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钻石矿藏 » 白矮星内核怎么变成钻石
扩展阅读
什么低成本战略 2025-07-31 22:33:50
轿车托运企业什么价格 2025-07-31 22:31:55

白矮星内核怎么变成钻石

发布时间: 2022-06-15 07:04:04

Ⅰ 曾经有颗金子星球,坠落在地球上,它现在去哪了

地球上存在着至少上百亿左右的黄金,因为黄金的重量相对来说比较的重,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会不断的下沉,久而久之这些金元素都被封存在了地下。所以在地壳当中我们可以见到的金元素是非常少的,这也就是黄金比较宝贵的原因。

白矮星的核心通常是由碳元素组成的,所以白矮星的内核也被成为碳核。白矮星的引力是巨大的,如果我们能够将白矮星的碳核放在常态下,那么它就会成为我们熟悉的钻石,正是基于这一点,所以我们会称白矮星为钻石星球。只不过金元素相对较重,所以会逐渐下沉,在漫长的宇宙岁月中,99%的金元素都沉积到了地核之中,仍然保留在地壳之中的金元素其实是非常稀少的。

Ⅱ 白矮星中心真的都是“钻石”吗

准确地说,冷却到一定温度的白矮星,内部的碳元素有可能形成和钻石相似的结构,但说“白矮星内部是钻石”肯定是不对的。对于一颗白矮星来说,恒星内部存在大量的碳元素和氧元素,白矮星刚形成时,表面温度高达数万度,内部原子呈游离态,碳元素还无法结晶。白矮星形成后,内部不在发生核聚变反应,由电子简并压力抵抗着万有引力,然后白矮星因为辐射逐渐降低温度,这个过程相当漫长,长达数百亿年的时间。

自然界常见的碳元素物质有金刚石、石墨等,而石墨烯,碳纳米管,C60,六方晶系陨石钻石等十分少见,所以白矮星中的碳元素如果脱离了白矮星后,在形成金刚石这种坚硬物质的同时,也有可能形成石墨,然而石墨却是自然界最软的物质之一,但也有极小的几率形成石墨烯,碳纳米管,C60,六方晶系陨石钻石等,但相对会十分少见。

如果你要把它比喻成“钻石星球”也是可以的,只不过这颗白矮星内部的“钻石”,处于数亿个大气压强下,和我们平常看到的钻石是有区别的。

Ⅲ 编号为BMR37093的白矮星为什么被称为“宇宙中最大的钻石”

有着一个直径3000千米的钻石内核。它的重量是2270万亿万亿吨,换算成我们计算钻石的单位,就是10的34次方克拉。地球上最大的钻石是英国王冠珠宝之一,重530克拉的“非洲之星”。 但是这颗星球的外层覆盖着一层氢氦气体,这颗宇宙宝石藏在这些气体下面。“它是钻石之母。甚至有人说它就是披头士那首Lucy in the Sky with Diamonds中的Lucy。”天文学家特拉维斯-梅特卡夫说,他领导的一个小组正在观测研究这颗星球。 天文学家是从其脉动中探知它的内部结构的。“Lucy”有规律地跳动。梅特卡夫博士说:“正是通过观测它的脉动,我们了解白矮星的内部,就像地质学者用地震仪研究地球的内部一样。我们发现这颗白矮星内部的碳已结晶为银河系最大的钻石。” 米特卡弗和他的同行——英国康桥大学迈克尔-蒙哥马利、巴西圣卡塔林娜联邦大学的安东尼奥-卡纳、得克萨斯大学天文学家唐-文盖特等人在进行研究后发现,当一颗白矮星还没有彻底冷却,即它的表面还能探测到光和声音频率,而在它的内部,已经开始“钻石化”。 英国康桥大学天文学家蒙哥马利称:“寻找白矮星结晶内核的工作,已经有数十年的历史,但直到最近,我们才发现了坚实的证据。”通过观测白矮星的“脉搏跳动”,科学家可以用一种与用地震仪研究地球内核类似的方法来研究白矮星的内部。通过研究得出的数据,科学家发现,“BPM37093”的内部的确已经凝固成一颗“大巨钻”。
大多数已知的白矮星都比太阳小,然而,“BPM37093”却恰恰比太阳略大一点,是已知品质最大的白矮星。米特卡弗道:“你可能需要用一个像太阳那么大的放大镜,才能来评价这颗钻石的等级。” 并非真“钻石”,但“结构非常接近” 据报道,这颗引人入胜的天体——白矮星“BPM37093”位于离地球50光年的“人马座”星群中,这颗宇宙中的“超级巨钻”,显然连地球上最勇敢的探宝迷也只能望洋兴叹。但是据科学家称,“BPM37093”并不是一颗真正的“钻石”,得克萨斯大学天文学家唐-文盖特道:“事实上,它的内部结构跟钻石并不完全一样,但却非常接近。” 望采纳~~

