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工具五金 » 做草鞋工具價格多少
擴展閱讀
上馬鑄造爐成本多少錢 2025-05-09 01:14:42
鑽石要輸多少局掉白金 2025-05-09 01:12:28

做草鞋工具價格多少

發布時間: 2022-04-28 08:58:07

❶ 如何做草鞋呀

草鞋的材料不一樣,編織的方法也不一樣的。下面給你簡單介紹一下。打草鞋,又叫推草鞋。①稻草草鞋的做法:推草鞋的師傅一般是騎坐在一個長條木凳上,凳前木齒上系著的數根麻繩是草鞋的經,製鞋師傅會以稻草為緯,搓、擰、交織,用拇指推緊擠壓,製成厚實的鞋底,然後再把麻繩結股成束,以繩代幫兒,製成簡單的草鞋。

②玉米皮草鞋的編織方法:先將清洗熏蒸過的玉米皮編織成辮子,再一圈一圈的縫制出鞋子的底,把鞋底縫好以後,再把編織好的帶子縫上,這樣一雙草鞋就做的差不多了,再修剪一下邊角和線頭,一雙普普通通的玉米皮草鞋就做好了。

有些簡單,希望對你能有所幫助。聽說有個摩卡小鎮也有介紹草鞋的編織方法的,有空你可以去找一下。

❷ 每雙草鞋的成本大概是多少做一雙草鞋需要多長時間 .

不需要什麼工具或機器。手工就可以。每人每天可以做六雙每雙的價格在8元左右

❸ 中國瀕臨失傳的非物質文化有哪些

1;新華社福州10月12日專電 福建永安大腔戲2006年5月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這一福建省內山區的小劇種面臨著失傳的命運。

大腔戲有戲劇「活化石」的美譽。專家認為,大腔戲的遭遇其實是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的共同問題。大腔戲的保護需要政府部門加強保護力度,盡快起草和施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以立法的方式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2;華網呼和浩特3月22日電(記者 李惠子)中國聲樂專家22日說,被稱為「天籟之音」、「蒙古族民間音樂活化石」的「呼麥」演唱藝術正面臨人亡藝絕,拯救行動「時間緊迫」。
「目前,中國能唱呼麥的大約只有100多人,其中包括處在初級階段的學生。」內蒙古廣播電視藝術團男低音歌唱家、著名呼麥演唱家胡格吉勒圖對記者說。「呼麥」又名「浩林·潮爾」,是蒙古族古老的民族歌唱形式,純粹利用人的發聲器官,同時唱出兩個聲部,形成罕見的多聲部形態,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奇特「喉音藝術」。

2005年底,中國文化部已將呼麥列入第一批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推薦項目名錄。 3; 中國的文化源遠流傳,可是到了現在,那些古老的文化卻即將離我們越來越遠了,有的甚至失傳,面對這種情況,令國人反省。

膠片電影取代了皮影戲,機械化生產取代了零散工匠,鬧鍾取代了敲鍾人......時代的更迭,給生活換了新容顏,最接近自然的手工操作被進步搶走了接力棒。只有在偏遠的鄉村裡,還有人續寫這些古老的生活。

皮影戲
皮影戲又名「燈影戲」、「土影戲」。傳說漢武帝時,皮影戲最先流傳於河北、陝西等地,皮影的造型各異、風格多變,曲目也很多。清乾隆時,法國神父將皮影戲帶到了法國,稱「中國皮影」。後來傳至歐洲其它國家,曾轟動一時。
皮影戲里表演者操縱的皮質人形,即皮影,是用羊皮或驢皮製作的。操作時,先把皮子刮薄,雕出形象,再染色、上油,最後通過燈光照射,在幕上映出皮影人的影像。
修船匠
船,起源於何時,很難考證。從原始人的獨木舟到今天漂洋過海的萬噸巨輪,人們在水上的行走歷程,漫長又偉大,承載了人類幾千年的文明。木船,帶著曾經的輝煌,披著昔日的榮耀,在不斷更新的制船材料與工藝中,在日益發達的陸上與航空交通里,逐漸退隱江湖,淡出人們的生活。
修船匠,原本四海為家,做點鋸木、出料、釘邊、車眼、調漿、修縫這類的活計。現在,已近乎失業。

做桿秤
桿秤在我國有著久遠的歷史。據古籍記載,遠古時期有個商人叫陶朱公,受打水的橫桿啟發,發明了十六兩制桿秤。桿秤有骨桿、木桿、金屬桿;秤砣有石砣、金屬砣;提繩有二提繩、三提繩。計量單位,由夏商時期使用銖和兩,發展到周朝時期銖、兩、金、均、石。直到解放後,改為十兩一斤。
製作桿秤工序繁瑣,大小程序加起來估計有三四十道。桿秤的桿,一般用硬木晾放一年左右,出桿成型,刨光打磨,才能彈線、定星位、安提繩。如今,電子秤已經大行其道,偶爾才能撞見桿稱略顯黯淡的身影。

