克等装备,瞬间就变成一堆废铁。因此,从二战之后,几乎所有国家都十分看重这项战略资源。
1、委内瑞拉
委内瑞拉位于南美洲的北部,是一个石油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其石油量已超过3000亿桶,虽然石油量位居世界第一,但仍旧是一个非常穷的国家,因为其石油品质较差,还极为难开采。委内瑞拉已探明石油储量3040亿桶,超过了被大家视为“盛产流动石油”的中东。占全球储备比例的17.8%,每日石油储量238万桶,每日石油消耗74.6万桶,储量可供其使用1116年。
为什么同样拥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石油的中东“石油资源丰富”,原油质量差,开采困难。委内瑞拉虽然储量世界第一,但这些地下近万米深的石油资源属于劣质高硫重油。这种原油以油砂的形式隐藏在地下深处,不仅极难开采,而且极其昂贵。而且必须经过提炼和混合才能出口。相比轻油,质量差很多,只能靠低价策略,卖给一些经济落后的地区。开采困难和油品质量差造成的二次加严重影响了委内瑞拉石油的生产效率和成本。在世界轻质原油丰富的前提下,油气开采企业当然不愿意开采重油。其次是,设施投资少,开采和提炼技术落后。与沙特阿拉伯一样,委内瑞拉最初的石油开采系统也依赖于欧美石油公司。他们把土地租给欧美的石油公司,自己收取租金和分红。因此,大量的石油利润被外国公司拿走。所以委内瑞拉想重新控制石油,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就规定新油田只能由委内瑞拉国家石油公司开采。外资石油公司的税收和租金不断提高,甚至90%的利润都被征收。无利可图的外资只能大量撤出,委内瑞拉也受到了各国的制裁。而委内瑞拉的石油开采技术停留在20世纪70年代。与开采成本高相对应的,是石油冶炼水平低。这些低端油品种的自然利润极低。因此,虽然石油储量最大,但石油销售收入根本无法与其他国家相比。
当然,委内瑞拉的贫穷和美国的制裁也有很大关系。由于地处拉美,却处处和美国对抗,因此委内瑞拉的石油出口饱受美国制裁。除了古巴,南美各国都不敢与它交易。而销往其它洲的话,高昂的运输成本,更得不偿失。
2、沙特阿拉伯
沙特阿拉伯是世界石油储量最多的国家之一,其产量和储存量都位于世界首位,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路上油田和海上油田,其油产量达到了2665亿桶,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石油大国。“头顶一块布,全球我最富”,说起沙特阿拉伯,估计没谁不知道,这个远在中东的国家因为丰富的石油资源,还有各种花式炫富的消息而闻名全球。沙特阿拉伯,位于西亚,东濒波斯湾,西临红海,沙特是名副其实的“石油王国”。中东是世界上石油储量最大、生产和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中东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沿岸地区,自身对石油的消费量很少,中东所产石油90%以上由波斯湾沿岸港口用游轮运往欧洲西部,美国、日本、中国等国家和地区。
目前,沙特阿拉伯已探明石油储量2980亿桶,占全球储备比例17.85%,每日石油产量1052万桶,每日石油消耗264万桶,储量可供其使用309年。尽管,沙特阿拉伯已探明石油储量略低于委内瑞拉,但其石油都位于传统上可进入的油井内,而这些油井本身就位于广阔的油田内。沙特阿拉伯的石油储量占全球石油常规储量的五分之一以上。随着勘探力度的加大,沙特阿拉伯很可能重新占据榜首的位置。美国地质调查局预测,沙特沙漠下可能藏有超过1000亿桶石油,有待被发现和开采。
300用,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石油大国。
6、科威特
科威特是一个石油和天然气储量都非常丰富的地区,其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140亿吨,约为15桶,占据世界石油储量的10.8%,该国家的石油公司也是世界公认的顶级石油企业。
