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石油矿藏 » 中国为什么不用盐穴储备石油
扩展阅读
穿越火线一天有多少钻石 2025-05-16 03:20:58
中石油怎么办车队卡 2025-05-16 03:06:02
穿越火线128钻石能买什么 2025-05-16 02:52:43

中国为什么不用盐穴储备石油

发布时间: 2022-07-27 10:05:44

㈠ 为何不用外汇储备购买石油

(1)hoho~~其实我国买石油确实是用美元买的,要不然你以为油价为什么会这几年涨的这么快?这几年基本上是我国需要什么,要买什么,国际上的价格就飙升,铁矿石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2)买也是讲究策略的,跟你侃价一样,你买的多,需求量大,他石油卡特尔就觉得奇货可居,一个劲限产量,你要买,可以,我价格要高了哦!所以咱有钱也不能大手大脚,需要多少买多少,买的多了,人家其他国家要愤怒的,每年就这么多产量,你都用了,我用什么?
(3)就算这么挥霍,咱外汇储备还是很大。这是因为有钱你也花不出去,我想买技术,你限制技术出口,我想买你的好公司,你出台新法不让买。这样投资渠道就很少了,钱也不能放在那发霉,买美国国债也就迫不得已了,好歹还有点利息不是。

㈡ 为什么中国不能像中东国家依靠石油发大财那样依靠稀土资源发大财-

整理来的。。。解释了稀土资源目前的状况以及未来计划发展

掌握定价权,不能再给别人做嫁衣裳了

“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这是邓小平1992年南巡时说的一句名言。然而,在发达国家先后将稀土视为战略资源,并有所行动的时候,稀土在中国更多只被看作是换取外汇的普通商品。

中国稀土占据着几个世界第一: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第一,尤其是在军事领域拥有重要意义且相对短缺的中重稀土;生产规模第一,2005年中国稀土产量占全世界的96%;出口量世界第一,中国产量的60%用于出口,出口量占国际贸易的63%以上,而且中国是世界上惟一大量供应不同等级、不同品种稀土产品的国家。可以说,中国是在敞开了门不计成本地向世界供应。

据国家发改委的报告,中国的稀土冶炼分离年生产能力20万吨,超过世界年需求量的一倍。而中国的大方,造就了一些国家的贪婪。以制造业和电子工业起家的日本、韩国自身资源短缺,对稀土的依赖不言而喻。中国出口量的近70%都去了这两个国家。至于稀土储量世界第二的美国,早早便封存了国内最大的稀土矿芒廷帕斯矿,钼的生产也已停止,转而每年从我国大量进口。西欧国家储量本就不多,就更加珍爱本国稀土资源,也是我国稀土重要用户。

发达国家的贪婪表现在,除了生产所需,它们不但通过政府拨款超额购进,存储在各自国家的仓库中——这种做法,日美韩等国行之有年;除了购买,还通过投资等方式规避中国法律,参与稀土开发,行公开掠夺之实。

遗憾的是,至今未见政府有效的控制举措。许多专家呼吁的战略储备制度,至今不见动静。而且,由于并未真正认识到稀土战略价值,导致中国的稀土开发变成了不折不扣的资源浪费——生产无序、竞争无度,中国在拥有对稀土资源垄断性控制的同时,却完全不具有定价权,稀土价格长期低位徘徊。

一拥而上的盲目开发以及宏观规划水平低劣,导致中国并未成为稀土开发大国,中国稀土科技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鉴于稀土在提升军事科技方面的显着作用,如果任这种趋势发展,中国出口的稀土有朝一日将构成对中国国家安全以及世界和平严重的威胁,中国将为其短视以及不负责任的生产开发付出代价。

目前,中国稀土的主要购买国日本、韩国、美国,前二者与中国存在种种纠纷,后者则在台湾问题上构成对中国最大的现实威胁,而且是近些年世界局部战争主要参与者。事实上有些对抗已经在中国东海、黄海上演。但是,在这些对抗发生时,很少有人想到那些真正能威胁中国的战机、舰艇与导弹,监视中国的雷达上的关键部件可能就是中国不计后果出口的稀土造就的。

