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打糍粑的那個工具叫什麼
是石臼。
石臼,是舂米用的器具,四方的,上寬下窄,安在土裡,只把臼口露出地面。隨著木碓一上一下的磕碰,稻穀,也便在石臼里脫了殼,蛻了皮,露出了暗紅的雪白的米粒兒。小的石臼可用於砸、搗、研、磨葯材。
據考證,大約在三千年前,中國人開始食用稻穀。從那時候起,就開始了石質、木質舂米,直到20世紀中葉發明碾米機,石臼才逐漸退出「歷史舞台」。
(1)打糍粑的工具叫什麼擴展閱讀:
糍粑以糯米、土豆為主料,清浸泡後擱蒸籠里蒸熟,再迅速放在石舀里舂至綿軟柔韌,趁熱將飯泥製作成可大可小的團狀,擱芝麻炒香磨粉拌白砂糖(或是黃豆炒香磨粉拌白砂糖)的盤里滾動,即可取食。
口感香,。現街頭商販多用腳踩三輪車叫賣,飯泥用保溫性能好的特製鐵桶裝放,搖動把手,飯泥從圓孔鑽出。但凡有喜事,當地人都要做紅糖拌糍粑招待客人,以表吉利。
㈡ 打糍粑蒸飯的木器具叫什麼
石臼和摏 chong,或者.蒸好的糯米飯放攪拌機里把米攪爛。這步可以基本把米攪爛,但還是有些半顆的米粒。然後把米糊糊放抹有薄薄一層色拉油的塑料帶里,用捶肉的工具,捶吧,捶到米粒幾乎消失就好了。
㈢ 打糍粑的工具叫什麼
打糍粑的那個工具是石臼。
石臼,是舂米用的器具,四方的,上寬下窄,安在土裡,只把臼口露出地面。隨著木碓一上一下的磕碰,稻穀,也便在石臼里脫了殼,蛻了皮,露出了暗紅的雪白的米粒兒。小的石臼可用於砸、搗、研、磨葯材。
糍粑也稱年糕,在過年的時候製作食用,過年前製作糍粑是農村上千年流傳下來的習俗。具有濃厚的鄉村風味,打糍粑活動成為大家過年前的一項重要准備活動。糍粑由糯米蒸熟再通過特質石材凹槽沖打而成,手工打糍粑很費力,但是做出來的糍粑柔軟細膩,味道極佳。
㈣ 舂米的工具叫什麼
打糍粑的工具叫「石臼和舂」。
石臼是人類以各種石材製造的,用以砸、搗,研磨葯材食品等的生產工具。石臼,是舂米用的器具,四方的,上寬下窄,安在土裡,只把臼口露出地面。隨著木碓一上一下的磕碰,稻穀,也便在石臼里脫了殼,蛻了皮,露出了暗紅的雪白的米粒兒。小的石臼可用於砸、搗、研、磨葯材。
「舂」字,大多數用於「舂米」。而「舂」的單獨解釋是打碎之類的意思。英文解釋為「pound, pestle, beat」。「舂米」就是把打下的穀子,將其去掉殼的過程稱作舂米。殼即為米糠,而去掉殼的穀子便是小米。
(4)打糍粑的工具叫什麼擴展閱讀:
打糍粑,中國節日風俗。流行於中國南方地區。主要是在重陽節的時候,作為節日食品供客人品嘗。糍粑是以糯米,土豆為主料,清浸泡後擱蒸籠里蒸熟,再迅速放在石舀里舂至綿軟柔韌,趁熱將飯泥製作成可大可小的團狀。
