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三種古代人們晚上計時的工具和方法
古代人們晚上計時的工具有:刻漏、沙漏、水運渾天儀、水運儀象台、大明燈漏。
計時的方法分為兩大類,一類利用流體力學計時,有刻漏和後來出現的沙漏;一類採用機械傳動結構計時,有渾天儀、水運儀象台等。
1、刻漏又稱漏刻、漏壺。
漏壺主要有泄水型和受水型兩類。早期的刻漏多為泄水型。水從漏壺底部側面流泄,格叉和關舌又上升,使浮在漏壺水面上的漏箭隨水面下降,由漏箭上的刻度指示時間。後來創造出受水型,水從漏壺以恆定的流量注入受水壺,浮在受水壺水面上的漏箭隨水面上升指示時間,提高了計時精度。
2、沙漏
因刻漏冬天水易結冰,故有改用流沙驅動的。《明史·天文志》載明初詹希元創造了「五輪沙漏」。後來周述學加大了流沙孔,以防堵塞,改用六個輪子。宋濂(1310~1381)著《宋學士文集》記載了沙漏結構,有零件尺寸和減速齒輪各輪齒數,並說第五輪的軸梢沒有齒,而裝有指示時間的測景盤。
3、水運渾天儀
一具依靠水力而使其運轉,能模仿天體運行的儀器,並可以測定時間。這個渾天儀改進了漢代科學家張衡的設計,注水激輪,令其自轉,晝夜一周,除了表現星宿的運動以外,還能表現日升月落,當然比張衡的水運渾象儀更加精巧、復雜了。
4、水運儀象台
是一套比較復雜的齒輪傳動系統。 在樞輪的上方和圓周旁有「天衡」裝置──擒縱機構,這是計時機械世界史上繼一行之後的重大創造的繼續,它把樞輪的連續旋轉運動變為間歇旋轉運動。
5、大明燈漏
1276年,中國元代的郭守敬製成大明燈漏。它是利用水力驅動,通過齒輪系及相當復雜的凸輪機構,帶動木偶進行「一刻鳴鍾、二刻鼓、三鉦、四鐃」的自動報時。
(1)鍾表有多少種計時工具擴展閱讀:
星象定時:
這種方法比用動物報時的方法更加古老,它是根據月亮和星星的晚上位置變化來確定晚上時間階段的。
根據月亮有「初一升初二長,初三初四見月亮」「二十八九月亮一扭」開始計算時間,一般由「十五月中天」,「二十二三,月亮落在正南」等計算夜間時間,到了冬天還有「參落正南」——半夜之說(參指三星)。
另外,根據北斗星在每個季節的晚上轉動位置則更是古代晚上報時和研究四季的重要方法。北斗星在春分和秋分、冬至和夏至的黃昏6點和早6點位置和晚上12點的位置——卯時、申時和子時是十分准確的,北斗七星正好在正東西和正南北方位。
夜行的人們經常根據季節看北斗七星的位置判斷夜間的時辰應該是什麼時間,所以古人有「斗轉星移」一整套夜觀天象之術。
⑵ 中國古代的計時器有哪些
一、圭表
圭表是中國最古老、結構最簡單的一種測量日影長度的儀器。由一根直立在平地上的標竿(表)和一把正南北方向的尺(圭)兩部分相互垂直組成。
根據正午時測 量表影的長度可以推定二十四節氣,從表影長短的周期性變化,可以確定一年的天數。每當太陽轉到正南方向的時候,表影就落在圭面上。量出表影的長度,就可以 推算出冬至、夏至等各節氣的時刻。表影最長的時候,冬至到了;表影最短的時候,夏至來臨了。
二、日晷
日晷通常由銅制的指針和石制的圓盤組成。銅制的指針叫做「晷針」,垂直地穿過圓盤中心,起著圭表中立竿的作用,因此,晷針又叫「表」;石制的圓盤叫做 「晷面」,安放在石台上,呈南高北低,使晷面平行於天赤道面,這樣,晷針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極,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極。
