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工具五金 » 古代木工具有哪些
擴展閱讀
中國石油外派怎麼樣 2025-08-03 01:03:41
農業工具犁耙怎麼畫 2025-08-03 00:45:53
薇姿產品哪個好 2025-08-03 00:45:37

古代木工具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2-06-16 06:48:03

1. 魯班發明鋸子,還發明了哪些木工工具

魯班的發明創造很多。《事物紺珠》、《物原》、《古史考》等不少古籍記載,木工使用的不少工具器械都是他創造的如曲尺(也叫矩或魯班尺),又如墨斗、刨子、鑽子,以及鑿子、鏟子,鋸子等工具傳說也都是魯班發明的。這些木工工具的發明使當時工匠們從原始、繁重的勞動中解放出來,勞動效率
成倍提高,土木工藝出現了嶄新的面貌。後來,人們為了紀念這位名師巨匠,把他尊為我國土木工匠的始祖。 另據《世本》上記載,石磨也是魯班發明的。傳說魯班用兩塊比較堅硬的圓石,各鑿成密布的淺槽,合在一起,用人力或畜力使它轉動,就把米面磨成粉了。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磨,在此之前,人們加工糧食是把穀物放在石臼里用杵來舂搗,而磨的發明把杵臼的上下運動改變做旋轉運動,使杵臼的間歇工作變成連續工作,大大減輕了勞動強度,提高了生產效率,這是古代糧食加工工具的一大進步。魯班發明磨的真實情況已經無從查考,但是從考古發掘的情況來看,龍山文化時期(距今四千年左右)已經有了杵臼,因此到魯班的時代發明磨,是有可能的。 在兵器方面,據《墨子·公輸篇》記述,魯班曾經為楚國製造攻城用的「雲梯」和水戰用的「鉤強」(又名「鉤拒」),在戰爭中發揮了比較大的作用 。 在建築和雕刻方面,魯班的貢獻也很多。《述異記》上說,魯班刻制過立體的石質九州地圖。 魯班不愧是我國古代一位最優秀的土木建築工匠。二千四百多年來,一直被土木工匠尊奉為「祖師」,受到人們的尊敬和紀念。 魯班的發明創造有多種,散見於戰國以後的書籍中,主要有: (1)機封。《禮記·檀弓》記他設計出「機封」,用機械的方法下葬季康子之母,其技巧令人信服。但當時盛行厚葬,這種方法未被採納。 (2)農業機具。先進農機具的發明和採用是中國古代農業發達的重要條件之一。《世本》說魯班製做了石■,《物原·器原》又說他製做了礱、磨、碾子,這些糧食加工機械在當時是很先進的。另外,《古史考》股市靠記魯班製做了鏟。 (3)木工工具。古代的許多器具是木製的,因此,精巧的工具對木匠來說十分重要。《物原·器原》說魯班製做了■、鑽、■括(矯正木材彎曲的工具)。《魯班經》還把木工所用的曲尺稱為「魯班尺」,說明古代工匠認為曲尺是魯班發明的,但這只是傳說,曲尺在魯班之前已是常用木工工具。 (4)鎖鑰。在周穆王時已有簡單的鎖鑰,形狀如魚。魯班改進的鎖鑰,形如蠡狀,內設機關,憑鑰匙才能打開,能代替人的看守。 (5)兵器。鉤和梯是春秋末期常用的兵器。《墨子·魯問》記魯班將鉤改製成舟戰用的「鉤強」,楚國軍隊用此器與越國軍隊進行水戰,越船後退就鉤住它,越船進攻就推拒它。《墨子·公輸》則記他將梯改製成可以凌空而立的雲梯,用以攻城。 (6)仿生機械。《墨子·魯問》又記魯班削木竹製成鵲,可以飛三天。另據《鴻書》記載,他還曾制木鳶以窺宋城。《論衡·自紀·儒增》記述了一種傳言,說他製做出備有機關的木車馬和木人御者,可載其母。 (7)雕刻。《述異記》記魯班曾在石頭上刻制出「九州圖」,這大概是最早的石刻地圖。此外,古時還傳說魯班刻制過精巧絕倫的石頭鳳凰。 (8)土木建築。《事物紀原》和《物原·室原》都說魯班創制鋪首,即安裝門環的底座。古時民間還傳說他主持造橋;他的妻子雲氏為了使工匠不受日曬雨淋而發明了傘。 當然,有些傳說可能與史實有出入,但卻歌頌了中國古代工匠的聰明才智。魯班被視為技藝高超的工匠的化身,更被土木工匠尊為祖師。

