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測量時間的工具是______.在國際單位制中,時間的主單位是______.
測量時間的工具是秒錶,又叫停表;
國際單位制中,時間的基本單位是秒,常用的時間單位還有:小時與分鍾.
故答案為:秒錶;秒.
『貳』 列舉幾種計量時間的工具和方法
摘要 常用時間的測量工具主要有秒錶、手錶、鍾表以及古代用的日晷、沙漏等.
『叄』 計量時間的工具有哪些
時間測量工具:
1、秒錶主要有機械和電子兩大類,電子表又可分為三按鍵和四按鍵兩大類。絕大部分體育教師使用的多是電子秒錶,機械秒錶在很多地方已經成為歷史。
電子秒錶是一種較先進的電子計時器,國產的電子秒一般都是利用石英振盪器的振盪頻率作為時間基準,採用6位液晶數字顯示時間,具有顯示直觀、讀取方便、功能多等優點。
2、電磁打點計時器為磁電式結構。當線圈通以50赫的交流電時,線圈產生的交變磁場使振動片(由彈簧鋼製成)磁化,振動片的一端位於永久磁鐵的磁場中。
由於振動片的磁極隨著電流方向的改變而不斷變化,在永久磁鐵的磁場作用下,振動片將上下振動,其振動周期與線圈中的電流變化周期一致,即為0.02秒。
振動片的一端裝有打點針,當紙帶從針尖下通過時。便打上一系列點,相鄰點之間對應的時間為0.02秒。5個間距對應的時間為0.1秒。
(3)時間的測量工具是什麼擴展閱讀
時間的計量發展歷程:
遠古時期,人們以太陽的東升西落作為時間尺度,因此便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人類生活;公元前二世紀,日晷出現,提高了時間的計量精度。
我國北宋時期的能工巧匠們設計出水鍾;六百多年前出現了機械鍾;十七世紀,單擺被用於機械鍾的設計,使其計時精度提高了近百倍;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石英鍾誕生,計時精度進一步被提高。
這些計時器具即我們概念中的「時鍾」,細數這些鍾的發展,最古老的鍾追溯至太陽鍾,例如圭表、日晷。有據可查的太陽鍾始於公元前2357-2258年的堯帝時期。
《周禮•地官•大司徒》中有「以土圭之法測土深,正日景(影),以求地中」。《春官•典瑞》中也提到了「土圭以致四時日月,封國則以土地」。
之後出現水鍾,它屬於流體鍾的一種,除水鍾之外,流體鍾還包括沙鍾。水鍾和沙鍾都是使用一定數量的流體,通過測量流體在特定方式下流動所需的時間來表示固定的時間間隔,這類不依賴於天文現象的「漏刻」計時儀器至少有4000年的歷史。
我國最早的機械鍾也出現在北宋時期,而歐洲的機械鍾出現於十三世紀,最早傳入我國的機械鍾在明朝萬曆年間,被獻於萬曆皇帝。
隨著社會發展的需求,對時鍾精度的要求越來越高,於是石英鍾應運而生,它是通過石英鍾內部穩定的石英振盪器來計時的。隨著科技發展的要求,以及人類對精密測量的執著追求,石英鍾逐漸不能滿足要求,逐漸被精度高於它的鍾所代替,例如原子鍾。
『肆』 物理實驗常用的測量時間的工具是()A.手錶B.停表C.電子表D.沙
B停表。
A、C、手錶、電子表是生活中常用的計時工具。不符合題意。
B、停表可以較精確的測量時間,在實驗室中經常使用。符合題意。
D、沙漏是古代的計時工具,准確程度較低。不符合題意。
(4)時間的測量工具是什麼擴展閱讀:
停表讀數
小盤:通常有30刻度和60刻度型。30刻度型則每格代表0.5分鍾,60刻度型每格則代表0.25分鍾。
大盤:大盤每圈代表30s,共60個大刻度,每兩個大刻度之間有5個小刻度,所以每格大刻度代表0.5s,每格小刻度代表0.1s,這也是停表精確度為0.1s的原因。
讀數為小盤的分鍾數+大盤的秒讀數。先讀小盤的讀數,它的單位是分鍾,看上面的示數可知每分鍾分為前半分鍾和後半分鍾,要注意看它是指向哪半分鍾。
接著讀大盤的讀數,它的單位是秒, 如果是前半分鍾就則讀0-30s,若為後半分鍾讀31-60s。
『伍』 測量時間的工具是們之間的換算關系是
測量時間的工具是秒錶,時間的國際基本單位是秒,符號是s;常用的單位還有小時(h)、分(min)等。它們之間的換算關系是1h=60min
lmin=60s
『陸』 測量時間常用工具是什麼