7、阿联酉
阿联酉也是目前石油出口量最大的国家,凭借其石油的产量,已成为一个名副其实富得流油的国家,其石油主要集中在扎库姆油田,石油产量为133.4亿吨。约为1050亿桶。
8、俄罗斯
俄罗斯不仅是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国家也是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主要集中在西伯利亚大草原,其次是伏尔加乌尔拉,作为世界最大石油储量国家,其已探明的石油量高达1078亿桶。罗斯,位于欧亚大陆北部,地跨欧亚两大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境内石油主要分布在雅库特和萨哈林两大油气盆地。
目前,俄罗斯已证实石油储量600亿桶,占全球储备比例6.2%,每日石油产量1070万桶,每日石油消耗220万桶,其储存可供其使用113年。
根据区域划分,俄罗斯石油产量最丰富的地区位于西西伯利亚,是全国产量最大的产区,产量占地区总产量约77%,占全国总产量约45%。Samotler油田是该自治州的最大油田,也是俄罗斯的最大油田。
伏尔加-乌拉尔,是俄罗斯次于西西伯利亚的第二大石油工业区,着名的Urals Blend油种,便是根据此地命名。Romashkinskoye是伏尔加-乌拉尔的一个大型油田,以此油田为代表的伏尔加-乌拉尔地区,整体特征为油田的普遍老年化。
所以,目前原油资源勘探与开发的中心逐渐东移,东西伯利亚或成为未来俄罗斯原油增量的主要来源。
近几年,欧美对俄罗斯油气工业的制裁主要针对的是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海上资源以及难采资源的开发,俄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推动本国油气工业的技术进步,逐步摆脱对欧美国家的设备依赖与技术依赖。
9、尼日尔爾利亚
尼日尔爾利亚是非洲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非洲石油量最多的国家,该国家不仅经济非常发达,而且资源也非常丰富,其石油产量约为372桶,也是世界石油最多的国家前十名之一。
石油,一种能源,它的出现,标志着人类从农业文明顺利向工业文明及工业后工业化文明的发展迈进,它是工业的重要原料,被誉为工业的血液和经济发展的动力推进器,石油,它为人类提供了新的生活状态和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石油也因此成为人类和世界各国的抢手货。
5. 分析当前及明年石油的海上运输的市场状况
美国《管道与气体杂志》最新调查表明,世界在建和计划建造的油气管道有96434千米。世界能源环境的变化影响着未来的管道建设,据BP2001年的《能源统计评论》,2000全球的天然气消费增长了4.8%,亚太地区增长最快达8%,中国可能增长了16%;加拿大增长了5.1%;原苏联增幅为 2.9%,改变了一直下跌的趋势。全球的天然气产量增长了 4.1%,尼日尔爾利亚和阿曼由于LNG项目投产,天然气产量增幅超过50%;土库曼斯坦产量则增长了一倍。
原苏联和东欧
原苏联和东欧的新建和计划建造的管道达28967千米。俄罗斯是世界最大的天然气生产国和出口国,土耳其75%的天然气消费要靠俄罗斯供应,欧盟国家消费的天然气有1/3来自俄罗斯。
里海管道集团(CPC)由田吉兹至新诺沃西斯克的石油管道将于今年投运,全长1579千米。田吉兹油田可采储量有60亿至90亿桶,预计2010年日产量高峰可达70万桶。
土库曼斯坦伊朗天然气管道工程已进入第二阶段,2002年可望每日向伊朗供气2000立方米。
里海至波兰的输油管道工程进展很快。石油先经由巴库苏普萨(Supsa)管道,再通过油轮运往奥德萨,最后再由奥德萨布罗迪管道及其相连的友谊管道运抵波兰,最终年输油能力可达4000万桶。
巴库 — 第比利斯 — 杰伊汉输油管道的工程研究基本完成,管道全长1743千米,投资1.5亿美元,预计2002年第二季度开工,2004年可把阿赛拜疆的石油运往西方市场。
