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農村有些農具已漸漸消失了,你記憶中的農具都有什麼用途呢
從小生活在農村,不僅對田地一年四季點種作物的時令牢記於心,耕種勞作的農具更是看家子,出生在七八十年代的農村人都知道,那時種地基本還是靠人力,像手扶三輪柴油車都是稀罕物,更別說什麼收割機,那時家家戶戶都有一套耕種的家什,只是隨著社會的發展逐漸消失在大眾視野,今天咱們一起說說消失在記憶深處的農具。
總之,隨著農結構的調整,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以前的農具逐漸被更為先進的農具所代替,這也是社會發展的見證,你們還知道哪種農具消失了嗎?
2. 依據古代農業工具,根據農具功用進行分類。
中國古代的農具按功用可分為下 列幾類:
1.高效的取水設備和機具
引水灌溉,最重要的是設法把低處的水空禪稿引向高處。在這方面,中國古代 有過不少靈巧的發明。人們熟悉的水車,也叫「翻車」、「龍骨車」、「水 蜈蚣」。它出現於東漢、三國之際,最初只用來澆灌園地,後來被水田區的 農民廣泛採用,將近二千年來,在生產上一直起著較大的作用。筒車,今天 在許多地方還可見到,大約有千年以上歷史。這是把一個大的轉輪,周圍系 上許多竹筒或木筒,安置在水邊,轉輪一部分沒在水中,水流激動轉輪,輪 上的筒就川流不息地依次汲水注到岸上的田地里。元代王楨《農書》里記載 的水轉翻車、牛轉翻車、驢轉翻車、高轉筒車,構造比較復雜,效率比較高, 都是從翻斗孝車和筒車變化出來的。高轉筒車可以把水引到十丈以上高的地方。 為了把水引向遠處,則有連筒和架槽的發明。連筒是把粗大的竹竿去掉裡面 的節,一根根連接起來,下面隨地勢高下,用木石架起,可以跨越澗谷,把 水引到很遠的地方。架槽的設計基本上同連筒一樣,只是用以引水的是木槽 而已。
2.耕翻平整土地的農具
耒耜是犁普遍使用前的主要耕具。它類似現代還使用的鐵鏟、鐵鍬。使用耕畜牽引的耕犁,中國從春秋戰國才開始逐漸在一些地 區普及使用。甘肅磨咀子出土的西漢末年的木牛犁模型說明漢代耕犁已基本 定型。漢武帝時趙過推廣「二牛三人耕」的耦犁,有犁轅、犁梢(犁 柄)、犁底(犁床)、犁衡、犁箭等部件。犁壁(又叫犁鏡或犁碗)在漢代 已廣泛使用。漢代的犁是直轅長轅犁,耕地時回頭轉彎不夠靈活,起土費力, 效率不很高。經過不斷改進,到唐代創制了新的曲轅犁,又叫作「江東犁」。 當時陸龜蒙《耒耜經》中詳細記述了它的部件、尺寸和作用。這種犁由鐵制 的犁鑱、犁壁和木製的犁底、壓鑱、策�7�2、犁箭、犁轅、犁梢、犁評、犁建、 犁盤等十一個部件組成。整個耕犁相當完備、先進,是中國耕犁發 展到比較成熟階段的典型。中國犁又被稱作框形犁,是因為犁體由床、柱、 柄、轅等部分構成,呈框形的原故。比起地中海勾轅犁、日耳曼方形犁、俄 羅斯對犁、印度犁、馬來犁等,它的優點是操作時犁身可以擺動,富有機動 性,便於調整耕深、耕幅,且輕巧柔便,利於回轉周旋,適於在小面積地塊 上耕作。另外,使用曲面犁壁,不僅可以更好地碎土,還可起垡襲老作壟,進行 條播,利於田間操作和管理。宋代發明了踏犁和犁(■)刀,明代又發明了 幾種人力犁,但都應用范圍不廣。除犁以外的翻土工具還有钁和鐵搭等。農 田耕翻後,須經過碎土和平整。平整的農具最早有耰(椎),以後有撻、勞 (耱)、耙、碌碡等。甘肅嘉峪關市發現的魏晉墓室壁畫中有耙和耱的形象 。廣東連縣西晉墓中出土的陶水田犁耙模型,犁和耙都用牛牽引。水田操作使用的耖,魏晉時南方也已較普遍地使用了。
3.播種農具
