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石油矿藏 » 2亿吨油当量是多少吨石油
扩展阅读
钻石空岛3在哪里刷怪 2025-05-14 12:55:55
戒指里的钻石什么意思 2025-05-14 12:54:30

2亿吨油当量是多少吨石油

发布时间: 2022-08-02 10:37:44

Ⅰ 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现状及前景

一、中国石油工业的特点

1.油气储产量不断增长

近年来,中国石油企业加大勘探开发力度,油气储产量稳中有升,诞生了一批大型油气生产基地。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油气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连续3年超过5亿吨,新增天然气三级储量超过3000亿立方米;先后在鄂尔多斯等盆地发现4个重大油气储量目标区,落实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等7个亿吨级以上石油储量区和苏里格周边等3个数千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储量区。经独立储量评估,2006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石油”)实现石油储量接替率1.097,天然气储量接替率4.37,均超过了预期目标,为油气产量的持续稳定增长提供了资源基础与此同时,中石油一批较大油气田相继投入开发,油气业务实现持续增长。长庆油田原油产量一举突破1000万吨,标志着中国石油又一个千万吨级大油田诞生。地处鄂尔多斯盆地的中国储量最大、规模最大的低渗透苏里格气田投入开发,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塔里木油田的天然气产量突破100亿立方米,西气东输资源保障能力增强。西南油气田的年产油气当量突破1000万吨,成为我国第一个以气为主的千万吨级油气田,也是国内第6个跨入千万吨级的大油气田。2006年,中石油新增原油生产能力1222万吨,天然气生产能力91亿立方米。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在普光外围、胜利深层、东北深层等油气勘探获得一批重要发现。全年新增探明石油储量2.3亿吨,探明天然气储量约1600亿立方米,新增石油可采储量约4500万吨,天然气可采储量约739亿立方米。2006年4月3日,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石化”)正式对外宣布发现了迄今为止中国规模最大、丰度最高的特大型整装海相气田———普光气田,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经国土资源部审定,普光气田到2005年末的累计探明可采储量为2511亿立方米,技术可采储量为1883.04亿立方米根据审定结果,该气田已具备商业开发条件,规划到2008年实现商业气量40亿立方米以上,2010年实现商业气量80亿立方米。

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2006年在中国海域共获得10个油气发现,其中包括中国海域的第一个深水发现———荔湾3-1,并有6个含油气构造的评价获得成功。该公司2006年实现储量替代率199%,年内新增净探明储量4676万吨油当量。截至2006年年底,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共拥有净探明储量约3.56亿吨油当量。

2006年,全国共生产原油1.84亿吨,同比增长1.7%;生产天然气585.5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9.2%其中,中石油生产原油1.07亿吨,再创历史新高;生产天然气442亿立方米,连续两年增幅超过20%;中石油的油气产量分别占国内油气总产量的58%和76%。连同海外权益油在内,当年中石油的油气总产量达到1.49亿吨油当量,同比增长4.9%。中石化原油生产量超过4000万吨,同比增长2.28%;生产天然气超过7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5.6%。中石化“走出去”战略获得重要进展。预计海外权益油产量达到450万吨,增长了1.2倍。随着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的涠州6-1油田、曹妃甸油田群、惠州19-1油田、渤中34-5、歧口17-2东、惠州21-1等油气田的先后投产,全年该公司共生产油气4033万吨油当量,较上年增长3.4%,比3年前增长了21%。

2.经济效益指标取得进展

近年来,国际油价持续高涨,2007年底一度接近100美元/桶。在高油价的拉动下,中国石油工业的油气勘探开发形势较好,收获颇丰。2006年,中国石油行业(包括原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业)全年实现现价工业总产值20132亿元,工业增加值6371亿元,产品销售收入19982亿元,利润3227亿元,利税4713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26.3%、35.8%、27.8%、18.2%和22.2%

2006年,三大国家石油公司突出主营业务的发展,在全力保障国民经济发展对油气需求的同时,创造了良好的经营业绩,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再创新高,经济实力显着增强。但是,受油价下降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各公司的利润增幅均有大幅降低。尤其是中石油,该公司2005年的利润增长了38%,但2006年仅增长4.3%。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以下简称“中海油”)的利润增长率也下降了一半以上。

3.炼油和乙烯产能快速增长

近年来,国内油品需求增长较上年加快。面对持续增长的市场需求,中国炼油行业克服加工能力不足、国内成品油价格和进口成品油价格倒挂、检修任务繁重等困难,精心组织生产,主要装置实现满负荷生产。2006年全年共加工原油3.07亿吨,比上年增长6.3%,但增幅回落了0.2个百分点。其中,中石油加工原油1.16亿吨,增长4.8%;中石化加工原油1.46亿吨,增长4.6%。

