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费用明细 » 如何确定费用化研发部分

如何确定费用化研发部分

发布时间: 2022-06-24 23:56:34

㈠ 高手,我想请教一下,那些费用可以归为研发费用,怎么分为资本化支出和费用化支出

首先:
我们先了解研发费用涉及到的科目
1、人员人工
从事研究开发活动人员(也称研发人员)全年工资薪金,包括基本工资、奖金、津贴、补贴、年终加薪、加班工资以及与其任职或者受雇有关的其他支出。
2、直接投入
企业为实施研究开发项目而购买的原材料等相关支出。如:水和燃料(包括煤气和电)使用费等;用于中间试验和产品试制达不到固定资产标准的模具、样品、样机及一般测试手段购置费、试制产品的检验费等;用于研究开发活动的仪器设备的简单维护费;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发生的租赁费等。
3、折旧费用与长期待摊费用
包括为执行研究开发活动而购置的仪器和设备以及研究开发项目在用建筑物的折旧费用,包括研发设施改建、改装、装修和修理过程中发生的长期待摊费用。
4、设计费用
为新产品和新工艺的构思、开发和制造,进行工序、技术规范、操作特性方面的设计等发生的费用。
5、装备调试费
主要包括工装准备过程中研究开发活动所发生的费用(如研制生产机器、模具和工具,改变生产和质量控制程序,或制定新方法及标准等)。
为大规模批量化和商业化生产所进行的常规性工装准备和工业工程发生的费用不能计入。
6、无形资产摊销
因研究开发活动需要购入的专有技术(包括专利、非专利发明、许可证、专有技术、设计和计算方法等)所发生的费用摊销
7、委托外部研究开发费用
是指企业委托境内其他企业、大学、研究机构、转制院所、技术专业服务机构和境外机构进行研究开发活动所发生的费用(项目成果为企业拥有,且与企业的主要经营业务紧密相关)。委托外部研究开发费用的发生金额应按照独立交易原则确定。
认定过程中,按照委托外部研究开发费用发生额的80%计入研发费用总额。
8、其他费用
为研究开发活动所发生的其他费用,如办公费、通讯费、专利申请维护费、高新科技研发保险费等。此项费用一般不得超过研究开发总费用的10%,另有规定的除外。
其次:
区分资本化支出和费用化支出要看是否符合资本化条件,期末符合资本化条件则资本化后期合理摊销,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计入当期损益-管理费用

㈡ 研发费用的资本化与费用化

研发费用资本化就是指将这部分支出计入到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的成本中,而研发费用费用化是指将这部分支出计入当期的损益中,比如管理费用。

㈢ 怎样从财务报表中看出企业的研发支出中的资本化金额和费用化金额

在财务报表中,费用化支出体现在利润表——管理费用项目下,资本化支出体现在资产负债表——开发支出项目下。

资本化支出计入形成资产的成本,通过折旧摊销在使用期内扣除,而费用化的支出就是当期发生就一次性计入当期损益中,以后不再扣除。

一般情况下,凡支出的效益仅与本会计年度相关的,应当作为收益性支出,计入费用账户,作为当期损益列入损益表;凡支出的效益与几个会计年度相关,应作为资本性支出,计入资产账户,作为资产列入资产负债表。

资本化,是将相关支出计入资产成本的。如建造工程借入专门借款的利息资本化:

借:在建工程

贷:应付利息 /银行存款

费用化,是相关支出直接计入当期期间费用,不予资本化。如普通借款财务费用:

借:财务费用

贷:应付利息/银行存款

通常提到的资本化与费用化,大多是指借款费用和研发费用等

(3)如何确定费用化研发部分扩展阅读:

研究与开发的含义有所不同。所谓研究是为获得新的科学技术知识而从事的有计划有创造性的调查、分析和实验活动,可以是基础性研究也可以是应用性研究,其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并期望利用这种知识能开发出新材料、新产品或新的配方技术,或对现有产品的性能、质量所作的较大改进。

开发是在开始商品生产或使用前将研究成果转化为一种新产品或工艺的系列活动,包括概念的形成、样品的设计、不同产品的测试和模型的建造以及试验工厂的运行等。

由此可见,研究是一个技术可行性的探索阶段,能否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风险较大,而开发活动是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将技术转化为产品的阶段,因而带来经济效益的确定性较高。