跨里海的蓝流管道将于明年把俄罗斯的天然气输往土耳其,管道全长1206千米,水下部分长约350千米。
计划中的还有把阿塞拜疆的天然气输送到土耳其的埃尔祖鲁姆霍拉桑,管道全长980千米,该系统将与伊朗天然气管道和安卡拉以东50公里的蓝流管道相连。
BP与俄伊尔库茨克地方政府合作开发东西伯利亚的柯维克金巨型凝析气田,双方计划建造3000千米管道,管道将进入中国,可能还会连接韩国。这条管道可将对中国的天然气供应量增加一倍。据估计,柯维克金气田的储量达1万亿立方米,2005年至2010年投产。
俄罗斯天然气公司(Gazprom)十分重视对西欧的天然气供应。公司还计划在2010年前投资200亿美元,提高本国的管道网络效率,10年内还要再建造1.5万千米管道。未来15年公司将重点对北方海洋大陆架进行开发。
欧洲建设与开发银行拟向乌克兰、俄罗斯、土耳其三方合资公司提供7000万美元信贷,为阿纳聂夫 ? 蒂拉斯波 ? 伊兹梅尔管道修建一条70千米长的复线,使俄罗斯向土耳其和巴尔干国家的供气量增加到700万立方米。
亚美尼亚、希腊和伊朗为加强能源合作,三国外长签署了谅解备忘录,亚美尼亚和伊朗还表示要建造一条天然气管道,由伊朗向亚美尼亚出口天然气。
哈萨克斯坦为向中国出口阿克托别油田的石油,计划建造一条3000千米的管道,项目投资预计达30亿美元,但这要取决于阿克托别油田的储量大小。
在远东的萨哈林岛,俄有7个处于不同开发阶段的油气田,估计天然气储量36亿立方米,石油储量10亿吨。其中萨哈林1、3区块的开发项目将要建造2299千米海洋管道,连接日本,预计2006年开始输气,2010年日输气量可达283万立方米。
非 洲
非洲在建和计划建造的管道有8183千米,政治趋于稳定和燃气发电,使非洲对管道的需求增加。 埃克森美孚承担了乍得的一个最大的项目,今年开始建造1049千米输油管道,使这个内陆国家的原油通过喀麦隆出口海外市场,管道项目投资35亿美元,埃克森美孚拥有项目权益40%。
阿尔及利亚是北非最大的管道天然气和液化天然气供应国,未来5年将有大量管道工程。包括:为开发陆上阿赫奈特 ? Ahnet ? 气田而建造380千米天然气管道,由BP和阿国家石油公司施工;连接豪德-哈姆拉的阿尔泽油田与地中海阿尔泽港炼厂的原油管道,由一个美国阿尔及利亚财团与俄罗斯公司承担,管道长822千米。
由多家公司参与的西非天然气管道项目(WAG),投资4亿美元,已指定雪佛龙公司为经营者。该管道长804千米,其中新建管道569千米,将通过贝宁和多哥向加纳供气,预计初期日供气量为283万立方米。
在南非,沃利(Worley)公司获得南非萨索尔(Sosal)公司的合同,要建造一条900千米天然气管道,自莫桑比克的特马内气田至南非的塞肯达(Secunda)炼厂,明年第三季度开工,计划在2004年第一季度供气。目前在南非西海岸新发现的一个气田正在钻井,预计将要建造连接气田和开普敦、萨尔达尼亚港以及位于莫赛尔湾天然气合成液厂的管道。
西欧与欧盟
西欧将新建管道近5630千米,天然气供应格局正在发生改变。西班牙、意大利、葡萄牙天然气需求增长很快,近期内对基础设施的需求也在增加。
爱尔兰的海上科里布气田将于2003年投产,目前管道正在意大利南部的一家管道生产厂制造。
在北海,BP的马格努斯(Magnus)气田正在安装一条418千米的天然气管道。挪威的海德罗公司将为开发格拉纳油田,明年将安装235千米管道;挪国家石油公司为实施克维特(Kvitebjorn)项目,将建146千米管道,处理特罗尔(Troll)油田的天然气,预计2003年开工。为开发挪威西北的奥尔曼-朗奇(Ormen Lange)气田,将需要建造多相流管道,该气田预计要在2007年以后投产。
另外,波兰、丹麦和挪威的三家公司将组建一个财团,实施230千米的波罗的海管道工程,把丹麦和挪威的北海气田与波兰西北部的涅霍尔兹(Niechorz)连接起来。波兰过去主要靠俄罗斯供应天然气,为了能源供应安全,波兰目前正同荷兰和德国就天然气供应进行谈判。
加拿大
加拿大在建和计划建造的管道有7597千米。美国近期完成的5个主要天然气管道项目增加了两国之间的天然气贸易。
加拿大为阿尔萨巴斯卡(Althabasca)油砂开采项目建造的克里多尔(Corridor)管道,长455千米,已完成了40%,预计2002年投运。整个系统把马斯基格矿与斯科特福德(Scotford)炼制加工厂连接起来。
