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MAC作為生產力工具有哪些優點
大部分界面美觀,操作時候的動畫舒服,office 2016 mac版就明顯比windows版舒服,不過這只是單純說界面,其他方面沒對比過。
安裝便捷,尤其是軟體開發類的工具,在windows上配置環境就需要折騰個八小時,甚至更久,在mac上很多開發環境都已經是系統默認就配置好的,拿來就用。
mac版的生產力工具,大部分尺寸比windows版小,這個我也不知道是為什麼。
⑵ 作為生產力工具,MacBook Pro每天重負荷運轉12小時,可以嗎
可以,曾經有那麼一次,mbp2012mid,為了做模擬測試,連續12小時滿負荷運轉cpu90+%,第二天照常開發。
⑶ 為什麼都說Mac是生產力工具
這個問題很簡單,我覺得電腦而言,除了娛樂就是產力工具。
對於Mac而言,它的性能就集齊傾向於生產力工具。現在很多電腦都傾向於游戲,例如有很好的游戲顯卡,高頻率的處理器等等,但是Mac更傾向於均衡,它的Retina顯示器相當適合繪圖,處理器和顯卡的協調性適合專業需求(CAD),固態硬碟也很適合專業軟體的快速載入,外放的絕對水準也可以用作音頻製作等等,而更多的電腦基本上不會在意的地方,往往則是一些生產力工具所必備的內容,這點我很欣賞Mac,它當然不適合玩游戲,但是在專業領域,它的地位仍舊難以撼動。
⑷ 為什麼Mac作為生產力工具比PC好這么多
是的,有專門的破解工具
⑸ 怎麼使用ipad提高mac的生產力
這是未來普及型個人電腦的發展方向。
但是很明顯,它不並不是第一家,微軟在這個方向上已經走過了三代Surface Pro和Surface硬體以及兩代半操作系統(Window 8,Window8.1,Windows10)
不過蘋果最牛的地方就在於,它也許不是第一個起步的,但是當他起步的時候,體驗一定是做得數一數二好的。
果不其然,iPad Pro發布。
不過對比微軟陣營的Surface系列,不難看出它們思路的差別。微軟選擇的是X86-64架構搭載完整無閹割的桌面系統Windows系列,而iPad Pro選擇的是ARM架構搭載以手機觸控起步的移動端iOS系統。
先對比硬體方面。
先說核心:一個是Core i系列和Atom系列,一個是Apple A系列。論性能,A系列肯定跟Core i5 i7等中高端款性能有不少差距,但優勢就在於功耗、發熱方面要遠好於Core i 系列,可以做到無風扇結構。不過在生產力方面,我們首先考慮的還是性能。
再說鍵盤:說句實話,跟微軟沒什麼不同,說是優化了按鍵結構,但是想到12寸MacBook那鍵盤按鈕般的渣手感,就對這款自帶鍵盤不抱什麼太大希望,不過還是要看出來之後能不能帶來些驚喜。相比下來,Surface Pro的TypeCover就實在的多,雖然手感好不到哪裡去,但好歹還是個鍵盤的手感。
最後說說觸控筆:這次Apple在觸控筆上下了大功夫,雖然不知道壓感級別,但是看發布會,不僅可以識別壓感,還可以識別筆的傾斜角度。而微軟的話,從2代Wacom的1024級壓感降低到N-trig的256級壓感,數字上是有縮水,不過實際使用起來對絕大多數用戶其實沒有什麼區別,專業用戶,應該連1024級壓感的都不感興趣吧……看剛剛看到Engadget說iPad Pro用筆時沒有防誤觸,不修正簡直是災難啊。
再說說軟體層面。
操作系統:一個是基於ARM架構的iOS,一個是基於X86-64架構的Windows。兩者各有千秋,不過目前來看,Windows才是真正的生產力操作系統,而iOS嘛,從目前的角度來說,還真不能算生產力操作系統。一個從功能和性能來說,iOS還遠不及Windows,目前連最基礎的統一的文件管理器都沒有。而且就目前而言,可以說iOS平台幾乎沒有生產力軟體,且不說各大所謂生產力軟體的移動版都是閹割版,而且連一個統一的字體庫都沒有,無法同屏三軟體及以上多任務,且後台還是墓碑機制,談生產力簡直寸步難行。