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工具五金 » 齊國時期使用什麼工具
擴展閱讀
成本多少錢可以做生意 2025-05-04 10:33:25

齊國時期使用什麼工具

發布時間: 2022-04-24 18:04:01

㈠ 齊國時期,使用過什麼工具崇拜什麼圖騰

刀幣。
齊國和燕國的戰國時期刀幣很著名。

㈡ 春秋時期常用的兵器有那些

春秋戰國時期的經濟和社會變革(下)
資料和注釋

鐵的冶煉和鐵制工具的推廣

在商代,鐵的使用已經開始了。1972年底,在河北藁城台西商代遺址中出土一件鐵刃銅鉞。這件兵器,在銅質的鉞身前部嵌鑄以鐵質的鉞刃,刃部經科學鑒定,證明為經過鍛打的鐵。這鐵不是人工冶煉的,而是來自隕鐵(隕星炸裂墜於地面的隕石中,有含鐵質較多或是純鐵的叫隕鐵),因當時尚不知人工煉鐵,所以隕鐵的使用在社會生產上沒有實際意義。

近年考古發現在三門峽虢國墓地出土一銅柄鐵劍,學者們認為這是西周晚期我國發現最早的鐵器真品。西周末春秋初,秦襄公(前777年—前766年在位)時代的詩《詩·秦風·駟》有「駟孔阜」之句,說駕車的四馬,色黑如鐵,特別肥碩。以鐵形容馬的顏色,說明鐵已經使用並為人們所熟悉。那時候的鐵是熟鐵,通常叫「塊煉鐵」,是礦石在800~1 000 °C的條件下,由木炭還原得到的,出爐時是含有大量雜質的固體塊。這種鐵有幾個缺點:一是煉完一爐後,不能從爐里流出,取出鐵塊時,爐膛要受到破壞,不能連續生產,生產率低,產量小。二是需要反復鍛打,才能製造一些形狀簡單的器物。三是含碳量很低,質地很軟。由於上述缺點,這種鐵不可能普遍應用。從目前出土的鐵器看,至遲在春秋後期,我國已發明了生鐵冶煉技術。生鐵是在1 150~1 300 °C的條件下冶煉出來的,出爐時呈液態,可以連續生產,可以澆鑄成型,含碳量高,質地比較硬。這就使冶煉和成型效率以及產品的產量和質量都大為提高。所以由塊煉鐵到生鐵,是煉鐵技術史上一次飛躍。歐洲直到公元14世紀才煉出了生鐵,比我國晚了1 900年。江蘇六合程橋出土的春秋晚期的一件鐵塊,經科學分析,是白口生鐵。這是到現在為止我國出土的最早的生鐵實物,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生鐵實物。

鐵制工具的推廣,從文字記載看,《國語·齊語》有這樣的內容:「美金以鑄劍戟,試諸狗馬;惡金以鑄(chú,鋤)。」「美金」指青銅,「惡金」指鐵,是用來鑄造生產工具的。可見,春秋中期齊國已使用了鐵制農具。《左傳》昭公二十九年(前513年)記載:晉國用鐵鑄刑鼎,鼎上鑄有范宣子所作的刑書。鑄鼎的鐵是作為軍賦向民間徵收的。可見當時晉國民間鐵已不少。要把刑書鑄在鐵鼎上,不是件簡單的事,即使這部刑書文字不多,總該有一些條文,這個鼎不會太小,所需流動狀態的鑄鐵也不會太少,否則,就不可能鑄成功。可見至少到春秋晚期,中原地區鑄鐵冶煉技術已經比較成熟。

從出土文物看,江蘇六合程橋春秋晚期吳國墓、湖南常德德山楚國墓、長沙楚墓,還有山西侯馬北西庄遺址等出土的鐵器,都是春秋晚期的遺物。計有鐵塊、鐵條、鐵削、鐵(qiāng,古代的一種斧子)、鐵(bó,鋤田去草的農具)、鐵、鐵鏵、鋼劍等。這些鐵器,有的是用塊煉法煉出的熟鐵鍛造的,有的是用生鐵鑄造的。根據地下發掘,結合文獻記載,春秋時期鐵農具已在相當范圍內得到使用。當時一些銅制工具(如銅鋤、銅鏟等)和大量用木石骨蚌等原料所制農具都還在生產領域中起著一定的作用。雖然鐵器的使用在春秋時期還處於初期階段,但它卻標志著農業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已進入一個新的階段。鐵器作為一種新的生產力因素,為開發山林,擴大耕地,發展水利交通,促進社會生產創造了條件。解放以來,北起遼寧,南至廣東,東至山東半島,西到陝西四川,包括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的廣大地區的戰國中期遺址,都有鐵器出土,而且種類多,數量大。在河南輝縣戰國魏墓中,出土58件鐵農具,有犁鏵、�、鋤、鍤、鐮、斧等,其中兩個「∨」形的犁鏵,雖還沒有翻土鏡面的裝置,但已能起破土劃溝的作用。課本上的《戰國時代的鐵制農具》即為輝縣出土的鐵器。鐵農具的廣泛使用,排斥木、石農具而取得主導地位。這就便利了砍伐樹林、興修水利、開墾荒地和深耕細作,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

牛耕

原來中原地區使用稱為耒耜的腳踏耕具,耕作的人用手把著耒耜的柄,用腳踏著刃部,把鋒刃刺入土中,向外挑撥,才能把一塊土掘起來。耕地就是把土一塊一塊地挨次掘起來,耕作的人需要掘一塊,退一步。這種後退間歇的耕地方法,用力多而效果差。傳說早在商代就用牛駕車,也有人根據甲骨文「犁」字初文的象形,認為商代已有牛耕,但論據不足。到了春秋時期,牛耕已經使用則是毫無疑問的。這樣耕地就變為連續向前,用力少而效果好,這是耕作技術的一次重要改革。春秋戰國時期牛耕開始於東方,商鞅變法後,秦國後來居上,也普遍使用牛耕。當時還開始用馬耕田,商鞅為了重視農業,規定:「盜馬者死,盜牛者加。」《鹽鐵論·散不足篇》中說:「古者」,人們用馬代勞,行則拉車,「止則就犁」。漢人說的「古者」,當指戰國和秦。畜力與鐵器的結合,給精耕細作提供了條件。

