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钻石矿藏 » 水晶玛瑙玉钻石都怎么形成
扩展阅读
中国石油官网专业怎么填 2025-07-29 03:55:17

水晶玛瑙玉钻石都怎么形成

发布时间: 2022-09-19 02:51:41

‘壹’ 翡翠 水晶 玛瑙 玉是怎么来的

水晶的成分是二氧化硅,矿物名为石英,是地球上最普遍的矿物之一。
玛瑙是微晶石英,成分与水晶相同——为二氧化硅。
玉为硬玉和软玉的总称。硬玉即为通称的翡翠,其成分为硅酸钠铝,硬度为7.软玉的成分为硅酸钙镁铝,硬度为6.5。和田玉属于软玉。
水晶与玛瑙的成分相同,不同点在于水晶是整块的晶体而玛瑙无晶体结构。

‘贰’ 钻石、水晶、珍珠都是怎么形成的拜托了各位 谢谢

现代科学技术 、手段为探索钻石的形成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钻石是世界上最坚硬的、成份最简单的宝石,它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具立方结构的天然晶体。其成份与我们常见的煤、铅笔芯及糖的成份其本相同,碳元素在较高的温度、压力下,结晶形成石墨(黑色),而在高温、极高气压及还原环境(通常来说就是一种缺氧的环境)中则结晶为珍贵的钻石(白色)。为了便于理解钻石的起源,先看一看含有钻石的原岩。 自从钻石在印度被发现以来,我们不断听到人们在河边、河滩上捡到钻石的故事,这是由于位于河流上游某处含有钻石的原岩,被风化、破碎后,钻石随水流被带到下游地带,比重大的钻石被埋在沙砾中。钻石的原岩是什么?1870年人们在南非的一个农场的黄土中挖出了钻石,此后钻石的开掘由河床转移到黄土中,黄土下面就是坚硬的深蓝色岩石,它就是钻石原岩——金伯利岩(kimberlite)。什么是金伯利岩?金伯利岩是一种形成于地球深部、含有大量碳酸气等挥发性成份的偏碱性超基性火山岩,这种岩石中常常含有来自地球深部的橄榄岩、榴辉岩碎片,主要矿物成份包括橄榄石、金云母、碳酸盐、辉石、石榴石等。研究表明,金伯利岩浆形成于地球深部150公里以下。由于这种岩石首先在南非金伯利被发现,故以该地名来命名。 另一种含有钻石的原岩称钾镁煌斑岩(lamproite),它是一种过碱性镁质火山岩,主要由白榴石、火山玻璃形成,可含辉石、橄榄石等矿物,典型产地为澳大利亚西部阿盖尔(Argyle)。 科学家们经过对来自世界不同矿山钻石及其中原生包裹体矿物的研究发现,钻石的形成条件一般为压力在4.5-6.0Gpa(相当于150-200km的深度),温度为1100-1500摄氏度。虽然理论上说,钻石可形成于地球历史的各个时期/阶段,而目前所开采的矿山中,大部分钻石主要形成于33亿年前以及12-17亿年这两个时期。如南非的一些钻石年龄为45亿左右,表明这些钻石在地球诞生后不久便已开始在地球深部结晶,钻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宝石。钻石的形成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这从钻石主要出产于地球上古老的稳定大陆地区可以证实。另外,地外星体对地球的撞击,产生瞬间的高温、高压,也可形成钻石,如1988年前苏联科学院报道在陨石中发现了钻石,但这种作用形成的钻石并无经济价值。 稀少的钻石主要出现于两类岩石中,一类是橄榄岩类,一类是榴辉岩类,但仅前者具有经济意义。含钻石的橄榄岩,目前为止发现有两种类型:金伯利岩(kimberlite)(名字源于南非得一地名——金伯利)和钾镁煌斑岩(lamproite),这两中岩石均是由火山爆发作用产生的,形成于地球深处的岩石由火山活动被带到地表或地球浅部,这种岩浆多以岩管状产出,因此俗称“管矿”(即原生矿)。含钻石的金伯利岩或钾镁煌斑岩出露在地表,经过风吹雨打等地球外营力作用而风化、破碎,在水流冲刷下,破碎的原岩连同钻是被带到河床,甚至海岸地带乘积下来,形成冲积砂矿床(或次生矿床)。 水晶在矿物学中称为“石英”,是属于所有“石英”家族的矿种之一,石英家族的矿种另有“玛瑙”又称为“玉髓”、“猫光石英”又称为“虎眼石”,其化学成分都是“二氧化矽”,水晶是等于石英,但石英不等于只是水晶,石英家族的“玛瑙、猫光石英”也不是“水晶”,请读者不要搞错,同时也没有纯透明的蓝色或绿色的水晶,只有绿发晶或极少出现的蓝发晶! 远在地球的地质生成时代,地球表壳几乎都是“无水矽酸”的化学物质,是一种如似胶水黏稠状的无色物质,经地壳高温高压,使“无水矽酸”中的“二氧化矽”含量达到超饱和。随着地幔岩浆物质在侵入活动中沿着地壳薄弱处的上升,加之温度的逐渐降低,岩浆中的SO2(即石英),在有充裕的生长空间中慢慢的冷却形成石英晶体就是水晶了。 水晶的生长空间主要有四个:首先要有提供物质的热液,即富含二氧化硅的热液;其二要有较高的温度(550-600℃之间);第三较大的压力(大气压力的2~3倍);第四须有生长时间(至少一万年以上)。具备这四个条件才可生成水晶。所以您目前所拥有的天然水晶,无论美丑大小都是来自地球冰河时期之前所结晶的大地产物,距今都有亿万年的历史。 由于其中含有各种微量的金属,故而会造成各种不同颜色的水晶。例如:白水晶(透明无色水晶)、乳白水晶、紫水晶、黄水晶、粉红水晶、茶水晶(烟水晶、墨水晶)、各色发晶(绿发晶、红发晶、金发晶、黑发晶、钛晶……等等)、各色异象幽灵水晶(红幽灵水晶、白幽灵水晶、绿幽灵水晶……等等)、红兔毛水晶、黄兔毛水晶、幻影水晶……等等。水晶的生长环境多在地下、岩洞中,形成条件要比一般石英苛刻,但只要有满足它形成的条件,晶体可以长的非常大。 珍珠是华贵的装饰品,又是名贵的中药材,经济价值高,养珠业常有“金库”之称,因此发展养珠业大有前景。珍珠是利用蚌类的培育而成的。蚌类属软体动物门,瓣鳃纲,种类繁多,资源丰富、养珠业常选用帆蚌、褶纹冠蚌和珍珠蚌等品种养殖。 蚌壳内,有2片包住蚌的软体,称为外套膜,受到刺激时,就会快速地分裂增殖,逐渐包围刺激源,形成完整的珍珠囊,并以刺激源为中心,一层复一层地分泌珍珠质,最后形成珍珠。天然的珍珠是由小砂粒,虫卵等异物偶然侵入壳内,外套膜的表皮细胞裂殖形成珍珠囊,包围异物,分泌珍珠质而形成有核珍珠。

