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农村木结构建筑传承数千年,优点甚多,为什么却“败”给了砖石结构
因为砖结构比木结构结实。木结构建筑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但进入20世纪后,它无法抵御砖石结构的“挑战”。这是为什么?在我看来,在20世纪之前,中国仍然处于封建落后的时代。当时,没有引进先进的建筑材料。人们的想法是保守的,木材的供应仍然令人满意。然而,进入20世纪后,木结构建筑的一些弊端也慢慢显现出来。
三、空间的限制也限制了木结构的发展。
对于传统木结构的建造,无论是吊梁式还是斗式,都难以实现对空间的进一步要求,木材的使用量也非常大,这也限制了它的发展,在于它在砖石结构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进入20世纪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的进步、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引入,砌体结构因其造价低、材料易得、耐火性高、空间可塑性强而逐渐成为城乡的主流建筑风格。
2. 中国的古代建筑为什么是木建筑而不是砖石结构麻烦具体分别举例说明一点,谢谢啦
不是的,是以木为主要材料的
中国建筑的特点
1、中国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
此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中国古代木构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所以称为“抬梁式”。宫殿、坛庙、寺院等大型建筑物中常采用这种结构方式。穿斗式是用穿枋把一排排的柱子穿连起来成为排架,然后用枋、檩斗接而成,故称作穿斗式。多用于民居和较小的建筑物。井干式是用木材交叉堆叠而成的,因其所围成的空间似井而得名。这种结构比较原始简单,现在除少数森林地区外已很少使用。木构架结构有很多优点,首先,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屋顶重量由木构架来承担,外墙起遮挡阳光、隔热防寒的作用,内墙起分割室内空间的作用。由于墙壁不承重,这种结构赋予建筑物以极大的灵活性。其次,有利于防震、抗震,木构架结构很类似今天的框架结构,由于木材具有的特性,而构架的结构所用斗拱和榫卯又都有若干伸缩余地,因此在一定限度内可减少由地震对这种构架所引起的危害。“墙倒屋不塌”形象地表达了这种结构的特点。
2、中国建筑的平面布局具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
就是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就单体建筑而言,以长方形平面最为普遍。此外,还有圆形、正方形、十字形等几何形状平面。就整体而言,重要建筑大都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以庭院为单元,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借助于建筑群体的有机组合和烘托,使主体建筑显得格外宏伟壮丽。民居及风景园林则采用了“因天时,就地利”的灵活布局方式。
3、中国古代建筑造型优美
尤以屋顶造型最为突出,主要有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卷棚等形式。
庑殿项也好,歇山顶也好,都是大屋顶,显得稳重协调。屋顶中直线和曲线巧妙地组合,形成向上微翘的飞檐,不但扩大了采光面、有利于排泄雨水,而且增添了建筑物飞动轻快的美感。
