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古代的計時器叫什麼名字
1、日晷。
圭表中的「表」是一根垂直立在地面的標竿或石柱;「圭」是從表的跟腳上以水平位置伸向北方的一條石板。每當太陽轉到正南方向的時候,表影就落在圭面上。
量出表影的長度,就可以推算出冬至、夏至等各節氣的時刻。表影最長的時候,冬至到了;表影最短的時候,夏至來臨了。它是我國創制最古老、使用最熟悉的一種天文儀器。
2、刻漏
又稱漏刻、漏壺。漏壺主要有泄水型和受水型兩類。早期的刻漏多為泄水型。水從漏壺底部側面流泄,格叉和關舌又上升,使浮在漏壺水面上的漏箭隨水面下降,由漏箭上的刻度指示時間。
後來創造出受水型,水從漏壺以恆定的流量注入受水壺,浮在受水壺水面上的漏箭隨水面上升指示時間,提高了計時精度。
3、沙漏
因刻漏冬天水易結冰,故有改用流沙驅動的。《明史·天文志》載明初詹希元創造了「五輪沙漏」。後來周述學加大了流沙孔,以防堵塞,改用六個輪子。
宋濂(1310~1381)著《宋學士文集》記載了沙漏結構,有零件尺寸和減速齒輪各輪齒數,並說第五輪的軸梢沒有齒,而裝有指示時間的測景盤。
4、水運儀象台
為北宋元祐三年(1088)蘇頌、韓公廉等人所制。他們於紹聖(1094~1097)初年著《新儀象法要》,載有總圖和部件圖多幅。這台水運儀象台高三丈五尺余, 寬二丈一尺,是一座上狹下廣的木建築。
台的下層有提水裝置,由人力推動河車,帶動升水上輪和下輪(筒車),將水提到天河(受水槽),注入天池(蓄水池)。
台中平水壺保持水位恆定,並通過一定截面的水管向樞輪(水輪)上的受水壺流泄恆定流量的水,推動樞輪。樞輪通過傳動齒輪帶動晝夜機輪、渾象和渾儀。
5、大明燈漏
1276年,中國元代的郭守敬製成大明燈漏。它是利用水力驅動,通過齒輪系及相當復雜的凸輪機構,帶動木偶進行「一刻鳴鍾、二刻鼓、三鉦、四鐃」的自動報時。
6、水運渾天儀
水運渾天儀是一具依靠水力而使其運轉,能模仿天體運行的儀器,並可以測定時間。這個渾天儀改進了漢代科學家張衡的設計,注水激輪,令其自轉,晝夜一周,除了表現星宿的運動以外,還能表現日升月落,當然比張衡的水運渾象儀更加精巧、復雜了。
所以,當水運渾天儀造成之後,置於武成殿前,文武百僚觀看後,無不為其製作精妙,測定朔望、報告時辰准確而嘆服,共稱其妙。
Ⅱ 古代的計時工具是什麼
古代的計時工具是蘇頌水運儀象台。
宋元祐年間(公元1088年),吏部倘書蘇頌觀察太史局與翰林兩天文台不同構造之天文觀測儀器後,兼探自漢唐以來諸家對於渾儀、渾象、激水運輸之說法,將此三者合而為一,儀象裝置分別置於-台中之上下隔,而樞機輪軸等隱藏於木台中。
古代計時工具詳細介紹
司辰、擊鼓、搖鉿、執牌等的報時設備連於輸軸之上且出沒於五層木閣內,以水力激輸的方式使儀象運作。襲成中國唯一有說明的自 動水運天儀象及自動報時天文台,名為水運儀象台。
由此可知,水運儀象台是由三部分所構成,最上面的渾儀、然後是渾象,接著是推動運作的水力輪軸裝置,並且在木閣內的輪軸.上也連有報時的設備。
成為中國最重要的天文觀測與計時報時裝置,其構造之精巧細織使得在修復水運儀象台時遭到不少困難,而其發明用來控制運轉穩定的擒縱器更比現代鍾鋃內的卡子早一千年,寶馬中國天文方面的重大成就。
Ⅲ 古代的計時工具有哪些
日晷 本義是指太陽的影子,後來則指古代利用日影測得時刻的一種計時儀器,又稱「日規」。其原理就是利用太陽的投影方向來測定並劃分時刻,通常由晷針和晷面組成。利用日晷計時的方法是人類在天文計時領域的重大發明,這項發明被人類沿用達幾千年之久。現在,我們到北京故宮、沈陽故宮、承德避暑山莊等地旅遊參觀時,還可以看到日晷的身影。
圭表