㈣ 老师,研发费用如何区分费用化和资本化了

你好,一般是这样的,
研发支出的会计定义和处理

研发支出,顾名思义,是指研究所花费的钱。但对于研发支出的会计处理,由于存在很大的主观估计,一直是实务中的难点。因此,审计也就存在辨识、认定等困难。

在会计上,研发支出,主要核算企业进行研究与开发无形资产过程中发生的各项支出。其中:研究过程称为“研究阶段”;开发过程称为“开发阶段”。研究阶段发生的支出,计入“费用化支出”;开发阶段发生的支出,符合资本化条件的部分,计入“资本化支出”,不符合资本化条件部分,也计入“费用化支出”。

上述比较绕口,有关这方面定义和会计处理,《企业会计准则》展开的篇幅并不多。但就是短小精悍的文字,理解起来,背后的涵义,非常丰富。下文将对此展开。这里先介绍下资本化和费用化支出的不同意思:

资本化支出,指的是可以计入资产并按照受益年限进行摊销的支出;它影响未来年度的利润。

费用化支出,指的是需计入当期损益的支出;它影响本年度利润。

可见,资本化支出和费用化支出的判断,对利润存在一定影响。尤其是对于医药企业、高科技企业这类研发密集型公司,研发支出金额巨大,若会计处理不符合实际情况,则会对企业的利润产生重大影响,甚至“扭亏为盈”。

02 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区分

研发支出会计处理的难点在于,如何认定哪部分可以资本化,哪部分是需要费用化的。

准则规定:研究阶段发生的支出,计入“费用化支出”;开发阶段发生的支出,符合资本化条件的部分,计入“资本化支出”,不符合资本化条件部分,也计入“费用化支出”。那这两个阶段如何区分呢?

研究阶段:探索性,为进一步开发活动进行资料及相关方面的准备,已进行的研究活动将来是否会转入开发、开发后是否会形成无形资产等均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大于50%不确定)。

开发阶段:已完成研究阶段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具备了形成一项新产品或新技术的基本条件。

比如:某上市公司研发一种新药,其在公司报告中明确指出:前期调研、研究、Ⅰ、Ⅱ期临床试验为研究阶段。Ⅲ期临床试验开始,为开发阶段。研究和开发阶段的区分点,是新药研发“具体何时”具有成功上市的基本条件。

因此,开发阶段和研究阶段的正确判断和处理,依赖于以下两点:

1、对研究项目的专业理解。比如新药研发,是一项投资较大、周期较长、风险较高、回报也较大的企业工作,一般分为五个阶段:制定研究计划和制备新化合物阶段、药物临床前研究阶段、药物临床研究阶段、药品的申报与审批阶段和新药监测阶段。其中每个阶段又分好几个步骤。了解大概流程后,我们需要判断,项目在哪个时点,具备研发成果的基本条件。比如药品,一般在临床研究阶段后期,基本具备研发成果条件。

2、企业会计政策的一贯性。由于研究和开发阶段区分存在一定主观性,为防止企业随意变更估计,对于相同或类似研发项目,需采取一致(不同项目一致、不同期间一致)的会计处理。特别是开发阶段的起点判断,不能随意修改,若影响起点的决定因素发生改变,则应作为会计估计变更处理。

03 开发支出资本化条件

当我们判断清楚研究和开发阶段后,研究阶段的支出,会计处理较为简单,相关支出按照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归集,期末转入当期研发费用。

开发阶段的支出,处理需分为两种情况:

1、符合资本化条件的支出,需满足以下五个条件:

完成该无形资产以使其能够使用或出售在技术上具有可行性;

具有完成该无形资产并使用或出售的意图。 企业能够说明其开发无形资产的目的;

预计形成的无形资产在未来有经济利益流入;(经济利益流入)

有足够的技术、财务资源和其他资源支持,以完成该无形资产的开发,并有能力使用或出售该无形资产;

归属于该无形资产开发阶段的支出能够可靠地计量。(支出能可靠计量)

相关支出在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归集,期末计入开发支出科目,无形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后,结转入无形资产,按照预计受益年限进行摊销。

2、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支出,相关支出先通过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归集,期末转入当期研发费用。

难点在于符合资本化的五个条件。开发阶段的支出不一定都能资本化,还需要满足资本化的五个条件。这五个条件的内在逻辑是:

1、符合资产确认的条件(经济利益流入、支出能可靠计量)

