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石油矿藏 » 中国从哈萨克斯坦进口多少石油
扩展阅读
工地上要交什么费用 2025-05-14 17:47:25

中国从哈萨克斯坦进口多少石油

发布时间: 2022-08-01 05:27:32

1. 中国进口石油来源地及所占比率

非洲地区(安哥拉、刚果和赤道几内亚等)占进口原油市场份额的31%

中东地区(沙特阿拉伯、伊朗和阿曼)占进口原油市场份额的45%

安哥拉(对中国的出口量超过沙特,目前是中国最大的进口原油供应国)占进口总量的16.3%

委内瑞拉

哈萨克斯坦

2. 中国石油来源主要来自 俄罗斯 伊朗 还是沙特 各占多少比例

2010年我国原油主要进口来源地统计
进口国家 进口量(万吨) 同比(+%)比重(%)
沙特阿拉伯 4464.1 7.0 18.7
安哥拉 3938.1 22.5 16.5
伊朗 2131. 9 -7.9 8.9
阿曼 1586.8 35.2 6.6
俄罗斯联邦 1524.5 -0.4 6.
苏丹 1259.9 3.4 5.3
伊拉克 1123.8 56.9 4.7
哈萨克斯坦1005.4 67.4 4.2

详见:

http://wenku..com/link?url=oqldkODotWKbOgyLsLgleepBWx6_Yk-SmL5ymnKNdLdwbtG-gpP19HbT__feWvSVHyB_ASKOyQEXkKdB-GQSCMbMpRwZ2N7AZURHYEDnJji

3. 中国是石油进口国还是出口国

中国明显是进口石油的国家:
海关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累计进口原油2.39亿吨,同比增长17.4%。原油对外依存度达到53.8%,较上年年同期提高2.7个百分点。
2011年中国石油进口来源排名前十的国家分别为沙特、安哥拉、伊朗、阿曼、俄罗斯、苏丹、伊拉克、哈萨克斯坦、科威特和巴西。其中,沙特(4195.3万吨)、安哥拉(3217 .2万吨)、伊朗(2314 .7万吨)、俄罗斯(1530 .4万吨)、苏丹(1219.1万吨)、阿曼(1163.8万吨)、伊拉克(716.3万吨)、科威特(707.6万吨)、利比亚(634.4万吨)、哈萨克斯坦(600.6万吨) 。全年进口总量23931万吨。

4. 中国的石油来自哪里

我国石油资源集中分布在渤海湾、松辽、塔里木、鄂尔多斯、准噶尔、珠江口、柴达木和东海陆架八大盆地;天然气资源集中分布在塔里木、四川、鄂尔多斯、东海陆架、柴达木、松辽、莺歌海、琼东南和渤海湾九大盆地。

从资源深度分布看,我国石油可采资源有80%集中分布在浅层(<2000米)和中深层(2000米~3500米),而深层(3500米~4500米)和超深层(<4500米)分布较少;天然气资源在浅层、中深层、深层和超深层分布却相对比较均匀。

从地理环境分布看,我国石油可采资源有76%分布在平原、浅海、戈壁和沙漠,天然气可采资源有74%分布在浅海、沙漠、山地、平原和戈壁。



(4)中国从哈萨克斯坦进口多少石油扩展阅读

1859年,美国人德雷克在宾夕法尼亚州钻成第一口具有现代T业意义的油井 德雷克井,标志着近代石油工业的开始。最初的石油工业发展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一个为煤油时期。

一个为汽油时期(动力时期)。煤油时期大约是1860~1900年,这一时期煤的主要用途是照明和民用燃料。19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石油工业从勘探、开采、炼制加工、储运到销售。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并迅速发展起来。

20世纪初,石油成为内燃机的主要动力。人类的石油利用终于从“煤油时期”进入了“动力时期”。总体来看,从1 859年近代石油的发端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美国始终在世界囱-油市场占据统治地位,是这一阶段的世界能源中心。

