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钻石的等级怎样分
石等级区分,怎么区分钻戒里的钻石等级呢?已经镶嵌好的钻石的等级一般分: 净度:从高到低有:LC、VVS、VS、SI、P五个等级,LC等级一般很少见。 颜色:从高到低有:极白、优白、白、浅黄白、浅黄五个等级,一般以白、浅黄白为主。 重量:重量单位是克拉(ct),1克拉=0.2克=100分,一般10分以上要标明钻石等级。切工:镶嵌钻石一般不对切工进行评价。钻石的荧光有无或强弱与钻石等级好坏无关,只是确保证书与钻石对应的证据之一。
钻石等级区分,主要是按“4C”的国际标准来分的。 因此,选购钻石要注意“4C” 西方谚语说“钻石是女孩最好的朋友”,中国也有“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的说法。尽管不少人也选择其它珠宝作为订婚戒指,例如红宝石、绿宝石或珍珠等,但是钻石戒指却是当前最为时尚的选择。选择钻石时要注意“四C”:Cut—切工、Clarity—净度、Color—色泽和Carat—克拉。
Cut——切工:钻石的切工极其重要,直接影响到钻石的价值。只有标准的切割方法,才能展现其璀璨的光芒,达到净度和颜色的完美结合。切割后的钻石一般为球体或圆锥体。切面有很多形状,正方形、长方形、六边形、圆形和椭圆形等,但最为流行的还是简单的六边形,其众多切面能够更好地展示出钻石的光芒。
Clarity——净度:钻石结晶于地球深处地幔岩浆之中,历经亿万年的地质变化,带有各种天然印记。这些印记的颜色、大小、位置分布对钻石的价值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钻石的表面或内部往往会有瑕疵,例如气泡、裂缝、羽状纹等。瑕疵越少,钻石的等级越高。总体来说,钻石的净度依次分为五大级,十小级。
Color——色泽:钻石的颜色,从珍贵的无色、罕见的浅蓝、粉红到常见的微黄不等。钻石越透明无色,白光越能穿透,经折射和色散后更是缤纷多彩。最白的钻石为D级,其他依次为E、F、G、H、I、J、K、L、M和N级。
Carat——克拉:钻石的重量以克拉计。1克拉等于0.2克。一克拉分为一百分,如0.75分克拉又称75分。重量相同的钻石,会因色泽、净度、切工的不同而价格相差甚远。例如一颗2克拉的大钻石如果切工不考究,形状过时,气泡多,净度低的话就不能成为理想的选择。而一颗仅1/2克拉重的钻石,如果无色、净度高且采用最流行的切工,会更令人喜欢,价格也不菲。
❷ 钻石是几边形的
钻石原石的形态:
最常见的是八面体和菱形十二面体,另外还有正方体,再就是四六面体,聚形常见的是八面体和菱形十二面体的聚形,合成钻石立方体和吧面体的聚形多见.另外常见三角薄片双晶.
钻石原石往往是扭曲变形的,因为受生长环境的影响,原石晶体受到岩浆熔蚀或熔解,构造应力或机械破碎的作用.
