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水质石油类和动物油类会对水质产生什么影响
矿物油类化学物质,是各种烃类的混合物。石油类可以溶解态、乳化态和分散态存在于废水中。石油类进入水环境后,其含量超过0.1~0.4mg/L,即可在水面形成油膜,影响水体的复氧过程,造成水体缺氧,危害水生物的生活和有机污染物的好氧降解。当含量超过3mg/L。时,会严重抑制水体自净过程。分散油和乳化油影响鱼类的正常生长,使鱼苗畸变,鱼鳃发炎坏死。石油类中的环烃化学物质具有明显的生物毒性。
中国规定:渔业水中不大于0.05mg/L。
❷ 海洋石油污染对海洋生物有哪些影响
海洋作为一个巨大的资源宝库,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海洋石油污染的发生使鱼虾类、贝类大量死亡,海带、紫菜等藻类腐烂,直接影响了海洋养殖和捕捞业的发展。石油污染物的生物富集作用严重影响了海洋生物的健康,人们食用这些被污染的海产品也会造成慢性中毒,甚至危及生命。海水中含有的石油及石油氧化物污染了海水,使沿海地区的海盐生产等传统海洋工业生产受到影响,也污染了沿海地区的地下水。大量海上泄漏石油被海水冲上潮间带,形成很厚的石油覆盖层,污染了海滩并使沿海的植物、海鸟、海兽等死亡,也大大降低了空气质量和一些沿海景区的旅游价值。海洋荒漠化使海洋水循环蒸发环节减弱,进而影响整个系统,使陆地上降水减少、荒漠化现象更加严重,对全球灾害性天气的产生和气候变化也具有明显的影响,不利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❸ 石油对海洋环境有哪些危害
石油污染物进入海洋环境后,会造成多方面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石油成品油中燃料油类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有麻醉和窒息、化学性肺炎、皮炎等。如汽油麻醉性毒物,急性中毒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损害;而在短期内吸入大量柴油雾滴可导致化学性肺炎。如地下油罐和输油管线腐蚀渗漏污染土壤和地下水源,不仅造成土壤盐碱化、毒化,导致土壤破坏和废毁,而且其有毒物能通过农作物尤其是地下水进入食物链系统,最终直接危害人类。尤其是石油进入到海洋后,还可以通过食物链最终在人体内富集,从而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研究表明,汽油、柴油、煤油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对人的神经系统、泌尿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血液系统等都有危害。国外研究发现,生活在加油站或者汽车修理厂附近的孩子患急性白血病的风险要高出平均水平4倍,这些孩子得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几率比住在同一地区但不在加油站附近的孩子高7倍。有关统计表明,全国每年新生儿出生缺陷高达80万-120万人;全国每年死于肝癌的患者超过11万人,占世界每年肝癌死亡患者的比例高达42.5%。
2.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石油污染物进入海洋环境会对水生生物的生长、繁殖以及整个生态系统发生巨大的影响。污染物中的毒性化合物可以改变细胞活性,使藻类等浮游生物急性中毒死亡。当海洋中石油浓度在10-4~1-3mg/L时,可以对鱼卵和鱼类的早期发育产生影响。而石油的涂敷作用会导致大量的鸟类死亡,如Exxon公司的Valde号沉船事故在4个月里造成多达30000只的海鸟死亡。石油中的重质组分沉入海底,还会对底栖生物造成危害。石油会渗入大米草和红树等较高等的植物体内,改变细胞的渗透性等生理机能,严重的油污染甚至会导致这些潮汐带和盐沼植物的死亡。石油对海洋生物的化学毒性,依油的种类和成分而不同。通常,炼制油的毒性要高于原油,低分子烃的毒性要大于高分子烃,在各种烃类中,其毒
性一般按芳香烃、烯烃、环烃、链烃的顺序而依次下降。石油烃对海洋生物的毒害,主要