但是Windows就沒有這樣的憂慮,一個是能運行所有桌面級生產力軟體,而且在Core i系列和Windows強大的性能下,許多生產力軟體發揮作用是可以投入實際應用的。不過最大的問題就在於絕大多數Win平台下的生產力軟體並未對觸控做出優化(此前Adobe說要出為Surface等設備專門優化的Photoshop版本),大家使用Surface很大程度上是還是使用筆記本和台式機的鍵盤滑鼠老思路,這也是目前Windows平台遇到的一個發展瓶頸,Windows平台設備太多,又沒有一個統一的觸摸屏優化標准,第三方軟體沒有動力為其做專門的優化。反觀iOS平台,從一開始便是觸摸邏輯的操作系統,在這個基礎上發展,操作邏輯將更適合未來觸摸向的發展。
生產力軟體:iOS在這方面簡直慘不忍睹。就說文字處理軟體,無論是Office for iOS或者iWork for iOS,且不說功能閹割,最讓我個人無法忍受的就是沒有字體庫,那幾個字體真心沒什麼用,做一個簡單的文字錄入還是可以,但是排版的話……還是算了吧……備忘錄也可以做文字錄入……再說圖片後期,且不說PS touch跟PS CC 2015差的有多遠,就說iPad上,據我自己目前了解到的,僅有Lightroom Mobile可以繞個彎子通過Creative Could才可以處理RAW文件。還有視頻後期方面……除了iMovie以及類似的這種玩玩就好軟體,並沒有什麼生產力軟體,要玩剪輯,你好歹給個Final Cut Pro吧,而且聲音後期,視頻調色,視頻特效都是空白,而且……128GB……能放得下多少素材,還不說渲染文件等問題了。而Windows這邊,一句話,工業級生產力軟體都有(當然,如FCP,Logic Pro,Aperture等品蘋果自產獨占產品除外),這一點目前就壓倒性戰勝了iOS。說白了未來iPad Pro到底能走到哪一步,不是蘋果說了算,得看有多少第三方生產力軟體商給它開發全功能生產力應用。(P.S:這么重要的生產力發布會,iWork套件跑哪去了,就拉出來個Garage Band和iMoive這種業余軟體來湊數么……)
最後說說我自己的一些看法。
看著上面說的,有些朋友可能會想,你這不是軟粉捧Surface么看並沒有啊……!
但就目前而言,我個人看法是,如果真是買這個大小的生產力工具,選Surface系列就對了,作為生產力工具,我並不看好這一代iPad Pro。畢竟Surface系列經過這么多年的發展,現階段已經比較成熟,藉助Windows這個平台以及平台上各種專業軟體,在各個生產力應用方面能發揮不錯的性能。
非要說iPad Pro目前適合哪些人看第一肯定是有錢人啊!沒錢你玩泥巴啊看!第二個可能對一些想嘗鮮的設計師或者繪畫相關方向的朋友拿來試水,看看能不能代替Wacom之流(我想這一代必定是不能的)。第三類可能時那些有意購買12寸MacBook的需要便攜辦公的文字工作者,其實只是簡單的記錄,這兩者差不多,如果撇開鍵盤不談,我個人還是更傾向於12寸MacBook。
不過話又說回來,我個人認為,這一代的iPad Pro帶來的最大的變革,就是個人電腦的發展方向.微軟和蘋果都選對了,未來個人電腦將朝著輕薄、便攜的方向發展,而且傳統鍵鼠交互在未來很可能很大程度上被觸控和手寫筆交互替代(當然,在文字錄入和FPS游戲等方面,可能暫時還是無法替代)。說不定在不久的將來,iPad Pro將可以運行為iOS開發的各種生產力軟體,而iOS的功能也日漸趨近於OS X,然後說不定哪一天,蘋果就沒有MacBook系列了,只剩下便攜優先的iPad Pro與性能優先的Mac Pro,而iPad Pro應用方向也將逐漸專業化,留下可外界設備的iPhone系列處理日常應用場景。
微軟在科技領域每次都能最早看到未來發展方向並付諸實踐,但並非每次都能把握住機會,無論是平板電腦,智能手機還是扁平化設計,微軟都並非做得最出色,不過還是希望在最新的AR技術(HoloLens)以及未來移動設備的發展方向上,微軟不要掉鏈子。生產力平板,未來個人電腦發展上,微軟這種某些方面的牙膏廠,有一個像蘋果這樣強有力的競爭對手,對市場,對消費者都是一件大好事。
