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鯨是如何歌唱的~
找到了篇文章,分享下~呵呵!
一藍鯨在東太平洋海面上搏擊,低頻率鯨樂聲可穿越數百上千英里
科學家早就發現鯨會唱歌,它會隨著周圍環境的特殊變化或本身的生理條件的變異,發出類似嘀咕、怒孔、驚呼或哀鳴等不同的聲音。那麼鯨為什麼要唱歌呢?是不是在傳遞某種信息?北大西洋的鯨為何總是能協同一致、有條不紊地在海洋中遨遊?是什麼力量在驅動鯨進行長途跋涉?相隔數千里的鯨是如何彼此交流,傳遞信息的?
美國紐約康奈爾大學克利斯托弗•克拉克同美國前海軍聲學專家卡克•伽那和保拉•羅文代一道,利用前冷戰期間美國海軍的一個反潛艇聽音系統,對鯨的歌聲進行了長達九年的跟蹤研究,獲取了藍鯨、長須鯨、駝背鯨和小須鯨等不同種類鯨的大量歌唱資料。經過分析,研究者發現,鯨實際上是利用歌聲來進行回聲定位,辨識海底中如海山一類的地形位置,幫助自己安全遨遊。
穿過數千英裏海洋的鯨依靠歌聲建立自己的語言世界
從獲得的聲學地圖,克利斯托弗•克拉克意識到,鯨唱歌可能是它們採用的一種不同尋常的計時方式。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是340米/秒,而在水中的平均傳播速度約為1450米/秒,比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約快4倍。因此,當鯨通過歌聲進行交流的時候,發出的回應會比生活在陸地上的人類進行同樣的交流要快。
克拉克表示,鯨是如何交流的,我們至今還知之甚少。這就是為何我們要觀察它們的群體協同模式。可問題是,鯨彼此之間相隔如此之遠。好在,聲音監視系統為此提供了大量的新數據,克拉克也因此獲得了上千次來自不同鯨種的為期一周的歌聲的跟蹤記錄。
通過這些跟蹤紀錄,克拉克他們現在可以對鯨在哪裡歌唱、它們歌唱多久做一個全面的評估。結果表明,通過低頻率歌唱,鯨可以相隔數千里進行跨海交流,告訴它們如何尋蹤而來,提醒同伴哪裡有好吃的。「歌唱是鯨群社會體系和群體結構組成的一部分。」克拉克說。
鯨的歌聲洪亮、冗長,它們生來就是美聲歌唱家
不過,要聽鯨唱歌,你得加寬你的聽力范圍。因為它們的歌聲波長都比較長,而長波長的歌聲是如此的美妙。它們生來就是美聲歌唱家。克拉克說:「如果我是加拿大紐芬蘭島的一條鯨,我就能聽到百慕大群島中鯨的歌聲。」
尤其是須鯨中的座頭鯨所唱的歌是自然界中音調最洪亮、最冗長、最緩慢的歌。座頭鯨的歌,聲音寬廣,音調強烈,它是用轟隆隆的雷鳴般的低音節和呼嘯尖銳的高音節的樂句反復鳴唱。
美國紐約動物協會的羅傑•佩思與妻子凱蒂•佩思曾經經過長期的跟蹤研究發現,鯨所唱的歌在隔年更新,逐年演變。一個舊的樂句的出現次數逐漸減少,以新的取而代之。新譜的曲,不論增添了什麼新的樂章和樂句,各地的鯨均能跟唱,即使兩處水域相隔遙遠,也不例外。例如,同一年頭分別在夏威夷和百慕大過冬的鯨,所唱的歌雖然不同,但歌曲的結構和變調的規律卻大同小異。當鯨群經過長途遷徙回到原地之後,先唱去年的舊歌,然後逐漸更新。
鯨通過歌聲彼此傳達前方有障礙的信息,提醒大家改變行程
利用聲音監視系統,克拉克可以移動屏幕處的指針,監聽大西洋不同海域的聲音。如果他聽到一條鯨在歌唱,他就把它的位置固定下來,並在時空上進行定位,然後再跟蹤觀察相隔數英里的駝背鯨群的集體行動,結果發現這類物種的遷徙絕大部分是在海底進行的。
鯨實際上是利用歌聲來進行回聲定位,辨識海底中如海山一類的地形位置,幫助自己安全遨遊。當鯨測定行進前方300英里遠的地方有海山時,就會以一種特有的歌聲彼此傳達前方有障礙的信息,提醒大家改變行程,朝具有新的海底特徵的海域行進。這樣,鯨群就能安全繞過海山障礙,順利游動。