‘叁’ 钻石、水晶、琉璃、玉、翡翠、玛瑙,哪位高手精通关于这些的所有的知识,请赐教。

他们的价格或价值排序.七大宝:1钻石,2红宝石,3蓝宝石,4祖母绿,5绿宝石,6翡翠,7玉石!
水晶属于低档珠宝哦!
珠宝三要素:美丽,稀少,耐久!这是他们的共同之处哦!其中钻石还具有最高硬度,强折射,高色散。
所以钻石是宝石中的之最哦!
钻石(diamond)是一种几乎全部由碳原子结晶而成的等轴晶系的自然矿物。它的矿物学名称为金刚石。钻石是宝石级金刚石的称谓。 钻石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钻石常常含有Si、Al、Ca、Mg、Mn、Ti、Cr、N等杂质。它的摩氏硬度为10、比重为3.52、折射率为2.417、色散为0.044、抗压强度为10Kpa、导热率在300K时为7-14W/(cm.K)、光泽为金刚光泽。化学性质十分稳定,即使在高温下,与强酸、王水和其他浸蚀性的介质都不起化学作用。 钻石的特性: 钻石在地球的深处经过高压、高温等复杂的条件形成。 (1)具有世间所有物质中最高的硬度。 (2)很高的色散和折射率。 (3)超强的化学稳定性以及稀有、不可再生等特性。 (4)钻石是质量评价最严格,评价标准最国际化的宝石。这些特性使钻石成为大自然赐予人类最美丽的也是最珍贵的宝石,被誉为“宝石之王”。 钻石的象征: 人类发现和使用钻石只有几百年,伴随它的是神话般的传说,宗教般的崇拜和畏惧。自从1477年8月17日,奥地利的马克西米连一世向法国的玛莉公主求婚,将一枚镶嵌着钻石的戒指戴在她的无名指上起,钻石就成为全人类的定情信物,是爱情和忠贞的象征。更是由于玛丽莲·梦露的那首《钻石,女人最好的朋友》而蜚声世界。
水晶与玛瑙的异同
水晶和玛瑙的化学成分都是二氧化硅,但二者还是有一些区别,水晶是单晶体,一块水晶通常是一个水晶晶体,而玛瑙则是多晶集合体,在电子显微镜下看到玛瑙则 是由无数微小的二氧化硅的晶体组成,所以通常玛瑙是半透明的,而水晶则是透明的。两者在很多情况下还会共生,就会形成水晶店销售的水晶洞。
人们对玛瑙质量和经济价值的评判,一般都是以肉眼识别作为主要手段,尽管现代科学技术发达,各 种玉石鉴定仪器很多,但在交易过程中使用这些仪器一是很不方便,二是不能解决问题,原因很简单,会受到环境的局限,若判断玛瑙的优劣及经济价值,那仪器就 毫无用途了。交易现场不可能进行复杂仪器作业,所以肉眼鉴别始终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方法。玛瑙种类繁多,素有“千样玛瑙万种玉”之说,所以鉴别方法也很多, 通常以纹带、颜色、透明度、裂纹、杂质、砂心和块重为分级标准,除水胆玛瑙最为珍贵外,一般以搭配和谐的俏色原料为佳品。
一般来说,玛瑙质量好坏的鉴别和经济价值的评定主要分级如下:
1、特级:纹带美丽;颜色纯正、明快的红、蓝、紫、粉红色;透明度好,即半透明;无裂纹、无砂心、无杂质;块重约5公斤以上者。
2、一级:纹带美丽;颜色纯正、明快的红、蓝、紫、粉红色;透明度好,即半透明;无裂纹、无砂心、无杂质;块重约2-5公斤者。
3、二级:纹带美丽;颜色纯正、明快的红、蓝、紫、粉红色;透明度好,即半透明;无裂纹、无砂心、无杂质;块重约0.5-2公斤者。