晷面兩面都有刻度,分子、丑、寅、 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時辰,每個時辰又等分為「時初」、「時正」,這正是一日24小時。絕大部分的日晷顯示的都是視太陽時,有些在設計 上作了變更,可以顯示標准時或是日光節約時間。
三、漏刻
漏刻是古代最重要的計時工具。漏,只漏壺;刻,只箭刻,即由漏壺水面的高低,通過箭刻的標度米標來標示時間。
漏刻的歷史不僅古老,而且經歷了漫長的發展 歷程,幾乎始於新石器後期一直應用至清代。至今保存最早的漏刻,是西漢時製造的,據史籍記載,漏刻的發展大致為,由單壺到多級壺,由沉箭法到浮箭法,東漢 時,張衡改單壺為雙壺,改沉箭為浮箭。
為盡量保持漏壺水量基本不變,水滴受水壺速度均勻,從而提高計時的准確性,後來經過不斷改進,漏壺多至三級、四級、 以三級漏使用最為廣泛。
中國的漏刻,在很長的歷史時期內,一直是世界上最精準的計時器。經考證大約在西漢中期,中國漏刻的計時精確度比14世紀歐洲的機械鍾還高。
四、沙漏
因刻漏冬天水易結冰,故有改用流沙驅動的。《明史·天文志》載明初詹希元創造了「五輪沙漏」。後來周述學加大了流沙孔,以防堵塞,改用六個輪子。有零件尺寸和減速齒輪各輪齒數,並說第五輪的軸梢沒有齒,而裝有指示時間的測景盤。
五、渾天儀
《晉書·天文志》記載東漢張衡(公元78~139)製造渾天儀,說在密室中用漏水驅動,儀器指示的星辰出沒時間與天文觀察的結果相符。儀器上分別裝有日、月兩個輪環,用水輪驅動渾象。渾象每天轉一周,日環轉1/365周,儀器還裝有兩個木偶,分別擊鼓報刻,是一座上狹下廣的木建築。
六、水運儀象台
為北宋元祐三年(1088)蘇頌、韓公廉等人所制。這台水運儀象台高三丈五尺余,寬二丈一尺,是一座上狹下廣的木建築。台的下層有提水裝置,由人力推動河車,帶動升水上輪和下輪(筒車),將水提到天河(受水槽),注入天池(蓄水池)。
台中平水壺保持水位恆定,並通過一定截面的水管向樞輪(水輪)上的受水壺流泄恆定流量的水,推動樞輪。樞輪通過傳動齒輪帶動晝夜機輪、渾象和渾儀。
七、大明燈漏
1276年,中國元代的郭守敬製成大明燈漏。它是利用水力驅動,通過齒輪系及相當復雜的凸輪機構,帶動木偶進行「一刻鳴鍾、二刻鼓、三鉦、四鐃」的自動報時。
⑶ 現在的計時工具有哪些
1、心形沙漏
心形沙漏現在一般用於婚禮的儀式上,作為見證新人戀情的有始有終,海誓山盟。心形沙漏使得計時器更具浪漫色彩。
⑷ 古代計算時間有哪些工具
人類最早使用的計時儀器是利用太陽的射影長短和方向來判斷時間的。前者稱為圭表,用來測量日中時間、定四季和辨方位;後者稱為日晷,用來測量時間。二者統稱為太陽鍾。
圭表
1276年,元代著名科學家郭守敬創制了大明燈漏。它是利用水力驅動,通過齒輪系及相當復雜的凸輪機構,帶動木偶進行「一刻鳴鍾、二刻鼓、三鉦、四鐃」的自動報時器。因其造型似宮燈,又放置於皇宮的大明殿,所以稱為大明殿燈漏。
除此外,還有油燈鍾、蠟燭鍾等計時工具。17世紀後,西方更為精密的鍾表傳入,人們逐漸放棄了原有的計時工具。在計時方法上,古人採用百刻制的方式,即將一晝夜均分為一百刻,一刻約等於14.4分。隋唐時期發明了十二時辰計時。西方鍾表傳入中國後,為適應24小時計時的方法,百刻制改為96刻制;一個時辰兩個小時,一個小時四刻。
⑸ 古代四大計時工具是什麼