最後,我希望在未來幾年,Surface Pro和iPad Pro能帶給我們更多驚喜。
⑹ MAC 很難用啊 ,為什麼那麼多人還喜歡買蘋果的MAC
1:大部分人覺得難用的原因是。常年使用windows,各種習慣都是和windows系統結合的。所以用上mac之後會習慣性的用windows那邊帶來的習慣使用mac。結果就開始抱怨各種不便。
2:驅動。。mac系統是專門為所有mac電腦設計的系統內就包括了驅動,所有mac電腦都不用裝驅動,裝好系統直接用就好。你用虛擬機,電腦還不是蘋果的,當然麻煩了。話說你還真有耐心挨個裝驅動,換我,裝都懶得裝。。
3:mac在國內用牽扯到各種軟體沒有mac版。so,接下來就是各種麻煩和不便。。
⑺ iPadOS15到來,意味著蘋果iPad永遠不會成為生產力的工具嗎
談起平板電腦,總有人剛看開頭就給出這樣的結論:「平板電腦僅有蘋果iPad和別的」。先前的確較長一段時間里僅有蘋果開發人員為平板電腦做訂制化的應用,並且應用品質也更強一些。但是實際上伴隨著安卓應用軟體的發展趨勢,這類差別早已不顯著,唯一可以在iPad上充分發揮使用價值的,也就僅有生產力工具的定義。但iPad間距生產力工具也有多遠?現如今來看盡管硬體配置升級,但這條道路也更遠了。
iPad從問世迄今,的確得到了許多贊揚。但是蘋果對於此事一直看得較為保持清醒,什麼只有iPad和其他之類的論調,不過是短期內的優點而已。實際上伴隨著安卓應用軟體的盛行,狀況早早已擁有轉變。並且安卓軟體與生俱來就需要兼容各種不同的屏幕解析度,再兼容一下平板電腦也沒有什麼。因此如今看蘋果iPad運用和平板電腦運用,感受差別實際上並不大。理智的蘋果很早發布iPadPro,也是要打開差別,提高iPad使用價值。
不得不承認蘋果iPad的確是一直在開展升級的,此後前的A集成ic到AX訂制化集成ic,再到現如今用到了蘋果M1集成ic,它早已踏入了愈來愈重視特性的路面。而在各種各樣辦公室、視頻剪輯、內容寫作、技術專業制圖、三維設計方案等行業,硬體配置特性是一切的根本。再加上蘋果有著一票開發人員,例如自己的iWork、微軟公司的OFFICE365、ADOBE的PS等,也有ProCreate、FinalCutPro等稱得上兇手級的生產主力運用,覺得蘋果的確在為iPad生產主力化貢獻力量。
綜合性看來,在蘋果眼中,iPad始終都僅僅一個喊著「生產主力」旗號的游戲娛樂用具,或許會出現一些輕辦公屬功能,例如臨時性取代一下筆記本電腦,但挑選再次升級iPadOS而不是發布iPad版MAC系統軟體,就代表著始終不容易有生產主力的iPad,如今沒有以後也不會有了。蘋果早已並不是之前那一個沒有負擔立即異想天開一般設計方案出iPhone的蘋果,只是身負厚重的負擔,既要自主創新又要防止顛覆自身,隨處提心吊膽,維持著營運能力的蘋果。如今的蘋果,與諸多別的知名科技有限公司早已沒有差別,如今必須有一個沒有歷史負擔的企業來顛覆蘋果了。
⑻ 蘋果mac 更換硬碟 重新寫碼
2010 年的時候買了 09 年末的 MACBOOK 小白,由於技術發展,軟體越來越吃硬體內存,現在2G 內存別提基本的工作了,連開機都有困難,每次一點就一個風火輪,基本就是一塊 13 寸的板磚了。。。
眾所周知 HDD 機械硬碟速度不如 SSD,如今新機子都是 SSD 固態硬碟了,而博主還在用著第一代 SATA 介面的 HDD,看看下面的讀寫速度,災難啊!我不相信誰還能比我更慢!!!
以前因為小白不懂,以為機子從此報廢了,一直放著吃灰 ING,以為筆記本除了買新的沒別的辦法。
結果最近發現可以直接改裝,為了搶救小白,同為小白的黑科技娃娃踏上了更換 SSD 之路,操作起來居然比想像中的簡單很多,特此寫出來分享給大家,同為菜鳥的你我皆可執行。
雖然主要針對 MAC 筆記本的升級,但其他電腦的升級也可以一並借鑒,道理是一樣的。
常規警示:本人只負責分享自己的方法經驗,而每個人的水平各有差異,小白手殘黨後果自負,請謹慎操作!!!