擱芝麻炒香磨粉拌白砂糖(或是黃豆炒香磨粉拌白砂糖)的盤里滾動,即可取食。口感香甜。現街頭商販多用腳踩三輪車叫賣,飯泥用保溫性能好的特製鐵桶裝放,搖動把手,飯泥從圓孔鑽出。大凡有喜事,當地人都要做紅糖拌糍粑招待客人,以表吉利。
㈤ 糍粑的來歷是什麼
[編輯本段]概述糍粑是用熟糯米飯放到石舀、石槽里搗碎成糊狀製作而成,是中國南方一些地區流行的美食。 [編輯本段]製作工藝糍粑,閩北各縣市都有,又以武夷山最為盛行,糍粑是以糯米為主料,清浸泡後擱蒸籠里蒸熟,再迅速放在石舀里舂至綿軟柔韌。趁熱將飯泥製作成可大可小的團狀,擱芝麻炒香磨粉拌白砂糖(或是黃豆炒香磨粉拌白砂糖)的盤里滾動,即可取食。口感香甜。現街頭商販多用腳踩三輪車叫賣,飯泥用保溫性能好的特製鐵桶裝放,搖動把手,飯泥從圓孔鑽出。大凡有喜事,當地人都要做紅糖拌糍粑招待客人,以表吉利。
具體做法:糯米浸泡一天以上,濾干水,置木甑里蒸熟。爾後倒入石臼舂爛至膠狀,在干凈的器皿上灑些糯米粉,將舂爛的糯米置其上揉搓,捏成小團或餅狀,還可以用特製的模具印成各種圖案,置通風乾燥處陰干。陰干後可浸泡在水中,能長時期保存。食用方法很多,可油煎,可水煮,可火烤,可以同甜酒一起煮沸加糖,還可用微波爐加熱。 [編輯本段]各地差異多數地區的人習慣於在臘月打糍粑;在梅州客家地區每逢傳統節日或家庭喜慶;四川地區的人在中秋節前製作,象徵豐收、喜慶和團圓,是中秋節和月餅其名的必備佳品。在四川民間一些地方,在糍粑中加入桂花搗製成月桂糍粑,蘸上炒黃豆面和白糖吃,味道清幽淡雅、甘甜爽口,別具一番風味。另一些地方在熱糍粑中裹入熟紅豆等豆製品、加入適量食鹽,切成橢圓狀片塊放到熟菜油中油炸,作出的紅豆油糍粑,色、香、味俱佳。
客家--在梅州客家地區,每逢傳統節日或家庭喜慶,都有做糍粑的習俗。糍粑的製法是:取上等糯谷,最好是殼薄質軟的紅谷糯,經加工成白凈的糯米。用清水把糯米浸透,放進木甑里蒸糯米飯,放進石臼里,用杵槌舂制而成。因此,客家人叫「打糍粑」。舂糍粑的杵槌,要用光滑的木杵,糯米飯粒便粘不住。經過用力舂搗,使之成羹狀,然後做成如雞蛋般大小的糍粑。蘸上炒米、花生、芝麻、黃糖等配製的佐料粉,吃起來柔韌鮮滑,香甜可口。客家農村有句俗話:「十月朝,糍粑粄子碌碌燒。」說的是每逢農歷十月初一,家家戶戶做的糍粑熱氣騰騰。
閩清--在清代古民居薈萃的閩清坂東鎮,糍粑,是當地人用當地優質糯米經水泡後,放進飯甑蒸熟後倒進石臼,一人用木杵舂,一人翻動,一下一下,直舂到米飯粘稠如泥狀,挑起不斷為止,民間俗稱「打糍」。然後裝進盆里,加香油點潤,用手搓成塊,搓成丸,放進裝有炒熟磨細的芝麻、花生、豆、糖的碗中滾過沾滿後即可食用。味道清香,甜潤可口,舒氣和胃,多吃不膩。考究的吃法是將糍粑搓成丸子,和肉片、菜梗、香菇、墨魚、大蒜、辣椒等一起拌炒,香辣可口,是餐桌上的一道好菜。