4、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丰富多彩
包括彩绘和雕饰。彩绘具有装饰、标志、保护、象征等多方面的作用。油漆颜料中含有铜,不仅可以防潮、防风化剥蚀,而且还可以防虫蚁。色彩的使用是有限制的,明清时期规定朱、黄为至尊至贵之色。彩画多出现于内外檐的梁枋、斗拱及室内天花、藻井和柱头上,构图与构件形状密切结合,绘制精巧,色彩丰富。明清的梁枋彩画最为瞩目。清代彩画可分为三类,即和玺彩画、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
雕饰是中国古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墙壁上的砖雕、台基石栏杆上的石雕、金银铜铁等建筑饰物。雕饰的题材内容十分丰富,有动植物花纹、人物形象、戏剧场面及历史传说故事等。
5、中国古代建筑特别注意跟周围自然环境的协调
建筑本身就是一个供人们居住、工作、娱乐、社交等活动的环境,因此不仅内部各组成部分要考虑配合与协调,而且要特别注意与周围大自然环境的协调。中国的设计师们在进行设计时都十分注意周围的环境,对周围的山川形势、地理特点、气候条件、林木植被等,都要认真调查研究,务使建筑布局、形式、色调等跟周围的环境相适应,从而构成为一个大的环境空间。
3. 中国多以木构架加砖墙为主,而西方大多是砖石结构.原因是什么
中国古代建筑为何以木结构为主 也有砖石结构
事实上,要想真正说清楚中国古代建筑为何以木结构为主这个问题并不是一件容易之事。即使从反证的方法入手,我们也会轻而易举地推翻所谓“材料决定说”,中国多高山大川,石头是绝不缺少的,中国的木材也不会比气候与地理条件都更适合树木生长的欧洲多。
而“技术决定说”,也难成立。
中国人在建筑中使用石质材料的历史并不比欧洲人晚,原始时代的巨石建筑遗存就是一个例子。汉代的石造墓穴与墓祠,以及陵墓前的石阙,至今还有遗存。汉代人已经掌握了拱券与穹隆技术并应用于墓穴建筑中,隋代建造的赵州大石桥,其跨度与造型都在世界上遥遥领先。用石头建造城墙的历史就更长了,以“石头城”而闻名于世的南京城,至迟在三国时期就已经有了石头城墙。中国历史上的石造佛塔,更以技术的精美与技艺的高超而令世人瞩目。
其实,看一看中国建筑中雕刻精美的石制台基、栏版、高高矗立的华表石柱、陵墓前巨大的赑屃石碑,汉白玉石桥,就知道中国人在石造与石雕技术上,并不亚于同时期的任何其他国家。显然,说中国人因为石造技术落后的原因而采用了木构建筑的说法,也不能让人接受。中国人既有石料来源,也有石造技术基础,但却并不用在为人所用的房屋上,而仅用在死者的坟墓、陵寝,或军事设施及一些礼仪性、装饰性的构筑物上。以笔者的设想,古代中国人对待石结构建筑的态度是,非不能也,是不为也。
中国古代建筑的主流是木结构,而欧洲古建筑的主流是石结构,两者间的差别十分明显。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 笔者的管见,大约有如下几种可能。
其一是建筑目的方面。西方古代与中世纪的主流建筑,是为彼岸的神灵建造的。神灵或上帝是至上的存在,为神与上帝的建筑,要永恒、宏伟,具有威慑人的力量。西方人往往会花上上百年的时间,去建造一座大教堂,因为它是彼岸的,而不是现世的,建造者也就并不期待在很短的时间内建造成功。
而中国古代的主流建筑是为现世的人建造的,如帝王的宫殿、苑囿,政府衙署与各种不同等级的住宅,这是中国建筑的主流部分。古人所谓“宫室之制,本以便生人”(引自《北史》),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中国也有宗教建筑,如佛寺、道观、祠庙等。但中国人对待佛寺、道观的态度,同对待凡人的住宅一样,主要是为了给神佛的偶像遮风避雨,并不求建筑及雕塑的久远,所以,越是地位显、香火盛的寺庙,改建就越频繁,就如同要常常给凡世的人重新翻盖新屋一样。因而,追求永恒与久远的西方建筑,采用了石结构;而不求永恒与久远,着眼现世的中国建筑,采用了木结构。
