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工具五金 » 政策工具是什麼
擴展閱讀

政策工具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2-04-29 00:34:44

A. 什麼是公共政策工具

公共政策工具是人們為解決某一社會問題或某一政策目標而採用的具體手段和方式。它是政府治理的手段和途徑,是公共政策目標與結果之間的橋梁。

政策工具分為市場化工具、工商管理技術和社會化手段這三類基本的政策工具:

市場化工具包括民營化、用者付費、管制與放鬆管制、合同外包、分權與權力下放、內部市場、產權交易等類型;

工商管理技術包括戰略管理、績效管理、顧客導向、目標管理、全面質量管理、標桿管理、企業流程再造等類型;

(1)政策工具是什麼擴展閱讀:

公共功能的特徵:

1、價值相關性:與政策的價值相聯系的是其利益相關性,多數公共政策都涉及到對以利益為核心的社會價值的分配。

2、合法性:政策的合法性應該通過法定程序獲得,這種法定程序可以通過立法機關通過,或者經過得到立法機關明確授權的有關部門的認可。

3、權威性:公共政策的權威性與其合法性緊密相關,而權威性又與強制力相聯系。

B. 什麼是常規性貨幣政策工具

常規性貨幣政策工具指中央銀行所採用的、對整個金融系統的貨幣信用擴張與緊縮產生全面性或一般性影響的手段,是最主要的貨幣政策工具,包括:存款准備金制度;再貼現政策;公開市場業務,被稱為中央銀行的 「三大法寶」。主要是從總量上對貨幣供應時和信貸規模進行調節。
拓展資料:
貨幣政策工具是中央銀行為達到貨幣政策目標而採取的手段。 貨幣政策工具分為一般性工具和選擇性工具。在過去較長時期內,中國貨幣政策以直接調控為主,即採取信貸規模、現金計劃等工具。1998年以後,主要採取間接貨幣政策工具調控貨幣供應總量。中國的貨幣政策工具主要有公開市場操作、存款准備金、再貸款與再貼現、利率政策、匯率政策、窗口指導、短期流動性調節工具(SLO)、中期借貸便利(MLF)等。2013年11月6日央行網站新增「常備借貸便利(SLF)」欄目,並正式發布常備借貸便利開展情況,標志著這一新的貨幣政策工具的正式使用。
一般性貨幣政策工具是中央銀行調控的常規手段,他主要是調節貨幣供應總量、信用量和一般利率水平。因此,又稱為數量工具。存款准備金制度開始於19世紀20年代波士頓的蘇弗克銀行的改革。以解決鄉村銀行劣幣驅逐城市銀行良幣,要求鄉村銀行在城市銀行存入足額存款,城市銀行則按面值收兌鄉村銀行的銀行券,維持其面額十足流通,保持了銀行券流通的穩定。這項制度成為1913年美國實行《聯邦儲備法》中法定存款准備金制度的基礎。存款准備金制度是指中央銀行在法律所賦予的權力范圍內,通過規定或調整商業銀行交存中央銀行的存款准備金比率,控制其信用規模,並藉以間接地對社會貨幣供應量進行控制的制度。自1998年4月起,中國人民銀行有過大幅度降低了商業銀行的存款准備金和備付金比率。再貼現政策是中央銀行通過制定或調整再貼現利率來干預和影響市場利率及貨幣市場的供應和需求,通過規定貼現票據的資格來控制資金投向的一種金融政策。

C. 政策工具的分類

政策工具的分類
關於工具概念的最常見的定義是:「一個行動者能夠使用或潛在地加以使用,以便達成一個或更多目的的任何事物」(A·Hoogerwerf語)。簡單地說,政策工具就是達成政策目標的手段。盡管「內部管理」、「人力資源政策」、「網路管理」、「政策實驗」等東西在某種意義或角度上可以看作政策工具,但最好是將政策工具限定在實現政策目標或結果的手段這一特性上。