從前,閩清鄉下家家戶戶都備有木杵、石臼等打糍粑的工具,逢年過節,每家都會打糍粑。這時,孩子們歡天喜地圍看大人們打糍粑,直看到大人把打好的糍粑放在盆里,搓成丸子,香噴噴的金黃透亮的糍粑真饞人,恨不得馬上吃到口。吃糍粑真得費一番工夫,糍粑又粘又稠,沒法掰開吃,偏偏鄉下人喜歡大塊吃肉,大口喝酒,自然也喜歡把糍粑丸子搓成巨型,吃起來才有味道,這苦了溫文爾雅的城裡人,面對這巨型糍粑丸子,真是又想吃又怕粘,更怕吃相不雅被人笑。不過廚師想到了這點,把傳統的糍粑碩丸細化,做成蘋果大小的小丸,但還是能掰開吃,仍不失原來特色。不過,要想品出吃粘糍粑味,最好是試試吃大糍粑丸,佐以大塊豬肉,大碗的燒酒,體驗農家生活,別有情趣。
桂林--糍粑製作工藝精細。把上好糯米蒸熟後,用力杵打,直到糯米飯全融,像棉團狀,然後再取出糯漿做成圓團,放入蒸籠蒸熟而成。水糍粑多放內餡,如豆蓉、蓮蓉、芝麻桂花糖等,質地細膩柔韌、 潔白晶美,如趁出籠時熱氣騰騰,再裹上點白糖或熟豆粉,更是色美味鮮,口感細滑沁甜。為桂林名小吃之一。
貴州——納灰村裡打糍粑 納灰村,位於貴州黔西南州興義市郊萬峰林風景區下五屯,是一個布依族聚居的村寨。納灰村的遊客不多,隨意去村裡任何一家都可以學習到打糍粑。當地人說如果要做糍粑,頭天就要把精選的糯米用清水泡在桶里,等完全泡漲了,就裝到專用的蒸飯器具——甑里去蒸。甑是用厚厚的木片箍成,直徑通常在半米左右,上寬下窄,下部置一竹篾片編成尖頂斗笠形的隔板,既可以使米不沾上鍋里的水,又方便蒸汽進入。
濃濃的米香已經開始不斷地從廚房溢出,蒸到九分熟的時候,起鍋,將蒸好的糯米飯倒進石臼里。打糍粑看起來容易,打起來還真不簡單。一般初學者的木棍不是一會被糯米黏住,提不起來,就是一會相互「打架」,沒多久就會感到手臂軟綿綿地沒有力氣。當地村民結實說打糍粑其實是個技術活,講究快、准、穩、狠,這樣糯米才能打得均勻,打得瓷實,黏糊糊的有韌性。
把打好的糍粑從石臼中取出,放在事先鋪好一層黃豆粉的簸箕里,在這里進行最後的加工。在手上黏蜂蠟或茶油,從糍粑上取下一小塊,搓成坨,然後壓扁,包上黃豆粉、芝麻、引子也就是蘇麻等佐料,一個熱乎乎的糍粑團就做好了。
湖南--用當本特產的大型香葉包糍粑
1,用糯米蒸成米飯,
2,用石器將糯米飯打成粘狀.
3,從山上采來當地特產的一種大型葉類植物的葉子, 雙手掌大小
4,將葉子洗凈, 把粘狀糯米包成單手掌大小, 糍粑做成.
5,放置陰涼處, 可保存15天到30天左右. 可能與葉子的特殊作用有關.
6,吃的時候, 將粑浸水片刻,再埋到灰火堆里,10分鍾取出.
此時將外面的葉子撕掉, 糍粑松軟,香氣撲鼻. 與葉子的香味有關.
