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木牛流馬是什麼東西
木牛與流馬是同一種運輸工具,以稱作木牛較為適宜。它是由人力推動的四足行走的木質運輸工具,自重約 50公斤,載重約200公斤。利用杠桿原理省力,人肩負重在0-75公斤左右有規律地變化。它能在山地和泥濘路面等真牛可以通行的路面上行走,這是圓輪車不能相比的。在路況較好時,圓輪車比木牛流馬要實用得多,這是木牛流馬不能普遍使用以至失傳的一個主要原因。
關鍵詞
三國志通俗演義 木牛流馬 運輸工具 四足步行 杠桿原理
⒈ 木牛流馬概述
木牛流馬是否存在,古籍記載的木牛流馬是否真實,對此爭論頗多,筆者以《三國志通俗演義》卷之二十一記載的木牛流馬造法為主,結合《三國志》和《三國演義》等有關資料進行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見解,繪出了圖紙並造出了模型。認定木牛流馬真實可信。筆者自信已揭開了木牛流馬之謎。請有關專家學者等同志給予審閱鑒定,歡迎賜教。
1.1 根據古籍記載可以製造出真正的木牛流馬
筆者根據《三國志通俗演義》卷之二十一「孔明造木牛流馬」原文,可以造出木牛流馬,而且有大同小異的幾種模式。本文優選一種模式,根據原文提供的名稱和數據繪制了木牛流馬輪廓圖、名稱圖、尺寸圖和行走示意圖,另外製作了模型。這個模型可以載重並進退自如。
這個木牛流馬模型是根據《三國志通俗演義》原文描繪的外貌和提供的數據製造出來的,各主要部分名稱和尺寸完全出自原文,只為本文說明的需要增添了幾個名稱,並推算出幾個尺寸。模型與原文的吻合,有力地證實了木牛流馬的真實性。請參見圖1《木牛流馬外貌示意圖》,圖2《木牛流馬步行示意圖》,圖3 《木牛流馬部件名稱圖》,圖4《木牛流馬尺寸圖》,圖5《木牛流馬腳孔軸孔尺寸圖》。
1.2 木牛流馬有實際應用價值
本模型的木牛流馬是四足行走的酷似真牛的運輸工具。由於是四足行走,用於不平坦路面和泥濘路面都能行進,這是圓輪(獨輪或四輪)車難以行進或不能行進的路面,由於是四足行走,不易滑倒,在坡上停住後可以自動「剎車」,這些優點使它適宜於山地運輸。
木牛流馬的使用能做到「牛不飲食」是又一大優點,在戰爭中運輸糧草,真牛真馬要消耗糧草,使得運輸的糧草沒有運到目的地,就消耗了一部分。而且真牛真馬在沒有運輸工作時照常消耗糧草,這是真牛真馬運輸糧草的一大缺點。運輸時間越長則耗糧越多,這個缺點更為突出。用木牛流馬運輸糧草,它本身不消耗糧草,很好的克服了真牛真馬這方面的缺點,這是木牛流馬取代真牛真馬運輸糧草的又一依據。
由於木牛流馬*人力驅使,駕牛人是要消耗糧草的,這是人力運糧草的一個缺點。但人力運糧有其優點:一是駕牛人也是戰士,可以保護糧草,減少專門的護糧隊伍。二是駕牛人在沒有運糧任務時可以調往戰斗部隊;三是利用休閑的戰斗部隊去運糧,非常經濟合算。
木牛流馬能使「人不大勞」,是又一優點。木牛流馬的設計應用了杠桿省力原理,駕牛人肩負重量為總重量的0-30%。當總重量為250公斤時,駕牛人肩負重量為0-75公斤。這個負重量對於古人來說是不難的,的確是「人不大勞」。但相對於圓輪車在平地行進的負重量來說,還是顯得過重,這是木牛流馬不能普及以至失傳的又一原因。
以上說明,木牛流馬在山地運輸糧草能夠「進退自如」、「人不大勞」、「牛不飲食」。因此在山地運輸方面有實際應用價值。
1.3 木牛流馬是一種而不是兩種運輸工具