为了将新斯科舍的海上天然气供应新布伦瑞克、魁北克和安大略市场,计划在魁北克建造262千米管道。
帝国石油公司已得到正式批准,要建造251千米管道输送冷湖的搀稀沥青,同时建造156千米管道由哈迪斯蒂向冷湖输送液态轻烃,该项目目前正在进行市场研究。
中南美洲
在该地区,南美各国新建和在建管道有3855千米,墨西哥有1609千米。两个地区都有可观的原油储量和未探明天然气储量。巴西、阿根廷、巴拉圭、乌拉圭、智利和玻利维亚的天然气市场十分活跃。
智利已经有两条跨国天然气管道,计划还要建几条管道。一条是连接巴西和玻利维亚的管道,另一条则要从阿根廷的巴拉那至巴西的乌鲁瓜尼亚纳。
随着美国天然气需求的增长,1998以来,墨西哥的管道出口能力增加了70%,为扩大两国间的贸易,一些项目纷纷出台。墨西哥国家石油公司表示,要增加天然气产量,计划在2004年实现零进口。
一个主要项目是将连接阿根廷和巴西的565千米管道两端各延长25千米,一端是向特莫发电厂供气,另一端是特里温福石化厂供气。
安然公司计划自哥伦比亚北部海上气田建一条527千米管道,把天然气引向巴拿马的科隆,向计划兴建的热电厂供气。
在秘鲁,卡米西(Camisea)天然气项目将需要建造两条跨安第斯地区管道,把天然气和凝析液输送到首都利马,从卡米西至潘帕-克拉里塔的液体管道长540千米,预计明年开工,2003年投产。
中 东
中东未来的天然气出口将推动近期的管道建设,该地区在建和计划建造的管道总共有13022千米。最近刚竣工的伊朗 ? 土耳其管道长2574千米,7月31日已开始输气。阿曼气体公司计划建造一条707千米的管道,把沙赫-劳尔(Salh Rawl)气田与阿拉伯海的滨海城市沙拉拉连接起来。预计2002年第三季度通气。虽然中东产油国不希望外资介入本国石油业,但这些上百亿美元的大项目促使它们改变态度,沙特就已同埃克森美孚、大陆、壳牌等跨国公司开始合作。
亚 太
未来20年,亚太地区天然气的需求将以每年5%的速度增长,新建和计划建造的管道达27595千米。印尼和新加坡已正式达成协议,由西纳土纳17个海上气田通过656千米管道向廊裕岛供气。另外,苏门答腊的3个气田也要在2003年之前向新加坡供气。西纳土纳系统还要建立第二条管道,与未来的东南亚国家供气网络相连。
今年6月,马兰帕亚项目已经开工,从菲律宾的海上生产平台建造通往吕宋岛的天然气出口管道,全长505千米。
全球的经济衰退延缓了马来西亚-泰国的管道项目,但并没有放弃的迹象。这个项目要建两座气体分离厂,还要建一条360千米管道,将天然气运出马泰海上联合开发区。
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官员现与菲律宾谈判,打算通过卡马哥(Camago)-马兰帕亚南中国海管道,把马来西亚东部的沙巴同菲律宾的巴拉望连接起来输送天然气,马兰帕亚气田将于10月投产。
中国的西气东输工程全长4000多千米,将把塔里木盆地、鄂尔多斯盆地的天然气输送到长江三角洲、上海及其周边新兴天然气市场,预计在2005年竣工。
联合加州公司计划斥资9亿美元,建造一条天然气出口管道,把孟加拉东北部与印度新德里地区连接起来,该管道全长1350千米,其中350千米在孟加拉境内,1000米在印度境内,年输气量可达50亿立方米。
印度石油公司也有几个要开发的管道项目,如从瑟拉亚至马图拉的原油管道,为科雅里(Koyali)项目增建的两条管道。
在越南,为了确保外商投资的海上南昆山盆地油气田明年投产,将要建造一条360千米管道,把天然气输送到南部的胡志明市。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是亚太的一个热点,也是国际投资者的首选,近期有100亿美元投资用于新油气田的开发。最有影响的基础设施项目之一就是达尔文到蒙巴的管道,长约2000千米,还有提升蒙巴至阿德莱德管道输送能力的工程。预计2004年投运。
澳大利亚三家电力能源公司达成协议,要在维多利亚至阿德莱德之间建造660千米天然气管道,预计2003年开始输送维多利亚气田的天然气。
杜克(Duke)能源国际公司,计划在维多利亚和南澳大利亚州之间建造416千米天然气管道,估计投资1.32亿美元,预计工程在2003年竣工。
