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吃飯的時候,打飯跟打湯那個工具叫什麼的
一般叫湯盆也就的叫 瓦罐 湯盅 和海碗不同的湯 -盛飯打湯勺子 廚具防燙手柄標簽 盛飯,湯勺,燙手,加厚,廚具 熱銷款/包郵區/廚具/器皿/餐具/鍋具/刀具/工具/不同的器具不過基本都是湯盆
Ⅱ 中西方各個時代分別是用什麼工具吃飯的,它的發展過程
筷子,古稱箸,是東亞民族常用的飲食工具,用以夾起食物及把食物運往口裡。筷子是大約三千到五千年前發明的, 有木頭, 竹子, 金屬, 象牙, 和現代的塑膠。
各國筷子的特色
中國:筷子大多為近似立方體,只在頭部與尾部比較略細。由於竹的生長比較快和廣泛,竹筷的使用率很高。也有特別為烹調用的巨型長筷,日語稱為「菜箸」。
日本:筷子頭是尖的,通常都是木製,也有包漆的,名稱沿用中國古語「箸」。
朝鮮半島:因為戰亂關系,為使筷子更耐用,他們的筷子都是扁平的兩片金屬做成的。
筷子與刀叉折射中西文化差異 暗藏科學原理
提起筷子大家再熟悉不過了,每天吃飯的傢伙什,一雙在手方便實用,除了湯以外,保您可以席捲全桌。很多用慣了筷子的國人對老外的刀叉很不以為然,就是吃個飯嘛,還要刀子、叉子、勺子一長排,一不小心遇到大塊的食物還要雙手啟動,實在是麻煩。每每想到此處,心中便禁不住生發出很多自豪感來。也許你猜不到,其實這簡簡單單的兩根小棍里,可是大有學問。
筷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代,之所以得名與江南民間忌諱有關。
說起為人類飲食服務的歷史,這筷子可以算得上刀叉的老祖宗。遠古時期,我們的祖先「茹毛飲血」,主要靠手抓吃食物,自從「人猿相揖別」之後,人們發現把食物做熟了吃更有滋味。先秦時代,人們吃飯一般不用筷子。根據《禮記》中的記載推測,當時人是用手把飯送入口內的。後來由於人們在燒烤食物時,不可能直接用手操作,需藉助竹枝一類的工具來放置和翻動食物,在炊具中燒煮肉塊和蔬菜的羹湯,也要用它們來取食,久而久之,聰明的先民逐漸學會用竹條來夾取,這就是筷子最早的雛形。
筷子古時候單叫箸,箸的起源可追溯到周代,《禮記》、《荀子》、《史記》都提到箸,在《韓非子》特別提到以荒淫奢侈聞名的紂王,使用「象箸」進餐。浙江大學游修齡教授認為:東西方出現進食工具筷子和刀叉的不同,和環境有關系,筷子要發源於有竹子的地方。而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說:「箸從竹聲。」則恰好驗證了這樣的結論。
不過《札記》上說:「羹之有菜者用祛,其無菜者不用梜。」而從造字法來看,「梜從木」被有些學者認為是木頭筷子。回想我國北方多木,南方多竹,祖先就地取材,竹木均成為我國最原始的筷箸原料還是可能的。研究表明大約到了漢代以後,才普遍使用筷子。後來,「箸」又演變為「筷」,與我國古代江南水鄉民俗諱言有關。民間行船時諱言「住」,而船家行船又偏偏在吃飯時離不開箸,二者同音,索性改成「快」,後來為了和常說的「快」區分開來,便加上了竹子頭。
刀叉因為適應歐洲人飲食習慣而出現,它和筷子影響了東西方不同的生活觀念。
刀叉的出現比筷子要晚很多。據游修齡教授的研究,刀叉的最初起源和歐洲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習慣有關,他們馬上生活隨身帶刀,往往將肉燒熟,割下來就吃。後來走向定居生活後,歐洲以畜牧業為主,麵包之類是副食,直接用手拿。主食是牛羊肉,用刀切割肉,送進口裡。到了城市定居以後,刀叉進入家庭廚房,才不必隨身帶。由此不難看出今天作為西方主要餐具的刀和筷子身份很是不同,它功能多樣,既可用來宰殺、解剖、切割牛羊的肉,到了燒熟可食時,又兼作餐具。
大約15世紀前後,為了改進進餐的姿勢,歐洲人才使用了雙尖的叉。用刀把食物送進口裡不雅觀,改用叉叉住肉塊,送進口裡顯得優雅些。叉才是嚴格意義上的餐具,但叉的弱點是離不開用刀切割在前,所以二者缺一不可。直到17世紀末,英國上流社會開始使用三尖的叉,到18世紀才有了四個叉尖的叉子。所以西方人刀叉並用只不過四五百年的歷史。