其二是文化取向方面。西方人对石头有着特殊的爱好。古代希腊神话中,遭遇大洪水的人类,是通过石头再造出来的,石头是创造人类的物质,因而,用石头建造最重要的建筑,也是合情合理的。中世纪的学徒之人,被看作是未经雕琢的石头,而学成有为之人,被看作是柱石之材,因此可以推测,在西方人的文化象征谱系中,石头处于较高的层位,如西方神庙与教堂中的圣坛,都是用石头雕琢的。
中国的情况就不一样,古代中国人讲求阴阳五行。五行中的五种物质金、木、水、火、土,对应五个方位(西、东、北、南、中)。其中,土代表中央,代表负载万物、养育万物的大地,因此,土德就具有了很高的地位,象征中央的明清北京故宫三大殿,就是建立在一个“土”字形的三重汉白玉台基上,代表国家的社稷坛,也是用“五色土”来象征的。五行中的木,代表的是春天,是东方,是象征生命与生长的力量。此外,五行中的金,象征西方,也象征武力与刑杀,所以,凡是与武有关的建筑,如故宫的武英殿、北京内城的宣武门,都在城市或宫殿中轴线的西侧。而五行中的水,象征北方,北京故宫中轴线北端的钦安殿,是供奉水神玄武大帝的,也具有厌火的象征,此外,建筑物内部用的藻井装饰,建筑屋脊上用的鸱吻装饰,都具有与水相关联的厌火性象征功能。显然,五行中所代表的中国人最崇尚的五种材料中,只有土与木是最适合建造为人居住的房屋的,因此,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材料,就是“土木”,人是居住在由“土”(台基)承载,由木(柱子、梁架)环绕的空间中的。
其三是建筑理念方面。古代罗马建筑师,早在2000年以前,就提出了“坚固、实用、美观”的建筑三原则。建筑首先要坚固,坚固与久远是联系在一起的,欲求坚固与久远,石头是最恰当的建筑材料。另外,西方人关注建筑的外在的美,即建筑应该给人以愉悦的感觉。因而,十分重视建筑的外部造型,但在西方文化中,对于建筑之内部空间上的品质,却讨论的不多。无论建筑多么巨大,室内多么阴沉,只要坚固耐用,只要外观愉目,就是好的。
4. 砖木结构的住宅一般在多少层以下
由于力学工程与工程强度的限制,一般砖木结构是平层(1-3层)。
砖木结构,房屋的一种建筑结构,指建筑物中竖向承重结构的墙、柱等采用砖或砌块砌筑,楼板、屋架等用木结构。砖木结构住宅是指建筑物中承重结构的墙、柱采用砖砌筑或砌块砌筑,楼板结构、屋架用木结构而共同构筑成的房屋。
这种结构的房屋在我国中小城市中非常普遍。它的空间分隔较方便,自重轻,并且施工工艺简单,材料也比较单一。不过,它的耐用年限短,设施不完备,而且占地多,建筑面积小,不利于解决城市人多地少的矛盾。
承重的主要结构是用砖、木材建造的,如一幢房屋是木屋架、砖墙、木柱建造。房屋两侧(指一排或一幢下同)山墙和前沿横墙厚度为一砖以上的砖木一等。
房屋两侧山墙为一砖以上,前沿横墙厚度为半砖、板壁、假墙或其他单墙,厢房山墙厚度为一砖,厢房前沿墙和正房前沿墙不足一砖的为砖木二等;房屋两侧山墙以木架承重,用半砖墙或其他假墙填充,或者以砖墙、木屋架、瓦屋面、竹桁条组成的为砖木三等。
5. 木结构住宅结构形式及优点
当今社会是一个非常现代化的社会,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所居住的房屋也是出现了越来越大的变化,甚至在住宅的结构方面也是发生了翻天覆地地变化。今天小编想向大家介绍一种非常传统的建筑形式,它就是木结构住宅。而对它的介绍,小编主要考虑从两个重点方面介绍,一个是木结构住宅的结构形式,一个是木结构住宅的优点。
木结构住宅结构形式
结构形式一:梁柱结构体系。通常采用实木或者胶合木等材料来制作,采用金属紧固件来链接各组成部分,广泛用于宗教、居住、学校、车库等建筑中,比较常见于中国住宅。
结构形式二:轻型木结构体系。何为轻型木结构呢?通俗的来说,就是指墙和屋顶的基本框架就是以2x4(38x89mm)和2x6(38x140mm)的大体规格建成的木结构。这种木结构体系多为独户别墅所应用。而在地区分布上,则多分布在北美地区。