打花帶
男耕女織的年代,紡線、織布、綉花、縫衣、打花帶等針線活是婦女的必修課。針線活的優劣,似乎成了評判女孩是否勤勞與賢惠的重要標准。東南的苗族婦女,幾乎人人會打花帶。花帶是她們服飾的點綴,更是背孩子的重要工具,送情人的重要信物。
打花帶既可用一把椅子、一雙手、幾根花線的輕裝操作,也可以自製簡陋工具,專業打造。

銅匠
人類使用銅器的歷史達六千年,從前居家過日子的生活用品,用的大多是銅器。銅盆、銅勺、銅鏟、銅鎖是最常見的,大門的吊環也是銅的,箱子、櫥子的櫃門都要用銅的拉手,殷實的大戶人家,還要在櫃門釘上圓形的銅皮,在四角包上角銅,刻上吉祥的圖案。
銅匠,挑著一擔子銅器、銅皿,和著錚錚琮琮悅耳的金屬聲,翻山越嶺,吃著百家飯,走街串巷,干著手藝活。做銅活,修銅器,風光體面。現在,隨著材料種類的豐富、機械化生產的普及,手工銅匠少了用武之地,逐漸被人們淡忘。

修算盤
算盤,又稱「中國的計算機」,是中國人發明的一種計算工具。古人用小木棍進行計算,稱「算籌」,用算籌作為工具的計算叫「籌算」。後來,隨著生產的發展,用小木棍進行計算受到了限制,於是,人們又發明了更先進的計算器——算盤。算盤後來陸續傳到了日本、朝鮮、印度、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
今天由於電子計算器盛行,算盤逐漸退出實用領域。

畫年畫
在我國,春節貼年畫由來已久。每逢春節,家家戶戶都會張貼鮮艷悅目的年畫,增添新春佳節的祥和氣氛。唐以前,年畫多為手繪門神;隋代後期,有了木版年畫;到了宋代,木刻取代了畫像。清代,由於繪制技術和雕刻技術都有很大發展,木刻年畫進入了顛峰時期。江蘇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楊家埠等地的木版年畫名滿天下。

編草鞋
草鞋,是由稻草編織而成的。編織草鞋在很多地方不叫編,而叫「打」。打草鞋的工具有鞋耙(一種打草鞋的工具)、圍腰和木槌。
編草鞋時,打草鞋的老人腰間繫上草繩,坐於鞋耙的一端,將事先挫好的草繩結成四股,一頭栓在腰間,一頭扣在鞋耙上,邊編織,邊用榨子、木棰把它敲落實。鞋底板兩頭橢圓,前寬後窄,恰好合腳。草鞋前後還各安有兩排耳紐,一根細繩將耳紐貫穿起來,套在腳上。如今,草鞋早已失去了實用價值,多為人們旅遊紀念和懷舊悅耳之用。

畫糖畫
賣糖畫的小攤販,挑著糖擔子,內有一爐一鍋一石板,一鏟一凳一轉盤。他們的轉盤上畫了一圈小動物,你轉到什麼,他就會用糖給你畫個什麼動物,所以糖畫又叫轉糖。師傅在製作糖畫時,將煉制後的紅糖(或白糖)置於銅瓢內加熱熔化,然後以銅勺為筆,以糖液作墨,凝神運腕,在光潔的大理石板上抖、提、頓、放、收,時快時慢,時高時低,隨著縷縷糖絲飄下,諸如飛禽走獸、花鳥蟲魚、神話人物等形象便栩栩如生呈現在你的眼前。

❹ 草鞋是用什麼編織的呢是怎樣編織的呢

(一)編織草鞋的材料

編織草鞋的材料有很多的,玉米皮,蘆葦,拉菲草,蒲草,竹麻,編織的方法也不盡相同。草鞋的編織材料各種各樣,有稻草,有麥秸,玉米秸,東北有烏拉草,鞋有系繩的,也有拖鞋。民間也有用舊布條和稻草混合編草鞋,這種草鞋穿起來更柔軟舒適,而且比稻稈草更耐穿。

(二)生產流程:

①中國結草鞋:

先將玉米皮編成辮子,然後用粗尼龍線將辮子縫成鞋底,再縫上棉繩系的中國結幫面,最後,用棉繩將草鞋底和泡沫鞋底縫合在一起即成。

②民間編的傳統草鞋

一般用的原料都是絡蔗、稻稈。

編草鞋的准備工具:

草鞋耙、草鞋扒、草鞋捶、草鞋扛

編草鞋的方法:

工具備齊後,選用材料了;篩選鮮白的千稻稈(稻草) 一捆稻草,兩手抓牢,在石階沿拍打,丟掉稻衣雜物,並拍打柔軟,便於編制。再取絡麻,搓草鞋繩(經)備用。
材料備足後,就可以開始打草鞋了。取絡麻搓草鞋繩 二條,長度一「人」長(自己兩手攤開放直的長度。將一條草鞋省對折變成二條草鞋省(經),在對折中央做一個圈兒,即是草鞋鼻頭。用一條繩穿過草鞋鼻頭圈內,系在自己腰上。取 「草鞋爬」勾在四尺木板凳一頭。人坐在凳的另一頭,人坐的凳頭要頂板壁上,以防打草鞋向後拉緊時木凳向後滑。開始打草鞋鼻頭了。
用絡麻在二條鞋繩內一上一下穿編,編到三手指長時,將兩條草鞋繩掛在草鞋爬的左右的第一個與第三個木齒上,將另一個草鞋省的另兩端繩頭拉回來,把繩頭插人草鞋異頭內固定住。由二條草鞋省變成了四條草鞋繩了。要注意最關鍵環節是:草鞋的長短,取決於從草鞋鼻頭到草鞋爬齒的四條草鞋省的長度,以自己的前手臂的長度為標准。就能適合鞋的長度了.接下取噴過水的半濕稻草來在四條鞋繩一上一下穿制,在每穿一次稻草時都要把稻草向自己方向索緊,v兩邊時要索緊,穿過中是二條鞋省稻草要放鬆。這樣編制起的草鞋,穿起來又牢、又軟、又舒服.前頭由小變大。鞋的寬度和形狀就是草鞋繩在草鞋爬六個齒上收放來確定.草鞋省放到最外邊齒上,鞋的寬度放大,草鞋前頭長度編制到一手撐的橫寬,在左右兩邊的草鞋省上做草鞋扣兒. 用絡麻系在草鞋省上,搓繩做兩個長短不一的扣兒,做好前鞋扣,接下繼續用稻草編制,每次插人稻草的接頭都放鞋下面,上面保持美觀、平整,適應腳穿,不損腳。鞋身編制五指寬的長度,在左右兩邊鞋省用絡麻各做兩個長短的草鞋扣兒(後鞋扣)。再編制後鞋根長度,達到四手指橫寬,將鞋繩從草鞋爬的外齒上收放在內二齒上.由四草鞋繩變為二草鞋繩進行編制,編到2寸長的後根,將剩下的二條草鞋省打結。然後用鞋捶敲打草鞋,使其變軟,修飾鞋型,直至滿意。把後根兩條草鞋省反扣在後草鞋扣兒上。再取兩條麻繩,穿過草鞋鼻頭,以備穿鞋時系帶,就成了一雙完整的草鞋了。

1、先要有一個與草鞋耙類似的工具,它以木製成,一個木架,前面粗橫木上有9個齒,中間一個長齒,兩邊各4個小齒,打草鞋時,先將製作草鞋的繩准備好,將製作草鞋的筋和攀的繩固定在草鞋耙和腰間拴的一個「草鞋壓」上。

2、面對固定好的草鞋耙,用繩反復從中穿梭,從鞋頭開始,將繩慢慢編織成一雙草鞋,在編織好的草鞋上穿上一條繩,穿在腳上將草繩系在踝關節處,就可以穿著這種純手工製作的草鞋行走了。

3、編織時要注意掌握松緊等,需要認真細心。編織的草鞋才好看又好穿。

(三)民間傳說

此草鞋是女人編的,若不剪斷一條草鞋省,以後女人懷孕臨產,小孩難以生出來,所以她們都把一條草鞋省剪斷破邪。

別看一雙草鞋那麼簡單,做起來確實不容易。永嘉民間還流傳著一則有趣謎語:四腳棲棲,像范備箕。吊起走去,放爻嬉嬉。

❺ 中國有什麼瀕臨失傳的東西

「裝泥魚」習俗瀕臨失傳珠海斗門將建泥魚生態保護區

裝泥魚的傳統手工技藝起源於清乾隆三十年間(1765年),由於泥魚表皮非常光滑,經常在淺灘上跳躍或爬行,很難徒手捕捉,村民們根據泥魚喜在泥洞里出沒的習性,琢磨出了用籠子誘捕的辦法,而「裝」在廣東方言里即「誘捕」之意。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出版的《香山縣志》卷十四中對這種不知名的小魚進行了描述:「彈流魚即田流魚,一名花魚,一名七星魚。色灰黑,長三四寸,身有花點,肉嫩,味清美,可作羹。」因為花魚長期在灘塗上活動,體表顏色與海泥接近,所以乾務鎮虎山村一帶的村民習慣把「花魚」稱作「泥魚」。目前泥魚的市場價格約為110元/斤,有很高經濟價值。