請採納~

2. 古代農民的木做的、工具有什麼

由於我國在原始社會的後期就已經發明了冶煉技術,農業用具有了革命性的改變。
古代農民使用的農具、而且現代還在使用,主要是:

1、耕種用的犁架、樓架、杴。

(1)在三皇五帝時代就已經開始使用鐵制工具了,種地、挖渠、修河時用鐵杴(鍬),涼曬糧食時用木杴。
黃河沿岸有鐵木杴之稱。

(2)由於農耕技術的變革,到了春秋時代發明了用牛牽拉耕地的鐵犁頭,架子是木製的。
現代世界上的機械化耕地,還在沿用鐵犁,只是形態有所改變。

(3)到了漢朝時期,發明了播種用的三腳樓車,車架子是木製的。
現代世界上的機械播種機還在沿用這一技術,只是樓腳增多了。

2、木叉。
木製三叉叉子是重要的農具,在稻穀的裝運、涼曬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木叉,在漢唐時代就已經隨著種植技術傳播到了世界各地。

3、車
發明於三皇五帝時代,車輪、車軸、車架都是木製的。
車,首先應用於裝載、運輸糧食,也是現代世界上主要的運載工具和概念來源。

3. 在過去我國南方耕種水稻田所需的木製農具都有哪些

1. 耒。古代的一種翻土、開溝渠農具,形如木叉,上有曲柄,下面是犁頭,用以鬆土,可看作犁的前身。《周易·系辭》說神農氏「揉木為耒」,而《世本》則以為黃帝時「始作耒」。現在所知,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遺址中,已發現有保留於黃土上的耒痕。甲骨文中耒字作方,刻畫出商代木耒的大致形象。雙齒之上有一橫木,表明使用時以腳踏之,以利於耒齒扎入土中,也即古人所說的「跖耒而耕」。耒在戰國文獻中也很常見,據《考工記》,耒通高為六尺六寸,合今1.4米左右。青銅耒是從木耒發展而來的,後來又發展到鐵耒,並演化到犁。

2. 耜。曲柄起土的農器,即手犁。各地曾出土木耜、骨耜,青銅耜出現於商代晚期,實際出土的都是耜頭。形制為扁狀尖頭,後部有銎,用以裝在厚實的長條木板上。木板肩部連接彎曲而前傾的長柄。柄與耜頭連接處有一段短木末端安橫木。使用時,手執橫木,腳踩耜頭短木,使耜頭入土起土。
《國語·周語》所引《周制》,其中有「民無懸耜」之語。春秋戰國時仍繼續沿用,《孟子·滕文公》:「農夫豈為出疆舍其耒耜哉」,《呂氏春秋·孟春紀》說每年之春,天子要親載「耒耜」而來到籍田。《周禮》中還談到製作木耜的情況,《地官·山虞》:「凡服耜,斬季材,以時入之」,即選擇較小的樹木以作為耜材之用。《呂氏春秋·任地》:「是以六尺之耜,所以成畝也:其博八寸,所以成甽也。」可見耜之通高和耒相近。「其博八寸」是指其刃口的寬度,而《考工記·匠人》則說「耜廣五寸」,則耜刃的寬度似隨地而異。
戰國時耜也稱為臿,故《說文》雲:「耜,臿也。」當時將臿和耒連在一起,如《韓非子·五蠹》說:「禹之王天下也,身執耒臿以為民先。」由於方言關系,象東齊一帶稱臿為梩,如《孟子·滕文公》:「蓋歸反虆梩而掩之。」趙岐註:「虆梩,籠臿之屬。」
在鐵器出現之後,木耜也和木耒一樣,開始套上鐵制的刃口。戰國之後,這種農具開始被淘汰。

3. 耒耜。耒為上部,耜為下部,把耒和耜兩種農具連在一起,形似現在的鏟,但作用是用來翻地的。比如雙齒耒耜。

4. 鏟。鏟土、耘苗、除草和松碎表土的農具,現在還在使用。

5. 錛。開墾土地的農具,也用於砍伐樹木。最早是石制的。青銅錛不僅用於農業,而且也是平土的主要工具。後來還用於木工,古代沒有刨子,要使木料平整不是用刨,而是用錛。

