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滴滴代驾怎么收费 滴滴代驾收费标准、政策
打开滴滴App,能看到在顺风车、快车、出租车、专车之外,又多了一个代驾入口。在代驾界面,你能看到周围大致的代驾司机密度,输入目的地后滴滴会给出代驾的价格。
目前代驾服务首单0元,最高免单100块。
滴滴代驾采取的是“起步价+公里费”的计费方式。不同时段的起步价均包含10公里里程,超出10公里后收取固定里程费。以北京为例,早上6点至晚上22点的起步价为36元,超出10公里后每10公里收取20元。此外,滴滴代驾上的每一笔订单都拥有一份最高300万元的代驾平台责任险。
滴滴代驾第一批上线了10个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重庆、西安、武汉、大连、南京。滴滴方面表示,滴滴代驾还将在8月底之前在成都、长春、厦门、福州、青岛等15个城市上线。在年底之前,滴滴代驾预计覆盖100个城市。
滴滴快的官方表示,滴滴代驾自6月中旬开始接受司机信息注册,截至目前全国已有100万司机注册了信息。这些司机在接单前会经过相应培训。
派单方面,滴滴代驾采取了和打车类似的动态智能调度系统:即车主发送订单后,系统会在后台快速地对司机画像、路况信息进行大数据分析,在最短时间内为车主筛选出最匹配的司机。
另外为了帮助司机解决返程的问题,滴滴代驾开发了“结伴返程”功能。司机在结束订单后,开启该功能就可以快速找到周围的同伴,相约返程、分摊车费。滴滴快的方面表示,滴滴代驾将在代驾需求旺盛的城市率先尝试“夜行巴士”服务,为滴滴代驾司机免费提供返程便利。
滴滴打车微信支付功能使用教程:滴滴打车怎么付钱步骤详解
滴滴打车怎么用?滴滴打车软件使用教程
‘贰’ 代驾怎么收费
滴滴代驾采取了“起步价+公里费”的计费方式。
1、滴滴代驾采取了“起步价+公里费”的计费方式,不同时段的起步价均包含了10公里,超出10公里后,收取固定的里程费。
2、关于起步价:不同时段的起步价均包含10公里里程。
3、关于公里费:超出起步价的10公里后收取固定里程费。
4、早上6点到晚上10点起步价36元,晚上10点到11点起步价56元,晚上11点到12点起步价76元,凌晨12点到早上6点起步价96元。超过10公里后每10公里加收20元。
5、等候费:司机到达后,免费等待30分钟,30分钟后每30分钟收取20元等候费。
6、路桥费、停车费及其它费用按行驶过程中实付费用收取。
7、滴滴代驾为每一笔订单购买一份最高300万元的代驾平台责任险。
滴滴代驾,是滴滴继“滴滴打车”、“滴滴专车”、“滴滴顺风车”、“滴滴快车”以及滴滴企业出行服务后,在移动出行领域推出的又一产品。2015年7月28日滴滴快的宣布正式上线滴滴代驾业务。
关于滴滴代驾理赔
理赔方式在安全保障方面,滴滴代驾上的每一笔订单都拥有一份最高300万元的代驾平台责任险。
关于代驾司机招募
2015年6月中旬,滴滴打车客户端内新增了代驾业务标签,该业务与顺风车、快车、出租车、专车并列,并已正式开始招募司机。据滴滴代驾招募页面显示,凡成功加入滴滴代驾的司机还可获得100元奖励。
滴滴快的CEO程维也曾公开透露,滴滴快的今年将重点打造六大业务线,包括出租车、专车、快车、顺风车、代驾以及公交。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滴滴代驾
‘叁’ 滴滴打车比起以前,为什么现在价格这么高了
目测是因为垄断。
本来出租车还有政府指导价,滴滴完全放飞自我了。工作原因每晚都打车,价格从60左右一路涨到了快100。每公里合到5块钱了。因为快车要等一个多小时,只能选礼橙专车。关键是价格涨了,服务还差劲,碰上好几个司机态度恶劣,跟大爷一样。
现在还有朋友说,滴滴打车针对用户手机不同,价格也不同,如果是真的,那就是大数据原因了。根据消费者的经济实力来制定打车费用,但是吧,个人觉得,这项规定还是相当的不合理的,主要还是针对中低层消费者。现实中跟有钱的人都是有私家车甚至是私家司机的,谁还管你这收多少钱呢?
‘肆’ 我的滴滴代驾为什么比别人的贵一倍的钱
可能出现大数据杀熟现象。
所谓“大数据杀熟”,有人将其定义为互联网厂商利用自己所拥有的用户数据,对老用户实行价格歧视的行为。也就是说:同一件商品或者同一项服务,互联网厂商显示给老用户的价格要高于新用户。
此前,媒体调查就曾发现,在机票、酒店、电影、电商、出行等多个价格有波动的平台都存在类似情况,且在在线旅游平台较为普遍,而国外一些网站早已有过类似情况。
(4)滴滴代驾费用为什么越来越高扩展阅读:
2018年初,“支付宝年度账单”默认用户同意《芝麻服务协议》,账单查询服务涉嫌套取公民个人信息;法院立案受理一起民事公益诉讼案件。
原告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指出,“手机网络”“网络浏览器”两款手机软件在未取得用户同意的情况下,获取监听电话、定位权限。这两件事在舆论场上引发有关互联网大数据安全的吐槽。
《中国青年报》的“青年调查”对2008名受访者的一项调查显示:63.4%的受访者认为互联网企业利用大数据“杀熟”情况普遍;51.3%的受访者遇到过互联网企业利用大数据“杀熟”的情况。
59.2%的受访者指出大数据面前信息严重不对称,消费者处于弱势;59.1%的受访者希望价格主管部门进一步立法规范互联网企业歧视性定价行为。
这次疑似“大数据杀熟”事件,也许只是消费者虚惊一场,但再次警示,互联网用户的知情权和隐私保护,是一个需要各方严肃思考和对待的问题。媒体和网民的舆论监督,行政监管部门的切实管理,法律和行业规范的完善和执行力度,都需要提上议事日程了!
3月28日,《人民日报》评论指出,“大数据杀熟”带来监管挑战,认为“任何技术的价值观,说到底还是人的价值观。技术中立不代表对技术的使用是无害的,失去道德与法律的约束,就会有碰触底线的危险。”
面对可能存在的市场失灵问题,人民网总裁叶蓁蓁曾提出“党管数据”的命题,党和政府管数据主要是管发展、管规则和管安全。这一观点在业内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舆论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