一旦它們安全越過海山,鯨就會改變自己歌唱的聲音。這就像我們滑雪時,告訴同伴要繞過有地理障礙特徵的山坡,轉向另一個地理特徵比較平坦的山坡。而且,鯨用不同的歌聲來標記不同的地貌。克拉克表示,鯨的聲學記憶類似我們人類的視覺記憶,這樣才能用同種歌聲來「記憶」同種地貌。
水生物聲學專家用「驚奇和有趣」來形容這一發現,他認為鯨很可能是目前所發現的第一種通過低頻進行聯系的魚類。在此之前,人們認為魚類是靠魚鰾里的氣體所發出的低沉的「咕嚕」聲和「嗡嗡」聲來尋找同伴的。而魚鰾通常是魚類通過充氣和放氣來調整自身浮力的工具。
鯨用「低頻重復信號聲」聯絡,對於水中生物而言,只有鯨才能聽到這一頻率的聲音,其它魚類卻沒這個本事,這使鯨得以藉助歌聲進行單線聯系,不致於表錯情,把警報發給自己的捕食者,暴露自己所在的位置。
不過,還有一個令人不解的問題是,到底是什麼力量在驅動這么多鯨進行長途跋涉?觀察長須鯨歌手從中或許能找到答案。唱歌的雄鯨不但有高度組織性,還反復歌唱,克拉克在屏幕上觀察其隨機收集到的點,發現它們大多是聚集在一起有條不紊地進行跨海遊行。可這不是遷徙。那麼,是什麼在影響它們的行動和分布呢?海洋特徵與此有關嗎?如果有,那什麼樣的特徵能引發它們行動?克拉克一時不知所答。
人為造成的海洋噪音嚴重影響了鯨的正常活動
為解答這一問題,克拉克他們便著眼於對人類在海洋中的行船、軍事艦艇所用的聲吶、海上石油與天然氣的鑽探和海上娛樂等活動進行研究,看看它們是否對這些大型海洋生物有致命的危害。結果發現,每相隔10年,這類噪音就增加一倍。
不幸的是,新發現表明鯨的活動與不斷都市化的海洋環境息息相關。由於噪音污染,一條藍鯨的聲學氣泡傳送距離從100年前的1000英里縮小到現在的100英里。當鯨在活動時,有很明顯的迴避某些工業雜訊的行動。
至於這種危害有多大?要等到科學家對鯨的聽覺系統和它們對聲音的感知情況有更深的了解後,才能知道由人造出的海洋活動雜訊對它們的確切危害。
研究人員指出,人類在海洋中的活動所發出的不同但有時很強烈的聲音令人十分擔憂。許多鯨都有它們熟知的海洋地貌特徵和它們在淺海岸線上的遷徙路線,可現在這些路線變得吵鬧不堪,對鯨的習慣產生了嚴重影響,甚至是破壞作用。2000年3月,在巴拿馬地區幾種類型的鯨被沖上海灘並大量死亡的惡性事件,就是與美國海軍在該地區使用的中頻聲吶系統有關的。
克拉克解釋,沿著這些線路,雄鯨本可以將它的歌聲傳到遠處期盼已久的雌鯨,讓她前來幽會,可「海洋煙霧」阻斷了佳音,雌鯨收不到愛的呼喚,失去了求愛的可能和生育的大好時機。
DNA分析表明,鯨的數量持續急降。鯨能適應冰凍時期、海平面變化和本地食物短缺,甚至還能適應洪水爆發,當氣候變化時,它們可以遷徙至新地方覓食並繁殖,可惟獨對噪音無可奈何。
克拉克建議,航海行業應當檢查他們的船隻,並開始推行在船隻上安裝消音器。最可行的辦法是修改航線,這樣就不會再經過鯨時常出沒的海域,也就不會再打擾鯨的生活了。
⑵ 什麼牌子的紅外線水平儀質量好
百得於1910年美國,全球著名工具品牌,全球最大的電動工具生產企業之一,大型跨國公司,美國史丹利百得公司。博世BOSCH始於1886年德國,世界品牌,全球電動工具領先生產商,行業影響力品牌,博世電動工具(中國)有限公司。徠卡源於瑞士,隸屬瑞典海克斯康集團,全球領先的測量產品供應商,行業領先品牌,徠卡測量系統(上海)有限公司。蘇州一光始於1958年,江蘇省著名商標,江蘇省名牌,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測繪行業領先品牌,蘇州一光儀器有限公司。上量SIMCT創建於1958年,全國第一家生產製造電子數顯量具的廠家,國家標准起草單位,上海量具刃具廠有限公司。