中文名
政策工具
定義
是達成政策目標的手段
分類
自願性工具等
詞性
名詞
快速
導航
政策工具的分類
政策工具的定義
關於工具概念的最常見的定義是:「一個行動者能夠使用或潛在地加以使用,以便達成一個或更多目的的任何事物」(A·Hoogerwerf語)。簡單地說,政策工具就是達成政策目標的手段。盡管「內部管理」、「人力資源政策」、「網路管理」、「政策實驗」等東西在某種意義或角度上可以看作政策工具,但最好是將政策工具限定在實現政策目標或結果的手段這一特性上。
事實上,政策工具既可以界定為一種「客體」(object),也可以界定為一種活動(activity)。一方面,我們可以將工具看作為一種客體。例如,在法律文獻中,人們往往將法律和行政命令稱為工具;另一方面,工具也可以看作是活動,因而有學者將政策工具定義為「一系列的顯示出相似特徵的活動,其焦點是影響和治理社會過程」(A·B·Ringeling語)。這種定義擴大了工具的范圍,將某些非正式的活動也納入工具之中,然而,卻使「政策」與「工具」的界限更加模糊。
含義:實現政策目標的手段或是方式。
政策工具的分類
自願性工具
核心特徵是它很少或幾乎沒有政府幹預,它是在自願的基礎上完成預定任務。
包括家庭與社區,志願者組織、市場。
強制工具
也稱直接工具,強制或直接作用於目標個人或公司。 在響應措施時只有很小的或沒有自由裁量的餘地。
包括管制、公共事業、直接提供。
混合性工具
兼具自願性工具和強制性工具的特徵。混合型工具允許政府將最終決定權留給私人部門的同時,可以不同程度地介入非政府部門的決策形成過程。
包括信息與勸解、補貼、產權拍賣、征稅與用戶收費。

D. 財政政策的工具主要有哪些

財政政策工具是政府為實現既定的政策目標所選擇的操作手段,主要包括:

(1)稅收調節。稅收既是政府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也是國家實施財政政策的一個重要手段。以稅收作為政策工具,可以通過改變稅率、稅收總量和調整稅收結構來實現政策目標。一般來說,降低稅率、減少稅收都會導致社會總需求的增加和國民產出的增長,反之則下降。因此,在總需求不足時,可採取減稅措施來抑制經濟衰退;在需求過旺時,可採取增稅措施來抑制通貨膨脹。

(2)國債調節。相對於不可輕易變動的稅收來說,國債是一種較為靈活、較為便捷的財政政策工具。運用國債工具可以實現以下目標:調節社會總需求,發行國債會減少企業和居民的可支配資金,縮小社會總需求,而償還國債,將增加企業收入和居民的可支配資金,擴大社會總需求;涮節國民收入的使用方向,國債可以對企業和居民收入進行再調整,集中一部分國民收入用於特定的經濟建設;國債發行以後還可以進入證券市場轉讓和流通,成為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工具,中央銀行通過在證券市場上公開買進或賣出國債,操作公開市場業務,調節貨幣供給水平。

(3)財政投資。財政預算內投資,是國家集中財力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進行直接的資金投入。它既可以調節積累與消費的比例,也可以調節國民經濟的結構。

(4)財政補貼。財政補貼是國家為了某種特定需要,用財政資金直接資助企業或居民的一種國民收入再分配方式,屬於國家財政的轉移支付。財政補貼分為三大類:企業補貼,即為了支持某些政策性企業的生產和經營而給予的補貼;價格補貼,包括對職工的副食品補貼、糧食補貼、房租補貼等;社會救濟,指國家對那些生活有特殊困難的貧困地區和個人,給予無償的財政資助。

希望採納

E. 中央銀行的三大貨幣政策工具是什麼

中央銀行的三大貨幣政策工具:

1、存款准備金制度

存款准備金,是指金融機構為保證客戶提取存款和資金清算需要而准備的在中央銀行的存款,中央銀行要求的存款准備金占其存款總額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備金率。

2、再貼現政策

再貼現是指商業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將貼現所獲得的未到期票據,向中央銀行轉讓。對中央銀行來說,再貼現是買進商業銀行持有的票據,流出現實貨幣,擴大貨幣供應量。

對商業銀行來說,再貼現是出讓已貼現的票據,解決一時資金短缺。整個再貼現過程,實際上就是商業銀行和中央銀行之間的票據買賣和資金讓渡的過程。

3、公開市場業務

公開市場業務是指中央銀行通過買進或賣出有價證券,吞吐基礎貨幣,調節貨幣供應量的活動。與一般金融機構所從事的證券買賣不同,中央銀行買賣證券的目的不是為了盈利,而是為了調節貨幣供應量。