昨日,記者從珠海市斗門區宣傳部獲悉,有著240多年歷史的傳統習俗「裝泥魚」,日前正式成為新入選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斗門區將通過建立泥魚生態保護區保護瀕臨失傳的傳統技藝。

村民稱灘塗為「泥夾萬」

「裝泥魚」的傳統手工技藝起源於清乾隆三十年間(1765年),由於泥魚表皮非常光滑,經常在淺灘上跳躍或爬行,很難徒手捕捉,村民們便琢磨起捕捉泥魚辦法。

最初是釣,但未找到合適的釣餌,後來根據泥魚喜在泥洞里出沒的習性,琢磨出了用籠子誘捕的辦法,而「裝」在廣東方言里即「誘捕」之意。

240多年前,斗門區乾務鎮虎山村的先人們便以「裝泥魚」為生,他們將大批的魚販運至中山、江門、新會、台山等地區,成為當時非常重要的一種貿易形式。

直到上世紀中葉,虎山村90%的農村家庭都以賣泥魚所得作為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經常成群結隊外出捕魚。至今當地村民還把廣闊的灘塗親切地稱為「泥夾萬」(粵方言,意思是指灘塗上的銀行)。

「裝泥魚」習俗瀕臨失傳

作為一種歷史悠久的傳統手工技藝,「裝泥魚」集傳統手工編織和捕魚技藝於一身,在斗門區乾務鎮廣大灘塗地區廣為流傳。但即使在「裝泥魚」的發源地斗門,現在了解「裝泥魚」的人也越來越少,目前乾務鎮會「裝泥魚」的村民以40歲以上的中年男性為主,面臨後繼乏人的局面。

同時,由於泥魚只能生活在沒有污染的自然灘塗中,在工業發展日益迅速的今天,自然灘塗又越來越少,這一原本在當地童叟盡知的傳統習俗越來越無「用武之地」,「裝泥魚」的場景難得一見。

建泥魚自然生態保護區

1997年,斗門區文化館館長沈俊校就根據這一民俗編成舞蹈《裝泥魚》。他介紹,在全省乃至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項目中,像「裝泥魚」這樣類型的並不多見。

昨日,記者從當地宣傳部了解到,對於這一新榮升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斗門區委、區政府現已批准劃定乾務鎮大角頭水閘至連灣閘海灘一帶為泥魚生態保護區。

為培養傳承人,在乾務鎮虎山村黃氏宗祠設立「裝泥魚傳承基地」,經常組織學生開展第二課堂的活動,教他們編織泥魚籠和魚簍的習俗,讓他們了解「裝泥魚」的歷史,引導他們積極參與到這項活動中來。

此外,乾務鎮將從今年起,每年不定期地組織大型「裝泥魚」系列活動,包括織魚籠比賽、織泥魚簍比賽、現場「裝泥魚」等活動,讓「裝泥魚」這一傳統習俗在活動中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展。

為防止泥魚進籠後逃脫,村民們不斷地將泥魚籠進行改良,最後編織成一種特別的魚籠,籠口用三絞篾編織、籠尾可以折疊。

為在灘塗地上更快地尋找泥魚出沒的洞口,村民們又自製可在淺灘上滑行的泥板;為保護村民的雙腳不被淺灘上的蚝殼割傷,婦女們縫制了功能類似雨靴的多層蚝襪。
)「高塘木偶戲」,曾是綻放在本市最南端海島的一朵藝術奇葩。日前,當人們再次目睹了這一當地久違的民間藝術時,「高塘木偶戲」傳人李貴富卻黯然神傷地說:「如不採取有效措施,『高塘木偶戲』將瀕臨失傳!」

「高塘木偶戲」創始於上世紀三十年代,是由台州遷入象山高塘島居住的李貴富父親引入。至上世紀五十年代時,李家成立了浙東地區惟一一個正規木偶劇團———高塘提線木偶劇團,先後在象山各鎮鄉及寧波、台州、舟山等地演出,把木偶戲演得紅紅火火。