全年全国共生产成品油1.82亿吨,比上年增长4.5%,增幅同比回落2.6个百分点。其中,汽油产量为5591.4万吨,比上年增长3.7%;柴油产量为1.4万吨,比上年增长5.5%;煤油产量为960万吨,比上年下降2.9%。中石油生产成品油7349万吨,比上年增长3.3%。其中汽油产量为2408.3万吨,增长4.81%;柴油产量为4605.17万吨,增长2.53%;煤油产量为333.45万吨,增长4.8%。中石化约生产成品油1.6亿吨。其中汽油产量为2546.0万吨,增长1.37%;柴油产量为6161.58万吨,增长5.83%;煤油产量为635.40万吨,下降4.15%(表1-1)。

由于乙烯需求的快速增长,我国加快了乙烯产能建设的步伐。2006年我国乙烯总产量达到941.2万吨,增长22.2%。其中,中石油的产量为207万吨,增长9.5%;中石化为633万吨,增长15.3%,排名世界第4位。长期以来,我国的乙烯领域为中石化、中石油两大集团所主导,但随着中海油上下游一体化战略的推进,尤其是中海壳牌80万吨乙烯项目于2006年年初建成投产后,其在2006年的乙烯产量就达到了64.62万吨。我国乙烯生产三足鼎立的格局已现雏形(表1-2)。

表1-1 2006年全国原油加工量和主要油品产量单位:万吨

资料来源:三大石油集团及股份公司网站。

2005年国家发布了《乙烯工业中长期发展专项规划》和《炼油工业中长期发展专项规划》,使我国炼化工业的发展方向更为明确,势头更加迅猛。我国一大批炼化项目建成投产或启动。吉林石化70万吨/年、兰州石化70万吨/年、南海石化80万吨/年、茂名石化100万吨/年乙烯新建或改扩建工程建成投产;抚顺石化100万吨/年、四川80万吨/年、镇海炼化100万吨/年乙烯工程,以及天津石化100万吨/年乙烯及配套项目开工建设。2009年镇海炼化100万吨/年乙烯工程投产后,镇海炼化具有2000万吨/年炼油能力和100万吨/年乙烯生产能力,成为国内炼化一体化的标志性企业。值得一提的是,总投资为43.5亿美元、国内最大的合资项目———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的投产,标志着中国海油的上下游一体化发展迈出实质性步伐,结束了中海油没有下游石化产业的历史。

2006年是多年来中国炼油能力增长最快的一年。大连石化新1000万吨/年、海南石化800万吨/年炼油项目,以及广州石化1300万吨/年炼油改扩建工程相继建成投产;大连石化的年加工能力超过了2000万吨,成为国内最大的炼油生产基地。与此同时,广西石化1000万吨/年炼油项目也已开工建设。可以看出,我国的炼化工业正在向着基地化、大型化、一体化方向不断推进。

2006年,我国成品油销售企业积极应对市场变化,加强产运销衔接,优化资源流向,继续推进营销网络建设,努力增加市场资源投放量。中石油全年销售成品油7765万吨,同比增长1.3%,其中零售量达4702万吨,同比增长23.3%。中石化销售成品油1.12亿吨,增长6.7%。中石油加油站总数达到18207座,平均单站日销量7.8吨,同比增长16.7%。中石化的加油站数量在2006年经历了爆发式增长,通过新建、收购和改造加油站、油库,进一步完善了成品油网络,全年新增加油站800座,其自营加油站数量已经达到2.8万座,排名世界第3位。

4.国际合作持续发展

近年来,中国国有石油公司在海外的油气业务取得了进展,尤其是与非洲国家的油气合作有了很大发展,合作的国家和地区不断扩大。

中石油海外油气业务深化苏丹、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等主力探区的滚动勘探,稳步开展乍得等地区的风险勘探,全年新增石油可采储量6540万吨。同时加强现有项目的稳产,加快新项目上产,形成了苏丹1/2/4区、3/7区及哈萨克斯坦PK三个千万吨级油田。2006年,中石油完成原油作业量和权益产量分别为5460万吨和2807万吨,同比分别增长1877万吨和804万吨;天然气作业产量为57亿立方米,权益产量为38亿立方米,同比约分别增长17亿立方米和10亿立方米在苏丹,中石油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套高钙、高酸原油延迟焦化装置,3/7区长输管道工程也投入运营;该公司还新签订乍得、赤道几内亚和乌兹别克斯坦等9个项目合同,中标尼日尔爾利亚4个区块;海外工程技术服务新签合同额31.9亿美元,业务拓展到48个国家,形成了7个规模市场。在国内,中石油与壳牌共同开发的长北天然气田已正式投入商业生产,并向外输送天然气。