6. 斧。砍伐工具。斧同錛的區別在於:
(1)安柄的方式不同,斧:柄線同刃口線平行;錛:刃口線同柄線垂直;
(2)刃的區別,斧:雙面刃;錛:單面刃(偏刃);
(3)磨石痕不同,斧:斜向;錛:垂直方向。
這個就不多說了,現在還在用。

7. 鐮。割莊稼或草的農具:由刀片和木把構成,有的刀片上帶有小鋸齒鐮刀,也就是鐮刀,現在還在用。《說文》:「鐮,鍥也。」

8. 耨。古代鋤草的農具,形似鋤。《呂氏春秋》:「人耨必以旱,使地肥而土緩。」

9. 鍤。就是鍬,掘土的工具。「鍤,插也,插地起土也」。可見它是一種起土、穿土、培土等主要的農業生產工具。

10. 杵,和臼一樣,是搗谷用的工具。據說,是由伏羲發明的,也有說是由黃帝的臣下雍父製造的。杵還有一個重要的用途。在「版築」這種中國傳統土木建築施工法中,通過把土搗實,來修築牆壁或打基礎。而杵就是把土搗實的工具。《說文》:「杵,舂杵也。」《易·系辭》:「斷木為杵,掘地為臼。」

11. 钁。一種形似鎬的刨土農具。《資治通鑒·唐紀》:「钁其城為坎。」

12. 鋤。一種長柄農具,其刀身平薄而橫裝,專用於中耕、除草、疏鬆植株周圍的土壤。有大鋤、小鋤之分,又有叉形和鏟形之分。青銅鋤最早出現於西周時代,一直沿用到戰國時代,戰國時出現鐵鋤。現在還在使用~

4. 古籍中記載的魯班發明的木工工具有哪些

木工工具 古代的許多器具是木製的,因此,精巧的工具對木匠來說十分重要。《物原·器原》說魯班製做了刨、鑽、隱木括(矯正木材彎曲的工具)。《魯班經》還把木工所用的曲尺稱為「魯班尺」,說明古代工匠認為曲尺是魯班發明的,但這只是傳說,曲尺在魯班之前已是常用木工工具。

5. 古代的木頭鑽有幾種 分別叫什麼

古代的木頭鑽有:2種。
一、拉鑽。拉鑽由握把、鑽桿、拉桿和牽繩等組成。鑽桿長500毫米,直徑35毫米,上端部制有圓榫,以便與握把配合;握把長80~100毫米,直徑與鑽桿相同,內有圓孔,用兩瓦狀竹片與鑽桿頂部圓榫相接,可自由移動;拉桿長600~700毫米,直徑約15毫米,兩端有固定牽繩用的孔。使用時,左手拿住握把,右手拉動拉桿,因事先纏繞在鑽桿上的牽繩被拉動後,通過牽繩與鑽桿之間產生的摩擦力,隨著拉桿的往復拉動,而使鑽桿作往復轉動而起到鑽孔的作用。拉鑽用紅木製作,能鑽直徑2~7毫米的孔。
二、舞鑽。舞鑽是常用打孔工具,其形制是一根圓鑽桿,頂端有一固定的圓形大小木輪,其作用是儲存轉動慣量,保證圓鑽桿的轉動有力。圓鑽桿下端可安鑽頭。圓鑽桿套入一根壓桿,壓桿兩端各拴一根細皮繩,兩根細皮繩固定在圓形大木輪下面的圓鑽桿上。使用時,轉動壓桿,細皮繩便纏繞在圓鑽桿上,再往下壓按壓桿,細皮繩便會帶動圓鑽桿旋轉,最終完成打孔。舞鑽為全紅木製作,能鑽直徑2~7毫米的孔。

6. 古代木製交通工具信息(歷史、用處、特點、材料)