2、由于开发支出的特殊性,是否能结转为无形资产,还需要用其他条件加以约束,客观条件为:研究开发成功具有可行性;主观条件为:企业有意图、有能力完成该项研究。我们可以用反例来理解这三个条件:

开发中途,企业经营资金短缺,无法继续开发,该项目只能终止,也就说明不能在未来带来经济利益;

开发中途,企业改变主营方向,不打算再继续投入开发,因此该项目也终止,未来不能带来经济利益;

开发中途,项目受到监管限制,不能继续开发,项目被迫终止,未来不能带来经济利益。

㈤ 会计“研发支出”的资本化和费用化怎么区分的

怎么区分呀。

主要是靠你们的估计,估计能不能够达到资本化的条件。

没有具体的标准的。

无形资产研究阶段的支出予以费用化,记入“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如果研究成功以后,进入开发阶段,发生的支出满足资本化条件的,记入“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

期(月)末,应将“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科目归集的金额转入“管理费用”科目,借记“管理费用”科目,贷记“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科目。

如果期末开发阶段还没有完成,研发支出就是企业的一项长期资产,它的金额就是研发支出中的资本化支出。

注意区分研发支出的两个二级科目。

开发阶段完成,形成了无形资产,这时要将“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转入无形资产。

㈥ 当期应该摊销的研发支出费用化部分怎么计算

看你计划分多少个月摊销。
直接把需要摊销的总费用除以计划分摊的月份,就可以计算出当月需要摊销的具体金额。
账务处理时,相关费用未满足资本化条件的,借记“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科目,满足资本化条件的,借记“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科目,同时贷记“原材料”、“银行存款”、“应付职工薪酬”等科目。研究开发项目达到预定用途形成无形资产的,应按“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科目的余额,借记“无形资产”科目,贷记“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科目。
企业购买正在进行中的研究开发项目,应先按确定的金额,借记“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以后发生的研发支出,区分资本化部分和费用化部分比照上述规定进行处理。

㈦ 如何区分研发支出中费用化支出和资本化支出

企业自行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应当区分研究阶段支出与开发阶段支出。



研究是指为获取并理解新的科学或技术知识而进行的独创性的有计划调查。开发是指在进行商业性生产或使用前,将研究成果或其他知识应用于某项计划或设计,以生产出新的或具有实质性改进的材料、装置、产品等。



研究阶段的特点:



在于其属于探索性的过程,是为了进一步的开发活动进行资料及相关方面的准备。从已经进行的研究活动看,将来是否能够转入开发、开发后是否会形成无形资产等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为此,企业研究阶段发生的支出,应予以费用化。

企业应根据自行研究开发项目在研究阶段发生的支出,借记“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科目,贷记有关科目;期末应根据发生的全部研究支出,借记“管理费用”科目,贷记“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科目。



开发阶段的特点:



相对研究阶段而言,应当是完成了研究阶段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一项新产品或新技术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企业自行研究开发项目在开发阶段发生的支出,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予以资本化,确认为无形资产:



1.完成该无形资产以使其能够使用或出售在技术上具有可行性;

2.具有完成该无形资产并使用或出售的意图;


3.无形资产产生经济利益的方式,包括能够证明运用该无形资产生产的产品存在市场或无形资产自身存在市场,无形资产将在内部使用的,应当证明其有用性;



4.有足够的技术、财务资源和其他资源支持,以完成该无形资产的开发,并有能力使用或出售该无形资产;



5.归属于该无形资产开发阶段的支出能够可靠地计量。

(7)如何确定费用化研发部分扩展阅读:


研究与开发的含义有所不同。所谓研究是为获得新的科学技术知识而从事的有计划有创造性的调查、分析和实验活动,可以是基础性研究也可以是应用性研究,其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并期望利用这种知识能开发出新材料、新产品或新的配方技术,或对现有产品的性能、质量所作的较大改进。

开发是在开始商品生产或使用前将研究成果转化为一种新产品或工艺的系列活动,包括概念的形成、样品的设计、不同产品的测试和模型的建造以及试验工厂的运行等。由此可见,研究是一个技术可行性的探索阶段,能否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风险较大,而开发活动是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将技术转化为产品的阶段,因而带来经济效益的确定性较高。

在新经济条件下,研发支出在企业支出总额中比重越来越大,日渐表现为一种经常性支出、固定性支出,为企业发展和核心能力的形成提供一种不竭的动力。企业在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用于研究开发活动之后,若开发成功,设计出了新的产品,形成了新的技术,则构成企业的一项自创无形资产,若开发失败则研发支出成为企业的一项沉没成本。