湖南紫鵲界——水車打糍粑 逢春節來臨,農歷臘月末,家家都要打糯米糍粑。據鄉土志書記載:「糯米飯就石槽中杵如泥,壓成團形,形如滿月。大者直徑1尺5,尋常者約4寸許,3至8分厚不等。」
糯米曬幹了,洗凈了,放進木甑,上了氣蒸。蒸到九分熟的時候,起鍋,兩個人提了甑把,疾步走進院落,兜頭倒進一個巨大的石臼里。兩條粗壯漢子舉起手腕粗的棗木大棍,呼兒嘿喲地打起來。這打糍粑很有講究,追求「快、准、穩、狠」四個字。兩個人圍了石臼,各站一方,手中的木棍下去要快,收起也要快,糯米粘性太強,免得棍子和米粘在一起;准頭要足,兩根木棍此起彼伏,都要打在同一個地方,這樣糯米才能打得均勻,打得瓷實;穩說的是握棍的手要緊,用力要均勻,不能前面噼里啪啦賽疾風驟雨,後面力氣用盡了,軟綿綿的跟不上趟,那這臼糯米就算廢了;狠不用說,當然是手腕子、臂膀的力氣要綳得足,散得暢……如此這般,漢子們一身汗,那臼糯米被打成了粘乎乎得一個團,兩支木棍架起來,擱上撒麵粉的案板,分成大小不一的小團,塞進刻花的木模,那糍粑就成形了。
剛做好的糍粑是軟的,從木模里拿出來後,手腕一抖,糍粑在空中轉上幾個圈,圓圓地落在曬席上,再蓋上被單,溫度降下來後就好了。做糍粑很講究,手粘蜂蠟或茶油,先搓坨,後用手或木板壓,做得光滑,美觀。小糍粑做完後,由心靈手巧最會做糍粑的婦女,再做幾個大糍粑,小則三五斤,大則十多斤。這叫「破籠粑」,象徵「五穀豐登」,又顯示農家人大方。
湘西土家--土家人素有「二十八,打粑粑」的說法。每逢春節來臨,農歷臘月末,家家都要打糯米糍粑。據鄉土志書記載:「糯米飯就石槽中杵如泥,壓成團形,形如滿月。大者直徑1尺5,尋常者約4寸許,3至8分厚不等。」小糍粑做完後,由心靈手巧最會做糍粑的婦女,再做幾個大糍粑,小則三五斤,大則十多斤。這叫「破籠粑」,象徵「五穀豐登」,又顯示土家人大方。打糯米糍粑是一項勞動強度較大的體力活,一般都是後生男子漢打,兩個人對站,先揉後打,即使冰雪天也要出一身汗。做糍粑也很講究,手粘蜂蠟或茶油,先搓坨,後用手或木板壓,要做得光滑,美觀。
糍粑,湘西一般在的冬日裡才能吃到,吃它的方法很多。最過癮的吃法,就是烤糍粑,冬日的湘西陰寒潮濕,為了作熱取暖,一般人家都會燃起火爐火桶。糍粑便是放在其中的火盆木炭上烤炙的,火盆通常有鐵架,沒有我們就用火鉗作支架。似乎有倔性的糍粑,讓它軟化可不容易。烤糍粑的過程,最考驗人的性情,性急的人是吃不上的。糍粑得放在微微明滅的炭火上慢慢烘烤,火氣不能太大,要不然外皮烤焦,內里卻是生硬的。而且要不停的翻邊倒面,使它兩面均勻受熱。受熱後的糍粑可不是好對付的,熾熱的高溫黏著你的手指燙,燙的人幾乎斷了想吃的念頭。但一想入口綿軟香甜,又不得不就範。糍粑在火氣下催的漸漸鼓脹,表皮微微隆起,象一個大包子就大功告成了。此時將表皮弄破,會有一股白氣升騰,可見內里雪白,拿在手裡軟乎乎的,心裡升騰起一股征服的快感。此時可就別太心急,以免燙了口舌。
具體做法:
糯米洗凈蒸熟。
茶油中放入黃色的蜂蠟,加熱融化,塗抹在桌面、門板、石臼、木槌等用具的表面。
把糯米放進石臼中,用丁字型的大木槌用力捶搗。糯米粘性很強,一般是兩個強壯的男人來,一上一下地「打」。大冬天的,光著膀子還要流汗。
糯米搗成泥以後,取出放在桌子上,乘熱揪出拳頭大的米團,壓扁成餅,再用門板加重物壓住,等糯米涼了就成型了。
糍粑可以存放很長時間,如果放在大水缸里,用水浸泡,定時換水,可以吃到六七月份。