结构形式三:木刻楞结构。通常采用木头和手斧雕刻出来,非常的规范整齐,有棱有角。也是因此而得名。像所有的建筑一样,木刻楞结构的住宅建筑方式也是打地基,盖,叠垒……此种建筑结构比较常见于俄罗斯。
木结构住宅优点
抗震性
木结构住宅在地震中有非常好的生命安全性能,这一优点在现实中比较常见的一个例子就是,地震多发的日本基本上都是木结构住宅。
耐久
木材是一种天然、健康的且极具亲和性的材料,尤其是在建造房屋时,选择好木材的材质,更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据小编了解,在现实中,木结构别墅基本上是采用高级松木建造的。需要特别说明的一点是,只要在使用过程中,稍微注意一些,木结构住宅将会是寿命非常长的一种建筑。
防火
很多朋友在看到这一特点时,肯定会心中存疑“木材不是最易燃烧吗,为什么木材还能起到防火作用呢?”其实,很多木材在建造房屋时,会进行阻燃处理的。经过阻燃处理的木材是具有极佳的炭化效应的。遇火即产生炭化层,从而阻止火焰向内蔓延。
当然,除了以上几个主要优点外,木结构建筑还具有防潮、环保、节能、实用等优点。虽说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建筑趋向现代化、潮流化,但是据小编的观察,当前建筑的风格有回归木结构的趋势哦,毕竟木结构建筑的风格也是非常大气的。
6. 砖石结构和混凝土结构的区别是什么
砖石结构和混凝土结构的区别是:
1、定义不同:
砖石结构:用砖砌体、石砌体和砌块砌体建造的结构。由于砌体的抗压强度较高而抗拉强度很低,因此,砖石结构构件主要承受轴心或小偏心压力,而很少受拉或受弯,一般民用和工业建筑的墙、柱和基础都可采用砖石结构。
混凝土结构:混凝土结构是指建筑物中竖向承重结构的墙采用砖或者砌块砌筑,构造柱以及横向承重的梁、楼板、屋面板等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
2、应用不同:
砖石结构:一般民用和工业建筑的墙、柱和基础都可采用砖石结构。在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和其他结构的建筑中,常用非承重砖墙做围护结构,如框架结构的填充墙。
混凝土结构:适合开间进深较小,房间面积小,多层或低层的建筑,采用砖墙来承重,钢筋混凝土梁柱板等构件构成的,对于承重墙体不能改动,而框架结构则对墙体大部可以改动。
3、特点不同:
砖石结构:容易就地取材。砖主要用粘土烧制;石材的原料是天然石;砌块可以用工业废料──矿渣制作,来源方便,价格低廉。砖、石或砌块砌体具有良好的耐火性和较好的耐久性。砌体砌筑时不需要模板和特殊的施工设备,可以节省木材。
混凝土结构:框架结构住宅的承重结构是梁、板、柱,而混凝土结构的住宅承重结构是楼板和墙体。在牢固性上,理论上说框架结构能够达到的牢固性要大于砖混结构,所以混凝土结构在做建筑设计时,楼高不能超过6层,而框架结构可以做到几十层。
7. 中国的古代建筑为什么是木建筑而不是砖石结构
中国古代建筑为何以木结构为主 也有砖石结构
事实上,要想真正说清楚中国古代建筑为何以木结构为主这个问题并不是一件容易之事。即使从反证的方法入手,我们也会轻而易举地推翻所谓“材料决定说”,中国多高山大川,石头是绝不缺少的,中国的木材也不会比气候与地理条件都更适合树木生长的欧洲多。
而“技术决定说”,也难成立。
中国人在建筑中使用石质材料的历史并不比欧洲人晚,原始时代的巨石建筑遗存就是一个例子。汉代的石造墓穴与墓祠,以及陵墓前的石阙,至今还有遗存。汉代人已经掌握了拱券与穹隆技术并应用于墓穴建筑中,隋代建造的赵州大石桥,其跨度与造型都在世界上遥遥领先。用石头建造城墙的历史就更长了,以“石头城”而闻名于世的南京城,至迟在三国时期就已经有了石头城墙。中国历史上的石造佛塔,更以技术的精美与技艺的高超而令世人瞩目。