這要看您需要在什麼場合下去測量時間,即您測量時間的目的,不同的目的需要用不同的測量時間用的工具,其精確度也不同。例如體育比賽中,不同的場合就用不同的測量時間的工具,一般中學比賽中用手動秒錶就可以了,但在高級體育比賽中,就要用到電子秒錶了。更高級的科學實驗中,時間是以微秒,或更小的單位計量,用到的測量儀器更是特殊。
『柒』 中國古代測量時間的工具有哪些
中國古代測量時間的工具有:圭表、刻漏、沙漏、水運渾天儀、水運儀象台、大明燈漏等等。
一、圭表
圭表又稱,日晷,日規。圭表中的「表」是一根垂直立在地面的標竿或石柱;「圭」是從表的跟腳上以水平位置伸向北方的一條石板。
每當太陽轉到正南方向的時候,表影就落在圭面上。量出表影的長度,就可以推算出冬至、夏至等各節氣的時刻。表影最長的時候,冬至到了;表影最短的時候,夏至來臨了。它是我國創制最古老、使用最熟悉的一種天文儀器。
二、刻漏
刻漏又稱漏刻、漏壺。漏壺主要有泄水型和受水型兩類。早期的刻漏多為泄水型。水從漏壺底部側面流泄,格叉和關舌又上升,使浮在漏壺水面上的漏箭隨水面下降,由漏箭上的刻度指示時間。
後來創造出受水型,水從漏壺以恆定的流量注入受水壺,浮在受水壺水面上的漏箭隨水面上升指示時間,提高了計時精度。
三、沙漏
沙漏因刻漏冬天水易結冰,故有改用流沙驅動的。《明史·天文志》載明初詹希元創造了「五輪沙漏」。後來周述學加大了流沙孔,以防堵塞,改用六個輪子。
宋濂(1310~1381)著《宋學士文集》記載了沙漏結構,有零件尺寸和減速齒輪各輪齒數,並說第五輪的軸梢沒有齒,而裝有指示時間的測景盤。
四、水運渾天儀
水運渾天儀是一具依靠水力而使其運轉,能模仿天體運行的儀器,並可以測定時間。這個渾天儀改進了漢代科學家張衡的設計,注水激輪,令其自轉,晝夜一周,除了表現星宿的運動以外,還能表現日升月落,當然比張衡的水運渾象儀更加精巧、復雜了。
所以,當水運渾天儀造成之後,置於武成殿前,文武百僚觀看後,無不為其製作精妙,測定朔望、報告時辰准確而嘆服,共稱其妙。
五、水運儀象台
水運儀象台有一套比較復雜的齒輪傳動系統。 在樞輪的上方和圓周旁有「天衡」裝置──擒縱機構,這是計時機械世界史上繼一行之後的重大創造的繼續,它把樞輪的連續旋轉運動變為間歇旋轉運動。
六、大明燈漏
1276年,中國元代的郭守敬製成大明燈漏。它是利用水力驅動,通過齒輪系及相當復雜的凸輪機構,帶動木偶進行「一刻鳴鍾、二刻鼓、三鉦、四鐃」的自動報時。
(7)時間的測量工具是什麼擴展閱讀
古人和今人的計時方法的不同
一、稱謂不同
古人對白天與晚上的稱謂是不同的。白天說「鍾」,晚上說「更」或「鼓」。那時候城鎮里都設有鍾鼓樓,晨起(辰時,7點)撞鍾報時,所以白天說「幾點鍾」,傍晚(酉時,19點)鼓報時,所以晚上又說「幾鼓天」。
二、方法不同
現在一個晝夜是24小時,但在古代,一晝夜是12個時辰。12個時辰也不是用一二三四來計算,而是用「子丑寅卯……」來表示,這叫干支紀日法。
三、計算不同
古人晚上說時間用「更」,是有巡夜人邊巡邏邊打梆子,以點數報時。全夜分五個更,第三更是子時,所以有「三更半夜」的說法。一更又分五點,一點差不多等於現在的24分鍾。
『捌』 時間的測量工具______,時間的主單位______.
測量時間的工具是秒錶,在國際單位制中,時間的基本單位是秒,符號s,常用的時間單位有:h、min.
故答案為:秒錶;秒.
『玖』 古代用來測量時間的工具是什麼
日晷
是我國古代利用日影測得時刻的又一種計時儀器。通常由銅制的指針和石制的圓盤組成。銅制的指針叫做「晷針」, 石制的圓盤叫做「晷面」。使用時,觀察日影投在盤上的位置,就能分辨出不同的時間。日晷的計時精度能准確到刻(15分鍾)。
漏壺(漏刻)
即用一個在壺底或靠近底部鑿有小孔的盛水工具,利用孔口流水使銅壺的水位變化來計算時間。 我國發明的銅壺滴漏比外國製作的滴水計時器要早的多,應用也普遍,成為歷代計時的重要工具。
圭表
是一種既簡單又重要的測天儀器,它由垂直的表(一般高八尺)和水平的圭組成。它利用了立竿見影的道理來測量日影長度。主要功能是測定冬至日所在,並進而確定回歸年長度。此外,通過觀測表影的變化可確定方向和節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