这一时期,由于美国石油行业集中在墨西哥湾沿岸,所以这一历史阶段称之为“墨西哥湾时代”。

从19世纪末期开始,随着在世界其他地区陆续发现油田,石油行业开始从美同扩散到世界各地。特别是随着20世纪前20年。美国标准石油公司的解体之后。世界石油市场进入了“春秋战国”时期。到20世纪30年代末,石油国际贸易开始在全球能源贸易巾占据显要位置,明显动摇了煤炭在国际能源市场的主体地位。

1945~1973年是世界石油行业急速增的第二个“黄金时期”。到1967年,全球石油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例达到40.4%,而煤炭下降到38.8%,这标志着人类终于开始了第二次能源革命,从煤炭时代正式进入石油时代。

5. 中国主要向哪个国家进口石油

我国进口石油的主要来源:
中东、非洲(西非和北非)、中亚、俄罗斯

2010年中国石油进口来源分布与比例:
沙特(4195.3万吨)、安哥拉(3217 .2万吨)、伊朗(2314 .7万吨)、俄罗斯(1530 .4万吨)、苏丹(1219.1万吨)、阿曼(1163.8万吨)、伊拉克(716.3万吨)、科威特(707.6万吨)、利比亚(634.4万吨)、哈萨克斯坦(600.6万吨)
当年进口总量23931万吨
http://..com/question/277783353.html

6. 中亚五国在中国进口什么产品

动力机器、机器设备、办公设备、通信设备、电力设备、交通运输工具等。

在中国与中亚五国外贸合作方面,中国对中亚五国出口的产品以工业品为主,随着中国工业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中国出口产品的附加值与技术水平也不断攀升,例如中国从中亚五国进口的产品主要为天然气、石油、化学原料、铁矿砂、润滑油等初级产品。

从中国同中亚五国的贸易额情况和进出口产品情况来看,中国对中亚五国的原材料进口,主要是从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进口的石油、天然气等原料。而中亚五国因为自身资本、技术受限,对中国附加值和技术含量高的产品感兴趣。

贸易的互补

贸易合作可以反映产业合作国家间的竞争性与互补性,通过查阅数据得到下表,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中国同中亚五国的贸易合作发展迅速,2012—2016年中国对中亚五国出口总额分别为213.04亿美元、232.4亿美元、240.52亿美元、175.62亿美元、179.7亿美元。

在与中亚五国的外贸合作中,中国对哈萨克斯坦的年出口总额占对中亚五国年出口总额的50%以上,对吉尔吉斯斯坦的年出口总额占对中亚五国年出口总额的20%左右,对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斯坦的年出口总额分别占对中亚五国年出口总额的1%左右。

7. 俄罗斯与中国的石油天然气贸易

一、近几年来俄罗斯与中国的经贸合作明显加强

1992年至今中俄贸易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1992~1993年为第一阶段,1993年双边贸易额达到76.7亿美元;1994~1996年为第二阶段,1996年双边贸易额为68.3亿美元;1997~1998年为第三阶段,1998年双边贸易额降至54.8亿美元;1999年至今为第四阶段,2001年双边贸易额突破100亿美元,2004年双边贸易额达到贸易史上最高水平,总额为212亿美元,2005年双边贸易额增长了37.1%,并达到291亿美元。中国与其最大的贸易伙伴欧盟的贸易额达到2170亿美元,与美国的贸易额达到2110亿美元,与日本的贸易额达到了1840亿美元。对照中美双边贸易额,俄中贸易额并不引人注目。俄罗斯媒体认为:中俄贸易虽创新高,深层问题仍未解决。目前俄罗斯是中国第八大贸易伙伴,俄罗斯与中国的贸易中石油与天然气是最主要的。俄罗斯和中国的油气合作已进行多年,最主要的合作项目是输油管道和输气管道,但进展状况并不令人满意。俄罗斯输往中国的石油、天然气等产品主要依靠铁路运输,但由于铁路运输效率不高,出口量难有较大突破。2005年,中石油通过东部铁路进口俄罗斯原油518万吨,比原先预计的通过铁路向中国输出石油的总量2005年达到1000万吨几乎少了一半。俄罗斯铁路运输部门表示将增加中俄石油运力,以后将运力提高到每年3000万吨。但目前还没有进入实施阶段,提高运力需要全面的电气化改造。