理由之一是,在古籍中很少單獨提到木牛或流馬,多是合稱木牛流馬。理由之二是,原文中單獨列出了造木牛之法和造流馬之法,但造木牛之法只描繪了木牛的外貌,沒有提到製造數據。正好相反,造流馬之法只有製造用的數據,而沒有外貌的描繪。如果將它們合二為一,正好組成一個整體,既有外貌的描繪,又有製造的數據。也只有將木牛和流馬的造法看成是同一種運輸工具的造法,才能證實木牛流馬的真實性。《三國志》有「流馬尺寸之數」一句,更能說明後段只是「尺寸之數」。
在造木牛之法的原文中,提到了牛的特徵——牛角,加之行進速度如牛之慢而無馬之快,可以認為原始設計為木牛,只是後來才稱為流馬。
參考資料:網易
㈡ 諸葛亮發明的木牛流馬究竟是什麼樣的運輸工具
諸葛亮從漢中北伐華夏,時期需求經歷秦嶺九道,路途遙遠運糧不容易。經歷三次北伐後,諸葛亮創造了木牛流馬,很好的處理了運糧麻煩,支持起了第四次和第五次北伐。那末木牛流馬究竟是什麼樣的運輸工具,可以起到雲雲巨大的影響?
據中科院專家考據,諸葛亮創造的木牛流馬實在就是獨輪車
你好,我是木牛流馬!
作為一個理工科大叔,聽到這個專家論證,我的心裡是解體且拒絕的。
《三國志·諸葛亮傳》:「亮性善於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三國志·後主傳》:「建興九年,亮復出祁山,以木牛運,糧盡退軍」「十二年春,亮悉群眾由斜谷出,以流馬運,據武功五丈原,與司馬宣王關於渭南。」
從《三國志》紀錄來看,木牛流馬應該是兩樣工具:陳壽撰《三國志》筆墨明晰,一針見血,若都是獨輪車沒需要冠以「木牛」、「流馬」區別對待。諸葛亮北伐那末屢次,加起來也不外二百來字,三國很多人連傳都沒有,木牛流馬的描繪筆墨比陳到都多。假如木牛流馬真是獨輪車,陳壽不會紀錄這個事,要曉得秦代時就有獨輪車的紀錄——鹿車,即便是改進版的鹿車也不會特地去紀錄,最多在地方誌或許縣志紀錄下。
並且諸葛亮第四次北伐,用新科技木牛運糧,曹魏一方以至發作誤判:諸葛亮沒有輜重,不久就會退軍。以至一些重臣煽動曹睿燒上?的麥子,燒完諸葛亮搶不到麥子就會退了。
裴松之注《三國志·明帝紀》引魏書曰:初,亮出,議者以為亮軍無輜重,糧必不繼,不擊自破,有為勞兵;或欲自芟上?附近生麥以奪賊食,帝皆不從。前後遣兵增宣王軍,又敕使護麥。宣王與亮對峙,賴得此麥以為軍糧。
魏國那末多重臣,沒有人認得獨輪車(某些人嘴裡在工程學成就超越諸葛亮一百倍的馬鈞現在就在朝中啊)?就算不曉得鹿車,固然這個運輸安裝只有一個輪子,可是輪子板子麻袋人力推進,我以為魏國斥候仍是能判別出來那是運糧的輜重。固然專家們能不能判別出來,我就判別不出來了。
來轉我舌頭啊
裴松之注《三國志·諸葛亮傳》引魏氏年齡曰:亮作八務、七戒、六恐、五懼,皆有條章,以訓厲臣子。又損益連弩,謂之元戎,以鐵為矢,矢長八寸,一弩十矢俱發。
比照諸葛亮的另外一創造——損益連弩,陳壽的描繪和定名十分到位:損益者,增減也;連,相接而不時。也就是說陳壽把這類弩弓定名為可以增減的接連不時發射的弩。固然古人對諸葛連弩的道理還在爭辯,對「損益」為什麼解還在爭辯,但至多可以一定這是一種弩——固然諸葛亮事先叫這類弩為元戎,但陳壽仍然稱謂為損益連弩。
也就是說,即便木牛流馬真的是獨輪車,且魏國無人看法獨輪車,且陳壽曉得這是獨輪車了以後還保持要紀錄,那末我置信陳壽會紀錄相似:XXX車。有輪有板,鹿車在前,依陳壽行文作風,一個「車」字一定跑不了。
終極陳壽以「木牛流馬」來紀錄,置信只會有一個緣由:道理太龐大了且不是以復雜的滑動來省力,陳壽搞不懂,只能以原文定名。說木牛流馬是「獨輪車」,「扁擔車」,「滑輪飛盤」的,我以為仍是歇歇吧;不只小看了諸葛亮,也蔑視了陳壽,更未曾分離史實——沒有一處有「輪」,也無一處有「車」,卻是行走用「步」,滿篇「足腳」!
