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農業發達.唐朝對農業工具有哪些創新
1、曲轅犁。和以前的耕犁相比,有幾處重大改進。首先是將直轅、長轅改為曲轅、短轅,並在轅頭安裝可以自由轉動的犁盤,這樣不僅使犁架變小變輕,而且便於調頭和轉彎,操作靈活,節省人力和牲畜。
2、高轉筒車。最早出現在晚唐,用於灌溉水稻。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中國農業的發展,巧妙地運用了水力,節省了勞動力,是中國古人的智慧結晶。
㈡ 唐朝經濟繁榮,農業發達。唐朝在農業工具方面進行了哪些改進。
唐朝經濟繁榮表現在:農業方面:①水利事業發達;②耕作技術和栽培方法的進步;③新植物品種的出現(有新蔬菜品種和茶葉。唐朝時,飲茶之風全國范圍盛行,江南成為種植水稻和茶葉的重要產地)④生產工具的改進——曲轅犁和筒車。手工業方面:①絲織業發達;②陶瓷業發達(越窯青瓷,邢窯白瓷和唐三彩最為有名)商業方面:商業繁榮,大都市有長安、洛陽、廣州、揚州。長安既是當時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
㈢ 唐朝經濟繁榮,農業發達。唐朝對農業工具有哪些創新
唐朝農民改進犁的構造,製成曲轅犁,還創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
㈣ 唐朝農民創新製作了哪些農具這些的農具有什麼特點
1、灌溉工具:筒車。又叫水轉筒車。隨水流而自行轉動,竹筒把水由低處汲到高處,一晝夜可灌田百畝以上,功效遠較翻車為高。自三國時期用於灌溉的翻車發明以後,一直是用手搖的,到唐代時出現了腳踏翻車和牛轉翻車,功效大大提高。唐代還出現了立井水車,亦稱為井車,是一種以木桶相連用來提取井水的水車,一直在北方農村沿用,在旱地農業中發揮重要作用。
2、耕作工具:曲轅犁。又稱江東犁。輕便的曲轅犁,結構完善,犁架小,便於回轉,操作靈活,既便於深耕,也節省了畜力:一頭牛即可挽拉,改變了以往二牛抬杠的牽引方法。自此我國耕犁基本定型。唐代出現的耘爪,既是耘禾工具,也是為了避免指甲被泥沙磨損,故也可視為勞動保護工具。
3、整地工具:碌碡。又稱「碌軸」,石制的圓柱形農具,一端略大,一端略小,宜於繞著一個中心旋轉。用來軋穀物、碾平場地等。
4、穀物加工農具:水磨。唐代的水磨比以前更加先進。動力還是通過流水啟動。最能夠說明唐代水力石轉磨發展水平的,要數上海博物館收藏的一幅《閘口盤車圖》了。從整個建築群的比例看,水磨和水磨下面的水渦輪,就占據了畫面中高大異常的整個中央大廳,確可算得上是龐然大物,整個場面氣勢恢宏,建築雄偉,服務人員眾多,足見這種被稱作「盤車」的水磨,在當時是被何等的重視,進而說明水磨對於社會是何等的重要。
㈤ 唐朝農業有哪些成就
唐代農業生產工具比前代有所進步,開元年間發明曲轅犁,還出現新的灌溉工具水車和筒車。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統一全國,在之後穩定的一百三十年之中,僅見於記載的重要水利工程總計一百六十多項。
其中著名的如玉梁渠、絳岩湖、安徽鏡湖、山東竇公渠、山西文水、河北三河、四川彭山、湖南武陵等。開元二十八年(740年),總耕地面積達到14,003,862頃(摺合今市制為12.197億市畝耕地)。農業工具的進步以及水利工程的發展促使糧食產量逐年提高。
天寶八載(749年),官倉存糧達九千六百萬石。長安洛陽米價最低的唐玄宗開元十四年(726年)時,每斗僅十三文,青州、齊州每斗僅五文。五穀的豐盛直接體現在唐朝前期各地戶口與墾田數量的增長。
唐朝中期之後,由於黃河中下游地區在安史之亂期間遭受破壞,而淮河以南地區遭受戰爭的破壞相對小得多,所以淮河以南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水平就在之後的發展之中超越黃河中下游地區,唐朝中期淮河以南的土地大量開墾及大修水利,插秧移植水稻,
使江淮的糧產量大幅增加,成為全國重要的糧食產區。白糖的製造始於唐貞觀二十一年(647年),宋以後長江以南各省種植甘蔗。種植販運茶葉的發展形成南方經濟的一大收入。
飲茶的習俗,從南方傳到北方,逐漸普及。南方的茶葉,通過大運河和陸路大批運往北方各地,至吐蕃渤海,甚至遠及波斯大食。然因賦稅不足,國用匱乏,
貞元九年(793年)正月,鹽鐵使張滂奏請在主要產茶州郡及交通要塞,委派鹽鐵度支巡院設置茶場,由主管官吏分三等定價,每十稅一,在唐朝中期以後成為國家的重要收入,因此在歷史上成為正式建立稅茶之始。
