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詹姆斯·梅森演的电影
James Mason
出生日期 1909-05-15 死于1984
出生地 Huddersfield, Yorkshire, England, UK
Yellowbeard 《黄胡子》 【1983】
Ivanhoe (TV) 《新劫后英雄传》 【1982】
Evil Under the Sun 《阳光下的罪恶》 【1982】
The Verdict《大审判》 【1982】
North Sea Hijack 《北海龙虎榜》 【1980】
Bloodline《朱门血痕》 【1979】
The Passage 《魔鬼关卡》 【1979】
Murder by Decree 《午夜追杀》 【1979】
Heaven Can Wait 《天堂可以等待》【1978】
The Boys from Brazil 《纳粹大谋杀》 【1978】
Cross of Iron 《铁十字勋章》 【1977】
Voyage of the Damned 《苦海余生》 【1976】
Autobiography of a Princess 《公主自传》 【1975】
Mandingo 《曼丁果》 【1975】
11 Harrowhouse 《龙凤神偷》 【1974】
The Bananas Boat 《光棍走天涯》 【1974】
Great Expectations (TV) 《不要说再见》 【1974】
The Mackintosh Man 《谍海龙虎斗》 【1973】
The Last of Sheila 《勾魂游戏》【1973】
Bad Man's River《贝德曼之河》 【1972】
Child's Play 《儿童游戏》 【1972】
Age of Consent《 沙滩上的夏娃》 【1969】
Mayerling 《魂断梅耶林》 【1968】
Duffy 《杜菲》 【1968】
Georgy Girl 《乔琪姑娘》 【1966】
The Deadly Affair 《伦敦间谍战》 【1966】
The Blue Max 《蓝微特攻队》 【1966】
The Pumpkin Eater 《太太的苦闷》 【1964】
The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 《罗马帝国沦亡录》 【1964】
Lolita 《洛丽塔》 【1962】
The Trials of Oscar Wilde 《大文豪的审判》 【1960】
Journey to the Center of the Earth 《地心探险记》 【1959】
North by Northwest 《谍影疑云》【1959】
Island in the Sun 《日光岛》 【1957】
Bigger Than Life 【1956】
20000 Leagues Under the Sea 《海底二万里》 【1954】
A Star Is Born 《星海浮沉录》 【1954】
The Desert Rats 《沙漠之鼠》 【1953】
Julius Caesar 《恺撒大帝》 【1953】
The Story of Three Loves《爱情三部曲》 【1953】
5 Fingers 《五指间谍网》【1952】
Face to Face 《面对面》 【1952】
The Desert Fox: The Story of Rommel《沙漠之狐》 【1951】
Madame Bovary 《包华利夫人》【1949】
Caught 【1949】
Odd Man Out《谍网亡魂》【1947】
The Seventh Veil 《七重心》【1946】
Fanny by Gaslight 《苏娘》 【1944】
Fire Over England《英伦战火》 【1937】
2. 阳光下的罪恶的作品鉴赏
依靠特殊环境进行杀人是侦探小说的一大看点,环境的设置成功与否直接对作品的受青睐度有着较大的影响。《阳光下的罪恶》恰恰运用了这一成功的环境设置,以海边宾馆为据点,以周围的海水、山、船为媒介物,犹如将整个事件设置在一个极其优美的环境之中。蓝蓝的海水、静静的小船、安逸的宾馆构成了一个平面视图,一切都是那么的静谧、悠然。作者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带读者进入一个充满人文景观的世界,仿佛沈从文先生的小说《边城》中描绘的美景一般。然而正是在这种环境下却孕育着无限的杀机,凶杀案由此展开。如题目所言“阳光下的罪恶”,发人深省。可以说,这类侦探小说大多利用人的心理误区和错觉,诱导读者对此案产生浓厚兴趣,进入作者设置的“陷阱”之中,这也是环境设置成功的标志之一。