4、三级:纹带美丽;颜色纯正、明快的红、蓝、紫、粉红色;透明度好,即半透明;无裂纹、无砂心、无杂质;块重约0.5公斤以下者。
以上几个方面是对真玛瑙质量的鉴别方法,此外,目前市场上还出现了大量的假玛瑙,主要产品是合 成玛瑙,有玻璃的、塑料的、石质的等等,虽然它的纹理、色泽度与天然玛瑙相媲美,但却不具经济价值。售卖者妄想鱼目混珠,行家看后必嗤之以鼻,所以爱好者 欲收藏或玩赏时,就应小心分辨了,主要的鉴别方法有:
1、 花纹和颜色:真玛瑙色泽鲜明光亮,假玛瑙的色和光均差一些,二者对比较为明显。天然玛瑙颜色分明,条带花纹十分明显,而仿制的假玛瑙多数颜色艳丽、均一,给人一种假的感觉。
2、质地:假玛瑙多为石料仿制,较真玛瑙质地软,用玉在假玛瑙上可划出痕迹,而真品则划不出。从表面上看,真玛瑙少有瑕疵,劣质则较多。
3、透明度:真玛瑙透明度不如人工合成的好,稍有混沌,有的可看见自然水线或“云彩”,而人工合成的玛瑙透明度好,象玻璃球一样透明。
4、 重量:真玛瑙首饰比人工合成的玛瑙首饰重一些。
5 、温度:真玛瑙冬暖夏凉,而人工合成玛瑙随外界温度而变化,天热它也变热,天凉它也变凉。

翡翠是如何形成的?民间有很多神奇的传说;地质学家以前一直把它看成一个谜,曾有人认为翡翠与钻石一样,都是在地壳深部几千度高温,高压条件下结晶形成 的,其实不然;美国不少地球物理学家在实验室做了大量的仿真实验,再结合世界各地发现翡翠矿床的实际情况,他们认为,翡翠并不是在高温情况下形成的,而是 在低温条件下在极高压力下变质形成的。
日本东北大学砂川一郎教授在《话说宝石》(1983年出版)一书中,更具体指出翡翠是在一万个 大气压和比较低的温度(200 - 300℃)下形成的。我们知道地球由地表到深部,越往深处温度越高,压力也越大。但翡翠既是在低温高压条件下结晶形成,当然不可能处于较深部份,那么高压 究竟从何而来呢?
这高压是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挤压力所形成的,现已获得证实,凡是有翡翠矿床分布的区域,均是地壳运动较强烈的地带。
还有另外一个因素是:凡发现有翡翠形成的地方均有含钠长石的火成岩侵入体(中—基性岩)。钠长石的化学成份为 NaAlSi3O8,所以可以推测翡翠是在低温、高压条件下由含钠长石的岩石去硅作用而形成的。
若要成为特级硬玉——翡翠,还须具备以下条件,翡翠围岩必须是高镁高钙低铁岩石。这种环境产出 的翡翠更纯净,少铁使底不发灰。尽管低铁但还是有铁的存在,要翡翠十分纯净无杂质,还须在强还原条件下,即在还原环境中生成。因为在缺氧环境中,它所含的 Fe会形成磁铁矿而析出,而不进入翡翠的晶格内,可使翡翠绿更正。再者要有生成翡翠后的地质作用及多次强烈的热液活动,把翡翠改造得绿正、水好、底纯的特 级翡翠。翡翠成色过程是伴随着热液活动进行的,为多期强度不同的成色过程。而且缓慢分解成铬离子的致色元素,要长时间处在150-300℃,最佳温度是在 212℃左右下,铬离子才能均匀不间断地进入晶格,在这种条件下生成的翡翠绿色非常均匀。完全生成特级翡翠后,还不能有大的地质构造运动,否则将会产生大 小不等,方向不同的裂纹而影响质量。以上各条件很难同时具备,这就是为什么特级翡翠稀少的原因。
我只了解这些,

