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5克茶葉相當於多少勺(家裡用的不銹鋼勺)
烏龍茶就是常說的鐵觀音、大紅袍等半發酵茶,是中國功夫茶的代表。5克鐵觀音也就是1勺。鐵觀音比較沉。
高檔的綠茶通常用85℃左右的水來沖泡,過熱的水易使茶湯鮮爽味下降。鐵觀音等烏龍茶最好用沸水泡,茶香更好;緊壓黑茶如普洱餅茶也可以考慮煮茶,這樣可以使普洱茶中特色的品質成分充分浸出。
泡花茶和烏龍茶時蓋蓋較易泡出茶香,泡綠茶時蓋蓋反而會影響到香氣的純正。
(1)一般取茶葉的工具是多少克擴展閱讀
品飲烏龍茶不僅對人體健康有益,還可增添無窮樂趣。但有三忌:
一是空腹不飲,否則感到飢腸轆轆,頭暈欲吐,人們稱是「茶醉」。
二是睡前不飲,否則難以入睡。
三是冷茶不飲,冷後性寒,對胃不利。
這三忌對初飲烏龍茶的人尤為重要,因為烏龍茶所含茶多酚及咖啡鹼較其他茶多。
❷ 茶葉盒裝一般多少克
買茶葉一般送人的克數沒有固定標准,不過市場上常見的茶禮包裝一般為200g(一盒)、250g(兩盒)、500g(兩盒),在選擇時一般可參考雙數,即兩盒或兩罐,在克數上可選擇250g、500g等,另外對於普洱茶、白茶一般為餅狀,可選擇雙餅裝。
送禮茶,雖然品質也要講究,但一般更注重包裝,但兩者都不可忽略,以自己的實際情況為參考,其次在選擇茶葉時,我們也可以參考以下需求:
1、可以根據具體的季節來送。例如春茶上市時節,可以送一些剛剛上市的新鮮綠茶;冬天較為寒冷,可以送一些紅茶、黑茶之類的。
2、根據送禮對象的喜好,這個得自己去了解。例如有些人只喝某種茶,你要是送另外一種茶,即使再名貴,他也不會去喝的。
3、根據送禮的用途或與送禮對象的關系而定。例如只是親朋好友間的輕送禮,就不要在包裝上花太多金錢,買些好茶,簡單包裝就行;而如果是送領導或重要客戶,可能就得「內外兼修」了,除了茶葉好,還得找個高大上的包裝。
4、如果是送給對方喝的,可以多送散茶;而如果是給對方長期保存,那麼可以送一些餅茶、磚茶之類的緊壓茶,便於存儲。另外不是所有茶都可以長期保存的,除了黑茶和白茶之外,其他茶類只有少數茶可以長期保存或越陳越香
❸ 沏茶的步驟,工具是什麼
不很講究的話,只需3樣:杯子 茶葉 80度以上的滾水或沸水 把茶葉放入杯子,加入80度以上的滾水或沸水,這是比較大眾化的沏茶的步驟.