圭表 是我國最古老的一種計時器,古代典籍《周禮》中就有關於使用土圭的記載,可見圭表的歷史相當久遠。作為度量日影長度的一種天文儀器,圭表由「圭」和「表」兩個部件組成。直立於平地上測日影的標桿和石柱,叫作表;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測定表影長度的刻板,叫作圭。圭表測定正午的日影長度以定節令,定回歸年或陽歷年。
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內,中國所測定的回歸年數值的准確度斗居世界第一。通過進一步研究計算,古代漢族學者還掌握了二十四節氣的圭表日影長度。這樣,圭表不僅可以用來制定節令,而且還可以用來在歷書中排出未來的陽歷年以及二十四個節令的日期,作為指導漢族勞動人民農事活動的重要依據。《漢書》《元史》中都對圭表的形制、構造、材質做了詳盡的記述。
漏刻
漏刻 日晷和圭表都是用太陽的影子計算時間的,一旦遇到陰雨天或黑夜便失去作用了,於是一種白天黑夜都能計時的水鍾便應運而生,這就是漏刻。漏,是指漏壺;刻,是指刻箭。箭,則是標有時間刻度的標尺。漏刻是以壺盛水,利用水均衡滴漏原理,觀測壺中刻箭上顯示的數據來計算時間。作為計時器,漏刻的使用比日晷更為普遍。
我國古代諸多文人騷客留下了許多有關漏刻的富有詩情畫意的章句。如唐代詩人李賀詩曰:「似將海水添宮漏,共滴長門一夜長。」宋代蘇軾也寫有「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的佳句。在機械鍾表傳入中國之前,漏刻是我國使用最普遍的一種計時器。中國古代從周代起,官方就已經開始懂得用漏刻來計時了,為此朝廷還專門設有計時的專職機構。秦朝時就設有「太子率更令」,專門負責管理漏刻,然後為皇家報時服務。西漢時,漏刻甚至上升為一種天文計時儀器,由太史待詔掌管。東漢時,朝廷設有「郎官」一職,也是負責管理漏刻的。
香篆鍾
香篆鍾 這種古代計時器鮮為人知。據宋代學者薛季宣著書記載,香篆鍾是一種於12世紀中葉在中國流行的古代計時器。《狄仁傑斷案傳奇》中,也記述了唐代宮廷內用香篆鍾計時的情形:香篆鍾為梅花形黃銅盤子,盤內有梅花五瓣,每瓣梅花各繚繞一圈盤香,焚熏後,根據盤香的燒沒程度來計時,時人謂之「五孕祥雲」。
大明燈漏
大明殿燈漏 1276年,元代著名科學家郭守敬創制了大明燈漏。它是利用水力驅動,通過齒輪系及相當復雜的凸輪機構,帶動木偶進行「一刻鳴鍾、二刻鼓、三鉦、四鐃」的自動報時器。因其造型似宮燈,又放置於皇宮的大明殿,所以稱為大明殿燈漏。
五輪沙漏
五輪沙漏 沙漏因漏刻冬天水易結冰,所以明代時發明了「五輪沙漏」,用流沙驅動漏刻。同時加大了流沙孔,以防堵塞,改用六個輪子。宋濂所著《宋學士文集》中記載了沙漏結構,有零件尺寸和減速齒輪各輪齒數,並說第五輪的軸梢沒有齒,而裝有指示時間的測景盤。
Ⅳ 古代,人們常用什麼工具來計時
古代的計時工具有圭表、各種日晷、以滴水多
寡來計時的各種水鍾,還有沙鍾、火鍾、蠟燭鍾、輥彈漏刻千章銅漏、延佑滴漏、龍舟香漏、火龍出水、赤道式日晷、赤道經緯儀、渾儀等。
日 晷
日晷又稱「日規」,是我國古代利用日影測得時刻的又一種計時儀器。通常由銅制的指針和石制的圓盤組成。銅制的指針叫做「晷針」, 石制的圓盤叫做「晷面」。使用時,觀察日影投在盤上的位置,就能分辨出不同的時間。日晷的計時精度能准確到刻(15分鍾)。
水 鍾
水鍾在中國又叫做「刻漏」,「漏壺」。根據等時性原理,滴水記時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利用特殊容器記錄把水漏完的時間(泄水型),另一種是底部不開口的容
器,另一種是底部不開口的容器,記錄它用多少時間把水裝滿(受水型)。中國的水鍾,最先是泄水型,後來泄水型與受水型同時並用或兩者合一。自公元85年左右,浮子上裝有漏箭的受水型漏壺逐漸流行,甚至到處使用。
沙 鍾