美日韩都是稀土科技大国。以日本为例,日本在有关稀土应用的材料科学、雷达、微电子产业上甚至拥有比美国更强的技术制造能力。美军现役武器中,潜艇用高强度钢,导弹微电子芯片的80%由日本制造,战机引擎的特种陶瓷也是日本研发……日本科学家曾夸口说,如果不用日本芯片,美国巡航导弹的精度就不是10米,而是50米。不过,我们可以想象,这些微电子芯片、高强度钢如果缺少了稀土,可能根本就无法被制造出来。

------------

听听别人怎么说,或许就知道自己该怎么做

既然过去几十年中,政府领导不可谓不关注,主管部门不可谓不尽心,专家学者们也提出了大量的建议,但中国的稀土开发依然还停留在低水平,那么从长远计,最有效而且最容易实行的方式,莫过于立刻禁止稀土出口,只维持国内生产以及研发所需的产出规模,或者干脆从国际市场购买。
此好处有三:第一,能最大限度地保护不可再生的稀土资源,从根子上杜绝地方对稀土的无序开发以及偷盗行为,因为这些年,稀土的大量流失,正是因为一些政府和个人被国际市场的蝇头小利所惑;第二,解决产业整合,淘汰生产效率不高、资源开发浪费严重的小企业,淘汰过剩的生产能力;第三,为中国稀土科技争取技术开发、升级的时间,但是必须认识到,要在短期内追上国际水平,仅靠消极的保护是远远不够的。
日本国际未来科学研究所的代表浜田和幸曾说:“中国稀土资源十分丰富,钡、锑和铟的储量也非常丰富,掐住了日美的咽喉,日本和美国没有这些稀有金属,就无法制造精密的制导武器。”中国或许不该去掐别人的咽喉,但必须未雨绸缪,不要让别人在未来掐住自己的咽喉。民进中央联络委员会委员、中科联碳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晏双利曾不无忧心地指出,“我国的稀有金属储量也不多了。”

------------

开发过度贱价卖,连年亏损

石油,工业的血液;稀土,工业的维生素。
但在中东石油大亨在享受超额利润之时,中国的稀土供应商仍在努力摆脱亏损的梦魇。虽然,中国拥有全球超过50%的稀土资源储量,并占据了全球90%的市场份额。
现实是,1990年至2005年,中国稀土的出口量增长了近10倍,但平均价格却跌至1990年时的一半。
2006年后,中国开始对“稀土矿的开采、加工和出口”进行调控,出口量从2006年的5.33万吨下降至2008年的3.46万吨,稀土产品价格曾进入一个上升通道。以稀土标志性产品“氧化镨钕”为例,2007年上半年,其价格从2006年初的约7万元/吨,上涨至约17万元/吨,不过,随后便一路下滑,2009年8月初,其价格重新回到7万元/吨。
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光宪称,目前,稀土产品的价格甚至低于1985年的水平。中国稀土学会秘书长王新林则表示,稀土产品供过于求,是价格不断下跌的主要原因。
而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多位业内人士亦直指,中国稀土业存在“整体产能过剩、行业集中度低、无序竞争、整合难度大”的弊病。
8月9日,工信部副部长苗圩透露,工信部即将出台《2009年-2015年稀土工业发展的专项规划》。王新林表示,这一个规划“旨在推动稀土产业的全面发展,具体方案还在制订中,因为涉及多个部委,需要时间协调各部门的意见”。
稀土不“稀”
被称为工业产品“维生素”的稀土,通过少量添加,能够大幅改善相关产品的性能。
不过,虽然中国拥有全球超过一半的稀土储备和90%的稀土生产量,但这并非意味着中国能够掌控世界稀土的供应命脉。
多位业内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稀土并不像石油一样紧缺”。
事实上,稀土行业面临的是全球性过剩。据BP发布的《世界能源统计》,世界石油资源仅够使用40年,但全球已探明的稀土储量超过2亿吨,够用上千年。
目前,全球稀土产品的需求量大概为10万吨/年,但仅中国的稀土产品生产能力就已超过20万吨/年。其中,全球最大稀土产品生产企业——包钢稀土(600111.SH),未来大约可生产900万吨稀土产品,仅其一家即可满足全球需求90年。
需求不足,是中国稀土业最直接的困境。中国稀土学会秘书长王新林表示,“供过于求,一直是我国稀土产业面临的问题。2008年年中至今,表现得尤为明显”。
2009年一季度,以稀土使用量最大、占整个稀土产品应用三分之一的钕铁錋(一种永磁材料)为例,中国最大、全球第二大钕铁錋生产商中科三环(000970.SZ)表示,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订单大幅下滑,主营业务收入同比下滑了42.38%。
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包钢稀土副总经理张日辉也表示,“稀土需求不足,价格起不来,今年上半年我们预计会亏损”。
“总体上,稀土还是一个竞争比较充分的市场,价格最终还是由市场决定的。”在王新林看来,“中国稀土并不拥有像中东石油一样的定价能力,不能片面强调稀土定价权。”