是破坏细胞膜的正常结构和透性,干扰生物体的酶系,进而影响生物体的正常生理、生化
过程。如油污能降低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阻碍细胞的分裂、繁殖,使许多动物的胚
胎和幼体发育异常、生长迟缓;油污还能使一些动物致病,如鱼鳃坏死、皮肤糜烂、患胃病以至致癌。
3.对渔业的影响。
石油污染能够抑制光合作用,降低海水中O2的含量,破坏生物的正常生理机能,使渔业资源逐步衰退。在被污染的水域,其恶劣水质使养殖对象大量死亡。存活下来的也因含有石油污染物而有异味,导致无法食用。资料表明鱼类和贝类在含油量为0.01mg/L的海水中生活24h即可带有油味,如果浓度上升为0.1mg/L,2~3h就可以使之带有异味。海洋石油污染会改变某些经济鱼类的洄游路线;沾污鱼网、养殖器材和渔获物;着了油污的鱼、贝等海产食品,难于销售或不能食用。石油漂浮在海面上,迅速扩散形成油膜,可通过扩散、蒸发、溶解、乳化、光降解以及生物降解和吸收等进行迁移、转化。油类可沾附在鱼鳃上,使鱼窒息,抑制水鸟产卵和孵化,破坏其羽毛的不透水性,降低水产品质量。油膜形成可阻碍水体的复氧作用,影响海洋浮游生物生长,破坏海洋生态平衡等。
4.对旅游业的影响
受洋流和海浪的影响,海洋中的石油极易聚积于岸边,使海滩受到污染,破坏旅游资源。如2002年巴拿马籍油轮“威望号”的搁浅漏油事故,使得原本风光迷人的西班牙加里西亚海岸成了黑色油污的人间地狱,给当地旅游业造成沉重打击。
5.对环境的影响
石油在海面形成的油膜能阻碍大气与海水之间的气体交换,影响了海面对电磁辐射的吸收、传递和反射。长期覆盖在极地冰面的油膜,会增强冰块吸热能力,加速冰层融化,对全球海平面变化和长期气候变化造成潜在影响。海面和海水中的石油会溶解卤代烃等污
染物中的亲油组分,降低其界面间迁移转化速率。石油污染会破坏海滨风景区和海滨浴场。
❹ 石油和石油制品怎样污染环境,有哪些危害
石油通常是深褐色、黑色、深绿色的粘稠液体或胶状半固体,是由多种烃(烷烃、环烷烃等)和少量有机硫以及氧和氮的化合物组成的可燃性混合物。地下采出、没经过加工的石油叫原油,平均含碳量约80%~85%,含氢量约10%~15%,多数原油的密度为0.75~1.0克/立方厘米,但有些重质油(例如,委内瑞拉的重质油)的密度超过1克/立方厘米。原油经过蒸馏、裂解、加氢等加工,可产生汽油、煤油、柴油、润滑油,加工后剩下渣油、石蜡、沥青和经过压缩的液化石油气。
在石油的开采、储运、装卸和炼制加工过程中,在石油和油品的使用过程中,都可能有石油的泄漏和排放。泄漏和排放进入水体(江、河、湖、海)的石油和石油制品,会在水面上形成很薄的膜,这层膜会阻止空气中的氧进入水体,而且石油的降解也要消耗大量的氧,1千克石油在15℃的海水中降解,需要41万升海水中的氧(即直径1米、深410米的海水柱中的全部氧),被油污染的水域局部缺氧,使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阻断,水生动物则因缺氧而死亡。
石油污染对海洋生物的危害最严重,海水中含石油污染物0.01~0.1毫升/升时,捕捞出的鱼有油味,其食用价值降低。在海水中石油污染物的含量为0.1毫克/升时,孵出的鱼苗畸形或有缺陷,只能存活122天。海水中石油污染物含量为0.01毫克/升时,孵出的鱼苗畸形率仍高达23%~40%(正常海水中畸形鱼的比例仅7%~10%)。里海由于遭到石油污染,鱼类赖以生存的浮游生物数量减少,致使1969年鲟鱼的产量比1962年下降了2/3,梭子鱼则几乎灭绝。英国和荷兰海岸因石油污染,每年有10~30万只海鸟死亡。美国的马萨诸塞州附近海面的一次溢油污染,使三天后在这一海域捕到的鱼95%是死的。
石油类污染物被水生生物吸收,在食物链中不再分解并在某些水生生物(如鱼和贝类)中富集,就可能进入人体,石油污染物中长效的致癌物质在人体中聚集会危及健康。
被石油污染的水域,其沿岸污浊不堪,尤其是使疗养区和旅游区失去疗养和旅游价值。
水面上的油膜,甚至会引起火灾,影响水上交通。在原苏联的伊谢特河和伏尔加河的水面都曾由于河面漂流大量石油,有人不慎将未熄灭的烟头丢到水面而引起大火。在美国的凯霍加河,也曾因为河面上有很厚的油污和脏物,引起一场高达五层楼的大火,烧坏了河上的两座铁路桥。
