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我国渤海再获亿吨级油气大发现,石油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中国海油对外宣布,我国渤海再获大型油气发现——渤中13-2油气田,探明地质储量亿吨级油气当量,进一步夯实了我国海上油气资源储量基础,对海上油气田稳产上产、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Ⅱ 渤海获亿吨级油气大发现,为什么渤海的石油储量这么高
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宣布,我国渤海再获大型油气发现——渤中13-2油气田,探明地质储量亿吨级油气当量。为什么渤海的石油储量这么高?
一、为什么渤海的石油储量这么高?
目前的主流理论认为,无论是陆地上的石油,还是海洋中的石油,都是由史前生物的遗骸经过漫长的地质作用而形成的。与陆相生油相比,海相生油更具优势。其次,石油的形成还需要盆地,一些浅海有这样的条件。在这种地质条件下,海洋动植物死亡之后可以不断沉积起来。而且在海水下方,由于隔绝了大部分的氧气,这有利于有机物的存储。浅海盆地的构造活动没有陆地上那么活跃,这也有助于有机物的积累。另外,如果有河流注入浅海,这也有利于石油的形成。河流可以带来丰富的泥沙,它们不断在浅海盆地中沉积,把有机物不断掩埋起来,厚度能够逐渐增加到上万米。在远古时期,陆地附近的浅海中生活着大量的海洋生物,它们主要是一些浮游动植物,其类脂含量较高,这是产生石油的关键条件之一。经过长时间的高温高压作用,史前海洋生物的遗骸将会产生复杂的有机变化,逐渐演变成了海洋石油。
Ⅲ 海底石油是怎么形成的
从海岸向外,到深海大洋区之问的区域,人们称它为大陆边缘地区。这里有水深不到200米的大陆架浅水区,还有大陆架到深海之间的一段陡坡,水深在200~3000米之间,称为“大陆坡”。经过近百年的海上石油勘探,人们发现在大陆架浅水区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而且在大陆坡,甚至在小型的海洋盆地等深水海域也都找到了藏油的证据。据调查,海底石油约有1350亿吨,占世界可开采石油储量的45%。举世闻名的波斯湾是世界上海底石油储量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在我国的南海、东海、黄海和渤海湾,也都先后发现了油田。海底石油资源如此丰富,那么它是如何来的呢?要搞清这个问题,还得从几千万年甚至上亿年前的历史地质时期谈起。
海底石油
在漫长的历史地质时期中,地球上的气候,有的时期比现在温暖湿润,有的时期比现在寒冷干燥。在温暖湿润的地质时期,由于大陆架浅水区气候温和,阳光充足,光线能够透过浅浅的水层照射到海底,加上江河里带来大量的营养物质,水质肥沃,海洋藻类生物在这里大量繁殖。同时,海洋中的鱼类、软体类动物以及其他浮游生物也在这里群集,迅速繁殖。这些生物死亡后,遗体随同江河夹带来的泥沙一起沉积在海底,形成所谓的“有机淤泥”。这样,年复一年,大量的生物遗体和泥沙组成的有机淤泥被一层一层掩埋起来。由于这些地层因某种原因不断下降,有机淤泥越积越厚,越埋越深,最后与外面的空气相隔绝,造成一个缺氧的环境,加上深层处温度和压力的作用,厌氧细菌便把有机质分解,最后形成了石油。不过,这时形成的石油还只是分散的油滴。
在地层下,分散的油滴需寻找“藏身之地”。由于气候的变迁,海洋中形成的沉积物有时候颗粒较粗,颗粒问孔隙较大,便形成了砂岩、砾岩;有时候颗粒较细,颗粒问孔隙很小,于是形成页岩、泥岩。在上覆地层的压力作用下,这些分散的油滴被“挤”向多孔隙的砂岩层,成为储积石油的地层;而孔隙很小的页岩层,由于油滴无法“挤”进去,储积不了石油,却成了防止石油逃逸的“保护层”。
石油储积在砂岩层中还不具备开采价值,还需经过一个地质构造变形过程,使分散的石油集中在构造的一定部位,这样才能成为可开采的油田。这个过程大致为:原来接近水平的岩层由于受到各种压力的作用而发生变形,形成波浪起伏的形状,向上突起的叫背斜构造,向下弯曲的叫向斜构造;有的岩层经过挤压,形成像馒头一样的隆起,叫穹隆构造。在岩层受到巨大压力而变形的同时,含油层中比重小的石油由于受到下部地下水的浮托,向向斜构造岩层或穹隆构造岩层的顶部汇集,这时石油位于上部,而处在中间、下部的则是水。具有这种构造的岩层就像一个大脸盆,把汇集的石油保存起来,成为储藏石油的大“仓库”,在地质学上叫做“储油构造”,这才有真正的开采价值。