(非專業人士,全文自己摸索研究,有些不太精確的地方,歡迎留言指正,杠精退散!)
更換硬碟和內存前,還是先進行常規的知識點普及,再三強調,做一件事情前,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不然只會被人帶節奏,讓你買什麼就買什麼。不動腦子只能被坑。
硬碟的概念
硬碟一般分為機械硬碟、固態硬碟、混合硬碟,從應用場景來說,硬碟又分為監控盤,企業盤、消費盤。
機械硬碟 HDD
圖片來源於網路
最早的硬碟起源於磁碟驅動器 HDD(Hard Disk Drive),即傳統機械硬碟。HDD 在旋轉碟片上以磁性方式存儲數據,多為金屬配件,所以比較重 ,速度跟轉數有關,轉數越大速度越快。
HDD 根據記錄數據模式的不同,又分為PMR 盤(垂直記錄)和 SMR 盤(水平堆疊記錄)。
SMR:因為容量大,一般用來當作移動硬碟儲存照片、視頻等,由於只有一套磁頭,所以不適合當作系統盤,頻繁寫入容易掉速。
PMR:一直以來都是用來當作系統盤的,當然也可以當作備份盤使用,就是噪音比較大。
機械硬碟損壞的最主因是機械振動,還有進灰、碟片磨損、斷電等,所以一定要當心磕碰,注意整理磁碟碎片,能大大提高 HDD 的磁碟壽命。
目前機械硬碟因為其成本低廉以及容量大等因素仍然占據著硬碟市場的一定比例,基本 1T 以上的大容量都是用的機械硬碟作為儲存檔,1T 以下價格允許的話都是上 SSD 的作為系統盤。
優點:
品質過硬,沒有擦寫壽命,如果使用環境良好(無振動、進灰、碟片磨損),就可以長久保存下去。
價格低廉,容量大
數據備份靠譜,只要不是嚴重的物理損壞,基本數據都可以恢復。
缺點:隨機讀寫是硬傷,速度慢、耗功率費電、不抗震。
固態硬碟 SSD
SSD(Solid State Drive)固態驅動器,基於 Flash 存儲技術,將非易失性 NAND 快閃記憶體作為存儲介質,從根本上增加了 SSD 在硬碟上的使用率,硬碟讀寫速度有了大幅的提升。
SSD 工作原理:和機械硬碟不同,它不能直接在一個已有數據的存儲區內覆蓋寫入,而是先將原位置的數據擦除,再寫入新數據。其實就是「讀」→「擦」→「寫」。
固態硬碟由NAND 快閃記憶體顆粒,DRAM 緩存晶元,主控晶元三個主要部件組成的。主控晶元控制數據的寫入寫出,顆粒存儲數據,緩存晶元就是緩存數據的。(早期有些硬碟是沒有緩存晶元的)
從外觀上看,顆粒占據了整個固態硬碟內部 70%左右的空間,當然采購成本也是最高。但其實硬碟的技術核心是主控晶元,它的功能類似於一個小型的 CPU,起著指揮、運算和協作的作用。
快閃記憶體顆粒(存儲單位)主要分為四種類型:SLC 單層式儲存、MLC 雙層式儲存、TLC 三層式儲存 、QLC 四層儲存。(四者在價格和使用壽命上依次降低,P/E 越來越低)
SLC 顆粒屬於企業級的,市場上少見,原本MLC 比 TLC 更貴,壽命更長,但現在市面上已經開始用TLC 顆粒代替 MLC 了, 因為 tlc 可以模擬 slc 緩存,大的緩存加上大容量,一般可以追平 MLC 的壽命了。
而吊車尾的 QLC 出來不久,罵聲很多,小心真香定律,先觀察看看其未來的技術發展水平再來下定論。
注意:有時候廠商故意用3bit MLC 來叫 TLC 的硬碟,就是為了讓普通消費者誤以為這個是 MLC,其實只是叫法不一樣,真正的 MLC 專業寫法是 2bit MLC,3bi MLC 就是 TLC, 4bit MLC 就是 QLC。