講究的話,那就得講點茶道了,
中國茶道的具體表現形式有三種。
①煎茶
把茶末投入壺中和水一塊煎煮。最早記述於宋代,有「吃茶」之說。流行於唐代。 法門寺出土的金質茶具,展現了唐代人「吃茶」的情形。茶葉經烘乾後碾成粉末,和水一起煮,在煮茶時有時會加入鹽等調料,喝茶時與茶葉一起喝下,所以又叫「吃茶」。 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藝術品嘗形式。
②鬥茶
古代文人雅士各攜帶茶與水,通過比茶麵湯花和品嘗鑒賞茶湯以定優劣的一種品茶藝術。鬥茶又稱為茗戰,興於唐代末,盛於宋代。最先流行於福建建州一帶。鬥茶是古代品茶藝術的最高表現形式。其最終目的是品嘗,特別是要吸掉茶麵上的湯花,最後鬥茶者還要品茶湯,做到色、香、味三者俱佳,才算鬥茶的最後勝利。
③工夫茶
清代至今某些地區流行的工夫茶是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流風余韻。清代工夫茶流行於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廣東的潮州。後來在安徽祁門地區也有盛行。工夫茶講究品飲工夫。飲工夫茶,有自煎自品和待客兩種,特別是待客,更為講究。
茶道要遵循一定的法則。唐代為克服九難,即造、別、器、火、水、炙、末、煮、飲。宋代為三點與三不點品茶,「三點」為新茶、甘泉、潔器為一,天氣好為一,風流儒雅、氣味相投的佳客為一;反之,是為「三不點」。明代為十三宜與七禁忌。「十三宜」為一無事、二佳客、三獨坐、四詠詩、五揮翰、六徜徉、七睡起、八宿醒、九清供、十精舍、十一會心、十二鑒賞、十三文僮;「七禁忌」為一不如法、二惡具、三主客不韻、四冠裳苛禮、五葷餚雜味、六忙冗、七壁間案頭多惡趣。
茶道用具
[1]1、置茶器 ① 茶則:由茶罐中取茶置入茶壺的用具。 ② 茶匙:將茶葉由茶則撥入茶壺的器具。 ③ 茶漏(斗):放於壺口上導茶入壺,防止茶葉散落壺外。 ④ 茶荷:屬多功能器具,除兼有前三者作用外,還可視茶形、斷多寡、聞干香。 ⑤ 茶擂:用於將茶荷中的長條形茶葉壓斷,方便投入壺中。 ⑥ 茶倉:分裝茶葉的小茶罐。 2、理茶器 ① 茶夾:將茶渣從壺中、杯中夾出;洗杯時可夾杯防手被燙。 ② 茶匙:用以置茶、挖茶渣。 ③ 茶針:用於通壺內網。 ④ 茶槳(簪):撇去茶沫的用具;尖端用於通壺嘴。 3、分茶器 ① 茶海(茶盅、母杯、公道杯):茶壺中的茶湯泡好後可倒入茶海,然後依人數多寡平均分配;而人數少時則倒出茶水可避免因浸泡太久而產生苦澀味。茶海上放濾網可濾去倒茶時隨之流出的茶渣。 4、品茗器 ① 茶杯(品茗杯):用於品啜茶湯。 ② 聞香杯:藉以保留茶香用來嗅聞鑒別。 ③ 杯托:承放茶杯的小托盤,可避免茶湯燙手,也起美觀作用。 5、滌潔器 ① 茶盤:用以盛放茶杯或其他茶具的盤子。 ② 茶船(茶池、茶洗、壺承):盛放茶壺的器具,也用於盛接溢水及淋壺茶湯,是養壺的必須器具。 ③ 渣方:用以盛裝茶渣。 ④ 水方(茶盂、水盂):用於盛接棄置茶水。 ⑤ 滌方:用於放置用過後待洗的杯、盤。 ⑥ 茶巾:主要用於干壺,可將茶壺、茶海底部殘留的雜水擦乾;其次用於抹凈桌面水滴。 ⑦ 容則:擺放茶則、茶匙、茶夾等器具的容器。 6、 其它 ① 煮水器:種類繁多主要有炭爐(潮汕爐)+玉書碨、酒精爐+玻璃水壺、電熱水壺、電磁爐等。選用要點為茶具配套和諧、煮水無異味。 ② 壺墊:紡織品。用於隔開壺與茶船,避免因碰撞而發出響聲影響氣氛。 ③ 蓋置:用來放置茶壺蓋、水壺蓋的小盤(一般以茶托代替) ④ 奉茶盤:奉茶用的托盤。 ⑤ 茶拂:置茶後用於拂去茶荷中的殘存茶末。 ⑥ 溫度計:用來學習判斷水溫。 ⑦ 茶巾盤:用以放置茶巾、茶拂、溫度計等。 ⑧ 香爐:喝茶焚香可增茶趣。