精湛KINZO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專業從事研發/生產/銷售激光類儀器的高成長性民營企業,江蘇精湛光電儀器有限公司。FUKUDA專注於研發/生產/銷售激光工程儀器的中外合資企業,江蘇省高新技術企業,蘇州福田激光精密儀器有限公司。萊賽國內最早從事建築激光儀器及測量儀器的專業製造商之一,高新技術企業,常州市萊賽光電技術有限公司。紅外線水平儀哪個牌子好,以上是紅外線水平儀十大品牌介紹。紅外線水平儀常用於機械行業和儀表製造中,測量相對於水平位置的傾斜角、機床類設備導軌的平面度和直線度、設備安裝的水平位置和垂直位置等。
⑶ paola工具是哪國品牌
保拉/Paola 品牌產地:中國 創建日期:搜集中 品牌檔次:普通品牌 保拉品牌,英文名Paola,Paola/保拉品牌成立於2013年,
⑷ 京東有無松香賣
【Paola3085】保拉(Paola) 優質高純度松香塊 電烙鐵助焊劑 焊錫 焊接工具3085【行情 報價 價格 評測】-京東。
⑸ 出卷子的軟體
軟體就沒有了,但是你可以去下載試卷呀,這樣豈不是更簡單,多下載幾份,把裡面的題目改一改就行了
⑹ 我是海明威的巴黎妻子怎麼樣
哈德莉:「波琳,我把海的原稿弄丟了怎麼辦?」 波琳:「沒事的,親愛的,他沒砍死你,說明還愛著你。」 在小說的第二部里,哈德莉為了幫助海明威——「讓斯蒂芬讀到更多的作品」(117)——卻不慎將原稿遺失在火車里。這是一個象徵意味很強烈的情節,於作家而言,作品無疑是他的孩子。在接下來的情節里,我們看到海明威雖然是原諒了哈德莉,但我們都知道,哈德莉這種「棄子」行為,事實上不可能被海明威所原諒的。而哈德莉的「意外」懷孕,則近乎在精神上謀殺了海明威——他寫了一篇關於女人分娩與死亡的短篇小說。 在《我是海明威的巴黎妻子》這部小說里,作者保拉61麥克萊恩極具才氣和勇氣。在參考說明中,她提到「我必須竭盡所能地真實確切地描繪他們的生活細節和個性」(p287),對對於此點一般傳記作家在翔實的資料情況下,大概都能完成很好——保拉則以小說這種形式來體現,足以說明她不俗的才氣。 而更令人欽佩的是保拉的勇氣,小說以「我」,也就是以哈德莉的舌頭來敘述。哈德莉與海明威的婚姻不同於普通的愛情故事,不能隨意敷衍,必須恪守歷史真實這條規則,且不能過多的傾注作者本人的意識。「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用那雙迷人褐眸凝視我」(p1),在小說的開頭,作者似乎陷入了青春少女的迷思之中,不過好在隨著小說的進程,這種擔憂顯然是多餘的。保拉61麥克萊恩始終克制著情緒,幾乎是完美地敘述了這段局外人的愛情。 局外人的愛情。是的,於保拉而言,哈德莉與海明威的愛情,她是局外人;於哈德莉而言,她與海明威的愛情,她是局外人。他新寫的長篇里有所有的朋友,就是沒有她——她好像不存在似的,或者被他刻意迴避了。 他們相識時,她二十九,他二十一。雖然他經歷了戰爭,但他的心性卻還稚氣未脫,誠如凱特所言海明威太年輕,喜歡所有的女人,他能輕率地向她求婚,能輕率地把羅馬改成巴黎,他唯一不變的只有「創造文學史」(p11)這個偉大的理想。 哈德莉與海明威在巴黎八年裡(其中在加拿大一年),正是海明威在文學上苦苦追求突破的時光。在小說中,我們很明顯可以看到哈德莉是安心於「妻子」這個角色。雖然她是否真的安貧樂命,真實歷史中可能有待商榷,但僅就小說中的「我」明顯是這樣的。隱忍、寬容、識大體、些許的懦弱,這是保拉呈現給我們的「哈德莉」。而海明威則是敏感、乖張,甚至是無賴,當哈德莉責問他是否於波琳的婚外情時,他所表現出的行為確實不值得「我」原諒。 我們無法直接評論哈德莉與海明威的愛情和婚姻,因為與作者一樣,我們是局外人,甚至是窺視者。我們無法真正還原他們的愛情,即使真正還原了,直接的道德批判也是危險的。在這點上,或許我們可以舉出卡佛的第一任妻子瑪瑞安(MaryannBurkCarver)來做例子,成名之前的卡佛一直靠著瑪瑞安支撐家庭,才得以繼續文學理想,這才有了後來的「極簡主義」大師。然而,卡佛成名之後,卻沒有與瑪瑞安共享榮光。無論他人怎麼去評價卡佛這段婚姻,也無法改變卡佛和瑪瑞安「風雨同舟」過這個事實,也無法否定他們之間曾經有過愛情。哈德莉與海明威情況也應如是,保拉給我們塑造了一個備受讀者同情的哈德莉和晚年無限悔恨的海明威。 「書里全部都是你的痕跡。」海明威還記得當年哈德莉的不滿。「一點都不太過,是我搞砸了。」(p283) (文章開頭的對話為本人虛構)