古代四大計時工具是日晷,刻漏,沙漏,香篆鍾。日晷是利用太陽的投影方向來測定並劃分時間的。刻漏有泄水型和受水型兩種類型,受水型精確度更高。沙漏在冬天時使用廣泛,在明朝的時候就記載有五輪沙漏。香篆鍾是流行於12世紀中葉的古代計時器。
日晷,刻漏,沙漏,香篆鍾特點
日晷在古代漢語中本意指的是太陽的影子,後來人們利用太陽的影子測得時刻,並成功得到了一種計時儀器,也由此命名,其原理就是利用太陽的投影方向來測定並劃分時間。日晷通常由晷針和晷面組成。
刻漏又被稱為漏刻,它有泄水型和受水型兩種類型,剛開始的刻漏大多都是泄水型,水從漏壺底部側面流出來,遇到格叉和關舌時上升,讓服飾在水面上的漏箭隨著水面下降,再從漏箭上面的刻度來表示時間。受水型則是將水從漏壺裡面用恆定的流量注入受水壺,讓漏箭隨水面上升來表示時間,這種方法其泄水型精確度更高。
沙漏特點,刻漏雖然計時准確,但是到了冬天溫度比較低容易結冰,這個時候人們就會改用流沙驅動,《明史天文志》中記載早在明初的時候詹希元就創造了五輪沙漏,後來又改成了六個輪子。
根據記載,香篆鍾是一種在12世紀中葉時中國古代流行的一種計時器,在《狄仁傑斷案傳奇》中記載了唐朝宮廷內使用香篆鍾計時的情況,香篆鍾是一個梅花形狀的黃銅盤子,盤子裡面有梅花五瓣,每瓣梅花上都繚繞了一圈盤香,焚燒後可以根據盤香的燒沒程度計時。
⑹ 古代有哪些計時工具
圭表、刻漏、沙漏、水運儀象台、大明殿燈漏等。
1、圭表
圭表是古代漢族科學家發明的度量日影長度的一種天文儀器,圭表直立於平地上測日影的標桿和石柱,叫做表;
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測定表影長度的刻板,叫做圭。當太陽照著表的時候,圭上出現了表的影子,根據影子的方向和長度,就能讀出時間。
2、刻漏
刻漏引又稱漏刻﹑漏壺,是中國古代的漏水計時器。漏壺主要有泄水型和受水型兩類。早期的刻漏多為泄水型。水從漏壺底部側面流泄,使浮在漏壺水面上的漏箭隨水面下降,由漏箭上的刻度指示時間。
後來創造出受水型,水從漏壺以恆定的流量注入受水壺,浮在受水壺水面上的漏箭隨水面上升指示時間,提高了計時精度。
為了獲得恆定的流量,首先應使漏壺的水位保持恆定。其次,向受水壺注水的水管截面面積必須固定,水管採用「渴烏」(虹吸)原理,便於調整和修理。
3、沙漏
因刻漏冬天水易結冰,故有改用流沙驅動的。《明史·天文志》載明初詹希元創造了「五輪沙漏」。後來周述學加大了流沙孔,以防堵塞,改用六個輪子。
宋濂(1310~1381)著《宋學士文集》記載了沙漏結構,有零件尺寸和減速齒輪各輪齒數,並說第五輪的軸梢沒有齒,而裝有指示時間的測景盤。
4、水運儀象台
水運儀象台是北宋時期蘇頌、韓公廉等人發明製造的以漏刻水力驅動的,集天文觀測、天文演示和報時系統為一體的大型自動化天文儀器。
標志著中國古代天文儀器製造史上的高峰,被譽為是世界上的最早的天文鍾。
水運儀象台的構思廣泛吸收了以前各家儀器的優點,尤其是吸取了北宋初年天文學家張思訓所改進的自動報時裝置的長處;
在機械結構方面,採用了民間使用的水車、筒車、桔槔、凸輪和天平秤桿等機械原理,把觀測、演示和報時設備集中起來,組成了一個整體,成為一部自動化的天文台。
5、大明殿燈漏
大明殿燈漏是中國鍾表史上最為著名的計時儀器之一,由元代著名科學家郭守敬創制。
著名科技史專家英國李約瑟博士在研究了歐洲鍾表與中國宋代水運儀象台後,曾在他的《中國天文鍾》一文中斷言「中國天文鍾是歐洲中世紀天文鍾的直接祖先」。歐洲最早出現機械鍾是1320~1350年間。