中石化“走出去”获得重要进展。2006年,中石化完成海外投资约500亿元,获得俄罗斯乌德穆尔特石油公司49%的股权,正在执行的海外油气项目达到32个,初步形成发展较为合理的海外勘探和开发布局。中石化全年新增权益石油可采储量5700万吨,权益产量达到450万吨。该公司还积极开拓海外石油石化工程市场,成功中标巴西天然气管道、伊朗炼油改造等一批重大工程项目。在国内,中石化利用其在下游领域的主导地位,与福建省、埃克森美孚及沙特阿美在2007年年初成立了合资企业“福建联合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中国石化森美(福建)石油有限公司”。两个合资企业的总投资额约为51亿美元,成为中国炼油、化工及成品油营销全面一体化中外合资项目。项目将把福建炼化的原油加工能力提高到1200万吨/年,主要加工来自沙特的含硫原油;同时建设80万吨/年的乙烯裂解装置,并在福建省管理和经营大约750个加油站和若干个油库。此前,中石化与BP合资的上海赛科90万吨/年乙烯、同巴斯夫公司合资的扬巴60万吨/年乙烯项目已于2005年建成投产。

目前,在政府能源外交的推动下,中国企业“出海找油”的战略已初见成效。但随着资源国对石油资源实行越来越严格的控制,中国企业在海外寻油的旅途上也将面临更多的困难与障碍。

5.管道网络建设顺利进行

我国油气管道网络建设继续顺利推进,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我国覆盖全国的油气骨干管网基本形成,部分地区已建成较为完善的管网系统。

原油管道:阿拉山口—独山子原油管道建成投产,使中国首条跨国原油管道———中哈原油管道全线贯通,正式进入商业运营阶段;总长度为1562千米的西部原油成品油管道中的原油干线已敷设完成。

成品油管道:国家重点工程———西部原油成品油管道工程中的成品油管道建成投产,管道全长1842千米,年设计量为1000万吨;干支线全长670千米、年输量300万吨的大港—枣庄成品油管道开工建设;中石化的珠三角成品油管道贯通输油,管道全长1143千米,设计年输量为1200万吨,将中石化在珠三角地区所属的茂名石化、广州石化、东兴炼厂和海南石化等炼油基地连接在一起,有利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对于提高中石化在南方市场的竞争力有着重要意义。

2006年是中国液化天然气(LNG)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中国第一个LNG试点项目———广东液化天然气项目一期工程投产并正式进入商业运行;一期工程年接收量为260万吨的福建液化天然气项目与印度尼西亚签署了液化天然气的购销协议,资源得到落实;一期工程年进口量为300万吨的上海液化天然气项目开工建设,并与马来西亚签订了液化天然气购销协议。在我国,经国家核准的液化天然气项目有10余个。在能源供应日趋紧张、国际天然气价格持续走高的情况下,气源问题将成为制约中国LNG项目发展的最大瓶颈。

6.科技创新投入加大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石油企业努力实现稳定、有效、可持续发展的根本。2005年中石油高端装备技术产品研发获得重大突破,EI-Log测井装备和CGDS-I近钻头地质导向系统研制成功。这两项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均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打破了外国公司对核心技术的垄断。中石油全年共申请专利800余项,获授权专利700项,7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和技术发明奖,登记重要科技成果600项。2006年,中石油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快创新体系建设令人瞩目。按照“一个整体、两个层次”的架构,相继组建了钻井工程技术研究院、石油化工研究院,使公司层面的研究院已达到8家,覆盖公司10大主体专业、支撑7大业务发展的20个技术中心建设基本完成,初步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精干高效、协同互补”的技术创新体系。

中石化基本完成了生产欧Ⅳ标准清洁成品油的技术研究,为油品质量升级储备了技术;油藏综合地质物理技术、150万吨/年单段全循环加氢裂化技术等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顺利完成;空气钻井、高效柴油脱硫催化剂等一批技术得到应用;一批自主开发的技术成功应用于新建或改造项目,特别是海南炼油、茂名乙烯的建成投产,标志着中石化自主技术水平和工程开发能力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中石化及合作单位的“海相深层碳酸盐岩天然气成藏机理、勘探技术与普光气田的发现”的理论和技术成果,带动了四川盆地海相深层天然气储量增长高峰,推动了南方海相乃至中国海相油气勘探的快速发展,是中国海相油气勘探理论的重大突破,获得了200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06年,中石化共申请专利1007项,获得中国专利授权948项,其中发明专利占74%;申请国外专利97项,获得授权61项。

中海油2006年的科技投入超过20亿元,约占销售收入的1.3%,产生了一批有价值的科技成果。“渤海海域复杂油气藏勘探”、“高浓缩倍率工业冷却水处理及智能化在线(远程)监控技术”荣获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渤海复杂油气藏勘探理论和技术研究取得突破,发现、盘活了锦州25-1南、旅大27-2等一批渤海复合油气藏和特稠油油群,该公司的海上稠油开发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7.加强可再生能源发展

我国国有石油公司明显加强了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尤其是在生物柴油的开发上有了实质性的突破,彰显了从石油公司向能源公司转型的决心和勇气。