沙漏也叫做沙鍾,是一種測量時間的裝置。西方沙漏由兩個玻璃球和一個狹窄的連接管道組成的。通過充滿了上面的玻璃球的沙子穿過狹窄的管道流入底部玻璃球所需要的時間來對時間進行測量。一旦所有的沙子都已流到的底部玻璃球,該沙漏可以被顛倒以測量
時間了,一般的沙漏有一個名義上的運行時間1小時。
火 鍾
火鍾是利用燃燒預定的燃料的速度來計時的,預定的燃料一樣
多,燃燒的速度一樣快,所用的時間就一樣長。 有一種火鍾叫「定時蠟」,蠟燭本身的「燃料」數量已經確定,在燃燒時,只要周圍環境變化不大,蠟燭燃燒的速度也就基本相同,那麼燒完一支蠟燭的時間也就大體一樣。如在蠟燭上刻上相應的記號,就可以用它來計量時間間隔了。
赤道經緯儀
地平經儀在康熙八年開始製造,歷經四年於康熙十二年完成,由子午圈、赤道圈、赤經圈等組成。主要用來偵測太陽時和天體的赤經、赤緯。
蠟燭鍾
蠟燭鍾是根據蠟燭燃燒長度記時的。
Ⅳ 古代有什麼計時工具
圖七,掛表,小時候家家都有著種表,不過現在好多人家都換上了電子表。
Ⅵ 古人的計時工具有哪些
中國古代的計時工具:
1、圭表:圭表中的「表」是一根垂直立在地面的標竿或石柱;「圭」是從表的跟腳上以水平位置伸向北方的一條石板。每當太陽轉到正南方向的時候,表影就落在圭面上。量出表影的長度,就可以推算出冬至、夏至等各節氣的時刻。表影最長的時候,冬至到了;表影最短的時候,夏至來臨了。它是我國創制最古老、使用最熟悉的一種天文儀器。
2、刻漏:又稱漏刻、漏壺。漏壺主要有泄水型和受水型兩類。早期的刻漏多為泄水型。水從漏壺底部側面流泄,格叉和關舌又上升,使浮在漏壺水面上的漏箭隨水面下降,由漏箭上的刻度指示時間。後來創造出受水型,水從漏壺以恆定的流量注入受水壺,浮在受水壺水面上的漏箭隨水面上升指示時間,提高了計時精度。
3、沙漏:宋濂(1310~1381)著《宋學士文集》記載了沙漏結構,有零件尺寸和減速齒輪各輪齒數,並說第五輪的軸梢沒有齒,而裝有指示時間的測景盤。
4、水運渾天儀:《新唐書·天文志》對唐開元十三年(725)僧一行和梁令瓚設計的渾天儀有較詳細的記述。儀器上分別裝有日、月兩個輪環,用水輪驅動渾象。渾象每天轉一周,日環轉1/365周,儀器還裝有兩個木偶,分別擊鼓報刻,是一座上狹下廣的木建築。
(6)古代計時工具叫什麼擴展閱讀
人類最早的計時器是公元前20000年,史前人類以在木棍和骨頭上刻標記的方式來計時。
中國古代計時器的創始時間不晚於戰國時代(公元前476~前222)。應用機械原理設計的計時器主要有兩大類,一類利用流體力學計時,有刻漏和後來出現的沙漏;一類採用機械傳動結構計時,有渾天儀、水運儀象台等。此外,還有應用天文原理(大都根據日影方向測定時間)計時的日晷,它也是中國最古老的計時器之一。
Ⅶ 古人沒有鍾表,他們是如何計時的使用的計時工具是什麼
我們現代人用鍾表來計時。現代意義上的時鍾是西方發明的,引進於17世紀明末清初。那麼我們的祖先在早期指望什麼呢?人們最初使用一種叫做“GNOMON”的計時器,它是一種計算一天中陰影時間長度的工具。所謂的“侏儒”由兩部分組成:直立在地面上的柱子或柱子叫做侏儒,而放置侏儒的南北塊叫做侏儒。
在宋代,蘇宋張衡發明了水運渾球儀,在改造完成的水運儀平台的基礎上,可以准確報告水運時間,並顯示12小時。此外,還有香封、油燈鍾、蠟燭鍾、沙鍾等計時工具。17世紀以後,西方引進了更加精密的鍾表,人們逐漸放棄了原來的計時工具。在計時法上,古人採用百刻法,即一晝夜分百刻,四分之一等於14左右。四點。十二小時計時法發明於隋唐時期。西方鍾表傳入中國後,為適應24小時制,100小時制改為96小時制;1小時2小時,1小時4刻。
Ⅷ 古人的計時工具是什麼
在古代是沒有時鍾的,他們是用什麼計時的呢?古代的計時工具主要有下面幾種:
圭表:我國最古老的計時器,利用太陽射影的長短來判斷時間。它由兩部分組成:直立於平地上測日影的標桿或石柱,叫做表;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測定表影長度的刻板,叫做圭。
