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工具五金 » 農民的工具有哪些
擴展閱讀
物流企業成本構成有哪些 2025-05-18 04:16:36
直接人工費用怎麼分配 2025-05-18 04:12:06

農民的工具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2-05-07 03:46:40

Ⅰ 傳統農具有哪些

擔、耒耜、耬車、磨、礱。

1、擔

擔子,用扁擔挑的一挑東西。是農村主要的運輸工具。擔筐主要在山區或運輸量較小時使用,車主要使用在平原、丘陵地區,其運載量較大。

2、耒耜

耒耜 (lěi sì) 是我國古代神農發明的農具, 用於農業生產中的翻整土地、播種莊稼。後來, 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 人們又將耒耜發展成犁。「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耒耜的發明證明我國古代對於農業生產工具的重視, 也反映了當時農學水平的提高。

耒耜耒是耒耜的柄, 耜是耒耜下端的起土部分。耒是一根尖頭木棍加上一段短橫梁。使用時把尖頭插入土壤, 然後用腳踩橫梁使木棍深入, 然後翻出。

3、耬車

耬(lóu)也叫「耬車、「耬犁」、「耙耬」。舊時中國農具名。是一種畜力條播機。西漢趙過作耬,已有兩千多年歷史。由耬架、耬斗、耬腿、耬鏟等構成。有一腿耬至七腿耬多種,以兩腿耬播種較均勻。可播大麥、小麥、大豆、高粱等。

4、磨

一種粉碎糧食、食物及其他物品的石質或其他材質的傳統器具,通常是採用反復碾壓、擠壓摩擦來使顆粒狀的物品變成粉末狀。是電器化出現之前常用的粉碎工具,曾遍布世界各地。

5、礱

礱,壯族敲擊體鳴樂器。壯族稱榔。流行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右江流域的天等、平果、田陽等地。去掉稻殼的農具,形狀略像磨,多以竹、泥製成的。

Ⅱ 農民曬稻穀,麥子的工具叫什麼

篾匠,在以前是個很吃香的手藝,農戶們幾乎每年都要請一次,到家裡來對曬墊、竹筐等農具進行修補,當然,很多人也會新做一些。而製作這個的材料基本都是毛竹。

竹子曬墊曬稻穀,七八十年代出生的霞浦農村人估計都用過,苦也好,累也罷,滿滿的都是回憶。

在小麥、稻穀收獲的季節,我們經常見到在柏油馬路上,一些農民揮動木掀清除谷殼和灰塵的場景,經過的車輛和行人都會放慢車速掩面捂鼻通過,雖然這樣的現象很不受待見,但是農民也是無奈之舉。



(2)農民的工具有哪些擴展閱讀:

曬稻穀是秋收後農村一項重要勞動,剛秋收的稻穀都是生的,帶有水分,必須經過晾曬干水分後才能方便存儲和脫殼,獲得飽滿圓潤的大米。

水稻種植於水田中,需水量多,產量高,品質較好;陸稻則種植於旱地,耐旱性強,成熟早,產量低,谷殼及糠層較厚,米粒組織疏鬆,硬度低,出米率低,大米的色澤和口味也較差,因此播種面積一直較少。

稻穀的儲藏具有三種明顯的特性:容易陳化,不耐高溫;容易發熱、霉變、生芽;容易黃變。因此,稻穀保管的原則是「乾燥、低溫、密閉」。按照這個原則保管稻穀,能夠實現安全儲藏,較長期地保持稻穀品質和新鮮度。

Ⅲ 閩南地區有哪些常用的農具分為哪幾種用途

農民們在村裡基本都是靠耕田種地等為生,在工作當中必然就會用到很多相應的農具,雖然現在有的地方逐漸普遍機械化了,然而還是有些偏遠農村仍在使用這些農具,今天小編就代領大家一起來認識一下這些農具吧!大家一起來看看都認識嗎?

(1)「犁頭」

「犁頭」,農民們主要用來犁地翻土用的,可以說是農民們最得力的助手,其實犁頭具體是指的犁地翻土的那一部分金屬頭部,但是在農村一般都是把犁地的這個工具整體稱呼為「犁頭」。

(2)「風車」

「風車」可以說在以前農民們必不可少的一樣工具,它主要是用來幫忙把大米和粗糠分開,每次農民們把稻穀用機器打磨成米,但米裡面還有谷殼、米糠等,這個時候就需要「風車」這個小幫手了,它能很完美的把米和雜物干凈的區分出來。

(3)「篩子」

這個農具主要是用來把米裡面的沒有磨干凈的谷頭給「篩出來」,還可以篩一些黃豆、綠豆等。小夥伴們還知道這個農具怎麼使用嗎?對了,「篩子」還可以用來曬一些農村的干貨哦,比如曬點干辣椒、干豇豆等。