·1.水與茶的比例 直接的反應就是茶的濃淡。濃淡要合適才好,使我們能夠品賞到茶的色和香,同時,適當的濃淡對於茶葉中的 物質的浸出是有影響的,這不但影響到茶水的色、香,也影響到茶水對人體的影響作用。濃淡可以科學計測,但是平時沒人去理會這一指標的,還是要靠自己把握,一般是宜淡不宜濃。大致上說,一般紅綠茶,茶與水的重量比為1∶80。常用的白瓷杯,每杯可放茶 葉3克;一般玻璃杯,每杯可投兩克。 2.泡茶的水溫 對不同的茶要求用不同的水溫,應視不同類茶的級別而定。但是我們經常不注意這一點,總喜歡用很燙的水來沖泡。一般說來,紅茶、綠茶、烏龍茶用沸水沖泡還是較好的,可以使茶葉中的有效成分迅速地浸出。某些嫩度很高的綠茶,如龍井茶,應用80℃~85℃的開水沖泡,使茶水綠翠明亮,香氣純正、滋味甘醇。 3.浸泡的時間長短 一般也就是3到10分鍾左右,不宜久泡。紅茶要比普通的茶泡得更短一點。 4.杯子的用法 紅茶一般有玻璃杯,其他常用白瓷杯。
具體按茶道的沏茶的步驟根據茶道的不同而有所不同,這方面我也並非專家,
請參閱>http://ke..com/view/47991.htm
❹ 茶葉的審評器具都有哪些
茶葉審評器具如下:
1、濕評台
等等。
❺ 25克茶葉大約是多少用什麼容器來衡量
一泡鐵觀音茶葉一般是7克左右,差不多是4泡鐵觀音茶葉茶葉的量,一般都是用天平稱的會精確點。希望能幫到您。
❻ 評茶用具專用的包括哪些
是品茶還是評茶。。估計樓主說的應該是評茶,品茶的用具很多很雜有品位的數不勝數,但評茶用具是專用的,質地要良好,規格要一致,力求完美,以盡量減少客觀上的誤差,評茶常用的用具,有下列各項。
審茶盤
供盛放茶樣,便於取樣沖泡及審查茶葉外觀,形狀及色澤,一般使用長方形及正方形,亦有使用圓形者,黑色容器,以無臭,無味的薄木板,塑料或金屬製成,一般正方形的長,寬,高,分別為23,23,03公分,長方形的長,寬,高,分別為25,16,03公分,可盛放茶葉150-200公克,審茶盤亦有塗成白色者。
審茶杯
供茶葉沖泡開湯及評審茶葉香氣用,一般使用白瓷製長筒型,有把手,有杯蓋之茶杯,杯蓋上有一小孔,在背柄對面的杯口上,有一小缺口成弧形或鋸齒形,使審茶杯橫擱在審茶碗上,仍易濾出茶湯,國際標准ISO 3103-1980 (E)所規范的標准審茶杯,規格為內徑6.2公分,外徑6.6公分,杯高6.5公分,誤差范圍6.1公分,杯蓋上有一小孔,審茶杯的容量150+-4cc。
審茶碗
供茶湯之盛放,用來評審茶湯水色及滋味。一般亦使用白瓷製成。3103-1980 ISO (E) 所規范之標准審茶碗規格為外徑9.5公分,內徑8.6公分,碗高5.2公分,最大容量為200CC。
稱量器
供秤取茶樣用,一般使用秤茶專用的手秤,為一銅質衡器桿秤,一端系有半球形銅質圓盤,盤內有3.公克重的圓扁銅片一塊,作為法碼,另一端帶尖嘴的橢圓盤,猶如小畚箕,用以秤取茶葉,若無手秤,另用天秤代用,目前亦有手攜式小型電子秤可供使用。
定時器
供計量茶葉沖泡之時間,可使用定時鬧鍾或砂漏計。
網匙
用細密銅網或不銹鋼製成,用以撈取審茶碗內的細碎茶渣。
審茶匙
供舀取茶湯品評用,一般使用銀制或鎳銅合金之長柄匙,容量 5-10cc.亦有使用白色瓷匙。