裴松之注《三國志·諸葛亮傳》引亮集載作木牛流馬法曰:「木牛者,方腹曲頭,一腳四足,頭入領中,舌著於腹。載多而行少,宜可大用,不成小使;特行者數十里,群行者二十里也。曲者為牛頭,雙者為牛腳,橫者為牛領,轉者為牛足,覆者為牛背,方者為牛腹,垂者為牛舌,曲者為牛肋,刻者為牛齒,立者為牛角,細者為牛鞅,攝者為牛?軸。牛仰雙轅,人行六尺,牛行四步。載一歲糧,日行二十里,而人不大勞。流馬尺寸之數,肋長三尺五寸,廣三寸,厚二寸二分,附近同。前軸孔分墨去頭四寸,徑中二寸。前腳孔分墨二寸,去前軸孔四寸五分,廣一寸。前杠孔去前腳孔分墨二寸七分,孔長二寸,廣一寸。後軸孔去前杠分墨一尺五分,巨細與前同。後腳孔分墨去後軸孔三寸五分,巨細與前同。後杠孔去後腳孔分墨二寸七分,後載?w去後杠孔分墨四寸五分。前杠長一尺八寸,廣二寸,厚一寸五分。後杠與等版方囊二枚,厚八分,長二尺七寸,高一尺六寸五分,廣一尺六寸,每枚受米二斛三斗。從上杠孔去肋下七寸,前後同。上杠孔去下杠孔分墨一尺三寸,孔長一寸五分,廣七分,八孔同。前後四腳,廣二寸,厚一寸五分。形制如象,?長四寸,徑面四寸三分。孔徑中三腳杠,長二尺一寸,廣一寸五分,厚一寸四分,同杠耳。
看累了吧,來一段笑話讓你開心樂一下:
我們還是離婚吧
老李嗜酒如命,而且每喝必醉。妻子生氣地說:「你再喝酒,咱就離婚,看我說話算數不!」老李真的兩天沒有喝酒,第三天晚上,妻子下班回來,見丈夫在屋裡踱來踱去,便問:「你不做飯,又想啥呢?」老李說:「我想,我們還是離婚吧!」
㈢ 諸葛亮發明的「木牛流馬」到底是一種什麼東西有什麼用途
木牛牛馬就是一種交通運輸工具,關於他的說法有兩種,一種是單輪木板車,還有一種就是輪式車,它的作用主要就是運輸糧草。在那個交通運輸非常困難的時期,諸葛亮能創造出這種東西,簡直就是奇才。
諸葛亮可以說是才智多謀,非常的聰明,其實腦洞也特別的大,但是在那種情況下,這種交通工具,是否是真的好用,還不得而知,但是能發明出這種東西,已經是非常厲害了。
㈣ 諸葛亮發明的交通工具「木牛流馬」到底是什麼
三國時代,諸葛亮的蜀軍與曹軍在祁山對峙,山區險峻,運輸糧草不易,諸葛亮利用木牛流馬,作為運輸糧草的工具,解決運糧的困難。
是否有輪無輪,在下以為有輪!因在西漢末期,已有獨輪車的出現,稱之為「鹿車」。至三國時期,諸葛亮加以改進,便成了「木牛流馬」。
㈤ 諸葛亮發明的交通工具「木牛流馬」到底是什麼呢
《三國演義》中的木牛流馬一直是個謎,讓無數人為之痴迷。這種獨特的運輸工具,是諸葛亮在北伐時,為解決大軍糧草的運輸而發明的,其載重量在四百斤以上,行程可達三十里。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運輸工具失傳了,至於木牛流馬究竟是種什麼樣的工具,千百年來人們看法各異,爭論不休。
第三種意見認為,木牛流馬是種獨輪車和四輪車。木牛有前轅,一腳四足,一腳便是指一個大車輪,四足是前後兩旁所裝的四根木柱;流馬前後四腳,即改良的人力四輪車。結合蜀地的環境,從川西到秦隴地區,沿途既有平原又有山地,尤其是出川的蜀道,又窄又險。木牛載重量大,行進緩慢,比較適合在平緩的道路上運行;流馬有四輪,專門用於山區的運輸,尤其是過棧道時,方便通過。