中石油与四川省政府签订了合作开发生物质能源框架协议,双方合作的目标是“共同实施‘四川省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规划’,把四川建设成‘绿色能源’大省、清洁汽车大省;‘十一五’共同建成年60万吨甘薯燃料乙醇、年产10万吨麻风树生物柴油规模”;与国家林业局签署了合作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框架协议,并正式启动云南、四川第一批面积约为4万多公顷的林业生物质能源林基地建设,建成后可实现每年约6万吨生物柴油原料的供应能力。到“十一五”末,中石油计划建成非粮乙醇生产能力超过200万吨/年,达到全国产能的40%以上;形成林业生物柴油20万吨/年商业化规模;支持建设生物质能源原料基地达40万公顷以上,努力成为国家生物质能源行业的领头军。

中石化年产2000吨生物柴油的试验装置已在其位于河北省的生物柴油研发基地建成,成为迄今国内具有领先水平的标志性试验装置,为我国生物柴油产业开展基础性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了强有力技术平台与支撑。中国海洋石油基地集团有限公司与四川攀枝花市签订了“攀西地区麻风树生物柴油产业发展项目”备忘录,计划投资23.47亿元,建设年产能为10万吨的生物柴油厂。

目前,我国生物柴油的发展十分迅猛,但存在鱼龙混杂的现象。国有大企业介入生物柴油领域,不仅可以提高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对整个生物柴油行业的规范化发展也是很有益的。

二、中国石油工业存在的问题

1.油气资源探明程度低,人均占有量低

我国油气资源丰富,但探明程度较低,人均占有量也较低。根据全国6大区115个含油盆地新一轮油气资源评价的结果,我国石油远景资源量为1085.57亿吨,其中陆地934.07亿吨,近海151.50亿吨;地质资源量765.01亿吨,其中陆地657.65亿吨,近海107.36亿吨;可采资源量212.03亿吨,其中陆地182.76亿吨,近海29.27亿吨。尽管我国油气资源比较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偏低。我国石油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为11.5~15.4吨,仅为世界平均水平73吨的1/5~1/6;天然气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为1.0万~1.7万立方米,是世界平均水平7万立方米的1/5~1/7。与耕地和淡水资源相比,我国人均占有油气资源的情形更差些

2.油气资源分布不均

全国含油气区主要分布情况是:东部,主要包括东北和华北地区;中部,主要包括陕、甘、宁和四川地区;西部,主要包括新疆、青海和甘肃西部地区;西藏区,包括昆仑山脉以南、横断山脉以西的地区;海上含油气区,包括东南沿海大陆架及南海海域。

根据目前油气资源探明程度,从东西方向看,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东部;从南北方向上看,绝大部分油气资源在北方。这种油气资源分布不均衡的格局,为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和油气供求关系的协调带来了重大影响。从松辽到江汉和苏北等盆地的东部老油区占石油储量的74%,以鄂尔多斯和四川盆地为主体的中部区占5.77%,西北区占13.3%,南方区占0.09%,海域占6.63%。而海域中渤海占全国储量的4%。2000年,随着更多的渤海大中型油田被探明,海上也表现出石油储量北部多于南部的特点。

目前,我国陆上天然气主要分布在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占陆上资源量的43.2%和39.0%。天然气探明储量集中在10个大型盆地,依次为:渤海湾、四川、松辽、准噶尔、莺歌海-琼东南、柴达木、吐-哈、塔里木、渤海、鄂尔多斯。资源量大于l万亿立方米的有塔里木、鄂尔多斯、四川、珠江口、东海、渤海湾、莺歌海、琼东南、准噶尔9个盆地,共拥有资源量30.7万亿立方米

3.供需差额逐渐加大

最近5年,石油消费明显加快。2006年全国石油消费量达到3.5亿吨,比2000年净增1.24亿吨。

到2020年前,我国经济仍将保持较高速度发展,工业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特别是交通运输和石油化工等高耗油工业的发展将明显加快。此外,城镇人口将大幅上升,农村用油的比重也将增加。多种因素将使我国石油需求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在全社会大力节油的前提下,如果以平均每年的石油需求量大体增加1000万吨的规模估计,到2020年,我国石油需求量将接近5亿吨;进口量3亿吨左右,对外依存度(进口量占总消费量的比率)约60%,超过国际上公认的50%的石油安全警戒线。我国石油安全风险将进一步加大

4.原油采收率较低,成本居高不下

俄罗斯的原油平均采收率达40%,美国为33%~35%,最高达70%,北海油田达50%,国外注水大油田的采收率为50%左右。我国的平均采收率大大低于这一水平。原油包括发现成本、开发成本、生成成本、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等在内的完全成本,目前与国际大石油公司相比,我国原油的完全成本非常高。1998年,中石油和中石化重组之前,我国的石油天然气产量一直作为国家指令性计划指标,为保证产量任务的完成,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只有将有限资金投向油气田开发和生产;而在新增可动用储量不足的情况下,只有对老油田实行强化开采,造成油田加速进入中后开发期,综合含水上升很快,大大加速了操作费用的上升。重组后的中石油,职工总数很多,原油加工能力不高,这就导致人工成本太高,企业组织形式不合理,管理水平不高。各油田及油田内部各单位管理机构臃肿,管理层次很多。预算的约束软,乱摊乱进名目不少。在成本管理上,没有认真实行目标成本管理,加之核算制度不够严格和科学,有时还出现成本不实的现象。