快閃記憶體顆粒還有單面布置的 2D 顆粒和雙面布置的 3D 顆粒之分,如今是以能寫入更多數據的 3D 堆棧技術為主。
3D 顆粒里的V-NAND 顆粒堆棧技術一代比一代層數多,不僅提高了顆粒性能,同時也提高了顆粒壽命。,從第一代 die 容量 128Gb(16GB)的 24 層,到第五代的 96 層,據說馬上要 128 層了。
優點:輕便體積小、功耗低、隨機讀寫速度強大。
缺點:散熱不如 HDD,擦寫壽命有限、價格貴、壞了只能換新無法修復。
現在電腦的主流硬碟已經變成了 SSD 固態硬碟,這種硬碟主要通過介面區分種類。後面會展開詳細介紹。
知識點:
P/E:代錶快閃記憶體顆粒的壽命單位,寫入數據會對固態硬碟的顆粒進行擦寫,顆粒完全擦寫一次叫做一次 P/E。
(P/E 的擦寫次數是有限的,比如一個 250G 的固態硬碟全盤寫入 250G 數據後,則消耗掉了一次 PE 壽命,當然也可以分幾次寫入消耗一次 PE,比如分別寫入 125G 數據兩次也是消耗一次 P/E。全消耗完了,顆粒就掛了。)
顆粒如果是大廠的主流型號,可從網上查到。如果是小廠可能經常換顆粒,只能自己拆開查看。
SLC 顆粒 :大約擦寫 1 萬個 P/E
MLC 顆粒:大約為 3000-10000 個 P/E
TLC 顆粒:大約為 1000-3000 次個 P/E
QLC 顆粒:大約為 500-1000 個 P/E
掉速的硬碟主要是 TLC 和 QLC,他們主要依靠模擬 SLC 緩存來加速,如果硬碟剩餘容量不夠,而緩存也剛好用完了,速度就會掉得很快,就是 TLC 少掉點,QLC 掉得多一些的區別。
MLC 不掉速的原因是依靠真實寫入速度,是多少就是多少,因此才不會掉速。
混合硬碟 SSHD
基於傳統機械硬碟誕生出來的新硬碟,除了機械硬碟必備固件,還內置了 NAND 快閃記憶體顆粒,顆粒將用戶經常訪問的數據進行儲存,可以達到固態硬碟般的讀取性能。但是寫入不好,即下載很慢。
不多說了,這個只是 SSD 天價時代的衍生產物,現在 SSD 價格已經下來了,就不要折騰這種半吊子貨了,直接 SSD 系統盤走起。
冷數據備份小知識:後面可能再開一篇如何選擇移動硬碟並延長硬碟壽命加速的方法。
移動硬碟 —— 基本都是使用機械硬碟,因為 HDD 保存數據壽命比 SSD 更長些。你可以自己買個移動硬碟盒或硬碟底座 DIY,把帶有 3.0USB 介面的機械盤插進去,就能當普通的外接移動硬碟使用了。注意機械 SMR 只適合做倉庫盤,最好不要頻繁寫入當作系統盤。
友情提醒:
硬碟容易受到溫度的影響,如果長期處在 40 度以上的工作溫度壽命都會減半。一般 SSD 硬碟溫度 40 度,M.2 高一點 50 度這樣,硬碟溫度>70℃才開始降速,熱量集中在主控上,可以買一個散熱貼貼上。
不管是 HDD 還是 SSD 都無法永久保存數據,基本十幾年就算不錯了。
HDD 當備份盤長時間不開啟的話,會受到磁場影響,磁粒子極性偏移消磁,電脈沖信號就出錯,數據就沒了,長時間不用也容易出壞道,需要定期上電掃一下。
SSD 的壽命比 HDD 更短,如果你用了 SSD 做備份盤的話,小廠硬碟最少每周都得通個幾小時的電讓固件做一些自校正,否則就容易再也打不開了(別問我怎麼知道的)。
大廠的 SSD 斷電放個一兩年也可能有小概率出錯,差一點的配置,比如 QLC 應該就直接跪了。
別跟我說什麼雲盤儲存,資料泄露分分鍾的事情,最靠譜的方式就是重要數據至少存兩份,如果兩個硬碟同時壞算我輸!!!
如何選擇 MAC 的 SSD 硬碟?