如今民間製作的木牛流馬多種多樣,各學者對木牛流馬的解釋也不盡相同。只是有一點疑問,假如木牛流馬真的如此好用,應該被大力推廣而廣泛流傳,卻為何會失傳。看來木牛流馬的使用也是有相當的局限性。
㈥ 獨特的運糧工具木牛流馬是誰發明出來的,具體是這么用的
眾所周知,神運算元諸葛亮還是三國時期著名的發明家。他獨創的「八陣圖」,被譽為神奇的陣圖。同時,他還發明的連發的弩弓,成了戰場上神武器。而他在北伐曹魏時發明的木牛流馬同樣是他的成名作,因為他解決了蜀中長途跋涉運糧難的問題。
至於為什麼會在後來沒有全面推廣下去,那是因為後來隨著時代的進步,隨著朝廷和百姓對道路的重視,修的道越來越寬越來越平,同時又發現圓的車輪更實用更快,農村普遍使用的獨輪車和兩輪板車就是後來的改進版和創新版。木牛流馬因為極其「笨重」,後來便逐漸退出了歷史的舞台。
㈦ 諸葛亮發明的「木牛流馬」到底是一種什麼玩意干什麼的
諸葛亮,絕代風華,上知天文下小地理,神機妙算,博古通今,更因赤膽忠心而流芳千古,一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更是為後人所稱贊,所傳頌。
現代版木牛流馬。
但這一工藝已基本失傳,諸葛亮的智慧少有人能及,以致在不全的製作方法中少了精髓,因而難以復制。當然,因此也多了很多的遐想與創造的空間,留給世人去探索專研。也由此可見,古人的智慧是令人佩服的,少了科技,多了技巧,但同樣的,其中意義便讓人覺得非凡。致敬。
㈧ 木牛流馬
木牛流馬之謎
1700多年前,三國時蜀漢丞相諸葛亮發明了木牛流馬,可是,木牛流馬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運輸工具呢?千百年來人們提出各種各樣的看法,爭論不休。
查考史書,《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亮性長於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三國志·後主傳》記載:「建興九年,亮復出祁山,以木牛運,糧盡退軍;十二年春,亮悉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運,據武功五丈原,與司馬宣王對於渭南。」上述記載明確指出,木牛流馬確實是諸葛亮的發明,而且木牛流馬分別是兩種不同的工具,從木牛流馬使用的時間順序來看,先有木牛,後有流馬,流馬是木牛的改進版。
給《三國志》作注的南北朝時期的裴松之,在注中引用了現在已經失傳的《諸葛亮集》中有關木牛流馬的一段記載,對木牛的形象作了描繪,對流馬的部分尺寸作了記載,但是因為沒有任何實物與圖形存留後世,使得後人對木牛流馬的認識始終是鳳毛麟角、雲山霧罩。
