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簡述中央銀行的基本貨幣政策工具
主要的貨幣政策工具分為三個:存款准備金率、公開市場業務以及再貼現率。
(1)存款准備金率。是商業銀行向中央銀行繳納的存款准備金相對於存款的比例,這一比例是法定又稱為法定存款准備金率。中央銀行通過改變存款准備金率來控制商業銀行向市場投放的貨幣量,也能通過貨幣乘數來降低基礎貨幣的派生能力,存而達到控制貨幣供給量的目的。當存款准備金率上升時,市場貨幣供應量減少,反之則相反。(以前及目前我國最有效的貨幣政策手段)
(2)公開市場業務。是指中央銀行在公開市場是買賣政府債券的行為。中央銀行通過買賣債券來控制市場的貨幣供應量,也可以通過影響利率來影響貨幣流通量。中央銀行在公開市場上向商業銀行出售國債,可以回籠商業銀行資金降低市場的貨幣供給量,出售國債的行為會引起國債價格下降,也就是國債利率提高,從而影響商業銀行的利率也提高,從而增加貨幣持有成本及融資成本從而緊縮市場的貨幣需求及供給。反之則相反。(西方國家及未來我國最有效的貨幣政策手段)
(3)再貼現率。是指商業銀行向中央銀行借款的利率,中央銀行通過調整再貼現率來控制商業銀行向中央銀行的融資難度。中央銀行提高再貼現率將提高商業銀行向中央銀行融資的成本從而減少基礎貨幣的供給,達到緊縮市場貨幣供給的目的。
❷ 中國人民銀行可以運用哪些貨幣政策工具
中國人民銀行可以運用的貨幣政策工具有:公開市場操作、存款准備金、再貸款與再貼現、利率政策、匯率政策、窗口指導、短期流動性調節工具。
貨幣政策工具的概述:
1、貨幣政策工具是中央銀行為達到貨幣政策目標而採取的手段。貨幣政策工具分為一般性工具和選擇性工具。在過去較長時期內,中國貨幣政策以直接調控為主,即採取信貸規模、現金計劃等工具。
2、為實現其最終目標有一個傳導機制,並有一個時間過程,一般是:中央銀行運用貨幣政策工具——操作目標——中介目標——最終目標。也就是中央銀行通過貨幣政策工具的運作,影響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的活動,進而影響貨幣供應量,最終影響國民經濟宏觀經濟指標。
3、中國貨幣政策的操作指標主要監控基礎貨幣、銀行的超額儲備率和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利率、銀行間債券市場的回購利率;中介指標主要監測貨幣供應量和以商業銀行貸款總量、貨幣市場交易量為代表的信用總量。
拓展資料:貨幣政策工具的作用
1、公開業務
運用國債、政策性金融債券等作為交易品種,主要包括回購交易、現券交易和發行中央銀行票據,調劑金融機構的信貸資金需求。
2、存款准備金
通過調整存款准備金率,影響金融機構的信貸資金供應能力,從而間接調控貨幣供應量。
3、銀行貸款
運用再貸款政策、再貼現政策調劑金融機構的信貸資金需求,影響金融機構的信貸資金供應能力。
4、利率政策
根據貨幣政策實施的需要,適時的運用利率工具,對利率水平和利率結構進行調整,進而影響社會資金供求狀況,實現貨幣政策的既定目標。
5、匯率政策
通過匯率變動影響國際貿易,平衡國際收支。
6、常備借貸便利工具
提高貨幣調控效果,有效防範銀行體系流動性風險,增強對貨幣市場利率的調控效力。
❸ 中國人民銀行為執行貨幣政策,可以運用哪些貨幣政策工具
可以運用在中國人民銀行開立賬戶的銀行業金融機構辦理再貼現;
作為調控的銀行,中國人民銀行代表政府制定和實施貨幣金融政策,調節宏觀經濟的運行。中國人民銀行為執行貨幣政策,可以運用下列貨幣政策工具:①規定和集中存款准備金;②確定中央銀行基準利率;③辦理再貼現。中國人民銀行可以根據需要,為金融機構開立賬戶,並為在中國人民銀行開立賬戶的金融機構辦理再貼現。再貼現是指商業銀行將貼現取得的票據,向中央銀行再次予以貼現,實際上是商業銀行與中央銀行之間的票據買賣和放款。④向商業銀行提供貸款。中國人民銀行為了調節金融,實現對金融活動的管理,可以向商業銀行提供貸款,並且可以決定對商業銀行貸款的數額、期限、利率和方式,但貸款的期限不得超過一年。⑤在公開市場上買賣國債和其他政府債券及外匯。⑥國務院確定的其他貨幣政策工具。
