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工具五金 » 大清交通工具有哪些
擴展閱讀
如何找到社群里的資源 2025-05-04 14:07:02
機場名牌店價格如何 2025-05-04 14:06:55

大清交通工具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3-05-10 09:48:06

1. 按照清朝大律,武官出行騎馬,文官出行的交通工具是什麼

按照清朝大律,武官出行騎馬,文官出行的交通工具是什麼?
【轎子】

轎子在我國大約有四千多年的歷史。據史書記載,轎子的原始雛液慎前形產生千公元前21世紀的夏朝初期。《尚書·益稷》中有一句話:「予乘四載,隨山刊木。」這是大禹自述其治水經過時講的。後人解釋,這四載是:「水行乘舟,陸行乘車,泥行乘橇,山行乘欙 。」(《史記·夏本紀》) 這個 「欙」(雷),就是最原始的轎子。它倒底是什麼樣子,有的古文獻說:「山行即橋」(《史記·河渠書》),這是由於欙是過山之用,負在一前一後兩個人肩上,遠望過去「狀鬧清如橋中空離地也」(《癸已類稿·轎釋名》),所以,在上古時,轎、橋二字相通。孝鄭而它的具體形狀目前還無從可考。

2. 清代官員每年在交通的花費有多少 ,官員能夠乘坐轎子嗎

說到清碧磨代官員的花費,就不得不悔頃斗提那時候官員的工資俸祿情況。在歷朝歷代,官分為文官和武官,在朝廷中文官的地位高於武官,所以相比較來看,俸祿也比武官高,到了清朝也是這樣的。俸祿,也就是俸銀和祿米,俗稱銀子和大米。

坐轎子看起來就比坐車或騎馬要舒服,但是大部分京官還是選擇坐車,不是不想,而是坐轎子花費太高,他們需要買轎子,雇車夫,要給車夫工資,顯然是一筆大的花銷。所以,朝廷中那些大臣們大部分是選擇坐馬車的。雍正、乾隆以後,有很多的官員都選擇坐騾子拉的車,到了同治時期,在三品以下的官員都沒有坐轎子的人,到光緒、宣統時期,貴族們也是選擇乘坐車馬。還有最貧窮的官員,極少雇車,連馬車都坐不起,更別說轎子了,他們一般會步行去上朝。



3. 清代時在宮中的交通工具是什麼

皇帝的交通工具一般用輦和輿。清代皇帝常用的輦和輿有玉輦、金輦、禮輿、步輿、和輕步輿等幾種類型。
輦是一種人力大車。玉輦則是飾有玉板的輦,為皇帝專用。清代的玉輦高1丈1尺1寸,上覆圓頂,中設方座,用朱木製造,輦的四角各有一根高5尺2寸的柱子,柱上有4根鏤金垂雲曲梁,曲梁支撐著描金圓頂,頂上飾有4塊青玉圓板。金雲葉青緞料的帷幔從輦頂垂到輦箱。輦門高4尺8寸,夏天用紅色的簾,冬天用青氈簾。輦座高2尺4寸,描繪有金雲、彩雲,座位環著朱欄,欄內鋪花毯,毯上設雲龍寶座。寶座高1尺3寸。座左邊有銅鼎,右邊掛佩劍。輦有轅木四根,內轅兩根,長3丈8寸,外轅兩根,長2丈9尺。轅木兩端有銅鍍金龍裝飾。玉輦由36人抬行,是皇帝的重要交通工具。
金輦也是皇帝重要的交通工具。金輦的結構類似玉輦,但比玉輦略微矮小。金輦高1丈5寸,柱高5尺,門高4尺7寸。4根轅中,內轅長2丈8尺1寸,外轅長2丈6尺1寸。輦頂上裝飾著4塊金圓板,輦身垂著黃緞幔幄,由28人抬行。
輿是皇帝乘坐的轎子。禮輿為皇帝在進行某些祭祀時乘坐的交通工具。禮輿用楠木造成,高6尺3寸,內外都用金龍裝飾,輿頂上的八角和下層的四角都有金飛龍,輿身的兩層黃緞垂幄上綉著金雲龍,輿內有金龍寶座,抬輿的轅木、大小橫桿上都描繪著朱漆金雲龍。輿身左右各開一扇小窗,夏天用藍紗窗簾,冬天用玻璃。輿由16人抬行。

4. 清代晚期用什麼車

我們今天一起來看看歷史上清朝的故事,裂正清朝是中國封建史上最後一個王朝,清朝的滅亡就標志著中國的封建史結束,每個朝代都有各自的特點和特色,清朝的落後原因還是因為當時清朝人們思想觀的落後,當然了,小編看到有不少肆喊悔的人也是在問小編古代人們出行的交通工具是什麼?其實,清朝人們的交通工具就是騾車,我們今天就一起來看看吧!