它的工作原理屬漏水計時,而造型似宮燈,放置於皇宮的大明殿,所以稱之為大明殿燈漏。古文獻《元史 天文志》對它有專條記敘,試作今譯如下:
燈漏高一丈七尺(合今尺五米四),它的框架用金製作。上部有彎曲的梁,梁的中間是一顆雲珠,雲珠二側有象徵日月的球體,日在左,月在右,雲珠之下再懸有一顆珠子。這曲梁的兩端各裝有龍頭,龍的嘴能張合,龍的眼珠能轉動,用這樣的動作顯示燈漏內的水流是快了還是慢了。
曲梁的下面有一中梁,在中樑上,一左一右有兩條戲珠的龍,它們隨著珠子的下降或上升而俯仰,用這樣的姿態顯示燈漏內的水位是否適應運行的需要。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圭表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刻漏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沙漏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水運儀象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大明殿燈漏
⑺ 古代的計時工具有哪些
日晷 本義是指太陽的影子,後來則指古代利用日影測得時刻的一種計時儀器,又稱「日規」。其原理就是利用太陽的投影方向來測定並劃分時刻,通常由晷針和晷面組成。利用日晷計時的方法是人類在天文計時領域的重大發明,這項發明被人類沿用達幾千年之久。現在,我們到北京故宮、沈陽故宮、承德避暑山莊等地旅遊參觀時,還可以看到日晷的身影。
圭表
圭表 是我國最古老的一種計時器,古代典籍《周禮》中就有關於使用土圭的記載,可見圭表的歷史相當久遠。作為度量日影長度的一種天文儀器,圭表由「圭」和「表」兩個部件組成。直立於平地上測日影的標桿和石柱,叫作表;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測定表影長度的刻板,叫作圭。圭表測定正午的日影長度以定節令,定回歸年或陽歷年。
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內,中國所測定的回歸年數值的准確度斗居世界第一。通過進一步研究計算,古代漢族學者還掌握了二十四節氣的圭表日影長度。這樣,圭表不僅可以用來制定節令,而且還可以用來在歷書中排出未來的陽歷年以及二十四個節令的日期,作為指導漢族勞動人民農事活動的重要依據。《漢書》《元史》中都對圭表的形制、構造、材質做了詳盡的記述。
漏刻
漏刻 日晷和圭表都是用太陽的影子計算時間的,一旦遇到陰雨天或黑夜便失去作用了,於是一種白天黑夜都能計時的水鍾便應運而生,這就是漏刻。漏,是指漏壺;刻,是指刻箭。箭,則是標有時間刻度的標尺。漏刻是以壺盛水,利用水均衡滴漏原理,觀測壺中刻箭上顯示的數據來計算時間。作為計時器,漏刻的使用比日晷更為普遍。
我國古代諸多文人騷客留下了許多有關漏刻的富有詩情畫意的章句。如唐代詩人李賀詩曰:「似將海水添宮漏,共滴長門一夜長。」宋代蘇軾也寫有「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的佳句。在機械鍾表傳入中國之前,漏刻是我國使用最普遍的一種計時器。中國古代從周代起,官方就已經開始懂得用漏刻來計時了,為此朝廷還專門設有計時的專職機構。秦朝時就設有「太子率更令」,專門負責管理漏刻,然後為皇家報時服務。西漢時,漏刻甚至上升為一種天文計時儀器,由太史待詔掌管。東漢時,朝廷設有「郎官」一職,也是負責管理漏刻的。