观察钻石不仅要观察晶形,还要观察表面特征,如三角凹痕、三角座、生长阶梯、纹理、结节、凹角和青鱼鼓次纹等。
还有一些特殊的钻石原石,如带壳钻石、烟雾钻石、氧化钻石、劣等钻石、黑钻、圆粒钻石、磁性钻石。
钻石具有八面体完全解理,对于加工钻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❸ 钻石原石鉴定
钻石原石可以看表面金刚石晶面熔蚀现象
金刚石在金伯利岩岩浆的浑圆化作用下,使晶体上布满了各种形态的蚀象,与此同时与金刚石伴生的镁铝榴石、镁橄榄石、铬尖晶石等同样产生了蚀象。浑圆化作用包含了熔蚀作用,尤其是内成稳定阶段金刚石相中的金刚石,晶面蚀象严重,膨胀阶段金刚石相中的金刚石,由于熔蚀作用较短,蚀象一般不明显。复杂的金刚石蚀象,在晶体的分布有一定规律,它反映了晶体构造特征,三方生长层(阶梯状)是生长态,复三方生长层认为是熔蚀态,蚀象按形态分为11种(图28)。
2.1倒三角凹坑蚀象
在平面-曲面晶体的八面体(111)晶面上,与(111)三角形晶面构成反向平行。由于熔蚀程度不同,三角形大小不等,小的成显微状,大的占据一定晶面,三角形的锐角在不断熔蚀作用下形成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凹坑深浅不一,浅的凹坑平缓状,深的为三角锥状,在三角形凹坑中,还可出现阶梯状。三角形凹坑在晶面上分布有的十分密集,也有稀疏状零星散布于晶面上。在三角形凹坑底部,还可出现更小的三角凹坑蚀象分布。三角形凹坑蚀象与晶体均造关系为三边一底与八面体面网平行。
2.2四角凹坑蚀象
在平面-曲面晶体的六面体(100)晶面上,它与六面体晶面外形差45°,四角凹坑大小不等,小的成显微状,大的占据一定晶面,凹坑深浅不一,有的成四角锥状,在四角凹坑中可出现阶梯状,在同一晶面中可出现几组大小四角凹坑蚀象分布。四角凹坑蚀象与晶体构造关系为四边一底与八面体、六面体面网平行。
2.3蛀穴状蚀象
在阶梯状发育的似菱形十二面体及平面一曲面晶体中。蛀穴外形成规则的圆形凹坑及不规则港湾状,蛀穴凹坑深度不一,有的似水果被虫咬似的,部分蛀穴深入晶体内部,在边部及底部常有其它蚀象分布。
2.4麻点状蚀象
在曲面晶体上,由大小一致的麻点状熔蚀凹坑密集分布,凹坑一般不深。
2.5圆板状蚀象
在曲面晶体上有多层状圆板凸出台面或凹形圆板,在圆板状蚀象上还可出现其它形状的蚀象。
2.6块状蚀象
在曲面晶体上由不规则的凹形及凸形块段组成。
2.7束状晕线
一组密集的线状突起分布在曲面晶体上,在面缝合线或六面体晶棱处褶曲。
2.8滑线
在平面-曲面晶体及曲面晶体中,金刚石处于塑性体时沿八面体面网间距的滑动产生塑性变形,滑线是由于熔蚀作用使塑性变形在晶面上反映。八面体(111)晶面上可见三组方向滑线,平行于八面体晶棱(110)面及(111)面。平面晶体滑线不明显或较细微,曲面晶体则十分明显,外形成一种雕刻线状。滑线常伴有倒三角形凹坑蚀象,倒三角蚀象往往形成链状,滑线可切穿(111)面进入曲面晶体,再进入另一晶面(111)。当滑线在曲面晶体中时,三角锥小丘的一个棱和滑线方向一致,其余两个棱构成杉针状外形。
2.9叠瓦状蚀象
在曲面晶体、平面-曲面晶体中,由三角锥小丘互相叠加而成,常沿滑线分布。三角锥小丘进一步熔蚀成乳滴状小丘。
2.10熔蚀沟
在平面-曲面晶体、曲面晶体的破裂纹上,晶面交线、晶棱、解理、双晶面、交叉连生缝合线等金刚石结构薄弱环节上,常出现一种槽形熔蚀沟。
2.11毛玻璃蚀象
为一种轻度、均匀、密集质点状熔蚀凹坑,晶面呈粗糙云雾状,金刚石成乳白色,透明度降低。
此外,还可以用其它一些物理方法鉴别
❹ 钻石的琢型
钻石的琢型是指钻石被切磨加工成的形状,通常分为两大类:圆钻和异形钻(圆钻以外其他所有形状的钻石)。
(一)圆钻
1.标准圆钻型