菲利普斯等公司已达成意向协议,要建500千米海上管道,为新建的达尔文LNG厂提供天然气,预计自2005年开始供气,为期20年。
澳大利亚管道托拉斯首席执行官最近宣布了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要将天然气管道系统与澳大利亚北部地区、昆士兰、南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和维多利亚连接起来,使澳东部地区的用户用上西澳大利亚边陲东部所有盆地的天然气。
杜克能源公司计划在今年12月开工建造塔斯马尼亚天然气管道,该管道长735千米,其中陆上部分长430千米。另外305千米将横跨巴斯海峡,管道将使贝尔发电厂改造为燃气电厂,预计在2002年6月竣工。(《石油商报》) 我国船舶工业造船产量已连续11年位居世界第三位,在世界船舶工业中所占份额由2000年的6%提高到2005年的20%。到2015年我国的船舶产量将达2400万载重吨,达到“世界第一”。造船业高速发展主要有以下一些诱发原因:一是中国对铁矿石等原料的巨大需求,导致散装货船供不应求;二是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原油进口国,政府要求原油进口50%要自己运输,导致对油轮需求增大;三是中国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造成集装箱船紧张。
6. 世界上哪些国家是石油大国
1、委内瑞拉委内瑞拉是世界上重要的石油生产国和出口国。按照其每日消耗74.6万桶计算,在不考虑其他出口等消耗增长的因素前提下,其存储可供其使用775年。2、沙特阿拉伯沙特阿拉伯拥有世界上最多的石油储存,其国家90%的经济来自于出口石油燃料,名副其实的“石油王国”。3、加拿大加拿大的石油储量位居世界前茅,但是很多人说起石油只会想到中东地区,其实是加拿大出于保护自然资源的考虑,并没有过多的去开采石油。4、伊朗伊朗是世界第四大石油生产国、欧佩克第二大石油输出国,其国家工业主要以石油开采为主,国家经济命脉和外汇也主要以石油为主要来源,可以说石油收入占据了伊外汇总收入的一半以上。5、伊拉克伊拉克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原油储量本是世界排名第四,在伊拉克石油是国家的经济支柱,工业也主要跟石油有关,70%的天然气属于石油伴生气。
7. 美国和加拿大油气安全战略
美国能源部能源信息署预计到2020年美国国内的石油产量将不能满足本国30%的需求,能源供需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为保证美国经济发展,美国制定了一系列能源安全政策,确立了能源战略目标,通过立法建立了政府战略石油储备。加拿大的油气资源比较丰富,因此加拿大的能源政策的目标以能源供应自给为最终目标。
一、美国能源安全政策
1.美国的能源安全政策
美国能源战略目标有三个,其能源安全政策就是为实现这三个目标而制定的。
战略目标1:提高能源系统的效率——改进能源的生产能力,提高整体经济运行能力,同时保护环境并且巩固国家安全。如:支持富有竞争力和高效的电力系统,实行电力利用的重建、立法,发展先进的煤炭、天然气发电厂。改进现有的核发电设施;提高在运输业,工业和建筑业领域的用能效率。发展高效节能的运输业,工业和建筑业;采用新/革新的节能和可再生能源技术。
战略目标2:确保能源中断时的安全——防止我们的经济受到外来供应中断和内部失控。如:降低美国在石油供应中断时的风险程度,稳定国内生产,保持战略储备油品的良好待命状态,进口渠道多样化,减轻消费;保证能源系统的可靠性,灵活性和能源反应能力。保证可靠的电力/天然气供应,炼油和应急能力。
战略目标3:促进能源生产和鼓励有利于健康和环境的利用——增进我们的健康和地方型、区域性及全球性环境保护。
能源是美国经济竞争力和经济繁荣的重要因素,美国致力于向能源消费者提供安全可靠的和能够负担得起的能源。
美国采用的节能措施是:
1)对浪费汽油的汽车征税;
2)私人建筑进行隔热措施投资时减税。
2.现阶段美国能源安全的国内政策
(1)加强国内石油勘探开发