烤好的糍粑可粘糖,或將糖灌入糍粑中,等其中的熱度將糖溶成糖水,此時糍粑入口甜香無比。糖是常見的白砂糖,如有土製的紅糖片,那就更好。也可將糍粑中裹入豆腐乳(湘西叫霉豆腐),薄薄的鋪上一層,如有廚房設備,糍粑亦可用油煎熟吃, 切塊用甜酒煮熟吃,各有風味。
四川--四川涼糍粑色香味俱佳,糯軟醇甜,入口涼爽,沁人心脾。
四川打糍粑一般都是中秋節。剩下的多餘糍粑可以留到日後加雞蛋或者醪糟煮來吃,比較甜。
製作方法:
1、把糯米淘洗干凈,用溫水泡二三個小時,控干水後裝入飯甑內,用旺火蒸熟,然後,將熟米飯放入石礁窩內。舂茸成糍粑,用熱的帕子搭蓋。
2、把芝麻粉、蜜桂花、白糖、食用桃紅色素拌勻,製成芝麻糖。再把黃豆炒熟,磨成粉待用。
3、糍粑放在案板上晾涼後,分成兩半,一半放在撒有黃豆粉的案板上,攤開壓平成片,將「洗沙」均勻地抹上。將另一半糍粑成大小、厚薄差不多的片,蓋在其上,再把芝麻糖撒在面上,切成塊就可以了。 [編輯本段]打糍粑風俗打糍粑是中國南方各地的春節風俗,各地因民族不同而各有差異。臘月里「打糍粑」是一年中的大喜事,全家都高高興興的,親戚鄰居都來幫忙。小孩子知道,一做糍粑就快要過年了。民國時期的《永順縣風土志》中記載:糯糍粑,系糯米飯在石臼中杵如泥,壓成團形,形如圓月,大者直徑約五尺,尋常者約四寸,厚三分至八分不等。一般的糍粑只有巴掌大小。直徑五尺的糍粑,大約是祭祖等特殊場合才用。
㈥ 打糍粑機叫什麼名字
打糍粑機叫法和用途不一樣 有的打糍粑機是用絞攏式的把糯米飯擠壓攪碎,還有一種就是模仿我們老式的一錘一錘的上下捶打式的,論口感還是上下捶打式的要好很多。之前我們鄰居就買過一種這機器你看下面的視頻是不是你想的那種
㈦ 老家打慈粑是多久啊
老家打糍粑的方法:一般都是把蒸熟的糯米倒放在一個石臼,老家人的土話叫做石「對窩」里擂打,舂打(先是擂打,最後才是舂打)。石臼不是每家每戶都有,一個彎子只有個幾個。雖然歸屬是某幾家主人,但大家都在相互的使用,借用,幾乎沒有分彼此。石臼上大下小,有圓形的,也有方形的。有一些石臼打製得很精緻藝術。裡面也很質感細膩,平整光滑。外面同裡面一樣,而且還鏨刻著各種字體,各種花紋圖案。那樣的石臼,都老祖宗流傳下來,亂說都有好幾十年,或者上百年的歷史。裡面都有它們自己的故事。那樣的石臼,都是當時老家著名的打石頭方面的能工巧匠,用今天的話叫專家打制而成。如今,莫要說那樣的石臼,就一般的石臼都快要絕跡了。所以,那樣的石臼,絕對也可以說是越來越珍貴的文物了。擂打,舂打糍粑的工具一般是木杵,老家人土話叫做「對窩」棒。木杵兩頭是兩個大碗口粗,長條形冬瓜狀的木錘,被中間一根長一米七左右的木杵把「挑」著。一個石臼一般准備兩根木杵,一般兩個人打就夠了(我說的一般是兩個人,當然也有一個,三個不等進行打的),或者進行輪換。多了也沒有多少用。打的人多了,反而礙手礙腳礙事,施展不開,使勁不起來。
打糍粑是個相當費勁體力的勞動活。因為糍粑在石臼里要用力反復的,翻來翻去長久地擂打,擂打,擂打……最後又不停地舂打,舂打,舂打。蒸熟的糯米才能打細膩,打黏稠糍實。打得越細膩,越黏稠糍實越好。打不了多久,就是在最寒冷的冬天,就是身強體壯的大男人,很快都會大汗淋漓,氣喘吁吁。所以打糍粑,一般都是兩個身強體壯的大男人對打。打糍粑的時候,一般不很需要女人,老人的——沒有勞力的家庭例外。女人,老人只是在石臼旁邊打雜:要麼給石臼的里添加一點水,要麼端著盆子准備接住打好了的,撬起來糍粑。至於我們小孩們圍著石臼,既不是來幫忙打雜的,也不是來助威的,我們目不轉睛的盯著糍粑,流吞著清口水,除了想吃,還是想吃。其它的,好像就再也沒有什麼了。