農業技術的進步和農業科學的興起

春秋戰國時期農業技術有了顯著進步。耕作技術用當時的話說叫「深耕易耨」,耕田要深,除草要快。灌溉方法,中原地區已普遍用桔槔來灌溉,代替過去抱著汲瓶來灌溉的原始方法。戰國時期農民已知施肥,《荀子·富國篇》有「多糞肥田」的話,說明當時深知施肥的重要。不僅知道施用動物糞肥,還懂得使用草木灰和綠肥,把野草割來焚燒成灰或灌水使之腐爛,用作肥料,改良土壤。對積肥施肥的重視,是提高農業產量的一個重要因素。歐洲要到10世紀和11世紀,才開始施肥,比我國晚了1 300~1 400年。戰國時期已經重視選擇優良品種,「長斗石,取上種」,就是說要提高糧食產量,必須選取上等品種。人們已開始對土壤進行研究,主張先分辨土性,挑選適宜種植在某種土壤里的農作物來播種。戰國時代農業的顯著進步,開創了我國農業精耕細作的優良傳統。那時候,人們已經知道用人力來改變土壤的現狀。就是耕地要根據土地的干硬或濕軟而分先後,干硬的土地必須先耕,濕軟的土地可以後耕。高旱的田要注意保墒;低濕的田要注意排水。為了給農作物的生長創造優良條件,壟要廣而平,溝要小而深;苗必須縱橫排列成行,以利通風;肥地留苗要密,薄地留苗要稀,肥地苗稀就會增加無效分櫱,薄地苗密就會因水肥供應不足而夭折。這些做法都是符合農業科學原理的。當時的人還掌握了耕種時節的重要性。「得時」的小麥生長發育好,植株粗壯,穗子大,色澤深,麥粒重,蟲害少,出粉率高,品味香,吃了耐飢有益;「先時」的小麥苗生太早,易受病蟲害侵襲;「後時」的小麥苗生得脆弱,穗結得稀疏,色澤也不好。故強調耕種必須及時。

戰國時期農業產量的提高

由於鐵農具的普遍使用,水利灌溉事業的發展和農業技術的進步,特別是農民生產積極性的提高,單位面積產量有所提高。據李悝對戰國初年魏國農產量的估計,一畝地普通年景可產粟一石半,折今畝產九斗。據《史記·河渠書》記載:凡受鄭國渠水灌溉的土地,每畝可收一鍾。一鍾是六石四斗,折今畝產三石八斗四升,在二千多年前戰國晚期的生產條件下,產量的確是很高的。

都江堰

李冰約於公元前256~前251年被秦昭王任命做蜀郡守。岷江上游高山深谷,水流湍急,一到成都平原,流速突然減慢,所夾帶的泥沙石子隨即沉積下來,淤塞河道。每年夏秋水勢驟漲,灌縣(在今四川)以下常常泛濫成災。雨季過後,又會出現乾旱。為了灌溉農田,變水害為水利,李冰總結前人治水經驗,因勢利導,依靠當地人民群眾,在岷江出山流入平原的都江堰市,興修了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由渠首和渠道兩大系統組成。渠首工程包括都江魚嘴、飛沙堰、寶瓶口三個主要部分。都江魚嘴是建在岷江中流的分水建築工程,它把岷江水一分為二,東邊的叫內江,供灌溉渠用水,西邊的叫外江,是岷江的正流。又在都江堰市城附近的岷江南岸,鑿開玉壘山腳,形成一個被隔開的石堆即離堆和一個狹小的進水口就是寶瓶口。內江水通過寶瓶口流入密如蛛網的渠道系統。大小水口都安置「斗門」,需水時打開斗門,水多時可關閉斗門。「旱則引水浸潤,雨則杜塞水門」(《華陽國志·蜀志》)。夏季岷江水漲,都江魚嘴淹沒了,離堆就成為第二道分水處。緊接內金剛堤和離堆之間修築了飛沙堰,用以調節內江水量,洪水猛漲時,內江水可漫過飛沙堰流入外江,確保內江灌溉系統的安全。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一個以灌溉為主兼具防洪、運輸功效的綜合水利工程,既解除了岷江泛濫之災,又便利了航運,灌溉農田三百多萬畝,使成都平原成為「水旱從人,不知飢饉」,旱澇保收的「天府之國」(《華陽國志·蜀志》)。都江堰地點選擇恰當,工程布置合理,配套嚴密完整,修建就地取材,整個系統自流灌溉,用功省而效益大,兩千二百多年來一直造福於人民。都江堰總計分支河渠五百二十多條,渠道總長約一千一百多公里,解放前工程失修,灌溉面積縮小至二百餘萬畝。解放後大力整治擴建,現在灌溉面積已擴大到八百多萬畝。它不僅是中國水利史上的一顆明珠,在世界水利史上也佔有重要地位。

手工業的發展

春秋以前,工商業主要是由官府經營的,勞動力是奴隸,私營工商業者極少。春秋中葉以後,隨著土地私有制的逐漸建立和封建生產關系的產生,工商業部門也逐漸離開官家的豢養,向私人經營的方向發展,出現了以生產商品為主的私營手工業和獨立個體手工業者。他們一般在自己家內從事生產,也有的在城市市場內設立作坊店鋪。春秋戰國之際,以技巧聞名的公輸般(班)就是這樣一個獨立手工業者。後來他被奉為匠師之祖。與此同時,官商已不能再壟斷貿易,私商的勢力日益強大。如鄭國大商人弦高,在販牛途中聽說秦國大軍已來偷襲鄭國,來不及趕回報告,就自稱是鄭國派來的使者,獻12頭牛和4張皮革來犒勞秦軍。由於他的隨機應變,矯君命而犒秦師,使秦軍誤以為鄭國已獲悉秦國的軍事行動,有了准備,便取消了這次偷襲。另外如越國大夫范蠡、孔子的弟子子貢都是有名的大富商。孔子周遊列國,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子貢在經濟上的幫助。從工商業的發展和工商業者身分地位的變化,可看出在工商業領域內逐漸擺脫奴隸制的控制與束縛,封建關系的新因素也日漸增長。

冶鐵業是當時最重要的手工業部門。由於多年經驗的積累,人們已有了初步的采礦知識。《管子·地數》說:「上有丹沙者,下有黃金;上有磁石者,下有銅金;上有陵石者,下有鉛錫赤銅;上有赭石者,下有鐵。」作於戰國時代的《山海經·五藏山經》,記載有明確地點可查的鐵礦山有三十幾處。《山海經中山經》《管子地數篇》則統計「出鐵之山三千六百九」,這個數字不免誇張,但這時發現的鐵礦山一定很多了。從今湖北大冶銅綠山發現的戰國銅礦井遺址看來,豎井深達五十多米,用作交通孔道。平巷沿水平方向開拓,是為了開掘礦石。從礦層底部由下而上逐層開拓平巷,在井下初步分選,將貧礦、碎石和泥土填充廢巷,保證提運出的大都是富礦。這些說明戰國時代開礦技術已相當進步,初步解決了井下通風、排水、運載、提升、照明和巷道支護等一系列復雜的技術問題。