用被石油污染过的水灌溉农田,会使土壤中的油类增加,附着在水稻和其他农作物的体内,影响其生长。油膜覆盖农田还会使水温和地温升高,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黄瓜、西葫芦等蔬菜类受石油污染后,叶片卷曲,植株萎缩,生长缓慢,污染严重时,地上茎部表皮腐烂,随后植株枯黄死亡。
石油及石油制品是低毒性物质,但人体大量吸入,也会引起头疼、恶心等症状。石油污染物在人体内长时间积蓄会引起神经系统、呼吸系统、血液系统、皮肤和粘膜的损伤。
❺ 从油井井口和输油管道泄露的“落地油”会造成哪些污染
石油从井底采出,一般是在井口经过简单的油水分离后进入石油天然气集输管线,凡是在采油生产过程中没有进入集输管线而散落在采油区地面的石油或从石油管线中泄漏出的石油(如不法分子从正在输油的管线上凿孔偷盗石油而引起的石油泄漏),通常叫做“落地油”。落地油通常是指在油井中的石油由于地下油层的压力过大而汹涌地喷出地面(这种现象叫“井喷”)。以前,在某些油井开始生产前(通常是新发现油区的第一口井),有意识地使石油从井口向外喷出,这种生产工艺叫做“放喷”,目的是为了“求产”,即观测记录这口井在一定时间(几小时或一天)究竟能生产多少石油?在井喷和放喷后总有一些石油无法回收(现在已经不采用这种方法了),这就形成了落地油。另外,在油井中总有一些设备,例如使石油从井底油层流向井口设备的油管、抽油泵的泵杆等,在将这些设备从井下取出时总有一些石油会散落在地面;石油管线和采油井的井口设备如果发生跑、冒、滴、漏,也有一些石油泄漏到地面。还要说明,有些不法分子为了偷盗石油,私自在井口将控制石油流出的阀门打开或在石油集输管线上凿孔,都会形成大量的落地油。2002年10月23日,在胜利油田阳1井,不法分子偷盗石油,打开井口控制阀门造成井喷和井喷后的事故现场。据估计,我国每年由于各种原因产生的落地油约10万吨以上,直接经济损失达数千万元。
胜利油田阳1井因不法分子盗油造成井喷后的现场
落地油和地面的土壤形成混合物,其中石油的挥发成分进入大气会污染空气,随雨水或水流进入水体则污染水体。石油渗透进入土壤后,如果植物吸收了石油,会破坏植物的新陈代谢过程,或阻断植物需要的水分和养料,从而使植物死亡,植被破坏。而且被落地油污染的土壤在几年甚至几十年内都丧失农耕和畜牧的功能。
为了减少落地油,在石油开采和各种井下作业中采取一系列技术和设备防止石油的跑、冒、滴、漏。同时在管理上也有及时清理和回收落地油的制度和措施,已经将石油正常生产过程中的落地油减少到最少。但是不法分子偷盗石油的犯罪活动还是屡禁不止,应该引起全社会的警惕,因为损失的不仅是石油资源,而且还包括局部生态环境的恶化。
❻ 为什么石油倒入海洋会造成危害
为什么石油倒入海洋会造成危害?
回答:一句话——石油倒入海洋加剧海水富营养化,导致赤潮等不良现象发生。
具体解释:
随着现代化工、农业生产的迅猛发展,沿海地区人口的增多,大量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海洋,其中相当一部分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海洋,导致近海、港湾富营养化程度日趋严重。
同时,由于沿海开发程度的增高和海水养殖业的扩大,也带来了海洋生态环境和养殖业自身污染问题;海运业的发展导致外来有害赤潮种类的引入;全球气候的变化也导致了赤潮的频繁发生。
赤潮发生后,除海水变成红色外,
一是大量赤潮生物集聚于鱼类的鳃部,使鱼类因缺氧而窒息死亡;
二是赤潮生物死亡后,藻体在分解过程中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导致鱼类及其它海洋生物因缺氧死亡,同时还会释放出大量有害气体和毒素,严重污染海洋环境,使海洋的正常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的破坏;
三是鱼类吞食大量有毒藻类。
目前,赤潮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公害,美国、日本、中国、加拿大、法国、瑞典、挪威、菲律宾、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韩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赤潮发生都很频繁。
希望对你有帮助!