最重要的創造發明是耬車,為漢武帝時搜粟都尉趙過大力推廣的新農具 之一。據東漢崔寔《政論》說:「其法三犁共一牛,一人將之,下種挽耬, 皆取備焉。日種一頃,至今三輔猶賴其利。」「三犁」即三個耬腳。山西平 陸棗園西漢晚期墓室壁畫上有一人在挽耬下種,(圖 5)其耬車正是三腳耬。 用耬車播種,一牛牽引耬,一人扶耬,種子盛在耬斗中,耬斗與空心的 耬腳相通,且行且搖,種乃自下。它能同時完成開溝、下種、復土三道工序。 一次播種三行,行距一致,下種均勻,大大提高了播種效率和質量。
4.中耕除草農具
一類是錢、鏟和銚,構造大同小異,實質是同一種農具。古代文獻往往 用來相互注釋,《說文解字》十四:「錢,銚也,古農器。」這類農具需運 用手腕力量貼地平鏟以除草鬆土,也可用來翻土。另一類是耨、鎛和鋤,就 構造說也大同小異,都是向後用力以間苗、除草和鬆土的農具,比錢、鏟、 銚要進步些,至今仍被大量使用著。春秋戰國時已有了鐵鋤;漢代以後的鐵 鋤和近代使用的基本上沒有什麼差異。耘■是水田用的除草、鬆土農具。王 禎《農書�6�1農器圖譜�6�1錢鎛門》中有耘■圖。宋、元之際的《種蒔直說》中 第一次記載了耬鋤。這是一種用畜力牽引的中耕除草和培土農具。
5.收獲農具
新石器時代已有石制或蚌殼制的割取穀物穗子及藁稈的銍與鐮。金屬出 現後,則有青銅和鐵制的銍和鐮。幾千年來,銍和鐮的形制基本上沒有多大 變化。宋以前,還出現了撥鐮、艾、翳鐮、推鐮、鉤鐮等收獲農具。王楨《農 書�6�1農器圖譜》中記載的由麥釤、麥綽等組成的芟麥器,是一種比較先進的 收獲小麥的農具。穀物收割脫粒後,利用比重和風力把秕殼與籽粒分開的辦 法很早就使用了。從《詩經》中可以找到證明:「維南有箕(箕斗,星名, 二十八宿之一),不可以簸揚。」1973 年河南濟源縣泗澗溝漢墓出土的 陶風車模型,(31)說明至遲西漢晚期已經發明了清理籽粒,分出糠秕的有效 工具。風車把葉片轉動生風和籽粒重則沉、糠秕輕則颺的經驗巧妙地結合在 同一機械中,確是一種新穎的創造。謝謝採納!
3. 現代農業工具有哪些越全越詳細越好!謝謝!
花生聯合收獲機
現今我國花生種植面積非常廣,以前大部分都是依靠人工收獲,不僅收購效率低、勞動強度高,而且大大增加了種植成本,打個比方來說一個正常的勞動力者,每天按照8小時的工作量來算,一天可收獲0.5畝,但使用花生聯合收獲機則可以完成花生種植的所有收獲工作,節約勞動力,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種植效益。
玉米收獲機
我國玉米種植具有種植地塊小、種植行距不統一、收獲期籽粒含水率較高等特點,而玉米收獲機是在玉米成熟期,根據玉米種植方式用機械對玉米一次性完成莖稈切割、摘穗、剝皮、摘穗、堆集、莖桿一次還田及收割後旋耕土地等生產環節的作業機具。
小麥播種機
在小麥春耕生長中,各種型號的播種機機械設備是農民種植生產所必須的生產工具,而小麥播種機就是通過播種機械繫統將小麥種子種植在土地中的一種機械設備,主要有拖拉機配套帶動實行播種,並且伴有施肥機械,可以根據客戶需求,進行12行、14行、16行、18行、24 行、36行機械播種,適用於平原和丘陵地區小麥的施肥和播種,具有通用性能良好,適應范圍廣,播種均勻等特點,從而達到節約種子,增加產量的目的。
大蒜播種機
大蒜播種機由種子箱、傳送器、平溝器、開溝器、錐形輪、傳動鏈條、齒輪、接地輪、支架和牽引架組成,牽引架後面設置支架,支架上面設置箱,支架下面設置接地輪,接地輪同軸設置齒輪。箱下面內部設置傳送器,傳送器下面設置有開溝器,箱一側箱體上設置有錐形輪,錐形輪的輪軸穿過箱體和傳送器相連,錐形輪通過傳動鏈條和齒輪相連。開溝器正後方設置有平溝器,平溝器用來對播入的大蒜種進行掩埋。
4. 木犁、耙、耬、鋤頭、鐮刀有啥用處
都是農具,用於農田或旱地的耕作.