湯杯
可盛熱水,供放置審茶匙,網匙之用。
茶渣桶〔吐茶桶〕
評茶時,用以吐茶及盛裝茶渣與廢棄之茶湯用,有圓形及半圓形兩種,高80公分,直徑35公分,半腰直徑20公分,通常用鍍鋅鐵皮製成。
燒水壺
鋁制或不銹鋼制,手提茶壺或電壺,〔容量5-8公升〕供燒開水沖泡茶葉用。
❼ 茶具中的一茶勺茶是多少克
標准茶道中的茶勺,對於全是芽頭的茶來說,一般5克左右,比如毛尖,毛峰,雀舌,龍井一級以上,白毫,金駿眉一級以上,普洱熟茶散茶一級以上等等,這類茶都是比重比較輕的,因為茶豪比較多。
對於次級或者其他成團狀的的茶來說,分量可能會更重。
對於泡功夫茶來說,不同地方的人喝茶習慣不一樣,決定的是口感濃度不一致,所以取茶之前,可以詢問一下客人的飲茶習慣,以便選取最適合的茶量,給客人泡出盡量適合他的口感。
❽ 如何計算茶葉的克數量
一小不銹鋼勺約三克,一中勺約四克,一磁湯勺約6克,1市斤即一塑料袋包500克。
❾ 泡茶之前,你知道茶葉應取多少克重適宜嗎
普通常用的蓋碗,容量大約為150毫升,常規為5克的投茶量,綠茶要適當少一些,3克即可,而烏龍茶要相對多一些,7到10克為宜。但實際泡茶時沒誰會去稱茶葉多少克的,大多是憑感覺,因為有些茶比較細小,緊致,或者是茶餅茶磚一類的緊壓茶,看起來一點點,實際分量也夠了。而有些茶,比較蓬鬆,粗大,感覺已經放了很多了,實際上克重還不夠。
不同茶的最佳投茶量用電子秤精確稱量之後,放入150毫升的蓋碗,大家可以直觀地看到投茶量的多少。
二成滿:
芽葉大,並且非常蓬鬆的茶,或者條索結連粗長的茶類,比如生普散茶,白牡丹散茶,鳳凰單樅,大紅袍一類,可以適當多放至七成滿。
❿ 茶葉取樣規定 取幾件
取樣件數按下列規定執行:1~5件,取樣1件;6~50件,取樣2件;50件以上,每增加50件增取1件。500件以上,每增加100件(不足100件者按100件計)增取1件,1000件以上,每增加500件(不足500件者按500件計)增取1件。
1:對一批茶葉品質的高低,關鍵在於取樣,茶樣的好壞也代表了茶葉的好壞。
取樣是要從一批茶葉中,抽取代表整批毛茶或精製茶,品質特徵的最低數量的茶樣,作為評審茶葉品質或檢驗茶葉之用。取樣是否正確,是否能代表整批茶葉的品質,是保證評審及檢驗結果,是否能正確的首要工作,由於茶葉具有不均勻性,要抽取能代表一批茶葉的茶樣,需要十分謹慎
2:大包裝茶在產品成件、打包、刷嘜後取樣時,應在整批茶葉包裝完成後的堆垛中,從不同堆放位置隨機抽取規定的件數。用取樣工具在每件的上、中、下位置處各取出有代表性的樣品約250克置於有蓋的專用茶箱中,混勻。再將茶葉全部倒在潔凈的塑料布上。用分樣器或四分法逐步縮分至500~1000克,作為平均樣品,分裝於1~2個茶樣罐中供審評用。
3:緊壓茶 磚茶、餅茶取樣時,應隨機抽取規定的件數,逐件開啟,再從各件內不同位置處,取出1~2個(塊),除供現場檢查外,單重在500克以上的留取3個(塊),500克以下的留取5個(塊),盛於密閉的容器中,供審評用。
4:在取樣時如發現茶葉品質、包裝或堆存情況等有異常表現時,可酌情增加或擴大取樣數量,以保證樣品的代表性。必要時應停止取樣。
5:採用四分法縮分茶樣時,對混勻的茶樣可先通過「十」字或對角劃線,將茶樣分為數量相當的4份,再分取相對的2份。如此重復進行縮分,直至獲得需要的茶樣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