知道了硬碟的基本概念後,現在要開始教你如何選擇 SSD 硬碟進行 MACBOOK 筆記本升級了。
第一步:確定硬碟品牌
小廠硬碟一般不考慮,除非你只是暫時過渡用一下,長期使用的工作電腦,作為生產力工具肯定是一份價錢一分貨的。
現在除了三星之外,很多品牌的固態硬碟不再使用完全自主研發的主控晶元了。硬碟原廠都在一定程度上將主控設計和固件研發工作外包給專門的主控供應商,通過定製固件的方式生產自己的品牌硬碟。
而硬碟最為核心的技術就是主控,主控晶元的演算法直接決定了顆粒的實際體驗和使用壽命,如果顆粒的壽命夠長,其實就等同於固態硬碟的壽命夠長。三星的自產自銷完全可以控制主控的品質,不會有購入第三方不合格配件的問題。
再來固態硬碟的快閃記憶體顆粒,這個是造假高發區,外傳有原片、黑片(不穩定的邊角料)、白片(淘汰的次品),像三星和 Intel 等廠商的固態硬碟基本是原片顆粒。
白片:經檢測過的白片稍微差於原片,不是那麼的穩定,和原廠也拉不開太大差距,達到了行業要求,這些白片會被二線硬碟廠商采購,也還能用。
黑片:殘次品,本應被銷毀,但仍然有些通過特殊渠道流入了消費級市場,然後被不良廠商打包做成了固態硬碟,這些黑片固態屬於用都不能用的水平,隨時黑屏丟數據或者開不了機是常態。
還有一些劃線顆粒,這些顆粒基本和黑片一樣,被黑心賣家偷偷流入市場進行封裝銷售的。就問你怕不怕,還敢用小廠的嗎?
MAC 的硬碟大多是 Sandisk、Samsung 和 Toshiba 代工的(不固定,可能經常在更替)。
值得一提的是,據說 2015 年之後的 MAC 筆記本,硬碟是焊死在主板上的,不能換了,只能通過外接移動硬碟的方案來擴容。而幸運的是小白機型雖老,但是還可以更換硬碟。
通過研究我最後還是敲定了三星,因為好評多過惡評,當然可能有更好的,但是外行只能研究到這了。
第二步:確定硬碟尺寸。
磁碟尺目前的硬碟尺寸主要為 1.8 英寸、2.5 英寸和 3.5 英寸三種(英寸是根據對角線得來的,沒有統一標准) 。
按尺寸劃分 1.8 英寸多為 SSD 移動硬碟;2.5 英寸的為筆記本 SSD 硬碟和 HHD 移動硬碟;3.5 英寸的則為台式電腦機械硬碟。
通過拆機,發現我的 MACBOOK 筆記本用的是老的 HDD2.5 inch 硬碟,所以升級硬碟也一定要選擇相同尺寸的 SSD 硬碟,這樣才能放入硬碟位。
第三步:查看 MAC 硬碟介面信息和數據協議
使用什麼固態硬碟主要看電腦主板支持什麼介面和什麼數據協議。
以 MACBOOK 小白為例:點擊屏幕左上角的蘋果 logo 處——選擇「關於本機」——在彈出的提示框中點擊「更多信息」——然後點擊「系統報告」—— 點擊 SATA/SATA Express (如果要查看 USB 介面點擊 USB 那欄)
SATA/SATA Express 的欄目右邊看到物理互連:代表介面類型是 SATA
鏈接速度:代表介面帶寬,6 千兆位表示你的筆記本主板支持 SATA3;如果是 3 千兆位的話,那麼表示筆記本主板支持 Sata2。
協商的鏈接速度:指的是當前硬碟位的介面速度。之前我沒換硬碟前這欄顯示的是 1.5 千兆位,現在換了 SSD 後成了 3 千兆位了。
描述:查看到用的 AHCI 協議
我的小白是十年前的款式,USB 介面是 2.0 的,由上信息可知,主板上支持的是 SATA 2 介面,數據協議是 AHCI。
協商的鏈接速度代表我之前硬碟的速度,沒換硬碟前是 1.5 千兆位的 SATA1 機械硬碟。雖然我換了支持 SATA3 的三星 SSD 硬碟,但是速度也只能跟著主板的 SATA2 介面走。
SATA2 介面要比 SATA3 介面慢至少一半,但換完至少比起 SATA1 速度還是有明顯提升的,到達了 SATA2 的極限讀取速度 260M 左右,強了 6 倍多吧,如果我主板支持 SATA3 的話,估計應該可以達到 500MB/S 左右。
SATA2 主板介面速度
第四步:確定 SSD 硬碟介面
分清了主板用的什麼協議和介面後,得確定 SSD 的物理介面類型和協議了,必須要跟主板的配合,不然買來可能根本就用不了。
注意以下表格是我個人研究後總結的,其實主板有很多介面類型,我只著重講解市面上最常用的還是 SATA 和 M.2 介面的硬碟,可能不是很精確,望專家留言糾錯。