----------------

没技术含量,进不了高端产业链的大门

【摘 要】 长期以来,中国稀土产品出口量占世界出口总量的80%以上,却没有能力像欧佩克控制石油,巴西淡水河谷与澳大利亚两矿控制铁矿石那样拥有定价权。文章探讨了这种情况的成因,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并对2009年稀土价格变动趋势作出展望。
【关键词】 定价权;稀土;缺失

从广义上讲,定价权是一种影响国际市场商品价格的能力。结合我国现实而言,定价权是指:我国能够在合理的国际市场价格的形成中发挥积极的影响力,避免遭受重大经济利益损失;在微观上,我国的企业能够通过各种方式,在各部门的支持下,在国际贸易中为自己争取有利的地位和良好的外部环境,进而有效管理国际市场价格风险。

一、我国缺失稀土定价权的表现

经济学的观点认为,当某一势力对一种产品的供应量占有一定的比例时,就会形成某种程度的垄断,而这种垄断可以影响产品的价格。而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稀土供应国,我国的产量自然足以控制市场——中国稀土产品供应量占全球总需求量的85%以上。
然而,中国稀土产业正面临着自家优势产品由他人定价的巨大尴尬:
在我国稀土产品的出口量增加的同时,稀土产品的出口价格却长期在低谷徘徊,行业出口效益也不断下滑,并陷入了生产越多、亏损越多的恶性循环。在世界市场对我国稀土产品的依赖性不断加强的背景下,我国却没有像三大矿业巨头拥有对铁矿石的定价权那样掌握对稀土产品的定价权,而是在绝对的市场优势下,捧着“稀土”却只卖出了个“土价钱”!
从1990年到2005年,我国稀土的出口量增长了近10倍,可是平均价格却被压低到当初价格的64%。虽然通过几年的生产总量控制和保护性开采,2006年稀土各种产品价格均有所回升,但到了2007年下半年,价格又开始出现了不利的波动:从2007年底到2008年5月,全国稀土价格出现了令人不可思议的“大跳水”:原矿从7.6万元/吨降到了6.4万元/吨,稀土的标志性产品氧化镨钕从每吨22万元一度下降至每吨13.5万元……仅仅半年时间,几乎所有的稀土原矿和产品都出现价格持续下滑现象。而到了2008年末,镨钕氧化物的价格已经跌至9.5-10万元/吨,金属镨钕的价格更是跌至5-5.4万元/吨。显然,与外国铁矿石价格“高不可攀”截然相反,我国稀土的价格可谓是“物美价廉”,整个稀土行业始终未能走出“多产不多得”的怪圈。

