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大禹治水的工具是什麼
耜是漢族古代耜曲柄起土的農器,即手犁。是用來翻土的工具,和現在的鏟子很像。它是一種原始農業工具,它所在的哪個年代被稱為「耜耕農業」時代。
各地曾出土木耜、骨耜,青銅耜出現於商代晚期,實際出土的都是耜頭。形制為扁狀尖頭,後部有銎,用以裝在厚實的長條木板上。木板肩部連接轎陪彎曲而前傾的長柄。柄與耜頭連接處有一段短木末端安橫木。使用時,手執橫木,腳踩耜頭短木,使耜頭入土起土。
大禹洞滾治水(鯀禹治水)是古代的漢族神話傳說故事,著名的上古大洪水傳說。他是黃帝的後代,三皇五帝時期,黃河泛濫,鯀、禹父子二人受命於堯、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負責治水。
大禹率領民眾,與自然災害中的洪水斗爭,最終獲得了勝利。面對滔閉顫蠢滔洪水,大禹從鯀治水的失敗中汲取教訓,改變了"堵"的辦法,對洪水進行疏導,體現出他具有帶領人民戰勝困難的聰明才智;大禹為了治理洪水,長年在外與民眾一起奮戰,置個人利益於不顧,"三過家門而不入"。大禹治水13年,耗盡心血與體力,終於完成了治水的大業。
Ⅱ 大禹治水流傳千年,為何他拿著一把「叉子」
在上古時代,實行“公天下”的禪讓制,從所有人中挑選出一位品德高尚、有才能的人作為接班人。所以堯帝傳位給舜帝,舜帝又傳給了當時治水有功的禹帝。大禹治水的故事,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大禹為了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感動了不少人。我們發現,今天許多關於大禹的圖片中,他都拿著一把像“叉子”的東西,為什麼他要拿著那個呢?大禹手中的叉子其實是耒耜,當時治水工具並不多,大禹就是用它來治理洪水的。
那大禹是怎樣用耒耜來治水的呢?《山海經·海內經》:“洪水滔天,鯀竊帝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殺鯀於羽郊。鯀復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鯀採用的治水方法主要在於“堵”,對洪水空差進行圍追堵截。但這種方法從長遠看來,收效甚微。大禹將治水重心放在了“疏”上,疏通河道,順勢而為。治水效果顯著。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是無窮的!
今天,我們是採取疏通加圍堵的方式來治理洪水的。當水位超過一定的高度時,要進行開閘泄洪,比如今年的錢塘江泄洪。在一些大圩、河道斗氏皮旁,我們會選擇提升高度、進行加固。增多車輛運送碎石,挖土機再把這些碎石填充到地勢較低的地方進行加固。
Ⅲ 大禹治水時手上始終拿著的「叉子」是什麼
在中國,“大禹治水”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男女老少都能侃侃而談,大禹艱苦奮斗,舍己為人向來是我們應該學習的榜樣。大禹治水時手裡始終拿著一個“叉子”,這個“叉子”學名叫做耒耜,本來是用來種地翻土的工具,在大禹時代用來開鑿河道,治理洪水,人們為了紀念他,便在他的畫像上保留了這一個工具。
大禹利用一個小小的耒耜,與大自然作斗爭,為自己的家園做出了巨大的犧牲,為後代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其實大禹的形象一直都是千古之謎,頭上戴著一頂斗笠,手裡拿著一把叉子,至於具體的面容也無法考究。後代為了紀念他的豐功偉績,為他製作了許多雕像、繪了許多畫,手上一直都拿著“叉子”,就這樣大禹的形象被千古流傳。
Ⅳ 大禹治水時手裡拿的那是什麼
大禹治水時手裡拿的石耜。《莊子·天下》記載:「禹親自操耜。」
石耜是原始社會人們使用的石制鍬形農具。郭沫擾消若《中國史稿》第一編第三章第二節:「他們使用穿孔石鏟或橫長形的穿孔石鋤挖土翻地,良渚文化的居民還發明了三角形石耜,種著更多的緩宏知田地。」 。
禹,姓姒,名文命,字(高)密。史稱大禹、帝禹,為夏後氏首領、夏朝開國君王。禹是黃帝的玄孫、顓頊的孫子絕悄。其父名鯀,被帝堯封於崇,為伯爵,世稱「崇伯鯀」或「崇伯」,其母為有莘氏之女脩己。
相傳,禹治理黃河有功,受舜禪讓而繼承帝位。在諸侯的擁戴下,禹王正式即位,以陽城為都城國號夏。並分封丹朱於唐,分封商均於虞。
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因此後人也稱他為夏禹。他是中國古代傳說時代與堯、舜齊名的賢聖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績,就是歷來被傳頌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劃定中國版圖為九州 。後人稱他為大禹。禹死後安葬於會稽山上(今浙江紹興市南),仍存禹廟、禹陵、禹祠。從秦始皇開始歷代帝王大都來禹陵祭祀他。