香篆鍾
香篆鍾 這種古代計時器鮮為人知。據宋代學者薛季宣著書記載,香篆鍾是一種於12世紀中葉在中國流行的古代計時器。《狄仁傑斷案傳奇》中,也記述了唐代宮廷內用香篆鍾計時的情形:香篆鍾為梅花形黃銅盤子,盤內有梅花五瓣,每瓣梅花各繚繞一圈盤香,焚熏後,根據盤香的燒沒程度來計時,時人謂之「五孕祥雲」。
大明燈漏
大明殿燈漏 1276年,元代著名科學家郭守敬創制了大明燈漏。它是利用水力驅動,通過齒輪系及相當復雜的凸輪機構,帶動木偶進行「一刻鳴鍾、二刻鼓、三鉦、四鐃」的自動報時器。因其造型似宮燈,又放置於皇宮的大明殿,所以稱為大明殿燈漏。
五輪沙漏
五輪沙漏 沙漏因漏刻冬天水易結冰,所以明代時發明了「五輪沙漏」,用流沙驅動漏刻。同時加大了流沙孔,以防堵塞,改用六個輪子。宋濂所著《宋學士文集》中記載了沙漏結構,有零件尺寸和減速齒輪各輪齒數,並說第五輪的軸梢沒有齒,而裝有指示時間的測景盤。
⑻ 計時器有什麼種類的
現代計時器的種類包括電磁打點計時器、電火花計時器、堅持計時器、停車計時器、反應計時器、放大計時器以及windows計時器等等。電磁打點計時器和電火花打點計時器最為常見。
電磁打點計時器是一種使用交流電源的計時儀器,其工作電壓是4-6V,電源的頻率是50Hz,它每隔0.02s打一次點。工作原理:當給電磁打點計時器的線圈通電後,線圈產生磁場,線圈中的振片被磁化,振片在永久磁鐵磁場的作用下向上或向下運動,由於交流電的方向每個周期要變化兩次。
因此振片被磁化後的磁極要發生變化,永久磁鐵對它的作用力的方向也要發生變化,當振片受向下的力時打點一次,當振片受向上的力時不打點,所以在交流電的一個周期內打點一次,即每兩個點間的時間間隔等於交流電的周期。
計時工具
圭表、日晷、漏壺、浮子、漏箭、漏水渾天儀、停表刻漏、恆定水位漏 、大稱式刻漏、多壺式受水水位刻漏、赤道式日晷、擒縱機構、蓮花漏、多壺漫流刻漏、皇佑刻漏 、水運儀象台、地平式日晷、機械鬧鍾、秒錶、沙漏、懷表、自擺鍾、石英鍾、原子鍾、超冷銫原子鍾、香鍾。
計時器,是利用特定的原理來測量時間的裝置。計時器可以用來幫你解決這些問題。操作界面簡便易用,提供了基本的計時控制功能,包括:開始計時、停止計時、繼續計時、操作界面簡便易用復零、調整計時。
⑼ 古代計時工具有那些
我國古代,人們發明了很多計時的方法或工具。
圭(讀作guī)表是一種既簡單又重要的測天儀器,它由垂直的表(一般高八尺)和水平的圭組成。它利用了立竿見影的道理來測量日影長度。主要功能是測定冬至日所在,並進而確定回歸年長度。此外,通過觀測表影的變化可確定方向和節氣。
日晷(讀作guǐ)又稱「日規」,是我國古代利用日影測得時刻的又一種計時儀器。通常由銅制的指針和石制的圓盤組成。銅制的指針叫做「晷針」,
石制的圓盤叫做「晷面」。使用時,觀察日影投在盤上的位置,就能分辨出不同的時間。日晷的計時精度能准確到刻(15分鍾)。
銅壺滴漏又名「漏刻」或「漏壺」。即用一個在壺底或靠近底部鑿有小孔的盛水工具,利用孔口流水使銅壺的水位變化來計算時間。
我國發明的銅壺滴漏比外國製作的滴水計時器要早的多,應用也普遍,成為歷代計時的重要工具。
除了以上的計時方法之外,我國古代人們還用「沙漏」、「火計時」、「燭光計時」等方法來計時。
最早的:人類最早的計時工具: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