李貴富告訴我們,那時的「高塘木偶戲」,一般以《西遊記》、《封神榜》等神話故事為題材,典型的劇目有《三打白骨精》、《劈山救母》、《三借芭蕉扇》等。這是「高塘木偶戲」最興盛的一個時期。文革開始後,「帝王將相」、「才子佳人」一一被趕下舞台,「高塘木偶戲」也不例外,此後雖改演了《半夜雞叫》等現代劇,但終因效果不佳等原因逐漸衰落,並最終導致木偶劇團解散。

在李家,李貴富拿出一個父親遺留下來的殘存提線木偶,詳解說,「高塘木偶戲」分布袋木偶和提線木偶兩種,其中提線木偶是所有木偶戲中難度最大、藝術性最高的傳統劇種,它具有技藝獨特、道具簡單、人員少、演出費用低等特點,深受廣大群眾喜愛,可惜自他父親上世紀七十年代去世後,這一劇種在浙東一帶已失傳多年。幸運的是,李貴富夫婦和他妹妹,在前幾年整理出先父殘存道具後,憑著兒時所受的傳授與指點,經過長期揣摩、習練,終於學會了這套絕技。

作為李家木偶戲第七代傳人的李貴富夫婦和他妹妹,如今已是象山縣頗有名氣的民間藝人。每逢鄉里舉行文化活動,他們都會拿出自己的絕活客串一番。在前不久舉行的高塘島鄉農民文化節上,「高塘木偶戲」大放異彩,不僅博得了全場觀眾的熱烈喝彩,也得到了有關專家的高度評價。目前,一心想著重建高塘木偶戲劇團的李貴富,雖已向當地文化部門提交了搶救瀕臨失傳劇種的申請報告,卻一時很難找到符合條件的第八代傳人。對此,今年已年近五旬的他憂心忡忡地說:「傳了七代的木偶戲,如果在我手裡失傳,真是太可惜了。」
由於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景泰「打鐵花」這一昔日曾遍及許多鄉村的傳統民間表演藝術卻面臨著失傳。

「鐵花」傳人 獻藝縣城

為了讓更多的群眾觀看到此次演出,白銀市景泰縣有關部門將「打鐵花」的繼承人——蘆陽鎮張正勝父子一班人請到了縣城。

記者在現場看到,張氏父子一班人正在做表演前的准備工作,「呼呼」的木質風箱下,直徑約20厘米的兩個小火爐已經火苗「撲撲」作響。張師傅告訴記者,爐子雖小,但爐內溫度卻很高。等到爐內的鐵塊溶化了,就可以表演「打鐵花」了。

隨著張正勝老人將爐口的封板掀開,爐內立即迸射出巨大的紅光和熱量,將操作的幾名工作人員臉龐映得通紅。火爐內,杯口大小的陶罐內,鐵塊已經變成了通紅的溶液。隨後,老人用火鉗夾住一根拇指大小的陶勺,徐徐將溶液舀出,依次倒在了旁邊幾名壯漢手持的木板上。

說時遲,那時快,壯漢先後立即向前快跑幾步,並將木板上千餘度高溫的鐵汁向空中打飛,鐵汁頓時化作千萬點星雨,上如天女散花,下如金花遍地,流光溢彩,驚艷異常,不時引起觀眾驚呼。

後繼乏人 瀕臨失傳

據景泰縣文化館沈渭顯介紹,景泰「打鐵花」是鐵匠在打鐵過程中從出現的鐵花四濺、璀璨奪目的壯觀景象而產生的聯想,後經不斷改造和加工而形成的一種民間節慶習俗,類似於現在的放煙花。它傳承久遠,盛行於明清時期,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是景泰傳統的民間風俗,曾盛行於景泰五佛、蘆陽、紅水、寺灘、喜泉、正路、中泉等地區。但隨著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焰火爆竹逐漸占據節慶市場,「打鐵花」逐漸淡出人們視野。

近年來,由於「打鐵花」的老一代藝人相繼謝世,健在的也年事已高,加之靠「打鐵花」難以維持生計,使「打鐵花」這一技藝後繼乏人,瀕臨失傳。

據了解,為了搶救保護「打鐵花」這一傳統民間文化藝術,從2000年以來,景泰縣就開展了一系列的保護和搶救措施,但瀕危狀況依然十分突出。目前,白銀市已將景泰的「打鐵花」納入到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並於今年5月份向上級申報,積極爭取「省遺」。