5.石油利用效率总体不高

我国既是一个石油生产大国,又是一个石油消费大国,同时也是一个石油利用效率不高的国家。以2004年为例,我国GDP总量为1.9万亿美元,万美元GDP消耗石油1.6吨。这个数字是当年美国万美元石油消费量的2倍,日本的3倍,英国的4倍。目前,国内生产的汽车发动机,百公里油耗设计值比发达国家同类车要高10%~15%。我国现阶段单车平均年耗油量为2.28吨,比美国高21%,比德国高89%,比日本高115%。要把我国2020年的石油总消费量控制在5亿吨以内,就要求在过去15年石油消费的平均增长水平上,每年降低25%以上。以上情况,一方面,说明我国节约用油的潜力很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节约、控制石油消费过快增长的难度相当大

6.石油科技水平发展较低

我国石油科技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科研创新能力更差。基础研究水平差,大部分基础研究工作只是把国外较为成熟的理论和方法在我国加以具体运用。如地震地层学、油藏描述、水平井技术和地层损害等。另外,国外还有许多先进理论尚未引起国内足够的重视,如自动化钻井、小井眼钻井、模糊理论在油藏工程中的应用等。基础研究的这种局面表现为我国科研工作的创新能力差,缺乏后劲,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

Ⅱ 油气当量换算公式是什么

油气当量换算公式是1255立方米天然气=1吨原油。油气当量就是将天然气产量按热值折算为原油产量的换算系数。标准油气当量是根据原油和天然气的热值折算而成的油气产量,一般取1255立方米天然气=1吨原油。

油气当量通常为了简化,取1000立方米天然气=1吨原油。这是国内的一贯用法。而BP公司在全球能源统计中真正按照热值计算,1000立方米天然气=36百万热值单位,1吨原油=40百万热值单位,由此得到1111立方米天然气=1吨原油。

1桶(bbl)=0.14吨(t)(原油,全球平均)。

1万亿立方英尺/日(tcfd) =283.2亿立方米/日(m3/d)=10.336万亿立方米/年(m3/a)。

Ⅲ 在2018年,中国石油对外的依赖程度有多高

中国石油企业海外油气权益产量超过2亿吨,达到2.01亿吨油当量。与此同时,中国对石油和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达到新高,石油的对外依存度接近70%,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上升到45.3%。与2017年相比,增长3.7%,其中权益原油1.6亿吨,权益天然气500亿立方米。一种油性易燃沥青质液体,通常为深棕色至绿色,有时呈荧光。石油本质上是不同碳氢化合物的混合物,从中可以提取汽油、煤油、柴油、润滑油、石蜡、沥青等。

原油和天然气的勘探、开发、生产和销售;原油和石油产品的运输、储存和销售。基础石化产品、衍生化工产品和其他化工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天然气、原油和成品油的运输和天然气的销售。红色基地凸显了方角,这不仅体现了中石油的基础,而且蕴含着中石油的无限凝聚力和创造力。外观呈花朵状,反映了中石油创造能源与环境和谐的社会责任。太阳从标志中央升起,光芒四射,象征着中国石油的蓬勃发展和光明未来。

Ⅳ 新疆石油天然气资源

新疆地处中国西北边陲,幅员辽阔,面积达166.49 万平方千米,其中主要沉积盆地有30多个,详见表4-2-1。其面积为90万平方千米。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经过地质勘探,证明油气资源非常丰富,油气资源总量为360亿吨油当量。截至2005年,在准噶尔、塔里木、吐哈三大盆地已发现油气田87个。其中,大型油气田6个,累计探明石油储量33.68亿吨,天然气1.15万亿立方米。

表4-2-1 新疆主要中新生代盆地一览表

近年来,年储量及产量增长居国内陆上之首,塔里木已成为我国第二大天然气区。新疆油气资源十分丰富,尤其2001 年以来,中国石油及中国石化两大公司都把新疆作为油气勘探开发的重点地区,促进了油气勘探开发迅速发展。因此,新疆即将成为我国油气资源主要接替区之一。

第一节 资源概况

一、准噶尔盆地

准噶尔盆地南为天山,东北为阿尔泰山,西北为准噶尔界山,略呈三角形,面积达13 万平方千米,是新疆主要大型含油气盆地之一。经过50多年的勘探历程。1937 年发现独山子油气田,1955年发现克拉玛依油气田,1958年发现奇齐古油田,之后从80 年代以来,在准东、准中、准南发现多个油气田,截至2005 年,共发现油气田27个,其中大型油气田2 个(克拉玛依及呼图壁),油气资源总量为106.9亿吨。是一个油气资源丰度较高的盆地。