(5)唐朝對農業工具進行了哪些創新擴展閱讀:
唐朝是繁榮強盛的大朝代,經濟的發展與規模有長足的發展。隋朝末年因為戰亂的關系產生大量無主地,使得均田制可以持續推行,對於穩定農業有很大的幫助。
而自孫吳、東晉等六朝發展的江南經濟持續提升,已經顯出超越黃河流域的趨勢。而唐朝掌握南北經濟使得經濟十分強盛。自隋唐開始,中國經濟進入更高的發展階段。
唐代前期思想繼承魏晉南北朝的儒學,例如孔穎達編著的《五經正義》,五經正義中的思想大多由漢晉大儒完成,尤其是鄭玄的功勞最大。唐初與明初比較類似,國家在做的是執行前哲的思想。
㈥ 唐朝經濟繁榮,農業發達,唐朝對哪些農業工具進行了革新
歷史書上唐朝時期出現的盛世局面有:貞觀之治(唐太宗),貞觀遺風(武則天),開元盛世(唐玄宗)歷史上有名的唐朝盛世只有這幾個
唐朝的繁盛局面出現的原因是:1統治者的勵精圖治(主觀)2統治者開明的治理國家政策和開放的對外政策,一視同仁,深受鄰國人民愛戴和敬仰3隋朝奠定的基礎4統治者深得民心5科舉制的廣泛,有崇學風氣6任用賢能7裁減冗員8發展農業
唐朝生產工具的改進主要是:曲轅犁的三處重要改進:一是把長直轅改為短曲轅,犁架變小,便於回轉,節省畜力;二是增加了犁坪,使犁箭可上可下,可以適應深耕和淺耕的不同需要;三是改進了犁壁,將翻起的土推到一旁,並能翻覆土塊,斷絕草根生長.這是唐朝勞動人民對耕犁的重大改進.然後是筒車自行旋轉汲水至高岸
如果滿意,請採納我哦,樓主O(∩_∩)O~
㈦ 唐太宗對農業工具進行了哪些改進
唐太宗對農業工具進行了耕地工具的改革。是比較務實和親民的體現
㈧ 唐代發明的農業生產工具有哪些
1、曲轅犁,是唐代中國勞動人民發明的耕犁。其轅曲,因以名,區別於直轅犁。因其首先在蘇州等地推廣應用,又稱為江東犁。曲轅犁和以前的耕犁相比,有幾處重大改進。首先是將直轅、長轅改為曲轅、短轅,並在轅頭安裝可以自由轉動的犁盤,這樣不僅使犁架變小變輕,而且便於調頭和轉彎,操作靈活,節省人力和牲畜。
2、筒車(chinese noria)亦稱「水轉筒車」。一種以水流作動力,取水灌田的工具。據史料記載,筒車發明於隋而盛於唐,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這種靠水力自動的古老筒車,在家鄉鬱郁蔥蔥的山簡、溪流間構成了一幅幅遠古的田園春色圖,為中國古代人民傑出發明。
隨著水利的發展,唐代的灌溉工具也有相應的進步。當時,除了以前已有的桔槔、轆轤、翻車還在普遍使用外,人們又創造了連筒、桶車、筒車和水輪等灌溉新工具,都大大提高了灌溉效率。
(8)唐朝對農業工具進行了哪些創新擴展閱讀:
唐政府很重視農田水利灌溉。據史載,在唐前期130多年中,興修的水利工程達160多項,分布於全國廣大地區。如貞觀年間,在莆田(福建莆田)築諸泉塘、永豐塘、橫塘以及國清等塘,總溉田1200頃。又如,714年(開元二年)在文水(山西文水)引文谷水開甘泉、盪沙、靈長、千畝四渠,溉田數千頃。這些灌溉工程對農業生產起了重要作用。
唐朝耕地面積達到八百五十萬頃,糧食產量也有提高。天寶八年,官倉存糧達九千六百萬石。長安洛陽米價最低時每斗僅十三文,青州、齊州每斗僅五文。唐朝後期,由於人口南移加上土地開墾及大修水利,南方的糧食產量大幅增加。
參考資料:網路-唐朝(中國歷史朝代)
㈨ 唐朝經濟繁榮,唐朝又在農業工具方面進行了哪些改進
唐朝農民改進犁的構造,製成曲轅犁,還創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
曲轅犁和筒車
唐代國家長期統一,社會相對安定,生產力有較大發展,封建經濟呈現高度繁榮的局面。
唐代出現了便於耕作的曲轅犁,利於灌溉的水力筒車和牛挽高轉筒車,注重興修水利,擴大了耕地和灌溉面積,提高了糧食畝產量,促進了經濟作物的發展。
㈩ 列舉唐宋時期在農業生產工具上的創新
宋朝農業生產發展簡表
農業生產工具
994年
推廣踏犁。
1036年-1101年
使用拔秧工具秧馬。
1115年-1234年
東北地區使用分立起壟、中耕趟地的趟頭。
1127年-1162年
江南水田使用碎土、平田、混和泥漿的工具耖。
1169年
用於開荒的留刀見於記載。
12世紀後期
鋼刃農具開始推廣。曾之道作《農器譜》(已佚),記述了耒耜、耨鎛、車戽,蓑笠、銍刈、筱簣、杵臼、斗斛、釜甑、倉庾等農具和農業設備,是當時最詳盡的農具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