个人宣言:我是hk——honest king——诚实的国王,不是香港的英文缩写,切记切记……
❼ 石油对环境的污染分哪几个方面
石油对环境的污染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油气污染大气环境。表现为油气挥发物与其他有害气体被太阳紫外线照射后,发生物理化学反应,生成光化学烟雾,产生致癌物和温室效应,破坏臭氧层等。
二是污染土壤和地下水源。地下油罐和输油管线发生腐蚀和渗漏,就会造成此类污染,不仅使土壤盐碱化、毒化,导致土壤破坏和废毁,而且一些有毒物质还能通过农作物尤其是地下水进入食物链系统,最终直接危害到人类自身。
三是油膜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石油漂浮在海面上,迅速扩散形成油膜,然后油膜再通过扩散、蒸发、溶解、乳化、光降解以及生物降解和吸收等方式进行迁移和转化。漂浮的油膜会黏附在鱼鳃上,使大批鱼类窒息死亡;油膜还会抑制水鸟进行产卵和孵化,破坏海鸟羽毛的不透水性。此外,大面积油膜的形成还会阻碍水体的复氧作用,影响海洋里浮游生物的生长,从而破坏海洋生态平衡。同时,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原油,会被海洋里的微生物消化分解,成为无机物,或者直接由海水中的氧进行氧化分解。这样,海水中的氧就被大量消耗了,海洋里的鱼类和其他生物就会难以生存。海上溢油事件不仅严重破坏了海洋环境,还存在发生火灾的危险。因此,一旦出现溢油事故,一方面要采取紧急措施,尽可能缩小污染区域,另一方面要迅速消除和回收海面上的浮油。
❽ 石油泄漏对生物的影响
主要是可以从两个方面说明,一个是直接对动植物的直接毒害作用,另外一个是对环境破坏对动物的间接危害。
石油所含的苯和甲苯等有毒化合物进入了食物链,从低等的藻类、到高等哺乳动物,无一能幸免。成批海鸟被困在油污中,它们的羽毛,一旦沾上油污,就可能中毒或死亡。此外油污将沾粘在其毛皮上,使其无法承受本身的重量,因而溺毙。已被油污污染的海豹皮毛将无法存储氧气,就是去保暖作用,一次又一次跃出水面,试图把皮毛上的油污甩掉,但最后终于精疲力竭,挣扎着沉入海底。海象和鲸等大型海洋动物,也面临同样厄运。此外潜在的损害更进一步扩展到事件发生地的生态系统中,存活下来的生物在受到冲击后的数年中,受毒物的影响也将遗传至数种生物的后代。
另外,是有对这个海平面大面积进行覆盖,在水面的藻类缺少光照,也不能正常进行光合作用对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取食都造成影响。
最后就是污染环境,尤其是海滩,石油染上后将极难去除,生物对是有的降解作用,造成该海域含氧量降低。在深海里,氧气的消耗不会那么快,但同时恢复得也很缓慢。整个海域都不适合生物的生存
❾ 石油及其化学物质造成土壤污染
石油开采、炼制、运输、储存以及使用过程中引起的原油落地和各种泄漏、渗漏进入土壤和水体的原油及其制品,引起的污染受到全球性关注。
当前每年世界石油产量约30×108 t,长期以来对海洋污染的严重性引人注目,但很少论及石油对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其实除采油造成的土壤污染之外,当今世界各地加油站林立,地下储油设施比比皆是,很多地下储油罐是二三十年前建造的,已超过预期使用寿命,因锈蚀而导致渗漏,使之缓慢渗入土壤,石油巨头壳牌石油公司,1993年曾调查设在英国的1100个加油站,发现其中1/3渗漏严重,已对土壤和地下水造成污染;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环保局对21万个加油站进行调查,发现其中40%有渗漏现象;1998年再次调查,发现10万个加油站存在渗漏现象,其中1.8万个已对地下水造成污染。在哈萨克斯坦的塞米巴拉舍斯克一座军用机场下面蓄水层里由渗漏汇集了6460 t煤油,严重威胁着本地区的供水。我国的加油站建设较晚,但渗漏报道仍然常见。北京的安家楼和六里桥加油站渗漏已造成污染水源。此外使用过程的渗漏也是不可忽视的环节。原苏联在匈牙利驻军营地根据地球物理探测结果证明石油严重污染地下水和土壤。
与石油相关的化工产品近10万种,如苯、甲苯、氯乙烯、三氯乙醛,已构成美国土壤及地下水最常见的污染物。
石油产品与化学制剂渗入土壤之后,常与细菌作用发生转化,如柴油(C12-C18)的高分子重烃与细菌作用向轻烃转化,变得易挥发。三氯乙醛与土壤细菌作用三五天后转化为三氯乙酸是一种脂肪酸,易溶于水,通过根部进入植物体内,使植物枯萎。
❿ 石油对海洋环境有哪些危害