‘肆’ 翡翠 水晶 玛瑙 玉是怎么来的

目前世界上翡翠的主要产地是缅甸北部 ,占据世界上翡翠产量的90%以上。尤其是优质的翡翠,其翡翠的质地上乘,透彻又艳丽。缅甸翡翠近年来的开采量每年约数十万千克,根据资料分析,如此开采下去数百年也开采不完。而目前除缅甸以外,翡翠矿在危地马拉,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西萨颜岭、美国克列尔克里克和日本等地都有分布。

阜新是中国玛瑙的主要产地之一,阜新玛瑙具有产量大、品种多、颜色全、纹理美、质地优、料形奇等六大特点,并伴有浓厚的文化底蕴。阜新玛瑙资源储量占全国总储量的50%。

水晶(Quartz Crystal)是一种无色透明的大型石英结晶体矿物。 水晶主要分布在世界的南美洲和亚洲,其中南美的巴西水晶比较丰富,近几十年来出口量均占世界总量的大部分,其次为马达加斯加和危地马拉。美国、加拿大、法国、意大利、澳大利亚、土尔其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少量水晶。亚洲主要分布在中国和印度。

‘伍’ 怎么理解玉石、宝石、水晶、钻石的形成及形成所要具备的条件、环境

天然珠宝玉石:天然宝石,天然玉石,天然有机宝石
天然宝石:指自然界产出的稀少、美丽、耐久的矿物单晶。
天然玉石:指自然界产出的稀少、美丽、耐久和具有工艺价值的矿物集合体及少数非晶体。
水晶,钻石属于天然宝石。
水晶的形成为热液作用。岩浆结晶作用过程中,其内部逐渐积聚了以水为主的含矿的挥发物质。在岩浆作用晚期,由于构造裂隙的发育,使外压下降。在一定时间内,挥发物质的向上运移。随着温度逐渐降低,至临界温度一下时,这些气体物质便转化为含矿的热水溶液。矿物在这些气体热液中直接结晶,或从围岩再结晶或经交代而成。
钻石在高温高压下形成。形成钻石的矿床有金伯利岩金刚石矿床、钾镁煌斑岩金刚石矿床、砂矿。