其实,看一看中国建筑中雕刻精美的石制台基、栏版、高高矗立的华表石柱、陵墓前巨大的赑屃石碑,汉白玉石桥,就知道中国人在石造与石雕技术上,并不亚于同时期的任何其他国家。显然,说中国人因为石造技术落后的原因而采用了木构建筑的说法,也不能让人接受。中国人既有石料来源,也有石造技术基础,但却并不用在为人所用的房屋上,而仅用在死者的坟墓、陵寝,或军事设施及一些礼仪性、装饰性的构筑物上。以笔者的设想,古代中国人对待石结构建筑的态度是,非不能也,是不为也。
中国古代建筑的主流是木结构,而欧洲古建筑的主流是石结构,两者间的差别十分明显。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 笔者的管见,大约有如下几种可能。
其一是建筑目的方面。西方古代与中世纪的主流建筑,是为彼岸的神灵建造的。神灵或上帝是至上的存在,为神与上帝的建筑,要永恒、宏伟,具有威慑人的力量。西方人往往会花上上百年的时间,去建造一座大教堂,因为它是彼岸的,而不是现世的,建造者也就并不期待在很短的时间内建造成功。
而中国古代的主流建筑是为现世的人建造的,如帝王的宫殿、苑囿,政府衙署与各种不同等级的住宅,这是中国建筑的主流部分。古人所谓“宫室之制,本以便生人”(引自《北史》),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中国也有宗教建筑,如佛寺、道观、祠庙等。但中国人对待佛寺、道观的态度,同对待凡人的住宅一样,主要是为了给神佛的偶像遮风避雨,并不求建筑及雕塑的久远,所以,越是地位显、香火盛的寺庙,改建就越频繁,就如同要常常给凡世的人重新翻盖新屋一样。因而,追求永恒与久远的西方建筑,采用了石结构;而不求永恒与久远,着眼现世的中国建筑,采用了木结构。
其二是文化取向方面。西方人对石头有着特殊的爱好。古代希腊神话中,遭遇大洪水的人类,是通过石头再造出来的,石头是创造人类的物质,因而,用石头建造最重要的建筑,也是合情合理的。中世纪的学徒之人,被看作是未经雕琢的石头,而学成有为之人,被看作是柱石之材,因此可以推测,在西方人的文化象征谱系中,石头处于较高的层位,如西方神庙与教堂中的圣坛,都是用石头雕琢的。
中国的情况就不一样,古代中国人讲求阴阳五行。五行中的五种物质金、木、水、火、土,对应五个方位(西、东、北、南、中)。其中,土代表中央,代表负载万物、养育万物的大地,因此,土德就具有了很高的地位,象征中央的明清北京故宫三大殿,就是建立在一个“土”字形的三重汉白玉台基上,代表国家的社稷坛,也是用“五色土”来象征的。五行中的木,代表的是春天,是东方,是象征生命与生长的力量。此外,五行中的金,象征西方,也象征武力与刑杀,所以,凡是与武有关的建筑,如故宫的武英殿、北京内城的宣武门,都在城市或宫殿中轴线的西侧。而五行中的水,象征北方,北京故宫中轴线北端的钦安殿,是供奉水神玄武大帝的,也具有厌火的象征,此外,建筑物内部用的藻井装饰,建筑屋脊上用的鸱吻装饰,都具有与水相关联的厌火性象征功能。显然,五行中所代表的中国人最崇尚的五种材料中,只有土与木是最适合建造为人居住的房屋的,因此,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材料,就是“土木”,人是居住在由“土”(台基)承载,由木(柱子、梁架)环绕的空间中的。
其三是建筑理念方面。古代罗马建筑师,早在2000年以前,就提出了“坚固、实用、美观”的建筑三原则。建筑首先要坚固,坚固与久远是联系在一起的,欲求坚固与久远,石头是最恰当的建筑材料。另外,西方人关注建筑的外在的美,即建筑应该给人以愉悦的感觉。因而,十分重视建筑的外部造型,但在西方文化中,对于建筑之内部空间上的品质,却讨论的不多。无论建筑多么巨大,室内多么阴沉,只要坚固耐用,只要外观愉目,就是好的。
中国人则不同,古代中国人既不求建筑坚固久远,也不简单地将建筑外形的美观作为一个目标。中国人更多地追求是空间的适宜与阴阳的和合。老子所谓“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显然,与西方人将关注的重点放在建筑实体的坚固与美观相反,中国人更关注空间的背负与怀抱,及阴阳的和谐。