标准圆钻型各种比例名称见图5-1-1。
图5-1-1 标准圆钻型各种比例名称
第一个提出现代圆钻琢磨比例标准参数的是马歇尔·托尔科夫斯基(1899~1991年),时值1919年。按照托氏的设计,设腰棱直径为100%,则台面大小为53%。全高为60%~61%(其中腰棱厚度0.7%~1.7%,冠部角度16.2%,底部深度43.1%),冠角为34°30′,底角为40°45′。按照上述参数加工出来的圆钻,称为托尔科夫斯基标准工。在美国,一直把它作为理想工的标准,GIA至今还是把它作为评价钻石切工比例的标准尺度。
托氏当年设计标准参数时的指导思想是力求使钻石的“火彩”达到最大,同时还具有很强的亮度。钻石的亮度主要来源于反射光和折射光这两种光线。实践证明,照在钻石上的入射光线一部分会从钻石表面反射回去,另一部分则会透过钻石表面折射到钻石内部;入射角越小,反射光也越少,折射光却越多,反之,入射角越大,反射光也越多,折射光却越少(见图5-1-2)。
图5-1-2 入射角大小同反射光、折射光多少的关系
反射光以静和动两种不同的方式在钻石表面形成反光和闪烁光(即钻石转动或光源晃动时钻石表面或明或暗的闪光)。反射光和闪烁光的多少主要取决于钻石外露表面面积的大小(即:钻石小面数目的多少、大小及其排列匀称与否)。
折射光与钻石的比例密切相关,这是因为大部分从成品钻石冠部进入钻石内部的光线,在钻石亭部发生两次反射之后,又从冠部最大限度地透射出来。托尔科夫斯基经过反复计算,找到了一个理想的比例(见表5-1-2),其中实现全内反射最关键的一个比例就是亭角的角度40°45 ′。圆钻如此,异形钻纵向的剖面图底角也应该是40°45′左右。亭角太大或太小,换句话说,亭部太深或太浅,都会影响经过全内反射之后再从冠部溢出的光的总量,即影响钻石的“火彩”(见图5-1-3)。
表5-1-2 圆钻主要品种各种比例比较
此外,从冠部溢出的光实际通过的是两个不同的途径:一部分从台面溢出,另一部分从冠部的刻面(即冠部主刻面、星刻面和上腰面)溢出。从台面入射又从台面溢出的光是不发生色散效应的纯全内反射光,而钻石冠部的刻面实际上相当于棱镜的作用,从冠部刻面溢出的光线将发生色散。这两部分给人感觉不同的光线的相对主次关系,就取决于台面的大小和冠部的厚薄(冠角的大小),如图5-1-4所示,左图:台面过大,导致亮度大而“火彩”不足;右图:台面过小,导致“火彩”强而亮度不足;中图:台宽比适中,保证“火彩”和亮度的均衡。
图5-1-3 亭角大小对钻石“火彩”的影响
图5-1-4 台面大小和冠角大小对钻石“火彩”的影响
从目前国际钻石行业的情况看,美国GIA是以托尔科夫斯基标准工为标准,欧洲多半是以Scan DN标准工为标准。
2.其他圆钻型
(1)瑞士工
一般适合于成品重0.03~0.05ct的钻石。上下共34个刻面:正八边形台面1个,冠部小面16个,底小面1个,底部小面16个,其中三角形小面占多数(见图5-1-5(a)。
(2)高亮工
其明显不同于标准圆钻的地方在于:两个主面之间的腰小面(包括冠腰小面和底腰小面)不是两个,而是三个,从而在标准圆钻的58个小面数目上增加了16个,总共有74个小面(见图5-1-5(b)。
(3)王牌工
由纽约“王牌钻石大师”公司研制。它的特点在于台面不是八边形,而是正十二边形,从而使冠主面和底主面的数目相应地增加到各12个,同时使冠腰小面和底腰小面的数目相应地增加到各24个,总共86个小面。其他特点还有:台面小于50%,星小面比冠腰小面高,底腰小面只为底主面的一半左右(见图5-1-5(c)。
(4)马格纳工
它以正十边形的台面为特点,并且将冠主面一分为二,将冠腰小面和底腰小面一分为三,使小面总数达到102个,即台面1个(正十边形),星小面10个,冠主面20个,冠腰小面30个,底主面10个,底腰小面30个,底尖1个(见图5-1-5(d)。
(5)美国圆钻