二、稀土定价权缺失的原因分析

1、我国稀土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开发过度,资源流失严重。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我国许多地方争相建立稀土企业。这些企业普遍规模小,技术落后,过量开采行为非常突出。整个行业低水平重复建设,乱采滥挖等现象十分严重,从而造成大量稀土资源流失。目前,全国仍有开采、冶炼等各类稀土企业80多家。另外,稀土产品出口的不断增长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资源流失。2007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稀土产品价格一改持续上涨态势,普遍出现下跌。而下跌的主要原因就是产量偏大,而产量偏大的直接原因就是一些省份的稀土矿区受利益驱动,乱采滥挖现象严重。
为保护稀土资源,政府多年来实施了一系列的约束性政策。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使整个行业的管理和协调困难重重;受利益驱动的影响,违规审批的现象屡禁不绝,当地政府以罚代管,对非法开采缺乏有效监督;行业协会虽然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其属民间社团性质,缺少相应的行政制约能力,其调控、管理相对乏力。
(2)产业集中度低,生产经营秩序混乱。我国稀土企业多、小、散、乱,产业集中度低,整体竞争力不强。市场好时,就一哄而上,反之,则一哄而散,这不仅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更成为拉动稀土产品出口价格持续下跌的重要因素。与我国不同的是,美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稀土生产国,其国内只有一两家稀土企业。中国稀土业曾经尝试走“协调一致,联合发展”的道路,但由于各方利益难以协调一直未能实现。
(3)产能过剩,供需严重失衡。事实上,这一情况已得到政府的重视。2006年,国土资源部首次下达稀土矿开采总量控制指标,在全国停发新的稀土矿采矿许可证,并自2007年起,对稀土生产实行指令性计划。然而,该政策的效果却一般。2007年全球稀土供需缺口为5570吨,这是7年来的第一次供小于求,稀土价格因此升幅不小。即使如此,当年我国实际产量还是超过了政府指标3万吨。而正是由于全国部分省(市)稀土资源开采总量过大,今年上半年稀土价格一改之前全面回暖的趋势而大幅下滑,所以自2008年6月1日起,赣州、包头、江苏三大稀土产业基地迫于无奈,联合实施稀土矿山停产和加工企业限产以稳定价格。
2、稀土出口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出口秩序混乱,低价竞销现象严重。在稀土出口贸易中,由于国外大买家只有几家,而国内却有上百家稀土生产企业,我国稀土出口一直是多头对外。国内企业为抢占国际市场,往往互相压价,各自为战,开展恶性价格竞争,严重削弱了稀土企业的价格谈判能力。长期以来,由于出口企业竞争激烈,变相降价,使外国进口商从中找到了对中国稀土压价的有效方法:在中国企业降价时大量进口,价格上涨时停止进口,使用库存,待再次降价时再行进口。但中国出口企业等不到涨价就又开始降价了。于是国外买家又趁机扩大购买。购买量的增加又造成市场需求上升的假象,驱使国内企业扩大生产,再次跳入低价竞销的怪圈。
(2)技术研究不足,出口产品附加值低。稀土产品分为稀土冶炼分离产品(低端产品)和稀土功能材料产品(高端产品)。而我国的稀土行业在稀土产业链中只占有非常初级的生产阶段,也就是从成分复杂的稀土矿石中分离出具体的稀土元素;即便有加工行业,也依然停留在初级的提纯、烧结、粉碎等方面。目前我国的稀土萃取分离技术在世界上已处于领先水平,但在稀土功能材料的生产技术方面,日、美等发达国家掌握了生产稀土功能材料的核心技术,形成了系列专利,制约着我国稀土产业向产业链高端的转移。正因为我国的稀土产业链不完整:初级产品过多、科技含量不高,从而给了国际稀土行业机会,让对方能够拼命地压低中国出口的稀土初级产品价格。
回顾以上所说的稀土产业发展以及出口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发现我国稀土产品价格长期走低的两个关键原因在于市场秩序混乱和产品附加值低。具体解释如下:
首先,由于低水平重复建设、滥采滥挖现象严重以及稀土企业多、小、散、乱,产业集中度低,而有关部门监管不力,造成稀土市场秩序混乱,各个出口企业在出口中必须与近百家其他出口企业相竞争,形成了多头对外的不利局面。
同时,由于我国稀土出口产品的附加值低、非价格竞争力弱,数量过多的出口主体们往往会选择低价竞销的手段来获取更多的订单,使得有限的国外大买家相对于我国稀土企业处于优越的讨价还价地位。
结果是,国外买家具有相当强的价格影响力,其将市场价格不断压低。随着稀土价格走低,一些国外买家趁机扩大购买,造成市场需求上升。在需求旺盛的刺激下,本已严重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势必进一步加剧,导致产能不断扩大,产业集中度进一步降低,产业竞争力被不断削弱。其后果在出口贸易中表现为低价竞销愈演愈烈,稀土企业随之陷入“多产不多得”的恶性循环。而中国稀土产业欲向产业链高端的转移却又受到日、美等发达国家掌握的高端核心技术专利的制约。