(4)「探篩」

「探篩」在農村是用來篩粗的糧食的,比如油菜籽剛從油菜上打下來,裡面會有很多油菜的干葉子或油菜斷桿等,這個時候就可以用「探篩」把油菜籽跟這些垃圾分開。

(5)「曬席」

這個農具主要用來曬糧食的,大家都知道農村的不像城市裡現在全都是水泥地,而是到處都是泥巴,所以塵土比較多,「曬席」就可以鋪在地上,然後把要曬乾的糧食鋪在「曬席」上面,這樣不僅能使糧食不沾泥土,還能方便人們收糧食,天黑的時候,把「曬席」捲起來就行。

(6)「石磨」

這個農具大家應該相對熟悉很多,它主要是用來磨粉的,比如:磨玉米粉、米粉(把米磨成粉狀)、磨黃豆(做豆腐)等等,用處可多了。

(7)「蓑衣」

這個農具估計很多人在武俠小說裡面看過,就是那種下雨天船夫披著蓑衣劃著船的劇情里,其實它在農村的用途也是用來遮雨的,比如下大雨,農民需要下田去關水田,或者大雨天要去地里割豬草等等,就必須要「蓑衣」出場了。

(8)「斗笠」

提到「蓑衣」就必須得說說「斗笠」,一般它們都是「成對使用」的,是農民們下雨天的必備工具哦。

不知大家對這8種農村必備的農具還有印象嗎?大家還認識幾種呢?你們那裡也叫這些名字嗎?歡迎大家留言哦~

歡迎關註:我說我是哈兒

分享給你不一樣的農村!

Ⅳ 農村人幹活時必備的東西有哪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農村人以種地為生,種地是他們的主業,那麼他們都用什麼工具來完成自己的工作呢?我來給你盤點一下。

一、鐵鍬。鐵鍬這個工具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在一些游戲里也會出現鐵鍬這樣的道具。鐵鍬主要的功能就是用來挖和鏟,這在耕作生活中自然是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

二、鋤頭。大家都學過一首憫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鋤頭作為鬆土、除草的首選工具,在農民的生產生活中起到了非常巨大的作用。

三、鐮刀。這里說的鐮刀可不是像某些劇裡面死神背著的巨大的鐮刀,農民使用的鐮刀是用來收割水稻、小麥等需要割下來的作物時所使用的工具。

四、木鍬。它用來在收獲作物之後揚出作物中的塵土、外殼等雜物,是非常簡單使用的一種工具。

五、犁。耕種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可以人拉也可以用牲口去拉。

Ⅳ 你所知道的農具種類分別有哪些

鋤頭、鐮刀、鍬、杴、鎬、叉、犁杖、筐、籃子、簸箕、笸籮、桶、簍、筢子、二齒子、木杴、石磨、石碾、磙子、鞭子、鍘刀、扇刀、斧子、木榔頭、扁擔、麻繩、瓦刀、背簍、馬燈、斗、升、麻袋、耬車、手鋤、韭菜鐮、化肥鎬、磨刀石等等。

農具,指農業生產使用的工具,多指非機械化的,也稱農用工具、農業生產工具。農具是農民在從事農業生產過程中用來改變勞動對象的器具。

中國農業歷史悠久,地域廣闊,民族眾多,農具豐富多彩。就各個地域而言、不同的環境而言、相應不同的農業生產而言,使用的農具又有各自的適用范圍與局限性。歷朝歷代農具都不斷得到創新、改造,為人類文明進步做出了貢獻。

基本含義

農業是人們利用動植物體的生活機能,把自然界的物質和能轉化為人類需要的產品的生產部門。現階段的農業分為植物栽培(耕作、種植)和動物飼養(養殖)兩大類。

傳統農具是歷史上發明創制,承襲沿用的農業生產工具的泛稱。傳統農具具有就地取材,輕巧靈便,一具多用,適用性廣等特點。古代傳說最先出現的農具是耒耜。有明確文獻記載的播種用農具是西漢的耬犁,耬犁由牲畜牽引,後面有人扶著,可以同時完成開溝和下種兩項工作。

本詞條僅簡述中國在耕作中的七種通用農具類別。更多的農具需要你們去按分類方式歸納(如:按「地域」「不同的環境」「不同的農業生產」來分)門類、總結功能作用,以生產工具的系統記錄促進生產力發展。

Ⅵ 在如今還在種地的農村人家,每家都用的農具都有哪些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所以將鋤頭排在農具的第一位並不為過。鋤頭不僅能鬆土、挖土,還能挖很多堅硬的東西,可當刀具來用,如如今常見的挖冬筍,就缺小不了一把好鋤頭。犁是農村最常用的工具。雖說現在很多的地方都用機械代替了犁,但在夢幻君的印象中犁是最常用的農具之一。小時候父母犁地的時候,自己在旁邊看著,感覺犁的設計很神奇。


Ⅶ 現代農業工具有哪些越全越詳細越好!謝謝!