被认为是最早的圆钻,19世纪中叶盛行于英国。其冠小面的排列已经接近现代标准圆钻,惟其全高几乎与腰棱直径相等(现代标准工仅为60%),出成率虽高,但火彩不好。此外,其台面小,约为腰棱直径的三分之一,而底尖面反而较大。近八边形台面的任一边同邻接的星小面和冠主面的棱线接近成一直线(见图5-1-5(e)。
(6)葡萄牙工
一种台面呈正十六边形,冠底部各5层,每层16个小面,加上底尖,合计162小面的放射型圆钻。主要适用于大钻石(见图5-1-5(f)。
(7)公主144工
这种磨工是在马格纳工、王牌工和高亮工的基础上综合开发出来的。它同标准圆钻显着不同的是:把每一段与16个冠腰小面对应的腰棱都磨成了三个小棱面,在腰棱和底腰小面之间增加了一圈16个三角形的小面和一圈16个菱形的小面,从而使钻石的“火彩”更加强烈生动,这一点在钻石转动的时候尤其明显(见图5-1-5(g)。
值得指出的是,下文还会提到一种正方或长方形的公主工,通常是57个小面,偶尔也有144个小面的,莫把它们与“公主144”工混淆。
(8)螺旋工
台面为正十二边形,冠部的小面有5层,底部有8层,以台面和底尖为中心呈螺旋状排列(图5-1-5(h)。
(9)帝王工
帝王工是近年由香港裕福集团(国际)有限公司研制的,其特点是以标准圆钻型为基础,将标准圆钻型的星刻面、上下腰面均做了两分割,并在腰部切出了96个面,这样构成了194个面。帝王工即使在光线弱的地方,其外周部分也能闪烁出光辉(图5-1-5(i)。
(10)“八箭八心”工
属于标准圆钻型的变体,近年来较为流行。其特点是对称性很强,切磨角度略有变化,比例不在理想范围内(见图5-1-5(j)。
(11)单翻圆钻
常见于分钻的切磨,冠部仅有一个台面和八个主面,亭部只有八个面,共17个面(见图5-1-5(k)。
图5-1-5 不同的圆钻型切工
(二)异形钻
1.常见异形钻
常见的异形钻主要有七种:马眼钻、心形钻、梨形钻、椭圆钻、祖母绿钻、长方钻和公主型钻(见图5-1-6)。
图5-1-6 常见异形钻品种
(1)马眼钻
马眼钻也称“橄榄钻”、“船形钻”,在现代钻石磨工中素有“琢形王后”之称。
马眼钻的长与宽的比,以1.75:1~2.25:1为最好,2.25:1~2.50:1次之,大于2.50:1或小于1.50:1则较差。
(2)梨形钻
梨形钻,又称泪滴钻。梨形钻的长宽比,最好是1.50:1~1.75:1,1.75∶1~2.00:1或者1.50:1~1.25:1亦可,大于2.00:1或小于1.25:1则较差。
(3)心形钻
心形钻是一种将圆钻和梨形钻的加工工艺相结合的放射型琢形,为古代印度工匠所发明。三角形薄片双晶原石最适宜做心形钻,出成率因石而异。
心形钻的特点:①不算心顶的缺刻,底尖应位于几何中心处;②冠主面倾角为33°~34°;③心肩部的底主面的倾角应为41°,腹部的倾角应稍大,约为42°;④长宽必须基本相等;⑤完工之后,腰棱一般都磨成了一连串的小腰棱面。
(4)椭圆钻
椭圆钻有标准型和瘦长型两类。标准型的长宽比为1.3:1~1.5:1;瘦长型的长宽比为1.5:1~2.0:1。
(5)祖母绿型钻
祖母绿型切工是一种倒角的多边形阶梯型切工,通常为长方形,其小面的层数标准的是上下各三层,也有各两层和各四层的。祖母绿型钻是仅次于圆钻的最流行的切工和琢形,被誉为现代异形钻群体中的“灰姑娘”。
祖母绿型钻的长宽比根据原石大小为1.1:1~1.50:1不等。
(6)长方钻
长方钻通常是长方形,其长宽比值往往比祖母绿型磨工大。因为切磨长方钻侧重于考虑保重,所以它们腰棱形状和各种比例都可以有不同寻常的伸缩度:有的可以很长很薄,有的也可以很短,长宽比接近正方形,两条短边也可以不一,从而形成一个带点锥度的等腰梯形。
长方钻被列入常见异形钻,主要是因为它被广泛地应用于首饰的群镶,所以一般尺寸都不大。
(7)公主型