Ⅳ 白矮星的内核会变成钻石,中子星的会不会,我老是搞不清

楼主往下看:

白矮星:一种由电子之间不相容原理排斥力所支持的稳定恒星。

白矮星形成过程:当红巨星的外部区域迅速膨胀时,氦核受反作用力却强烈向内收缩,被压缩的物质不断变热,最终内核温度将超过一亿度,于是氦开始聚变成碳。

这就是说白矮星里面可以产生碳原子,而且白矮星它的表面重力等于地球表面的1000万-10亿倍,所以白矮星内部的压力是非常大的。

钻石是在星球内部高压、高温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晶体。

所以白矮星内部可以有钻石。

但是中子星就是一个巨大的原子核,没有碳原子,所以它的内部没有钻石。

以上是按照楼主的思想根据物理原理推论的,实际上正确?

Ⅳ 白矮星是什么



白矮星是一种低光度、高密度、高温度的恒星。

因为它的颜色呈白色、体积比较矮小,因此被命名为白矮星。

白矮星是演化到末期的恒星,主要由碳构成,外部覆盖一层氢气与氦气。白矮星在亿万年的时间里逐渐冷却、变暗,它体积小,亮度低,但密度高,质量大。

1982年出版的白矮星星表表明,银河系中已被发现的白矮星有488颗,它们都是离太阳不远的近距天体。根据观测资料统计,大约有3%的恒星是白矮星,但理论分析与推算认为,白矮星应占全部恒星的10%左右。

Ⅵ 白矮星的形成过程是怎样的

‍‍

白矮星是一种很特殊的天体,它的体积小、亮度低,但质量大、密度极高。体积比地球大不了多少,但质量却和太阳差不多!也就是说,它的密度在1000万吨/立方米左右。根据白矮星的半径和质量,可以算出它的表面重力等于地球表面的1000万-10亿倍。在这样高的压力下,任何物体都已不复存在,连原子都被压碎了:电子脱离了原子轨道变为自由电子。白矮星是一种晚期的恒星。根据现代恒星演化理论,白矮星是在红巨星的中心形成的。当红巨星的外部区域迅速膨胀时,氦核受反作用力却强烈向内收缩,被压缩的物质不断变热,最终内核温度将超过一亿度,于是氦开始聚变成碳。经过几百万年,氦核燃烧殆尽,现在恒星的结构组成已经不那么简单了:外壳仍然是以氢为主的混和物;而在它下面有一个氦层,氦层内部还埋有一个碳球。核反应过程变得更加复杂,中心附近的温度继续上升,最终使碳转变为其他元素。与此同时,红巨星外部开始发生不稳定的脉动振荡:恒星半径时而变大,时而又缩小,稳定的主星序恒星变为极不稳定的巨大火球,火球内部的核反应也越来越趋于不稳定,忽而强烈,忽而微弱。

此时的恒星内部核心实际上密度已经增大到每立方厘米十吨左右,我们可以说,此时,在红巨星内部,已经诞生了一颗白矮星。我们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原子的质量绝大部分集中在原子核上,而原子核的体积很小。比如氢原子的半径为一亿分之一厘米,而氢原子核的半径只有十万亿分之一厘米。假如核的大小象一颗玻璃球,则电子轨道将在两公里以外。而在巨大的压力之下,电子将脱离原子核,成自由电子。这种自由电子气体将尽可能地占据原子核之间的空隙,从而使单位空间内包含的物质也将大大增多,密度大大提高了。形象地说,这时原子核是“沉浸于”电子中。一般把物质的这种状态叫做“简并态”。简并电子气体压力与白矮星强大的重力平衡,维持着白矮星的稳定。顺便提一下,当白矮星质量进一步增大,简并电子气体压力就有可能抵抗不住自身的引力收缩,白矮星还会坍缩成密度更高的天体:中子星或黑洞。对单星系统而言,由于没有热核反应来提供能量,白矮星在发出光热的同时,也以同样的速度冷却着。经过一百亿年的漫长岁月,年老的白矮星将渐渐停止辐射而死去。它的躯体变成一个比钻石还硬的巨大晶体——黑矮星而永存。而对于多星系统,白矮星的演化过程则有可能被改变。黑洞又是怎样形成的呢?其实,跟白矮星和中子星一样,黑洞也很可能由恒星演化而来。质量小一些的恒星主要演化成白矮星,比较大的恒星则有可能形成中子星。而根据科学家的计算,中子星的总质量不能大于三倍太阳的质量。如果超过了这个值,那么将再没有什么力能与自身重力相抗衡了,从而引发另一次大坍缩。根据科学家的猜想,物质将不可阻挡地向中心点进军,直至成为一个体积为零、密度为无限大的“点”。而当它的半径一旦缩到一定程度(史瓦西半径),巨大的引力就使得光也无法向外射出,从而切断了恒星与外界的一切联系——“黑洞”诞生了。