‘陆’ 谁知道,玉和水晶,分别是怎么形成的

玉更好`
天然玉是有限的`人工想做出真玉10分的困难`
水晶则可以人工合成`而且比天然的更亮`更透明``天然的水晶还有辐射`
低档次高辐射的水晶佩带起来对人体是有害的`
玉的形成`由于玉有很多种`所以引用其他人的回答`
这篇文章讲得虽然是和阗美玉,但是其他玉的形成也是同样的。
和阗美玉,历代所宝。作为世界软玉之王,和阗玉在中华8000余年的玉文化史上占据统治
地位。本文从纯地质学角度对和田玉的形成予以分析,试图揭开长期蒙在和阗玉上的神秘面纱,
使更多玩家从更科学的角度认识此种来自我美丽故乡的珍贵特产。由于本人非理科出身,有错漏之处,还请方家多多指摘。
和阗玉产自昆仑山——阿尔金山脉,形成于2亿5千万年前的古生代晚期。是由中酸性侵入岩侵蚀交代白云石大理岩而形成的。提及其形成,就不能不对和田玉产区的远古时代的地质演化作一大致的介绍。按先后可划分为如下几个重要时期:
一、白云岩沉积阶段
在中元古代晚期(距今约十几亿年),在塔里木古陆南缘,也就是今天昆仑山脉北缘所在的位置,曾经是一片浅海地带,那里有大量的碳酸盐沉积,其中含镁质的白云岩为成玉的主要物质来源之一。
二、白云岩区域变质阶段
在元古代末期震旦纪,塔里木运动造成全区强烈的褶皱断裂活动,从而最终形成了塔里木大陆。在广泛的区域变质作用中,白云岩变质为白云石大理岩。此后,该地区的陆块隆起,成为我国最早露出海面的陆地之一,其上也没有原层沉积物覆盖。
三、白云岩交代蚀变阶段
在2亿多年前的古生代晚期的石炭纪晚期至二叠纪晚期,一次世界性的地壳运动发生了,被称为“华力西运动”。华力西晚期,在塔里木大陆的南缘,古陆块的陆缘地块和活动带中间地块中有强烈的断裂活动和岩浆活动,沿断裂带有中酸性侵入岩侵入白云石大理岩。在侵入体顶部残留的白云石大理岩捕掳体或舌状体与岩浆侵入体和热液接触交代后,形成透辉石化、镁橄榄石化和透闪石化蚀变,成为成玉的物质条件之一。
四、成玉阶段
华力西晚期侵入体派生的浅成中酸性岩脉侵入到白云石大理岩蚀变带时,再次发生接触交代作用,在适当的地质条件(300—350摄氏度左右,2.5千巴以下和一定的扭压应力)下,和阗玉最终形成。

以上四个阶段可概括如下:
A、中元古代晚期陆缘海沉积/沉积白云岩(成玉物质来源之一)
B、元古代末期塔里木运动,区域变质作用/白云岩变质为白云石大理岩(成玉物质结构改造)
C、华力西晚期中酸性侵入活动,接触交代作用/形成白云石大理岩蚀变带(成玉物质基础)
D、华力西晚期侵入体派生中酸性岩脉接触交代作用/和阗玉形成

和阗玉形成的特点
与世界其它软玉一样,和阗玉的组成矿石为透闪石,但和阗玉有其独特的有序分布:靠近侵入岩一侧为青玉,随着氧化亚铁含量的减少,依次过渡为青白玉和白玉。而世界其它软玉多呈绿色,还没有发现能达到和阗白色软玉级别的。

水晶的形成
水晶,常常也被翻译称为石英 (Quartz) ,其实在物理性及化学性上,都是相同的东西。

基本上,水晶最主要的成份就是二氧化硅 (Sio2) ,而硅 (Silica) 也是占地球地壳组成成份约 65% 以上的最主要矿物;水晶的硬度介于玻璃和钻石之间。

水晶的生长环境,多是在地底下、岩洞中,需要有丰富的地下水来源,地下水又多含有饱和的二氧化硅,同时此中的压力约需在大气压力下的二倍至三倍左右,温度则需在 550 - 600 ℃间,再给予适当时间,水晶就会依着六方晶系 (Hexagonal System) 的自然法则,而结晶成六方柱状的水晶了。 通常,在人为控制的理想环境当中,即是物理、化学条件都符合上述条件的状况下,水晶的生长速度约是每天 0.8 公厘 (MM) 。☆欢迎光临东海天然阁☆http://tianrange.blogchina.com☆这也是许多人造水晶的实验室、工厂的标准生产速度。由此所培养出来的水晶,就是所谓的“人造水晶” (Synthetic Quartz) ,通常多切割为芯片 (Chips) 供作电子、计算机、通讯工业用途;也有人称为“养晶” (Cultivated Quartz, Cultured Quatrtz) ,虽是使用不同的名词,其实讲的是相同的东西。 一般,工业用途的人造水晶,其厚度约需三公分左右,即 30MM ,需要约 40 天左右的时间来成长;若要供作珠宝业来磨成十公分 (100MM) 以上的水晶球,通常约需 120 ~ 180 天也就够了。但是,这都是在人为控制下最理想的环境中,才有可能有这种速度,在自然界中,情形就没有这幺乐观,因为原料、水质、温度、压力等等的条件一直在变化当中,很难得达到理想状况,通常都需要数万倍、或是数百万倍的时间,才能达到相同的成长。 这也是为什幺“地质年龄”动辄以“百万年”为计算基数,也是“天然水晶”之所以珍贵之处。

