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海上有哪些交通工具
船舶、水上飛機、氣墊船、地效飛行器
Ⅱ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中出現的水上交通工具是指什麼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中出現的水上交通工具是指 船。
句子釋義:茫茫白雪幾乎沒有任何生命的地方,一個穿著蓑衣、戴著笠帽的老漁翁,乘著一葉孤舟,在寒江上獨自垂釣。
句子出處:《江雪》 作者: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這首詩反映了柳宗元在長期流放過程中交替出現的兩種心境。他有時不甘屈服,力圖有所作為;有時又悲觀憤懣,尋求精神上的解脫.。《江雪》中的漁翁,特立獨行,凌寒傲雪,獨釣於眾人不釣之時,正是前一種心情的寫照。
所以這句話中出現的交通工具是船。
Ⅲ 屬於商用水上交通工具的是有哪些
一般有遊艇,郵輪,客船,貨船,氣墊船,水上飛機等交通工具。
Ⅳ 帆船的用途是什麼
帆船是繼舟、筏之後的一種古老的水上交通工具,起到載人作用。
如果是單裝帆,就是沒有其他動力,那帆船就是起動力作用。如果有動力,並且強勁,那麼就起省燃料作用,或起應急措施動力作用,如果動力不是很足,那麼就是起輔助動力。
帆船不能完全正面頂著風航行。一艘長12米的帆船可與風向成12-15度的夾角逆風行駛。如果要正面迎著風的方向前進,必須以「之」字形路線航行。逆風行駛時,船與風向的夾角越小,速度越慢。舵手若以角度較大的「之」字形路線航行,船速會加快,不過航程會更長。
Ⅳ 海上交通工具有什麼
水路兩棲車,橡皮艇
Ⅵ 水陸共用的交通工具有哪些
水陸共用的交通工具有水陸兩用車。
鯠冄頭筿水陸兩用車(amphibian automobile)又名水陸兩棲船,水陸兩棲船,水陸兩用車,水陸兩用艇;它是結合了車與船的雙重性能,既可像汽車一樣在陸地上行駛穿梭,又可像船一樣在水上泛水浮渡的特種車輛。
由於其具備卓越的水陸通行性能,可從行進中渡越江河湖海而不受橋或船的限制,因而在交通運輸上,具有其特殊的歷史意義。多用於軍事,救災救難,探測等專業領域,後經開發改造用於旅遊。
功能
英國也推出了一種「超級水陸兩用汽車」,它在公路上行駛的保險時速為224公里,在水面上的時速為114公里,這種汽車採用了200多種高新技術,其中86項屬於最新科技發明。汽車發動機採用了全封閉裝置,直到汽車完全報廢為止,無需更換,既安全又不會污染空氣和水源。
車身殼體採用特製的纖維增強塑料,不管在淡水、海水裡都不會被腐蝕,同時又大幅度減輕了車身重量,易於在水上漂浮行駛。車上所有的零件全部由電腦控制,任何零件出現問題,電腦都會拒絕開車,並在電腦屏幕上顯示出「待救」的信號,維修十分方便。
而且在汽車車身底部還安裝有超感應感測器,一旦遇到水域,感測器就立即通知電腦,電腦控制系統會使4個車輪自動上升,減少水中阻力,成為水上高速快艇。這一切均由電腦自動操縱,不需要駕駛人員動手。水陸兩用汽車最精華的部分是車上配置了全球衛星導航定位系統。
汽車一旦進入海洋,駕駛員只要向電腦輸入所要到達的終點,一切都由衛星導航系統全自動駕駛。途中若遇到阻礙,衛星導航系統會指揮汽車自動避開,不會發生交通事故。