諸葛亮造出木牛流馬200年後,南北朝時期的科技天才祖沖之據說造出了木牛流馬。《南齊書·祖沖之傳》說:「以諸葛亮有木牛流馬,乃造一器,不因風水,施機自運,不勞人力。」 令人難以理解的是,他同樣也沒有留下任何詳細的資料。
但是關於祖沖之造出木牛流馬的記載為自動機械的觀點提供了佐證,這是關於木牛流馬的一個主要觀點,認為三國時利用齒輪製作機械已為常見,後世所推崇的木牛流馬,應該是一種運用齒輪原理製作的自動機械。
在陝西省漢中市勉縣的黃沙鎮,史料記載這里是諸葛亮當年造木牛流馬的地方。據考證,諸葛亮當年在8年北伐中,木牛流馬總共用過3次,木牛流馬就是從這里出發,走過250公里的棧道,到達前線祁山五丈原。
當地的老人向我們描繪了傳說中的木牛流馬:「木頭做的馬頭,再有其他零星的小塊組成馬身子,再組上馬腿,肚子中間安上齒輪,木馬後邊有一個扳手,操作時一壓走一步,再一壓走一步。」從這個傳說中可以看出,木牛流馬是有齒輪的,而且似乎也運用了杠桿原理。
前不久,在河北省泊頭有一個普通的鄉村教師梁國君說他自己就復原了木牛流馬,而且非常成功。我們的記者抱著極大的興趣專程去那裡看了看。
梁國君做的木牛流馬形狀都是四條腿,肚子中空,可以載重物的木製機械。按下和抬起馬的脖子,流馬就會邁開腿行走;木牛是通過按壓後面的雙轅行走。據梁國君介紹,他做的木牛流馬在原理上與史料記載相符:「『木牛牛仰雙轅,流馬形制如象。』木牛後面有一個長長的省力臂,就是雙轅;流馬的省力臂就是它長長的馬脖子,就是形制如象。」更為巧妙的是,梁國君在他的流馬上實現了暗鎖功能,把舌頭扭轉,馬頭就被鎖住,就無法行走,這一點跟《三國演義》中的描繪非常吻合。
但是梁國君復原的木牛流馬遭到另一派的反對,陝西省漢中市勉縣博物館館長、陝西省三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郭清華認為,木牛流馬不可能是四條腿的:「棧道是木板鋪的,中間的縫隙寬窄不一,四條腿怎麼能在帶縫隙的板上走呢?就是在非棧道的道路上行走,它也是爬坡的,需要前面拉,後邊推,四條腿沒辦法拉也沒辦法推。所以木牛流馬肯定是帶輪子的。」
郭清華為什麼認為木牛流馬應該是帶輪子的呢?這也能從史料記載上找到依據。郭清華認為,木牛流馬應該是四輪小車:「制木牛流馬法里,介紹流馬的時候說,流馬有前軸和後軸。大家都知道裝輪子的才叫軸,一個軸裝兩個輪子,所以我認為它應該是四輪。」
木牛流馬究竟是帶輪子的還是四條腿的呢?北宋的陳師道有下面一段文字記載:「蜀中有小車,獨推載八石,前如牛頭;又有大車,用四人推,載十石,蓋木牛流馬也。」 宋代高承寫的《事物紀原》中也有記載:「木牛即今小車之有前轅者;流馬即今獨推者。」 清代滿族水利專家麟慶也把當時水利工程中使用的土車說是陳師道記載的木牛流馬:「土車,獨輪料土,兼載稗編。蜀相諸葛亮出征,始造木牛流馬,以運餉。今之土車獨推,猶存儲葛遺制。」木牛是有前轅的獨輪車,流馬是沒有前轅的獨推小車,這也是一種關於木牛流馬的主要觀點。但是即使是宋代的記載,也離三國時期有了1000多年,這種觀點究竟有多大的可信度呢?