石油污染物进入海洋环境后,会造成多方面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石油成品油中燃料油类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有麻醉和窒息、化学性肺炎、皮炎等。如汽油麻醉性毒物,急性中毒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损害;而在短期内吸入大量柴油雾滴可导致化学性肺炎。如地下油罐和输油管线腐蚀渗漏污染土壤和地下水源,不仅造成土壤盐碱化、毒化,导致土壤破坏和废毁,而且其有毒物能通过农作物尤其是地下水进入食物链系统,最终直接危害人类。尤其是石油进入到海洋后,还可以通过食物链最终在人体内富集,从而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研究表明,汽油、柴油、煤油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对人的神经系统、泌尿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血液系统等都有危害。国外研究发现,生活在加油站或者汽车修理厂附近的孩子患急性白血病的风险要高出平均水平4倍,这些孩子得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几率比住在同一地区但不在加油站附近的孩子高7倍。有关统计表明,全国每年新生儿出生缺陷高达80万-120万人;全国每年死于肝癌的患者超过11万人,占世界每年肝癌死亡患者的比例高达42.5%。
2.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石油污染物进入海洋环境会对水生生物的生长、繁殖以及整个生态系统发生巨大的影响。污染物中的毒性化合物可以改变细胞活性,使藻类等浮游生物急性中毒死亡。当海洋中石油浓度在10-4~1-3mg/L时,可以对鱼卵和鱼类的早期发育产生影响。而石油的涂敷作用会导致大量的鸟类死亡,如Exxon公司的Valde号沉船事故在4个月里造成多达30000只的海鸟死亡。石油中的重质组分沉入海底,还会对底栖生物造成危害。石油会渗入大米草和红树等较高等的植物体内,改变细胞的渗透性等生理机能,严重的油污染甚至会导致这些潮汐带和盐沼植物的死亡。石油对海洋生物的化学毒性,依油的种类和成分而不同。通常,炼制油的毒性要高于原油,低分子烃的毒性要大于高分子烃,在各种烃类中,其毒
性一般按芳香烃、烯烃、环烃、链烃的顺序而依次下降。石油烃对海洋生物的毒害,主要
是破坏细胞膜的正常结构和透性,干扰生物体的酶系,进而影响生物体的正常生理、生化
过程。如油污能降低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阻碍细胞的分裂、繁殖,使许多动物的胚
胎和幼体发育异常、生长迟缓;油污还能使一些动物致病,如鱼鳃坏死、皮肤糜烂、患胃病以至致癌。
3.对渔业的影响。
石油污染能够抑制光合作用,降低海水中O2的含量,破坏生物的正常生理机能,使渔业资源逐步衰退。在被污染的水域,其恶劣水质使养殖对象大量死亡。存活下来的也因含有石油污染物而有异味,导致无法食用。资料表明鱼类和贝类在含油量为0.01mg/L的海水中生活24h即可带有油味,如果浓度上升为0.1mg/L,2~3h就可以使之带有异味。海洋石油污染会改变某些经济鱼类的洄游路线;沾污鱼网、养殖器材和渔获物;着了油污的鱼、贝等海产食品,难于销售或不能食用。石油漂浮在海面上,迅速扩散形成油膜,可通过扩散、蒸发、溶解、乳化、光降解以及生物降解和吸收等进行迁移、转化。油类可沾附在鱼鳃上,使鱼窒息,抑制水鸟产卵和孵化,破坏其羽毛的不透水性,降低水产品质量。油膜形成可阻碍水体的复氧作用,影响海洋浮游生物生长,破坏海洋生态平衡等。
4.对旅游业的影响
受洋流和海浪的影响,海洋中的石油极易聚积于岸边,使海滩受到污染,破坏旅游资源。如2002年巴拿马籍油轮“威望号”的搁浅漏油事故,使得原本风光迷人的西班牙加里西亚海岸成了黑色油污的人间地狱,给当地旅游业造成沉重打击。
5.对环境的影响
石油在海面形成的油膜能阻碍大气与海水之间的气体交换,影响了海面对电磁辐射的吸收、传递和反射。长期覆盖在极地冰面的油膜,会增强冰块吸热能力,加速冰层融化,对全球海平面变化和长期气候变化造成潜在影响。海面和海水中的石油会溶解卤代烃等污
染物中的亲油组分,降低其界面间迁移转化速率。石油污染会破坏海滨风景区和海滨浴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