A.开发阿拉斯加禁区
阿拉斯加曾是美国最大产油区(“北坡”油田),1968年在这块北冰洋畔的荒滩地下发现了特大油田。1977年6月20日第一批石油开始进入长达1290公里的输油管道流向美国大陆“下48州”。经过几十年的开采,北坡油田进入开发后期,产量递减很大。
地质调查证明,除了北坡油田外,阿拉斯加还有三个可供开采石油和天然气的地区:阿拉斯加国家石油储备区(the National Petroleum Reserve-Alaska,简称NPR-A)、北极边远大陆架(the Arctic Outer Continental Shelf)和北极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the Arctic National Wildlife Refuge简称ANWR)。NPR-A位于阿拉斯加北部布鲁克斯岭和北冰洋之间,预计石油储量为21亿桶,天然气储量为8.5万亿立方英尺。1999年克林顿政府决定出租NPR-A东北部地区后,现已签订133个租约,涉及范围达90万英亩。目前,勘探工作仍正紧张展开。作为联邦政府的石油储备区,NPR-A是为应付战争紧急需要储备的,探明后要把资源保留在地下。切尼提出的《国家能源政策》对此讳莫如深。
布什政府把开发北极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作为增加美国国内石油、天然气的重点。保护区总面积190万英亩,计划先开发2000英亩。最高产量可能达到100~130万桶/日,约为美国石油总产量的20%以上;若按目前的进口量计算,相当于美国从伊拉克进口石油46年。
B.开发美国西部石油天然气资源
据估计,美国石油剩余可采储量仍比较丰富。美国土地分三级所有:联邦政府、州政府和私人。联邦政府在大陆48州拥有31%的土地(多位于美国西部)和全部大陆架。目前,这些地区提供的能源占全国能源总产量的30%。这些地区拥有待开发的地下石油储量约41亿桶,天然气储量约167万亿立方英尺。但这些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勘探和开发成本高,必须采取现代化高科技手段,才能把它们从地下开采出来。
(2)强调发展核能的重要性
美国政府认为,解决今后20年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关键在于发展核能,这是解决美国电力供应的必由之路。
美国这个世界上最早发展核能的国家现在已远远落后于法国。对于美国朝野来说,发展核能是一个非常沉重的话题。三里岛事故(1979年)发生后,联邦政府核能管理委员会(the Nuclear Regulatory Commission简称NRC)严格限制核能的发展,自此美国没有再建一座新核电站。1986年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重大事故,在美国再度引起恐慌。20世纪90年代,美国关闭了一些过了时的核电站,现存的103座核电站提供全国电力的20%。美国东北、南部和中西部地区10个州的核电站发电能力占这些州总发电能力的40%。
美政府认为自三里岛核事故以来,美国核工业技术水平和安全系数已大为提高,核废料也将得到妥善处理,联邦政府积极发展核电站的条件已经成熟。
(3)继续发挥煤炭在电力发展中的作用
目前,美国拥有发电厂5000座,总发电能力80万兆瓦,其中煤炭占50%以上。在中西部、东南部和西部的12个州,煤炭发电所占比重超过80%,天然气、水电和燃料油分别仅占16%、7%和3%左右。联邦政府能源部通过《洁净煤技术发展纲要》(Clean Coal Technology Program)的执行,在煤炭洁净化利用方面已经取得了进展。报告预计美国今后10年电力需求量可能增加25%。为此,美国需要新建1300~1900个发电厂,平均每周新建一座。为了减少发电厂对国内有限的天然气资源的依赖,今后煤炭将继续发挥主导作用,煤电比重可能继续保持在50%左右的水平上。
此外,美国政府还把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替代能源提到一定日程上来,并提出了具体的发展计划,但不在重点之列。