標志春秋時期經濟上突破性發展的是生鐵冶煉技術的發明。冶鐵技術的進步主要在於改進煉爐和提高爐溫,這非擴大和改進鼓風設備不可。《吳越春秋》說吳王闔閭鑄造「干將」「莫邪」兩把寶劍時,曾使用「童男童女三百人鼓橐裝炭」,然後「金鐵乃濡,遂以成劍」。說明當時煉爐上所使用的橐是不少的。戰國時期煉鐵爐用成排的橐來鼓風。規模大的冶煉場有工匠幾百人。考古工作者在臨淄故城中發現了冶鐵作坊六處,其中最大的一處面積約四十多萬平方米。燕國的燕下都也是個重要的冶鐵地點,在它的遺址中發現冶鐵作坊三處,總面積三十萬平方米。各國都有冶鐵中心,最著名是楚國的宛,所謂「宛鉅(鋼鐵)鐵(shī),慘如蜂蠆(chài,蠍子一類的毒蟲)」,說明宛產的兵器質量是很高的。趙國的邯鄲是一個重要的冶鐵手工業地點,不僅邯鄲人郭縱以冶鐵成業,富比王侯,就是西漢初經營冶鐵手工業的卓氏,其祖先也是趙人,因冶鐵致富的。

戰國時期廣泛使用鑄鐵工具,但早期的鑄鐵,是質硬而脆的白口鐵,很容易折斷。當時勞動人民在生產實踐中創造了把鑄鐵件經高溫退火,使它變為既有比較高的硬度,又有比較好的韌性的可鍛鑄鐵。依照熱處理的條件不同,以脫碳為主的成為白心可鍛鑄鐵;以石墨化為主的成為黑心可鍛鑄鐵。戰國中期以後,鐵器得到那樣廣泛的使用,可鍛鑄鐵的發明和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國外的白心可鍛鑄鐵是1722年由法國人首先發明的。黑心可鍛鑄鐵是1826年美國人發明的。此後一個相當長的時期里,人們把白心可鍛鑄鐵叫「歐洲式可鍛鑄鐵」,把黑心可鍛鑄鐵叫「美洲式可鍛鑄鐵」。其實我國發明可鍛鑄鐵比他們要早二千多年。

春秋時代齊國的海鹽煮造業和晉國河東池鹽煮造業都已興盛。河東鹽被視為「國之寶」。戰國時代齊燕兩國的海鹽煮造業更加發達,海鹽產量多,流通范圍廣。同時,李冰做蜀郡守時四川的井鹽已開始開發。

紡織業。那時候黃河流域和長江中下游的農村裡普遍養蠶,都生產絲織物。其中以齊魯等國生產的絲織物比較精美。齊國女紅(工)的紡織技術極為著名,生產出來的絲織物行銷很廣,所謂「冠帶衣履天下」(《史記貨殖列傳》)。當時各諸侯國常用絲織物作賞品,多到一次達5 000匹。麻織物比絲織物更為普遍,是當時勞動人民的主要衣料,也是當時的主要商品。長沙出土的麻布殘片,比現在一般棉布要緊密(麻布經紗每10厘米280根,緯紗每10厘米240根,現在棉布中的龍頭細布,每10厘米經紗254緯紗248),說明當時麻織技術的高超。

漆器工藝在春秋時還附屬於木器業。戰國中期以後迅速發展成一個獨立的手工業部門。戰國早期漆器木胎還很厚重,往往在精雕的木器上施以彩漆。戰國中期以後,木胎變得輕巧,漆的顏色有黑、朱、黃、紫、白、綠等十多種,往往在器物上用各色的漆畫成各種圖像和圖案。有些日用漆器的邊緣還鑲有金邊或銅邊,即所謂金銅扣。這都說明漆器工藝的進步。

㈢ 齊國為什麼要使用刀形錢幣(刀幣)

主要是因為齊國位於海邊,國民多以捕魚為生,捕魚就得織網,而當時流行一種織網工具,行如刀削。
商品交易初時階段以物易物,齊國國民離不開織網的刀,刀遂很是受人歡迎,不會跌價,後來國家就鑄造了專用於作為錢幣的刀

㈣ 鐵農具在春秋戰國時代的使用有什麼意義

商周時期,青銅被人們視為珍品,奴隸主主要用來做食器、兵器和禮器,而不願用它來製造消耗量很大的農具。此外,由於銅的來源有限,以及青銅製作比較困難等,也決定了青銅不能完全代替石器而一統天下。

鐵農具的運用是封建社會的主要特點,最早出現在春秋戰國時代,也就是我國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變的時期。

《國浯·齊語》記載,管仲曾對齊桓公說:"美金以鑄劍戟,試諸狗馬,惡金以鑄鋤、夷、斤、劚,試諸壤土。"文中的"美金"是指青銅,當時用以制武器;惡金是指鐵,用以制斤、斧等農具,說明至少在春秋中期,齊國已使用鐵農具。

到戰國時鐵農具的使用已相當普遍。《管子·海王》說:"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銚,若其事立。"反映了鐵農具已為農戶所必備。

據考古發掘,在今河北、河南、陝西、山西、內蒙古、遼寧、山東、四川、雲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蘇、浙江、廣東、廣西、天津等省市,都有戰國時期的鐵農具出土,說明鐵農具至戰國時期已日趨普及。到漢代,鐵農具已成為我國主要的農業生產工具並大加推廣。

鐵器的使用,使大規模的擴大耕地面積,開發山林,興建水利工程成為可能,從而促進了耕作技術的提高和農業生產的發展。

從這以後,2000多年來,鐵農具便一直成為我國最主要的農具。

㈤ 為什麼戰國時期齊國和燕國的貨幣是一樣的,而戰國七雄其他國家的貨幣都不一樣

size=5][color=Brown]蟻 鼻 錢
有文銅貝是楚國的青銅貝幣,稱為蟻鼻錢或鬼臉錢。這種名稱並不是楚國貝幣原來的名稱。而是約定俗成的一種稱呼。最早記錄這種銅仿貝為蟻鼻錢是宋代洪遵《泉志》,他說:「此錢上狹下廣。背平,面凸,有文如刻鏤又類字,也謂之蟻鼻錢。」這里並沒有詳細的說明刻鏤的是什麼文字的貝,大概是鑄有「紊」字形和「咒」字的兩種。「紊」字形貝,錢體上尖下圓,面凸,背平,陰文「紊」字形就如同一隻螞蟻爬在鼻子上故稱之為蟻鼻錢,「咒」字貝,錢體與蟻鼻錢相同。「咒」字彷彿是一個鬼臉,所以被後人稱之為「鬼臉錢」。後來有文字的銅貝統統被稱為蟻鼻錢。所謂「蟻鼻」本喻輕小,晉葛洪《抱朴子•論仙》說:「以蟻鼻之缺捐無價之淳鉤(劍名)」,意思就是只因輕微的缺陷舍棄了無價的寶劍,可見蟻鼻錢就是小錢。