腰棱一般为正方形或长方形,冠部小面呈放射状,底部小面呈山峰形,通常有57个小面,偶尔小面数也可以多达144个。注意不要与“公主144”工钻混淆。另外,齿形工也曾一度称为“公主工”,注意区别。
2.少见异形钻
少见的异形钻品种很多,可归纳为三大类型、12个系列:
放射型玫瑰系列、鞍垫系列、“贵妇人”系列、星形系列
阶梯型台面系列、多边形系列
混合型拜丽思系列、绚烂系列、公主系列、齿形系列、“五朵金花”系列、任意形系列。
(1)玫瑰系列
玫瑰工起源于400多年前的印度,世界名钻中的“莫卧儿大帝”、“奥尔洛夫”和“光之山”都是玫瑰工。
玫瑰工是现代放射型磨工的始祖,一般都采用平底,不磨小面,冠部是圆拱形,其拱高低不一,但均磨有小面。所用的原石大多数较薄,加工时但求保重,不太讲究比例,故不太“出火”。
玫瑰工的种类繁多,主要品种见图5-1-7。
图5-1-7 玫瑰工的不同种类
(2)鞍垫系列
古鞍垫形钻石呈圆角的长方或正方形,且四边稍微向外凸出。现代的鞍垫钻除保留以上风格外,冠部瓣面排列接近标准圆钻,底部差异较大(见图5-1-8)。
图5-1-8 鞍垫系列
(3)贵妇人系列(见图5-1-9)
图5-1-9 贵妇人系列
(4)半边系列(见图5-1-10)
图5-1-10 半边系列
(5)星形系列(见图5-1-11)
图5-1-11 星形系列
(6)台面系列
台面工是一种最古老的磨工,只在正八面体原石上稍加修饰而成。从晶顶开面磨出一个较大台面和一个较小的底尖面,再把各个晶面抛光即可(见图5-1-12)。
图5-1-12 台面系列
(7)多边形系列
同属阶梯型磨工,但腰棱外廓形状各异,见图5-1-13。
图5-1-13 多边形系列
(8)拜丽恩系列
1970年10月由南非磨钻大师巴兹尔·沃特梅耶先生创制,他用自己姓名的第一个字母“B”只换了其妻子姓名Marian中的第一个字母“M”,以表示他们之间爱情的结晶。
拜丽恩工冠部采用阶梯型磨工,底部采用放射型磨工,皆在提高成率和增加光彩。四方形的拜丽恩工钻石有62个小面,祖母绿型有70个小面(见图5-1-14)。
图5-1-14 拜丽恩系列
(9)齿形系列(Profile cut)
齿形工是一位名叫阿帕德·雷吉的人1961年在伦敦首先创制的,旧称“公主工”。它采用一般不为首饰行业所用的薄片状原胚制作,底部做成一排挨一排的41°的“V”形槽,腰棱形状则可以随意“裁剪”,拼出各种美丽的图案来(见图5-1-15)。“灵活有余,而火彩不足。”
图5-1-15 齿形系列
(10)“五朵金花”系列
1988年由钻石中央统售组织(CSO)顾问盖比·托尔科夫斯基创制,共五款,均以花名命名。主要针对低色级、晶形欠佳的原石设计(见图5-1-16)。
图5-1-16 “五朵金花”系列
(11)象形系列
这个系列的磨工主要根据原石腰的形状,因材制宜地琢磨出马头形、蝴蝶形、花朵形、鱼形等形状,小面的排列自然无规则可循(见图5-1-17)。
图5-1-17 象形系列
❺ 钻石是怎样分级的
钻石等级一般按照度来进行区分的,净度级别分为五个大级别,十个小级别,从高到低依次是LC、WS1- 2、VS1- -2、S11- -2. P1-3,具体如下:
LC:无瑕疵级别,即使是钻石分级大师在10倍珠宝放大镜下也观察不到钻石内部的瑕疵,属于顶级钻石净度。
WS:极小瑕疵级别,经验丰富的大师在10倍放大镜下虽然能够在钻石内部发现极其微小的杂质,但难度非常之高。
VS:微小瑕疵级别,这类的钻石内部的杂质也是非常微小的,区别去WS在于,经验丰富的分级大师可以用10倍珠宝放大镜轻松的找到杂质,难度较低。
Sl:小瑕疵级别,用10倍放大镜非常容易就能找到钻石内部杂质。
P:经验丰富的分级别大师能用肉眼就看出钻石的杂质,根据杂质的大小、数量以及影响钻石品质的程度分为P1.P2. P3。
(5)钻石怎么切都是六边形吗扩展阅读:
1、对钻石净度的评定,包括了对上述特征的数量、大小、可见度、类型、位置和其对钻石整体外观的影响程度的鉴定。尽管世上没有绝对完美无瑕的天然钻石,但净度越高的钻石,价值越高。
2、GIA钻石净度标准,分为6个类别,11个等级。
无暇级(FL):在10倍放大镜下观察,钻石没有任何内含物或表面特征。
内无瑕级 (IF):在 10倍放大镜下观察,钻石内部没有任何内含物。
极轻微内含级 (VVS1和 VVS2):在10倍放大镜下观察,钻石内部有极微小的内含物,即使是专业鉴定师也很难看到。
轻微内含级 (VS1和 VS2):在10倍放大镜下观察,钻石的内部有微小的内含物。
微内含级 (SI1和 SI2):在10倍放大镜下观察,钻石有可见的内含物。
内含级 (P1, P2和 P3):钻石的瑕疵在10倍放大镜下明显可见,并且可能会影响钻石的透明度和亮泽度。
❻ 钻石的等级分为哪几个
钻石净度级别有一套分级体系 净度级别分为五个大级别,十个小级别,从高到低依次是LC、WS1- 2、VS1- -2、S11- -2. P1-3。
LC:无瑕疵级别,即使是钻石分级大师在10倍珠宝放大镜下也观察不到钻石内部的瑕疵,属于顶级钻石净度。
WS:极小瑕疵级别,经验丰富的大师在10倍放大镜下虽然能够在钻石内部发现极其微小的杂质,但难度非常之高。
VS:微小瑕疵级别,这类的钻石内部的杂质也是非常微小的,区别去WS在于,经验丰富的分级大师可以用10倍珠宝放大镜轻松的找到杂质,难度较低。
Sl:小瑕疵级别,用10倍放大镜非常容易就能找到钻石内部杂质。
P:经验丰富的分级别大师能用肉眼就看出钻石的杂质,根据杂质的大小、数量以及影响钻石品质的程度分为P1.P2. P3。
(6)钻石怎么切都是六边形吗扩展阅读:
1、对钻石净度的评定,包括了对上述特征的数量、大小、可见度、类型、位置和其对钻石整体外观的影响程度的鉴定。尽管世上没有绝对完美无瑕的天然钻石,但净度越高的钻石,价值越高。
2、GIA钻石净度标准,分为6个类别,11个等级。
无暇级(FL):在10倍放大镜下观察,钻石没有任何内含物或表面特征。
内无瑕级 (IF):在 10倍放大镜下观察,钻石内部没有任何内含物。
极轻微内含级 (VVS1和 VVS2):在10倍放大镜下观察,钻石内部有极微小的内含物,即使是专业鉴定师也很难看到。
轻微内含级 (VS1和 VS2):在10倍放大镜下观察,钻石的内部有微小的内含物。
微内含级 (SI1和 SI2):在10倍放大镜下观察,钻石有可见的内含物。
内含级 (P1, P2和 P3):钻石的瑕疵在10倍放大镜下明显可见,并且可能会影响钻石的透明度和亮泽度。
3、天然钻石是碳元素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下形成的。而这一过程,也导致了每颗钻石有内部的特征,称为 “内含物”, 在钻石表面的则称为“表面特征”。
❼ 钻石怎么都那个形状的,是天然形成的还是人工的
卖的钻石常见的为圆的,有方的,水滴等异性的,天然的钻石基本都是不规则的,是后天经人工切磨的。
❽ 为什么钻石都是六角形的
这与他的物理性质有关。钻石里的C是呈这样的分布。导致钻石坚硬无比的。
❾ 钻石有几种切工方式
在钻石上,一般分八大重要切工。
1、标准圆钻型切工(Round Brilliant Cut)
外形:圆形
切工:明亮型/灿烂型
起源:1919年
市面上的钻石琢型一般都是标准圆钻型的。这种琢型共有58个小面。顶部的平面被称为台面,直径最大的部位为腰围,腰围以上为冠部,腰围以下为亭部。