准噶尔盆地经历了晚古生代的类克拉通盆地演化和中新生代前陆盆地演化阶段,发育多种类型的沉积体系和构造变形样式;构造条件较复杂,总体受天山东西向构造带、阿尔泰—克拉美里北西构造带及准噶尔界山构造带控制,使盆地呈三角形,区内断裂发育主要有三组。即:近东西向、北西向和北东向,这三组断裂控制了盆内大型隆坳相间的构造格局,为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提供了良好条件;盆内烃源岩很发育。主要有上石炭统、二叠系、上三叠统、中下侏罗统及古近系安集海组(南部)。其中,最优质烃源岩是上二叠统的红雁池组及芦草沟组,最大厚度可达700~1000米,有机丰度高,属国内外罕见的烃源岩。全盆地油气资源量106.9 亿吨,是西北地区油气资源丰度较高的盆地;多时代成油组合。该盆地不但有多时代烃源岩,而且有多时代多层段的储集层,如石炭系火山岩、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古近系及新近系等。但主要为侏罗系、白垩系及三叠系,主要区域性盖层有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及白垩系,古近系及新近系中的泥质岩及膏泥岩等。主要成油组合有上二叠统与三叠系;上三叠及侏罗系,侏罗系与白垩系,古近系与新近系等。

资源及储量:油气资源总量106.9亿吨,其中石油85.9亿吨,天然气2.1万亿立方米。累计探明石油储量19301.5万吨,可采储量43691.9万吨,剩余可采储量21764.7万吨;累计探明天然气储量2173.15 亿立方米,可采储量951.4 亿立方米,剩余可采储量707.18亿立方米。

二、塔里木盆地

塔里木盆地是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面积达56 万平方千米。经过50多年地质勘探,证明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十分丰富,其资源量为229亿吨。其中,石油115亿吨、天然气11.4万亿立方米。1958年发现依奇克里克油田,1977 年发现了柯克亚油田。特别是1984年9月塔北雅克拉构造上设计的沙参2 井,实现了古生界海相油气重大突破后,迎来了地矿、石油和科教部门到塔里木进行油气勘探大会战的新局面。到目前为止,共发现油气田36个。其中,大型油气田4个(塔河、克拉2、迪那2、和田河)。2005 年产油1010.81万吨,产天然气61.9 亿立方米。因此,塔里木盆地成为我国第二大天然气区和油气储产量快速增长的地区之一。

塔里木盆地经过了多次开合运动,造就了多类型盆地叠加复合,形成了相类型多、齐全、厚度巨大的沉积体系,成为该盆地油气资源潜力巨大的物质基础;丰富的油气资源具有多时代、多层系烃源岩,主要为寒武—奥陶系、石炭系—下二叠统、三叠—侏罗系。既有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又有陆相泥质岩,且分布广,厚度大,有机体丰度较高,古生界烃源岩亦具有多期生烃特点。构造运动的多期性和复杂性,导致地层不整合十分发育。主要有6大构造运动形成的区域性不整合,即:前震旦系与震旦系、奥陶系与志留系、泥盆系与石炭系、二叠系与三叠系、侏罗系与白垩系、古近系与新近系等。这些不整合是油气藏形成的重要条件;塔里木盆地储盖组合十分发育,主要有6大组合,即:震旦—奥陶系、志留—泥盆系,石炭—二叠系、三叠—侏罗系、白垩—古近、新近等含油气体系。根据烃源岩、储层特征、运移网络及圈闭系统,将塔里木盆地划分为7大含油气体系:库车、满加尔、孔雀河、阿瓦提、唐古巴兹、塔西南、塔东南。

经过多年研究,塔里木盆地,特别是台盆区有4个成藏期:晚加里东—早海西期、晚海西期、印支—燕山期、喜山期。在油气演化的地质历史过程中也出现多期生油、多期成藏、多期充注特征。

油气资源及储量: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十分丰富,油气资源量为229 亿吨,其中石油115 亿吨,天然气11.4 万亿立方米。该盆地累计探明石油储量11.49 亿吨,可采储量2.19 亿吨,剩余可采储量1.40亿吨;累计探明天然气储量8257.49 亿立方米,可采储量5262.33亿立方米,剩余可采储量5042.63亿立方米。

三、吐哈盆地

该盆地位于新疆东部的吐鲁番—哈密,盆地总面积为5.3万平方千米。它是在晚古生代基础上发育起来的中新生代山间盆地,沉积地层包括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及新生界,最大厚度约9000米。1958年发现胜金山和七克台小油田后一度间断勘探工作,1983年开始新一轮勘探,1989年以来共发现23个油气田。

吐哈盆地油气资源总量19.4亿吨。其中石油15.8亿吨,天然气3650亿立方米。累计探明石油储量31372 万吨,可采储量8170万吨,剩余可采储量4987万吨;累计探明天然气储量957046亿立方米,可采储量 450.74 亿立方米,剩余可采储量 330.26 亿立方米。