⑺ 求一篇地理述評材料
與藏族史研究一樣,藏區地理研究(主要是人文地理)一直是藏學界的重點之一。這在50年代後是如此,在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的20世紀上半葉也是如此。不過,我們對50年代後的研究情況,特別是80年代改革開放以後的情況了解甚多,而對20世紀上半葉藏區人文地理的研究情況(含譯述)知之甚少。本文擬對這一時期藏區人文地理研究成就作一述評,以供學術界參考和批評指正。為了便於參考,我們分文章和書籍兩部分進行描述。
一、文章
20世紀上半葉,藏區人文地理研究呈逐步上升趨勢,其上升速度遠遠超過藏學領域的其他分支領域。據統計,20世紀初,尤其是在1911年辛亥革命以前,藏區人文地理方面的文章為數寥寥,只有十多篇;辛亥革命以後,到1937年抗戰爆發這段時間,卻猛增到150篇;抗戰爆發後,直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期間,有約200篇之多。①這說明了國人在列強環伺、企圖侵略我西藏,帝國主義殖民政策猖獗的時代里,越來越關心邊陲的安危和國家的統一,學者們逐步加強了對藏區的調查和研究;尤其是在抗戰爆發以後,隨著大批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南遷和西移,隨遷的專家學者們有了直接接觸邊疆地區和人民、親自進行田野考察的機會,於是,這方面的研究又進一步得到加強。許多人在親自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寫出了高質量的調查報告、學術論文或鮮活生動的紀游作品。相比之下,1937年之後的譯述作品所佔比重也大大縮小。這一現象說明中國人自己在藏區地理方面的了解、調查和研究已經大大加強,不那麼依賴於「舶來品」了。
當然,有關目錄索引中所收文章中,有些是圖片或地圖,這里我們不予討論。再剔除那些重復的條目以及許多並不是真正的學術論文或者學術價值不大的文章之後,值得介紹的實際上沒有那麼多。下面我們只能將擇要介紹:
(1)國人著述
探險、紀游類文章,本時期國人的撰述可謂汗牛充棟,可以說它們既是人文地理方面的著述,也是文學作品。其中比較重要的大多發表於《地學雜志》、②《西北月刊》③《新亞細亞》月刊④等。實際上好些後來都結集成書出版問世,而且影響很大,比如張其勤的《爐藏道里最新考》、避囂室主(法尊法師)的《我去過的西藏》等。這里不贅。
徐益棠的《西康行記》⑤和柯象峰的《西康紀行》⑥(民國二十七年)都是西康紀游,但記述的事件和發表的時間均不同。1929年,西康省當局委託華西大學派人調查社會情形,民族學家徐益棠隨同以柯象峰為團長的考察團在西康各地調查近三個月時間,事後徐益棠先生逐日將考察團的行程、經過、所見所聞記錄下來,是為《西康行記》。而柯象峰的《西康紀行》則是作者在是「抗戰後第一年(1938年)領團赴西康研究時之逐日記載」。這次調查是我國學術團體赴康之第一次工作,「所見事物所遇問題及所聆言論」文中都詳為記述。據作者稱,行文中「盡量思用科學方法」。比較而言,上述柯文比徐文更加翔實、細膩。
1940年,李式金的青康之行穿越甘青康滇四省,歷時長達半年。他從蘭州出發至西寧,經青海湖盆地、柴達木東南隅,涉黃河上源,越巴顏哈喇(克拉)山而抵玉樹,復自玉樹入西康昌都,順瀾滄江、怒江上流而下,經雲南西北部而抵大理。其文《瀾怒之間》⑦詳細記錄了作者從7月26日到8月21日這段時間在瀾滄江、怒江之間的見聞。⑧此外,繩景信的《果洛及阿瓦行記》、⑨時雨的《青海行》⑩等也是本時期重要的紀游作品。