三、让稀土产品的价格实现“价值回归”的应对措施

1、加大矿山开采整治力度,规范稀土矿业秩序
2、加强协作与互动,进一步统一规划管理
国家发改委稀土办公室应继续加强职能建设,以进一步发挥领导和协调作用;而各省在稀土产业治理工作上,要打破地区界线,加强联合行动。
3、加强行业的自律和联合,整顿稀土市场秩序
一方面,尽快重新成立国家稀土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统一协调出口产品数量和价格,引导出口企业建立价格联动机制,打破国外买家对市场的控制。
另一方面,继续探讨组建稀土集团,通过兼并、收购、合作等多种形式进行联合与资产重组,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集团公司,以最强的实力参与国际竞争,摆脱价格困境。
4、调整产业结构,加大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和应用
积极采取措施加快稀土选矿、分离等生产领域及稀土应用领域的技术进步。为此,要加大相关研究的资金投入,鼓励科技创新,促进稀土企业之间、企业与科研院校之间的合作。
5、建立稀土储备制度,以稳定市场价格
当国际市场上稀土价格较低时,可以进行保护收储,控制出口量,避免资源流失;当稀土价格符合国家和行业利益时,则把储备稀土投放到市场上,实现稀土储备的轮换和经济利益。通过这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收储,缓解供求矛盾,稳定市场价格,并增强我国稀土产业的国际地位,进而打破国外买家对价格的控制,提高我国对稀土价格的影响力。

四、2009年稀土价格变动趋势展望

目前,金融危机已对全球实体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2008年世界经济已明显放缓,使得全球对稀土的需求大幅萎缩,对稀土产业而言是经济下行走势下的周期性困难,使原本已处于定价弱势地位的我国稀土企业变得更加被动,从而进一步拉动了稀土市场的价格下行。
由于我国的稀土产业对国际稀土市场的依赖性很强:产品近70%出口欧美和日本。而欧美和日本经济下滑很厉害,所以现在国外客户订单已经没有了,国内需求也很少了,2009年稀土市场仍然遭遇冬季寒流。但同时必须看到经济灰暗中的亮点:对稀土产业而言,尽管普遍遇到困难,但产业总体是健康发展的,其地位和作用没有改变,产业发展的大趋势也未发生偏移。而且,由于稀土产业基础比较扎实,我们应对危机的条件和手段是过去任何一次大的经济波动所不能比的。此外,还要进一步看到,随着危机必然带来的生产要素的大规模流动和重组,很多发展机遇已经悄然出现。只要顺势而为,把握得当,不利因素可以转化为有利因素,困难可以变成机遇,压力可以成为动力,小机遇可以转化为大机遇,甚至可以带来一次产业变革。比如,从产业看,黑钨、离子型稀土和钽铌是江西在世界具有独特和垄断优势的有色金属资源,过去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等历史原因多次失去重大发展机遇,以至徒有资源优势而无产业优势。这次金融危机从一个侧面再一次为江西钨稀土钽铌产业的整合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总之,争夺稀土定价权的道路必定是漫长而艰辛的,中国的稀土行业必须经历行业重新定位、企业资源整合、企业与科研单位加强合作、提升全行业的科研优势、改变产业结构等过程。同时,政府相应职能部门在整个整合过程中的介入必不可少。在多方面的努力下,我国的稀土产业也许能摆脱受制于人的尴尬局面,实现应有的利润。