(4)改善和新建能源基础设施
A.修缮陈旧的输油和输气管道
美国输油管道遍布全国,总长度达200万英里,担负着全国大约66%的原油、汽油和其他油品的运输任务。然而管道大部分已经老化,既不安全也不符合环保要求,急需修缮。同时为了满足需求的增长,必须修建新的管道。报告提出计划新修管道38000英里。
阿拉斯加管道系统(the Trans-Alaska Pipeline System)基本上铺设在冻土地表面,由北向南纵贯阿拉斯加。每年经此管道输向美国大陆的石油占国内石油总产量的1/5。北坡油田的原油输入这条管道后,经太平洋沿岸的不冻港瓦尔迪兹装上油轮运往美国大陆本土。该管道由美国几家大石油公司投资兴建,所用土地部分由美国联邦政府提供,部分向阿拉斯加州政府租借,并由联邦政府和阿拉斯加州政府双方严格管理。双方就修建和管理这条管道的有关协议将于2004年期满,需要签订新协议。
美国国内生产的天然气几乎全部经输气管道到达用户,总输送能力约23万亿立方英尺。2020年天然气需求量将增加50%,阿拉斯加北极地区是主要天然气储藏地之一。国内现有输气管道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必须新建。此外,连接加拿大的天然气管道也需要扩建。
B.改善和新建炼油厂
由于国内环保呼声高涨,联邦政府出台了清洁空气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增加了炼油厂成本。10年来大约已有50家炼油厂被迫关闭,每年靠扩建现有大炼油厂增加的炼油能力只有1%~2%,加之25年来国内没有兴建大型炼油厂,所以全国炼油能力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为了解决这个矛盾,除了提高现有炼油厂的能力之外,还要兴建新的炼油厂。另外,还必须重新审查现有的有关环保、清洁空气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和法律,为新建炼油厂扫除不必要的障碍。布什政府已经要求各州政府放宽对新建炼油厂的环保限制。
(5)实施并增加政府战略石油储备
美国是第一个正式建立国家矿产资源战略储备的国家。1923年,美国总统哈丁下令建立了阿拉斯加国家的海军油储,以保障海军石油的安全供应。美国所建立的储备正是“国家安全保障战略储备,防备战争时期供应中断,供国家非常时期使用”。
从经济上讲,美国建立战略石油储备也有其必然性。美国石油仅有世界探明储量的3.2%,而消费量占全球的25%~28%。目前美国石油50%靠进口,预计到2010年其消费量的70%将依靠进口。而进入世界市场的原油,2/3以上来自中东、非洲和里海这些政治军事不安定地区,所以,储备石油可以保障供应、平抑油价,同时也保障其国家的综合安全。
为此,美国对战略性矿产品储备进行立法,于1946年制定了“重要战略物资储备法”,1975年制定了“能源政策与保护法”。
1990年修订的《能源政策与保护法》规定:在严重的能源供应中断或美国在国际能源机构的义务所要求的情况下,由美国总统决定动用战略性石油储备,为保证战略性石油储备发挥最大效用,危机期间战略性石油储备的出售或分配通过竞价方式进行。该法对“严重的能源供应中断”定义如下:进口石油产品的供应中断或破坏活动或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使得石油供应产生突发性的大范围的持续时间长的石油供应短缺,并对国家安全和国家经济造成严重负面影响。1992年修订法又规定,在存在以下情况时总统可认为能源供应严重中断:A.有紧急事态发生,且持续时间相当长,范围较广,造成原油供应量显着减少;B.因发生紧急事态,油品价格大幅度上涨,这种价格上涨可能会对国民经济带来重大影响。在上述情况下,国际能源机构也没有启动“紧急石油分享系统”,但总统认为原油供应有可能因途径中断而造成供应不足,可以决定动用战略石油储备。
美国的储备制度是由四个购买物资法案组成的,即1946年的“战略物资储备法”、1950年的“国防生产法”、1954年的“农产品贸易扩大资助法”及1956年制定的“农业法”。美国的现行的储备制度可以追溯到1939年制定的“储备法”。美国的储备制度随国际形势的变化,其储备目标量和储备品种也在不断变化。