刀叉和筷子,不僅帶來了進食習慣的差異,進而影響了東西方人生活觀念。游修齡教授認為,刀叉必然帶來分食制,而筷子肯定與家庭成員圍坐桌邊共同進餐相配。西方一開始就分吃,由此衍生出西方人講究獨立,子女長大後就獨立闖世界的想法和習慣。而筷子帶來的合餐制,突出了老老少少坐一起的家庭單元,從而讓東方人擁有了比較牢固的家庭觀念。
雖然不能將不同傳統的形成和餐具差異簡單對應,但是它們適應和促成了這種分化則是毫無疑問的。筷子是一種文化傳統的象徵。華人去了美國、歐洲,還是用筷子,文化根深蒂固,而老外們在中國學會了用筷子,回到自己的國家依然要重拾刀叉。
筷子刀叉到底誰更先進,各家說法不同,其實各有各的智慧。
Ⅲ 我們吃飯的用的「瓷碗」是什麼材料做的
一、碗是用什麼材料做的呢
日常生活中,碗是我們一日三餐中不能沒有的吃飯工具。一個製作材料好、做工精細、大小適宜、手感舒適度良好的碗,我們用它來吃飯,想必心情也會很好。碗的製作材料有很多種,比較常見的有瓷碗、鐵碗和玻璃碗三種。這三種碗各有優劣,選擇時看我們比較喜歡哪種類型。
一般來說,瓷碗外觀的美感是優於鐵碗和玻璃碗的。因為瓷碗外面大多都紋有花紋,比較復古,但是瓷碗很容易不小心掉到地上就摔碎。鐵碗相對於其他兩種又是比較耐摔的。鐵碗有兩種,一種碗底部會疊空或者放水在裡面,這樣相對於另一種單純是鐵的碗就比較防燙。玻璃碗的優缺點和陶瓷碗是差不多的,只是外觀上,玻璃碗是全透明的。
總而言之,碗的製作材料是多種多樣的,有瓷碗的、有鐵的、有不銹鋼的、有塑料的、有玻璃的等等。選擇什麼材質的,就看我們個人比較喜歡什麼材料做成的就好了。而且碗不是說沒壞就可以一直用的,如果我們用久了,碗沒壞,也可以考慮換新的,且平時要注意用碗衛生,碗如果不是很油可以用熱水燙燙就好,如果用了洗潔精,一定要把洗潔精沖洗干凈噢。
Ⅳ 全世界吃飯的工具有哪些
印度人直接用手抓,還有北歐人他們是用那種小刀吃飯,不是西方人的那種刀。
Ⅳ 中國人吃飯夾菜的主要工具是什麼
筷子
筷子是我國餐飲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餐具,其歷史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在數千年時間里,筷子的長度和形制有了一定的變化,但始終都是我國人民餐桌上最主要的取食用具。筷子最早被稱作「箸」,而「筷子」這個名稱到明朝才有出現,大約是受到了沿海漁民避諱風俗的影響。
中國的席面,上菜有順序,落菜有方位,盤子擺好了是不允許搬來挪去的,那時候沒有轉桌呢,人也不便起身繞著桌子跑去夾菜,所以人們就互相幫忙夾了。
筷子是我國餐飲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餐具,其歷史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在數千年時間里,筷子的長度和形制有了一定的變化,但始終都是我國人民餐桌上最主要的取食用具。筷子最早被稱作「箸」,而「筷子」這個名稱到明朝才有出現,大約是受到了沿海漁民避諱風俗的影響。
Ⅵ 筷子是我們用來吃飯的工具,除了中國還有哪些國家用筷子吃飯
中國是筷子的發源地,以筷進餐至少已有3000年歷史,除了中國人用筷子外,還有日本、韓國、越南等地普遍使用。筷子是由漢族發明的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的餐具。民間關於筷子的傳說不少,一說姜子牙受神鳥啟示發明絲竹筷,一說妲己為討紂王歡心而發明用玉簪作筷,還有大禹治水時為節約時間以樹枝撈取熱食而發明筷子的傳說。
為什麼呢?原來古代,中國人就把筷子叫做「箸」。但是到明朝,南方劃船的人們忌諱這個「箸」,因為它跟「住」同音,船一住,還怎麼掙錢?所以他們反過來叫「快」,這樣就吉利了。後來人們寫的時候再加個竹頭,就成了「筷」。現在好象全國普遍都這么叫了,我猜,或許只有古老的閩語、客家話還保持古代的叫法吧?