第一,舟、車、路的出現。遠古人類從事狩獵、採集活動,以及頻繁的 遷徙活動,都是憑借人的體力。古代人們大都是沿河而居的。隨著火和石斧 的應用,適應捕魚和渡河的需要,便創造出最早的水上交通工具——獨木舟。 有了獨木舟,人們的活動范圍擴大了,從此可以跨越水域,開拓新的天地, 促進生產進一步發展。人類早期在運輸方面的另一件大事是懂得馴養牛、馬、 駱駝和大象等動物,並用它們代替人力運送貨物,還供人騎乘。商周時期甲 骨文、青銅器銘文中已有表示車的象形字,說明車早已出現,並反映出當時 的車已有轅和可供乘坐的車廂,人們已掌握了「駕馬服牛」的技術。車出現 後,為了加快運送速度和提高負荷量,便有了修築道路的要求。在春秋戰國 時期,諸侯各國為爭奪中原霸權,紛紛修築能夠通行戰車的道路。秦始皇統 一六國後,更是大修馳道,「車同軌」,興路政,使車輛直達全國各地。漢 朝時期張騫、班超出使西域,開辟了通往西方的「絲綢之路」。
第二,造船和航運的興起。我國在商朝就能製造木船,在周朝,黃河、 長江和珠江領域已有較大規模的內河船。人類在利用天然的內河、湖、海航 運的同時,很早就懂得挖掘人工運河,接通天然河道,擴大航運范圍。我國 早在春秋時期就開鑿了胥河、邗溝和其他一些運河。秦朝的人工運河靈渠在 我國和世界航運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它的總體布局和具體設計都是很科學 的。漢代已有了比較完整的水軍體制,發展了用途不同、類型多樣的船艦。 漢代樓船的出現是我國古代造船技術初步成熟的標志。漢代船舶技術的進步 還表現在櫓、舵和布帆等的發明和應用上。我國古代的造船和航運,長期在 世界上保持著領先地位。
第三,機動運輸工具的傳入。18 世紀下半葉蒸汽機的發明,導致了產業

革命。從 19 世紀初開始,蒸汽機相繼應用於船舶和在鐵路運行的車輛上,於 是機動船和機車問世了。從此,開辟了近代運輸的新紀元。1840 年鴉片戰爭 以後,帝國主義把鐵路等新型運輸方式作為侵略工具傳入了中國。19 世紀 30 年代,中國的海上運輸中出現了由英國製造的蒸汽機船。1872 年,李鴻章籌 辦招商局,中國才自置蒸汽機船,且開始航行於海上和內河航線。中國第一 條鐵路是英國商人 1876 年修築的淞滬鐵路。1881 年中國修建了唐胥鐵路。 完全由中國人自己籌辦的第一條干線鐵路,是傑出的工程師詹天佑主持設計 和施工,並於 1909 年建成通車的京張鐵路。在中國,汽車初見於上海,是在
1902 年從國外運進的。汽車運輸要求修築路面堅硬的公路。中國的公路始於
1908 年修築的廣西省龍州到那堪之間的公路,但沒能全線通車。航空運輸出 現比較晚。著名飛行家馮如 1909 年製成了我國的第一架飛機。20 年代初, 北京和天津之間,開始了正式載運旅客的航空運輸。
第四,郵政、電信的誕生和發展。人類社會很早就出現了傳遞信息的活 動。古代郵驛就是適應這種需要而產生的。在古代,主要利用人力或畜力傳 輸政令或軍令。直到 1896 年,我國才正式建立起近代郵政。中國的電信業, 也是帝國主義控制和掠奪的目標之一。1871 年,丹麥大北電報公司私自在我 國沿海鋪設海底電纜,並在上海租界設立電報局,開辦電報業務。電話在 1881 年首先出現於上海英租界,屬英商瑞記洋行經營,顯然是為帝國主義的侵略 政策服務的。在帝國主義在華經營電信業的同時,我國也在清朝末年開始自 辦起電報、電話和無線電通信業務。
以上對我國古代交通史的概況從兩個角度和側面進行了簡略的交叉分
析。先總述,後分述。在初步了解古代交通歷史線索的基礎上,我們將把古 代交通方式和工具劃分成九個專題,在後面逐一加以介紹。