楚貝的銘文有「紊字形、咒、安、君、忻、金、行」等等,「紊」字,有人將其解釋為「聖桼」(降率),也有人認為是「五朱」、「各六朱」等的合體字。「咒」字多解釋為「貝」、「哭」、「貝化」,錢文的含義有必要進一步研究論證。

建國以來,蟻鼻錢多出土於河南、江蘇。鬼臉錢則在湖北、湖南、河南、江蘇、安徽等地均有發現,1963年湖北孝感野豬湖一次出土鬼臉錢5000枚面文為「咒」字,平均約重4.37克。以出土的地點墓葬和數量上看。蟻鼻錢鑄行於戰國早期(公元前5世紀),鬼臉錢則鑄行於大約公元前4—3世紀的戰國中晚期。楚國疆土開始時並不算大,以後疆土逐漸擴大,蟻鼻錢和鬼臉錢的流通范圍也隨之擴大,逐漸在長江中下游一帶形成了獨立的貨幣體系。 [/color][/size]

四月的血絲玉 2005-10-14 03:20

[align=center][size=5][color=Brown]刀幣[/align]

我國歷史貨幣中還有一種刀形幣,後世稱為「刀幣」。

春秋時期,位於我國東部沿海地帶的齊國,得漁鹽之利,出現了商品交流的繁榮景象。伴隨著經濟往來的不斷發展,齊國按照當地的風俗習慣鑄行了一種形狀像刀削(青銅刀)的青銅鑄幣,稱之為「刀幣」。「刀幣」最初是在齊國行用,到了戰國時期在燕趙等地也與「布幣」並行流通。它是由手工業和日常生活使用的工具刀削演變過來的。

「刀幣」正式稱謂是「刀化(貨)刀幣」,由刀首、刀身、刀柄和刀環四個部分組成。刀之緣以外廓,刃不向外,向左而不向右,所說凹背凸刃,刀首近於三象形,刀身和刀柄是大小相近的兩個長方形,刀環呈圓形,這幾種幾何形體巧妙地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種平穩周正、豐滿、圓潤的形象美和和諧美。據實際測量,刀環的直徑與刀首的長度是1:7.5,恰好是人的頭部與身高的比例。而整個「刀幣」的長度(一般為18厘米左右)又幾乎是人手的長度,如果將6枚刀幣首尾相接,可組成一個圓環,這就是《周禮۰考工記》中所說的「築氏為削,長尺博寸,合六面成規」。這些精確的設計和巧妙的構想,是古代勞動人民聰明才智的充分體現。以後隨著齊國疆土的擴大和與鄰國交戰,齊國的刀幣流通范圍逐漸擴大到燕、趙地區。此時的刀幣因為鑄地不同、形體各異而形成了「齊刀」、「燕刀」、「趙刀」三大系列。 [/color][/size]

[[i] 本帖最後由 四月的血絲玉 於 2005-10-13 18:53 編輯 [/i]]

四月的血絲玉 2005-10-14 06:54

[align=center] [size=5][color=Brown]齊刀[/align]

齊國鑄造,主要流通在齊國也就是今天的山東半島地區。齊刀比較厚重,以厚大精美而著稱,基本形制是尖首、弧背、凹刃,刀的末端有圓環,面、背有文字或飾紋。齊刀分為「三字刀」、「四字刀」、「五字刀」和「六字刀」,目前已經發現並著錄的齊刀有「齊法化」、「齊之法化」、 「安陽之法化」、「節墨之法化」、「簟邦法化」、「齊建(造)邦長法化」等數種。其中「節墨」、「安陽」、「齊」均為地名,「節墨」即今山東即墨,「安陽」即今山東曹縣一帶,「齊」指齊國都城臨淄。根據實測:齊之法化一般長18.3-18.5厘米,寬2.87厘米,重44.5-50.5克;節墨之法化一般長18.5厘米,最寬2.8-3厘米,重59-61克;安陽之法化長18-18.5厘米,最寬2.8-2.9厘米,重44.5-47克;齊建(造)邦長法化約18.2-18.5厘米,寬2.6-2.9厘米,重42.3-47克;齊法化長約17.8-18.7厘米,寬2.6-2.9厘米,重40.8-50.4克,後兩種是戰國田齊所鑄的刀幣,其特徵是刀幣的外緣不斷,幣面的文字沒有「之」字,僅為「法化」。齊建(造)邦長法化就是六字刀,據說當時是一種紀念幣,傳世極少,非常珍貴。公元前378-324年之間,也就是在齊威王到齊宣王時代,齊國以齊法化統一了各種刀幣。 [/color][/size]

四月的血絲玉 2005-10-14 06:55

[size=5][size=5][color=Brown][align=center]尖首刀[/align]

刀幣進入了春秋戰國之際,擴大了它的范圍。首先在燕國境內出現了「尖首刀」(包括「針首刀」)。燕出現刀幣形式應是受齊國的影響。燕昭王頗能接納人才,在位時開拓疆土,建立了上谷、漁陽、遼西、遼東諸郡。燕國鑄有「針首刀」、「尖首刀」和「明刀」等等。針首刀(刀首呈尖刺狀)刀身與尖首刀相似,但刀首尖端更長,刀柄有直紋,正面兩條、背面一條,銅質不精,製作也很粗糙,文字也簡單或無文,主要流通於長城內外,故又稱「匈奴刀」。「匈奴刀」在日偽時期曾出土於承德、張家口一帶,被日本人所得,現在多藏於日本。

「尖首刀」(刀首呈銳角)刀身通長15-18厘米,寬約1.8-2.6厘米,重約15-16克。其形制與齊刀相似,弧背凹刃,刀身極薄,刀背極厚,但都因刀刃上端顯得尖首而得名,刀柄面背有二直紋,一端有刀環。先是兩面都無字,後來多數僅單面有字,以單字為多。「尖首刀」過去知道多出於河間、保定及聊城等地,建國以來,1974年遼寧省凌源縣小城子公社修技大隊出土了完整的「尖首刀」943枚,幣銘文有一、六、日、七、八、九、已、亥、行、玉、丘、工、示、矢、年等等;1975年山東臨淄原齊國之故城西東石橋村出土一批「尖首刀」,現存完整的80枚;1978年河北燕下都軍營出土一批「尖首刀」計1845枚,最寬1.8-2.2厘米,銘文有:大、吉、陽、日、行、丙、上、古、矢等130餘枚;1979年戰國中山靈壽城遺址勘查,在早於城址的春秋至戰國早期遺址的文化層內出土的「尖首刀」,刀身外緣隆起,斷於柄處,柄有兩道脊線,個別為一道脊線,不伸入刀面柄首為圓環形,其銘文有一、三、五、八、工、壬、化以、以化、一化、上化、非、雲等,其背平素,刀長約16.2-17.4厘米,刀首寬2.2-2.8厘米,重11-15克。