騾車是騾子拉的車子,可以拉貨,亦可以載人。車身一般為木頭,後只有兩個輪子。

5. 清代馬車的特點

清代馬車的特點能碼銷遮風擋雨,清朝統治者是馬上得天下的騎射民族,把騎馬當作滿人的本色,100多年前的晚清時期中國人最為普遍的交通工具仍然是馬車。這一交通工具已持續了幾千年,深入人心,在當時中國的廣大地區被廣泛使用,而且能有馬車的往往是家境不錯的,這個馬車看著真的是物模笑很高。

代步的需求

說到出行這是人類最常見的需求,現代旅行非常方便,有飛機、火車、輪船、汽車和各種類型的交通工具,交通工具是現代人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部分,隨著時代的變化和科學技術的進步,這些交通工具越來越便捷,也越來越先進,大大縮短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清朝的官員出行時的時候,他們大多選擇坐罩含轎子,哪怕只有幾步路的距離,這是為了擺官威,彰顯派頭,古代人為了省力氣提高效率,發明了駝轎,前後兩匹馬,能夠遮風擋雨,這種出行工具一般的家庭是乘坐不起的,只有當時的一些貴族才能用到,而貧苦的人們卻是想都不敢想,能想到用這種方法抬轎的也絕對是個奇才。

6. 秦朝到清朝有什麼交通工具,古代人買得起交易工具嗎

馬,悶猜騾,驢或它們拉的車,還有牛車,馬最貴而滲罩中且很多時候屬於戰略物資,有錢也不一定能買到,牛,騾和驢相對便宜但也不是人人買得起叢山

7. 清朝末年四川的公雞車

雞公車是一種歷史非常悠久的獨輪車,據說在諸葛亮的時代就已經有了。

得名
雞公車之得名,大概因為其形狀有點像雞公:一隻碩大的輪子高高聳起,像昂揚的雞冠;兩翼是結實的木架,堆放貨物;後面兩只木柄,被推車人提起置於胯旁,自然像張揚的雞尾了。現在再來回憶雞公車,多少帶有詩意的情調:田埂之上,薄霧之中,聽見一陣「嘰嘎嘰嘎」的聲響,那便是雞公車的節奏,伴隨著人和車的輕松律動,由遠而近……推雞公車的有農民,也有商販。
雞公車的最佳行駛路線是寬不過一尺的田埂和小路,在那上面,其他一切車輛都望而卻步,唯有獨輪的雞公車游刃有餘。所以註定,雞公車是為小路而存在的,當越來越多的大路延伸到縣、到鄉、到村、到組,農民的交通工具也從手推車、馬車、拖拉機變成了今天的摩托車、汽車。現在就連農村的小孩也不知道雞公車是何物了,反而在城市的度假村裡,有時還看得到它的身影,作為一種陳列品,點綴著現代人的生活,營造出一種田園情調。「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其實真正採菊的人不會吟詩,而吟詩的人永遠不會去採菊,由此看來,懷念雞公車的人其實也與雞公車無關。

構造
雞公車主要由車身、車輪組成。車身是由堅硬、質韌的木材如楸、橡、椴、櫧、樟等樹木劈鑿刨製成的。車杠粗壯,長2米,前窄後稍寬,前半部分即安裝車輪處約60厘米和手推部分約70厘米,膠輪安裝在中間稍前一點部位,車輪上高出部分穿鑿有車架,兩邊用硬木穿鑿聳起,避免摩擦到車輪及所運貨物。遠望,聳起的車架酷似公雞的冠,故俗稱雞公車。運輸時,駕駛雞公車者把兩頭套在車把手上的帆布帶套在肩上,用手平穩推著雞公車,付出體力相當大,特別是上坡時,甚至需另一個人幫著推,但此車能在崎嶇小道上行駛,成為山區人民運送生產、生活資料的主要運輸工具。雞公車普遍能載二、三百斤貨物,擅長駕駛者甚至能載上七、八百斤。