中國人民銀行履行下列職責:
(一)發布與履行其職責有關的命令和規章;
(二)依法制定和執行貨幣政策;
(三)發行人民幣,管理人民幣流通;
(四)監督管理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和銀行間債券市場;
(五)實施外匯管理,監督管理銀行間外匯市場;
(六)監督管理黃金市場;
(七)持有、管理、經營國家外匯儲備、黃金儲備;
(八)經理國庫;
(九)維護支付、清算系統的正常運行;
(十)指導、部署金融業反洗錢工作,負責反洗錢的資金監測;
(十一)負責金融業的統計、調查、分析和預測;
(十二)作為國家的中央銀行,從事有關的國際金融活動;
(十三)國務院規定的其他職責。
中國人民銀行有權對金融機構以及其他單位和個人的下列行為進行檢查監督:
(一)執行有關存款准備金管理規定的行為;
(二)與中國人民銀行特種貸款有關的行為;
(三)執行有關人民幣管理規定的行為;
(四)執行有關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銀行間債券市場管理規定的行為;
(五)執行有關外匯管理規定的行為;
(六)執行有關黃金管理規定的行為;
(七)代理中國人民銀行經理國庫的行為;
(八)執行有關清算管理規定的行為;
(九)執行有關反洗錢規定的行為。
前款所稱中國人民銀行特種貸款,是指國務院決定的由中國人民銀行向金融機構發放的用於特定目的的貸款。
❹ 被稱為我國貨幣政策三大傳統法寶的政策工具有
1、三大貨幣政策工具分別是法定存款准備金政策、再貼現政策以及公開市場政策。公開市場業務是指銀行中央通過買賣有價值的證券來調節貨幣供應量。公開市場業務中有三種債券交易:回購、即期債券交易和發行銀行中央票據。具體操作方法:
(1)存款准備金制度,指銀行中部金融機構為確保客戶提取存款和資金清算而准備的存款。銀行中央銀行要求的存款准備金率是存款准備金率。特點:一是效果太大;其次,其政策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商業銀行超額存款准備金的影響。
(2)再貼現政策,再分配是指將商業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通過貼現獲得的未到期票據轉移到銀行中部。對銀行,中部來說,再貼現是指購買商業銀行,持有的票據,流出真實貨幣並擴大貨幣供應。
對商業銀行,而言,再貼現就是賣出貼現票據,解決資金的暫時短缺整個再貼現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商業銀行與銀行中部之間的票據買賣和資金的轉讓過程。特點:1.再貼現業務的主要優勢是有利於銀行中央發揮最後貸款人的作用,並能調節貨幣供應量的總量和結構。
(3)公開市場業務,公開市場業務是指銀行中部通過買入或賣出吸收基礎貨幣的有價值的證券,貨幣來調整貨幣供應的活動。與一般金融機構買賣證券不同,銀行中央政府買賣證券不是為了盈利,而是為了調節貨幣供應。特點:第一,央行可以及時操作,買賣任何規模的有價值的證券,將銀行體系的儲備貨幣和基礎貨幣准確控制在合理水平。第二,公開市場操作沒有「通知效應」,不會造成誤解和混亂。第三,銀行中部進行公開市場操作,不決定收益率或其他證券,的利率,因此不會直接影響銀行的收益。
❺ 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工具有哪些
一、常規工具