㈢ 我国为什么用用顿不用桶计量石油

到处查了下还真没查到怎么回事...
倒是欧美用桶计量的原因挺多的
西方世界早在几千前就使用木桶去运送葡萄酒,其实最开始的时候中东地区的人是用陶罐去装葡萄酒,但是陶罐的密封性并不好,而除了中国以外,其他的民族又没有搞出瓷器,而即便是搞出了瓷罐,瓷罐也太容易碎了,于是中东的民族就用木桶储存和运送葡萄酒。
由于木桶是圆柱状,因此非常便于运输,因此越来越多的液体商品都是使用木桶运输,例如橄榄油。后来石油被发现后,人们开始用铁皮圆桶去装载石油。
最先使用铁桶装石油的国家就是美国,在二战之前,石油的计量单位并不统一,美国使用“桶”来计量,而苏联则是使用“吨”来计量。
美国使用“桶”作为单位是为了运输方便,在最初的时候石油确实是使用桶来装运的,油桶也就成为美国石油的计量单位。
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石油进口国,也是世界前十大石油出口国之一,并且石油贸易是跟美元直接挂钩的,使用价格也是由华尔街操纵的,因此其他国家被迫接受“油桶”。
很多人认为,在全球化贸易时代,使用“油桶”作为计量单位对于石油贸易是十分有利的。因为油桶就如同商品的集装箱,可以大规模的在海域和陆运之间调度,而且计算出售也很方便。
但是其实现在的石油早就已经不再使用油桶来运输了,现在的石油都是通过管道,直接从产地出来直接输送到港口装船,然后在运送到目的地港口,再由管道送到储存罐。我们平时在路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运油的油罐车,但从来看不到拉着油桶运用的大货车。

㈣ 中国为什么不盛产石油和天然气

我们中国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在世界上排名都是比较靠前的,

之所以没有大范围的开采是因为

目前为止开彩的价格远远高于从国外购买的价格,

同时,那这也是不可再生资源是一种战略物资的储备,

所以说我们先用别人的,

后续再,开采,我们自己的,

这也是对国家安全的一个保护。

㈤ 为什么火力发电不用石油作为燃料

石油加工成人类的必需品相对方便(天然气、煤也可以,但困难得多),所以石油的用途可以说是非常的广,例如日常所见衣物、塑料构件、塑料管道、塑料薄膜、色彩颜料、橡胶、日用品、药品、沥青、蜡、汽油柴油煤油燃料……可以说,把石油当燃料直接烧掉真是太可惜了。石油提炼成相对干净的汽柴油后,用发动机带动发电机发电,有投资少、便利、灵活的优势,但发电成本更高。天然气本身就比较干净,直接就可以作为燃料提供给发动机。这些相对“干净”的燃料,经过发动机燃烧后,仍会排放二氧化碳、氮氧化物、以及少量的硫化物(毕竟没法完全处理干净),对于分散式的排放,根本没法处理,对环境仍然是巨大的污染源。
未来理想的能源方式应该是电,电的使用没有分散式排放这个问题(氢气直接在空气中燃烧依然会有氮氧化物),至于电能的产生方式可以是五花八门,可以是核能、水电、太阳能、风电等清洁能源,也可以是煤电、天然气电甚至石油电(如果未来技术可以做到集中处理零排放的话),但石油更大的可能是用来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石油不够用时煤也会充当这种作用。

㈥ 中国什么是第二大能源

在中国,石油是第二大能源。

石油战略储备对国家发展意义重大。目前,我国石油年产量约2亿吨,但年消费量超过5亿吨,主要大型油田——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华北油田等稳产增产压力加大。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石油进口国,对外依存度约为60%,国际油价波动会对我国经济产生一定影响。

而且,我国进口的石油大部分通过海上运输,海上石油运输通道亦存在一定风险隐患。无论是从保障经济、国防安全的角度看,还是从调节和平抑国际油价波动的角度看,都需要加快完善石油战略储备制度,加强石油储备建设。

我国战略石油储备基地选址相对集中,一期工程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今后在空间布局上应适当分散,实现沿海和内地相结合。在基地选址上应遵循以下原则:运输便利,费用较低;安全可靠,储存风险小;地区均衡,靠近市场。

