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傳統農具有哪些
擔、耒耜、耬車、磨、礱。
1、擔
擔子,用扁擔挑的一挑東西。是農村主要的運輸工具。擔筐主要在山區或運輸量較小時使用,車主要使用在平原、丘陵地區,其運載量較大。
2、耒耜
耒耜 (lěi sì) 是我國古代神農發明的農具, 用於農業生產中的翻整土地、播種莊稼。後來, 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 人們又將耒耜發展成犁。「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耒耜的發明證明我國古代對於農業生產工具的重視, 也反映了當時農學水平的提高。
耒耜耒是耒耜的柄, 耜是耒耜下端的起土部分。耒是一根尖頭木棍加上一段短橫梁。使用時把尖頭插入土壤, 然後用腳踩橫梁使木棍深入, 然後翻出。
3、耬車
耬(lóu)也叫「耬車、「耬犁」、「耙耬」。舊時中國農具名。是一種畜力條播機。西漢趙過作耬,已有兩千多年歷史。由耬架、耬斗、耬腿、耬鏟等構成。有一腿耬至七腿耬多種,以兩腿耬播種較均勻。可播大麥、小麥、大豆、高粱等。
4、磨
一種粉碎糧食、食物及其他物品的石質或其他材質的傳統器具,通常是採用反復碾壓、擠壓摩擦來使顆粒狀的物品變成粉末狀。是電器化出現之前常用的粉碎工具,曾遍布世界各地。
5、礱
礱,壯族敲擊體鳴樂器。壯族稱榔。流行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右江流域的天等、平果、田陽等地。去掉稻殼的農具,形狀略像磨,多以竹、泥製成的。
② 從前農民種田最常用的是什麼工具
一、耕地整地工具
1、漢代畜力犁成為最重要的耕作農具。
2、魏晉時期北方已經使用犁、耙、耱進行旱地配套耕作。
3、宋代南方形成犁、耙、耖的水田耕作體系。
二、灌溉工具
1、商代發明桔槔。
2、周初使用轆轤。
3、漢代創造並製作人力翻車。
4、唐代出現筒車。
三、收獲工具
1、春秋時出現的脫粒工具槤枷在我國南北方通用。
2、清選工具以簸箕、木揚杴、風扇車為主,風扇車的使用領先西方近千年。
四、加工工具
1、漢代出現了杵臼的變化形式踏碓,石磨盤則改進為磨,礱。
2、南北朝時期出現了碾。
3、元代棉花成為我國重要紡織原料,逐步發明了棉攪車、紡車、彈弓、棉織機等棉花加工工具。
五、運輸工具
擔、筐、馱具、車是農村主要的運輸工具。擔筐主要在山區或運輸量較小時使用,車主要使用在平原、丘陵地區,其運載量較大。
六、播種工具
1、耬車是我國最早使用的播種工具,發明於東漢武帝劉秀時期。
2、宋元時期北方普遍使用。
3、北魏時期出現了單行播種的手工下種工具瓠種器。
4、水稻移栽工具――秧馬,出現於北宋時期,它是拔稻秧時乘坐的專用工具,減輕了彎腰曲背的勞作強度。
七、中耕除草工具
1、鐵鋤是最常用的旱地除草工具,春秋戰國時期開始使用。
2、耘耥是水田除草工具,宋元時期開始使用。
(2)以前的農作工具有哪些擴展閱讀:
農具的發展史:
中國古代的工具大致經歷了三種類型:原始社會主要是石器,所以我們稱之為石器時代,奴隸社會主要是青銅器,故我們稱之為青銅器時代,而封建社會主要是鐵器(戰國出現鐵)。
而自古以來我國都是一個農業社會,這些材質體現到我國漫長而燦爛的農具發展史上,表現為一系列重要的農業工具的創新和傳承。而這些農具的演變也印證了我國農業歷史的沿革。