四、焉耆盆地

焉耆盆地位于南天山中段南坡,面积1.3 万平方千米,1994年8月中石油河南石油勘探局于焉参1 井侏罗系试获工业油气流,后又发现3个油气田,1996 年宝浪油田投入开发,目前,年产油20万吨左右。该盆地是中新生代山间盆地。基底为前海西褶皱基底。沉积盖层有三叠系、侏罗系。古近—新近系直接超覆其上。

油气资源及储量:焉耆盆地油气资源量4亿~5 亿吨。累计探明石油储量3239.8 万吨,累计探明石油可采储量779.4 万吨,剩余石油可采储量606.6 万吨。天然气累计探明储量107.66 亿立方米,累计探明天然气可采储量40.53亿立方米,剩余可采天然气储量35.96亿立方米。

五、三塘湖盆地

三塘湖盆地位于新疆的东北部,为一北西向展布的中新生代山前盆地,面积为2300平方千米。1993年塘参1井于井深2082~2087米经酸压后侏罗系获得油气突破,日产油19吨。共发现3个小油田。

该盆地以下石炭统为基底,其上沉积上石炭统、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及古近—新近系,形成西南厚东北薄的不对称箕状,总厚度达5000 米。可划分为三个构造单元,即北部隆起、中央坳陷、及南部斜坡。盆内主要烃源岩为二叠系及侏罗系。

油气资源及储量:该盆地油气资源量为3~4 亿吨油当量。目前,已累计探明石油储量150 万吨,可采储量36.7 万吨,剩余可采储量332.121万吨;累计探明天然气储量13.89亿立方米,可采储量7.57亿立方米,剩余可采储量7.57亿立方米。

第二节 开发利用现状

新疆石油天然气的开发已有40 多年的历史,最早是准噶尔盆地1936年独山子的发现,1955 年克拉玛依油田的发现和开发;1958年在塔里木盆地北缘发现依奇克里克油田和开发;20 世纪80年代后各主要盆地均发现多个油气田。从而油气开发业快速发展。截至2005 年,全疆已有40 多个油气田投入开发。2005 年产油2408.3万吨,天然气达106.6亿立方米。

一、准噶尔盆地

准噶尔盆地开发始于20世纪30年代,原苏联和新疆合作在南缘盆地独山子发现油田,并建立了独山子炼油厂,当时最高原油年产量110吨,新中国成立前共生产原油11497吨。

2001年产油960 万吨,产天然气20 亿立方米;2005 年产油1124.34万吨,产天然气28.95亿立方米。

二、塔里木盆地

塔里木盆地自1958年发现依奇克里克油田,次年5 月投入开发。目前已有28个油气田相继开发建设,其中主要有柯克亚、东河塘、雅克拉、牙哈、轮南、塔河、达里亚、塔中4、哈德逊等油气田,使塔里木盆地油气产量快速增长,详见表4-2-2。

表4-2-2 2000~2005年塔里木盆地原油、天然气产量

三、吐哈盆地

该盆地于1992年底配套建成,年产80万吨原油生产能力,到1999年底共施工采油井192 口,注水井145 口。2000 年产油280万吨,天然气10.8亿立方米;2001年产油260万吨,天然气11.5亿立方米;2003年产油258万吨,天然气15亿立方米;2005年产油194.39万吨,天然气15.06亿立方米。

第三节 开发利用前景分析

一、油气资源潜力巨大

全疆油气预测资源总量360亿吨,约占全国陆上油气预测资源总量的1/3,占中国西北地区总油气资源量80%,其中,石油预测资源总量为222亿吨,天然气预测资源总量13.8万亿立方米。

(1)塔里木盆地:预测油气资源量为229 亿吨,其中,石油115亿吨,天然气11.4万亿立方米。

(2)准噶尔盆地:预测油气资源量为106.9 亿吨,其中,油85.9亿吨,天然气2.1万亿立方米。

(3)吐—哈盆地:预测油气资源量14亿~17亿吨,其中,石油16亿吨,天然气3650万亿立方米。

(4)三塘湖、柴窝堡、伊宁、焉耆等诸小盆地预测油气资源量12亿吨(当量)。

二、油气资源转化率低

(一)油气勘探程度很低

新疆的准噶尔、塔里木及吐哈盆地,虽然经过50 多年的油气勘探历程,但是总的勘探程度还相当低。到2003 年底,已施工探井2479口,二维地震14 万平方千米,三维地震约1.64 万平方千米。但主要集中在盆地西北缘、中部及东部地区,分布很不平衡,有不少地区仍属基本空白区。

塔里木盆地,已打探井520口,平均1000平方千米有1口井;二维地震32.9 万千米,每平方千米内只有2.0 千米;三维地震1.57万平方千米,说明塔里木盆地勘探程度非常低,而且这些工作量主要集中几个有限的地区,如塔北、塔中、库车、叶城等。况且,尚有20多个小盆地基本未开始实物工作。