被稱為中央銀行的 「三大法寶」。主要是從總量上對貨幣供應量和信貸規模進行調節。

是中央銀行所採用的、對整個金融系統的貨幣信用擴張與緊縮產生全面性或一般性影響的手段,是最主要的貨幣政策工具。

(5)政策工具是什麼擴展閱讀

當貨幣政策邊際效用遞減,因此央行會慎用降息降准這樣的貨幣政策工具,而更傾向於運用公開市場操作等手段保持市場流動性,以及利用中期借貸便利(Medium-term Lending Facility,MLF)與常備借貸便利(Standing Lending Facility,簡稱SLF),這種新型貨幣政策工具來調節短期流動性。

公開市場業務指中央銀行通過買進或賣出有價證券,吞吐基礎貨幣,調節貨幣供應量。公開市場業務債券交易有回購、現券交易以及發行中央銀行票據三個品種。央行回購分為正回購和逆回購,兩者都是央行在公開市場上吞吐貨幣的行為。

F. 經濟學中,三大貨幣政策工具內容是什麼並分別作名詞解釋。

貨幣政策三大工具:存款准備率、貼現率和公開市場操作。

1、存款准備率:是中央銀行規定各金融機構的存款准備金額占其存款總額的比例。央行對存款准備率的調控其實是一種宏觀經濟政策,上調存款准備率時,各商業銀行的貸款能力就會下降,市場流通的貨幣量減少,這就是緊縮的貨幣政策。

2、貼現率:是指商業銀行辦理票據貼現業務時,按照一定的利率計算利息,這種利率就是貼現率。一般情況是貼現率小於市場利率。

3、公開市場操作:是央行通過買賣有價證券和外匯交易來調節貨幣市場的一種貨幣政策。這種政策有很高的靈活性和有效性,但是要想完全發揮其有效性還在不斷的探索中。

運用各種工具調節貨幣供應量來調節市場利率,通過市場利率的變化來影響民間的資本投資,影響總需求來影響宏觀經濟運行的各種方針措施。調節總需求的貨幣政策的三大工具為法定準備金率,公開市場業務和貼現政策。

(6)政策工具是什麼擴展閱讀:

貨幣政策最終目標一般有四個,但要同時實現,則是非常困難的事。在具體實施中,以某項貨幣政策工具來實現某一貨幣政策目標,經常會干擾其他貨幣政策目標的實現,因此,除了研究貨幣政策目標的一致性以外,還必須研究貨幣政策目標之間的矛盾性及其緩解矛盾的措施。

隨著經濟的增長,價格應趨於下降,或趨於穩定。因為,經濟的增長主要取決於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新生產要素的投入,在勞動生產率提高的前提下,生產的增長,一方面意味著產品的增加,另一方面則意味著單位產品生產成本的降低。所以,穩定物價目標與經濟增長目標並不矛盾。

在開放經濟中,貨幣政策的效果還要因為資金在國際上流動而受到影響,例如,一國實行緊的貨幣政策時,利率上升,國外資金會流入,若利率浮動,本幣會升值,出口會受到抑制,進口會受刺激,從而使本國總需求比在封閉經濟情況下有更大的下降。