1.耒耜:傳說中最古老的工具,是一種翻土農具,大至出現在炎帝時期。其發明開創新漢族的農耕文化,木製品。
2.銅鏟:鏟土除草用的農具,出現於商代,青銅製品。
3.牛耕:一種(腳踏耕具)播種工具,始於春秋戰國時期,標志著農耕社會達到新的高度。
4.鋤:一種翻土農具,出現於西周時期。
5.鐵犁:耕翻農具,始於戰國,標志著人類發展的新時期,人類改造自然斗爭進去新階段。另外,漢初使用犁壁,鐵犁牛耕得到推廣。
6.耬車:播種工具,漢初最先產生。公元前89年,漢武帝下令全國推廣,促進農業發展。
7.耦犁:二牛三人一組耕地農具,出現於西漢。
8.鐵鍬:一種耕地、鏟土的農具。出現於西漢。
9.東漢發明水排,利用水力鼓風冶鐵。
10.翻車:一種農業灌溉工具,東漢造出雛形,完善於曹魏。
11.曲轅犁:一種翻土農具,最早出現於唐代後期的江東地區。它是耕作農具成熟的標志。
12.水轉筒車:亦為農業灌溉工具,出現於隋朝,興盛於唐。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農具
③ 中國古代有哪幾種重要的農業耕種工具
中國古代重要的農業耕種工具
1.耒。古代的一種翻土、開溝渠農具,形如木叉,上有曲柄,下面是犁頭,用以鬆土,可看作犁的前身。
2. 耜。曲柄起土的農器,即手犁。各地曾出土木耜、骨耜,青銅耜出現於商代晚期,實際出土的都是耜頭。
3. 耒耜。耒為上部,耜為下部,把耒和耜兩種農具連在一起,形似現在的鏟,但作用是用來翻地的。比如雙齒耒耜。
4. 鏟。鏟土、耘苗、除草和松碎表土的農具,現在還在使用。
5. 錛。開墾土地的農具,也用於砍伐樹木。最早是石制的。青銅錛不僅用於農業,而且也是平土的主要工具。後來還用於木工,古代沒有刨子,要使木料平整不是用刨,而是用錛。
6. 斧。砍伐工具。斧同錛的區別在於:
7. 鐮。割莊稼或草的農具:由刀片和木把構成,有的刀片上帶有小鋸齒鐮刀,也就是鐮刀,現在還在用。
8. 耨。古代鋤草的農具,形似鋤。
9. 鍤。就是鍬,掘土的工具。「鍤,插也,插地起土也」。可見它是一種起土、穿土、培土等主要的農業生產工具。
10. 杵,和臼一樣,是搗谷用的工具。據說,是由伏羲發明的,也有說是由黃帝的臣下雍父製造的。
11. 钁。一種形似鎬的刨土農具。
12. 鋤。一種長柄農具,其刀身平薄而橫裝,專用於中耕、除草、疏鬆植株周圍的土壤。有大鋤、小鋤之分,又有叉形和鏟形之分。
13. 耙。於表層土壤耕作的農具;形較小。
14. 犁。耕地的農具。犁是由一種原始雙刃三角形石器發展起來的,被稱作「石犁」。
15. 鎬。俗稱「十字鎬」,用於挖開土質較硬的地,現在還能在建築工地上看到。
16. 鏵。人力翻土農具的一種,農家安裝在翻土用的犁上,用來破土的尖嘴狀或者圓嘴狀鐵質鑄造部件。如:鏵犁(鏵和犁的並稱)。圓嘴犁用於旱地,尖嘴犁用於水田。
17. 鍬。掘土器,用於開溝掘土、鏟取什物,沿用至今。
18. 連枷。由一個長柄和一組平排的竹條或木條構成,用來拍打穀物、小麥、豆子、芝麻等,使子粒掉下來。也作槤枷。原為農村手工脫粒農具,由竹柄及敲桿組成,工作時上下揮動竹柄,使敲桿繞軸轉動,敲打麥穗使表皮脫落。後來轉入軍用。
19. 杴。掘土和鏟東西的工具,似鍬而較鏟方闊,柄端無短拐。明·魏大中《浚濠工竣疏》:「杴钁以歸監督。」
20. 耬。也叫耬犁,古代的播種用的農具。由牲畜牽引,後面有人扶著,可以同時完成開溝和下種兩項工作。
④ 建國初期農民耕地或田間勞作主要用到哪些工具