案件的环境直接决定着最终的结果将会呈现出一种即在其中又出乎其表的性质。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当时的情境,当被害者进入山洞后“山洞”这一特殊的意境呈献给读者的是一种冰冷、闭塞、无路可逃的文学特征,其象征的意味使案件的发生成为一种可能,而这种可能又变成了读者世界中的“悬疑影像”,犹如物理学中“小孔成像”般地显现在读者面前,透过小孔可见成像,换言之,透过山洞即可看到所谓的“密室兇手”。这种诡异的情节安排,充满了悬念,令人非一口气读完不可,而这就是侦探案件的悬疑魅力。在侦探小说的创作过程中,无论作品的犯罪题材如何变化,设计特殊的杀人环境一直是西方侦探小说作家首选的写作方法,而“密室杀人”类侦探故事被西方侦探小说界推崇为“至尊”,由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作品即可见一斑,而《阳光下的罪恶》可谓个中翘楚。
在《阳光下的罪恶》中,波洛运用一系列知识来对案件进行投石问路般的推理,这其中就显示了他在医学、化学、解剖学、地质学、犯罪心理学、刑侦逻辑学等方面的广博知识。这一点在小说中亦有深刻的体现,当波洛在指出罪犯是谁时,搞笑离奇的一幕出现了,罪犯反问波洛证据何在?大家都以为波洛会十拿九稳地给出证据,这时波洛以欧洲人常有的耸肩表示歉意的方式告诉大家,兇手说的没错,尽管他的推理完全正确。接下来的一幕则显示了波洛的睿智,当罪犯离开旅馆时,他在离开旅馆上的付款单上的签名使得波洛灵机一动,尽管名字与之前的不同,但是笔迹一样,而且这名字的笔迹跟几年前凶杀案的名字笔迹一样,于是波洛认定此人是两宗案件的主谋。紧接着,波洛又找出了伯克利先生那丢失的钻石,原来在兇手的烟袋里藏着一颗红宝石,波洛说自始至终兇手的烟袋就没有点着过,靠精细的观察和某些细节,波洛即能巧下断语。这也就是柯南·道尔提出的侦探要学会辨认足迹、泥印、烟丝等。
缜密的逻辑推理还体现在对生活细节的关注中,波洛很善于观察周围人的生活习惯。在《阳光下的罪恶》中,他对帮凶克里斯丁的观察可谓细致入微,如克里斯丁总是围着脸怕日光晒坏她那有着过敏体质的脸,但在悬崖上看表时她的脸是什么都没带的,这就形成了鲜明的反差;阿伦娜的养女总是嫉恨她,波洛也是看在眼里的;阿伦娜通常不用防晒霜,可恰恰在死亡那天她却涂了防晒霜等细节。可以说高尔基的“文学即人学”是对侦探观察生活细节的最准确注脚,学会观察人、观察生活,这就是侦探应具备的素质,也是文学创作中的“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理论的阐释。
3. 阳光下的罪恶txt全集下载
链接:
《阳光下的罪恶》,又译作《艳阳下的谋杀案》,是英国女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创作的一部长篇侦探小说。
4. 阳光下的罪恶的介绍
来自散木偶乐队2010年《时代》专辑的《阳光下的罪恶》,是散木偶乐队的代表作品之一。
5. 阳光下的罪恶的制作发行
制作公司
EMI Films Ltd. [英国] GW Films [英国] Mersham Proctions Ltd. [英国] Titan Proctions
上映日期 国家日期国家日期美国1982年3月5日 荷兰1982年4月1日 澳大利亚1982年2月12日 法国1982年4月21日 芬兰1982年3月12日西德1982年9月30日 瑞典1982年3月26日
6. 阳光下的罪恶的内容简介
《阳光下的罪恶》是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又一部侦探小说杰作。作品以一个漂亮而富有的妇女在风景如画、安祥和平的着名海湾旅游地被谋杀的悲剧,揭示了在“阳光下处处有罪恶”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