世界汽車製造行業的專家認為,水陸兩用汽車將風行整個21世紀,人類從此可以實現直接駕車飄洋過海周遊世界的夙願。
Ⅶ 藏族特有的水上交通工具是什麼
牛皮船是藏族特有的水上交通工具
Ⅷ 水路交通工具都有哪些發明
長期與自然界的抗爭不斷增添了人們的智慧,自然現象的反復出現也給人以一定的啟迪。古人終於認識到某些物體具有浮性,自然漂浮物成為人們創造舟船工具的最早誘因。
從獨木舟到木板船是我國古代造船史上的一次重大飛躍。在此基礎上,此後的各種弘舸巨艦、樓船方舟也陸續產生。
我國古人對單根竹木浮力的認識是逐步加深的。由於單根竹木浮在水中易滾動而且面積窄小,運載力有限,於是,古人就將數根並扎,以利於平穩漂浮和運載量的增加,這樣可載物又可載人。
古人創制的最早的水上交通工具筏子,是一種用樹干或竹子並排扎在一起的扁平狀物體。筏子,古時也稱為「桴」、「泭」,或「箄」。
繼編木為筏之後,《周易·系辭》中說「刳木為舟」。「刳」是割開、挖空的意思,「舟」是指古代船舶的直系祖先獨木舟。
有了舟,人們尚不能在水中隨意行駛,還必須有推動獨木舟行進的工具。《周易·系辭》中說「剡木為楫」,即是指古人制槳的方法,「剡」的意思是削。削木頭做成槳,以推進舟的行駛。人們才可較隨意地在水面上活動。
獨木舟具體出現的時代尚不能斷定。
1977年在浙江省餘姚河姆渡遺址中,出土一柄用整木「剡」成的木槳,表明至遲在大約7000年前,我國已開始使用獨木舟。同時也說明,我國發明和使用舟船的歷史較之車馬出現的時代要早數千年之久。
我國古代獨木舟的形制,大致有3種:一種頭尾均呈方形,不起翹,接近平底;一種呈頭尖尾方形,舟頭起翹;一種頭尾均呈尖形,兩頭起翹。
獨木舟的優點就在於一個「獨」字,舟身渾然一體,嚴整無縫,不易漏水,不會鬆散,而且製作工藝簡單,所以沿用的歷史很長。直至今日,在我國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獨木舟還被用作渡河工具。
筏子與獨木舟的相繼出現,是人類開拓水域交通邁出的第一步。有了它們,人類的活動范圍便從陸地擴大到水上,人類從此可以跨江渡河,大大縮短了地域上的阻隔。
在獨木舟的基礎上,人們開始直接用木板造船,創制出新型的船,這就是木板船。
早期的木板船是由一塊底板和兩塊板組成的最簡單的「三板船」。全船僅由3塊板構成,底板兩端經火烘烤向上翹起,兩側舷板合入底板,然後用鐵釘連接,板縫用刨出的竹纖維堵塞,最後塗以油漆。
舟船的出現原本是人類為了滿足載貨、運輸和生產的需要,但在奴隸制社會的夏、商、周時期,舟船和馬車一樣,也成為戰爭的工具。
戰艦是從民用船隻發展起來的,但由於戰艦既要裝備進攻武器,又要防禦敵艦攻擊,所以其結構和性能均比民用船隻要優越得多。因此可以說,戰艦是當時造船技術水平的最高體現。
秦漢時期的船隻類型多,規模大,而且行船的動力系統、系泊設施基本完備。
從文獻記載看,當時水軍的戰艦種類繁多,有「艅艎」、「三翼」、「突冒」、「戈船」等。
「艅艎」又稱「余皇」,船頭裝飾鷁首,專供國君乘坐,因此又稱「王舟」。戰時則作為指揮旗艦。「三翼」指大翼、中翼、小翼,即3種同類型輕捷戰艦的合稱。「突冒」是一種沖突敵陣的小型戰船。「戈船」是一種船上安有戈矛的戰船。
魏晉南北朝時期至隋唐五代,我國船舶製造有兩個方面值得提出來,一是沙船的出現;二是設置水密艙。