建國初期農民耕地或田間勞作主要用到的工具有:鋤頭、鍬、耙子、犁、掃帚。
鋤頭,在河南一帶又被稱為「鎩虎鏟」,是一種我國傳統的長柄農具,其刀身平薄而橫裝,收獲、挖穴、作壟、耕墾、蓋土、築除草、碎土、中耕、培土作業皆可使用,屬於萬用農具,是農人最常用的工具之一。
使用時以兩手握柄,做回轉沖擊運動。其構造、形狀、重量等,依地方依土質而異。
分類
鋤頭分為板鋤、薅鋤、條鋤三種。
板鋤
板鋤
寬20cm至30cm左右,高比寬略長。主要用於大面積的淺度挖掘。比如土地的鬆土翻種。
薅鋤
月牙薅鋤
刀身寬大而鋒利,有的略有弧度,呈月牙形。有的沒有弧度,刃口平直。其高度小於寬度。較板鋤略輕、略薄,有鐵柄,用於與長木柄的銜接。 主要用於地表的鏟掘工作。比如鏟除地面的雜草,收攏地面散亂的穀物或沙土等。
⑤ 農村有些農具已漸漸消失了,你還記得起以前的哪些農具嗎
我們都知道,悠久的華夏文明是從農耕開始的。然而,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進步,傳統的農耕方式已經被改變,而農耕時代的生產生活工具,也漸漸被機械化的新器具所取代,最終將退出歷史舞台。但傳統農具在幾千年農業發展中的作用不可否認。隨著農業現代化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傳統農具操作被機械取代,播種機、收割機等農業機械因為高效、省工、省力而逐漸替代了傳統農具。
這些舊物件,勾起了我們兒時的記憶,感嘆先輩們勞作的艱辛……
⑥ 古代農業耕種主要有哪些工具
古代農業耕種主要有擔、耒耜、耬車、磨、礱這一些工具。一些傳統的工作用的農具是在人們的學習當中不斷被發展出來的,因為人們的手工勞動遠遠要比這些器具勞動要費力,所以他們就開始製造這樣的工具來幫助自己生產生活。雖然他們具體的樣貌肯定比不上我們今天所使用的工具,但是在那個物質比較貧乏的年代中,這一些器具也是非常珍貴的,他為當時食品加工產業提供了極大的幫助。
當然古人的智慧是非常大的,除了這幾項基本的工具之外,當然還有一些更加精妙的工具,他們都促進了當時的農耕業的發展。
⑦ 我國古代有哪些農耕用具
(耒耜)傳說古工具約炎帝期(翻土農具)
(钁)
早現商代春秋戰較(似鎬刨土工具)
(銅鏟)商代(青銅器鏟土除草用農具)
(牛耕)始於春秋戰期(腳踏耕具)
(犁耕)漢代(翻土農具)
(都勻犁)春秋戰(翻土農具)
(鏹犁)寫作槍犁或戧犁間詳產自山西(翻土農具)
(曲轅犁)早現於唐代期東江區(翻土農具)
(耦犁)西漢(二牛三組耕)
(鐴土
鐵鏵)秦漢期(鐵鏵耕犁破土鋒刃鐴土耕犁翻土器)
(犁錧)
戰期(翻土農具)
(犁鑱)
周朝(翻土農具)
(竹莜)叫竹爬
現於西漢(翻土農具)
(銍)戰(翻土農具)
(鐮)周朝(除草工具)
(疀)沒土文物約間春秋戰()
(劐)戰(翻土農具)
(耨)秦代(鋤草農具)
(鋤)西周代(翻土農具)
(耰)先秦(弄碎土塊,平整田用)
(耰鉬)先秦(用平田鬆土農具
鋤)
(鐙鋤)元代記載具體現間詳(翻土農具)
(桔槔)春秋期(原始井汲水工具)
(渠疏)漢代(灌溉)
(櫝櫨)秦漢代較普遍(翻土農具)
(翻車)東漢(刮板式連續提水機械)
(水車)東漢造雛形完善於三(農業灌溉工具)
(水轉筒車)隋朝興盛於唐(農業灌溉工具)
(浙碓)約元代(翻土農具)
(代耕架)源於唐代改進於明(力牽引耕機械)
(孔明車)東漢造雛形完善於三(農業灌溉工具)
(龍骨水車)始於東漢三改進(排水灌溉機械)