2004年美、中、日三国石油消费总量、进口俄罗斯石油量见表5-1。

表5-1 2004年美、中、日三国石油消费总量、进口俄罗斯石油量一览表

资料来源:IEA,Oilinformation,coal information

从表5-3中可看出,中国进口石油70%来自中东和非洲(40%),主要靠海运。中国对这一地区的石油依赖程度远远超过公认的不超过30%的安全警戒线。

从表5-4中可看出,2000年俄罗斯石油出口量占世界石油出口总额的比重仅为7.27%,而目前其石油出口量在沙特之后居世界第二位,占世界石油出口总量的16%左右。近年来俄罗斯天然气出口量占世界天然气出口总额的1/4以上,出口量稳居世界第一。俄罗斯能源矿产品出口贸易总额增长迅速,2001~2004年俄罗斯石油出口年均增长14.8%,天然气出口年均增长2.1%。2004年俄罗斯石油出口和天然气出口量分别占到了当年石油产量的50%,天然气产量的30%。1999年俄罗斯原油和石油产品、天然气、煤和焦炭出口合计占俄罗斯外贸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为43.3%,2000年为52.5%,2002年和2003年则达到了55%和57%。俄方称为实现5年后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将向中国供应600亿~800亿立方米天然气,俄罗斯天然气企业将建设东西两条输气管道。第一条管道长3000千米,年输气量将达300亿~400亿立方米,连接西伯利亚西部和中国靠近俄罗斯的西部边境。预计这条线路将从2011年起向中国供气。第二条管道将把西伯利亚东部地区的天然气输往中国的东北地区。天然气方面主要根据中石油与俄罗斯天然气股份公司的备忘录表明,俄方开始着手加大与中国天然气合作的力度,但不确定因素同样很多。俄罗斯希望多销售石油产品,俄罗斯石油公司总裁巴格丹奇科夫表示,2006年年底前双方在俄罗斯和中国境内将各建成一家石油合资企业,分别从事俄罗斯境内资源勘探与开发,石油产品加工及在中国和其他国家的零售工作。据报道,俄方此前一直想进入中国的石油零售行业,但一直未能如愿,直至《关于在中国、俄罗斯成立合资企业深化石油合作的基本原则协议》签订,才提供了可能。这也说明,中方看中能源,而俄方则希望多销售产品。

二、中俄石油天然气贸易与中国东北振兴

2003年中国政府提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决策,使其有望成为中国经济第四个增长级。俄罗斯东部开发与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都已被两国政府提上日程,俄中两国应抓住这难得的历史机遇,使两个地区的发展有望再上一个新的阶梯。中国东北地区面积79万平方千米,人口10655万,而远东地区面积700万平方千米,人口则仅有800万。西伯利亚已探明石油储量占俄罗斯总探明储量的77%,天然气的85%,煤炭的80%。中国东北地区背靠俄罗斯的东西伯利亚和远东两大油气区,且距西伯利亚大油气区也并非很远,即中国东北地区可以从俄罗斯三个大油气区得到油气的供应。可见,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受益最大的应该是中国东北地区。中国东北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曾作为新中国工业的摇篮为其作出了巨大贡献,自从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由于诸多因素,中国东北地区明显落后于东南沿海地区。随着中国政府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的出台,吉林省提出了建设汽车产业基地、石油化工基地、生态型绿色农产品加工业基地、光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中药和生物制药基地、资源型城市接续产业示范基地等六大基地。辽宁省提出了建成国家乃至世界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和重要原材料工业基地。黑龙江省提出了重点建设装备工业、石化工业、能源工业、绿色特色食品、医药工业等五大基地。