大腔戲有戲劇「活化石」的美譽。專家認為,大腔戲的遭遇其實是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的共同問題。大腔戲的保護需要政府部門加強保護力度,盡快起草和施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以立法的方式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2;華網呼和浩特3月22日電(記者 李惠子)中國聲樂專家22日說,被稱為「天籟之音」、「蒙古族民間音樂活化石」的「呼麥」演唱藝術正面臨人亡藝絕,拯救行動「時間緊迫」。
「目前,中國能唱呼麥的大約只有100多人,其中包括處在初級階段的學生。」內蒙古廣播電視藝術團男低音歌唱家、著名呼麥演唱家胡格吉勒圖對記者說。「呼麥」又名「浩林·潮爾」,是蒙古族古老的民族歌唱形式,純粹利用人的發聲器官,同時唱出兩個聲部,形成罕見的多聲部形態,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奇特「喉音藝術」。

2005年底,中國文化部已將呼麥列入第一批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推薦項目名錄。 3; 中國的文化源遠流傳,可是到了現在,那些古老的文化卻即將離我們越來越遠了,有的甚至失傳,面對這種情況,令國人反省。

膠片電影取代了皮影戲,機械化生產取代了零散工匠,鬧鍾取代了敲鍾人......時代的更迭,給生活換了新容顏,最接近自然的手工操作被進步搶走了接力棒。只有在偏遠的鄉村裡,還有人續寫這些古老的生活。

皮影戲
皮影戲又名「燈影戲」、「土影戲」。傳說漢武帝時,皮影戲最先流傳於河北、陝西等地,皮影的造型各異、風格多變,曲目也很多。清乾隆時,法國神父將皮影戲帶到了法國,稱「中國皮影」。後來傳至歐洲其它國家,曾轟動一時。
皮影戲里表演者操縱的皮質人形,即皮影,是用羊皮或驢皮製作的。操作時,先把皮子刮薄,雕出形象,再染色、上油,最後通過燈光照射,在幕上映出皮影人的影像。
修船匠
船,起源於何時,很難考證。從原始人的獨木舟到今天漂洋過海的萬噸巨輪,人們在水上的行走歷程,漫長又偉大,承載了人類幾千年的文明。木船,帶著曾經的輝煌,披著昔日的榮耀,在不斷更新的制船材料與工藝中,在日益發達的陸上與航空交通里,逐漸退隱江湖,淡出人們的生活。
修船匠,原本四海為家,做點鋸木、出料、釘邊、車眼、調漿、修縫這類的活計。現在,已近乎失業。

做桿秤
桿秤在我國有著久遠的歷史。據古籍記載,遠古時期有個商人叫陶朱公,受打水的橫桿啟發,發明了十六兩制桿秤。桿秤有骨桿、木桿、金屬桿;秤砣有石砣、金屬砣;提繩有二提繩、三提繩。計量單位,由夏商時期使用銖和兩,發展到周朝時期銖、兩、金、均、石。直到解放後,改為十兩一斤。
製作桿秤工序繁瑣,大小程序加起來估計有三四十道。桿秤的桿,一般用硬木晾放一年左右,出桿成型,刨光打磨,才能彈線、定星位、安提繩。如今,電子秤已經大行其道,偶爾才能撞見桿稱略顯黯淡的身影。

打花帶
男耕女織的年代,紡線、織布、綉花、縫衣、打花帶等針線活是婦女的必修課。針線活的優劣,似乎成了評判女孩是否勤勞與賢惠的重要標准。東南的苗族婦女,幾乎人人會打花帶。花帶是她們服飾的點綴,更是背孩子的重要工具,送情人的重要信物。
打花帶既可用一把椅子、一雙手、幾根花線的輕裝操作,也可以自製簡陋工具,專業打造。

銅匠
人類使用銅器的歷史達六千年,從前居家過日子的生活用品,用的大多是銅器。銅盆、銅勺、銅鏟、銅鎖是最常見的,大門的吊環也是銅的,箱子、櫥子的櫃門都要用銅的拉手,殷實的大戶人家,還要在櫃門釘上圓形的銅皮,在四角包上角銅,刻上吉祥的圖案。
銅匠,挑著一擔子銅器、銅皿,和著錚錚琮琮悅耳的金屬聲,翻山越嶺,吃著百家飯,走街串巷,干著手藝活。做銅活,修銅器,風光體面。現在,隨著材料種類的豐富、機械化生產的普及,手工銅匠少了用武之地,逐漸被人們淡忘。

修算盤
算盤,又稱「中國的計算機」,是中國人發明的一種計算工具。古人用小木棍進行計算,稱「算籌」,用算籌作為工具的計算叫「籌算」。後來,隨著生產的發展,用小木棍進行計算受到了限制,於是,人們又發明了更先進的計算器——算盤。算盤後來陸續傳到了日本、朝鮮、印度、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
今天由於電子計算器盛行,算盤逐漸退出實用領域。