(鍤)漢朝(掘土工具)
(鐵鍬)戰現鐵杴於西漢(耕鏟土農具)
(三腳耬)戰期已腳耬車西漢現三腳耬(播種機種)
(六爪犁)漢朝文獻記載隋朝六爪犁
注釋
楎()
(耙)北魏(翻農具)
(連枷)戰、秦漢代(由柄組平排竹條或木條構用拍打穀物、麥、豆、芝麻等使粒掉)
(簸颺)早約於戰晚約於漢朝(簸萁)
(杵臼)西周(臼
舂搗糧食或葯物等工具)
(石磨)漢代才稱磨漢前稱磑(米、麥、豆等糧食加工粉、漿種機械)
(踏碓)發明於西漢(秕、脫殼糧食加工用具)
(風車)漢代(機械灌溉)
(揚扇)約源於西漢(揚谷器揚除糠秕種風力機械)
(耩)北魏記載(用耬播種或施肥)
(竅瓠)北魏(播種農具)
(耘杷)元代《農器圖譜》記載(翻農具)
(耘盪)元代(水田除草松泥農具)
(耘爪)元代(除草鬆土用)
(秧馬)北宋(插秧拔秧工具)
(鑱)唐已現(踏田農具)
(踏犁)唐代(翻土農具)
(犁刀)犁戰已經現(翻土農具)
(蹚)考古挖掘土早蹚北宋期(疏鬆兩側土壤清除兩側雜草)
(推鐮)叫青銅耨春秋戰期(翻土農具)
(麥釤)元代(割麥刀)
(麥綽)元代(收麥工具)
(麥籠)元代(收麥工具)
(水碓)魏末晉初期(灌溉)
(水碾)魏晉南北朝(靠水力推碾)
(船磨)元朝(搗米器具)
(碓機)
西漢末(搗米器具)
(跖鏵)元朝記載(翻土農具)
⑧ 我國古代有哪些農耕用具
古代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從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
原始農業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種(遠古);
進入文明時代,耒、耜仍是人們進行農業生產的重要工具(商周);
春秋戰國:鐵農具日益普遍,牛耕開始;
漢代:安裝犁壁,牛耕普遍,出現耬車和代田法;
唐代:曲轅犁的發明;
灌溉工具:三國翻車、唐代筒車等。
古代農業體系包含的主要內容
多元交匯的農業起源;從耒耜到曲轅犁的生產工具的進步
水利設施的逐完善;從千耦其耘到個體農耕的耕作方式的演變
4.概括中國古代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
「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自耕農經濟)是我國古代社會的主要生產方式,具有以下特點:
分散性:一家一戶個體小生產封閉性:「男耕女織」,「自給自足」落後性和狹隘性:脆弱性:
(二)早在原始社會,中國農耕經濟就在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形成規模。隨著生產工具的不斷改進,水利設施日益完善以及生產組織方式的小型化,中華大地上出現高度發達的農耕文明,形成了精耕細作的農業生產體系。由於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村生產關系相應地隨之發生變化,土地制度經歷了原始社會的氏族土地公有制、奴隸社會的井田制、戰國時期逐步確立起封建土地私有制以不同形式的土地抽有制為基礎,農村勞動力的身份地位也在不斷發生變化,其總體趨勢是勞動者對統治階級的人身依附關系逐步減弱。本課學習的主要任務就是探究中國古代的土地制度及農村勞動力身份的變化。
⑨ 中國古代有哪幾種重要的農業耕種工具