根據地層判斷,「尖首刀」幣要早於城內發現的其它刀幣,而尖首刀單獨出土,並無其它刀幣混雜在一起的現象,因此,「尖首刀」比較中山國的刀要早些。從各地出土的尖首刀來看「尖首刀」與「燕刀」的關系非常密切。「尖首刀」最終改變了形制,刀尖縮成斜坡狀,面文鑄有一個「0D」字,由此可知「尖首刀」不是燕國政府鑄行的「法化」,而是燕國境內一些地方民族為商業需要而鑄行的貨幣。晚期「尖首刀」上出現明字,是明刀的先導。 [/color][/size][/size]

四月的血絲玉 2005-10-14 06:57

[size=5][color=Brown][align=center]燕明刀、磬折刀 [/align]

燕國的主要刀幣是「明刀」,由於在這種幣面上鑄有一個「0D」字元號,此字的形態變化很大,對於它的解釋,諸家各異,有明、易、燕、召等,故而又稱「易刀」、「燕刀」、「明刀」。

「明刀」背面常鑄有文字或符號,現已有幾百種以上,一般都是鑄地或鑄造爐次的標識。其中背文為「齊」者通常被認為是齊國鑄造,而稱之為「齊明刀」,其它種類的則多稱為「燕明刀」。「明刀」可能早於燕之建國,而燕人鑄幣應該鑄空首布或貝,也不會剛開始就鑄「明刀」。因為燕人在關中時使用布、貝,到燕地後,燕昭王復國後才鑄行「明刀」。其刀首較窄,刀尖較鈍,刀背弧度小,中斷,因文字以一個「明」字而著稱,長約14-17厘米,寬約1.3-2.2厘米,重15-18克。曾在河北易縣燕下都遺址及河間、保定、遼寧省凌源等地出土,是燕明刀的早期形式。

「明刀」以其刀曲折的狀態分為「圓折刀」與「磬折刀」兩種。

「圓折刀」一般說來是一種體形較大的刀,長約12.8-13.5厘米,寬1.6-1.9厘米,重約14克。其型式與「尖首刀」相同,只是刀的面紋有一個「燕」字,背文分別有左、右、內、外、中,並配以其他文字,這可能是紀範文。刀身與刀柄連接處呈圓形。背文比較復雜,多以易字及左、右字,如左、左一、左上、左易、易邑、右、右上、右六等。

「磬折刀」(又稱方折刀),一般體形較小,長約12.4-13.3厘米,寬1.5-1.7厘米,重12-18克,有的僅重1.4克,這是個別現象。刀身與刀柄連接處是方折,古錢家稱這種方折為「磬折」。其字體長大,雄偉豪放,風格上近乎即墨刀的文字,背文有左匽下、右邑、匽八、匽邑外爐,外有工、行、化等單字。燕昭王派遣樂毅伐齊,佔領其七十二城,達六年之久。在齊國所鑄造的「刀幣」也有圓折的,頗厚重,通常視作燕刀中的珍品。「圓折刀」有減重現象,相差可至三厘米以上,大約是惠王時出的,在此期間一方面因為齊國的將領田單失敗,齊國的領土盡失,另一方面又與趙國失和,連年戰爭,造成經濟上的困難促成了貨幣減重現象。

此後,燕國可能推行了一次貨幣改革,廢止了圓折刀,改用方折刀,款式仍舊,重量減輕。改革之後,好像安定了一個時期,又開始減重,末期的方折刀既窄又短,鑄工粗糙,但數量反而不如初期多,學者們推斷可能是燕王在遼地所鑄,但不久就被滅亡,故而所出不多。這種外緣方折下垂特長的匽刀,出土多在山東半島及濟南、益都、肥城、莒縣、昌邑等地,背文多有地名如莒、安陽、齊等,有的記數及干支字,出土的數量不多。

燕地使用「刀幣」應當在千年以上,前後共經五次改革,比其他地區可謂安定得多。只是地處偏僻,工藝落後,其刀幣略顯粗糙,然而卻具有一種深厚的鄉土風格,率直生動,齊趙兩國有所不及。 [/color][/size]

四月的血絲玉 2005-10-14 07:02

[size=5][color=Brown] 齊 刀

齊國在姜氏公室時代的貨幣制度,現在還無法確知,大約「刀」、「布」、「圜錢」都在民間流通過,與三晉的情形不會有很大的差異。春秋末期,大夫田氏專權,大力推行刀貨,為其謀國篡位的手段之一,刀幣開始在市場中占據主力地位。到周安王二十三年(公元前379年),田氏滅姜氏而建立了齊國,其刀幣就逐漸成為齊國的法定貨幣。

齊刀中的「齊之法化」俗稱「四字刀」,長約17厘米,寬2.8厘米,面文瘦勁有力,樸拙秀雅。背文接近刀首部有「≡」,下標「|」、「†」,再往下還有日、上、夻、甘、化及數字等。正面的文字解釋也有爭論,有的學者認為「齊」字為國號,「夻」字被解釋為「法」,新的解釋為「圜」。也有好多人認為應該解釋為「太公」二字。稱作「圜」的人說齊國的始祖姜太公做過圜法,所以應該讀「圜」,稱作「太公」的人說應該是紀念姜太公的,卻不知道這種錢是田氏所造。當時,田常、田盤等霸據齊城,誅戮姜氏宗室,殺害有勢力的官員,兇狠無比。同時發行新錢,控制市場、聚斂財富,所以稱這種錢為「法化」,正如魏國稱其錢為上金是一樣的,所以它有可能解釋為「圜」,卻不能解釋為「太公」。關於背文中的「三」,有人認為三是與下面的十字配合起來,讀作「三十」,是紀值。其實,這是當時錢幣的符號,「空首布」、「尖足布」都有這個符號。而這個「十」字確實是紀值的。齊國原先行用「布幣」與「圜錢」,田氏作刀幣,以一抵十,平衡食糧,控制物價,是一種通貨膨脹的辦法,與劉禪鑄「直百五銖」是同一手法。「法」字則是屬於吉語一類,其意思為平,為值,可與釿通意。另外的字,或紀值,或紀地。齊刀身部粗壯,柄部細弱,俗稱斷緣。起鑄造工藝與銅的質量都非常精良,是用石范鑄造的,故而十分規整。這種錢沒有見到減重現象,可見發行是成功的,這為田氏奠定了謀國篡位的基礎。 [/color][/size]