喜馬拉雅山,為世界探險家們所景仰,早在二、三百年前,就有許多外國探險家結隊前往,但大多以失敗而告終,許多人葬身雪山之中。不過,1926年英法德意瑞五國探險家之登山探險較為成功,此探險隊以狄倫福斯教授為團長,狄教授之夫人為總指揮,探險隊員主要由地質氣象學方面的專家和醫學護理專家組成,組織完備,人才眾多,吃苦耐勞,且結果至為成功。石榮(本字無法顯示『日+章』)的《雪
山探險記》〔11〕專門記述了五個探險家在喜馬拉雅雪山探險的經過。
除了康藏青一帶之外,也有關於甘肅藏區的游記類文章發表,明駝的《拉卜楞寺巡禮記》〔12〕就分九節詳細描述了作者巡禮拉卜楞寺的詳細經過,簡述了嘉木樣活佛世系、拉卜楞寺機構及其統治權、佛地風光等,讀起來饒有興味。
1949年前,國人在人文地理方面的研究論文及調查報告等也為數不少:
張印堂的《寧青經濟地理之基礎與問題》〔13〕從寧夏青海的地理背景、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出發,闡述了寧青經濟地理之三個基礎和寧青經濟建設存在之五個困難問題,並指出開發寧青兩省必須在「基礎」之可能范圍內制定切實計劃,針對「問題」制定解決途徑,方有成功之希望。這既是一篇經濟論文,又是一篇地理學文章。寧屬地區,位於西康省西南界於川滇兩省之地域,行政區轄西昌、越西、冕寧、昭覺、寧南、會理、鹽源及鹽邊等所謂「寧屬八縣」,鄭象銑的《寧屬之地理環境及其區劃》〔14〕描述了該地區各縣的地理環境及行政區劃,內容包括各縣面積及其所佔西康省之比例、人口密度、氣候條件、生產狀況等,文中「西昌近十年雨量統計表」、「西昌近十年溫度統計表」以及「寧屬各縣產米情況表」等很有參考價值。張法隱的《西藏種族沿革地理考》〔15〕分種族源流、沿革形勢和地理形勢三部分,其中地理形勢部分尤為詳細,作者結合歷史事實,對佛教經典中關於西藏之記載進行了語文史料考據和論證。蔣君章的《西藏之自然環境與人生》〔16〕一文涉及西藏地理形勢與疆域、自然環境、人文概況和對外關系諸項內容,論述尚屬平實,但文末作者對西藏問題形勢的估計過於樂觀。〔17〕馬蕭蕭的《西藏南部重鎮——帕勒》〔18〕分藏南的門戶、世界第一高城、「國際市場」、生活方式、郵電空間與侯先生、肥美的官缺、單調與溫暖七部分描述了享有「世界第一高城」美譽的帕勒的地理簡況。
地圖研究方面,任乃強的《西康地圖譜(1—7)》〔19〕是本時期康區地圖學方面最重要的論文。
值得一提的是,本時期有些論文運用語言學方法來考訂和論證地理學問題,在方法論上更加純熟和科學,比如鄭天挺的《發羌之地望與對音》〔20〕就根據有關史料結合音韻訓詁之方法,考訂和論證「發羌」的地望和對音問題;而王登的《康藏地名釋:乍丫、打箭爐、墨爾多山、大桑、菜子坡、白玉、德格》〔21〕和何燕航的《西康地名匯考》〔22〕均用語言學的方法考究康藏各地地名的淵源和歷史。
談到本時期的藏學研究,我們不能不提及1946年任乃強先生主編的《康藏研究》雜志及該刊發表的許多藏學文章。1946年任乃強先生轉任四川大學教授之後,為了推動國內藏學研究,於當年發起並組織了我國第一個專門研究藏學的民間社團——康藏研究社,他本人並被推選為理事長,接著自費主編出版了專業刊物《康藏研究》月刊。可以想見,當時的經費是極端困難的,但他節衣縮食,始終保證按期出刊。從1946年7月至1949年9月,該刊一共出版了29期,發表文章近百篇。其中地理類的文章尤其佔有相當的分量和地位。對山脈湖泊的研究方面,該刊發表的重要文章有如謝國安的《岡底斯山紀異》、《西藏四大聖湖》,〔23〕任乃強的《岡底斯山與昆侖》、《西藏四大聖湖補注》〔24〕等;自然區劃研究方面有任乃強的《多康的自然區劃》、《西藏的自然區劃》〔25〕等文;地圖方面有任乃強的《康藏標准地圖提要》、《三種譯文康藏地圖說略》〔26〕等文;其他方面的重要文章還有謝國安的《康藏高原的頂部——羌塘》、《記西藏的悶域》、《悶域的終點咱日》,〔27〕任乃強的《大積石山與俄洛藏族》,〔28〕庄學本的《大積石山與俄洛人民生活》〔29〕等文;譯文方面有李哲生譯法國古純仁(Francois Gore)著述多篇。康藏研究社及其社刊《康藏研究》的創辦,在團結藏、漢學者,發展我國藏學研究方面,作出了積極的貢獻,在國內外藏學界享有美譽。