圖片來源於網路
說明:表格如果看起來不直觀的話,可以通過說明結合上圖來看。
把 SATA 介面看作是一個小出口(又分成 SATA1、2、3 三個出口),M.2 介面是一個大出口(分為 Socket2 和 Socket3 兩種),AHCI 和 NVME 這些數據協議可以看作交通工具。
SATA 出口只能用自行車(AHCI)的速度走 SATA 通道,SATA 路太小沒法通過 NVME 這種汽車。
M.2 兼容了 SATA 路和 PCI-E 路,可以選擇汽車 NVME,也可以選擇 AHCI 自行車。(走 pcie 不等同於支持 nvme,pcie 硬碟也有 achi 協議,但這種情況比較少,可以忽略不記了,現在 NVME 基本都是走 PCIE 路), 交通工具起重要作用,而通道寬窄也對速度有影響。
PCIe 通道走 NVME 協議的硬碟速度是最快的,它的4K 隨機讀寫性能和 4K 多線程,延遲各方面都是強於 SATA 固態的,支持多個 LANE,每個 LANE 都是 8Gb/s,這樣性能就倍數增加了。比如 SSD 的 PCIe 3.0×4 lane,性能可以做到 3500MB/s 左右。
SATA : 串列 ATA,是一種計算機匯流排,發明於 2003 年,SATA 與串列 SAS 的兩者扁平電纜兼容,SATA 硬碟可接上 SAS 介面,叫串口硬碟,IDE 是並口的,此工作模式已經淘汰了。一般用於使用 2.5 英寸硬碟的筆記本和台式機。
MACBOOK 主板 SATA 介面(2.5 英寸硬碟口)
一些老電腦的主板,可能僅有 SATA2.0,甚至 SATA1.0(比如我的 MACBOOK 小白),這類介面由於最大支持的速度有限,無法完全發揮出 SSD 的性能,因此一些老爺機或者比較老主板的電腦用戶,除非更換支持 SATA3.0 的主板,才能發揮跟 SATA3.0 硬碟相應的速度。
比如 SATA 3 介面的硬碟是可以用在 SATA 2 介面上的,高版本可以兼容低版本,往下兼容。如果你的主板是 SATA2 介面,那麼 SATA3 介面的硬碟走的也是 SATA2 出口的速度 ;同理可得,如果你的主板是 SATA3 的介面,硬碟 是 SATA2 的速度介面,那麼接上去也是 SATA2 的速度。
M.2:之前別名 NGFF,是 mSATA介面的升級版,一種迷你的比 2.5 英寸小的SSD 硬碟,擁有更高的存儲容量和更小的體積。缺點是散熱不好。一般多用於超極本,輕薄本。
部分老電腦用的老協議和老介面,只支持 SATA 協議的 M.2 固態硬碟,不能把 pci 通道的 m.2 識別為啟動盤。英特爾平台對 Nvme 固態的原生支持是從 9 系主板開始,在 100 系列以後的主板才開始完美支持的。
其它主板都需要插 pic 卡轉接,但即使轉接了主板 BIOS 也不一定能識別和做為系統盤開機,需要通過修改 BIOS 來提供對 NVMe 協議的支持,操作有一定風險。(順道說下 WIN7 系統沒有默認安裝 NVME 驅動,所以有無法找到硬碟的情況,記得用 WIN10 系統。)
⑼ 如何把iPad變成生產力
你可以在蘋果平板電腦上進行工作,這樣就能將它變成生產力了。
⑽ 原畫師如何讓iPad成為生產力
外部設備
羅技k480
羅技K480鍵盤,相對於K380鍵盤有個很好的優勢,就是它有一個凹槽,並且切換起來要比K380要更加流暢,而且它還有另外一個功能,可以隨時轉變windows或者是ios的鍵盤分布,如果你習慣了windows操作可以直接按一下右上角的按鈕,直接切換即可。並且該鍵盤最上方有很多功能,很多事情都可以一鍵完成,如截屏,暫停播放,快進,搜索,切換等等,把ipad的功效發揮到了極致。
apple pencil
apple pencil用來結合ipad進行閱讀,做筆記,繪圖是最好不過的搭配,在閱讀的時候總是需要去勾勾點點,有需要還需要做一些圖,這些如果都用手指來完成是十分不靈敏的,還好有apple pencil,使得ipad可以像一個萬能的閱讀器,筆記以及繪圖本一樣把各種資源和人機交互做到極致,大大增強了學習的感性認識。底下是用marginnote做筆記的情況。
ipad本身作為一個微型電腦
快捷鍵