1919年安特卫普切割师(Marcel Tolkowsky)通过光学计算,绘出了一个圆钻的切磨样式,能很好了反映火彩、光泽,这种切磨共包括台面、上腰和下腰小面、星小面、尖底共58个刻面,对25分以下的小钻则无尖底,共在57个刻面,从而奠定了标准圆钻型切割的基础。但一颗四尖的原石,按这样比率切割,损失的重量最多。因此这只能作为一种参考。托考夫斯基切割比率为:平均腰围直径:100%台面:53.0%冠部高度:16.2%亭部高度43.1%冠部角度:34度30分亭部角度:40度45分这一切割比例奠定了钻石理想切工的基础。不同地区的切割比例有所差别。托考夫斯基切割也叫美国琢型,其他有德国琢型、欧洲琢型等。
7、祖母绿切工(Emerald Cut)
外形:矩形
切工:阶梯型
起源:古代
典型阶梯型切工的衍生加工方式,所有切面均平行或垂直于钻石的方形外腰围,外形呈矩形,亭部和冠部较扁,底尖收成线状。因常用于宝石祖母绿的加工,故名。
使用祖母绿切工的钻石,较难遮眼包裹体,适合净度较高、长方形、边角略带破损或包裹体的钻石原石,其原石留存率可达60%至70%之高。
外形轮廓要求:注意切去四角的大小、线面必须严格平行。
8、外形:矩形雷德恩切工(Radiant Cut)
切工:混合型
起源:1977年
Radiant切工发明于1977年,匠人希望综合祖母绿切工的优雅外形和圆形切工明亮度,而创出此种切工。
Radiant拥有长方形外形和切去的四角。它兼顾了祖母绿切工较高的原石留存率和易搭配的形状,也拥有如圆形灿烂型切工的优秀光芒表现。
Radiant切工适合略显长方,四角有破损和瑕疵的原石,原石留存率较高。
❿ 钻石的形状有哪些
钻石,又称金刚钻,矿物名称为金刚石。它的化学成分是碳,这在宝石中是唯一由单一元素组成的,属等轴晶系。
(一) 七种基本式样
钻石的晶体结构种类很复杂,但主要有下列三种类型:(1)四面体,(2)八面体,(3)菱形十二面体。 又因为钻石是属于立方体,立方体有三个等长的轴互相垂直,是晶体中最高的对称系统,钻石的立方晶系以特有的"习性"产生特有的晶体式样,这些基本式样有下列七种:
1;正方体,由六个正方形面组成,每面互成直角,轴互相成直角,工业用的钻石晶体常以正方体的结晶形状出现。
2;八面体,由八个等边三角形的面所组成,从中心点到各面的晶轴长短相同,宝石级的钻石晶体大部分是这种形状。
3;十二面体,由十二个菱形面组成,以这种形状出现的钻石晶体并不普通。
4;四六面体,由二十四个等腰三角形替代就成为此形。宝石级钻石晶体很少有这种形式。
5;不等边四边形,由二十四个不等边四边形的面所组成,八面体的八个面,每个面由三个不等边形替代就成为此形,这种宝石级钻石也不多。
6;三八面体,由二十四个等腰三角形的面所组成,八面体的八个面,每一面由三个等三
角形替代就成为此形,是八面体的一种常见变体。
7;六八面体,由二十四个三角形组成,八面体的每个面,由六个三角形替代组合而成。
(二) 生长纹
实际上晶体的形式,并不以简单的的基本形式出现,通常是二种或更多种的晶体混合而成,但多趋向八面体的混合形。
钻石晶体表面有一种特征,对切割师来说十分重要,那就是'生长纹'它可以帮助我们鉴定钻石的真伪。许多年代较久的钻石,因切割的型式太古老,角度比例不对,以致无法显出钻石特有的光彩,因此未抛光的面上所留下的生长纹,成为鉴定重要的参考。
生长纹有一定标准,在八面体上的生长纹成为三角槽,三角槽的三个边一定与八面体的边平行。在菱形十二面体上的生长纹,则成槽状,槽和菱形面的一对角线平行。在立方体上的生长纹,则成为四方槽,四方槽四边一定和立方体面的对角线平行。
(三) 双晶体
钻石的晶体,除了上述七大基本形式外,还有一种非常重要形状即"双晶体",双晶体对切割师也很重要,它有很多种,但只有二三种较为常见,具有八面体外表的双晶体,行家称为迈可尔,是双晶体中最常见的。
因为双晶体的纹路不一致,所以割,锯,抛光都很困难,同时双晶体都是较为扁平,要切磨成圆钻,重量损失很大。因此,双晶体对切割师无疑是个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