貨幣政策在實踐中存在的問題遠不止這些,但僅從這些方面來看,貨幣政策作為平抑經濟波動的手段,作用也是有限的。

G. 中央銀行最常用的政策工具是什麼

一、中央銀行常用的貨幣政策工具有:存款准備金制度、再貼現政策、公開市場業務。這三種貨幣政策工具也被稱一般性貨幣政策工具,指中央銀行所採用的、對整個金融系統的貨幣信用擴張與緊縮產生全面性或一般性影響的手段,是最主要的貨幣政策工具。他們主要是從總量上對貨幣供應量和信貸規模進行調節。
二、中央銀行常用的貨幣政策工具的調節方法:
1、存款准備金制度的調節方法:存款准備率及法定準備的構成與應保持的限額,對銀行的資產負債比率及經營方向有著直接的影響。
如存款准備率提高,可以促進商業銀行多吸收存款以保持原有的資產規模,或收縮貸款、減少投資、出售債權以適應被壓縮的可用資金規模。
中央銀行通過增大或降低存款准備率來調節商業銀行的信用創造能力、控制貨幣供應量的伸縮,以達到穩定通貨的政策目的,因而存款准備金制度成為中央銀行實施貨幣政策的一項有效工具。
2、再貼現政策的調節方法:現代許多國家中央銀行都把再貼現作為控制信用的一項主要的貨幣政策工具,再貼現是指商業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將貼現所獲得的未到期票據,向中央銀行轉讓。對中央銀行來說,再貼現是買進商業銀行持有的票據,流出現實貨幣,擴大貨幣供應量。
對商業銀行來說,再貼現是出讓已貼現的票據,解決一時資金短缺。整個再貼現過程,實際上就是商業銀行和中央銀行之間的票據買賣和資金讓渡的過程。
3、公開市場業務的調節方法:公開市場業務可以由中央銀行充分控制其規模,中央銀行有相當大的主動權;公開市場業務是靈活的,多買少賣,多賣少買都可以,對貨幣供應既可以進行「微調」,也可以進行較大幅度的調整,具有較大的彈性。
公開市場業務操作的時效性強,當中央銀行發出購買或出售的意向時,交易立即可以執行,參加交易的金融機構的超額儲備金相應發生變化;公開市場業務可以經常、連續地操作,必要時還可以逆向操作,由買入有價證券轉為賣出有價證券,使該項政策工具不會對整個金融市場產生大的波動。



(7)政策工具是什麼擴展閱讀:
中央銀行其它的貨幣政策工具:
1、選擇工具:是指中央銀行針對某些特殊的信貸或某些特殊的經濟領域而採用的工具,以某些個別商業銀行的資產運用與負債經營活動或整個商業銀行資產運用也負債經營活動為對象,側重於對銀行業務活動質的方面進行控制,是常規性貨幣政策工具的必要補充,常見的選擇性貨幣政策工具主要包括:
(1)消費者信用控制;
(2)證券市場信用控制;
(3)不動產信用控制;
(4)優惠利率;
(5)特種存款。

2、補充工具:其它政策工具,除以上常規性、選擇性貨幣政策工具外,中央銀行有時還運用一些補充性貨幣政策工具,對信用進行直接控制和間接控制。包括:
(1)信用直接控制工具,指中央銀行依法對商業銀行創造信用的業務進行直接干預而採取的各種措施,主要有信用分配、直接干預、流動性比率、利率限制、特種貸款;
(2)信用間接控制工具,指中央銀行憑借其在金融體制中的特殊地位,通過與金融機構之間的磋商、宣傳等,指導其信用活動,以控制信用,其方式主要有窗口指導、道義勸告。

H. 政策工具有哪些類型

調節社會總需求的工具。第一,主要調節社會需求的總水平,這被稱為需求增減型政策,主要
是指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 第二,主要調節社會需求的內部結構,在開放經濟中,這主要是指調節需求中外國商品和勞務與本國商品和勞務的結構比例,這被稱為需
求轉換型政策,主要包括匯率政策、補貼政策以及直接管制政策。

I. 政策工具有哪些各自有何特點

貨幣政策工具主要有三個::(1)常規性貨幣政策工具,或稱一般性貨幣政策工具。指中央銀行所採用的、對整個金融系統的貨幣信用擴張與緊縮產生全面性或一般性影響的手段,是最主要的貨幣政策工具,包括存款准備金制度,再貼現政策和公開市場業務,被稱為中央銀行的「三大法寶」。主要是從總量上對貨幣供應時和信貸規模進行調節。(2)選擇性的貨幣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銀行針對某些特殊的信貸或某些特殊的經濟領域而採用的工具,以某些個別商業銀行的資產運用與負債經營活動或整個商業銀行資產運用也負債經營活動為對象,側重於對銀行業務活動質的方面進行控制,是常規性貨幣政策工具的必要補充,常見的選擇性貨幣政策工具主要包括:證券市場信用控制、不動產信用控制、消費者信用控制。(3)補充性貨幣政策工具,除以上常規性、選擇性貨幣政策工具外,中央銀行有時還運用一些補充性貨幣政策工具,對信用進行直接控制和間接控制。補充性貨幣政策工具包括:①信用直接控制工具,指中央銀行依法對商業銀行創造信用的業務進行直接干預而採取的各種措施,主要有信用分配、直接干預、流動性比率、利率限制、特種貸款;②信用間接控制工具,指中央銀行憑借其在金融體制中的特殊地位,通過與金融機構之間的磋商、宣傳等,指導其信用活動,以控制信用,其方式主要有窗口指導、道義勸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