Ⅳ 渤海油田传来好消息,发现1亿吨石油,为何渤海湾的储量这么高
这个解释起来太复杂,简单来说就是我国的地质构造形成了渤海湾的石油储量高的原因。众所周知,我国地形的特点是西高而东低,这种地形的形成与亿万年前的青藏高原的崛起有关,我们大家知道,目前有确切证据的青藏高原形成的地质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4-5亿年。当时的青藏地区出现了地壳升降,让原本是辽阔海洋的青藏地区隆起而形成高原,原来的这片海域,可以说横贯了现在欧亚大陆的南部地区,并且与北非、南欧、西亚和东南亚的海域沟通,称为"特提斯海"、或"古地中海"。
由此来看,中西部就是一些大型的沉积物而形成现在的煤炭、石油、天然气,而地处东部的渤海湾盆地就形成了石油与天然气,而且在地下的缝隙中,具有一定的渗透力的石油还在不断的朝着地势低的渤海湾盆地渗透,因此我国的渤海湾就有了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的储量。而且渤海油田所在的渤海湾盆地,也是中国最大的石油产区,大量主力油田都分布于此。目前,中国国内每年有近40%的原油产自渤海湾盆地。除了渤海油田,胜利油田、辽河油田、大港油田、华北油田、中原油田、冀东油田都位于渤海湾盆地内。尽管渤海湾盆地原油产量丰富,但在过去50余年时间中,始终没有大型天然气田的发现。据了解,因为渤海湾盆地的天然气资源,大多位于3500米深的海底,所以直接寻找天然气储层较困难。为此,中国海油加大了对基础性项目研发的投入,加之油田深层钻井技术不断发展,最终在渤海天然气资源的勘探上取得了突破。
Ⅳ 石油是怎么形成的
石油素有“工业的血液”之称,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能源,又是近代有机化工的重要原料。石油泛指各种天然形成的可燃性液态碳氢化合物,常含有氧、氮、石蜡及硫等成分。
在浅海、泻湖以及湖泊中有大量微小水生物,它们对石油的产生起着至关重大的作用。当它们死亡后就沉积在湖底,形成一层富含有机质的淤泥。水体含氧量很少,使死亡的有机体不致被氧化分解。随着埋藏成岩作用的进行,压力和热使有机体首先转化为各种不同的干酪根,然后在温度升高的情况下,分解转化为石油或天然气。经构造或水动力作用,油或气向高孔隙度的砂岩层聚集,形成油砂岩或焦油砂岩,少数岩石如页岩内的石油不易排出,就形成含油的页岩即油页岩。
石油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动力能源,又是近代有机化工的重要合成原料气。提炼油品过程中回收矿物蜡和硫,炼油剩余物如石油焦可以做电极,沥青是重要的建筑材料。汽车、轮船和飞机的问世,使石油作为内燃机燃料,有了新的和广泛的用途。除汽油以外,石油是煤油、粗柴油、润滑油、残渣燃料油、沥青和石蜡的来源。
石油不仅有广泛的工业用途,而且石化产品在人们的生活中也被大量地使用着,装点着人们的家庭。造型各异不同种类的家用电器、箱包器皿、生活用具乃至储存着丰富信息的软盘几乎没有一样离得开石化产品。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使用石油的国家之一。成书于公元1世纪的《汉书·地理志》上就有高奴(今延安附近)“有洧水(延河的支流),肥可难(古“燃”字)”的记载。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在世界上首先使用“石油”这个名词,并做出“此物后必大行于世”的科学判断。
我国的油田分布很广,从新疆到台湾,从松辽平原到青藏高原,都有石油分布。其中尤以华北、东北的含油地层广泛,储量最为丰富。
我国主要石油基地既有陆地上的,也有分布于海域中的。我国陆上主要石油基地有:
大庆油田。位于黑龙江省大庆市,是目前我国最大油田。原油经大庆—秦皇岛—北京输油管和大庆一大连输油管输往东北及关内各大炼油厂,部分经大连出口。
胜利油田。位于山东境内黄河出海口,为我国第二大油田。原油经通往青岛市输油管外运出口,经鲁宁输油管送往南京油港转运到沿长江的省市。
任丘油田。位于河北中部任丘、霸县一带。
辽河油田。在辽宁沈阳、营口和锦州之间。
大港油田。天津市南部直到河北省和黄骅县的渤海岸边。