中俄两国国贸在很多领域具有互补性,边贸也同样具有很大的互补性。从中俄双方的统计数字看,无论是中国东北地区的对俄贸易,还是西伯利亚远东地区的对华贸易,近年来都呈大幅度增长的趋势:2002年,俄罗斯和中国东北三省、内蒙古、新疆的边贸额达46.2亿美元,占俄中贸易总额的38.7%,占中国同所有邻国边境贸易额的81.2%。可见,东北三省的对俄贸易前景广阔。2002年,在中国木材进口总量中,从俄罗斯进口的木材占61%,纸和纸浆占17%,黑色金属占19%,化肥占42%,鱼和海产品占57%,原油占4.4%。

三、东北亚框架中的中俄石油天然气贸易

国际能源机构预计,世界对石油的消费平均每年以1.7%的速度增长。其中,东北亚地区(中国、日本、韩国)的能源需求增长尤为突出。东北亚能源需求占世界能源需求总量的比重已近1/5,中、日、韩三国的能源需求则占东北亚地区能源需求总量的98%以上。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起每年以7%的速度上升,至2003年中国石油产品需求总量增长幅度达到11.4%,从而使中国的石油贸易量超过日本,成为居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日本的石油消费量退居世界第三位。韩国也排在前列。东北亚地区油气需求国呈现竞争的局面。

自1993年起,中国由一个石油净出口国变为石油净进口国。中国的石油产量从1999年的320万桶/日降至2005年的280万桶/日,而石油消费,则从1999年的442.8万桶/日增至2005年的534万桶/日,2010年的643万桶/日,石油和消费之间的缺口近400万桶/日。2000年,中国天然气消费量为273亿立方米,据测算,2005年需645亿立方米。2005年,中国面临200亿立方米左右的天然气需求缺口,2020年,这个数字将达到近1000亿立方米。中国石油进口的62%来自中东和北非,主要靠海运。国际公认的安全标准是对某一地区石油的依赖度不能超过进口的30%。

目前,东北亚地区能源分布状况极不平衡,既有能源丰富的俄罗斯,也有能源贫乏的日本、韩国、中国。为改善能源安全状况,中、日、韩采取了相似的能源战略。中、日、韩能源战略的相似性最突出地体现在对外能源战略上。三国都积极与油气丰富的俄罗斯合作。在东北亚形成了以俄罗斯为供给方、多个双边能源合作相互竞争的格局,也包括了俄罗斯与欧盟、美国、印度、日本以及中国的合作等。其中最具激烈的是中俄与日俄在远东输迪管道问题上发生的激烈的竞争。自从1994年俄罗斯首先提出修建中俄石油管道以来,中俄双方签署了数项协议,准备修建从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州的安加尔斯克至中国大庆的石油管道“安大线”,“安大线”长达2260千米,此后,中俄石油管道合作又经历了从“安大线”、“安纳线”再到“泰纳线”的曲折过程。

“安大线”“安纳线”“泰纳线”比较见表5-5。

表5-5 “安大线”、“安纳线”、“泰纳线”比较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主要体现在政治领域,经贸合作水平相对滞后于两国间的政治合作水平。1993年两国贸易额为76.8亿美元,此后一直在60亿美元上下徘徊,2001年为100亿美元,2002年120亿美元。这个数字仅相当于中日、中美经贸合作额度的1/10左右。中俄两国在资源、能源和经济结构上有很强的互补性:中国拥有巨大的市场,俄罗斯拥有资源与技术,但两国经贸合作的潜力远远没有挖掘出来。“安大线”在俄罗斯摇摆不定的政策中“难产”了,除了与俄罗斯国内政治因素有关外,与日本的介入有着很大的关系。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于2003年1月10日与普京签署了《俄日能源合作计划》,小泉向俄罗斯提交了修建“安纳线”(安加尔斯克—纳霍德卡输油管线),放弃“安大线”,将原油输往日本的建议。“安大线”的“难产”意味着日本为了获得俄罗斯的石油资源,修建符合本国利益的石油输油管道而与中国展开激烈的能源战略竞争。中日都是能源进口大国,两国都力主实施进口能源多元化,此外,日本促使“安大线”“难产”,暗藏着政治战略意图:削弱中国的能源安全,从而延缓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进程,实现其政治大国的战略目标,达到主导亚洲的目的。日本实行对中国的牵制政策,利用与中国争夺俄罗斯能源来制约中国经济发展,削弱中国在东北亚政治经济影响。21世纪中日两国的战略竞争不仅仅体现在能源方面,还体现在政治、军事、经济方面。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的地方政府在石油问题上倾向日本并向俄联邦政府施压。驻远东全权代表普利科夫斯基向普京上书《远东州长联合信》,要求铺“安纳线”,其会见日本外相川口时说自己是“日本院外集团成员”。