未来可以考虑在东北、西北内陆地区管道运输枢纽站附近选择储备基地。出于储油设施安全考虑,可推动盐穴储油库建设。盐层本身渗透性低、封闭性好,不易发生泄漏,而且建设成本低、环保性好。

㈦ 为什么中国缺石油还要出口石油呢

其实我国主要出口的是成品油,也就是从国外进口原油,再由炼油厂加工为成品油进行出口,赚取其中的利润,仅仅16年一年我国就出口了2045万吨成品油,当然有时候也会出口一部分原油来援助其他国家,但一般都是将进口的原油转手再卖掉。

㈧ 中国为何不学着美国一样操控石油 像美国一样去中东开发石油!是不是就可以让人民币涨价

我就是学石油的我来告诉你实际情况。 我们国家确实石油不少全球排漆-吧名吧,但是我们人太多,人多就车多所以石油远远不够用,现在50-陆0%需要进口。我们国家的石油底层比较深条件复杂,不好采或者成本高,中东的石油底层浅最好采集。成本最低。 为什么美国不用自己的采别人的?因为中东的石油采集成本低,质量好。当然美国也有战略储备的意思。 石油看似一个油田探明几亿吨。其实能采出的不多,现在的技术石油采收率不到三吧%我们国家的水平也就是三二%左右啊。 所以能源行业现在主要是开发海湾油气,美国占了中东我们主攻非洲了

㈨ 实现可控核聚变之后,中国是不是就不用从外国进口石油和天然气了

目前来说,提炼苯、甲苯、二甲苯、乙烯等化工原料的合适来源还是原油
可控核聚变只是能解决动力、发电等方面,和石油天然气领域有交集但不是完全一致

㈩ 战略油气储备比例

不同的战略油气储备类型有不同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在满足应急程度、安全状态、供应成本等要求上是不同的。异地储备往往以成品油和原油两种物资形态出现,矿产地开采储备和矿产地封存储备是以原油物资形态出现。不同的油品使用对象对其储备也有着不同的具体要求。如有研究者认为要根据油气资源的品种和军队等的需要,进行储备方式、方法的选择。这是根据储备品的使用对象来区别对待,但是中国战略油气储备有着基本需求满足特征。战略油气储备管理是通过储备原则来指导确定储备方式和储备数量,无论是国家一方,还是储备和使用一方都会关心各自的储量问题。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解决表7-6中所列的各种类型的比例。

1.他国储备比例概况

从收集的资料看,研究最多的内容是根据储备主体和储备形式分类来说明储备比例。即国家储备和企业储备或机构储备在油品和原油上各占多少比例。

不同的国家对于成品油和原油的储备比例各不相同。最早开始战略油气储备的法国是以成品油为主、原油为辅。据资料显示,英国的成品油占到总储备量的53%,德国成品油和原油各为50%。

还由于不同的国家储备主体也有差别(表7-14)。如欧美、日、韩等国的石油储备都有民间组织机构的参与,并占据着很大的份额。德国施行“联盟储备”机制,官民联盟储备量为90天、政府储备17天、企业储备15天[136]。法国的战略石油储备在1993年颁布的新石油法规中规定企业要相当于前一年消费量26%的储备,约为95天的储备量[2]。日本民间石油储备达到77天,占据国家总储量的46.4%。美国目前的战略石油储备高达7.27亿桶,商业原油库存有3.5亿桶;其全国石油储备相当于150天的进口量,其中政府为53天进口量,仅占1/3[134]。日本在2000年国家储备474.1×108L,占总储备52%;民间储备434.0×108L,占总量48%;2002年国储483.6×108L原油、89天;民储418.7×108L、77天消费水平[179]。到2004年176天,约9398×104m³的总储备量,其中政府91天、约5099×104m³;企业85天、约4554×104m³[141]。韩国2002年石油总储备为74.5天,其中国家储备29.7天、民间储备44.8天[134]。可以从表7-12中看出,不同国家在对储备对象的比例要求上差别也很大。

中国油气战略储备研究

由此可见,当战略油气储备动用时,供应时间是最为重要的因素。当总储备量确定以后,可以根据以上(7—1)至(7-10)公式计算出开采储备、封存储备的比例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