打糍粑,相當費勁體力的同時,也需要技巧。打糍粑時,打糍粑的人是需要相互秩序,有機的配合協調的。打糍粑的人,雙手前後一定距離,緊握木杵三分之二那個地方,以四十五度角傾斜對著石臼里,熱氣騰騰蒸熟的糯米。你一下,我一下,此起彼伏:你木杵抽拉起來,我木杵擂打下去。我木杵擂打下去,你木杵抽拉起來。一上一下,一進一出,勻稱地,均勻地,不快不慢,不慌不忙,一前一後,圍繞著石臼一邊不停的擂打,一邊不停地來回轉圈。最後,要把蒸熟的糯米,每個地方,每粒糯米都要擂打,舂打到,而且還要舂打細膩,黏稠糍實。不能毫無章法地亂來,亂打。如果毫無章法亂來,東一杵,西一杵。既費時,費勁,費力,還不討好地:打出來的糍粑,粗細不均勻。一些地方粗糙,一些地方細膩,還不黏稠糍實。
㈧ 鄉下的碾米工具都有什麼
在上世紀70年代前,山區的農人們吃的米,都是靠石碾碾出來的。碾子由碾槽、碾磙和碾架三部分組成。碾槽由若干節成弧形的石槽連接成一個大圓圈,碾磙是用堅石打磨成車輪狀的兩個石盤構成,然後靠碾架固定分前後嵌在碾槽里,碾架由一根粗壯的直木從碾圈的中心牽出,控制碾磙始終繞著碾槽運轉。碾磙靠牛來拉動。碾米時,先把稻穀均勻的倒入碾槽,然後駕上牛,人坐在碾架上揮鞭驅牛,牛走磙動。石磙在碾槽里不斷地對稻穀磨碾,直到殼破米出糠成細粉。這樣,一槽米就碾熟了。有的在碾米前先用轢子磨破大部分谷殼,既可縮短碾米時間,又可減少碎米。一般一槽可碾一百二三十斤谷。時間大約二三個小時。石碾並不是家家戶戶都有,一般兩三個屋場共一座碾子。碾子通常設在幾個屋場的中心地點,隔人戶較遠,為的是幾個屋場的人都方便。碾子的周圍一般都有大樹遮蔽,免得夏日碾米時人畜被烈日暴曬。上世紀60年代糧食都是由生產隊統一按時發放的,碾米活兒就比較集中,農戶為搶碾子,常常要起三更睡半夜,否則就可能要餓幾天肚皮。
幾十年過去了,碾子早隨著科技的發展隱入歷史的深處,那碾米的情景也只有在夢中重現,碾米的苦與甘現在的孩子是無法體會的。他們吃著亮晶晶的機器米,根本不知道米是怎麼來的,也不怎麼懂得糧食的艱難。所以我常對他們講起少時碾米的故事,告訴他們記住古人的教誨: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㈨ 打糍粑的工具叫什麼
是石臼。
石臼,是舂米用的器具,四方的,上寬下窄,安在土裡,只把臼口露出地面。隨著木碓一上一下的磕碰,稻穀,也便在石臼里脫了殼,蛻了皮,露出了暗紅的雪白的米粒兒。小的石臼可用於砸、搗、研、磨葯材。
糍粑也稱年糕,在過年的時候製作食用,過年前製作糍粑是農村上千年流傳下來的習俗。具有濃厚的鄉村風味,打糍粑活動成為大家過年前的一項重要准備活動。糍粑由糯米蒸熟再通過特質石材凹槽沖打而成,手工打糍粑很費力,但是做出來的糍粑柔軟細膩,味道極佳。
糍粑介紹:
糍粑,流行於中國南方地區。貴州、重慶、四川、江西、湖南、福建、湖北、廣東、廣西、陝西等省市都有,又以河南潢川、江西九江、福建南平最為盛行,其中又以廣西梧州的做法最為特別。
安徽南部也有,主要是在重陽節的時候,作為節日食品供客人品嘗。糍粑是以糯米、土豆為主料,清水浸泡後擱蒸籠里蒸熟,再迅速放在石臼里舂至綿軟柔韌,趁熱將飯泥製作成可大可小的團狀,擱芝麻炒香磨粉拌白砂糖(或是黃豆炒香磨粉拌白砂糖)的盤里滾動,即可取食。口感香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