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工具五金 » 舂是什麼工具
擴展閱讀
什麼是高消費用品 2025-05-14 07:56:11
石油管套長多少米 2025-05-14 07:53:08

舂是什麼工具

發布時間: 2022-05-03 14:22:38

⑴ 古代怎麼碾米

1.古代人碾米叫做舂米。

2.舂米就是把打下的穀子去殼的過程,舂出來的殼就是米糠,剩下的米粒就是吃的白米,舂米的工具有點像搗葯罐,有一個棒槌、一個盛器。用棒槌砸穀子,把米糠砸掉。

舂米chōng mǐ

詞義:

例如:舂葯

翻開《潮汕歌謠》,裡面有不少關於挨礱、挨磨、舂米等民俗事務。反映了舊時代人民生活的痛苦,寄託改變悲慘生活的願望。如:共嫂挨礱共嫂舂,給嫂掖糠滿頭湮。

共嫂挨礱共嫂篩,給嫂掖糠滿頭台。

後台亦有深河水,跳落河水哭哀哀。

挨呀挨,挨米來飼雞……飼豬還人債,飼牛拖犁耙。

(1)舂是什麼工具擴展閱讀:

舂米,談不上什麼工藝,過程也並不復雜,但絕對是個力氣活。一口臼,用一塊大整石慢慢鑿成。它形同一隻巨大的酒盅,臼口的直徑不小於 70 ~ 80 公分。一隻大的石臼,一般要四個人才能抬得動它。臼內鑿有鑼紋,臼的身子須埋在地下,臼口露出地面,四周用破陶瓷缸片貼平,以便於清掃。

在臼的上面,架著用一棵大樹段做成的「碓身」,「碓」的頭部下面有桿杵,杵的嘴子上按了鐵牙。

「碓」肚的中部,兩邊有支撐翹動的橫桿,就像玩雜技的「翹翹板」中間支撐那兒,「碓」尾部的地下挖一個深坑,當把重心移到「碓」尾並將其向坑去,「碓」頭即抬了起來,然後舂下去,抬起來,再舂下去,就這樣機械地重復,便是舂米。

⑵ 舂怎麼讀

舂,讀音[ chōng ] ,聲母ch,韻母ong,聲調1。

釋義:把東西放在石臼或乳缽里搗去皮殼或搗碎:舂米。

舂相關組詞:

1、舂塘[ chōng táng ]

舊時我國南方舂穀的木槽。亦用作葬具。

2、碓舂[ ì chōng ]

用杵臼舂米或搗物。

3、機舂[ jī chōng ]

水碓。利用水力舂米的工具。

4、刑舂[ xíng chōng ]

古代對婦女犯罪施用的五刑之一。

5、下舂[ xià chōng ]

稱日落之時。

⑶ 舂的讀音是什麼

舂是一個漢字,讀音為chōng,上下結構,部首為臼,總筆畫數為11。意思是把東西放在石臼或乳缽里搗,使破碎或去皮殼。

⑷ 打糍粑的那個工具叫什麼

打糍粑的那個工具是:石臼和舂。
1、石臼:是人類以各種石材製造的,用以砸、搗,研磨葯材食品等的生產工具。在電氣化生產以前,人類的穀物糧食主要是以這種生產工具加工成食品。可以說,石臼是古代人類生活的必需品,石臼和水井是人類定居點的標志。在人類進入電氣化時代以後,石臼逐漸被淘汰,只在一些沒有電氣化設備的邊遠地區仍舊被使用。
在中國的許多鄉村,被淘汰使用的石臼仍舊被完好保存著,成為許多人懷舊的對象。
2、舂:意思是把東西放在石臼或乳缽里搗,使破碎或去皮殼。

⑸ 舂米的工具叫什麼

打糍粑的工具叫「石臼和舂」。

石臼是人類以各種石材製造的,用以砸、搗,研磨葯材食品等的生產工具。石臼,是舂米用的器具,四方的,上寬下窄,安在土裡,只把臼口露出地面。隨著木碓一上一下的磕碰,稻穀,也便在石臼里脫了殼,蛻了皮,露出了暗紅的雪白的米粒兒。小的石臼可用於砸、搗、研、磨葯材。