Ⅳ 大禹治水時,為何手上始終拿著「叉子」那把「叉子」能治水嗎
大禹治水時手中拿的“叉子”其實就是耒耜,一種農業生產用的工具。在沒有煉鐵煉銅技術下,工具缺乏,而且較為簡陋,耒耜作為普遍使用的工具自然是治水工具的首選,不然也沒有其它可供選擇的工具。大禹一改堵水為疏水,將洪水引走,從而達治理水患的效果,耒耜就是其治水時的輔助工具,能夠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在極其落後的社會生產條件下,能夠有耒耜這樣的生產工具已經是極大的進步了。
在古代神話傳說中,大禹治水十三年,經過堅持不懈的奮斗終於成功治理好了水患。之所以需要如此長的時間,可能與沒有先進且趁手的工具有很大關系,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使用先進的工具往往能事半功倍鏈悶。但在當時的條件下,根本沒有更為先進的工具,也許正因為如此備核,大禹才會三過家門而不入,始終拿著耒耜奔波於水患頻發之地。
Ⅵ 大禹治水時,為何都要拿一把叉子
那東西叫“耒鍤”是農具不是叉子,當時是大禹的主要的工具所以才會帶著它。這東西在神話裡面都算是大禹手裡面的神器了,大禹拿它降過妖除過魔的,怎麼就直接和叉子畫上了等號。話說會來現實大禹也是靠著一把耒鍤帶領人民才疏通了水道,這就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吧。
大禹那個時代差不多剛從原始社會渡入農耕社會,而農耕社會和以前的生活肯定有所不同,正如那句說的人類和動物最大的差別就是能否靈活的使用道具,而耒鍤本身就是第一批人民使用的農耕道具,所以耒鍤的紀念意義是非常高的,因此耒鍤經常出現不奇怪,不過工具畢竟是人所使用的,所以大禹使用耒鍤的形象誕生。
Ⅶ 大禹治水時,手裡拿的是什麼很多人念不出來
大禹治水是中國古代有名的神話故事,近年來歷史學家也有論證,證明這是事實,而不是神話。4000多年前,黃河泛濫,洪水滔天,給老百姓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損失。當時的部落首領是堯,於是他命令鯀治理洪水。鯀採用堵的方法治水,但是越堵越嚴重,洪水每次沖破圍堤都更洶涌,鯀治水無功,因此被罰。後來他的兒子大禹繼續治水,他採用通的方法,引導大水到別的河流,成功治理了大水。
由於這種耒耜能挖土,所以大禹就拿著它進行挖溝排土,治理洪水了。耒耜一種用到秦漢,直到漢代出現直轅犁後,耒耜才逐漸消失。不過,這種形制卻作為挖土工具傳承了下來,直到今天,農村用的鐵鍬、杴就是這樣,不過耒耜中間是少一塊的,鐵鍬不是。
Ⅷ 為何大禹治水的畫像里都拿著一件叉子用叉子怎樣治水
大禹手中的“叉子”叫做耒耜,相當於簡化版的鐵鍬,當然能起到治水的作用。
憑借治水的決心和毅力,大禹等人拿著手中的耒耜“逢山開路,遇水搭橋”,一路疏通。把洪水引到了大海中,解決了洪水肆虐的問題。
Ⅸ 大禹手裡拿的像鏟子的東西是什麼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陽Sir突然想起之前追過的電視劇《虎嘯龍吟》中,一個關於司馬昭不起眼的細節。司馬昭,給人印象最深刻的一點,除了他的心,路隱液如人皆知以外,應該就是和他父親一樣有著鷹視狼顧相。
最後,獻上來自黃河岸邊的巨型“神耒”,不知怎麼有一種“大寶劍”既視感!
Ⅹ 大禹手中拿的是什麼
1、大禹手中拿的是耜。
2、耜是漢族古代耜曲柄起土的農器,即手犁。各地曾出土木耜、骨耜,青銅耜出現於商代晚期,實際出土的都是耜頭。形制為扁狀尖頭,後部有銎,用以裝在厚實的長條木板上。木板肩部連接彎曲而前傾的長柄。柄與耜頭連接處有一段短木末端安橫木。使用時,手執橫木,腳踩耜頭短木,使耜頭入土起土。
3、大禹
禹,姓姒,名文命(也有禹便是名的說法),字(高)密。史稱大禹、帝禹,為夏後氏首領、夏朝開國君王。禹是黃帝的玄孫、顓頊的孫子(但也有說法認為禹應為顓頊六世孫)。其父名鯀,被帝堯封於崇,為伯爵,世稱「崇伯鯀」或「崇辯納伯」,其母為有莘氏之女脩己。
相傳,禹治理黃河有功,受舜禪讓而繼承帝位。在諸侯的擁戴下,禹王正式即位,以以陽城為都城,一說以平陽為都城(或在安邑或在晉陽)為都城,國號夏。並分封丹朱於唐,分封商均於虞。
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因此後激頌人也稱他為夏禹。他是中國古代傳說時代與堯、舜齊名的賢聖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績,就是歷來被傳頌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劃定中國國土為九州。後人稱他為大禹。禹死後安葬於會稽山上(今浙江紹興市南),仍存明灶鄭禹廟、禹陵、禹祠。從秦始皇開始歷代帝王大都來禹陵祭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