正常的水晶在生长时,多可以发现和柱形尖端轴线平行的生长纹 (Growth Lines) 。由于在地底、岩洞中的生长空间多狭窄,尤其在遇到地震时,或地壳变动时,甚至容易遭到其它矿石的挤压,常常会压迫产生不同的“晶面”。还有,当水晶还是在液态状的时候,常常也会包覆着其它的矿石、泥灰一起结晶成长,如金红石 ( 稍后变成发晶 ) 、火山泥灰 ( 稍后变成幻影水晶 ) 等等。所有的这些,都是自然的一部份,请不要视为瑕疵。
什么是天然水晶?
基本上,水晶最主要的成份就是“二氧化矽”(sio2),而“矽”(silica)也是占地球地壳组成成份约65% 以上的最主要矿物;其中,还含有各种微量的金属,所以会造成各种不同颜色的水晶;而水晶也会广泛的和自然界中的各种矿物“共生”在一起,如云母、长石、方解石、电气石、金红石、花岗岩等等。

水晶的生长环境,多是在地底下、岩洞中,需要有丰富的地下水来源,地下水又多含有饱和的二氧化矽,同时此中的压力约需在大气压力下的二倍至三倍左右,温度则需在550-600℃间,再给予适当时间,水晶就会依着“六方晶系”(hexagonal system)的自然法则,而结晶成六方柱状的水晶了。

通常,在人为控制的理想环境中,即是物理、化学条件都符合上述条件的状况下,水晶的生长速度约为每天0.8公厘(mm)。这也是许多人造水晶的实验室、工厂的标准生产速度。由此所培养出来的水晶,就是所谓的“人造水晶”(synthetic quartz),通常多切割为晶片(chips)供作电子、电脑、通讯工业用途;也有人称为“养晶”(cultivated quartz, cultured quatrtz),虽是使用不同的名词,其实讲的是相同的东西。一般,工业用途的人造水晶,其厚度约需三公分左右,即30mm,需要约40 天左右的时间来成长;若要供作珠宝业来磨成十公分(100mm)以上的水晶球,通常约需120~180 天也就够了。但是,这都是在人为控制下最理想的环境中,才有可能有这种速度,在自然界中,情形就没有这么乐观,因为原料、水质、温度、压力等等的条件一直在变化当中,很难得达到理想状况,通常都需要数万倍、或是数百万倍的时间,才能达到相同的成长。 这也是为什么“地质年龄”动则以“百万年”为计算基数,也是“天然水晶”(natural crystal)之所以珍贵之处。

正常的水晶在生长时,多可以发现和柱形尖端輘线平行的生长纹(growth lines)。由于在地底、岩洞中的生长空间多狭窄,尤其在遇到地震时,或地壳变动时,甚至容易遭到其他矿石的挤压,常常会压迫产生不同的“晶面”。还有,当水晶还是在液态状的时候,常常也会包覆着其他的矿石、泥灰一起结晶成长,如金红石(稍后变成发晶)、火山泥灰(稍后变成幻影水晶)等等。所有的这些,都是“自然的一部份”,请不要视为“瑕疵”。

水晶,常常也被翻译称为石英(quartz),其实在物理性及化学性上,都是相同的东西。许多地质学老师,在习惯上,就把不透明、岩石状的称为石英,而透明的称为水晶。这种轻微的分辨,并不是很重要,因为基本上都还是相同的东西。

那么天然水晶与百货公司里展示的水晶玻璃饰品、酒杯……有什么不一样呢?同样都是闪闪动人,但天然水晶有两个特点是一般的水晶玻璃没有的一是它能产生电流效应,也就是能形成所谓的“磁场”、“能量”;二是天然水晶能储存、记忆某些信息。并且还能将这样的信息扩大及传递,结合宇宙间我们未知的力量,进而达成我们的心愿。

科学家发现如果电流通过由二氧化矽构成的晶片时,振频便会不断产生,而形成肉眼看不见的震荡效果,进而产生传递作用。所以从一九四○年代末期开始,聪明的人类便开始将晶片运用在各种领域,从石英表、替代真空管的电晶体收音机、电视机,还有最前卫的电脑、各项电子设备、微波控制系统、汽车电子自动燃火器等,可以说如果没有二氧化矽(crystal),恐怕有很多人都要失业啦!

运用天然水晶的能量算是一种迷信?还是巫术呢?所谓的灵性功能到底是商人耍的噱头?还是真有其事?经过人们几十年的接触与体验,了解到其实这所谓的灵性功能跟命相、星座学一样,都是一种统计学,很早以前就有人发现水晶的这个特性,而经过世界各地众人多年的经验累积,便归纳整理出我们现在看到的一些信息,尤其水晶跟色彩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色彩治疗又被广泛运用在最近欧美流行的新时代运动、灵修及人体轮脉、风水五行上,而水晶之所以能有避邪化煞的作用,乃是在于他本身产生高频率的震动,而另一个空间里的一些不干净的东东都是一些频率低的灵,他们不喜欢逗留在高频率的环境中,当然就会回避或离开,加上作者自己亲身也有一些体验,更加相信水晶在某些范围内的磁场功能的确存在!端看你如何去正确运用它的力量!