常規工具或稱一般性貨幣政策工具。指中央銀行所採用的、對整個金融系統的貨幣信用擴張與緊縮產生全面性或一般性影響的手段,是最主要的貨幣政策工具,包括:①存款准備金制度;②再貼現政策;③公開市場業務。被稱為中央銀行的「三大法寶」。主要是從總量上對貨幣供應量和信貸規模進行調節。
二、選擇工具
選擇工具是指中央銀行針對某些特殊的信貸或某些特殊的經濟領域而採用的工具,以某些個別商業銀行的資產運用與負債經營活動或整個商業銀行資產運用也負債經營活動為對象,側重於對銀行業務活動質的方面進行控制,是常規性貨幣政策工具的必要補充,常見的選擇性貨幣政策工具主要包括:①消費者信用控制;②證券市場信用控制;③不動產信用控制;④優惠利率;⑤特種存款。
三、補充工具
其它政策工具,除以上常規性、選擇性貨幣政策工具外,中央銀行有時還運用一些補充性貨幣政策工具,對信用進行直接控制和間接控制。包括:
①信用直接控制工具,指中央銀行依法對商業銀行創造信用的業務進行直接干預而採取的各種措施,主要有信用分配、直接干預、流動性比率、利率限制、特種貸款;
②信用間接控制工具,指中央銀行憑借其在金融體制中的特殊地位,通過與金融機構之間的磋商、宣傳等,指導其信用活動,以控制信用,其方式主要有窗口指導、道義勸告。
(5)我國央行的貨幣政策工具有哪些擴展閱讀:
貨幣政策工具是中央銀行為達到貨幣政策目標而採取的手段。 貨幣政策工具分為一般性工具和選擇性工具。在過去較長時期內,中國貨幣政策以直接調控為主,即採取信貸規模、現金計劃等工具。1998年以後,主要採取間接貨幣政策工具調控貨幣供應總量。現階段,中國的貨幣政策工具主要有公開市場操作、存款准備金、再貸款與再貼現、利率政策、匯率政策、窗口指導、短期流動性調節工具(SLO)、中期借貸便利(MLF)等。2013年11月6日央行網站新增「常備借貸便利(SLF)」欄目,並正式發布今年常備借貸便利開展情況,標志著這一新的貨幣政策工具的正式使用。。
❻ 中央銀行的三大貨幣政策手段
中央銀行的三大貨幣政策工具:
1、存款准備金制度。存款准備金,是指金融機構為保證客戶提取存款和資金清算需要而准備的在中央銀行的存款,中央銀行要求的存款准備金占其存款總額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備金率。
2、再貼現政策。再貼現是指商業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將貼現所獲得的未到期票據,向中央銀行轉讓。對中央銀行來說,再貼現是買進商業銀行持有的票據,流出現實貨幣,擴大貨幣供應量。
對商業銀行來說,再貼現是出讓已貼現的票據,解決一時資金短缺。整個再貼現過程,實際上就是商業銀行和中央銀行之間的票據買賣和資金讓渡的過程。
3、公開市場業務。公開市場業務是指中央銀行通過買進或賣出有價證券,吞吐基礎貨幣,調節貨幣供應量的活動。與一般金融機構所從事的證券買賣不同,中央銀行買賣證券的目的不是為了盈利,而是為了調節貨幣供應量。 被稱為中央銀行的 「三大法寶」。主要是從總量上對貨幣供應量和信貸規模進行調節。是中央銀行所採用的、對整個金融系統的貨幣信用擴張與緊縮產生全面性或一般性影響的手段,是最主要的貨幣政策工具。
當貨幣政策邊際效用遞減,因此央行會慎用降息降准這樣的貨幣政策工具,而更傾向於運用公開市場操作等手段保持市場流動性,以及利用中期借貸便利(Medium-term Lending Facility,MLF)與常備借貸便利(Standing Lending Facility,簡稱SLF),這種新型貨幣政策工具來調節短期流動性。
公開市場業務指中央銀行通過買進或賣出有價證券,吞吐基礎貨幣,調節貨幣供應量。公開市場業務債券交易有回購、現券交易以及發行中央銀行票據三個品種。央行回購分為正回購和逆回購,兩者都是央行在公開市場上吞吐貨幣的行為。
我國貨幣政策手段的使用及其原因是什麼?