王斡的《游藏指南》〔30〕並非游記,而是20世紀上半葉發表較早的西藏地理調查報告。根據三個不同方向的諸多入藏路線,〔31〕「述其程站及沿途景觀,以為壯志西遊之指南」,敘述清楚。楊曾威的論文《近代西洋學者對西藏地學之探察》〔32〕首先在「緒論」里追溯了中國人了解西藏早於外國之歷史事實,同時指出中國猶如在科技方面「有始無終」(如指南針火葯印刷術等)一樣,對於西藏的探索也是如此。故而在西藏地學方面自近代以來遠遠落後於外國。而研究邊疆首先得了解其山川地形,故而他在搜集大量外國人著述成果的基礎上,詳細介紹、分析了自19世紀以來外國在西藏地學方面探察的歷史及成果。尤其在「結論」中,作者說「補救之法,還是要由近及遠,繼續不斷的努力親身去考察,回來好好的研究,好好的整理,作成有價值的報告,精確的記錄,詳明的圖籍,然後才能由此種報告記錄圖籍,去應用到政治經濟方面,解決邊疆問題」。盡管如今的中國已是一日千里,中國藏學已是碩果累累,但對於我們今天的各項邊疆工作來說,這句話依然可以是一種勉勵。騰蛟的《西康領域伸縮之史跡》〔33〕有感於「今之言西康者,常與西藏混為一談,不雲西康乃西藏之一部,即曰西康乃吐蕃之屬土,而於古代西康各國舉土內屬之史乘,不加考證,於西康所領之區域,不加詳察,囿於康衛藏之模糊觀念,遂生謬誤之判斷」這一現象,對西康境域的歷史變遷、伸縮軌跡、政治消長、名稱更易等作了較為明晰的分析和描述。
魏大鳴、古振今《西康貢噶雪山調查記》、薛德煜的《西藏產氂牛考》、〔34〕盧澄的《青海之史地考》、〔35〕王謨的《由地形氣候物產說明康、衛、唐之重要性》〔36〕等,都是這方面較好的文章。
通論性調查報告與歷史地理志很多,較有代表性的有:
未著撰人的《西藏史地》〔37〕是一篇通論性的文章,全文分六章詳述了西藏史地概況,其中包括英帝侵藏史,西藏的地理、政治、軍事、交通等,較為通俗明了。此外,本時期還發表了大量縣情概況,單就《康藏前鋒》所載各縣概況就有十種左右,〔38〕長短不一,詳略不同,撰寫有些粗糙,但是材料來源都是經過調查而得,其中有些比較詳盡,可以說是歷史地理調查方面的活材料,其價值不言而喻。這里我們以《西康德格縣概況》〔39〕為例,可窺其撰寫方法及其內容之大概。除「前言」和「尾語」外,共分九章:第一章、沿革;第二章、地理:含疆域、山川形勢、關隘、縣治;第三章、民俗:含民族、風俗;第四章、政治:含漢官、土酋、最近漢官之政治以及最近土酋之政治等;第五章、交通:含道路、水陸交通之工具、郵電;第六章、教育;第七章、經濟:含土地權、土地使用、貨幣、農牧、工業、商務、礦產、葯材、森林、荒地;第八章、譯經院及喇嘛寺;第九章、軍事。函蓋面較廣,敘述比較全面,較有參考價值。
庄學本的《西康丹巴調查》〔40〕調查了由丹東(革什咱屬丹東土司)、巴底、巴旺三土司及絨密24村(前明正土司地)與章谷屯組成的所謂「丹已」地區的經濟和民族狀況,前者分農林、工業、商業、礦產、牧業、森林葯材產量、獵業、交通等部分描述;後者分成(民族的)地理分布、體質、生活(衣食住行)、文化(文字、工藝)、風俗(生育、婚姻、喪葬之俗、醫葯、娛樂)、宗教、語言、土司等部分描述。通俗簡明,但有些地方過於簡約,對宗教、語言和土司的記述如是。李中定的《康南八縣紀要》〔41〕可以算是巴安、白玉、得榮、義敦、理化、雅江、稻城、定鄉八縣的人文地理簡志梗概。戴新三的《日喀則鳥瞰》〔42〕敘述了日喀則地區的方方面面,內容包括疆域沿革、地勢氣候、政治機構(日喀則宗、扎什倫布寺)、宗教信仰、居民生活、物產經濟、交通運輸(大路、水運)等諸方面。李亦人的《西康之地理》〔43〕專門敘述西康地區的地理概況,簡明扼要;劉恩蘭在理番進行實地調查後,曾經發表過有關理番地方的文章多篇,其中《理番地理概況》〔44〕清晰明了地勾勒了理番地區地理概貌。