中國古代有這些重要的農業耕種工具:
1、杵臼:杵和臼都是遠古使用的搗谷工具。臼是舂米的器具,用石頭或木頭製成,中間凹下。
2、水碾:靠水力推動的碾子,利用水力帶動旋轉的碾子。多用以碾穀物。明徐光啟 《農政全書》卷十八:「水碾,水輪轉碾也。」 清 顧炎武 《與潘次耕書》:「彼地有水而不能用,當事遣人到南方,求能造水車、水碾、水磨之人。」
3、風扇車:風扇車是一種能產生風 (或氣流)的機械,也叫「颺(揚)扇」、「揚谷器」、扇車或揚車。發明於漢代,由人力驅動,用於清選糧食。
4、耬:耬是古代的播種用的農具。由牲畜牽引,後面有人扶著,可以同時完成開溝和下種兩項工作。一次種一壟或,多壟,傳統的最多達5壟。
5、鐮:割莊稼或草的農具,由刀片和木把構成,有的刀片上帶有小鋸齒鐮刀。另外鐮也可以指一種冷兵器,是槍和鐮刀相結合的兵器。鐮刀原屬農具,由農具演化成武術器械出現的較早。
⑩ 古代農具都有哪些
公元(976一983年)的《太平廣記》。據書中所載,當發明 於公元7世紀。 從河、湖、池塘中引水的器具則有序斗、各種翻車 (龍骨水車,圖2)、筒車、渴烏(虹吸)、鶴飲等。人力翻車,腳路翻車 (采自《農政全書)是在公元186年前後由東漢畢嵐所創制,三國時馬鈞又加以改進。以後又發展了牛轉翻車、水轉翻車和 風力翻車等。水轉筒車是在江河岸邊裝設個水輪, 水輪下部浸在水流中,由水力驅動水輪回轉。水輪圓 周上配置的若干個竹筒依次將水帶到上部,流人接水槽。唐劉禹錫(772一842年)所著「機汲,,一文,所述提 水工具就是這種水轉筒車。在王禎(農書》L載有水轉 筒車圖,還有驢轉筒車和高轉筒車『圖3)。渴烏也是 由畢嵐創制。在明王微著(新制諸器圖說)上,載有「虹吸」和「鶴飲」圖及圖說。 收獲、脫粒和清選器具在公元前5500一前4900 年的文化遺址中,曾有鋸齒刃石鐮出上。到公元前 2800一前1900年,又出現了蚌刀和沒有鋸齒的石鐮。 到商周時期有了銅鐮,但應用不廣。鐵鑲開始出現於 戰國時期,到西漢時已廣泛應用。以後又發展了許多 不同類型的收割器具。在王禎《農書》_上,就載有錢、 艾、璐鐮、推鐮、荃麥器等;還有收獲薯類用的鑊(鎬), 收獲棉桿用的鉤鐮,割草、砍柴用的鍥等。 脫粒、清選用的器具有連枷、石攀磷、扇車等。連枷 發明於春秋時期。在王禎《農書》上,有用礙礴碾場脫 粒的記載。扇車亦稱風車或蹌扇,發明於西漢時期。 農產品加工器具最早的穀物加工器具是石磨盤 圖3高轉筒車 (采自《農政全書」 和碾棒。在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中曾有石磨盤出土, 說明早在農業誕生以前,人類就用這種器具加工採集 到的穀物。在公元前5500一前4900年的遺址中出土 的石磨盤和服棒,就已相當工整。另一種穀物加工器 具是柞臼。在約公元前5000年的遺址中有石柞出土,自遠古至清代中葉在中國農業生產中使 用的器具。在古籍中稱農器或田器。除古籍中所載 外,在考古發掘中出土了許多古農具,包括在有文字記 載以前各個時期的器具。 各地出土的大量古農具表明,早在公元前6000一 前5000年的新石器時代初期,伴隨著原始農業的誕 生,就出現了簡單、粗糙的石制農具以及蚌器、陶器等。 公元前5世紀的春秋末年,鐵制農具已廣泛應用。到 公元10一14世紀的宋、元時代,已擁有開荒、耕整地、 播種、中耕、收獲脫粒、加工、蠶桑、舟車等適應不同地 區要求的各種農具300餘種。