顯示快捷鍵的方式,長按cmd快捷鍵即可顯示該應用下的快捷鍵。有點類似macbook上面的cheatsheet,也是長按即可顯示當下的快捷鍵。
ipad如果連接了外接鍵盤的話,可以使用一些快捷鍵提高戰鬥力。
可以參考How to Geek這篇文章。
mac上面常用的快捷鍵都可以試試,基本一樣,常用的有這么幾個。
Cmd+Space:打開搜索的spotlight
Cmd+H: 回到主界面
Cmd+Tab: 切換應用
Shift+Cmd+3: 截圖
Shift+Cmd+4:截圖進入編輯模式
Option+Cmd+D:打開dock
一些技巧操作
ipad的分屏操作
只要通過按住拖拽的方式就可以實現分屏,其實有點像是windows當中的快捷鍵。
這樣分屏以後你就可以同時應用兩個軟體,比如說你在寫作的時候,在右邊同時打開照片的這個應用,那你就可以直接把iPad的照片拖到你的文檔當中,省去了多個步驟。以及你可以一邊寫作,一邊打開一個chrome瀏覽器或者是MarginNote學習資料的閱讀器查資料。
常用的app工具
編輯增強工具
建議在這里要結合copied,pin以及textexpander一起使用效果會更佳。一邊打字,有需要了又可以隨時切換剪貼板工具,十分之方便,ipad現在經過我不斷探索,已經成為了我最喜歡的編輯工具,十分之高效。
Copied
copied最受喜歡的有兩個功能,一個是分組功能,另外一個是自定義輸出格式,這兩個功能都十分實用。對於分組功能,你可以把這種剪貼板的內容分到不同的分組中,這樣下次要反復使用的時候就可以快速去對應的分組當中查找,這樣一方面是非常有條理,第二個是使用非常方便。
自定義輸出格式是指能夠根據復制粘貼的內容選擇不同的格式輸出,比如有markdown格式,鏈接模式,以及其他的模式等等。對於一個網路書簽(超鏈)來說,用戶還能將其轉換為純文本、所在網頁的 Title、HTML 格式或是 Markdown 外鏈等等格式,滿足某些用戶的文本處理需求。
此外你也可以在mac book上面安裝一個Copied,那這樣的話你的iphone或者ipad與macbook就能夠進行共享剪貼板的內容,實時同步。我最近就是一直都是在ipad上面用markdown語法寫好文章以後,直接復制為markdown,然後mac上面就自動同步了復制的內容,粘貼到微信公眾號再格式化即可。
剪貼板增強工具pin
pin的功能在剪貼板上與copied是有部分重復的,但是pin本身有自己的特色功能,比如說分詞功能。它可以復制文字之後,然後再進行分詞,可以很方便地取得我們所需要的那個單詞。
搜索功能,它可以對我們復制的內容,直接在消息中心進行搜索或者翻譯,另外pin本身還有一系列的動作值得去仔細研究。
textexpander
Text expander是一款非常高效和智能的替換文本軟體。我們常用的自定義短語替換可以使用iphone或者mac自帶的,但是往往這樣的自定義替換的語句不能太長,另外也不夠智能,比如不能隨著日期的變化插入當天的日期。但text expander則可以加入腳本,做到智能替換,比如插入當天的時間。
以上幾款編輯文字的增強工具都可以加入到系統的內置鍵盤裡面方便隨時調用。
使用外接鍵盤的小提示:
如果使用外接鍵盤的話,會發現iphone或者ipad的內置鍵盤總是縮到下面去,但是很多時候我們希望能調用內置鍵盤的功能,比如說上面的pin,copied以及text expander等等的功能。
我們只需要長按右下角的一個向下的箭頭即可。
記筆記
如果是單純記筆記的話,除了常用的印象筆記外,我推薦兩款在ios上很好用的筆記,一個是goodnotes,另一個是notability,我算是個工具和軟體的收集控,同一種功能的,我一般會試用兩款最頂級的,然後試用以後,了解其能完成的獨有功能,適用的范圍等等。
goodnotes
goodnotes用來做手繪的筆記非常適用,它可以用左上角的圖片預覽和導入快速添加圖片,並且可以在紙上的任何區域進行手寫,打字,繪畫等等,簡直就是真實的手繪,相同類別的可以保存到同一個筆記本里,用來記錄生活最好不過,比如記錄孩子從小到大的成長歷程,在icloud上面雲同步,就算過多十年,要找回來也是分分鍾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