(二)油气资源转化程度低

新疆油气资源总量为360亿吨,探明石油探明储量的33.68亿吨,占石油总资源量15.17%,天然气探明1.15 万亿立方米,占天然气总资源量的8.33%,与全国比都低得多,特别是塔里木盆地229亿吨油气资源量,目前探明油气储量为15.49亿吨,仅占资源量的6.76%左右。总之,塔里木盆地仅处于油气勘探初级阶段,准噶尔盆地处于油气勘探早—中期阶段,均处在大油气田发现和开始时期。

三、油气勘探领域广泛

本区虽然发现60多个油气田,但还有很多含油气领域亟待突破和开拓:天山山前、昆仑山前等逆掩推覆带及断褶带的勘探,才刚刚起步前景广阔;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前景大有可为;塔里木盆地寒武、石炭及古近—新近系膏盐层之下含有大的发现;准噶尔盆地中部深层勘探(含高压层)潜力较大。

第四节 配置和供需建议

一、油气勘查建议

塔里木盆地台盆区的古生界,特别是古隆起古斜坡区,如沙雅隆起、卡塔克隆起、巴楚隆起、古城隆起、麦盖提斜坡、孔雀河斜坡等。特别是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古岩溶油气田大有可为,另外,志留—泥盆系及石炭系构造油气藏等。

准噶尔盆地中部。除了注意隆起地区的斜坡区外,对坳陷区及目前勘探程度较小地区,要加强勘探定会发现油气田。

塔里木和准噶尔盆地山前坳陷区的勘探才刚刚起步,如准噶尔南缘山前坳陷、塔里木盆地的库车坳陷、塔西南坳陷等油气资源丰富领域广泛,潜力大。

新疆三大盆地中的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刚刚开始,是今后勘探的重要领域之一。

三大盆地以外的中小盆地仅在焉耆、三塘湖发现几个中小油气田,尚有20多个中小盆地基本未开始勘探工作,建议择选勘探亦会有新发现。

二、加工业配置建议

在加强发展油气勘探开发的同时,必须加速油气下游产品工业的大发展。实现“新油新用、新气新用”为新疆经济腾飞作贡献。建议:天然气利用;石油化工产品;发展精细石油化工产品;高分子化学与材料: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涂料、粘合剂等。

新疆2005~2010年油气化工发展重点项目

随着新疆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的快速发展,必须大力延伸油气化工产业链,使上中下油气产业协调发展。根据我区油气工业发展的现状和战略需要,油气化工重点项目如下:

(1)独山子扩建工程,成为我区重点烯烃及合成材料生产基地;

(2)乌一兰成品油管道工程,输送能力1000 万吨/年,我区2004年石油已达2270 万吨但原油加工品为1850 万吨,其余运往内地,成本费用高,该项目建设将极大缓解这一问题,提高我区成品油市场竞争力(已开工总投资55.9亿元);

(3)克拉玛依稠油改造,处理能力达300万吨;

(4)乌石化大芳烃工程,建设45万吨PX和70万吨PTA装置成为西部最大芳烃基地;

(5)新建45万吨乙稀工程;

(6)库车中石化塔里木公司稠油处理,已达到 250 万吨,2015年达到500万吨;

(7)库车30万吨合成氨52万吨尿素工程;

(8)新疆广汇150万方/日液化天然气(LNG)项目;

(9)建设80 万吨甲醇配套建设大型醋酸、醋酐、二甲醚装置等;

(10)西气东输:2004 年3 亿立方米,2005 年50 亿立方米,2010年120亿立方米;

(11)中亚石油管道工程:2005年开工建设,2006年投产,一期输入量1000万吨,最大输入量2000万吨原油。

Ⅳ 中国2011年石油 煤炭和天然气的总消耗量是多少啊

石油4.62亿吨,天然气1307亿方(1.18亿吨油当量),煤炭18.39亿吨(油当量)
合计24.19亿吨油当量

Ⅵ 2960亿桶石油相当于多少吨

2960亿桶石油相当于46472000000吨
1桶原油=158.98升,原油的密度是0.99公斤/升,一桶油就是157公斤左右。
296000000000×157=46472000000000
一吨等于1000千克
46472000000000÷1000=46472000000吨

Ⅶ 油当量的换算

1公升(liter)柴油=0.9778油当量,
1公升车用汽油=0.8667油当量,
1吨油当量=1.4286吨标准煤

Ⅷ 什么是油当量啊

油当量(oil equivalent)
按标准油的热值计算各种能源量的换算指标。中国又称标准油。
油当量(oil equivalent)=9000Kcal/liter
1千克油当量的热值,联合国按42.62兆焦(MJ)计算。
1公升(liter)柴油=0.9778油当量,
1公升车用汽油=0.8667油当量,
1吨油当量=1.4286吨标准煤

Ⅸ 什么是 吨油当量

油当量(oil equivalent)
按标准油的热值计算各种能源量的换算指标。中国又称标准油。
吨油当量就是一吨的油当量,将煤、石油、天然气换算成了油当量来进行对比,例如:
1吨油当量=1.4286吨标准煤

Ⅹ 委瑞内拉3000亿桶原油,换算成吨,是多少吨

一桶油大约是130千克左右,所以大约是400亿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