我國政府提出和實施的積極財政政策,是有其特定的經濟社會背景和政策涵義的。其一,積極的財政政策是就政策作用大小的比較意義而言的。改革開放以來,由於多種原因,我國財政收入佔GDP的比重,以及中央財政收入佔全部財政收入的比重不斷下降,出現了國家財政的宏觀調控能力趨於弱化,「吃飯財政」難以為繼的窘境。
面對中國經濟成功實現「軟著陸」之後出現的需求不足、投資和經濟增長乏力的新形勢及新問題,特別是面對亞洲金融危機的沖擊和影響,必須使我國財政政策盡快從調控功能弱化的困境中走出來,對經濟增長發揮更加直接、更為積極的促進和拉動作用。
這就是「更加積極」或積極的財政政策的主要涵義。其二,積極的財政政策是就我國結構調整和社會穩定的迫切需要而言的。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市場化程度的不斷提高,我國社會經濟生活中的結構性矛盾也日漸突出,成了新形勢下擴大內需、開拓市場、促進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嚴重障礙。
而作為結構調整最重要手段的財政政策,顯然應在我國的結構優化和結構調整中,發揮比以往更加積極的作用。此外,由於社會收入分配差距擴大,國有企業改革中下崗、失業人數增加,城市貧困問題的日漸顯現等原因,作為社會再分配唯一手段的財政政策,也必須在促進社會公平、保證社會穩定方面發揮至為關鍵的調節功能。
❼ 中央銀行常用的貨幣政策工具有哪些它們該如何操作
一、中央銀行常用的貨幣政策工具有:存款准備金制度、再貼現政策、公開市場業務。這三種貨幣政策工具也被稱一般性貨幣政策工具,指中央銀行所採用的、對整個金融系統的貨幣信用擴張與緊縮產生全面性或一般性影響的手段,是最主要的貨幣政策工具。他們主要是從總量上對貨幣供應量和信貸規模進行調節。
二、中央銀行常用的貨幣政策工具的調節方法:
1、存款准備金制度的調節方法:存款准備率及法定準備的構成與應保持的限額,對銀行的資產負債比率及經營方向有著直接的影響。
如存款准備率提高,可以促進商業銀行多吸收存款以保持原有的資產規模,或收縮貸款、減少投資、出售債權以適應被壓縮的可用資金規模。
中央銀行通過增大或降低存款准備率來調節商業銀行的信用創造能力、控制貨幣供應量的伸縮,以達到穩定通貨的政策目的,因而存款准備金制度成為中央銀行實施貨幣政策的一項有效工具。
2、再貼現政策的調節方法:現代許多國家中央銀行都把再貼現作為控制信用的一項主要的貨幣政策工具,再貼現是指商業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將貼現所獲得的未到期票據,向中央銀行轉讓。對中央銀行來說,再貼現是買進商業銀行持有的票據,流出現實貨幣,擴大貨幣供應量。
對商業銀行來說,再貼現是出讓已貼現的票據,解決一時資金短缺。整個再貼現過程,實際上就是商業銀行和中央銀行之間的票據買賣和資金讓渡的過程。
3、公開市場業務的調節方法:公開市場業務可以由中央銀行充分控制其規模,中央銀行有相當大的主動權;公開市場業務是靈活的,多買少賣,多賣少買都可以,對貨幣供應既可以進行「微調」,也可以進行較大幅度的調整,具有較大的彈性。
公開市場業務操作的時效性強,當中央銀行發出購買或出售的意向時,交易立即可以執行,參加交易的金融機構的超額儲備金相應發生變化;公開市場業務可以經常、連續地操作,必要時還可以逆向操作,由買入有價證券轉為賣出有價證券,使該項政策工具不會對整個金融市場產生大的波動。
(7)我國央行的貨幣政策工具有哪些擴展閱讀:
中央銀行其它的貨幣政策工具:
1、選擇工具:是指中央銀行針對某些特殊的信貸或某些特殊的經濟領域而採用的工具,以某些個別商業銀行的資產運用與負債經營活動或整個商業銀行資產運用也負債經營活動為對象,側重於對銀行業務活動質的方面進行控制,是常規性貨幣政策工具的必要補充,常見的選擇性貨幣政策工具主要包括:
(1)消費者信用控制;
(2)證券市場信用控制;
(3)不動產信用控制;
(4)優惠利率;
(5)特種存款。
2、補充工具:其它政策工具,除以上常規性、選擇性貨幣政策工具外,中央銀行有時還運用一些補充性貨幣政策工具,對信用進行直接控制和間接控制。包括:
(1)信用直接控制工具,指中央銀行依法對商業銀行創造信用的業務進行直接干預而採取的各種措施,主要有信用分配、直接干預、流動性比率、利率限制、特種貸款;
(2)信用間接控制工具,指中央銀行憑借其在金融體制中的特殊地位,通過與金融機構之間的磋商、宣傳等,指導其信用活動,以控制信用,其方式主要有窗口指導、道義勸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