7. 傳統木匠的基本工具有哪些

在電動工具未普及前,木工工具光類型就多如牛毛,還不算類型下的分支,列些我知道的傳統木工工具(部分沒用過),僅限中式工具。其實就我了解到的來說,目前中國還在使用或保留傳統木工工具的很少了,也未做改進,倒是歐美的手動工具真是齊全,而且改進的好贊。有興趣的可以下載一些國外的木工雜志,你會愛上木工的(圖片多來自淘寶,無利益關系): 斧子:粗略的修整使用,做靠椅的木工就我所知到現在還有人僅使用斧子和槽子做椅子。也兼顧錘子功能,不可或缺; 刨子:刨平木料,有時也做未小幅度修整。刨子分為多種(不含刨刃寬窄),常規刨,分粗刨和光刨,前者大幅度修整,較長,光刨子短且多無握把,小幅度刨光; 完爆/鳥刨/一字刨(名字叫法不一),僅有握把大小,在狹窄地方或曲面時使用; 線刨,厚度多為 20mm 或以下,狹窄地方或厚度小的木料使用; 角刨:斜切均勻規整刨出倒角,有導軌; 槽刨/刨床:用來刨出平槽,對應現在的電動工具就是手持修邊機(線刨也可替代),這個沒用過; 鑿子:因為傳統木工傢具是榫卯結構,需要開槽才能固定,是最為常用的工具之一。鑿子寬窄不一,也有處理邊緣和挖料的圓鑿,更是傳統中式雕花的重要工具。常見的有平口鑿、斜口鑿、魚尾鑿、半圓鑿、三角鑿、雕花鑿等,和刨子是分類最多的木工工具;木鋸:殺樹用的我就不放了,那玩意太霸氣了,就是一個碩大的鋸片(我玩過寬度 400mm的)兩頭有木棍,兩個人拉大鋸,小時候我幫忙殺過好幾顆直徑 400mm 的樹呢。 傳統木鋸:樣子基本沒變,只是緊固件變了,以前都是繩子中間別根木棍擰成麻花固定綳緊鋸條的; 板鋸/chuo鋸:這個我太確定是不是中式木工鋸,但現在仍是裝修木工必備工具。輕便、前端無阻礙、左右排列鋸齒效率很高,現在手柄都有凹槽了,我玩那會一點都不人體工程學; 墨斗: 上圖是老古董,我倒是差點得手一個,但沒偷成功,那個老木匠識別我的把戲,最後給了我一棗木刨子。下圖這個我有個,搬家時丟了,其實挺粗糙的,不同心還裂了。 手搖鑽:上圖是古董級別的,無機械件,靠的是繩子上勁往復,如果你見過製作秤的,應該有印象。我老家還有一家百年老鋪子牆上有,去問過人家不賣。下圖我 90 年代還用過,這種還是先進的,還有一種 「一U一」型的。 定規(不知准確叫法):做秤必備,和可以鎖死的現代圓規原理一樣,快速標記固定距離。木工我沒見用過,不過相比古代也有類似的工具,包括角尺。 畫線類:見過國外木工愛好者用很鋒利的薄片刃具做標記,相比中國之前也有,雖然標記不是很清楚,但在精準度方便比鉛筆和墨斗強的多。搜索發現有個玩意叫日式劃線器,和刨子原理一樣,不過有滑道,利用刀刃快速劃長線,有單線和雙線版; 天亮了都,先這樣吧,隨後再慢慢補充,包括一些日式和歐美那麼的玩意。

8. 古人丈量土地的工具木製工具有哪些

古代常用的工具有矩、准(水平儀)、測繩、規、表、直尺、指南針等。

規就是畫圓的圓規。

矩是曲尺,是最常用的多途測量工具,可用於檢查直角,畫長方形和正方形。

準是水準器,用於檢查是否水平。

繩子可用於畫直線和檢測直線。

准和繩,現在仍是木工和建築工人的主要測量工具。

指南針用來指方向。

9. 木工工具有哪些

古代的木匠工具有,,錛,鑿子,刨子,鋸[線鋸,刀鋸,魚頭鋸,手搖鑽。墨斗,木銼。有角尺,直尺,畫規。斧子,還有雕花的刻刀。
現代的就大部分是電動工具了,電刨子,電鋸,手提電鋸,。好呢多的 斧頭,刨子,鑽,據,墨斗、角尺和竹尺.

傳統的木匠師傅使用的墨斗、角尺和竹尺這三件關鍵的工具,傳說是魯班先師留傳下來的,它們包含著泥木匠產品的設計和建造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直線直角和計量的內容,被稱為木匠師傅的「師傅」,一定程度代表了魯班祖師,相當於皇上的「尚方寶劍。
木工工具一般都有較鋒利的刃口,使用時一定要注意安全。最主要的是要掌握好各種工具的正確使用姿勢和方法,例如鋸割、刨削、斧劈時,都要注意身體的位置和手、腳的姿勢正確。在操作木工機械時,尤其要嚴格遵守安全操作規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