畫年畫
在我國,春節貼年畫由來已久。每逢春節,家家戶戶都會張貼鮮艷悅目的年畫,增添新春佳節的祥和氣氛。唐以前,年畫多為手繪門神;隋代後期,有了木版年畫;到了宋代,木刻取代了畫像。清代,由於繪制技術和雕刻技術都有很大發展,木刻年畫進入了顛峰時期。江蘇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楊家埠等地的木版年畫名滿天下。

編草鞋
草鞋,是由稻草編織而成的。編織草鞋在很多地方不叫編,而叫「打」。打草鞋的工具有鞋耙(一種打草鞋的工具)、圍腰和木槌。
編草鞋時,打草鞋的老人腰間繫上草繩,坐於鞋耙的一端,將事先挫好的草繩結成四股,一頭栓在腰間,一頭扣在鞋耙上,邊編織,邊用榨子、木棰把它敲落實。鞋底板兩頭橢圓,前寬後窄,恰好合腳。草鞋前後還各安有兩排耳紐,一根細繩將耳紐貫穿起來,套在腳上。如今,草鞋早已失去了實用價值,多為人們旅遊紀念和懷舊悅耳之用。

畫糖畫
賣糖畫的小攤販,挑著糖擔子,內有一爐一鍋一石板,一鏟一凳一轉盤。他們的轉盤上畫了一圈小動物,你轉到什麼,他就會用糖給你畫個什麼動物,所以糖畫又叫轉糖。師傅在製作糖畫時,將煉制後的紅糖(或白糖)置於銅瓢內加熱熔化,然後以銅勺為筆,以糖液作墨,凝神運腕,在光潔的大理石板上抖、提、頓、放、收,時快時慢,時高時低,隨著縷縷糖絲飄下,諸如飛禽走獸、花鳥蟲魚、神話人物等形象便栩栩如生呈現在你的眼前。

❻ 怎樣編草鞋 永嘉民間傳統技藝手編草鞋工具和步驟 草鞋的編法

怎樣編草鞋 怎樣編草鞋 怎樣編草鞋 怎樣編草鞋:現在雖然已經沒有人穿草鞋了,在紅軍過草地翻雪山時,我們的戰士大多穿草鞋,永嘉民間傳統技藝手編草鞋工具和步驟,教你草鞋的編法。 草鞋最早出於商周時期:「老子出關圖」老子腳上就穿著草鞋,一直留傳至今。草鞋輕巧、玲瓏、經濟、實用。是勞動人民上山砍柴,下地勞動時穿戴保護腳的工具,穿起來既輕便又舒服,又省錢,過去壹角錢能買到一雙草鞋,楠溪江撐排、撐船、都穿草鞋。 別看草鞋很普通,但製作起來也比較繁瑣和講究的工藝。打草鞋有一套專門用的工具:草鞋耙、草鞋扒、草鞋捶、草鞋扛等家生伙。打草鞋原料是絡蔗、稻稈。「草鞋爬」在一根長方形木頭上做有七個木齒,中央一個高又大的圓齒,像羊角形彎彎尖頂。左右兩邊各有三個方齒,長方形木頭連接著一個"U」形勾頭,打草鞋時勾在四尺木板撰頭,固定草鞋「省」 (絡蔗經)的主要工具。「草鞋捶』,是捶稻草和拍打草鞋造型用的;「草鞋耙扒』,是一個扁形的木條,上圓下扁,開有四個齒,用於拗緊編稻草;「草鞋扛」是一根方木做成,上面鋸有四級梯形鋸齒型,供於「草鞋扒」頂扛拗用。 工具備齊後,選用材料了;篩選鮮白的千稻稈(稻草) 一捆稻草,兩手抓牢,在石階沿拍打,丟掉稻衣雜物,並拍打柔軟,便於編制。再取絡麻,搓草鞋省(經)備用。 材料備足後,就可以開始打草鞋了。取絡麻搓草鞋省(繩) 二條,長度一「人」長(自己兩手攤開放直的長度)。將一條草鞋省對折變成二條草鞋省(經),在對折中央做一個圈兒,即是草鞋鼻頭。用一條繩穿過草鞋鼻頭圈內,系在自己腰上。取 「草鞋爬」勾在四尺木板凳一頭。人坐在凳的另一頭,人坐的凳頭要頂板壁上,以防打草鞋向後拉緊時木凳向後滑。開始打草鞋鼻頭了。 用絡麻在二條鞋省(經)內一上一下穿編,編到三手指長時,將兩條草鞋省掛在草鞋爬的左右的第一個與第三個木齒上,將另一個草鞋省的另兩端繩頭拉回來,把繩頭插人草鞋異頭內固定住。由二條草鞋省變成了四條草鞋省(經)了。要注意最關鍵環節是:草鞋的長短,取決於從草鞋鼻頭到草鞋爬齒的四條草鞋省的長度,以自己的前手臂的長度為標准。就能適合鞋的長度了.接下取噴過水的半濕稻草來在四條鞋省(經》一上一下穿制(緯),在每穿一次稻草時都要把稻草向自己方向索緊,v兩邊(經)時要索緊,穿過中是二條鞋省稻草要放鬆。這樣編制起的草鞋,穿起來又牢、又軟、又舒服.前頭由小變大。鞋的寬度和形狀就是草鞋省(經)在草鞋爬六個齒上收放來確定.草鞋省放到最外邊齒上,鞋的寬度放大,草鞋前頭長度編制到一手撐的橫寬,在左右兩邊的草鞋省上做草鞋扣兒. 用絡麻系在草鞋省上,搓繩做兩個長短不一的扣兒,做好前鞋扣,接下繼續用稻草編制,每次插人稻草的接頭都放鞋下面,上面保持美觀、平整,適應腳穿,不損腳。鞋身編制五指寬的長度,在左右兩邊鞋省用絡麻各做兩個長短的草鞋扣兒(後鞋扣)。再編制後鞋根長度,達到四手指橫寬,將鞋省(經)從草鞋爬的外齒上收放在內二齒上.由四草鞋省(經)變為二草鞋省(經)進行編制,編到2寸長的後根,將剩下的二條草鞋省打結。然後用鞋捶敲打草鞋,使其變軟,修飾鞋型,直至滿意。把後根兩條草鞋省反扣在後草鞋扣兒上。再取兩條麻繩,穿過草鞋鼻頭,以備穿鞋時系帶,就成了一雙完整的草鞋了。民間也有用舊布條和稻草混合編草鞋,這種草鞋穿起來更柔軟舒適,而且比稻稈草更耐穿。 民間傳說,此草鞋是女人編的,若不剪斷一條草鞋省,以後女人懷孕臨產,小孩難以生出來,所以她們都把一條草鞋省剪斷破邪。 別看一雙草鞋那麼簡單,做起來確實不容易。永嘉民間還流傳著一則有趣謎語:四腳棲棲,像范備箕。吊起走去,放爻嬉嬉。