沙船是我國古代四大航海船型之一。它是在古代平底船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船型。據專家考證,沙船始造於唐代的崇明島,首尾俱方,又增強了抗縱搖的阻力。成為唐宋元明清各代內河、近海、遠洋船舶中的主要船型之一。
將船艙用隔艙板隔成數間,並予以密封,這種被隔開的艙稱為「水密艙」。
水密艙的出現也是我國對世界造船技術的一大貢獻。世界其他國家直至18世紀末,才吸收了我國這一先進技術,開始在船上設置水密艙。
宋元時期的造船較之前代又有改進,更為完善。海船在中部兩舷側懸置竹梱,稱「竹橐」。其作用是消浪和減緩船隻左右搖擺,以增強航行的穩定性。同時它也是吃水限度的標志。
大船都有大小兩個主舵,舵可升降,根據水的深淺交替使用。這種平衡舵的舵面呈扁闊狀,以增大舵面面積,提高舵控制航向的能力。而且又因一部分舵面積分布在舵柱的前方,可以縮短舵壓力中心對舵軸的距離,減少轉舵力矩,操縱更加靈便。
船上已裝備,經常測量水深,可防船隻擱淺。另外,還可以用測深砣測知海底的情況,確定船舶所處場所能否停泊,以及辨別船舶所處的方位。
宋元時已開始使用儀器導航。此外,這一時期還出現了導航標志,以指示船舶安全進港。
明代是我國造船史上的第三次高峰,最能反映明代造船技術水平和能力的,當屬鄭和所乘坐的寶船。大型寶船長約150米,闊約60米。
據推測,鄭和每次出洋的船舶數量當在100艘以上,其中大型寶船在40多艘至60多艘之間,另外還有馬船、糧船、坐船、戰船等大小輔助船隻。
明代造船不僅數量多、規模大,而且船舶的種類也很多。有運輸船、海船、戰船等。如此種類眾多的船舶,其船型除沙船和福船船型以外,還有廣船與鳥船船型。
Ⅸ 人類最早發明的水上交通工具是什麼
人類最早發明的水上交通工具是獨木舟。
獨木舟又稱劃艇是一種用單根樹干挖成的小舟,需要藉助槳驅動。獨木舟的優點在於由一根樹干製成,製作簡單,不易有漏水,散架的風險。它可以說是人類最古老的水域交通工具之一。
原始的獨木舟幾乎在全世界都有發現,在英國約克郡一個沼澤里,發掘出了一支公元前7500年的木槳。這支槳一定是用來劃一種中間掏空的獨木舟的。在荷蘭發現了一隻這樣的獨木舟,其年代約為公元前6300年。
(9)水上交通工具有哪些擴展閱讀:
獨木舟中,船頭的劃手的主要作用是用力劃船,同時也操縱一點方向,而船尾的劃船者則主要任務是操縱方向,用力不是太多,所以,技巧比較熟練的劃船者一般都坐在船尾。
向前劃槳是標準的動力劃槳,這種劃槳方式是一種本能的方式,很多人覺得這沒什麼好討論的,你只要把船槳放進水裡,然後往後拉就可以了,但事實上,這種劃槳方式可研究的地方很多,姿勢合不合適效果非常不同。
最關鍵的地方就在於一定要利用軀幹上結實的肌肉,而不是只要胳膊用力就可以了。向前劃槳時離船身要近一些,槳柄要與水面垂直。
Ⅹ 黎族有哪些水上交通工具
黎族「刳木為舟,剡木為楫」,水上交通工具有獨木舟、筏、橋、葫蘆等。黎族傳說他們的祖先是乘獨木舟來到海南島,傳統民居「船形屋」就是根據倒扣的獨木舟外形蓋的。
獨木舟多用木棉樹干整段刳成,又大又直的木棉樹易得,而且木棉樹的材質松軟,容易刳制,它幹了之後很輕,搬動方便。
獨木舟兩頭削尖,舟壁削成弧形,厚兩三厘米,舟底和艙底削平。舟長2米至6米,寬0.4米至0.7米。根據大小、長短可坐1人至4人,用小木槳劃水。船舷外側及頭尾有時還雕些圖案花紋,甚至把頭尾雕成龍頭和龍尾,造型獨特,花紋精彩,內涵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