一、本科目核算企业进行研究与开发无形资产过程中发生的各项支出。

二、本科目应当按照研究开发项目,分别“费用化支出”与“资本化支出”进行明细核算。

三、研发支出的主要账务处理

(一)企业自行开发无形资产发生的研发支出,不满足资本化条件的,借记本科目(费用化支出),满足资本化条件的,借记本科目(资本化支出),贷记“原材料”、“银行存款”、“应付职工薪酬”等科目。

(二)企业以其他方式取得的正在进行中研究开发项目,应按确定的金额,借记本科目(资本化支出),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以后发生的研发支出,应当比照上述(一)规定进行处理。

(三)研究开发项目达到预定用途形成无形资产的,应按本科目(资本化支出)的余额,借记“无形资产”科目,贷记本科目(资本化支出)。

期末,企业应将本科目归集的费用化支出金额转入“管理费用”科目,借记“管理费用”科目,贷记本科目(费用化支出)。

四、本科目期末借方余额,反映企业正在进行中的研究开发项目中满足资本化条件的支出。

所谓研发支出,从企业的角度来说,就是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的规定,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应当区分研究阶段支出与开发阶段支出。研究是指为获得并理解新的科学或技术知识而进行的独创性的有计划调查。

开发是指在进行商业性生产或使用前,将研究成果或其他知识用于某项计划或设计,以生产出新的或具有实质性改进的材料、装置、产品等。

新准则规定,对于企业内部的研究开发项目(包括企业取得的已作为无形资产确认的正在进行中的研究开发项目),研究阶段的支出,应当于发生当期归集后计入损益(管理费用);开发阶段的支出在符合特定条件时则可以确认为无形资产,即资本化。

由于不同阶段支出的会计处理差异巨大,正确区分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就成为研发支出会计处理的关键,研究阶段具有计划性和探索性,是为进一步的开发活动进行资料及相关方面的准备,由于已进行的研究活动将来是否会转入开发、开发后是否会形成无形资产等均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该阶段的支出,新准则规定应计入当期损益。

㈧ 开发支出费用化部分怎么确定

1.
符合资本化条件的支出,需满足以下五个条件: 完成该无形资产以使其能够使用或出售在技术上具有可行性; 具有完成该无形资产并使用或出售的意图。 企业能够说明其开发无形资产的目的; 预计形成的无形资产在未来有经济利益流入;(经...
2.
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支出,相关支出先通过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归集,期末转入当期研发费用。

㈨ 什么是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

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是针对企业研究开发项目费用处理的过渡性科目,根据研究阶段支出与开发阶段支出其具有3个方面作用和目的。第一、研究阶段项目支出不确定性需要本科目进行过渡性核算。研究是指为获取并理解新的科学或技术知识而进行的独创性的有计划调查。开发是指在进行商业性生产或使用前,将研究成果或其他知识应用于某项计划或设计,以生产出新的或具有实质性改进的材料、装置、产品等。其属于探索性过程,是为进一步的开发活动进行资料及相关方面的准备。从已经进行的研究活动看,将来是否能够转入开发、开发后是否会形成无形资产等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为此,企业研究阶段发生的支出,应予以费用化。企业应根据自行研究开发项目在研究阶段发生的支出,借记“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科目,贷记有关科目;期末应根据发生的全部研究支出,借记“管理费用”科目,贷记“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科目。第二、开发阶段需要根据规定条件将资本化支出由本科目转做进一步处理。开发阶段企业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一项新产品或新技术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企业自行研究开发项目在开发阶段发生的支出,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予以资本化,确认为无形资产:(1)完成该无形资产以使其能够使用或出售在技术上具有可行性;(2)具有完成该无形资产并使用或出售的意图;(3)无形资产产生经济利益的方式,包括能够证明运用该无形资产生产的产品存在市场或无形资产自身存在市场,无形资产将在内部使用的,应当证明其有用性;(4)有足够的技术、财务资源和其他资源支持,以完成该无形资产的开发,并有能力使用或出售该无形资产;(5)归属于该无形资产开发阶段的支出能够可靠地计量。第三、审计该科目应关注重点:(1)企业研究阶段的支出全部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管理费用);(2)开发阶段的支出符合条件的才能资本化,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计入当期损益(首先在研究开发支出中归集,期末结转管理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