❼ 草鞋怎麼做

草鞋的材料不一樣,編織的方法也不一樣的。下面給你簡單介紹一下。

打草鞋,又叫推草鞋。①稻草草鞋的做法:推草鞋的師傅一般是騎坐在一個長條木凳上,凳前木齒上系著的數根麻繩是草鞋的經,

製鞋師傅會以稻草為緯,搓、擰、交織,用拇指推緊擠壓,製成厚實的鞋底,然後再把麻繩結股成束,以繩代幫兒,製成簡單的草鞋。

②玉米皮草鞋的編織方法:先將清洗熏蒸過的玉米皮編織成辮子,再一圈一圈的縫制出鞋子的底,把鞋底縫好以後,

再把編織好的帶子縫上,這樣一雙草鞋就做的差不多了,再修剪一下邊角和線頭,一雙普普通通的玉米皮草鞋就做好了。

有些簡單,希望對你能有所幫助。聽說有個摩卡小鎮也有介紹草鞋的編織方法的,有空你可以去找一下。

❽ 幾十年前的編制草鞋的工具有沒有珍藏價值

一定是有它的價值的,,隨著大規模的使用機器。手工使用的器具,,會越來越少。。它的價值,,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步的走高。

❾ 怎麼用繩子編一雙草鞋,要能穿的

  1. 先要有一個與草鞋耙類似的工具,它以木製成,一個木架,前面粗橫木上有9個齒,中間一個長齒,兩邊各4個小齒,

  2. 打草鞋時,先將製作草鞋的繩准備好,將製作草鞋的筋和攀的繩固定在草鞋耙和腰間拴的一個「草鞋壓」上。

  3. 面對固定好的草鞋耙,用繩反復從中穿梭,從鞋頭開始,將繩慢慢編織成一雙草鞋,在編織好的草鞋上穿上一條繩,穿在腳上將草繩系在踝關節處,就可以穿著這種純手工製作的草鞋行走了。

  4. 編織時要注意掌握松緊等,需要認真細心。編織的草鞋才好看又好穿。

  5. 請參考,http://v.ku6.com/show/VSCopHbqx_8v9CCS7xQ_xA...html。

❿ 廣漢草鞋

南興鎮吧,我有個朋友前幾天穿草鞋我問他的時候他就說在南興買的,5元錢一雙,最好是逢雙趕集的時候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