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音樂工具有哪些
鋼琴
『貳』 古代的「彈弓」是怎麼做的
中國古代有一種「射」的工具,就是彈弓。彈弓的的原理與弓箭的原理相同,都是利用彈射力來進行發射,只是彈弓用的是彈丸,而弓箭用的是箭。
據《吳越春秋》卷9所載《彈歌》:「斷竹,續竹,飛純備土,逐宍(古『肉』字)。」詩歌以二字短句和簡單的節奏,寫出了砍伐竹子,製造彈弓,射出彈丸,射中鳥獸的狩獵過程。《彈歌》可能是原始人類從蒙昧時代過渡到野蠻時代的創作。如此說來,古卜褲老代很早的時候就已出現了彈弓。
另外在古代傳說中,泰山諸神愛好狩獵,其獵必用彈弓。《西遊記》、《封神傳》中的二郎神即是泰山諸神之一。其常攜獵犬,挾彈弓,終日馳獵。
根據此類資料的記載來看,古代的彈弓更多的是用來打獵。因為彈弓的威力相對於弓箭來說要差很多,即使用於打獵,也只能是獵取飛禽和兔子之類的小型動物,更不用說大規模用於軍事作戰了。但由於彈弓型升比弓箭輕便易攜帶,使用起來也比較方便,且近距離的殺傷力也不弱,因此在民間流傳較廣。在許多武俠小說中,彈弓被俠客們作為武器使用。但由於彈弓自身的功能所限,所以在中國體育史上的影響很小,始終未能登大雅之堂,更多的只能是作為娛樂工具而存在。
『叄』 怎麼用尺子彈歌
鋼尺還是塑料尺個人認為音色差不多,其實美工刀片也可以,我就是這么練的,不過指甲很慘。
首先您可以先對著尺子狂彈睜跡晌,不用管調州數子之類的,熟悉了之後悉鋒再把尺子摁在桌子上大約露出6.7厘米從長到短仔細聽調子。然後多練習就OK了!
『肆』 《彈歌·古歌謠》原文與賞析
古歌謠
斷竹,續竹,飛土,逐宍。這是一首原始勞動歌謠。逯欽立所編《先秦漢魏南北朝詩》將它列為開篇,足征它是我國光輝燦爛的詩歌源頭之一,是中華民族的驕傲與光榮。
這首歌謠擷自東漢趙曄寫的具有演義類雛型的歷史小說《吳越春秋》,「越王欲謀伐吳,范蠡選善射者陳音。音,楚人也。越王請音而問曰:『孤聞子善射,道何所生?』音曰: 『臣聞弩生於弓,弓生於彈,彈起於古之孝子不忍見父母為禽獸所食,故作彈以守之。歌曰:斷竹,續竹,飛土,逐宍。』」孝子守親屍應在對偶家庭出現之後,也就是始於母系氏族公社的繁榮階段往後到父系氏族公社期間,婚姻由原來或長或短的對偶婚向一夫一妻制轉變,距現在大約五千年左右。
明代馮惟訥為保存古詩資料,編成《詩紀》一書,此書為逯欽立編纂的基礎。逯說,「今仍照《詩紀》列此」,即全書第一首。馮曾在《彈歌》下加註:「劉勰雲: 『黃歌斷竹,質之至也。』又曰: 『斷竹黃歌,乃二言之始。』」又註:「黃,黃帝也。」據此,則《文心雕龍》作者將這首歌謠敗罩看作是二言詩的始祖。
我們從《彈歌》本身的內容來判斷,它應當是描寫射獵勞動的,因為一音步短促的節奏跟從西周到春秋中期通行的《詩三百》的四言兩音步,明顯不同。這種二言一拍的緊迫節奏正與彈射野獸時緊張快速的步伐、音響、動作相吻合。因此,劉勰將它斷為黃帝時期的歌謠,是有眼力的。
大家知道,炎帝、黃帝並非具體的人的實體,而是著名氏族部落的化身或代表。傳說,在神農氏之後,即進人黃帝時期。神農氏是農業的發明者,約相當於考古學上新石器時代的早、中期。史學界有人提出,黃帝時期處於新石器時代的後期,並且向階級社會過渡。不管怎樣,黃帝時期雖然有了農業、畜牧業,而漁獵仍是整個生活資料的來源中不可缺少的生產項目。他們用的狩獵工具有彈子、石塊、石箭頭、石矛頭等等。《彈歌》應是當時打獵勞動生活的反映。
「斷竹,續竹」兩句頗費解。清代大學者沈德潛的弟睜枯畝子張玉谷在《古詩賞析》中說:「斷竹為弓背,續竹為弓弦。」據此則兩句似指製作這一勞動工具的過程。這是可信的。考古學家告訴我們,在中石器時代或新石器時代初期,先民就已發明了弓,將物體的彈力和人的體力結合起來,射得遠,飛得快,打得准,成了人們手中新的強有力的武器,增強了人類征服自然的能力。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說:「弓箭對於蒙昧時代,正如鐵劍對於野蠻時代和火器對於文明時代一樣,乃是決定性的武器。」黃帝時的打獵活動,主要是成年男子結伙而出,追逐圍獵,以彈弓、弓箭射殺。「飛土」,土,指用泥土捏制陰干成的彈丸。關於以彈弓射擊彈丸,古籍多有記載。如西漢劉向《說苑·善說》:「彈之狀如弓,而以竹為弦。則知乎?」「宍」,古肉字,這里指野獸。准此,這首上古歌謠可意譯為:砍下竹子做弓背,緊系兩端作弓弦;射出堅硬的土彈丸,獵取野獸作美餐。
這首歌謠贊頌集體力量、勇敢追逐野獸和新的勞動工具,洋溢著戰勝自然、緊張勞動的歡樂氣氛。它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估計在上古口頭流傳,不脛而走,流布四方,待到文字發明之後,就被人們用文字記錄了下來。先民們僅用八個字就概括了狩獵的勞動,並且描寫出沖擊圍打時的圖景。詩歌是最簡煉的文學樣式。這首從勞動中產生的歌謠,為我們詩歌國度的創作開了好的頭。四個動詞,四個賓語,動作乾脆利落,對象明確清晰,節奏短促,句句押韻,音節響亮,語言明凈,質朴無華。它由炎黃子孫代代口傳心授,悉森瓜瓞唪唪,綿綿不絕, 一直至今。這種頑強的藝術生命力,令人拍案稱妙,贊不絕口!