‘柒’ 水晶、钻石是如何产生的

在茹毛饮血的年代,一位先民在岩洞的石壁上,无意中发现了一层晶莹的石

头。这些石头在熊熊烈火映照下,闪耀璀璨的光彩。他敲下了这种石头,并小心地

打磨成石斧、刮刀、箭头乃至颈饰。40万年后,这位先民在周口店被人们发现,他

身边依然保留着这种晶莹的石头做成的器具。这种石头,后来就称之为水晶。

以狭义水晶-----白水晶的形成为例,探求一下水晶形成的奥秘。

几千万年以前,由于火山爆发,地球内部的岩浆从地心向地表活动,大部分岩

浆流出地面后成为黑色的火山石。而另一部分岩浆在地质的作用下形成了各种宝

石。一些含有二氧化硅的岩浆在地下向四方伸展,大部分在泥土和岩石的压迫下冷

却凝固,变成了今天我们所见的石英石;一些熔岩未能来得及结晶,迅速冷却形成

了黑曜石;一部分含有二氧化硅凝胶和碳酸氢钙混合物的岩浆冷却凝固后,由于被

地下水溶解并由岩洞中一滴滴渗出,日积月累逐渐形成石笋、钟乳石或其变种蛋白

石;少部分二氧化硅岩浆的胶体沿着泥土空洞一层一层地沉淀固结,凝聚成了玛

瑙;还有极少部分二氧化硅岩浆在泥土和岩石的空穴中与空气接触,慢慢地在空穴

壁上凝结成一支支的晶体,就形成了今天的水晶,而空穴就形成了所谓的“水晶

洞”。这些“水晶洞”在外面看就如同普通石头,但切割开后就会发现里面洞穴的

壁上凝结着一支支如手指大小、六角柱形的水晶(当然有的水晶可以长达几尺。中

国地质博物馆就收藏着一块重达3500千克的水晶王)。

狭义水晶从成分上讲实际上是一种石英石的结晶体。二氧化硅结晶完美时是狭

义的水晶,二氧化硅胶化脱水后是玛瑙,二氧化硅含水的胶体凝固后就形成蛋白

石,二氧化硅晶粒小于几微米时形成玉髓、燧石、次生石英岩。

与一般石英相比,水晶形成的条件更苛刻,首先要有充裕的生长空间;其次要

有提供物质的热液,即富含二氧化硅的热液;第三要有较高的温度、压力;第四要

有生长时间。具备这四个条件才可生成水晶。自然界中,发育的节理裂隙及断层是

水晶生长的良好空间。多数水晶都以脉状产出,分布于花岗岩、正常岩及其外围的

石英岩、石英长石砂岩、千枚岩及片岩等岩石中,并受构造裂隙控制,以充填方式

形成。如果岩石发育或变质作用强烈,就可以提供充足的热液。而这种热液本身就

具备较好的温度与压力为水晶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最后所需的生长时间更易

获得。上亿年的地球并不缺乏具备这些条件,这也使水晶矿目前遍布世界各地。

水晶有多种颜色,如紫水晶、白水晶、茶水晶、烟水晶、黑水晶、和无色水晶等。

并不是每块水晶都是完美的,在生长的过程中它有可能受到周围铁、铝等大量

物质的影响,结果就出现了色泽上的变化。铝会使水晶变成烟灰色,这样的水晶被

称为“烟水晶”;铁会使水晶变成暗红色,这样的水晶被称为“玫瑰水晶”,除此

之外高强度的辐射也会影响水晶的生长和色泽。只在没有射线和其他追踪元素的地

方,才有可能长出百分百纯净透明的水晶。

由于受热液温度的差别和混生矿物的不均匀分布,在同一块水晶晶体上经常也

存在着多种色彩。如五颜六色的包体水晶。紫色和白色混生的一块晶体、各种色彩

的发丝水晶等。这些水晶在阳光的照射下,通常金光四射、闪闪耀眼,呈现“精光

射大地,宝气吐彩霞”的壮观景象。

因地壳是在不断运动的,不是所有的形成条件都恒等不变,地动山摇、温度的

改变、热液的缺失都会影响水晶的生成,至少会影响水晶的品质和大小。我们眼前

的一块块绚丽多彩的水晶,实在是汇聚了天地之精华。其实所有能成为宝石的矿物

晶体,又何尝不是如此,这也是自古以来人们喜爱宝石的原因之一。

‘捌’ 水晶与玛瑙是怎样形成的,形成的环境又是咋样的! 求详细!