鄉鎮摩托車未普及,公路行駛汽車少,節假日或各村鎮圩期乘客多,客車顯得緊張,其中有一個上落站乘客較多,一位其丈夫是駕駛雞公車的農婦因有急事外出,欲乘客車趕路,司機不讓農婦上車,農婦隨口道:「排場(有什麼了不起)!我的老公也駛車!」司機聽到是同行業人之妻子,便想辦法先讓這位婦人上了車。途中,司機問那婦人,你丈夫駕駛什麼車?婦人答道:「駛雞公車。」這則有趣故事從一個側面說明了改革開放前,鄉鎮交通不便,運輸、坐車之艱辛。

起源
三國歷史

廣元市區內有一百五十多公里的古棧道,是三國蜀相諸葛亮出師伐魏的必經主道。諸葛亮為解決在這「天梯石棧」道上人背畜馱的運輸困難,研究製造了「木牛流馬」以代人力畜力雞公車運餉。清代《昭化縣志》載:「木馬山俗名大高山,在昭化八十里.....孔明造木牛流馬處」。這說明今廣元市中區三堆境內大高山,是諸葛亮北伐製造木牛流馬的場地之一。《三國志》亦有:「九年(231),亮復出伊山,以木牛運.....。十二年(234),亮悉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運....。」說明木牛流馬,確實是諸葛高伐魏時,為適應棧道所製造和使用的運輸工具。這在當時是非常先進的創造。因而廣元人民傳頌至今,也是理所當然。

運輸工具
究竟木牛流馬是什麼樣的運輸工具?它和現在所使用的雞公車有什麼關系?這是鄉人時有議論的話題,也是我國機械工程發明史上至今仍是一個有益的問題。
《宋史》楊允恭傳:「允恭因建議曰…吵滲基…莫若用諸葛木牛之制,以小車發卒,分鋪運之,每一車四人挽之,旁設兵衛,另戈地其上,寇至,則聚四於中,合士卒之力禦寇於外。」宋《事務紀原》小車一節說:「蜀相諸葛亮之出征,始造木牛流馬以運\餉,蓋巴蜀喊肢道阻,便於登陟故耳。木牛即今小車之有前轅者,流馬即今獨推者是」。宋《陳後山集》載:「蜀中有小車,獨推,載八石,前如牛頭。又有大車,用四人推,載十石,蓋木牛流馬出」。稗清《河工器具圖說》土車一則:「土四,獨輪,料、土兼載。《稗編》蜀相諸葛亮出征,始造木牛流馬以運餉。木牛,即今車之有前轅者,流馬,即今獨推者是」。根據上述史學、學者的著作,可以斷定:所升謹謂木牛流馬,就是今日的雙輪架車和獨輪小車,廣元人民乃至四川農村都將獨將輪小車叫雞公車。這種獨輪小車,經過一千七百多年一直在廣元山區沿用下來。據1959年廣元縣農具改革辦公室統計,全縣的雞公車近兩千部。車的構造和使用方法,同1958年文物出版社影印出版的宋代張擇端所畫《清明上河圖》上的獨輪小車相似,都是一人在後面推,或加一人在前面拉,也有在前面用一頭驢拉的。但現今雞公車在結構上已改進成雙輪,或三輪、四輪的,輪子有鐵木結構的膠輪,或鋼料結構的膠輪,由人力、畜力發展成機械動力推拉。要說由生活起著重要作用,是現代科學成果,還必須說,古代比人力背挑大過好幾倍,而且靈便得多的木牛流馬,更是一種了不起的發明創造。
那麼,木牛馬究竟是否諸葛亮發明?《快史拾遺》蒲元傳有:「蒲元造木牛流馬,今人皆謂武侯所創。按蒲元別傳,元牒杜佑《通典》說:「亮集督軍廖立、杜睿、胡忠等,推意作木牛流馬。據此,則蒲元諸人實創之,非亮自創也」。廣元大高是其製造點之一,山腳下便是著名魯班峽棧道(遺跡尚存)。這可以作木牛流馬的試用場地。
一個木輪,兩支扶手,一節套肩的繩索。支撐起漫長的歲月,載動著沉重的生活。雞公車不知是其獨輪像雞公站立還是因為行使起來「咕咕」的響聲像雞叫而得名,總是,那種獨輪的手推車叫雞公車。「雞公車」因系獨輪著地,所以無論平原山地,小道皆可暢行無阻,是一種勝過人力擔挑和畜力馱載的既經濟又實用的交通運輸工具,是人類交通史上一項重要發明。據當代日本學者在研究自行車發展史時,認為「雞公車」是自行車的始祖。
據說雞公車的歷史悠久。在漢代,四川民間便出現了「雞公車」,系用硬木製造,長4尺,車架安設在獨輪兩側,由一人掌扶兩個車把推行,有時也可前拉後推,載人載物均可。車子雖小巧,載重量卻可達二三百公斤。「雞公車」的第二次變革是在宋代,變一人推動為前後兩人把架、兩旁兩人扶拐,前用驢拉,稱「串車」。第三次變革是在明代,在「串車」的基礎上加拱形席作頂,用來拉客,稱為「雙繾獨輪車」。第四次變革是在清代,增加了風帆,巧妙地利用風力。「雞公車」後來跨江越淮,傳到中原大地。在解放戰爭時期尤其是淮海大戰中,「雞公車」將糧草、輜重運往前線,立下了曠世奇功。雞公車,在全國許多地方都有分布,只不過北方稱為獨輪車而已。