1、木犁:木犁以牛牽引用於翻土,犁鏵、犁壁為鐵制,余皆木製。
【(4)農用工具有哪些用途擴展閱讀】:
2000多年以前西漢的農具圖譜,便有的犁的記載.那時中國農民製造的木犁,已經達到了相當完善的高水平.一張犁鏵,由犁尖、犁鏡、犁床、犁托、犁柱等多部件組成,再配上一個橫8形的犁轅,無論是入土角度,還是翻土曲線的牽引點的選擇,完全符合力學原則.當今,世界各國製造了幾百種機引犁,而它們的主要結構、基本設計,也跳不出西漢木犁的基本原理.木犁一般分旱犁和水犁兩種,旱犁的俗名為「箭犁」,粗大牢固,有一個形狀為「箭」的構件,因此而得名;水犁的構造簡單、輕便,俗名叫「獨犁」.
耙 用於耕後碎土,呈長方形,木架鐵齒,耙架上裝10餘把鐵刀片,以刀片滾動切碎泥塊.
【參考資料】:網路--農具
5. 傳統農具有哪些
擔、耒耜、耬車、磨、礱。
1、擔
擔子,用扁擔挑的一挑東西。是農村主要的運輸工具。擔筐主要在山區或運輸量較小時使用,車主要使用在平原、丘陵地區,其運載量較大。
2、耒耜
耒耜 (lěi sì) 是我國古代神農發明的農具, 用於農業生產中的翻整土地、播種莊稼。後來, 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 人們又將耒耜發展成犁。「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耒耜的發明證明我國古代對於農業生產工具的重視, 也反映了當時農學水平的提高。
耒耜耒是耒耜的柄, 耜是耒耜下端的起土部分。耒是一根尖頭木棍加上一段短橫梁。使用時把尖頭插入土壤, 然後用腳踩橫梁使木棍深入, 然後翻出。
3、耬車
耬(lóu)也叫「耬車、「耬犁」、「耙耬」。舊時中國農具名。是一種畜力條播機。西漢趙過作耬,已有兩千多年歷史。由耬架、耬斗、耬腿、耬鏟等構成。有一腿耬至七腿耬多種,以兩腿耬播種較均勻。可播大麥、小麥、大豆、高粱等。
4、磨
一種粉碎糧食、食物及其他物品的石質或其他材質的傳統器具,通常是採用反復碾壓、擠壓摩擦來使顆粒狀的物品變成粉末狀。是電器化出現之前常用的粉碎工具,曾遍布世界各地。
5、礱
礱,壯族敲擊體鳴樂器。壯族稱榔。流行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右江流域的天等、平果、田陽等地。去掉稻殼的農具,形狀略像磨,多以竹、泥製成的。
6. 傳統農業中用於耕田耕地的農具有哪些
編輯本段耕地整地工具
耕地整地工具用於耕翻土地,破碎土垡,平整田地等作業。經歷了從耒耜到畜力犁的發展過程。漢代畜力犁成為最重要的耕作農具。魏晉時期北方已經使用犁、耙、耱進行旱地配套耕作;宋代南方形成犁、耙、耖的水田耕作體系。 水田耕整地工具主要有耕、耙、耖等,這套耕作體系在宋代已經形成。晉代發明了耙,用於耕後破碎土塊,耖用於打混泥漿。宋代出現了耖、礪礋等水田整地工具用於打混泥漿。秧馬,出現於北宋時期,是拔稻秧時乘坐的專用工具。
編輯本段播種工具