这个问题很尖锐啊,呵呵,应该找有关的科学家解释下更好。我就把我的理解说说吧。先说明一点,不是所有的水晶都与玛瑙共生,与玛瑙共生的水晶也通常是小水晶、水晶芽。 玛瑙和水晶的主要成分都是二氧化硅,只是结晶不同,玛瑙是多结晶体,而水晶是单体的。水晶的生长环境,多是在地底下、岩洞中,需要含有饱和的二氧化硅的水溶液,同时此中的压力约需在大气压力下的二倍至三倍左右,温度则需在550-600℃间,再给予适当时间,水晶就会依着“六方晶系”(hexagonal system)的自然法则,而结晶成六方柱状的水晶了。而玛瑙的形成要比水晶的条件简单,时间也快。我们知道,在地球的深部有大量处于熔融状态的岩浆。当受到地质构造活动影响时,岩浆上升,涌入地球表层----地壳,在这一过程中,由于温度、压力等条件的改变,便从岩浆中分离出含二氧化硅的热水溶液。当它流入岩石缝隙中后,冷却沉淀发生的如果很快,就只能形成细颗粒的玛瑙和玉髓之类的;如果有充足的温度和时间,就容易生长出水晶。同样一个晶洞,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冷凝的速度不同,内外形成的也不同,外面形成玛瑙,里面形成水晶。 举个例子吧,糖和冰糖都是从甘蔗中提取的,但是冰糖是糖在一定条件下的结晶体,没达到这个条件的就形成了糖,达到条件的就形成冰糖了。也不知道这么举例对不对,呵呵,只是希望你能更明白。如果有更科学的解释也请发上来,让大家都学习下。

‘玖’ 水晶是怎么形成的

形成水晶的四个条件:

1、需要有足够且较稳定的的生长空间。

2、要有富含硅质矿物的热液,略偏碱性、盐度较低。

3、第三需要低一高的温度(160 0C -400 0C中一高的压力(2-3个大气压)。

4、第四需要有一定的生长时间。

水晶常以晶簇、晶洞形式产出,其中水晶洞一般存在于由火山喷发而形成的巨厚熔岩流层的火成岩与玄武岩中。

火山喷发时所含的气体或热水溶蚀等作用导致岩层中出现大量的孔隙,当富含硅质矿物的流体进入较薄的熔岩孔隙中,且温、压条件合适时将结晶沉淀出水晶等矿物。


(9)水晶玛瑙玉钻石都怎么形成扩展阅读:

水晶的产地

水晶的内生矿床有伟晶岩型、热液型和矽卡岩型;外生矿床常见于砂矿。宝石级的水晶主要产于晶洞或伟晶岩脉中,几乎世球各地均有水晶产出。如马达加斯加、赞比亚、巴西、德国、俄罗斯、缅甸、阿富汗等 。

中国的水晶矿床分布也较为广泛,25个以上的省、区均有水晶产出。

中国的水晶矿床成因类型主要分为四种:

1、花岗伟晶岩型水晶矿床,如内蒙古乌拉特中旗查斯台水晶矿床;

2、石英脉型水晶矿床,如我国最着名的“水晶之乡”一一江苏省东海县的水晶矿床;

3、矽卡岩型水晶矿床,如内蒙古巴林右旗朝阳湾水晶矿床;

4、水晶砂矿床,水晶硬度较高、不易风化,常形成残积、坡积和冲积型水晶砂矿。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水晶



‘拾’ 水晶是怎样形成的,和其成分。火山喷发后为什么会有钻石形成

水晶是一种无色透明的石英结晶体矿物。它的主要化学
是二氧化硅,当二氧化硅结晶完美时就是水晶;二氧化硅胶化脱水后就是玛瑙;二氧化硅含水的胶体凝固后就成为蛋白石;二氧化硅晶粒小于几微米时,就组成玉髓、燧石、次生石英岩。
钻石是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才能形成的,故而由于火山喷发时,没有这个条件,所以钻石不是在火山喷发时形成的.
但是,因为钻石形成后,会随着岩浆被带到火山管道中,当岩浆冷凝后,就形成了含有钻石的金伯利岩,所以,当火山喷发时,含有钻石的母岩会被带出来,而由于水流憨筏封禾莩鼓凤态脯卡的作用,钻石的母岩会破碎,而形成钻石的沉积沙矿,而这些沙矿通常在火山活动的范围内,因此就会形成钻石是火山喷发是形成的这一假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