潘榮中的《玉樹概況》〔45〕張其昀等的《青海人文地理志》、〔46〕蒙昭藩的《青海省地理志》、〔47〕遠人的《青海概況》、〔48〕倪鍇的《果洛之概況》〔49〕等都是專述青海或青海境內某藏族地區人文地理的簡志。慕少堂的《甘寧青疆域沿革考》則專門探討甘寧青三省疆域的發展和變化沿革,給人們展示了較為清晰的脈絡。甘肅藏區,人們關注的焦點依然是拉卜楞:這方面人文地理學家李式金的著述最多,其中《拉卜楞之地文志略》〔50〕和《拉卜楞在西北地位的重要性》〔51〕較為重要:前者是關於拉卜楞地區通論性的簡明地理志,首先分析了拉卜楞、保拉寺、歐拉牧地等處的氣候條件與季節變化,然後分草地地形、少年山地、少年河谷、階段地形、扇狀地形及沖積地之混合地形幾節記述了這些地區的地形概貌,最後描述了主要的山脈與河流,即白石山脈、西傾山脈和黃河;後者是作者《拉卜楞》一書的自序。文中作者對其能在河曲地區調查和後來在甘、青、康、滇諸省調查的前後因緣作了一番敘述,然後說明其撰《拉卜楞》一書是因為該地之諸多重要性:一、拉卜楞是西北的一個喇嘛教中心;二、拉卜楞是一個漢藏貿易要地;三、拉卜楞是溝通漢藏文化的紐帶;四、拉卜楞在四不管地帶中政治力量較大。隨後分經濟、政治、社會三個方面來分析了拉卜楞的問題和將來的展望,其中經濟方面談及了農林牧業、礦產業、交通等,政治方面討論了河曲是否應該設立特立區的問題和內外界線問題,社會方面涉及了人口調查、種族健康以及宗教等問題。何正璜的《東方的梵蒂岡——拉卜楞》〔52〕專為紀念嘉木樣五世而作,實際上是作者巡禮拉卜楞寺的一篇紀游,但其中涉及了拉卜楞的政治、宗教、史地、習俗等各個方面。河曲地區,位於甘青康川四省之間,由於黃河奔流而來,並在此地轉一大灣,是故有「河曲」之稱,這里是黃河流域一塊地高氣寒、水草豐美、人口稀少的牧區。這一地區主要居民為藏族,信奉藏傳佛教,故而藏學研究往往對此無比青睞,著述很多。本時期,貢曲哲喜的《河曲藏區概況小志》〔53〕和李式金的《河曲——中國一極有希望之牧區》〔54〕都是關於該地區人文地理方面的文章,前者是通論性的簡志,後者則專門從畜牧角度描述了河曲地區的地理環境、牧民分布、放牧情況、草原狀況,等等。
與藏學相關的綜論性地學著述還有如:國立北京師范大學地學系教授王謨的《中央亞細亞概況》,〔55〕此文的第四部分「西藏青海」分南部西藏、北部西藏、西康地方、青海地方四小節專述藏區的地理概貌;石榮(本字無法顯示『日+章』)的《哲孟雄志略《〔56〕是有關我國西藏鄰邦——哲孟雄的歷史地理沿革小志。作者根據有關史料著述,擇有關哲孟雄經過故實之材料,撰成此文,以為「研究邊務者之一助」,文中對英帝國主義如何霸佔該國、進逼我國西藏等史實敘述較詳。
(2)譯述
由於特定歷史、地理、自然環境等多方面的原因,對於藏區,尤其是在西藏地區實地考察、探險和旅遊,近代以來中國人一直落後於外國人。外國人無論是考察人數、考察范圍、考察深度以及考察成果,都是國人自嘆不如的。當我們著手於這方面的研究時,除了翻檢有限的文獻典籍之外,不得不更加重視參考洋人用現代敘事方法較為科學地記錄下來並發表出來的大量著述,不得不特別重視翻譯介紹這方面的文字。因此,本時期中國發表的關於藏區人文地理的文章中有相當一部分是翻譯作品。