「舂」字,大多數用於「舂米」。而「舂」的單獨解釋是打碎之類的意思。英文解釋為「pound, pestle, beat」。「舂米」就是把打下的穀子,將其去掉殼的過程稱作舂米。殼即為米糠,而去掉殼的穀子便是小米。

(5)舂是什麼工具擴展閱讀:

打糍粑,中國節日風俗。流行於中國南方地區。主要是在重陽節的時候,作為節日食品供客人品嘗。糍粑是以糯米,土豆為主料,清浸泡後擱蒸籠里蒸熟,再迅速放在石舀里舂至綿軟柔韌,趁熱將飯泥製作成可大可小的團狀。

擱芝麻炒香磨粉拌白砂糖(或是黃豆炒香磨粉拌白砂糖)的盤里滾動,即可取食。口感香甜。現街頭商販多用腳踩三輪車叫賣,飯泥用保溫性能好的特製鐵桶裝放,搖動把手,飯泥從圓孔鑽出。大凡有喜事,當地人都要做紅糖拌糍粑招待客人,以表吉利。

⑹ 舂指是什麼意思呢

舂的意思又叫舂米」。而「舂」的單獨解釋是打碎之類的意思。「舂米」就是把打下的穀子,將其去掉殼的過程稱作舂米。殼即為米糠,而去掉殼的穀子便是小米。

舂牆是民間人家建房子的一種建築方法,即用土來舂砌牆壁。過去莆仙人家建房屋就採用舂牆方式。舂牆是在基礎砌好後,在基礎之上舂牆成屋。其使用工具比較簡單,一副「牆合」用木板做成,大約8厘米厚,長2米,高70厘米。

雲南人吃舂菜的習俗

雲南人吃舂菜,相傳是因為老人上了年紀,牙口不好,不方便吃東西,為了孝敬老人,讓他們也能吃上美味的肉、菜,於是就用「舂」的方式,把肉和菜搗碎之後才給老人吃。

由於舂過的菜軟爛入味,不但適合老年人食用,也深得年輕人的喜愛,這樣就慢慢有了吃舂菜的習慣,舂菜也因此成為了雲南一種極具特色的美食。

⑺ 古代是怎麼將稻穀變成米的,用的是什麼工具

古代的很多工具都是用石器做成的,沒有電,沒有機器的情況下,聰明的人們是用舂把稻穀變成米的。即使在現在,一些偏遠地區也還在使用這個原始辦法。

民以食為天,我國古代一直採取重農抑商的政策,所以我國古代的農業是非常發達的,在當時排名世界前列。我國的農業工具如此發達也是因為農業的發展促進的。歷代王朝都對農業十分的重視,採用大量的物資人力去發展農業,為了滿足農業的發展,所以農業工具也是發展迅速。但是不管是古代的農民和現在的農民,他們都非常的辛苦。正是因為有了他們的辛勤付出,我們才有米飯吃,所以我們要好好珍惜糧食。


⑻ 古時候充米的工具叫什麼

舂米要兩樣工具,一個叫槌,就是橢圓形石頭鑽個孔裝個木柄。一個叫臼,就是一個圓柱形石頭一端鑿個半圓形窩。

⑼ 「舂臼」是什麼.

沒有人知道舂臼的年輪,但曉得「古有掘地為臼,其後穿木石」的傳說,我們家鄉的舂臼,有不同的模式,不同的經歷,也有不同的故事。不知何時起,家鄉人掌握了鑿石工藝,把那麼一個粗厚堅硬醜陋的花崗岩石鑿成不足車胎大但和車輪一樣圓的、能「坐」在地上不足膝高的橫截面,且外凸內凹凹成圓滑均勻的錐度,中間有個窩,便是臼了,家鄉人習慣叫做「舂臼」。別看此臼似盤非盤,粗粗糙糙奇形怪狀,它的功能,它的作用,它的價值可是金玉也不能比呢。