四月的血絲玉 2005-10-14 07:03

[size=5][color=Brown]六字刀

「齊造邦長法化」俗稱「六字刀」,是田氏列為諸侯時的開國紀念幣。周安王十六年(公元前386年)田和承梁惠王求魏侯代請於周,周王立田和為齊侯,正式建立齊國,乃鑄造「邦刀」紀盛。所以其文字定為「齊造邦長法化」,背文多一字,通長18.2-18.5厘米,寬28-29厘米。其中第「一字」解釋為「齊」,第二字解釋為「徒」或「途」,「齊之法化」現代解釋為「造」,第四個字過去解釋為 「就」, 現代解釋 為「長」;背文除紀值的十字與紀范的數字與前品相同外,又出現一些文字,如司、工、日等,這可能是新建鑄造廠的代字。這種刀的範式大致有兩種,一種是不斷緣的,一種是斷緣修補的。因此有人認為造「邦刀」應該鑄過兩次,第一次在安王十六年,當時被列為諸侯時,因為出於倉促,便把舊范精加修整,用來灌鑄,所以有斷緣的痕跡;第二次是在二十六年,從新雕刻錢范,大量鑄造。這種刀幣都出自石范,精美絕倫,一向被認為是刀幣中的佳品。[/color][/size]

四月的血絲玉 2005-10-14 07:04

[size=5][color=Brown]三字刀

「齊法化」通常長17.8-19厘米,寬2.6-3厘米,重40.8-52.4克,被稱為「三字刀」,是田齊建國以後通用的法幣,有紀地的,如丘、安、方、易、白、公、平等,也有類似吉語的,如吉、行、大等。三字刀流通的時間很久,區域也極廣,為齊刀中最多的一種,且無減重現象,是最穩定的貨幣。

「節墨之法化」被稱為「五字刀」。節墨也就是即墨,本是地名,齊邑,在今山東平度東南。姜齊時代,一直是獨立國家,春秋末被齊國吞並,後田氏之子謀國,得到即墨邑的支持,所以在田氏公室的統治下,能發行自己的錢幣。即墨邑何時開始行使刀幣,目前還不能確知,也許原先即墨獨立時,就已使用這種奇特的錢幣。現傳世的「即墨刀」有兩種,大型的長17厘米,寬2.7-3.0厘米,重51-61克。小型的長14-16厘米,寬2.0-2.3厘米,重33-35.5克,年代較晚。它們的製作都十分精細,斷緣,絕不像是減重形成的,顯然是同時製作的有系統的錢幣,這是春秋時期的作風。同時這兩種刀背文都沒有三橫豎,而是大型的篆字,風格極似尖首刀,製作時間比背文帶三橫和「齊之法化」還要早。所以有人認為即墨比田氏行使管制經濟政策要早些,後以其經驗行用於齊邑。同時「即墨刀」的範式也用齊邑的款式,行用不久便停用小型幣。在「即墨刀」中有種背文為「辟封」、「安邦」字樣的,被認為是襄王復國時(公元前279年)所鑄的紀念幣。

「安陽之法化」俗稱「安陽刀」,也稱作「五字刀」,文字比「齊之法化」略顯粗壯,斷緣,通長18.5厘米左右,寬2.8-2.9厘米,重44.5-50克,也有小型的。安陽為邑名,當然沒有問題,但在齊國什麼地方則眾說紛紜。最早有人說就是《左傳》所稱謂的「安革」,在今山東濟南附近。也有人說在今天曹縣以東。據史料記載,傳世的斷緣安陽刀不會出於此出。另外有人以為安陽在今山東莒縣附近,莒縣一向是軍事重地,安陽刀應該出自這里。學者們一向重視這一說法。按史籍所載,威烈王十四年(公元前412年)田白代莒,佔領了這個地方,可能在安陽鑄錢,行用於莒地,以擴大其勢力。二十六年之後,其子田和出造「邦刀」。「安陽刀」與「即墨刀」同時改制,用不斷緣的範式。

總之,齊國的刀幣選材精細,製作優美,其中「邦刀」尤為名貴,很早就被世人當成「吉祥符」,認為收藏這種刀幣的人可以四季平安。齊國的刀幣在各國「刀幣」中也是首屈一指的。 [/color][/size]

四月的血絲玉 2005-10-14 07:05

[size=5][color=Brown]趙刀

趙國是三晉之一,行使的貨幣以「布錢」為主。趙國與燕國的貨幣經濟關系較深,所以趙在國都邯鄲及主要大城市也鑄行刀幣。荀況時(約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趙國已成為刀布幣並行的國家,在荀況《富國》一文中就有「厚刀布之斂以奪之財,重田野之稅以奇之食,苟關市之徵以難其事」的話。趙國鑄行刀幣不會早於燕國,更不會早於齊國。

趙國起初定都於晉陽,後來遷至邯鄲,以其地域關系,工商業異常發達,鑄造貨幣也超過其它各國。傳世的東周古錢中半數以上出自趙國,當年的盛況可想而知。趙國的貨幣政策似乎可分成兩個階段。政府在晉陽時,曾經仿照魏國實行管制經濟,發行釿布調節市場。當時以「釿布」為主幣,「尖足布」為輔幣。釿布由官府鑄造,「尖足布」則由民間鑄造。而民間的工廠為了牟取暴利,除尖足布外同時兼鑄其他種錢幣,或賣給外國人,或供應國際貿易商,所以各國各樣式的錢幣趙國都有出產。政府遷至邯鄲之後,國力雖然不及往昔強大,但商業繁榮,卻超過往昔。政府似乎放寬了管理尺度,改行自由貿易的政策,不再推行釿布,改以「刀幣」為主、「尖足布」為輔的貨幣政策,仍由民間自行鑄用,不加干涉。此時鑄造的刀幣並不控制物價,而是一種普通性質的大錢。或一抵方足布五枚,或一抵圜錢十枚。當時政府在發行方面是非常謹慎的,以現在出土的趙刀數量上來看也是非常成功的。目前傳世的「趙刀」數量不多,而減重的現象不是很明顯,與「燕刀」大小相同,也並非「齊刀」所能比的。