中俄两国能源领域的双边合作必须建立在东北亚区域能源合作的基础上,东北亚区域能源的有效合作能够促进中俄能源合作的健康发展,能够为中俄能源安全提供保证。

四、中俄石油天然气贸易存在的问题

中俄专家普遍认为:中俄贸易近年虽创历史新高,但深层问题仍未解决,2005年中俄贸易额虽创下290亿美元的纪录,但与两国政治关系完全不相称。2005年中国与欧盟的贸易额2170亿美元,与美国的贸易额2110亿美元,与日本的贸易额1840亿美元。对比上述国家贸易额,俄中贸易并不引人注意。出现上述情况,一方面与中俄贸易结构有关,另一方面与中俄石油天然气贸易有关。中俄双边贸易虽保持快速增长,但贸易结构仍保持传统格局。截至2005年底,中国在俄投资项目共657个,主要分布在能源开发、林业、贸易、轻纺、家电、通迅、建筑、服务、房地产开发等传统领域。另外,家电、汽车组装、木材深加工、矿产开发已成为中国对俄罗斯投资新的热点领域。俄罗斯在中国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建筑、交通运输等领域。2005年,中俄贸易虽大幅增长,但主要靠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的增长。中俄石油天然气贸易虽然从互补的角度讲有很大的贸易空间,但下列一些因素制约了石油天然气贸易:俄罗斯将石油天然气政治化;俄罗斯担心强大的中国对其不利;俄罗斯担心能源管道经中国后,中国垄断其石油价格;俄罗斯不想变成单纯的能源出口国,因此在出售石油天然气的同时欲搭配石油天然气产品。此外,中俄两国政府虽都特别关心各自的西部大开发和俄罗斯远东地区建设,但因远东地区所谓的中国威胁论,地方落实政府的决议有很大差距。

五、中俄石油天然气贸易前景

俄罗斯专家认为,未来5~10年,俄罗斯将是中国能源市场的重要伙伴,未来15年俄罗斯有可能成为中国最大的能源供应者。这预示了今后中俄能源合作的前景。

俄罗斯工业和能源部长赫里斯坚科表示,2006年已成为俄中能源合作的关键性一年。普京“俄罗斯年”访华,与中国签署的有关一揽子能源合作的文件,“标志着两国企业间的合作已从简单的原油贸易过渡到在中国、俄罗斯和世界其他国家境内共同勘探油田的新层面”。

虽然截至目前,俄罗斯的石油、天然气主要面向欧洲市场,但俄罗斯能源对外战略有意将自己的资源优势,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中转化为经济和政治优势。在这个目的的驱使下,俄罗斯决不会放弃亚太这个大市场,更不会放弃亚太地区石油消费占第一、世界范围内石油消费占第二位的中国这个潜在的巨大市场。正是基于此,普京2000年以来,能源外交的总体布局具有“博弈全球、吸引美国、稳定欧盟、争夺里海、开拓亚太”的特点。俄罗斯能源战略不愿意失去中、日、韩任何一个潜在的油气出口市场,只不过俄罗斯将利用石油天然气取得经济政治利益最大化。