盛行
四川雞公車之多,尤以川西為盛。大邑地主庄園的收租院,當年農民向劉文彩交租谷就是用雞公車推的。成都市民所需的糧食、用品多靠雞公車運輸。清代末年,各路雞公車雲集成都,車輪損壞街石,引起市民和車夫發生矛盾,後來在街中心修建石槽,專供雞公車行走,才解決了這個矛盾。到民國初期,廣漢縣幾乎家家都有雞公車,有的還多達二三輛。到1956年,據不完全統計,全四川仍有雞公車50多萬輛。現在由於交通條件的改善,成都平原等地已經很少看見,但是在涼山,這種獨特的交通工具依然不少,已經不再是木架木輪的原始雞公車,而是鐵架膠輪帶剎車的改進了的交通工具,看來只差安裝發動機,這是由專人批量生產出來的。

關於涼山的雞公車,想來南絲路與成都平原相連,該是從成都傳入的,傳入時間不詳。涼山過去的雞公車非常多。從現知的資料看,當年知青進入涼山,也將雞公車作為他們的重要的交通運輸工具。他們拍了大量的照片,從這些照片中可以看出,那時雞公車仍舊是生產隊的重要的交通工具。真正像成都壩子里用作載客之用的還是很少的。雞公車也隨時代烙上印跡,有一張圖片是一知青非常崇敬地用雞公車推著毛主席的像前進。

衰落
退出歷史舞台

村村通公路的實現,這一在是鄉村主要運輸角色的手推獨輪車即將退出歷史舞台,成為農村運輸的古董。這可說是改革開放30年鄉村進步的一個縮影。在涼山,由於路道的發展,農民現代交通運輸工具增多,雞公車驟減。西昌城裡已經很難看見這種車,在縣城裡還偶爾能見。看見一個父親用雞公車推著兒子進入德昌縣城,雞公車的周圍有許多汽車、摩托車,雞公車顯得與城市格格不入,雞公車依然悠悠而行,父子倆快樂地瞧著縣城的風景。在農村,雞公車因為有著與其他交通工具不可取代的作用而頑強地存在著。某山村,因為在偏僻的地方修墳需水泥,村民居然用雞公車沿窄田埂運送。在德昌縣傈
它可用來推拉東西
僳族山寨里,那又高又陡的山路上,人都難行的地方,卻依然有雞公車的輪印。因為山區孩子玩具少,許多孩子還將雞公車作為玩具嬉戲,大孩子推著小孩子的現象比比皆是,盡管這存在著安全隱患,但現實中卻存在著的。
摘自網路,謝謝。

8. 為什麼清朝和明朝的出行差不多

清朝和明朝的出行差別主要是體現在統治者的出行方式和儀仗隊伍的規模上。清朝繼承了明朝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傳統,因此兩個朝代的出行方式有很多相似之處。
在出行方式上,清朝皇帝照樣使用藍色轎子和黃色轎子,與明朝的紅色轎子區別不大。清朝也繼承了車馬和船隻等交通工具,而且增加燃正迅了騎馬和駱駝皮此等動物運輸工具。
在儀仗隊伍規模上,清朝除了繼承明朝的禮儀規矩外,還增加了「三旗四馬」、「八旗騎射」等表演活動,所以儀仗隊伍的規模比明朝更加宏大。
總體來說,清朝和明清碧朝的出行方式有很多相似之處,這反映了清朝在政治、文化上對明朝的傳承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