花生聯合收獲機

現今我國花生種植面積非常廣,以前大部分都是依靠人工收獲,不僅收購效率低、勞動強度高,而且大大增加了種植成本,打個比方來說一個正常的勞動力者,每天按照8小時的工作量來算,一天可收獲0.5畝,但使用花生聯合收獲機則可以完成花生種植的所有收獲工作,節約勞動力,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種植效益。

玉米收獲機

我國玉米種植具有種植地塊小、種植行距不統一、收獲期籽粒含水率較高等特點,而玉米收獲機是在玉米成熟期,根據玉米種植方式用機械對玉米一次性完成莖稈切割、摘穗、剝皮、摘穗、堆集、莖桿一次還田及收割後旋耕土地等生產環節的作業機具。

小麥播種機

在小麥春耕生長中,各種型號的播種機機械設備是農民種植生產所必須的生產工具,而小麥播種機就是通過播種機械繫統將小麥種子種植在土地中的一種機械設備,主要有拖拉機配套帶動實行播種,並且伴有施肥機械,可以根據客戶需求,進行12行、14行、16行、18行、24 行、36行機械播種,適用於平原和丘陵地區小麥的施肥和播種,具有通用性能良好,適應范圍廣,播種均勻等特點,從而達到節約種子,增加產量的目的。

大蒜播種機

大蒜播種機由種子箱、傳送器、平溝器、開溝器、錐形輪、傳動鏈條、齒輪、接地輪、支架和牽引架組成,牽引架後面設置支架,支架上面設置箱,支架下面設置接地輪,接地輪同軸設置齒輪。箱下面內部設置傳送器,傳送器下面設置有開溝器,箱一側箱體上設置有錐形輪,錐形輪的輪軸穿過箱體和傳送器相連,錐形輪通過傳動鏈條和齒輪相連。開溝器正後方設置有平溝器,平溝器用來對播入的大蒜種進行掩埋。

Ⅷ 傳統農用工具 有哪些

一、犁

犁是一種耕地的農具,是由在一根橫梁端部的厚重的刃構成。其通常系在一組牽引它的牲畜或機動車上,也有用人力來驅動的,用來破碎土塊並耕出槽溝從而為播種做好准備。

二、耙

耙(bà)是農業生產中傳統的翻地農具,曾經是農家必備的農具之一。耙在中國已有1500年以上的歷史。稱為耙的通常有兩種,一種是用來平整土地的,一種是用來歸攏或散開穀物、柴草。耙的材料有竹子,木頭或鐵。

三、鐮刀

鐮刀是農村收割莊稼和割草的農具,由刀片和木把構成,有的刀片上帶有小鋸齒,一般用來收割小麥、稻穀等,在農村還有廣泛的使用。

四、磨

磨通常是用來粉碎糧食、食物及其他物品的石質或其他材質的傳統器具,通常是採用反復碾壓、擠壓摩擦來使顆粒狀的物品變成粉末狀。是電器化出現之前常用的粉碎工具,曾遍布世界各地。

Ⅸ 建國初期農民耕地或田間勞作主要用到哪些工具

建國初期農民耕地或田間勞作主要用到的工具有:鋤頭、鍬、耙子、犁、掃帚。

鋤頭,在河南一帶又被稱為「鎩虎鏟」,是一種我國傳統的長柄農具,其刀身平薄而橫裝,收獲、挖穴、作壟、耕墾、蓋土、築除草、碎土、中耕、培土作業皆可使用,屬於萬用農具,是農人最常用的工具之一。

使用時以兩手握柄,做回轉沖擊運動。其構造、形狀、重量等,依地方依土質而異。

分類

鋤頭分為板鋤、薅鋤、條鋤三種。

板鋤

板鋤

寬20cm至30cm左右,高比寬略長。主要用於大面積的淺度挖掘。比如土地的鬆土翻種。

薅鋤

月牙薅鋤

刀身寬大而鋒利,有的略有弧度,呈月牙形。有的沒有弧度,刃口平直。其高度小於寬度。較板鋤略輕、略薄,有鐵柄,用於與長木柄的銜接。 主要用於地表的鏟掘工作。比如鏟除地面的雜草,收攏地面散亂的穀物或沙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