翻譯作品中探險游記佔了較大的比重,大約有十種左右。其中英國人約翰·懷特(John Claude White)的《拉薩游記》、〔57〕法國女士大衛·奈爾(Alexander David-Neel)的《藏游歷險記》、〔58〕日本探險家內田寬一的《西藏探險秘史》、〔59〕英國人麥克皋溫(今譯麥克戈德溫)的《喬裝到拉薩人》、〔60〕英國人泰克曼(Teichman,又譯台克滿)的《西藏東部旅行記》、〔61〕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的《西藏》、〔62〕英國人楊哈斯班(一般譯為榮赫鵬)的《帕米爾游記》〔63〕等最有影響。上述大部分都是探險著作的書譯或全譯。關於喜馬拉雅最高峰的探險方面,也有好幾篇譯文,比如張星烺的譯文《羅布卓爾及最先發現喜馬拉雅山最高峰的問題》、〔64〕絳央尼馬的譯文《英人探險埃非爾上峰記》〔65〕等。不僅如此,學者們在譯介的同時,也發表了自己的意見,比如藏族學者絳央尼馬的《埃非爾士峰的名稱問題》。〔66〕
具有學術研究性質的文章,除了查爾斯·貝爾(Charles Bell)1931年在《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季刊上發表的《現在西藏在亞洲之地位》(長君譯)之外,這里我們要特別提到史蒂文森(Paul Huston Stevenson)的《西康人文地理述略》。〔67〕此文作者當時在北平協和醫學院任職,深入西南內地考察,體察真實。中國人自己的東西大多為「政治風俗的記載,少有山川地形實地的考察,至於地質氣象人類諸方面的系統工作,更少有人談及」,〔68〕而此文則從人文地理學角度入手,在川康交界一帶的考察過程中記錄和描述了如下幾方面的內容:漢人、漢人耕種區域、部落民族、獨立倮倮、倮倮起源問題、石器時代文化、各種原始語言、社會及心理原素、西番、打箭爐、「Chinese」——一個文化上的名詞。文章雖短,給人耳目一新之感。對於我們研究藏區人文地理,自然會有某種啟迪。日本渡邊萬次郎的《西藏地勢與氣候》〔69〕分析了西藏地勢與當地氣候狀況之關系等。
上述都是在1937年以前的譯述。正如上文所說,1937年以後,由於特定歷史及條件的原因,中國學者在親自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寫出了許多高質量調查報告、學術論文或鮮活生動的紀游作品,於是對「舶來品」的依賴性越來越小,翻譯文章為數寥寥:其中李哲生譯法國古純仁(Francois Gore)著述發表於《康藏研究》多篇文章〔70〕也值得注意。英國賈卜門(F.Spencer Chapman)著、彭國元譯的《拉薩的素描》〔71〕(未完)是《拉薩聖城記》(Lhasa The Holy City)一書的節譯(兩章),此書被認為是繼貝爾《西藏的過去與現在》之後的又一部西藏史地方面的巨著。張鎮國、楊華明也節譯了法國古德諾(Francois Gore)著的《旅居藏邊三十年》(1~5)〔72〕發表。其他譯文還有高泳源的譯文《由中亞談到中國歷史地理》、〔73〕丁驌節譯的《夥爾巴人及其居處》〔74〕等。
可以剪裁!
⑻ 八哥狗兩天沒拉便便啦,怎麼辦啊
可以喝點蜂蜜水,清火通便,一邊給按摩肚子,促進腸胃蠕動,實在不行就找個工具沾上開塞露插進肛門通一通,保拉,不過要注意工具要圓的滑的,不可以損傷肛門
⑼ 比利時最美王後:精通六門語言,嫁給王子後怎麼樣了呢
奧黛麗赫本去世已久,然而市面上關於她的故事卻不絕於耳,尤其是她高貴的氣質和迷人的美貌,散發出來的光芒讓人不敢直視,不管多漂亮的人,站在她的身邊,都會黯然失色。大家都說,就連上帝都願意親吻她的臉頰。其實在比利時,有一位王後與她齊名。
都說有得必有失,每個人的人生都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保拉也是如此,她從出生就被人羨慕,樣樣都是最好的,然而在感情方面卻栽了個大跟頭。直到晚年時,她才重新過上了新的生活,並說了這樣一句話,我覺得我是個人生贏家,因為她把孩子教育得很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