克拉玛依油田。在新疆准噶尔盆地西部。有输油管经独山子通往乌鲁木齐。
玉门油田。在甘肃酒泉盆地。
冷湖油田。位于青海省柴达木盆地西部。
南阳油田。位于河南西南南阳盆地中。
我国海上石油生产基地主要分布于东海、南海的大陆架上。
Ⅵ 我国渤海再获亿吨级油气大发现,石油和天然气是如何形成的
随着科技时代的到来,许多国家都慢慢发展迅速,科技时代的发展自然离不开资源,众所周知,资源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有多么的重要,甚至有的国家缺少资源不惜重金从外进口资源,其中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是科技时代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
海底石油和天然气是一对“孪生兄弟”,它们多栖身在海洋中的“大陆架”和“大陆坡”底下。石油和天然气,一直以来都是各国争抢的目标,工业能带动国家大幅度的经济发展,而工业发展的基础就是需要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
Ⅶ 石油是怎么形成的
关于石油的形成有生物沉积变油和石化油两种学说:
一、生物沉积变油:认为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属于生物沉积变油,不可再生;
二、石化油:认为石油是由地壳内本身的碳生成,与生物无关,可再生。这个理论认为在地壳内已经有许多碳,有些碳自然地以碳氢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碳氢化合物比岩石空隙中的水轻,因此沿岩石缝隙向上渗透。石油中的生物标志物是由居住在岩石中的、喜热的微生物导致的。
目前,第一种说法较广为接受。
(7)渤海的石油是怎么形成的扩展阅读:
石油是由碳氢化合物为主混合而成的,具有特殊气味的、有色的可燃性油质液体。它成分主要有:油质(这是其主要成分)、胶质(一种粘性的半固体物质)、沥青质(暗褐色或黑色脆性固体物质)、碳质。
石油主要被用作燃油和汽油,燃料油和汽油在2012年组成世界上最重要的二次能源之一。石油也是许多化学工业产品如溶剂、化肥、杀虫剂和塑料等的原料。被称为“工业的血液”。
Ⅷ 油田是怎样形成的
由生物尸体转变为石油的这一过程,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需要几百万年。在相应的地质历史时期,在那些深浅适度,水流比较平静的海湾、河口和湖泊中,只要有丰富的生物尸体堆积,并且具有上面所说的那些条件,都能够形成石油。刚刚形成的石油,都是分散状态的小油滴。这些小油滴很容易游动,它们依靠地下水,在岩层中移动。由于重力作用和由地壳运动产生的挤压力量,这些小油滴被驱赶到上下都是比较密实的岩层,中间是多孔的砂岩或是泥灰岩,这些小油滴受到阻挡,只好停了下来。小油滴在多孔隙的岩石中越积越多,逐渐形成了油田。
Ⅸ 渤海湾为何会发现亿吨级的大油田
我国在渤海莱州湾地区发现了一个大型油田-垦利6-1油田,根据已经完成的探明储量报告,该油田的探明地质储量将超过1亿吨,这个油田也将成为我国渤海莱州湾北部地区第一个亿吨级的大型油田。而根据之前的勘探和开采情况,渤海湾地区的可勘探矿区面积达到了渤海总海域面积的近60%,渤海油田已经成为我国海上最大的油田区。
在这种地质运动的作用下,渤海湾的沉积环境十分优异,一方面来自大量海洋生物在死亡之后的不断沉积,另一方面通过地表的径流冲刷到大陆架区域的有机物、泥沙等,也为沉积环境的塑造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和环境支撑。据监测,渤海湾海底的沉积物层的厚度,可以达到3公里以上,有的地区甚至可以达到7公里。经过漫长的时间,通过有机物质的分解和演化,这些沉积物为生成石油矿床的生油岩层和储油岩层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渤海湾发现大规模的油气资源当然不足为奇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还会在我国近海区域发现更多的优质油气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