俄罗斯拟建涵盖东北亚的“泰纳线”石油运输管道和拟议中的北西伯利亚铁路,该输油管道的建设则能够使俄罗斯石油直接进入经济迅猛发展、油气需求增长潜力巨大的亚太市场,这里有能源消费量居世界第二、第三的中国、日本以及南亚国家。这样一来,一方面可为俄罗斯能源出口找到最近的地方,而且能大大提升俄罗斯在东北亚、亚太事务上的发言权。因此,从亚太市场来看,俄罗斯会紧紧抓住这个机遇,修建石油管道,鉴此,中俄石油贸易前景待管道修成后,会有大的突破。

中俄油气供需具有互补性,巩固和扩大中俄能源合作,符合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俄罗斯政府在《2020年前俄罗斯能源战略》中指出:“巩固俄罗斯在世界能源市场的地位,最大效能地实现国家燃料动力综合体出口的可能性,增强其产品及服务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以合理的规模及对双方有利的条件吸引外资;使俄罗斯从单纯的原料供应者转变为可在国际能源市场执行独立政策的重要参与者。”

普京把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视为首要任务,中俄能源合作前景光明,因为它既解俄罗斯之围,又解中国能源之乏。俄罗斯要摆脱经济困境、缓解社会矛盾,需要加大对油气工业的投入,扩大油气生产和销售。与中国开展能源合作,不仅有助于俄罗斯能源工业的发展,也有利于俄罗斯经济的复苏。特别是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将是其直接受益者。因为中俄两国油气合作前景光明,它关系到中俄两国切身的利益。

俄罗斯在俄美关系改善,俄日加强了能源对话后,其东部地区的油气资源开发的国际环境朝有利于自身的方向发展,此时俄罗斯多元化的能源外交战略施展得也得心应手。俄罗斯在东北亚能源供应与需求格局中处于优越地位,因为它是中、日、韩、蒙、俄五国中唯一具有油气出口潜力的能源大国。因此,在权衡国家利益、地缘政治、经济安全后,俄罗斯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施行了主体利益多元化的政策,这给中俄油气合作前景又带来了挑战。

据统计,2001年,中国进口石油8831万吨,其中46.2%来自中东,19.8%来自非洲,18.7%来自东南亚,未来几十年内,中东仍将是世界主要的石油产地,但中东动荡的局势令人堪忧。一个国家从一个地区进口石油的安全警戒为30%,中东已大大超过安全警戒线;另外,中国90%以上的石油进口通过海上运输。主要航线有三条。第一条是中东线: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马六甲海峡—台湾海峡—中国。第二条是非洲线:北非—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好望角—马六甲海峡—台湾海峡—中国。第三条线路是东南亚线:马六甲海峡—台湾海峡—中国。中国对马六甲海峡和台湾海峡两个“敏感区”的过度依赖,随时有发生意外、两个海峡被封锁的危险,中国的能源将直接承受巨大的压力。中国既是能源消费大国,又是能源生产大国。2004年,中国能源生产总量为19.7亿吨标准煤,约占世界能源总产量的11%,成为仅次于美国、俄罗斯的世界第三大能源生产国。2004年中国能源自给率达94%,能源总体对外依存度尚不到6%。在中国能源消费中,煤炭占2/3以上,中国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可供开采一百年,但中国的石油资源相对不足。

从威胁中国石油安全的因素来看:一是境内找不到石油或找到的石油是不能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二是进口能源渠道遭到制裁,禁运甚至全面封锁。进口依存度的失控才是威胁中国石油安全的根本问题。

从中国能源安全的角度看,实行进口渠道多元化,中国应重视石油的陆上进口通道。一条是从俄罗斯的伊尔库茨克到中国满洲里的原油通道,另一条是从中亚的哈萨克斯坦到中国新疆阿拉山口的原油通道,两条通道的运输工具均为火车,但运力有限,如果中俄石油管道建成,将把石油贸易额提至若干倍,且分散一些中国石油安全危险。