清華大學古文獻研究所教授馮立升認為,木牛流馬基本上可以定論是一個獨輪車,因為綜合各種史料和各種文獻的證據來看,獨輪車的可能性最大。
為了弄清三國時期棧道的情況,我們來到了褒河谷口,這里是褒斜棧道的起點,位於漢中市北20公里,1700多年前,諸葛亮的木牛流馬就是從這里起程把糧草運往前線。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古代的棧道非常平緩,並不陡峻。原來古代人開通褒斜棧道是非常聰明的,他們選擇了在秦嶺山中最緩的一條道路,不知不覺就上了山,然後不費勁就下去了。在這樣的道路上四條腿的機械無論如何也比不上輪子的效率高,所以當時的木牛流馬不太可能是四條腿的行走機械,而四輪車的可能性更小,因為四輪車作為轉向控制是更難的,就是在平地上,四輪車的轉彎都不是很靈便的,所以放到那個特殊的條件下可能性更小。
從棧道情況分析,似乎只有獨輪車才最有可能是歷史上的木牛流馬。也許有人會問,如果木牛流馬是獨輪車的話,記載中,木牛是一腳四足,這個四足在獨輪車裡面怎麼體現呢?還有就是一些部件的名稱包括暗藏的機關如何解釋呢?
《木牛流馬》可能會打破常規定律:
我們都知道,《三國演義》上的木牛流馬一直是一個迷,也讓無數人為之痴迷。當時的生產條件簡單,遠不及現代,但是「木牛流馬」的構造看起來簡單易行,也符合當時的情況。如果當時把「木牛流馬」寫的神乎其神,也許我們很早就會把它當成神話的東西而棄之不顧了,但是就因為書上寫的符合當時的情況,所以我們就不能不懷疑當時可能真的有木牛流馬的問世。可是時代的久遠和小說的戲劇性讓我們又有些一籌莫展。
就現在來說,「木牛流馬」如果真的象書中所描述那樣可以不吃不喝還能走,這顯然是不符合現在科學上的能量守恆定律的。因為如果「木牛流馬」要行走,必定會消耗能量,當時當時肯定沒什麼石油、天然氣之類的能源物質,它又不吃不喝,它從那裡得到能量?這是值得考慮的問題。如果要造出象小說里描述的那種木牛流馬來,就必須拋棄現在的「能量守恆」定律。同樣,要造出「木牛流馬」也必定會打破影響我們數代的「能量守恆」定律,必定是一個另世界矚目的事跡。歷史上有無數個迷團需要我們去解決,這可能只是一個虛構的物品,但是在迷團未揭開之前,誰也不能否認它的存在。
㈨ 諸葛亮發明的神器,「木牛流馬」究竟是怎樣一個東西呢
諸葛亮從出茅廬到幫助劉備奪取益州,出了很大的力,建了很多的功。益州素來以天險而著稱,大詩人李白曾就感慨「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因此劉備占據蜀地非常容易防守,敵軍想要入侵也只有那麼幾條路能進來,而且都是險路。但同樣有一個問題,就是從蜀地出征也是同樣的艱難,特別是糧草補給特別緩慢,這極容易造成軍隊缺糧。後來諸葛亮深入研究,終於發明了一種神器:木牛流馬!
至於時至今日為何有這么多不同的說法,很多人認為主要是諸葛亮生前毀壞了所有的木牛流馬,怕別人學了去,沒有留下讓後人使用,這就導致只能依靠推測來研究木牛流馬。但具體是什麼原因,恐怕現在也不好說,畢竟過去這么長時間,考證的難度也不小。
㈩ 諸葛亮發明的獨特運糧工具木牛流馬究竟是如何操作的
三國距今已經一千八百年左右,因為時代久遠,木牛流馬的究竟是什麼,它的構造是怎麼樣的,是如何操作的都已經失傳,後代關於木牛流馬製作流程有不同的說法,現在比較主流的說法是木牛流馬其實就是民間常用的獨輪車。
因為年代久遠,史書記載的有缺失和謬誤,木牛流馬的製作工藝就成了一個謎,很多歷史迷們根據史書中提供的一些線索來復原木牛流馬,復原的工藝品各不相同,現在比較受大多數人認可的是:木牛就是前面有車轅的獨輪車,流馬就是前面沒有車轅的獨輪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