耬車是我國最早使用的播種工具,發明於東漢武帝劉秀時期,宋元時期北方普遍使用。北魏時期出現了單行播種的手工下種工具瓠種器。水稻移栽工具――秧馬,出現於北宋時期,它是拔稻秧時乘坐的專用工具,減輕了彎腰曲背的勞作強度。
編輯本段中耕除草工具
中耕工具用於除草、間苗、培土作業,分為旱地除草工具和水田除草工具兩類。鐵鋤是最常用的旱地除草工具,春秋戰國時期開始使用。耘耥是水田除草工具,宋元時期開始使用。
編輯本段灌溉工具
商代發明桔槔,周初使用轆轤,漢代創制人力翻車,唐代出現筒車。筒車結構簡單,流水推動,至今我國南方丘陵河溪水力豐富的地方還在使用。
編輯本段收獲工具
收獲工具包括收割、脫粒、清選用具。收割用具包括收割禾穗的掐刀、收割莖桿的鐮刀、短钁等。脫粒工具南方以稻桶為主,北方以碡碌為主,春秋時出現的脫粒工具槤枷在我國南北方通用。清選工具以簸箕、木揚杴、風扇車為主,風扇車的使用領先西方近千年。
編輯本段加工工具
加工工具包括糧食加工工具和棉花加工工具兩大類。糧食加工工具從遠古的杵臼、石磨盤發展而來,漢代出現了杵臼的變化形式踏碓,石磨盤則改進為磨,礱。南北朝時期出現了碾。元代棉花成為我國重要紡織原料,逐步發明了棉攪車、紡車、彈弓、棉織機等棉花加工工具。
編輯本段運輸工具
擔、筐、馱具、車是農村主要的運輸工具。擔筐主要在山區或運輸量較小時使用,車主要使用在平原、丘陵地區,其運載量較大。
7. 不知不覺又到了一年的農忙時候,農村耕地常用的是哪些工具呢
鐮刀,在農村一直離不開的農具,兒時每逢糧食收獲季節,家家戶戶都在地里,農民們排成隊手拿鐮刀搶收麥子,那種場面非常壯觀。
木犁可能很多人都沒見過,但是在農村生活的小夥伴們,絕大部分全是見過的,即使自身沒有使用過,也見過別人用過。每一年春季的情況下,大家本地的牛就陸續派出,自然,也離不了木犁這類專用工具,全部犁身除開耙地的那個地方是鐵,別的地區全是木材製做的,但是還有一些犁是全鐵製做的,這類犁較為重,並且也貴,在農村,用得較多的便是木犁。
8. 鐵鍬的用途
鐵鍬是一種農具可以用於耕地,鏟土;其長柄多有木製,頭是鐵的,還可軍用。
常用的鐵鍬分類有尖頭鐵鍬、方頭鐵鍬。
其他用法
陶宗旺,雙臂有千斤之力,善使一把鐵鍬,光州人士,人稱九尾龜,宋江江州被救後,返回梁山時,在黃門山遇見歐鵬、陶宗旺等四人。陶宗旺等人從此歸順了梁山,是梁山第七十五條好漢。征方臘時,為搶占潤州城門,有雙臂之力扛起千斤鐵閘,被敵將趁虛刺死。是梁山首位死去的好漢。
首先,九尾龜陶宗旺在落草之後的職位是工程部都主管,也就是負責建造梁山泊城垣等一些建築物,打架鬥狠本應不是他的強項,可是上文提到,他的雙臂有千斤之力,這可以說明,他的武力至少還是過得去的,至少氣力上就高人一籌。
只可惜,他拋頭露面的機會少得可憐,遠遠不如同山兄弟歐鵬的出場率高。這也就註定了他在書中短暫的一生。
整部水滸中,征方臘無疑是最慘烈的一戰了,梁山死的死,走的走,原本一百單八將最後僅剩百分之三十的好漢存活下來,而陶宗旺恰恰是第一位死去的好漢。
征方臘時,梁山好漢的死法也各不相同,徐寧是被葯箭射死,楊志時遷是病死的,郝思文凌遲而死,孟康被打成肉泥,秦明被戳死,鄧飛被砍死,總之是多種多樣,而以上的幾位死的都挺怨,並且有些窩囊。