Ⅶ 世界各地吃飯的工具都是什麼
筷子-中國,東北亞,東南亞
手 -南亞,非洲部分 北美部分 南美 中東
刀叉-歐洲 美洲大部
Ⅷ 中國人吃飯夾菜的主要工具是
中國人吃飯夾菜的主要工具是:筷子
Ⅸ 中國古代飲食器具都有哪些
古代食器種類很多,主要的有:
簋(gui),形似大碗,人們從甗(yan)中盛出食物放在簋中再食用。
簠(fu),是一種長方形的盛裝食物的器具,用途與簋相同,故有「簠簋對舉」的說法。
豆,像高腳盤,本用來盛黍稷,供祭祀用,後漸漸用來盛肉醬與肉羹了。
皿,盛飯食的用具,兩邊有耳。盂,盛飲之器,敞口,深腹,有耳,下有圓形之足。
盆盂,均為盛物之器。
案,又稱食案,是進食用的托盤,形體不大,有四足或三足,足很矮,古人進食時常「舉案齊眉」,以示敬意。
古人食肉常用匕把鼎中肉取出,置於俎上,然後用刀割著吃。匕,是長柄湯匙;俎,是長方形砧板,兩端有足支地。古人常以刀匕、刀俎並舉,並以「俎上肉」比喻受人欺凌、任人宰割的境遇。《鴻門宴》中有這么一句:「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說的就是這種境遇。
箸,夾食的用具,與「住」諧音,含有停步之意,因避諱故取反義為「快」,又因以竹製成,故加個「竹」字頭為「筷」,沿用至今。以上食器的質料均可選用竹、木、陶、青銅等。一般百姓大多用竹、木、陶製成,貴族的食器則以青銅居多。古代統治者所用的筷子,有的用金、銀或象牙製成。
古代炊具
我國古代炊具有鼎、鑊(huo)、甑(zeng)、甗(yan)、鬲(li)等。
鼎,最早是陶制的,殷周以後開始用青銅製作。鼎腹一般呈圓形,下有三足,故有「三足鼎立」之說;鼎的上沿有兩耳,可穿進棍棒抬舉。可在鼎腹下面燒烤。鼎的大小因用途不同而差別較大。古代常將整個動物放在鼎中烹煮,可見其容積較大。夏禹時的九鼎,經殷代傳至周朝,象徵國家最高權力,只有得到九鼎才能成為天子,可見它是傳國之寶。
鑊是無足的鼎,與現在的大鍋相仿,主要用來烹煮魚肉之類的食物;後來它又發展成對犯人施行酷刑的工具,即將人投入鑊中活活煮死。
甑,是蒸飯的用具,與今之蒸籠、籠屜相似,最早用陶製成,後用青銅製作,其形直口立耳,底部有許多孔眼,置於鬲或釜上,甑里裝上要蒸的食物,水煮開後,蒸氣透過孔眼將食物蒸熟。
鬲與鼎相近,但足空,且與腹相通,這是為了更大范圍地接受傳熱,使食物盡快爛熟。鬲與甑合成一套使用稱為「甗」。鬲只用作炊具,故體積比鼎小。
炊具可分為陶制、青銅制兩大類。一般百姓多用陶制,青銅炊具為貴族所用。
古代酒器
尊,是古代酒器的通稱,作為專名是一種盛酒器,敞口,高頸,圈足。尊上常飾有動物形象。壺,是一種長頸、大腹、圓足的盛酒器,不僅裝酒,還能裝水,故後代用「簞食壺漿」指犒勞軍旅。
彝、卣(you)、累、缶(fou),都是形狀不一的盛酒器。
爵,古代飲酒器的總稱,作為專名是用來溫酒的,下有三足,可升火溫酒。角,口呈兩尖角形的飲酒器。
觥(gong),是一種盛酒、飲酒兼用的器具,像一隻橫放的牛角,長方圈足,有蓋,多作獸形,觥常被用作罰酒,歐陽修《醉翁亭記》中有這樣的描述:「射者中,奕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
杯,橢圓形,是用來盛羹湯、酒、水的器物。杯的質料有玉、銅、銀、瓷器,小杯為盞、盅。卮,也是一種盛酒器,《鴻門宴》中有「卮酒安足辭」之句。
膾炙
膾,切細的魚、肉;炙,烤肉。古代鮮肉一般用火炙,就像今天的烤羊肉串;干肉則用火烤。「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可見古代膾食需要很高的刀工技法。膾炙,是人們所共同喜好的,後來把詩文為人所稱頌叫做「膾炙人口」。
Ⅹ 現今人類進食的工具主要分幾種
現今人類進食的工具主要分幾種
現在世界上人類進食的工具主要分為3類:歐洲和北美用刀、叉、匙,一餐飯三器並用;中國、日本、越南、韓國和朝鮮等用筷;非洲、中東、印尼及印度次大陸以手指抓食。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名譽教授懷特調查後說:」「用刀叉、手指和筷子吃飯的3類人,都以強硬態度維護自己的餐具。」特別是以手抓食者,常被人看作不文明,可他們卻自我感覺良好。例如美國洛杉磯有一家菲律賓餐館,大做廣告以抓食為榮,公開警告那些不願以手抓飯的顧客,謝絕他們光臨。
中國是筷子的發源地,以筷進餐少說已有3000年歷史,是世界上以筷為食的母國。筷子看起來只是非常簡單的兩根小細棒,但它有挑、撥、夾、拌、扒等功能,且使用方便,價廉物美。筷子也是當今世界上一種獨特的餐具。凡是使用過筷子者,不論華人或是老外,無不欽佩筷子的發明者。可是它是何人發明?何時創造誕生?現在誰也無法回答這個問題。堂堂中華古國,都找不到記載這一對人類文明做出偉大貢獻的點滴文字資料,也許是我們的先民當時缺少文字,或是記錄筷子的書籍佚失殆盡?總之,回答這個懸案的只有「史無記載」4個字。當然,研究筷箸文化,也不是找不到任何旁證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