根据美国国会1975年通过的《能源政策与保护法》授权,美国国会确定了一个90天进口量的战略石油储备初步目标,这一目标相当于5亿桶储备,1979年这一储备目标被提高到7.5亿桶。根据美国能源部的报告,美国战略石油储备数量在1985年达到顶峰,相当于118天的净进口量。
美国国会《对能源政策与保护法》进行了多次修订,最重要的变化是战略性石油储备兼有了生产消费性石油储备所具有的调节市场、稳定价格的作用。1990年的修正增加了附加授权,允许在国内及国际市场石油短缺期间动用3000万桶石油储备,此外,立法还允许进行500万桶战略性石油储备的销售实验。
美国战略石油储备由美国政府授权美国能源部、美国能源部化石燃料局、美国能源部战略性石油储备局负责战略性石油的建立、管理和维护,由能源部长领导下的负责能源的部长协助分管,通过3个办公室具体管理5个储备基地和一个中转基地。重要的政策和决策由总统作出,相关法律由国会通过,总统签署后颁布执行。
美国石油战略储备有两种方式,一是原油储备(SPR),由能源部负责购买并储备原油;二是石油产地的储备,目前是在阿拉斯加北坡部分重要产油区,划出大片含油土地只探不采,找到石油储量后就地封存,以备急需。
阿拉斯加国家油储:美国在阿拉斯加划出大片含油土地只探不采,找到石油储量后就地封存,以备急需(主要是战争等紧急状态下石油的供应),即所谓的石油产地的储备。阿拉斯加国家油储是美国应对石油供应中断的第二道防线,也是最后一道防线。
美国政府不仅要把战略石油储备作为应付国外石油中断的工具,也要把它作为备战用的“国防燃料储备”(National Defense Fuel Reserve)。
二、加拿大的油气储备及其能源安全政策
加拿大的油气资源丰富,因此,加拿大的能源政策的目标是着重构建开放的市场框架,加速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机会,坚持效率与公平的原则,注重健康、安全和环保,着眼于资源的长期发展和利用。
加拿大的能源政策的目标
加拿大的能源政策目标是以能源自给为最终目标,将依靠进口石油的程度降到最低限,积极开发,利用替代能源和合理利用能源。
为实现该目标,加拿大能源政策的措施主要是以适当的价格提供能源、保存能源,扩大勘察、开发,加强收集资源情报,促进各种燃料的相互替代,促进新的输送系统,在能源资源开发方面,加强加拿大的主导作用。同时要加强储备,供紧急时期使用。加拿大是国际能源署(IEA)的成员国,按照IEA的要求建立有应急石油储备,不过加拿大的石油储备全部为商业性的企业储备。目前储备规模为496亿桶(1998年9月),约相当于75天的需求量,所有储备均在公司手中,在宣布为紧急状态时,联邦政府根据“强制配给计划”有权管理公司拥有的储备。政府与业界协商确定紧急状态时储备规模的阀值。由于储备管理成本相当高,而且企业储备资金主要来源于企业自己,所以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储备规模有所减少。
8. 为什么石油一定要从霍尔木兹海峡运抵美国
因为主要的石油产国都是波斯湾周边的国家,从目前的形势来看,海上运输还是主要的运输方式,除了考虑到节约成本的问题,还要考虑到美国基本控制了这一海峡,当然会通过霍尔木兹海峡.然后通常会走马六甲海峡.也许在不远的将来,会考虑在西边增设管道.毕竟管道运输量大,也是优点.
9. 加拿大的石油储备世界第二,为什么大家似乎都关注中东的石油为多呢
主要是因为加拿大石油,它的油质并不是太好,而且开采成本比较高昂,更重要的是运输成本非常的高昂,因为他和中国日本这些石油进口大国都不接壤,所以需要大量的运输成本。然而这也造成了他的开采成本过高,没有太多的利润,所以大家也就不会选择加拿大的石油。
当然也是因为加拿大的石油出口会增加非常多的关税,这样一下子就又提高了石油的成本,这也使得他的石油卖价要比别的国家高很多,但是由于油质不好,所以并没有太多的国家选择购买和使用。当然除非它的开采技术手段提升,这样会使得成本逐渐的下降,也许会给加拿大石油赢得一次喘息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