古代中国人的基本空间理想,就是居处于一个负阴抱阳、阴阳和合的空间之中。也就是说,中国人的房子,不是为了看的,而是为了栖息其中的。居处的最佳境界,就是阴阳和合,这从北京明清故宫的建筑名称上就可以看出来,如前三殿太和、中和、保和,如后三宫乾清、交泰、坤宁,如颐和园,其名称意义都象征着阴阳和合。
中国古代风水术,也是围绕阴阳和合而做文章的。为了保证阴阳和合,建筑的规模就不能太大,建筑的高度也不需要太高。既然不需要过高,过大,则用木结构建造的单层或二层,规模适度的厅堂殿阁,就是最好的建筑选择。同样是为了阴阳和合,在性能上最表现阴阳适中的“土木”就是最好的建筑材料。
中国古代建筑以其灵活便利的木框架结构充分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理性与智慧
当然,若从理论上,将这一问题阐释的十分清楚,还需要大量考证发掘与旁征博引的功夫。 但无论如何,需要强调的一点是,中西方传统建筑各有其最可宝贵的优点。西方建筑的优越之处大家谈论的比较多了,而中国建筑以其灵活便利的木框架结构,更易于创造灵活多变的空间;用可以再生,且不会造成污染的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更具有环境的可持续性;建筑物的两山与北面是厚重的墙,而面临庭院的正面是轻盈的门窗格栅,房屋的进深十分适中,这样的格局,既阻挡了西北风的侵袭,也接纳了充足的阳光与空气,还用坡屋顶防止了夏日的暴晒,其中充分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理性与智慧。
8. 楼房结构分类
(一)按房屋用途分类
房屋用途应按设计所规定的用途进行划分。如果与住宅、商业经营用房有关的兼有两种以上用途的房屋,应按设计规定的用途分别计算建筑面积。如一栋住宅楼的地下室不住人,一层为商店,其余为家属住宅,则应将地下室面积计入其他用途,商店面积计入商业营业用房,其余面积计入住宅,如一座厂房带有生活间、办公室,可都计入厂房面积。
1、住宅
【住宅】是指专供居住的房屋,包括别墅、公寓、职工家属宿舍和集体宿舍(包括职工单身宿舍和学生宿舍)等。但不包括住宅楼中作为人防用、不住人的地下室等,也不包括托儿所、病房、疗养院、旅馆等具有专门用途的房屋。
【成套住宅】是指由若干卧室、起居室、厨房、卫生间、室内走道或客厅等组成的供一户使用的房屋。
住宅按套统计。两户合用一套的住宅,按一套统计;一户用两套或两套以上的应按实际套数统计。
【非成套住宅】是指供人们生活居住的但不成套的房屋。
【集体宿舍】是指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的单身职工、学生居住的房屋。
2、工业、交通、仓储用房
【工业用房】是指独立设置的各类工厂、车间、手工作坊、发电厂等从事生产活动的房屋。
【公用设施用房】是指自来水、泵站、污水处理、变电、燃气、供热、垃圾处理、环卫、公厕、殡葬、消防等市政公用设施的房屋。
【铁路用房】是指铁路系统从事铁路运输的房屋。
【民航用房】是指民航系统从事民航运输的房屋。
【航运用房】是指航运系统从事水路运输的房屋。
【公交运输用房】是指公路运输、公共交通系统从事客、货运输、装御、搬运的房屋。
【仓储用房】是指用于储备、中转、外贸、供应等各种仓库、油库用房。
3、商业、金融和信息用房
【商业服务用房】是指各类商店、门市部、饮食店、粮油店、菜场、理发店、照相馆、浴室、旅社、招待所等从事商业和为居民生活服务所用的房屋。
【经营用房】是指各种开发、装饰、中介公司等从事各类经营业务活动所用的房屋。
【旅游用房】是指宾馆、饭店、乐园、俱乐部、旅行社等主要从事旅游服务所用的房屋。
【金融保险用房】是指银行、储蓄所信用社、信托公司、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从事金融服务所用的房屋。
【电讯信息用房】是指各种邮电、电讯部门、信息产业部门,从事电讯与信息工作所用的房屋。