‍‍

Ⅶ 有人说白矮星中心都是钻石,真的是这样吗

像太阳这样中等质量的恒星演变到晚年的时候最终会演变成白矮星,这种星体的密度之大仅次于黑洞和中子星,每立方厘米的密度在100公斤到10吨之间,其个头还没有地球大,但是质量却和太阳相差无几,由于发出的光特别接近纯白色,所以被称为白矮星。

对于中等以下质量的恒星,只会进行前面几步核聚变反应;比如我们太阳,在末期演化为红巨星时,红巨星强烈的辐射会吹散外层的氢元素和氦元素,形成行星状星云,然后在内部留下大量的碳元素和氧元素。

白矮星上虽然有极多的碳元素,但它们其实是都属于电子简并态,原子间的空隙已经大大压缩,这种物质非常致密,它也并非我们常说的固态物质,而且它不同于我们所常见的任何一种物质,和钻石有着本质的区别。

Ⅷ 宇宙中蕴含大量钻石的“钻石星球”是怎么形成的

钻石在地球上可谓是家喻户晓,尤其是经过加工的钻石,其晶莹的外观深受广大女性的喜爱,更是被看作爱情天长地久的象征!

Ⅸ 每一颗白矮星都是钻石吗

钻石是指经过琢磨的金刚石,金刚石是一种天然矿物,是钻石的原石。简单地讲,钻石是在地球深部高压、高温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晶体。只要符合条件就可能有,因为白矮星的温度都很高,但不是全部白矮星都是。

Ⅹ 白矮星是什么演化而来的呢

白矮星是一种很特殊的天体,它的体积小、亮度低,但质量大、密度极高。比如天狼星伴星(它是最早被发现的白矮星),体积比地球大不了多少,但质量却和太阳差不多!也就是说,它的密度在1000万吨/立方米左右。

根据白矮星的半径和质量,可以算出它的表面重力等于地球表面的1000万-10亿倍。在这样高的压力下,任何物体都已不复存在,连原子都被压碎了:电子脱离了原子轨道变为自由电子。

白矮星是一种晚期的恒星。根据现代恒星演化理论,白矮星是在红巨星的中心形成的。

当红巨星的外部区域迅速膨胀时,氦核受反作用力却强烈向内收缩,被压缩的物质不断变热,最终内核温度将超过一亿度,于是氦开始聚变成碳。

经过几百万年,氦核燃烧殆尽,现在恒星的结构组成已经不那么简单了:外壳仍然是以氢为主的混和物;而在它下面有一个氦层,氦层内部还埋有一个碳球。核反应过程变得更加复杂,中心附近的温度继续上升,最终使碳转变为其他元素。

与此同时,红巨星外部开始发生不稳定的脉动振荡:恒星半径时而变大,时而又缩小,稳定的主星序恒星变为极不稳定的巨大火球,火球内部的核反应也越来越趋于不稳定,忽而强烈,忽而微弱。此时的恒星内部核心实际上密度已经增大到每立方厘米十吨左右,我们可以说,此时,在红巨星内部,已经诞生了一颗白矮星。

白矮星的密度为什么这样大呢?

我们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原子的质量绝大部分集中在原子核上,而原子核的体积很小。比如氢原子的半径为一亿分之一厘米,而氢原子核的半径只有十万亿分之一厘米。假如核的大小象一颗玻璃球,则电子轨道将在两公里以外。

而在巨大的压力之下,电子将脱离原子核,成自由电子。这种自由电子气体将尽可能地占据原子核之间的空隙,从而使单位空间内包含的物质也将大大增多,密度大大提高了。形象地说,这时原子核是“沉浸于”电子中。

一般把物质的这种状态叫做“简并态”。简并电子气体压力与白矮星强大的重力平衡,维持着白矮星的稳定。顺便提一下,当白矮星质量进一步增大,简并电子气体压力就有可能抵抗不住自身的引力收缩,白矮星还会坍缩成密度更高的天体:中子星或黑洞。

对单星系统而言,由于没有热核反应来提供能量,白矮星在发出光热的同时,也以同样的速度冷却着。经过一百亿年的漫长岁月,年老的白矮星将渐渐停止辐射而死去。它的躯体变成一个比钻石还硬的巨大晶体——黑矮星而永存。

而对于多星系统,白矮星的演化过程则有可能被改变。(参看“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