『伍』 保留在吳越春秋中的原始歌謠是
保留在吳越春秋中的原始歌謠是《彈歌》。這是保存在《吳越春秋(卷悉友鄭九)·勾踐陰謀外傳》(東漢趙曄著)中的一首原始勞動歌謠。這首歌謠僅8個字,是中國古代現存的最短的詩歌。
斷竹,指把竹子斷開。續竹,指把竹子綁接起來,製成彈弓。飛土,指發射土做的彈丸。逐宍,逐,是追逐的意思;宍,古「睜頌肉」字,指禽獸之類;逐宍,就是追捕禽獸的意思。全詩可譯為:「砍伐野竹,製成彈弓;發射彈丸,追捕獵物。」
這首歌謠反映了我國遠古漁獵時代人民的勞動生活,描寫了他們砍竹、接竹、製作彈弓,並發射彈丸捕獵禽獸的全過程。相傳它是黃帝時代的歌謠,雖不可信,但它的告敏語言淳樸、自然,概括力極強,以非常簡短的詩句真實地描繪了一幅原始先民狩獵圖。砍竹製作彈弓,用土製成彈丸,狩獵工具如此原始、簡單、落後,說明當時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從狩獵工具、方式及手段來看,毋庸置疑這是一首地道的原始獵歌。詩句中流露著原始人對自己學會製造狩獵工具的自豪和喜悅,也表現了狩獵勞動的緊張、活潑和愉快以及原始人要求獲得更多獵物的渴望。
『陸』 鋼琴調律一般使用什麼工具
調律工具:
1、止音工具。鋼琴調律是逐個音、逐根弦調試的過程,而鋼琴的音多數為同音弦組構成,即一個音由兩根或三根弦組成,調律時,這就需要將暫時不調試的弦止住防止它發出不必要的聲音,以免干擾被調試弦的音響,而影響到調律聽覺。這也是止音工具的作用。止音工具包括止音呢契、止音皮契、止音呢帶、高音止音夾、高音止音棒、金屬柄高音止音皮契和鏈條式止音皮契等器具。
2、校音工具。校音工具是一種能產生或發出純音的具有固定頻率可作為調律標准音或校對、測試音高的音響工具。校音工具主要包括音叉、電子音叉和音準儀等器材。
3、調音工具。調音工具只有調音扳手。調音扳手是一種轉動鋼琴弦軸銷,以調整弦張力的大小,使音升高或降低的專用工具。
4、輔助工具。調律工具中的輔助工具有三件:一件名叫「套筒裝卸扳」;另一件是螺絲刀:再一件是「倒退制止器調整扳」。
鋼琴調律俗稱(調音)簡單地說,就是將琴弦擰緊,使其達到一定的音高(國際標准音)。即以小字一組a音,振動頻率以440Hz為標准,按十二平均律的生律方法來調試鋼琴的每一個音。鋼琴調律是一個較復雜的工作,調律師不僅要將音調准,而且要將鋼琴各機械部分調試正常,使各個系統恢復正常。
『柒』 彈歌是一首原始獵歌,歌詞載於什麼時候
彈歌是一首原始獵歌,歌詞載於黃帝時期。
相傳為黃帝時代的《彈歌》,是現存上古歌謠中一首最典型的勞動歌謠:「斷竹,續竹,飛土,坦輪逐肉。」這里用「肉」字指代獵物,意為砍斷竹子,做成彈弓,彈出土塊,去打野獸。從內容和形式看,都是一首比較古老的獵歌。
它反映了我國漁獵時代先民的勞動生活,再現了他們製造弓箭和射獵的整個過程。它不僅描繪和歌頌了勞動本身和勞動者,還洋溢著先民對自己學會製造獵具及獲得成功的自豪和喜悅,也表現著他們對獲取更多獵物的無限渴望。
製作工具分兩步。先是「斷竹」,即砍伐竹子,截斷竹子。由這兩個宴信雀字指引,我們彷彿見到一群圍裹著樹葉、獸皮的原始先民在茂密的原始竹林旁正手拿骨刀、石斧在砍伐根根竹子,在截劈一個又一個竹片。
「續竹」是製作過程的第二步。歌中沒有清晰交代「斷竹」後怎樣削枝、去葉、破竹成片,從畫面的組接上來講,從「斷竹」到「晌早續竹」中間已有所省略、承轉。所謂「續竹」,是指用「野藤之類」韌性植物連接竹片兩端,製成彈弓。也許是竹既做弓,又做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