4、教育、医疗卫生和科研用房
【教育用房】是指大专院校、中等专业学校、中学、小学、幼儿园、托儿所、职业学校、业余学校、干校、党校、进修院校、工读学校、电视大学等从事教育所用的房屋。
【医疗卫生用房】是指各类医院、门诊部、卫生所(站)、检(防)疫站、保健院(站)、疗养院、医学化验、药品检验等医疗卫生机构从事医疗、保健、防疫、检验所用的房屋。
【科研用房】是指各类从事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研究设计、开发所用的房屋。
5、文化、新闻、娱乐、园林绿化、体育用房
【文化用房】是指文化馆、图书馆、展览馆、博物馆、纪念馆等从事文化活动所用的房屋。
【新闻用房】是指广播电视台、电台、出版社、报社、杂志社、通讯社、记者站等从事新闻出版所用的房屋。
【娱乐用房】是指影剧院、游乐场、俱乐部、剧团等从事文娱演出所用的房屋。
【园林绿化用房】是指公园、动物园、植物园、陵园、苗圃、花圃、花园、风景名胜、防护林等所用的房屋。
【体育用房】是指体育场、馆、游泳池、射击场、跳伞塔等从事体育所用的房屋。
6、机关事业办公用房
【机关事业办公用房】是指党、政机关、群众团体、行政事业单位等行政、事业单位等所用的房屋。
7、军事用房
【军事用房】是指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机关、营房、阵地、基地、机场、码头、工厂、学校等所用的房屋。
8、其他用房
【涉外用房】是指外国使、领馆、驻华办事处等涉外所用的房屋。
【宗教用房】是指寺庙、教堂等从事宗教活动所用的房屋。
【监狱用房】是指监狱、看守所、劳改场(所)等所用的房屋。
(二)按房屋产别分类
【国有房产】是指归国家所有的房产。包括由政府接管、国家经租、收购、新建以及由国有单位用自筹资金建设或购买的房产。国有房产分为直管产、自管产、军产三种。
【直管产】是指由政府接管、国家经租、收购、新建、扩建的房产(房屋所有权已正式划拨给单位的除外),大多数由政府房地产管理部门直接管理、出租、维修,少部分免租拨借给单位使用。
【自管产】是指国家划拨给全民所有制单位所有以及全民所有制单位自筹资金购建的房产。
【军产】是指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所有的房产。包括由国家划拨的房产、利用军费开支或军队自筹资金购建的房产。
【集体所有房产】是指城市集体所有制单位所有的房产。即集体所有制单位投资建造、购买的房产。
【私有(自有)房产】是指私人所有的房产,包括中国公民、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在华外国侨民、外国人所投资建造、购买的房产,以及中国公民投资的私营企业(私营独资企业、私营合伙企业和私营有限责任公司)所投资建造、购买的房屋。其中部分产权:指按照房改政策,职工个人以标准价购买的住房,拥有部分产权。
【联营企业房产】是指不同的所有制性质的单位之间共同组成新的法人型经济实体所投资建造、购买的房产。
【股份制企业房产】是指股份制企业所投资建造或购买的房产。
【港、澳、台投资房产】是指港、澳、台地区投资者以合资、合作或独资在祖国大陆举办的企业所投资建造或购买的房产。
【涉外房产】是指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外国政府、社会团体、国际性机构所投资建造或购买的房产。
【其他房产】是指凡不属于以上各类别的房屋,都归在这一类,包括因所有权人不明,由政府房地产管理部门、全民所有制单位、军队代为管理的房屋以及宗教、寺庙等房屋。
(三)按房屋建筑结构分类
【钢结构】是指承重的主要构件是用钢材料建造的,包括悬索结构。
【钢、钢筋混凝土结构】是指承重的主要构件是用钢、钢筋混凝土建造的。
【钢筋混凝土结构】是指承重的主要构件是用钢筋混凝土建造的。包括薄壳结构、大模板现浇结构及使用滑模、升板等建造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物。