因此,从该意义上说,中国与俄罗斯石油贸易前景广阔。因为,中俄油气战略合作可以促进中国油气进口源地的多元化,进一步增强中国的油气安全系数。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受益最大的是东北地区,因为东北可以从俄罗斯三个大油气区得到油气的供应,对促进我国东北地区的振兴将起到巨大的作用。

中国的西气东输工程和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工程应吸收俄、日等国家参加,将国内经济改革项目与国际接轨。俄罗斯的参与可保证能源的供给。日本参与上述项目的建设,可减少日本与中国在能源方面的摩擦,并将其纳入到正常的经贸范围内。

总之,从地缘经济角度看,中俄石油天然气贸易合作前景广阔,但从地缘政治角度看,双方石油天然气贸易合作存在若干变数。因此,中俄石油天然气贸易合作的前景是美好广阔的,只不过道路是曲折艰难的。

8. 我国石油进口的主要来源地区和国家是什么

我国石油进口的主要来源地区和国家是伊朗。

从进口来源看,俄罗斯、安哥拉和沙特一直稳居前三,但是近三年沙特的进口比重下降,俄罗斯开始占据最大进口来源国地位,这是因为俄罗斯和中国接壤。

通过管道运输有利于节约成本,因此也推动了中俄的能源合作。而安哥拉一直是非洲对华最大的原油出口国,因此可见中国帮助非洲开拓石油资源是一个互利共赢的选择。

石油的特点

紧随前三的是伊拉克和阿曼,这两个产油国近三年基本上都是第四和第五把交椅,值得注意的是阿曼的产量很低,只有100万桶/日,但是几乎全部出口给中国,所以上海能源交易所的原油期货定价一定程度上也是基于阿曼原油的基准。而阿曼原油较好的品质也是迪拜交易日的重要价格权重。

2016年至2017年伊朗一直是第六名,而2018年之前伊朗也是稳居OPEC第三把交椅。但是随着美国对于伊朗的制裁,伊朗的原油产量不断的下降。到2018年伊朗对于中国的原油出口已经跌至了第7位,被后来居上的巴西所占据。

9. 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应当如何进行石油合作,实现共赢

缓解中国能源安全威胁 帮助哈方摆脱出口依赖 对中国来说,修建中哈石油管道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据统计,中国已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2003年,中国的石油进口已超过7.33亿桶,比上年增加30%以上。到2005年中国的石油进口量将达到1亿吨,充足的石油来源和安全的供油线路是关系中国国计民生的大事。有关专家分析认为,修建中哈石油管道对中国至少有三大好处:一是可以减轻中国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大大减少中东局势动荡对中国能源安全的威胁;二是这条管线地处亚洲内陆,使中国供油线路更加安全;三是管道的建成将为中国提供一个长期、稳定的陆路能源供应来源。 哈萨克斯坦石油资源丰富,陆地石油探明储量达24亿吨,里海大陆架远景储量达70亿吨。作为内陆国家,寻求出海口和通往国际市场的安全通道成了哈政府的战略任务。目前哈主要通过俄罗斯出口石油,约占其石油出口总量的70%,哈在石油出口方面完全受制于俄罗斯。为减少对俄罗斯的依赖,哈一直在寻求石油出口的多元化。中哈石油管道建成后,哈每年可向中国输出2000万吨石油,中国成了哈最主要的石油出口国,从而大大减少对俄的依赖。此外,俄罗斯每年还可通过哈境内向中国出口3000万吨石油,这对哈来说又是一笔可观的经济收入。

10. 简单介绍哈萨克斯坦的石油分布和输出情况

哈萨克斯坦已探明的石油储量达100亿吨,石油资源主要分布:滨里海、曼格什拉克、北乌斯丘尔特、南图尔盖和楚河-萨雷苏盆地。石油和天然气可采储量达55×10^8t和3×10^12m^3。滨里海盆地,待发现石油资源60×10^8t,主要输出到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