「趙刀」主要是「甘丹刀」。甘丹即邯鄲。趙刀首部稍圓鈍,背稍微曲,刃稍凹,柄有脊紋二道,環作橢圓形,環孔較小。一般可以分為大小兩種。大者通長13.8-14厘米,寬1.5厘米,重8.8克左右,背多無文平素,但也有「田」及數字等字,文字與外緣都比較細弱。材質為青銅,提煉精細,富有抗力,這種刀幣的數量不多,究其原因,可能是鑄行不久便停止了。小者較短、窄、薄,刀背直,刀刃稍凹、有廓,柄也有脊紋二道,柄底較平,孔呈橢圓形,通長12.5厘米,首部寬1.3厘米,重3.5克以上。邯鄲刀文有的是「甘丹化」,通長13.8厘米,首部寬1.6厘米,重8.2克。按趙於敬侯元年(公元前386年)遷都邯鄲,成侯二十二年(公元前353年)魏國攻佔邯鄲。邯鄲刀的鑄造工廠可能在此後中被破壞,故改出「白人刀」。「白人刀」比邯鄲刀略微輕小,刀身直而不曲,環作橢圓形,正面幣名「白人」、「白人」、「白」等。這種錢鑄於柏人邑,白人即柏人,在邯鄲以北,今河北唐山一帶,春秋屬晉,戰國時歸趙。這種刀有三種形式:一、刀柄有脊線二道,柄環呈橢圓形,平底,有廓,背多平素,也有一、五、六、十、廿一等紀數,也有化、丘等單字,長13.4厘米,刀首部寬1.5厘米,重7.5克。二、刀首平斜,刀柄刀環與前者相同,長13.1厘米,刀首部寬1.3厘米,重6.7克,鑄造整齊,只見白人即白人化兩種。三、長13厘米,首部寬1厘米,刀柄刀環呈三角狀,穿孔是一個等腰三角形,面文有「白」字,個別有「化」字,面背均無廓,有的白人刀背文有刀、廠、魚、文、田、乙及數字等,字與外緣平夷,鑄造、銅質都非常精美。但減重情況嚴重,故而大小不一,輕重參差不齊。實際上這種刀流通時間比較長,其減重是必然的,決非一次所為。以上兩錢首部外凸為弧狀,所以又稱「圓首刀」。

「趙刀」里還有一種是「平首刀」是藺邑所出。藺與離石位於趙國北部,與燕、秦及戎人鄰接,既是趙國的軍事重地,工商名埠,也是重要的鑄幣中心之一。它所出的錢幣有「尖足布」、「方足布」、「圓足布」、「圜錢」和「刀幣」。趙國開始鑄幣應在春秋中葉,工藝水準一直居首位,所出各種各樣的錢幣都非常精美。

趙國刀幣中第三種是「小直刀」,是一種非常小的刀幣。它的特點與齊、燕國的刀幣不同,體型短小,刀身平直,幾乎沒有弧線,也無磬折,刀首呈橢圓形,刀柄也無脊線,背面無文,製作也較粗糙,但正面銘文整體渾厚,書法精美。一般長為9-10厘米,寬1厘米,重6克左右,最短的只有7厘米。其面文有四種:晉化、晉半、晉陽化、晉陽新化。其鑄造年代可能與邯鄲刀與白人刀同時,晉陽於孝成王三二十年(公元前246年)曾被秦所佔領。春秋時為晉陽邑,戰國時歸趙,遷都邯鄲後,曾三次鑄造這種刀幣,其數量不應該少於甘丹與白人,但目前出土和傳世非常稀少,難得一見。

「直刀」的「化」字,有人解釋為匕首的「匕」字,認為「匕」通作為幣。晉半「小直刀」的價值為晉陽化的一半,即「半化」的意思。晉陽新化小直刀有人分析是對晉陽化而言,表明它有新舊之分。也有人認為新字是表明一種新的貨幣形式,為了區別於趙國通行的「布幣」。

四種小直刀類型一致,其鑄地是否相同呢?

錢學界和多數錢幣辭書一般都認為四種小直刀為戰國時屬趙的晉所鑄,有的則認為多流行於鄰近燕地的漳水和滹沱河流域。趙國在戰國時期是布幣流通的區域之一,就像燕國是刀幣流通區域之一樣。到戰國中晚期布幣、刀幣的流通區域都顯著擴大,以至後來形成刀、布並行的流通區域。由於各諸侯國為了適應商品經濟的發展,它們之間的經濟交往不斷加強,韓魏趙三國的一些重要城邑,大量鑄行布幣,燕國同樣也鑄行大量明刀。趙國與燕國進行貿易時,大量布幣流向燕國,並受燕國刀幣制度的影響,模仿燕刀鑄行了一些或少量有自己獨特形制的「刀幣」也是很自然的。還有的學者認為晉陽化應為「圁陽化」,圁指圁水,在陝西神木一帶。近年有人發現一枚晉陽化小直刀出自陝西米脂縣,另有一枚「晉化小直刀」出自陝北吳堡縣。後兩地均距神木不遠。所以有些人認為晉陽化就是「圁陽化」。四種「小直刀」都屬趙國鑄造是肯定的,但鑄造地仍不太清楚。 [/color][/size]

四月的血絲玉 2005-10-14 07:06

[size=5][color=Brown]郢 爰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黃金的國家,在商代的墓葬中就曾發現過用金葉製成的龍紋裝飾品,到了戰國時期黃金已經發展為重要貨幣之一。

我國古代的黃金主要產於楚國。楚國有一種有銘文的金鈑(版),這種金鈑大多呈方形,少數呈圓形,上面用銅印印為若干個小方塊,看似烏龜殼。完整的重約一市斤,含金量一般在90%以上。金鈑上的銘文有郢爰、陳爰、專爰、穎、覃金、隔爰及盧金等等。這些帶「爰」字的金鈑,習慣上被稱為「爰金」或「印子金」。「爰金」有形制、銘文、重量,是楚國的一種稱量貨幣。

「爰金」在今湖北、安徽、陝西、河南、江蘇、山東等地均有發現,尤其以「郢爰」為多。「郢」為楚都城名,「爰」為貨幣重量單位。 [/color][/size]

四月的血絲玉 2005-10-14 07:07

[size=5][color=Brown]圜錢

「圜錢」是中國戰國時期鑄行的一類圓形銅質貨幣,又稱「圜化」,簡稱「環錢」,是我國先秦時期銅鑄幣四大系統之一,也主要是秦國的鑄幣形式。圜錢有兩大類:一是圓形圓孔,比較原始;二是圓形方孔(由圓形圓孔逐漸演變而成)。初期圜錢的穿孔比較狹小,以後逐漸變大。圜錢的正面鑄有銘文,反面則無任何文字。

圜錢是由玉璧和古時的紡輪演化而來的。圜錢是沿用璧、環的專稱來稱其形體的。《爾雅·釋器》:「好倍肉謂之瑗,肉倍孔位之璧,肉好若一謂之環。」「好」是指璧、環居中的穿孔,「肉」是指穿孔至廓之間的實體。環錢的穿孔也稱好,自穿孔至廓之間的實體也稱「肉」,可見圜錢與玉璧之間的關系是有聯系的。

從圜錢錢體所鑄貨幣單位的不同,可將其劃分為三大類:一、以「兩」為單位的秦國圜錢;二、以「釿」為單位的兩周、三晉地區的圜錢;三、以傳統貨幣單位「刀」為名稱的齊、燕圜錢。

圜錢目前發現的以安臧錢局最早,直徑3厘米,穿孔0.8厘米左右,錢文右列,書法粗壯,古樸淳厚。材質為青銅,泥范不磨邊。安臧二字是地名,現在不知確切所在,這一城邑曾出過空首布,文字書法都不及這錢工整。因為發現不多,對此古老的圜錢無法詳細研究。這一錢穿孔細小,其流通時間在東周初年至春秋中期,流通地域可能在河南、山西接近黃河的地區。