舂臼是舂米的主要工具,有了舂臼還要有「舂手」,舂手有「斷木為杵」,也有用木削成的丁字錘。有了舂臼、舂手還要有一個用土木用竹製的粗製的粗陋笨重的「米礱」,米礱把穀子碾成帶糠的米後,每次將四、五斗(約二三十杯)糠米淘進臼內,靠有毅力、有耐性、有舂米本領的人雙手緊握舂手,高高地輪起並要穩、准、狠地對准臼心你上我下、上上下下來來回回反反復復地舂,靠舂的作用,米糠自然脫落,成為又鮮又白的好米了,老人常說「好米好酒要有好舂臼」確有道理。可見,一個家庭除了碗盆鍋瓢鋤頭畚箕外,舂臼是舉足輕重非有不可的。

舂臼,不但能解決最起碼的吃飯問題,還能使生活變得越來越豐富多彩起來。平時,家家戶戶總是要備好一些糯米,風雨天、節假日、休閑時或者是至愛朋遠道而來,好久沒見,他們便搬出那套艱難而獨特的款待方式———舂出形式多樣芳香可口的什麼雞尿藤粿、木茨粿等一些甜粑咸粿等食物來增加吃的樂趣,充實友情氣氛,加深生活意義。即說年糕甜粑吧,春節將臨,全村人總是忙著提前幾天把糯米舂好,又將糯米放在水中浸泡飽腫晾得半干後放在臼中舂細,然後加糖加姜加香料加味精再放在粑筐里經一天一夜勻火蒸熟又蒸干,最後蒸成了「年粑」。春節過後,初三是「開粑筐日」,意即開田犁園慶賀新一年開始,又是迎接親人登門拜年的最好禮物。要出門上山去嶺了,他們便割下若干份拿上山當「干糧」,所以,十天半月不需煙火也可在山上砍柴砍桁、墾荒勞作,好似在那「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年代裡,有了這樣的甜粑,工作雖是艱難辛苦,但內心也是甜滋滋的。可見,農人不但以此來豐富自己的生活,提升生活的品位,紀念自己的節日,還以此對下代啟示舂臼在生活中的實用意義呢。

⑽ 舂叫什麼

舂舂 [chōng](音同「沖」) 古文形體
[ㄔㄨㄥˉ] 1. 把東西放在石臼或乳缽里搗掉皮殼或搗碎:~米。~葯。 2. 鄭碼:CONB,U:8202,GBK:F4A9 3. 筆畫數:11,部首:臼,筆順編號:11134321511 4組詞:舂米、舂葯。 意思:把東西放在石臼或乳缽里搗,使破碎或去皮殼。 「舂」字,大多數用於「舂米」。而「舂」的單獨解釋是打碎之類的意思。英文解釋為「pound, pestle, beat」。「舂米」就是把打下的谷 舂米工具
子,將其去掉殼的過程稱作舂米。殼即為米糠,而去掉殼的穀子便是大米。 出處:先秦指事舂米的女奴。秦漢以來沿襲轉為刑罰之稱。女犯服四歲勞役的刑名。臣僚犯罪,其妻女沒官為奴,多任舂、僖之事。《墨子.天志下》:「婦人以為舂、酋。」《周禮.秋官.司厲》:「其奴,男子入於罪隸,女子入於舂槁。」鄭玄注引鄭司農曰:「謂坐為盜賊而為奴者輸於罪隸、舂人、槁人之官也。由是觀之,今之為奴婢,古之罪人也。」《雲夢秦簡釋文.司空》:「在旦舂衣赤衣,冒赤幢,枸櫝檁杖之。」《漢書.惠帝紀》:「上造及內外公孫耳孫有罪當刑及不靈城旦舂者,皆耐為鬼薪白粲。」顏師古注引應劭曰:「城旦者,旦起治城;舂者,婦人不豫外徭,但舂作米。」 舂chōng 心跳興奮的樣子。如:心舂:「姊何心舂乃爾耶?」清·沈復——《浮生六記之閨房記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