有許多農具的發明創造 和應用都早於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 耕整地農具有未招、鋒、鋒、鏡(鍬)、鎮、鉻、極、 犁、耙、秒、粉、糖、蓋、礙、碑、刮板等品種。在公元前 5500一前3300年的文化遺址中,曾有石鏟、骨鏟、骨粕 等起土翻土工具出土;公元前2900一前2800年的文 化遺址中,有用雙齒木未挖土的印痕。這種間歇動作 的來粕以後逐步為連續動作的人力犁所代替。殷代以 後又逐步為畜力犁所代替。到春秋時期,畜力犁已被 廣泛應用。戰國初期有了鐵制犁樺,戰國末年又出現 了犁壁。公元9世紀時唐代陸龜蒙所著(來招經),記 述了一個結構相當完備的畜力犁(見樺式犁)。 播種栽植器具包括條播用的樓,穴播用的靛種 器,播後壓實土壤用的撻和碑車,拔、插水稻秧苗用的 秧馬等。樓又稱樓車或按犁,是世界上最早的條播機。 在王禎著(農書)上,還載有將種子與過篩細糞或蠶沙 鈕說 拌合後一同播下的糞按,這是最早的施肥播種機。 種器(圖l)也見於王禎(農書), 圖l孤種器 (采自王禎《農書》) 明在公元14世紀初已經有了這種 穴播工具。關於秧馬的記載,最早 見於蘇軾在公元1094年寫的《秧馬 歌)。 中耕除草器具包括早地用人 力除草鬆土工具錢、鏟、鏡、褥、搏、 鋤;早地中耕用畜力按鋤;水田用 的人力中耕除草工具耘爪、耘盪等。 在龍山文化遺址中就出現了石鋤, 到戰國時期有了鐵鋤。關於樓鋤的 記載,最早是在宋、元間的著作《種 漪直說》上。在王禎《農書》上有關 於耘爪和耘盪的記載。 灌溉器具中國早在龍山文化 時期就掌握了鑿井技術,以後先後 創制了桔棒、轆護、斗式水車等井用提水工具。關於桔 棒的早期記載見(莊子·天運篇》顏淵(公元前521一 前490年)與師金的一段對話。公元147年漢武梁祠 畫像石(山東嘉祥縣)上有早期的桔梅圖。轆護在春秋 戰國時代已用於從豎井中提升銅礦石,以後也用於一 般起重和提水作業。公元6世紀賈思姆著(齊民要 術》,有「井深用轆護,井淺用桔棒」的記載。在王禎《農 書》上,還有用兩個容器交替上下提水的「雙轆護」。關 於斗式水車的早期記載,見書於北宋太平興國年間(公 在公元前5000一前3(X)0年的遺址中有大量石柞石臼 出土。腳踏雄是由用手操作的柞臼發展而成。到西漢 末年還出現了畜力雄和水雄。晉代杜預(222一284 年)製做了連機水雄,由一個水輪驅動幾個雄。 具有上下磨盤的回轉磨最初叫皚,是由春秋時魯國 人公輸班(魯班)所發明。在戰國晚期遺址中有石 轉磨出土,到西漢時得到進一步推廣。杜預製做了 水轉連磨(圖4),同時還出現了畜力八盤連磨、水碾 等。金末元初出現了風磨。去谷殼用的曹發明於東 漢時期。在王禎《農書》上,還載有具備碾、磨、奢三種 功能的『冰輪三事」,篩麵粉用的「水擊面羅』,,將子棉加 工成皮棉的「軋車」等。加工飼草用的側刀曾見於北宋 和金元遺址中。 農村運輸工具.中國古代車、船的發明至少有 4500多年的歷史。商代已出現四匹馬拉的車子。三 國時諸葛亮、蒲元等所創「木牛流馬」,就是一種獨輪 車。在北宋張澤端所繪「清明上河圖」上,就有四輛獨 輪車。王禎《農書》列有「舟車門」,載有畜力「大車、 適用於低窪地的「下澤車」;由牲畜牽引在地面滑行的 無輪「拖車」;水鄉地區應用的「農舟氣短小輕便的 「劃船,,;在兩岸之間設置竹索,便於農民攀索渡河的 小船「野航」等。(黃顧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