還有一種是「濟陰錢」。濟陰是地名,在今山西省榮河縣魏邑。濟陰錢在秦國圜錢中流通最久,變化最多。最初的濟陰錢直徑長37厘米以上,重9克,穿孔較大,約1厘米以上。字體十分工整,瘦勁圓滑。濟陰地處楚、齊、魏、趙、衛等國之間,商業非常發達,是東方經濟的中樞。 [/color][/size]

四月的血絲玉 2005-10-14 07:09

[size=5][color=Brown]共字、垣字圜錢

「共屯赤金」是一種圓孔錢,標鑄造地名,或加標布錢幣值單位,但錢形又為秦制,可分為:一、魏國所鑄,個別為周鑄;二、秦佔領布錢地區城邑出現的地方性鑄錢。
魏國所鑄錢幣的共同特點是穿孔小,一般在0.7厘米左右,形體較大,一般不小於4厘米,無廓,背平素,無文,形制古拙,面文多鑄有一個字,也有四字的,如垣(山西垣曲西,戰國魏邑)、共(河南輝縣,戰國魏邑)、屯赤金(山西鹽池東北,戰國魏邑)等圜錢,都是魏國鑄幣,也是魏受到秦幣影響而出現的新幣。

圓孔圜錢的共同特點是穿孔較大,約0.9-1.4厘米,錢直徑3.2-3.6厘米,鑄造工整,有的有外廓,面文鑄有地名,多是被秦國佔領的趙、魏城邑。

藺和離石都是戰國時趙國的屬地。離石即今山西的離石縣,藺在今離石縣西,也稱藺陽邑,兩地相距很近,趙在這兩地都鑄過紀地的圜錢。

圜錢是戰國中晚期的青銅鑄幣,是一種進步的鑄幣形式。最早的圜錢產生在政治經濟制度較為先進的魏國。如面文「垣」、「共」字等。這種形式的錢幣,比起「布幣」、「刀幣」來便於攜帶,也便於互相接受,符合商品交換發展的需要。它的出現在錢幣興起上就有了一種新的鑄幣體系,在戰國時期為各國先後所仿鑄。先是趙國、秦國仿鑄,後

㈥ 齊國時,使用什麼工具

冷兵器火把

㈦ 春秋時期齊國買米用什麼幣

春秋時期齊國買米用刀幣

齊國是春秋時期的強大諸侯國,戰國七雄之一,素以經濟發達著稱。春秋戰國時期,齊國錢幣始終以刀幣為主,戰國晚期兼行圓錢。

春秋戰國時期位於我國東部沿海地帶的齊國,是著名的軍事家姜子牙的封地,因為它瀕臨大海,得漁鹽之利,加之明君賢臣治理,因此國力強盛、軍事發達、經濟繁榮。正所謂「無市則民乏矣」,繁榮的商業貿易,促成了發達的貨幣文化。伴隨著經濟往來的不斷發展,齊國按照當地的風俗習慣,鑄造流通了一種形狀像手工業和日常生活使用的工具青銅刀——當時人稱為「刀削」的青銅鑄幣,稱之為「刀幣」。

㈧ 齊國時期使用什麼筆

毛筆。研究表明:毛筆產生於中國新石器時代,中國人使用毛筆寫字作畫的歷史已有數千年之久。發現最早毛筆的墓葬是河南省信陽長台關1號楚墓和湖南省長沙左家公山楚墓。正是由於這種毛筆,所以我們看到楚國竹簡上的字體筆畫勁挺,落筆起筆鋒芒畢露。湖北省雲夢睡虎地戰國秦墓也出土了毛筆,同時該墓還伴出了墨、硯等書寫工具,它們與筆、簡合起來可稱為戰國時期的"文房四寶"。

㈨ 鐵器農具最早出現在什麼時候

管子》一書中記載,春秋時齊國已經用鐵農具耕種土地,這是我國有關使用鐵器進行農業生產的最早文字記載。在湖南、江蘇等地的春秋墓葬中,曾發現一批鐵農具。成書於戰國時期的《山海經》上記載的鐵礦山達三十多處。新中國成立以來,北起遼寧,南至廣東,東至山東半島,西到陝西、四川,包括七個古國的廣大地區,都有戰國鐵器的出土,而且種類、數量很多。在河南輝縣的戰國魏墓中,曾發現58件鐵農具,有犁鏵、 、鋤、臿、鐮、斧等,其中有兩個「V」形的鏵,構造雖然還很原始,沒有翻土鏡面的裝置,但已能起破土劃溝的作用。在河北興隆縣發現了一個戰國後期燕國的冶鐵手工業遺址,有鑄造工具的鐵范87件,其中有鐵 鑄范,鐵鋤鑄范、鐵鐮鑄范。在河南新鄭縣和登封市的告城鎮發現的戰國時期韓國冶鐵遺址中,有許多原始性的卧式層疊鑄范,可知戰國時已經發明層疊鑄造技術。這種層疊鑄造法是把許多范片層層疊合起來,一次澆鑄多個鑄件。從這些考古發現來看,戰國時南北各地農具的種類和形式已經沒有多大區別。個體生產是封建農業的標志,而個體生產的發展速度,首先取決於鐵制農具的供應程度。冶鐵手工業的發展,鐵農具的普遍使用,給封建農業生產的發展提供了物質前提。

㈩ 古代作戰常用的冷兵器有哪些,戰鬥力怎樣呢

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一直享譽全世界,印刷術促進了文化的傳播,指南針促進了航海的發展,造紙術為世界各地的人們提供了書寫的載體和文化傳承的載體,而火葯,這個在古代為了煉制丹葯而意外衍生出來的東西,卻開啟了作戰武器的新時代——熱兵器時代。它不僅威力強大,很快的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成為古代戰爭中作戰的有力工具。

那在火葯被發明以前,也就是在冷兵器時代中,人們作戰都會用哪些冷兵器呢?它們的戰鬥力如何呢?

冷兵器是指那些不用火葯,炸葯等熱能打擊系統和化學推進手段的兵器,它不僅可以在戰斗中抵禦敵人的傷害,更好的保護自己,更能抗擊敵人,實現戰斗的勝利。


戚家刀

清人王懿榮有一詩說 “昔年曾刻《南塘集》,今朝喜得戚家刀。”戚家刀就是明清時期戚家軍的專用刀,據傳戚家刀是仿製倭寇的腰刀所制,與明晚期刀制發展所屬一種趨勢。戚家刀的鍛造結構是鋼制,更加堅固,而且更加便於靈活出擊。

不過這些再厲害的冷兵器在後來也都受火器所引發的熱兵器所影響,冷兵器不再成為作戰的主力,一個嶄新的作戰時代熱兵器時代就這樣成為了主力作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