【混合结构】是指承重的主要构件是用钢筋混凝土和砖木建造的。如一幢房屋的梁是用钢筋混凝土制成,以砖墙为承重墙,或者梁是用木材建造,柱是用钢筋混凝土建造。
【砖木结构】是指承重的主要构件是用砖、木材建造的。如一幢房屋是木制房架、砖墙、木柱建造的。
【其他结构】是指凡不属于上述结构的房屋都归此类。如竹结构、砖拱结构、窑洞等。
(四)按房屋建筑楼层分类
【房屋层数】房屋层数是指房屋的自然层数,一般按室内地坪±0以上计算;采光窗在室外地坪以上的半地下室,其室内层高在2.20m以上(不含2.20m)的,计算自然层数。房屋总层数为房屋地上层数与地下层数之和。
假层、附层(夹层)、插层、阁楼(暗楼)、装饰性塔楼,以及突出屋面的楼梯间、水箱间不计层数。
【地下室】是指房屋全部或部分在室外地坪以下的部分(包括层高在2.2m以下的半地下室)。
【假层】是指建房时建造的,一般比较低矮的楼层。其前后沿的高度大于1.7m,面积不足底层的二分之一的部分。附层(夹层)是房屋内部空间的局部层次。
【搁楼(暗楼)】一般是房屋建成后,因各种需要,利用房间内部空间上部搭建的楼层。
【低层住宅】 指一层至三层的住宅。
【多层住宅】 指四层至六层的住宅。
【中高层住宅】 指七层至九层的住宅。
【高层住宅】 指十层及十层以上的住宅。
(五)按房屋建筑年代分类
房屋建成年份是按房屋实际竣工年份计算,拆除翻建的,按翻建竣工的年份计算;扩建的房屋,面积超原房屋面积的,按扩建竣工年份计算,未超过的按原房屋竣年份填写。
【1949年以前的房屋】 指1949年(含1949年)以前建成的房屋。
【五十年代的房屋】 指1950年至1959年期间建成的房屋。
【六十年代的房屋】 指1960年至1969年期间建成的房屋。
【七十年代的房屋】 指1970年至1979年期间建成的房屋。
【八十年代的房屋】 指1980年至1989年期间建成的房屋。
【九十年代的房屋】 指1990年至1999年期间建成的房屋。
(六)按房屋建筑质量分类
【完好房屋】 指主体结构完好。不倒、不塌、不漏。庭院不积水、门窗设备完整,上下水道通畅,室内地面平整,能保证居住安全和正常使用的房屋,或者虽有一些漏雨和轻微破损,或缺乏油漆保养,经过小修能及时修复。
【基本完好房屋】 指主体结构完好,少数部件虽有损坏,但不严重,经过维修就能修复的房屋。
【一般损坏房屋】 指主体结构基本完好,屋面不平整、经常漏雨,门窗有的腐朽变形,下水道经常阻塞,内粉刷部分脱落,地板松动,墙体轻度倾斜、开裂,需要进行正常修理的房屋。
【严重损坏房屋】 指年久失修,破损严重,但无倒塌危险,需进行大修或有计划翻修、改建的房屋。
【危险房屋】是指结构已严重损坏或承重构件已属危险构件,随时有可能丧失结构稳定和承载能力,不能保证居住和使用安全的房屋。
9. 砖石结构房子的基础承重墙及屋面的拱是什么材料做成
史密斯住宅采用了大量的玻璃结构,其表面接受着来自于天空、大地和海水的光影及色彩壁炉由砖石砌成,符合建筑材料与其实用功能的统一性。 玻璃与砖石:从上面的玻璃看起
基础,但却并不用在为人所用的房屋上,而仅用在死者的坟墓、陵寝,或军事设施及一些礼材料,更具有环境的可持续性;建筑物的两山与北面是厚重的墙,而面临庭院的正面是轻盈
这和土地性质有关,没有明确规定使用年限,普通住宅是70年,商业用地一般是40年-50年!
支座可做成能承受垂直力、水平推力以及弯矩的支墩;也可用墙、柱或基础承受垂直力而 散装材料库等承重结构以及地下建筑、桥梁、水坝、码头等的承重结构,均可采用拱。
承重墙:直接承受楼板及屋顶传下来的荷载。 外墙:位于房屋四周,又称外围护墙。 内 殡葬、消防等市政公用设施的房屋。【钢结构】 是指承重的主要构件是用钢材料建造
砖石承重墙式结构的原因如下:1.1从古代文化发源地来讲黄河中下游及迤南一 但是木材料本身也有很多缺点,比如易燃易腐蚀,同时坚固程度远比砖石结构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