日晷:又稱「日規」,也是通過觀測日影計時的儀器,通常由銅制的晷針和石制的晷盤組成。晷面平行於天赤道面,這樣,晷針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極,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極。在晷面的正反兩面刻畫出12個大格,每個大格代表兩個小時。當太陽光照在日晷上時,移動著的晷針影子好像是現代鍾表的指針,以此來顯示時刻。
漏刻:陰雨天或黑夜無法使用圭表或日晷,於是白天黑夜都能計時的水鍾便應運而生,這就是漏刻。漏,是指漏壺;刻,是指刻箭。箭,則是標有時間刻度的標尺。以壺盛水,利用水均衡滴漏原理,觀測壺中刻箭上顯示的數據來計算時間。
沙漏:沙漏又稱「沙鍾」,由兩個封閉的玻璃球組成,中間腰部狹窄,很像一個啞鈴。在其中一個玻璃球中置入一定數量的干沙,然後將這一頭朝上,沙子即慢慢瀉下。沙子流入下面玻璃球中需要半小時,然後倒置,又是半個小時。有些沙漏用水或水銀代替沙子。
香鍾:以特製的模子製成盤香,盤香粗細均勻,燃燒時間越長,剩餘的盤香就越少,在盤香上記上刻度,就可知道時辰。還有具有鬧鍾作用的香鍾,當香火燒到一固定刻度時,上掛之重物就落下撞擊金屬器皿,發出響聲。香鍾因為價格便宜,方便實用,古代非常流行。
Ⅸ 中國古代四種計時的儀器和工具
1、圭表
又稱,日晷,日規。圭表中的「表」是一根垂直立在地面的標竿或石柱;「圭」是從表的跟腳上以水平位置伸向北方的一條石板。每當太陽轉到正南方向的時候,表影就落在圭面上。
量出表影的長度,就可以推算出冬至、夏至等各節氣的時刻。表影最長的時候,冬至到了;表影最短的時候,夏至來臨了。它是我國創制最古老、使用最熟悉的一種天文儀器。
Ⅹ 古代,人們常用什麼工具來計時
古代的計時工具有圭表、各種日晷、以滴水多
寡來計時的各種水鍾,還有沙鍾、火鍾、蠟燭鍾、輥彈漏刻千章銅漏、延佑滴漏、龍舟香漏、火龍出水、赤道式日晷、赤道經緯儀、渾儀等。
日
晷
日晷又稱「日規」,是我國古代利用日影測得時刻的又一種計時儀器。通常由銅制的指針和石制的圓盤組成。銅制的指針叫做「晷針」,
石制的圓盤叫做「晷面」。使用時,觀察日影投在盤上的位置,就能分辨出不同的時間。日晷的計時精度能准確到刻(15分鍾)。
水
鍾
水鍾在中國又叫做「刻漏」,「漏壺」。根據等時性原理,滴水記時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利用特殊容器記錄把水漏完的時間(泄水型),另一種是底部不開口的容
器,另一種是底部不開口的容器,記錄它用多少時間把水裝滿(受水型)。中國的水鍾,最先是泄水型,後來泄水型與受水型同時並用或兩者合一。自公元85年左右,浮子上裝有漏箭的受水型漏壺逐漸流行,甚至到處使用。
沙
鍾
沙漏也叫做沙鍾,是一種測量時間的裝置。西方沙漏由兩個玻璃球和一個狹窄的連接管道組成的。通過充滿了上面的玻璃球的沙子穿過狹窄的管道流入底部玻璃球所需要的時間來對時間進行測量。一旦所有的沙子都已流到的底部玻璃球,該沙漏可以被顛倒以測量
時間了,一般的沙漏有一個名義上的運行時間1小時。
火
鍾
火鍾是利用燃燒預定的燃料的速度來計時的,預定的燃料一樣
多,燃燒的速度一樣快,所用的時間就一樣長。
有一種火鍾叫「定時蠟」,蠟燭本身的「燃料」數量已經確定,在燃燒時,只要周圍環境變化不大,蠟燭燃燒的速度也就基本相同,那麼燒完一支蠟燭的時間也就大體一樣。如在蠟燭上刻上相應的記號,就可以用它來計量時間間隔了。
赤道經緯儀
地平經儀在康熙八年開始製造,歷經四年於康熙十二年完成,由子午圈、赤道圈、赤經圈等組成。主要用來偵測太陽時和天體的赤經、赤緯。
蠟燭鍾
蠟燭鍾是根據蠟燭燃燒長度記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