而我們要說的陶宗旺卻犧牲的壯烈,他力抗千斤鐵閘,只為搶占城門,只為幫梁山快點取得勝利,只為減少犧牲,結果,他卻犧牲了。在語文教材中,「水滸傳」都被定義為「講述農民起義」。
而我們不難發現,梁山好漢中,大多數都是流氓地痞,或者軍士官吏,再來就是土財主,真正能被定義為「農民起義」的,只有打漁的小二小五小七,打獵的二解。真正的農民僅僅是陶宗旺一人,所以說,陶宗旺才是梁山農民起義的代表,也只有他,才配得上農民起義軍的稱號。
9. 介紹農用工具有哪些100字以上
犁、耙、耱、耕、耙、耖,耬車、瓠、秧馬,鐵鋤、耘耥,桔槔、轆轤、翻車、筒車,掐刀、鐮刀、短钁、稻桶、碡碌、槤枷、簸箕、木揚杴、風扇車,杵臼、石磨盤、踏碓、磨、礱、碾、棉攪車、紡車、彈弓、棉織機,擔、筐、馱具、車,斧、錛、耒、耜、鏟、鍤、鎬、鐵鍬、連叉、紡車、高蹺。
農用動力機械主要有內燃機和裝備內燃機的拖拉機,以及電動機、風力機、水輪機和各種小型發電機組等。
農田建築設機械用於平整土地、修築梯田和台田、開挖溝渠、敷設管道和開鑿水井等農田建設的施工機械。其中推土機、平地機、鏟運機、挖掘機(見挖掘機械)、裝載機(見單斗裝載機)和鑿岩機等土、石方機械,與道路和建築工程用的同類機械基本相同,但大多數(鑿岩機除外)與農用拖拉機配套使用,掛接方便,以提高動力的利用率。
其他農田建設機械主要有開溝機、鼠道犁、鏟拋機、水井鑽機等。
土壤耕作機械用以對土壤進行翻耕、松碎或深松、碎土所用的機械,包括樺式犁、圓盤犁、鑿式犁和旋耕機等。種植機械按照種植對象和工藝過程的不同,可分為播種機、栽種機和秧苗栽植機3大類。
植物保護機械用於保護作物和農產品免受病、蟲、鳥、獸和雜草等危害的機械,通常是指用化學方法防治植物病蟲害的各種噴施農葯的機械,也包括用化學或物理方法除草和用物理方法防治病蟲害、驅趕鳥獸所用的機械和設備等。植物保護機械主要有噴霧、噴粉和噴煙機具。
農田排灌機械用於農田、果園和牧場等灌溉、排水作業的機械,包括水泵、水輪泵、噴灌設備和滴灌設備等。
作物收獲機械包括用於收取各種農作物或農產品的各種機械。主要有:穀物聯合收獲機、采棉機等。
除此之外,農產加工機械、畜牧業機械等也屬於廣義的農用機械的范疇。農用機械有哪些?農用機械的范圍很廣,並不局限於我們日常所說的拖拉機、收割機。
10. 傳統農用工具 有哪些
一、犁
犁是一種耕地的農具,是由在一根橫梁端部的厚重的刃構成。其通常系在一組牽引它的牲畜或機動車上,也有用人力來驅動的,用來破碎土塊並耕出槽溝從而為播種做好准備。
二、耙
耙(bà)是農業生產中傳統的翻地農具,曾經是農家必備的農具之一。耙在中國已有1500年以上的歷史。稱為耙的通常有兩種,一種是用來平整土地的,一種是用來歸攏或散開穀物、柴草。耙的材料有竹子,木頭或鐵。
三、鐮刀
鐮刀是農村收割莊稼和割草的農具,由刀片和木把構成,有的刀片上帶有小鋸齒,一般用來收割小麥、稻穀等,在農村還有廣泛的使用。
四、磨
磨通常是用來粉碎糧食、食物及其他物品的石質或其他材質的傳統器具,通常是採用反復碾壓、擠壓摩擦來使顆粒狀的物品變成粉末狀。是電器化出現之前常用的粉碎工具,曾遍布世界各地。